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莊老街,巧遇媽祖文化節;細細品味這曾是淡北最大城市近百年風華的歷史遺跡~~

實際出遊日期:2011.04.10

新莊平原本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武勞灣社的根據地,因位於山海交界處,又有海山口的俗稱,清朝時才有大量漢人進駐開墾,康熙33年(1694年)的大地震形成的康熙台北湖因地利及潮流關係,使得新莊一躍而成優良海港,後來湖水退去形成淡水河與大漢溪,新莊港因鄰近大漢溪且適合發展港口而成為淡水港重要內港,康熙年間竹塹(新竹)通往新莊的外港道(之芭里道)、內港道(大漢溪左岸)均較迂迴且交通不便,雍正11年(1733)、乾隆16(1751)先後開闢兩條龜崙嶺山道(舊路、新路)翻山越嶺而行,其中新路即是現在的台一線,這才打通新莊與新竹之間的陸路交通,往來更加便利,由於位居水陸交通要津,週遭生產的米縠果菜農作品皆在此透過船隻運往淡水(滬尾),大批商人進駐在碼頭沿岸經營生意,帶來蓬勃商機,有逐漸取代八里坌的趨勢,為往後的新莊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清廷為加強對北台灣的管理,雍正元年(1723)設立淡水廳,將原諸羅縣大甲溪以北到雞籠(基隆)一帶納入管理,廳治設在竹塹(新竹),雍正九年(1731)設立八里坌巡檢,新莊在乾隆五年(1740)已存在,叫做淡水保武朥灣庄 ,後成興直保新莊街,乾隆15年(1750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改稱新莊巡檢司,自此為新莊帶來超過半世紀的繁榮,約在乾隆元年(1736)成形的新莊老街逐漸取代八里坌街成為淡北首善之地,由於林爽文事件的影響,乾隆54年(1789年)升格新莊縣丞.......不僅正式宣告新莊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政經商業中心,更將新莊地區的輝煌繁榮推向最高峰,甚至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美譽~~

20210630_182032.jpg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波及新莊、嘉慶九年(1804)海盜蔡牽進佔新莊市街洗劫,皆對當地造成極大破壞,道光14年(1834)的閩粵械鬥、咸豐三年(1853)及咸豐九年(1859)的泉漳械鬥都皆使新莊元氣大傷,加上嘉慶年間因大嵙崁河道淤積而逐漸沒落,被新興的台北艋舺(萬華)所取代,新莊縣丞署也在嘉慶14年(1809)移至艋舺並更名艋舺縣丞署,雖然咸豐三年(1853)頂下郊拼燒毀縣丞署,使得縣丞再遷回新莊辦公,但新莊頹勢已難挽回,僅存隔著大漢溪與板橋間的往來渡輪緬懷昔日千帆林立的榮景,隨著桃園大圳的興建與新海大橋的建立,新莊終於告別這曾引以為傲的港口身份~~

劉銘傳所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雖然曾為新莊帶來短暫復甦,卻是曇花一現,隨著鐵道南移板橋,再度變回寧靜鄉村,現在的新莊早已是現代化十足的工商大鎮,昔日田園阡陌景觀已是過往塵煙,但新莊老街卻意外地保存尚算完整,早在兩年前的新莊青年公園之旅時,就有想說要拜訪一下新莊老街,卻因有事耽擱,直到最近看一些新北市觀光手冊時,才發現原來新莊老街已被列為八大老街之一,屆時捷運新莊線若是通車,只怕假日來訪的遊客會多到嚇人........趕緊找個時間到新莊老街走走,看看它最後的寧靜吧 ^ ^



新莊在日治初期為臺北廳新庄支廳新庄,1920年改制新莊郡新莊街,新莊郡役所就在現今新莊分局,老街上三大古廟---廣福宮、慈佑宮、武聖廟,都是必看之處~~



還是第一次專程坐車到新莊來,明明以前走台一線經過這裡超多次,卻只記得附近只有輔大.........汗顏!!!

在新莊國小對面下車,走過天橋再往東邊走一點,便是新莊地藏庵,典雅端莊的山門外,放著一對逗趣的石獅,如果不是事先查過資料,還真不曉得它們竟然曾是新莊神社的狛犬哩~~

p.s 考試院長題的碑,現在看還沒什麼感覺,等走完慈祐宮才發現這原來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呢 ^ ^



原先一直以為神社的狛犬向來都是濃濃日本風,前陣子才見識過的豐田神社狛犬就是如此,但這個新莊神社的高麗犬形象也未免差太多了吧~~~還以為是從附近哪個廟宇搬過來的,不過基座就很有神社的味道了...............

