騎著單車、漫遊竹田,徜徉冬日南國的田野風光與歷史情懷,真是超愜意的自行車之旅 ^_^
undefined 
旅行日期:2012.12.18

竹田車站的懷舊風味在陽光薰陶下是那麼地優雅迷人,雖然有些意猶未盡,但還是趕緊進行接下來的重頭戲---竹田自行車道,最初來屏東就想來此一遊,雖然中間多有延宕,但終於還是等到妳囉~~



竹田自行車道是以竹田火車站為中心所展開的路線,趕上鐵馬風行的熱潮,兼可順道認識竹田鄉與暢遊鄉間田野景色,構想相當不錯,只是地圖與路線歸劃可以再清楚與簡單明瞭些,不然鄉間小路縱橫交錯,悠遊其中,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迷路了呢 >_<

20210617_222450.jpg

竹田、內埔同是六堆成員,分別是中堆、後堆,對照日治時期的潮州郡大觀局部圖,彼此的位置還真是近,難怪上中堆十一庄(不包含西勢)會被劃入內埔鄉的範圍,另外整個屏東線西側只有六堆忠義亭被標示了出來,代表那裡在日本時代就已是重要景點,反正今天騎車會經過那裡,屆時再去探望它吧 ^_^

內埔昌黎祠........變成了昌梨祠 @_@



今天的竹田驛站很悠閒,從附近晃回來,已經沒見到剛才還在站前廣場打掃落葉的工作人員,後來才曉得跑到一旁的咖啡廳去忙了,特地去請她回來打開大門緊閉的候車室(還要麻煩美麗的小姐多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繳租金,押證件,將腳踏車牽出來,在確定一切都準備好了之後,這就出發啦 ^_^



這位2號大哥就是今天的戰友,比起昨日在大鵬灣自行車道伴我行的那輛腳踏車,說實在的,還是比較喜歡前面掛有籃子的,要放什麼東西都是好方便呢 ^_^



沿著豐明路往北走,過了平交道後是叉路,右邊的三山路待會兒回程會走到,所以看到豐振路要左轉才對



雖有攜帶地圖,但遇到一些叉路還是要左看右看,就算轉進去還會擔心是否有走對路,不論路面或是路旁,都沒有看到任何指標,實在是很沒有自行車專用道的感覺,比較像是竹田鄉趴趴走,鄉間小路錯綜複雜,要小心不要迷路 +_+

來到履豐村活動中心前的廣場稍歇,畢竟才剛騎沒多久,身體都還沒有熱起來,其實是看到這間主祀玄天上帝的北極殿有些好奇才進來,一直以為客家聚落都是祭拜三山國王才是,原來並非如此,而且在竹田鄉似乎是頗常見的一件事~~



這次竹田自行車之旅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拜訪散落各村的文筆亭,以地圖上有標示的為準,能找到就去參觀,找不到的就自動pass啦 XD

文筆亭算是敬字亭的進階版,保留原先燒字紙的功能,再加上崇敬聖賢而形成的神祇信仰,在竹田鄉境內以西勢文筆亭最具代表性,後來各地亦增建,這座履豐村文筆亭便是其中之一,建於1988年,是今天遇到的第一座文筆亭,三層六角寶塔格局,祭祀關聖帝君、孔聖先師、文昌帝君,通常文筆塔本身由於身份的轉換,已不再燒字紙,所以通常旁側會擺放字爐替代,但這裡意外地只有金爐,幾乎完全擺脫了敬字亭的身份,完全變成了一間小型廟宇,因為聽說頗為靈驗,所以雖是位在檳榔園旁的小路上,但香火依舊是很旺的~~

履豐村(舊名溝背)、頭崙村、南勢村在日治時期皆是南勢大字的範圍,戰後才分開,所以現在算是有稍稍踏入南勢的地盤,但要到名義上的南勢村,則是要到快結束旅程的時候才會見到~~



來到崙仔附近,看到這個里程碑頗有意思,小數點後邊的數字也未免太多了吧 !! 計算的好仔細哦 ☆_☆



現在才深刻體認到地圖真是不可或缺,因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來到莫宰羊的地方 -_- 四處亂亂走來到龍頸溪上的昌安橋附近,看到這幅地圖真是感動,至少目前走的路都是對的,既然都來到了糶糴村,就一定要去拜訪一下達達港遺址,還有那古色古香的糶糴庄敬字亭,好歹也是竹田鄉最早開發的地方,探尋它那從絢爛歸於平淡的歷史故事,為這趟竹田之旅增添幾許客家韻味的歷史色彩 ^_^