呵呵......今天又學到了一件事呢 ^ ^



昭和通寶 !! 很有中國傳統的fu~~~





看著參道兩旁的石燈籠...............有沒有來到神社的感覺呢 XD

新莊神社在昭和12年(1937)12月7日鎮座,因地藏庵前方土地寬廣而選址在此,加上位於新莊郡治、鄰近新莊郡役所、距離市街中心甚近,參拜十分方便,原是無格社,1944年升格鄉社,戰後躲不過拆除命運,1950年成為歲月塵煙,目前神社殘跡僅剩移到此地的狛犬、石燈籠,聽說地藏庵內還收藏有一大一小的兩座神轎,待會兒一定要去看看~~



結束超短暫的新莊神社之旅,才來到主題---新莊地藏庵,差點忘了從剛剛走到現在,都是它的地盤~~

原先這裡是新莊義塚所在地,乾隆22年(1757年)由頭前庄陳謙興捐塚地建地藏庵,不過最初是供奉文武大眾爺(文大眾爺是因貧病往生而無人處理的平民、武大眾爺是因械鬥而亡的先民),後來才又供奉地藏王菩薩並成為主祀,但因為文武大眾爺實在太靈驗了,所以這裡終年香火不斷,一般人都稱這裡為新莊大眾廟,從廟前的公車站牌及山門後方寫著大眾廟便可見其名氣之大,每年農曆五月初一的平安祈福祭日會舉行繞境遊行,事前還會在街頭進行驅除邪物的暗訪,各地角頭廟像是新莊街,頭前厝、中港厝都會參與,號稱新莊大拜拜,堪稱當地年度盛事~~

據說當地警方遇到破不了的案子都會來這裡求文武大眾爺幫忙,其中以白曉燕案最為人所知,數百年的經營,裡邊當然還有許多故事,不過其實今天來這裡主要是想看看新莊神社僅存的神轎,因廟裡香客實在太多,其他地方都輕輕帶過,真是對不住啦~~



歷經多次大修的新莊地藏庵,並沒有陰森森的詭異幽暗,反倒是十分熱鬧..........金璧輝煌的華麗建築裡,也有不少精心製作的藝術佳作~~

20110410 021.jpg



來到二樓祭拜觀音娘娘的地方...........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神轎初體驗,超有fu的啦~~

傳說中的新莊神社專用神輿原來是這副模樣,居然有兩個,還是還是一大一小,比我想像中還要日本味,彌補上次在岡山壽天宮未能一睹岡山神社神轎的缺憾啊~~



小小的牌子,卻是代表昭和初年新莊神社曾在新莊地區風光數十載的最佳見證~~



來到一旁的小殿,只見香客穿梭不斷,赫然發現......是一間小具規模的太歲殿~~~

以前到廟裡拜太歲時見到的都是小小一間而已,所以突然見到這麼寬敞的地方,有些少見多怪哩~~六十尊太歲爺神像一應俱全,安寧詳和的空間,走到裡邊便會不自覺地放輕腳步,肅敬的心油然升起..........

或許是因為這裡是太歲殿,所以動作不敢太大,畢竟太歲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但若論起源,只是古代為了補足利用"歲星"(木星,繞行一週約12年)運行的歲星紀年會有歲差問題(類似潤月的問題),而假想一顆與其相對並反方向運行的"太歲",12年的運行時間正好呼應將周天劃分為十二等份的地支,而產生的太歲紀年法~~

不過很快就便被干支紀年取代,但在星象占卜上仍十分活躍,當太歲被視為人間守護神,不同年份有不同的當值太歲,而正由於它地位甚高,民間尊崇又怕冒犯,只得儘量避開遠離,生怕觸犯禁忌而召來不幸,結果使得具有吉祥守護神身份的太歲逐漸轉變成主掌人間福禍、避之則吉的民間信仰~~~

初時最主要的表現在方位上,值年太歲所守護的方位一定要避開(動土、搬家、遠行.....),包含正沖、對沖、偏沖,只能尋找六合方向,例如子代表北方、申代表西南西.......等等,後來演變成生肖也要避諱~~~

"太歲當頭坐、無災恐有禍"、"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等名言,應該沒有人沒聽過吧~~~



由於道教認為每個人出生年份的干支便是自己的本命元辰,延伸出六十甲子元辰神,金章宗為祈求瑞聖皇太后早日病癒,便祭拜本命元辰,其後果然如願以償,便在北京長春宮建瑞聖殿供奉本命元辰,自此開始有祭拜本命元辰神的習慣,加上六十太歲早己成為神格化的大將軍---此後六十甲子元辰神與太歲神逐漸融合,便成後來所見的太歲信仰,明初重建為敕建白雲觀瑞聖殿,清初由道教全真龍門派改名為元辰殿,是中國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六十太歲信仰中心~~

六十位太歲的名諱多是由白雲觀所流出,但各地仍不盡相同,祭拜方式也走出各自的方向,記得以前家中的農民曆都會附有一張太歲星君降臨鎮宅的紅紙,聽說在家中祭拜直至年底再送神化掉即可,不過現在都是在過年時間到廟宇拜拜時再安太歲,不管有沖沒沖,有安有保祐,不僅家中長輩放心,也讓自己不要有太多奇怪的疑慮~~~

只見過年時要安太歲的香客們人山人海................無論如何,寧可信其有,犯太歲可不是一件好事啊 !!!



每位太歲爺的形象、手執物品、姿態各異.....................唉呀 !! 今年的太歲神像怎麼不見了 ??



原來是被供奉到前方的神桌上了,今年是2011年,所以祭拜的是辛卯太歲范寧將軍,不同年份請出不同的值年太歲坐鎮於此,比起一般寫上紅紙供奉的簡易方式,這樣子確實是莊嚴隆重不少哩~~~



拜完值年太歲,很自然地就會去想找找我出生那年的太歲星君在哪裡 ?? 果然一下子就找到了,戊午太歲黎卿將軍,現在才總算深深體會到,為何太歲信仰會與本命元辰神結合在一起了 ^ ^







拜別太歲爺,來到後殿晃晃,這裡不見香客踪影,很難想像前殿仍是門庭若市的熱鬧景象.......喜歡這份寧靜的祥和,不自覺地在這里多停留了一段時間,這才發覺,後邊牆壁上的石雕壁畫,全是新莊地藏庵的重要歷史文物呢~~

牆上清楚可見昭和11年(1936)字樣,這裡極有可能是明治44年(1911年)到1972年間的地藏庵真正模樣,依稀可見"旗"、"球"、"戟"、"磬"的古樸石刻..........真是意外的收獲,今日短暫簡單的新藏地藏庵之旅,以日治遺跡新莊神社做起點,再以昭和年間的石刻壁堵來結束,很有意思的文化藝術體驗呢 ^ ^

p.s 牆上石刻幾乎都是日本時代台北市民所捐,居然能見到兒玉町、日新町、建成町.....等字樣,真的是有些時光倒流的恍惚感~~~



回到中正路,看到這奇特的建築了嗎 ?? 那就是等公車的大眾廟站 !! 很有巧思的創意呢 ^ ^



一直在想新莊老街要從哪裡開始比較好...........既然是新莊老街嘛 !! 從新莊路出發就對啦 XD

嘿嘿. !! 這就決定從新莊路與中正路的交會處開始今日的新莊老街之旅吧 ^ ^

p.s 對面就是保元宮,不過一旁的公車站牌卻寫著大眾廟 !! 中正路兩旁的大眾廟站牌相距有一百多公尺遠,好奇特的現象呢~~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新莊保元宮,初名王爺宮,建於乾隆41年(1776年),主祀池府王爺,是新莊地區王爺廟的代表,但也有奉祀中壇元帥,昭和年間當地仕紳王金生發起重修,並易名保元宮,每年農曆九月九日中壇元帥聖誔會舉辦繞境活動,同時亦有過火儀式,稱做弄過火,不撒鹽米而以壇香粉取代,非常特別~~

因頗為靈驗而香火不斷,但仍不及在新莊老街菁華地段的廣福宮與武聖廟間受歡迎,雖然一旁有政府所設立的新莊老街導覽圖,這裡卻還是乏人問津...........廟門直接面對新莊街,是超級大路衝,做為新莊老街第一站實在是恰好不過了 ^ ^



保元宮前的淡分憲示禁碑,又稱嚴禁截流塞狹圳道碑,淡水撫民同知婁雲在道光17年(1837年)所立,主要是禁止當時農人不得對張厝圳(永安陂圳)有截流或塞狹圳道的行為,當時新莊街拜水利發達之賜,早已是北台灣農產重鎮,保持水源是何等重要大事.........

似乎可以稍稍窺見,日治時期新莊會建立後村圳的蛛絲馬跡.....................



漫步新莊路,此地已是街尾,又名下街,同時這裡到大漢橋一帶昔日因長滿茄苳樹而舊稱茄苳腳,大漢溪上游三峽、大溪一帶所生產的竹子,皆會運來此地市集販售,主要是做為米篩或建房用的材料,所以這段路又稱竹仔市~~

新莊老街初次印象,真是安靜到不行,完全是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街巷景緻~~~





三代門牌比一比,見證新莊地區地名不同時代的變遷~~



好特別的山海鎮............超直接的耶 !!