先前拜訪內埔老街,在鍾氏祠堂前方的河濱公園裡散步,那是從六堆天后宮後方蜿蜒出來的小河,名喚龍頸溪,此刻在竹田鄉糶糴村再次見到它的踪跡.........它是東港溪支流之一,曾是可通行戎客船的滔滔大河,多少年來的滄海桑田,現在僅是一條提供沿途農田灌溉的圳道,不過河面頗寬,望過去仍是氣勢十足,傳說中的達達港址就在下游不遠處,沿著河邊小路往下直走就到囉~~



果然沒多久就到了,這裡不僅是達達港遺址這麼簡單,還有一座古樸的糶糴庄敬字亭及歷史悠久的伯公廟,來這裡一趟可以見到三處村中、乃至竹田鄉都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景點,CP值超高的 ^_^



河道淤淺、水流日少的達達港在大正八年(1919年)建立水門控制龍頸溪的水流後,便正式宣告走入歷史,由於風水上的需求,而在旁建立一座糶糴庄敬字亭,共有三層,下層焚燒字紙,由正後方的十字洞口排煙,中層內設有福德正神香座位(方面與河流方向相反,帶有水口伯公的意涵),上層祭祀觀音娘娘,磚砌外表上沒有多餘的裝飾,質樸蒼勁的造型都再再顯示出它的悠久歷史,竹田境內唯有二崙敬字亭可與之相比擬,保存算是相當完整,稱得上是當地重要遺跡~~



糶糴庄敬字亭最上層寫著觀音亭,挺特別的,與南勢村文筆亭有些類似,雖然沒有神像或牌位,但據說每逢觀音娘娘誕辰,當地居民便會來此拜拜~~

敬字亭上方並非祭拜與功名相關的先賢神祇,而是觀音娘娘,這之間的差異頗令人好奇呢~~~



來自六堆發祥地濫濫庄的客家先民,康熙37年(1698年)來到糶糴庄開墾,是竹田最早開發的地方,因位居六堆中心(難怪竹田屬於中堆)加上盛產稻米,便在東港溪上游支流龍頸溪畔建立達達港,運送壟船米到東港再換搭大船出海,因交通便利,使得竹田逐漸成為屏東平原的稻米集散中心,由於每逢雨季東港溪泛濫無法行舟,便只好先將貨物暫時放在上游的竹田庄,人稱"頓物"(存放貨物之意),這就是竹田舊名的由來~~

初次見到糶糴二字便印象超深刻..........不會唸呀 +_+ 光看偏旁字首---出米、入米,約略就可猜出它們與米穀應有很大的關係,《說文解字》裡面曾提到"糴,入穀也"、"糶,出穀也",分別是買米與賣米之意,非常符合這裡曾做為六堆稻米集散地的身份,如今也能算是當地的特色之一~~

糶糴,讀做"ㄊ一ㄠˋ ㄉㄧˊ",客家話唸做"ㄊㄧㄠ ㄊㄚ",達達港之名似乎是由此轉音而來,大榕樹下的有一座達達庄伯公廟,裡邊供奉達達庄粮碑福德正神,就在河港遺址旁,百年來祭拜的香煙讓石碑整個都被燻黑了,當年港口熱鬧繁忙的興盛模樣可見一斑~~

p.s 《乾隆臺灣輿圖》沓沓庄的記載,似乎是指糶糴庄,達達與沓沓讀音接近,或許也是命名原因之一



日治時期隘寮溪改道,龍頸溪淤積,達達港失去往日繁華,連帶糶糴村也變成了一個平凡的小聚落,當地居民在南邊成立新街庄(竹南村),並以頓物潭為新的河港,上游的內埔、萬巒皆靠此輸出米縠貨物,但由於後來遭受萬巒河(東港溪)泛濫侵襲,不得不遷至二崙庄,大正八年(1919年)設立頓物驛(竹田車站),縱橫屏東平原的鐡路完工後,車站所在處的竹田庄一躍成為中堆首善之地,自此新興鐵路取代百年河港,看著曾經繁華的達達港如今變成平靜無痕的小水道,真是難以想像此地曾是六堆三大河港之一的往日風華~~



如果不是今次來竹田一遊,大概永遠不會曉得"糶糴"二字的唸法與意思,雖然所謂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但在每次的旅程裡總是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收穫,即便只是很平凡的事物也能讓我樂在其中呀 ^_^



路旁有間通明宮,主祀中壇元帥,初見時沒啥特別感覺,直到後來發現原來竹田鄉內散落著多間有同名之誼的廟宇與通明路時,才意外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或許可以從它們的座落位置,一窺先民拓墾竹田的發展史~~



往南走到屏82線,朝著東北方向前經過這處平交道,因為怕危險所以用牽車的方式通過,當下沒啥特別想法的隨手亂拍,如果當時知道再過半年這些景色將不復見,那時的態度就會更認真些..............