原來如此........因為正好位在新莊地藏庵對面吧 !! 即便巷道如此之小,也算路衝 ??



些許淡淡古味的火庫起墀頭與與圓拱亭仔腳,老街采風,盡在其中~~



走到新莊路與登龍街交會處,會特別注意這裡是因為從這裡往東陸續經過思明街(廣福宮)、利濟街(慈祐宮)、廟前街(武聖廟)、福海街(海山里福德祠)時,凡是大路的路衝都有廟宇,這是秉持先人保衛家園的習性,在以前新莊路尚是是曲折不絕的形狀時,廟宇可做為抵抗外人入侵的指揮中心與避難所,而且路衝也不商合一般住家,建廟是最適合了....................

所以囉 !! 為何獨獨登龍街口沒有建廟呢 ?? 而且這路開得有些奇怪,兩側都沒什麼住家 ~~~~~
有些莫名的好奇~~但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完全是我自已在那邊胡思亂想啊 XD





沿著新莊路信步西行,不一會兒就到了新莊廣福宮,廟前人煙稀多,只有對它有興趣的遊客才會入內遊覽,與它身為新莊區唯一的二級古蹟身份實在很不相襯............沒有彩繪、樸實無華的外觀,沒有雕樑畫棟的金壁輝煌,迷漫著一股化不開的濃濃古意,不論在廟宇建築或是歷史意義,在新莊老街可說是排名首位的古廟,還未踏入其中,就讓人覺得好悠閒啊 ^ ^

三川殿相當地古樸淡雅,不論是石雕或是樑枋木作,皆只呈現原始本色而無任彩繪,巍巍大廟仿佛時光被凍結般,即便未施脂粉,其雕飾裝飾仍是藝術價值極高佳作,雖是光緒年間整修的結果,不過石雕作品不以繁華取勝,大門兩側裙堵未出現常見麒麟圖案,門柱與螭虎窗也都點到為止,大門兩邊與對看堵的腰堵與座腳皆採用櫃檯腳形式,紋路深刻而細緻,極具欣賞價值~~

20110410 094.jpg

石獅與龍柱相傳皆是乾隆45年(1780)作品,上邊都有饒邑字樣,應是廣東饒平人士所獻,獅頭仰天而立、胸腹突出明顯,因為前腳皆未舉起,所以初看時就覺得印象深刻,頭髮與鬍鬚披散頭頸,使其威嚴中帶點浪漫,聽說是粵派手法,的確在見過的石獅中,確實很少見到這種樣子的~~

20110410 096.jpg

龍柱是單龍盤柱,外型蒼勁雄渾、英氣煥發,龍首不朝上而朝下,龍虎兩邊形式類似,同樣都是龍口吐水、四爪抓龍珠,北埔慈天宮三川殿的龍柱與此地相似度極高,被視為粵派技法的經典呈現,其中柱珠抬起甚高,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嗯........廣福宮廟名匾旁的署名不是常見的某某人士或是鄉民合獻,居然是台北玄一宮.......頗耐人尋思~~

聖旨牌也稱做廟名匾,古代較常見直式,近代則多橫式,不過鹿港三山國王廟那塊國王古廟匾額在光緒年間出現時就已是橫,至於廣福宮這塊有些奇特,落款癸丑年,以結構來看,最有可能是1973年,更令人在意的由其他廟宇立匾......更像是本來是懸掛在廟內的,不知為何被拿出來充數的感覺~~



非常具有客家味道的地名.........廢話,廣福宮可是祭拜三山國王的客家廟宇,當然是一點也不奇怪囉 XD



隨著漢人來新莊開墾,也有不少廣東潮州人在此定居,雖然勢力不及閩南人,但在粵人劉和林、劉承纘父子開鑿劉厝圳成功,有足夠的資金及能力,便在乾隆45年(1780年)興建三山國王廟做為粵人信仰中心,直到道光年間泉漳械鬥日趨嚴重,道光14年(1834年)波及到新莊,粵人被迫撤桌到桃園中壢一帶,劉厝圳被轉賣給陳源興,三山國王廟也逐漸乏人問津,走向沒落一途~~

光緒八年(1882)被附近民宅大火延燒而毀,直到光緒十四年(1888)才在新埔潮州人陳朝綱主持下歷時三年重建成現今所見模樣,昭和11年(1936年)在古蹟專家指導下再次重修,確立它成為新莊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也在此時改廟名為"廣福宮"~~