只有此時才有機會細看傳說中的南國單軌鐵道風情,一旁的高架鐵道已然成形,2013年6月通車後,傳承百年的屏東線即將換上新的面貌,以後這樣的畫面將成絕景,擋不住的時代進步,有些小小的感傷~~

南邊就是竹南村,清朝時是新街庄(下轄頓物潭),戰後才因位於竹田之南才改名竹南,這次沒到裡邊繞繞,錯過了竹南村敬字亭是挺可惜的,只好當作留點空白,下次再來竹田時計劃個不一樣的旅程再給它好好玩一玩 XD



漫游豐田&潮州,來趟鐵馬之行如何 ?? 雖然很心動,不過今天還是乖一點,以後有機會再去逛逛吧 ^﹏^



竹田舊名頓物,位於東港溪、隘寮溪交會處,曾是東港溪氾濫、達達港不能使用時的貨物暫存之地,清代是鳳山縣頓物庄,日治初期隸屬阿緱廳內埔支廳二崙區港西下里頓物庄,大正九年(1920年)市街改正,頓物庄(竹田村)合併包括二崙庄在內的其他區域,改名竹田庄,屬於高雄州潮州郡,原本的竹田庄變成竹田大字,之後取代二崙庄成為竹田的行政中心,竹田庄役場亦設於此,戰後成為屏東縣竹田鄉,竹田大字則改制竹田村、竹南村、糶糴村,合稱竹田三村~~

本以為竹田車站靠近鄉公所,現代化的程度應該頗高,但在路上還是可以看見不少保留許多古早風味的傳統街屋,雖然距離不長,而且還被建築物的影子遮掩半個街道,但是騎車悠遊其間,還是非常享受這段十分靜謐的鄉村午後時光~~



再往前走會經過竹田鄉公所,不愧是鄉治所在,人車往來頻繁,好久不見的公車也跟著出現了~~

當初本來有打算從屏東市搭乘屏東客運到竹田鄉公所下車,再一路逛到竹田驛站,反正不遠嘛 !! 但後來時間抓不太準,所以還是決定打消念頭,乖乖坐火車來就好,所以當來到這裡時,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一下公車站牌,畢竟當初的旅行計劃就是這麼打算的,是在出發的前一刻才臨時改變的說~~~~~



本來剛剛在經過超商時就應該要右轉自強路的,但不小心騎過頭,若在前面的全家左轉,就會回到竹田車站,但是還沒玩過癮,暫時不急,還有好多地方想去逛呢~~

路旁的伯公廟外邊亭字寫著"福蔭北門人壽"、"德庇頓物年豐",哎呀~~不會是北柵伯公吧 ?? 果然,地圖上也是這麼寫,如果適才沒有走過頭,就不會遇見它,加上陽光將它照得燦然耀眼,也算有緣,進去給它看一下吧



北柵伯公廟裡的福德正神香位只見寫著"頓物"、"竹田"字樣,還以為見到了竹田最具代表性的伯公似的.....
咦 !! 那其他三座柵門的伯公廟裡會是寫著什麼東東呢~~突然很好奇耶 ? 不會都是相同的字吧 @_@



繞呀繞的,終於回到了自強路,真是路大又好走,真想就這樣給它一直騎下去 ^ ^

別鬧了,看到這間寫著聖安宮的小廟,就要記得轉進去.........下一站就是二崙村~~



二崙村有不少值得停下腳步好好探訪的景點,尤其是伯公廟的淵源由來,每一個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不過這次的重點放在二崙庄敬字亭,所以來到村裡第一件事就是尋覓它的位置,依照地圖指示,來到橫跨龍頸溪的綠水橋前(可以看見對岸的綠水伯公),轉進右邊的小路,不一會兒就會到達目的地 ^ ^

自從西柵伯公附近的敬字亭在1980年拆掉後,它便成為二崙村唯一的敬字亭,它們都是二崙李家所建,這座敬字亭後來因為土地重劃的關係,所在之處變成私人檳榔園內而無法進入,"二崙比薩斜塔"的英姿,只能在外邊遠遠觀看了 +_+

與糶糴庄敬字亭同樣建於日治時期,都是磚砌建築,但仍有一些小地方不太一樣,像是沒有對聯與裝飾,字爐入口寫著"敬聖亭",爐內未分層,據說塔頂原先也是葫蘆造型,可惜上半部毀於1977年的賽洛瑪颱風,平時不能親近 +_+ 據說地主在初一、十五會祭拜~~傾斜的亭身讓它多了一些有趣的聯想,但這不穩的地基看起來不怎麼安全,哪天突然倒下去就不好玩了 +_+

竹田鄉三大敬字亭,如今已走訪兩處,都是頗有年紀的老爺爺,得以一睹六堆客家重視文教傳承的重要遺跡,真是無比的充實呢~~



看到路旁這間古厝只覺得甚為特別,它是用水泥建材上披覆瓷磚,但造型卻是傳統古厝,沒有紅磚白牆,但像是門樓、內埕、廳下、橫屋,堂號.....卻是應有盡有 ^_^ 哇~~原來傳統古厝改建也能這樣玩呀~~~



雖然地圖有註明哪裡才是二崙老街,不過走在二崙村的小路巷弄裡,眼前所見與週遭感受盡是純樸詳和的寧靜鄉村聚落氛圍,在我看來,二崙村的每一個角落,都夠格稱得上老街之名呢 _



途經廣泉宮,不少老人家坐在廟埕下乘涼聊天,突然一輛載貨宅配的車子停下,只見司機下車向那群居民詢問地址,也只有像這般的寧靜鄉下,才會讓身經百戰的司機大哥們也不得不投降 ^ ^

二崙村的建立時間晚於頭崙村,因地勢較高較少水患,昔日先民在糶糴庄沒落,遷至新街庄後因遭逢水患,最後才來此處定居,一時之間商店林立、交易頻繁,因而成為中堆政經中心,來自嘉應州的六堆首任大總理李直三在朱一貴事件時定居二崙、教書授課,後來號召義軍保衛家園,第九任大總理李向榮亦出身於此,雖然現在繁華不再,但曾在竹田地區獨領風騷的風華歲月,永遠會記載在六堆歷史裡~~~



李姓是二崙村大姓,眾多宗族留下不少傳統古厝,其中以建於1759年的李屋祖祠最具代表性,後代子孫李鎔經曾中過舉人,"文魁"匾額高掛堂前,並設有李元賢公嘗維持祖先祭祀~~

而這間位於二崙老街上的鴻源商店也是二崙村內李姓人家所經營,很多遊客來此都會專門來看它,並非它有什麼不凡的歷史,而是二崙村開庄伯公,就供奉在裡邊~~

相傳開庄伯公一開始便設立於此,當地李家買下周遭土地,並在伯公供奉在宅內,形成地方公廟位在私人住宅裡的奇特景象,聽說還有在營業,外邊掛有福德正神的匾額,雖然兩旁門聯字樣差不多都消失了,但從原文"福德崴峩庇萬戶"、"神恩浩蕩佑民安"來看,有些難以想像它竟是一間雜貨店,而且據傳裡邊的伯公立有客庄少見的神像,大門敞開是指隨時可以入內祭拜 ? 畢竟是民宅,不便隨意入內,只好外邊隨便看看就好~~



新春源碾米廠在昔日秋收繁忙之際扮演重要的角色,從以前就是村內著名地標,在竹田車站前的德興碾米廠頹圮倒塌之際,現在它可是當年竹田鄉內稻米盛產的最佳見證~~



來到二崙村的社區公園,難得見到這般小巧精緻的自然天地,滿佈綠意的模樣看了真是超開心的~~
這座長壽亭直接立於馬路中央.......圓環 ? 風水 ? 美觀 ? 其實它的真實身份是北柵伯公原本的家,遷移後才改建成現在所看到的涼亭~~

研究一下附近的二崙村導覽圖,往左邊走過去就是中崙,代表美崙村就快到囉~~~

美崙又稱尾崙,因其距離隘寮溪、東港溪較遠,開發時間較晚,故得此名,現在的美崙村,包含以前的美崙、中崙~~



二崙村與美崙村交界處有座中崙開基伯公,是日治時期忠崙庄曾存在過的證明之一,竹田庄成立後,改制二崙大字中崙庄,戰後因人口稀少合併至二崙、美崙村,因為村庄消失了,所以相較於竹田各村備受尊崇的開基伯公,這裡就顯得有些冷清~~