在最後一次重修時,新莊閩籍人仕皆不願出資,廣福宮的名稱應與北埔的金廣福墾號背後內涵大不相同才是,不過新莊甚少具族群特色的廟宇,可見當地族群融合之迅速................
往日的恩恩怨怨不再,新莊廣福宮如今早已是尋幽訪勝的清靜之地~~



廟內有兩塊古碑,分別是乾隆15年(1750)的奉兩憲示禁碑,又稱嚴禁差役藉端苛派擾民碑記,由淡水撫民同知陳玉友所立,當地粵民申訴淡水東西保差役苛徵稅銀、亂收規費,前任淡水同知曾曰瑛曾在新直街土地公祠(新莊福德祠)立碑示禁,後來趁著重修土地公廟之際毀碑並苛稅如故,所以才又上許,這才此碑出現,因內容提到前後任兩位同知,且都做同樣之事,故名奉兩憲示禁碑.......內文倒是看不出有閩粵之爭,但從只有粵人提願且石碑後來移到廟內來看,似乎暗示確有當地官民欺負粵民之事~~

另一塊則是乾隆45年(1780)的三山國王廟前店地基捐題碑記,由當地粵籍人仕出資買廟前土地奉獻,內容多以劉姓為主,可惜碑面已風化嚴重難以閱讀.....這兩塊石碑當時都注意到,殘念 +_+

20110410 103.jpg

20110410 111.jpg

走過不少三山國王廟,基本上都是安安靜靜的,連在裡邊講話都得放輕聲,悠遊古廟,要的不就是這份讓人心安的寧靜詳和嗎 ??

正殿使用八角龍柱,可能也是乾隆年間的作品,不論是柱珠還是龍身都精雕細琢,上邊還有人物形象點綴~~



破碎的古鐘,現在可是廣福宮裡的重要文物~~





來到後殿,依舊安靜如斯,這裡供奉三山國王的夫人,原本是自然神的三山國王,早已被擬人化成為守護潮州的家鄉神明了~~



新莊路別稱新莊廟街,短短一條路還沒走完,便已遇到三間當地著名廟宇,廣福宮廟埕道路甚至又有國王口之稱,尚有新莊武聖廟、新莊慈祐宮還沒拜訪的說.........果真名副其實,貨真價實的廟街啊 XD



廣福宮左前方有一間小廟,卻是應有盡有,原來是新莊福德祠,據說是新莊地區有史可考的最古老土地公廟,真是不簡單,想不到這麼快就遇到了~~



不會是八仙之一的李鐵拐吧..........與背後的葫蘆超搭的~~真應該要給作者好好地掌聲鼓勵,超強的 ^_^



為什麼"德"會少一橫呢 ??? 不會是與全聚德有關吧..............其實是異體字啦 ~~ 唉 !! 又上了一課囉~~~





就是這張有著乾隆辛酉年字樣的供桌,所以一般認為新莊福德祠便是在這一年,也就是乾隆46年(1781年)所建,也有一說是海山里福德祠遭逢水患,廟內的土地公像流落至此,被拾得後便建廟奉祀,無論哪種說法,都指向它是乾隆年間所建~~

只是話說這張供桌應該早已是歷經二百年以上風霜的古物............怎麼看起來還挺新穎的 ??



久聞新莊老街上的廟宇皆建在路衝上,原來土地公廟也依然保有這種格局,只有此時此刻,才能深深感受到老街在新莊的真實存在..................



暫別新莊路,走到思明街上,回望廣福宮,這裡便是俗稱國王口的地方,也是新莊老街下渡所在,與媽祖宮所在的上渡相輝映,總覺得在新莊老街最繁華的乾嘉年間,這裡應該是粵籍人士的地盤才是,不過這也只是猜猜,來到重新堤外道,被外邊高高的堤防擋住看不到大漢溪,有些小小的鬱卒...........



轉進碧江街,眼前便是三級古蹟,新莊文昌祠---北台灣最大的文昌祠~~哎呀 !! 好像來得不巧,不會是在整修中吧 >_< 有些糟糕~~~不過既然來了,不進去看看就太可惜了 +_+

新莊文教之始可追溯至於建於乾隆28年(1763年)、號稱北台首學的明治書院,但隨著其後遷至竹塹城西門及舊址遠在現今泰山,與新莊老街關連並不大,直到文昌祠的成立才正式開啟新莊後來的鼎盛文風~~

20110410 139.jpg

嘉慶十八年(1813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利用慈祐宮修繕後的餘款,將本來配祀在宮內的文昌帝君移到慈祐宮右後方建立文昌祠,因空間不敷使用,才在光緒元年(1875年)由艋舺縣丞傅端銓遷建至現址,歷經幾次整修皆變動不大,只有照壁拆除重建,明治31年(1898)成立的臺北國語學校新庄分教場(同年改名興直堡公學校,1910年校舍落成後遷至新莊國小現址)曾暫借祠內空間上課,在清領時期也發揮義塾的功能~~

日治時期因祠內曾為公學校用地及教授漢文的私塾仍存在,仍維持一定祭祀功能,皇民化運動因禁令使其沉寂,戰後因舉行祭孔典禮而有復甦現象,卻後因政府機關借用而關閉,1971年在廟內成立明德托兒所,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1987年托兒所遷出,1991年開放信徒祭拜,1995年重修,因採用修舊如舊的方式故需時較久,2000年已大致完成,後因增加祿馬室及增建神龕,直到2002年才完工~~

走進山門裡邊,就會見到敬字亭,也算文昌祠標配,但因文昌祠香火不絕,信徒來廟裡拜完時,都誤認其為金爐,皆把金紙拿來這裡燒,後來廟方為了防止這種行為,才用磚塊堵住爐口並在外邊加裝柵欄~~



新莊文昌祠做為清朝淡水廳第二個落成的文昌祠,當地人皆把這裡視做文廟看待,所以祠內甚少對聯,很有孔廟的fu,與新莊武聖廟並列為新莊地區的文武廟,可說是新莊老街繁榮時期的重要代表---不僅商業繁榮,兼且文風鼎盛,是新莊地區非常具有文化意義的歷史建築~~



文昌祠通常會參考孔廟的萬仞宮牆,在正前方做一照壁,將來地方上若出狀元,則可拆牆走中間入祠內焚香祭拜,科舉時代最光耀門楣的事莫過此 !!

即便位於有淡蘭文風冠全臺的淡水廳,有清一代頂多也只出過舉人,所以照壁才能以安然保留至今......上邊的麒麟畫像是後來新增的嗎 ?? 據說是陳壽彝所繪,他是知名彩繪大師陳玉峰之子~~



雖然不少地方被遮蓋住,樸實無華的三川殿依然顯現出那那股幽幽古意,大門兩側使用石鼓,楹柱皆未題字,透雕螭龍團爐窗也算有看頭,對看堵的龍虎石雕小巧古錐,裡邊居然有八個香爐,所以要燒八柱香 ? 神明不少,難怪一直看到有信徒進進出出的~~



正殿神龕中央正坐文昌帝君,隨侍天聾地啞,龍虎邊供奉魁斗星君、歷代聖賢神位


可能考季快到了,好多家長帶著子女來此祈求考運昌隆,如果當地有人考上國家考試,應該也會開中門迎接吧

p.s 嘉慶14年(1809年)新莊縣丞改名艋舺縣丞(仍在新莊),或許可視為新莊老街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新莊文昌祠裡可以見到的字不多,其中個便是新莊縣丞詹英在道光4年(1824年)所獻的"著儀範世"匾額,後方嘉慶20年(1815)由閤淡弟子同立的"天下文明"匾額據說曾失竊,眼前所見這塊莫非也是後來重製 ??



不僅是關帝廟會祭拜赤兔馬,原來文昌帝君的座騎也有在供奉的,因為它名為"祿馬"---馬頭、騾身、牛蹄、驢尾、犀角四不像通身雪白之神獸,上邊坐的便是"祿馬爺",象徵祿馬跑、官位升,所以 應該是祈求仕途能夠平步青雲的吧~

p.s 不知為何,第一眼見到...........想到的卻是暗行御史說 XD



古樸不走華麗風的傳統建築,很有文昌祠那靜靜的fu,的確不失一個三級古蹟的風範~~





再往西走過新海橋下,不見天日的巷道裡,仍屬碧江街的一部份,前方人聲鼎沸,疑似市場到了,總覺得這段小路好像也有什麼故事在似的.................



回到新莊路........哦 !! 居然開始人多車多了耶~~其實是因為紅燈的關係吧 XD 畢竟剛剛走過的都是安靜到不行的地方,突然看到這樣的景象,需要時間來習慣一下呢 ^ ^

20110410 173.jpg

慈裕宮前的新莊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成立於大正元年(1912),初名新庄食料品零售市場,將原本就在廟口到渡船頭之間的港口市集整合起來,主要販售疏果菜類,1974年改建成三層水泥樓房,至今仍是新莊唯一官設且最熱鬧的市場~~

與慈祐宮是如此之近又歷久不衰,夜晚的老街是新莊夜市的天下,白天或許就以這個市場附近最熱鬧….吧~~



差點忘了現在正逢農曆三月,一項在台灣人心中相當重要的慶典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猜到了嗎 ?? 著名的三月瘋媽祖啦 XD