往前走在通往德修禪寺的叉路前會看到一間伯公廟,雖然遠遠就能瞧見那富麗堂皇的大殿屋頂,but趕路中,還是對眼前這座小廟比較感興趣~~

對照手上的地圖與一旁的導覽圖,道路分佈一樣,但標示似乎有問題,這座廟應該是中美崙伯公,但解說牌卻說是中崙開庄伯公 ?? 裡邊供奉的石碑明明就寫著中美崙庄開基福德正神香位呀 !! 再仔細比較一下,路旁的導覽圖都有有些小錯誤,像是中崙開基伯公、中美崙伯公、德信中藥行......位置都有些許差別,如果按圖索驥的話是還不到會迷路的地步,但可能來到地圖上所指示的地點,還要再左右看看才能發現 +_+



美崙村文筆亭的位置倒是很OK,一下就找到了~~它建於1956年,聽說當年由於二崙村文風鼎盛,美崙村難以望其項背,當地居民歸因是二崙敬字亭之功,所也來個建個敬字亭,而且是等級更高的文筆亭,希望提因此提振村內文學氣息~~

這裡視野寬廣‧綠意悠揚,在這裡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恬適的靜謐氛圍,與糶糴村、二崙村的敬字亭相比之下,較喜歡這裡的環境呢 ^ ^




今日再度見到文筆亭,卻是初次在塔身上看到文筆亭的名字(履豐村文筆亭的名字被紅布蓋住了 =_=),兩旁對聯是"文氣呵時驚天動地、筆花開處舞鳳飛龍",寫得真是氣勢十足,聽說裡邊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可惜大門緊閉,什麼都看不到 >_<



爐口上方的敬惜字紙字樣都被薰得快看不清,這裡的兩副對聯分別是"惜字功歸中美崙,敬文德蔭舉村民"、"魁光集瑞泰兆中美人文蔚起,斗柄聯輝祥徵村里富貴雲蒸",可以看出消失的中崙與美崙的深厚關係,還有就是那個"惜字功歸中美崙",令人不禁想起它是為了與二崙村爭奪文氣才建立的鄉野傳奇,或許是真的也說不定呢 !!!



看到美崙老街的指標......要往哪個方向走呢 ?? 給它直直前進就對啦 XD



二代門牌比一比,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都能強烈感受到時代的變遷......通明路旁就有一條通明宮,聽說竹田鄉內就有四座通明宮,猶如客庄常見的國王宮,這也能算是竹田鄉的特產吧 @_@



從通明宮到裕盛商店的這段通明路就是美崙老街,曾是村內最繁華熱鬧的商店街,現在雖然沒落了,但仍留下不少見證昔日風華的老店,相較於路面寬廣的二崙老街,穿梭在狹窄的小路上,美崙老街更有股獨特的魅力滄桑,漫步其間,那不經意透出的懷舊韻味,令人流留忘返 ∩_∩

這間永記棧以前是布莊,現在是邱家古厝,1997年曾大幅改建,外表雖新,裡邊建材卻都是傳承百年的古物,像是外牆主要結構仍是土磚,只是使用水泥再鋪上一層磚皮罷了,大門至今仍使用傳統木門,二樓窗戶隱約可以看見梅蘭竹菊圖案,此間主人頗為風雅,在村內大部份古厝都改建成現代化水泥樓房的此時,永記棧依然堅持保留原始樣貌,是要流傳後世還是讓它就此消失,僅在一念之間,永記棧真是做了個非常好的示範 ^ ^





這間慶源商店雖然店面小小、大門緊閉,卻是非常有老店的fu,看見那用木板組合而成的窗戶,真想給它拆下來平放,現成的櫃枱就完成囉 ^o^

兩側的拱圈迴廊早已封閉消失,小小一間房子居然有兩塊門牌,有些好奇為何如此 ? 斑駁的門額與古味悠然的大門好似還能瞧見些許老街風貌,曾是美崙村的菁華地段,現在也只是尋常的客家小巷................



.......永記.......與永記棧有什麼關係嗎 ???