今天來這裡之前到倒沒想那麼多,居然巧遇2011新北市媽祖文化節,尤其是台北縣改制成新北市後的第一次媽祖誕辰,意義非凡呢~~

這次的主角,也是新莊老街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新莊慈祐宮,相傳康熙25年(1686年)便存在,但依據乾隆44年(1779)、同治12年(1873)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內容,卻各自記載建於乾隆18年(1753)、雍正7年(1729),廣福宮內的"奉兩憲示禁碑"記錄乾隆13年(1748年)新莊街失火,應有遭殃及天后宮,便再度重修,乾隆18年(1753年)完工時也將天后宮改名為慈祐宮,代表在這之前已存在,之後多次整修,以嘉慶18年(1813年)規模最為盛大,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亦有整修記錄,但卻在1965年的那次整修古味大失,以致威名遠播的新莊慈祐宮最後僅被認定為三級古蹟~~

遠在土城的祖田里與別稱媽祖山的大暖尖,居然與新莊慈祐宮有關 !! 乾隆43年(1778年)時由李武侯、李維芝二人將新開墾的土地獻給慈祐宮作田產,俗稱"媽祖田",廟內現藏有兩塊珍貴的媽祖田匾,清楚記錄田地範圍及佃農姓名,這可是別的地方都找不到的無價文物哦~~





鑽轎腳的活動是媽祖文化節的重頭戲,其實還有很多活動,但我都沒注意 =_=

20110410 178.jpg



廟前被摸到光亮的石獅,似站非站,與廣福宮石獅四足皆立的模樣恰巧形成強烈對比,而這對石獅朝前不對望,加上抬頭挺胸傲立,還滿有中國北方石獅的形態,感覺也是挺有年份的,莫非是嘉慶年間作品 ?



三川殿龍柱是1967年作品,但是造型古意悠然,沒有過於繁複亂眼的裝飾,很符合新莊媽祖廟的身份~~



繼北埔慈天宮後,再次見到黃國書的名諱..............可算是新莊慈祐宮裡的客家人代表嗎 ??



再來個司法院長,沒想到今日光是五院就見到其中三位院長的題字.........真是巧到不知怎麼說 @_@



乾隆29年(1764年)的"聖母香燈"與"奉憲立石"兩塊石碑堪稱慈祐宮最古老的碑記文物,前者說明祭祀的重要性及附近店租與渡租要做為廟裡香燈持續的費用,後者則是列出金額繳交的明細,又名"渡稅店租額碑",雖有橫題,卻不算碑名,很有意思的地方,而後碑提到的擺接上渡頭(往三峽)、擺接下渡頭(往淡水)、牛埔渡頭(往石牌)、大加臘渡頭(往雙園)、奇母子渡頭(往大稻埕)、大坪林渡頭(往新店)、溪仔口高江渡(往景美).....幾乎將台北盆地的重要據點都納入其中,可見新莊港口的重要性~~

但它吸引我注意的其實只是一個不甚起眼的小地方~~石字多一點耶 !! 一直以為只有石敢當才如此的說,莫非也是為了防水患嗎 ??



雖說身處媽祖文化節的中心,但還是不很清楚它有哪些活動內容 ?? 有些小混 +_+





熱鬧非凡的正殿,新北市各地大小二十座聞名當地的媽祖廟盡皆齊集於此,有的名氣甚大,亦曾走訪過,有的卻是初次聽聞,新北市首次舉行的媽祖文化節,選定新莊慈祐宮做為活動地點,不論是在歷史或是宗教上,都是很有意義的選擇哩~~

20110410 222.jpg

牆上共有四塊同治12年(1873)所立《重修慈祐宮碑記》,數量甚多,幾乎都是捐款人的姓名,一塊碑寫不完,可想像新莊媽祖有多麼受歡迎 ^_^



正殿前方連震東所題的木匾,現在可是廟方極力保護的重要文物~~



正殿的龍柱與三川門外的龍柱造型頗為類似,但整體雕工卻更顯得蒼勁古樸,龍鬃、龍鬚皆刻劃細膩,而且還有大量雲紋、水波海波雕飾,龍爪不握龍珠、柱身無透雕飾,相傳是乾隆42年(1777)作品,相傳是在大陸製作完成後才運送來台,當時共有兩對,目前它的兄弟在台南大后宮,單龍蟠柱的渾圓簡約風格,真是百看不厭 ^ ^