裕盛商店是美崙村內少見的洋樓建築,亦是美崙老街上僅存的巴洛克風情,二樓的窗戶早已全部閉封,隔壁的房屋改建後在外牆上留下些許殘跡,山牆上小小的邱字暗示以前它的主人姓氏,傲然屹立在這轉角之間,究竟還能維持多久卻是個未知數....................

每棟街屋都風格獨具的美崙老街,縱橫交錯在這屬於竹田鄉的客庄小巷裡,質樸蒼勁的懷舊氛圍總是會讓專程來此一探的遊客們滿載而歸,不過它的名氣似乎不如附近的二崙老街,有些小可惜,有關單位應該可以再多努力些,如何結合當地產業發揮老街的特色並好好保存 ? 有形的物體總有毀壞的一天,放任不管的下場就是它們的身影在不久後的將來便會消失殆盡,等到人們都忘記了,只有史冊才記得它時,就是再多的後悔也無法挽回了~~~



往北來到萬丹路上,對面是鄉立托兒所,因為適才一直在道路曲折的客庄裡遊盪,所以現在看到這條超寬的馬路,突然有股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XD 下一站預計是西勢火車站,往西北方向走就對了~~



來到富豐路、里義路交會處,瞥見老北勢的公車站牌,呵 !! 不久前才去新北勢東柵門逛逛的說.......

哎呀~~那就是說已經來到了內埔鄉的地盤囉~~這條路往前直走就是內埔老街,超近的 !!  綜合這幾天在屏東趴趴走的經驗,想要暢遊屏東平原,其實只要靠一台單車就夠了,現在才深刻體認到啊~~~~



沿著里義路向西走,看到西豐路要左轉,盡頭就是西勢火車站~~剛剛經過國道3號高架橋下方時,看到樑柱旁似乎設有自行車專用道,有些躍躍欲試,但也僅是想想而已.......
..
騎單車真有趣,是來屏東play時另一個不錯的旅遊選項 ^_^



來到西勢車站,後方的高架工程仍在進行,結果橫跨鐵道上方的天橋居然已被拆掉,看來這座站房消失在屏東線上的日子也快要來臨了~~

不能在那欣賞火車進站畫面真是好可惜~~這裡亦甚為荒涼,想找個補給的地方也無,雖然今天與它僅是一面之緣,但若是將它在功成身退後被拆除,還是會感傷的~~



來到龍門路平交道附近,此時噹噹噹的聲音響起,火車要來了,真幸運,巧遇屏東線火車行駛鐵路穿越平交道的畫面,此時心情真是非常開心 ^o^

與早上所見那超藍的R101不同,現在這台R112外觀則是傳統的橘紅色,看著火車緩緩向前駛進的身影,直到遠去仍在尋覓它的踪跡,拍攝火車行駛在單軌上的畫面真有意思,每個角度都有著不同的感受體會 ☆_☆

聽說屏東線的西正線在2013年6月通車後,隨著東正線的興建工程,屏東以南到潮州之間的鐵軌、平交道都會消失,即是說此情此景未來再也見不到了,雖然通行順暢了,記憶卻少了.............



穿越平交道就是龍門路與龍南路交會處,中壇伯公矗立在馬路中央,與週遭居民生活融合在一起,交通因此而有些不便利的因素好像也不算什麼,伯公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完全融和在一起了,感情超好的呀~~

西勢村位於西北方,屬於上中堆十一庄,卻是目前還留在中堆竹田的聚落(剩下的現在都納入後堆內埔的範圍),算是竹田鄉人口較多的聚集,村內兩大景點---六堆忠義祠西勢文筆亭,彼此距離不遠而且距離西勢車站也近,就算不騎車,也很適合搭火車前來散步一遊~~



西勢村有個與六堆天后宮並駕其驅,在六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景點,就是六堆忠義祠~~

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威脅下淡水溪旁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的客家居民生活,為了自保成立七營(後來改成六堆)成功出擊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代表清廷賜給當地居民的謝禮之一,就是成立忠義亭,祭祀此次死難的客家義民,落成於康熙61年(1722),雍正十年(1732年)因爆發吳福生事件,六堆再次出兵,隔年重修,歷代亦有多次整修記錄,每次出堆前都會在這裡誓師集會,殁於戰爭中的義民們亦會供奉於此,與新埔褒忠祠並稱台灣南北兩大客家代表性廟宇~~

由於組織嚴謹的六堆曾力挫乙未戰爭時進犯來襲的日軍,進入日治時期後,台灣總督府基於政治上的需要,希望可以讓他們對清廷的忠義轉換到日本天皇,所以當局對忠義亭一開始抱持支持的態度,總督兒玉源太郎甚至曾親自來祭拜,但在發現沒有效果時,便禁止相關祭祀活動,以致忠義亭日漸頹圮、香火不再~~

歷經日治時期的摧殘,二戰後的六堆忠義祠如何延續客家義民的身份,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走進裡邊,冷冷清清,實在難以將這裡曾是維繫六堆傳統精神的百年古剎給聯想在一起............







或許是六堆忠義祠帶有忠烈祠的色彩,剛從大陸撤退、立足臺灣的國民政府正值風雨飄搖的動盪時期,在出身廣東大埔的陸軍二級上將羅卓英的大力推動下,1955年開始重修,1957年完工,並將忠義亭改名忠義祠,總統蔣介石率先送上"民族正氣"匾額,其他政府高官與也方首長也紛紛獻匾題字,所以才會在這裡看到許多黨國大老的字跡與署名,可以在一間廟宇裡同時看到五院院長的題字,並有著國家級的祭祀格局,這可不是常常都能遇到的殊榮 !!



裡邊有七個牌位,主要祭祀歷次出堆時英勇作戰殉職的六堆義士,現在看到的大都是1958時所重製,從最初都是祭祝清朝義民,變成如今縱橫明朝到民國多個世代的神位,最前方的大牌寫著"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神位",歷經大清皇帝萬歲、天皇陛下萬萬歲、中國民國萬萬歲,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解釋,六堆忠義祠也只能默默地順從這個土地數百年來更迭替換的各個時代主人的要求而做出相對的回應...........

清朝時期的台灣諸多大型民變裡幾乎皆能見到六堆的活躍身影,從最初的保衛家園到後來的勢力拓張,大清義民的身份漸漸為粵民所獨享,散落屏東平原的閩庄居民只能被迫逃離,依據《鳳山縣采訪冊》的記載,道光12年(1832)的張丙之亂,清廷不再一昧袒護六堆義民,即便曾偉中、李定觀身為正副大總理之尊亦難逃一劫,傷害了六堆對清廷的感情;咸豐3年(1853年)的林恭事件,讓欽賜四品頂戴,備受地方官禮遇,屏東地區唯一有實力對抗六堆的水底寮義首、枋寮林家族長林萬掌至今仍有著截然不同的兩極評價~~~

六堆的出現讓閩粵雙方裂痕加深,日軍攻下台灣後,大家有了共同的敵人,彼此對抗意義降低,加上行政區域調整,六堆所在地不再是純粹客家人的地盤,曾經水火不容的屏東閩客族群,在進入日治時期後,彼此間的隔閡才慢慢地消失不見~~~





兩側牆上的棟對、字匾內容落落長,其中羅卓英寫的內容不錯,既符合當年的政治氛圍,也點出了六堆相關的光榮事蹟,值得一看~~



這裡歷年整修都有石碑記錄,但聽說另外收藏起來,結果也沒認真找,只看到這塊"六堆忠義祠重修徵信錄",密密麻麻的內容記錄著六堆所在地的各鄉鎮捐款人名(連屏東市也有啊),排名第一的就是末代大總理邱鳳揚的孫子邱福盛,或許還有其他名人,可惜一個都不認識 +_+



新堆 ? 與六堆有何差異 ?? 莫宰羊 ??? 來自六堆之外的人士 ?

最後一欄是顧問名單,只聽過羅卓英、丘念台(這裡寫邱)、黃國書的名字,都是當時頗有名望的客藉人士,有中央政府高官當顧問,重修起來應該很順利才是,所以想要事情順利執行,找個有力的顧問還滿重要的~~



六堆忠義祠雖然是昔日維繫六堆情感的重要地點,但在現今觀念薄弱、忠義祠又被視為陰廟,以致除了春秋兩祭外,就連假日也少見遊客參拜,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旁邊就是客家文物館,逛完忠義祠若還有時間,不妨到裡邊走走,趁著還比較有印象,可以在裡邊了解到不少有關六堆的點點滴滴其實挺優的,不過這次沒進去,想要留待下次再訪,回去後要先將今天看到的東西好好沉澱一陣子,希望下次再訪時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沿著龍門路往西走,看到蓮花池畔映著三層寶塔倒影,有些像是來到一處幽然靜謐的世外之境,竹田鄉最具代表性的敬字亭---西勢村文筆亭到啦~~