這塊匾額是淡水同知薛志亮在嘉慶19年(1814)所獻,怎麼念 ?? 靈衛航航 !! 古字何其多,見一個學一個吧 ¯□¯

20110410 210.jpg

嘉慶18年(1813)那次重修可能規模甚是浩大,廟內許多匾額大部份皆是那時所獻,包含這塊由闔淡紳衿士庶所立的"利濟參天"匾額~~

廟內最古老的匾額是乾隆44年(1779)的"德參天地"、"水德配天",只是殿宇都被節慶裝潢給擋住,結果都沒有看到 >_<



新莊媽祖宮建廟三百年,指南宮也來獻匾祝賀---福佑群生,新莊慈祐宮確是名氣不小~~





慈祐宮沒有鐘樓&鼓樓的建築,所以鐘與鼓是放在大殿的(新莊街上的著名古廟幾乎都是如此),可近距離欣賞它們,這裡的鼓可是新莊著名的响仁和鐘鼓廠的產品哦~~



慈祐宮除了媽祖娘娘,陪祀神尊也甚多,卻幾乎沒有擁有族群色彩的神明呢~~





因為是媽祖文化節,自然也就有許多遠從新北市各地前來做客的媽祖娘娘們.............眼前這尊來自三芝小基隆福成宮的大尊媽祖神像實在是超搶眼,不但是鎮殿之寶,據說還曾奉祀在已消失的清代台北天后宮裡,又稱金面二媽,因曾是官祀廟宇的媽祖神像,地位非同一般~

或許是神像佔地不小,廟方特地幫忙弄個專屬貴賓席,近距離觀看才感受到它金光閃閃的肅穆尊顏,主人的光采好像都被搶光了,不過以媽祖娘娘的慈悲,應該也不會計較那麼多啦 ^o^



如果不是事先看過資料,完全不曉得它們是千里眼&順風耳呢 !! 雖不知穿上官服所代表的涵意(說明新莊文風鼎盛嗎 ?),卻是慈祐宮的一大特色~~

20110410 237.jpg

後殿龍柱色澤深邃、柱上龍身舞動九天、神采飛揚,與三川殿、正殿的大異其趣,據說是昭和11年(1936)重修時的作品~~



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側的十八羅漢、四海龍王、山神、土地公等二十四尊神像,每都是百年以上歷史的神尊,而且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是藝術價值極高的精品之作,背後卻有著相當傳奇的故事~~

原來它們都曾失竊過,卻在二十年後除了土地公神像外盡皆重返故地,要不是這次的媽祖文化節,也無緣得見這些平常不輕易示人的珍貴文物,奇妙的巧合,今日遇到不少意料之外的驚喜呢 ^ ^

20110410 243.jpg

廟內三塊《重修慈祐宮碑記》,以嘉慶18年(1813)這塊最小,艋舺縣丞曹汝霖所立,雖然內容記載"夫新庄為淡北之巨鎮,上通蘭境、下連塹城",但當時新莊因河淤積,港口貿易已大不如前,再無往日林立千帆,從出資商號以泉郊、廈郊來看,粵民幾乎完全退出此地,新莊成為泉州人的天下~

新莊文昌祠也是利用此次修繕的餘額將文昌帝君從廟內請出獨立建廟的~~



後殿外觀白牆紅瓦,簡潔樸素,雖說慈祐宮是潮州式建築,卻不是在這裡展現...................

傳統建築藝術常常是有看沒有懂,完全是外行人看熱鬧 ¯□¯



慈祐宮後方有一座水池,名曰鎮火池,聽說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遭祝融侵襲的慈祐宮時,順道在後方建造水池以避免重蹈覆轍,由於當時的張厝圳(永安陂圳、日治時期的後村圳前身)北面皆無房子,天氣晴朗時可以見到觀音山在水池裡的倒影,所以又有"美人照鏡"、"倒照觀音"的美譽,號稱新莊八景................

現在當然是什麼都看不到啦 #_#



慈祐宮因正對大漢溪堤防,被認為影響風水,屢屢有改建之議,2010年政府花費三千多萬元將廟前利濟街水口打通,取名利濟橫移門,自此海神媽祖可再次瞧見相伴數百年的大漢溪~~~



慈祐宮前方因節慶的關係,人多車多讓人想趕緊出來透透氣,來到前方的利濟橫移門,這裡便是媽祖宮上渡口,不知在這小小的地方上演多少次千帆林立的壯麗景觀.......新莊老街的多少歷史,盡皆深藏在這平靜如昔的大漢溪裡~~

原以為造訪新莊老街是一次超輕鬆的歷史人文之旅,沒想到遠超過我所想像的,沒想到寫了落落長的文章,竟只走完下街 !! 頂街、五十六坎、挑水巷、戲館巷、米市巷,武聖廟都還沒見識到.......呵呵,看來這次旅程還滿充實的 XD

新莊老街的古巷風華,只好放到下篇再說囉 ^^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