西勢文筆亭建於光復初期,一開始是敬字亭,後來才改稱文筆亭,現貌是1980年改建而成,三層塔身分別供奉魁斗星君、孔聖先師、關聖帝君,直到1998年才在前方另建字爐,在這之前似乎是被當做一般廟宇來祭拜,雖然時代變遷,但向文昌帝君祈求讀書順利、考運昌隆的風氣依然不減,不過崇敬字紙的特殊文化卻已逐漸消失,比起冷清的字爐,焚燒紙錢的金爐有時卻會忙得不可開交,唉~~~

旁邊有一座伯公廟,加上它原本就擁有的金爐,形成一廟三爐的有趣景象,若是有不知情的遊客路過此地時往這裡望去,可能會覺得有些奇特吧 ¯□¯



大大的毛筆矗立在塔頂,與它文筆塔的身份還是相襯,它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那帶有傳奇色彩的文房四寶傳說 ^ ^

文筆亭最上方就有一隻筆、六角塔身似硯,前方的蓮花池則是墨,至於紙嘛......週遭田地皆是,筆墨紙硯都齊了,來這裡拜拜,成績想不進步都難呀 XD



靠近一點看才曉得,原來不僅只是字爐,是與金爐二合一的爐子,也算是另類的敬字亭 ?

由煙燻的情況來看,字爐的使用率似乎比較高耶~~呵呵 !! 遠超出我的想像呢 ^ ^



繼續沿著龍門路往南走,開始進入六巷村的範圍,騎到這裡有點小疲倦,一些不錯的景點就給它裝作不曉得PASS過去,真是不好意思呀 ^ ^

來到屏50線,剛剛有走過哦~~不過位置不同,目前位在鐵路西側,幸好還沒忘記這個時候要左轉,不然再直直走就真的是迷路迷很大 +_+ 穿越國道三號下方,開始看見路旁的公墓群,此夜黑雲掩日、冷風蕭颯,一股莫名的淒涼感湧上心頭.......

會專程來此其實有個目的,就是拜訪今次竹田之旅最後一座敬字亭---南勢村文筆亭,以前是敬字亭,1993改建成現貌,雖然它的名字是如此,而且塔頂也有個大大的毛筆,但塔身上找不到對應的字樣,頂多只有"字爐"二字,一樣能看到內容多到不行的對聯,不過在爐口上那"敬惜字紙、善功莫大"的簡潔字句,比較深得我心說 ^ ^

比較特別的是它是全鄉僅見的八卦造型,與今天看到的其他敬字亭格局略有不同,而在最上層則是祭祀觀音娘娘,不過看不到裡邊,加那個鐵窗感覺實在是很不搭呀 >_<





終於來到了頭崙村,路過張萬三祖祠,其先祖來自廣東蕉嶺,據說曾是村內望族,建築別具特色,可惜大門緊閉,在邊外東張西望一番後便趕緊上路,有些擔心趕不上即將到來的火車 !!



三山路上的大廟會是祭拜哪位神明呢 ?? 尤其是在這客家庄裡,不用想也知道答案是什麼 XD



其實隱身六堆裡的百年街道俯捨即是,端看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它們,換個方式探訪它們,老街趣味盡在其中 ^ ^



再次遇見履豐路平交道,超感動,早上就是從這裡開始今日的單車之旅的說 ^ ^ 總算是繞一圈回來了呀 XD

呵呵~~現在心中滿是莫名的成就感,竹田深度鐵馬之旅,帶著滿滿的收穫,終於要向它告別了...........



回到竹田驛站,依然看不到遊客,到旁邊的咖啡廳請美麗的大姐姐幫我打開車站大門取回身份證,剛拿到手火車就來了,趕緊上車先,好加在沒錯過 !!

與其說是竹田自行車道之旅,倒更像是一趟認識竹田的單車小旅行,透過騎著鐵馬趴趴走,走訪達達港遺跡與散落四處敬字亭與進化後的文筆亭,還有那與六堆天后宮齊名的六堆忠義祠,路線錯綜複雜,一不小心就會迷路,所以完成時更有一股超滿足的成就感 ^_^

尤其是今日所見的屏東線平面鐵道即將走入歷史,雖然僅是竹田的一些小角落,但能夠與它最後的身影來段美麗的邂逅,即使它未來消失在世人眼前,卻永遠會是我心中最真摯的回憶~~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