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菁桐車站靜謐優雅、散步石底大斜坑感受礦業滄桑,穿梭菁桐老街徜徉此地曾有的黑金歲月,更不說那穿梭橫跨基隆河上方的中埔鐵橋來到白石村,見到日式宿舍群與中埔工寮的寂寥殘跡,果然還是要在清靜悠閒的午後時分,才能真正領略到菁桐小鎮豐富的人文之美~~
平溪線,菁桐車站

菁桐位於平溪線的終點,此地已經十分接近基隆河源頭,相傳乾隆年間泉州人李大青來此開墾,因此地遍植菁桐樹,所以稱做菁桐坑,範圍大約是現在的菁桐、白石、薯榔,俗稱菁桐三村,早年當地居民多是透過菁桐古道往返水返腳(汐止),利用當地種植的大菁、薯榔換取米穀油鹽等民生必需品~~

原本的農村景觀,因為大正十年(1921)石底線(平溪線)的興建,平溪各地的煤礦陸續開發,台陽公司在1925年將石底煤礦委託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經營,但因成效不佳,1928年改成直營並成立石底礦業所,1936年再設台陽礦業煤礦部來管轄,1949年遷至菁桐,成為管理平溪煤田礦區的總部,同立在1937年開鑿石底大斜坑,週遭亦建置選洗煤場、員工宿舍區、招待所,使菁桐成為台陽在平溪的煤礦管理中心,曾經輝煌的黑金歲月不再,往日遺跡尚存,今天就要來好好探訪一番 ^_^

P.S. 菁桐樹皮可用來作成繩子與編織草帽、草蓆,後來被價格低廉的尼龍繩,現在就只是單純的景觀樹,現今已難見到菁桐樹成群生長的情形,據說菁桐國小內還僅存幾株~~

菁桐車站

每次來到菁桐車站時,上下車的旅客們總是人潮熙攘、熱鬧非凡,但沒兩三下,月台上就一隻小貓也看不到了~~變幻的還真是........快啊 !! 因為平溪是天燈的故鄉,所以在這裡看到天燈殘骸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坐火車有些小無聊,除了觀賞窗外的美麗風景打發時間外,另外一個就是偷瞄路牌受墊&路牌,現在已經很少見,每次看到總是覺得滿有意思的~~

菁桐車站

菁桐車站在昭和4年(1929)啟用,原名菁桐坑驛,是當時平溪線營運時的五間車站之一,菁桐車站典雅的外觀、古樸的造型,漫步其中仿佛走入時光隧道中,真是多美麗都不用講~~~怪不得才剛下車就有一堆遊客在這裡拍照,要找個空檔拍個沒有遊客紛擾的畫面真是十分不容易呢!!

菁桐車站

20081107 003

菁桐車站內部就像其他木造車站一般,盯著站台看板上標示著東至花蓮、西到中壢的票價......如果跟售票伯伯說要買張到新竹的車票不曉得會如何??

20081107 005

漫步在菁桐車站旁的鐵軌上感受迷人的鐵道風情...........多麼和諧的畫面~~真悠哉啊!!

車站對面的降煤櫃用來將經選洗煤場處理完的煤礦在此裝車運出,因處理量甚大,所以設施長達百公尺,是全台最長的降煤場~~

20081107 013

每次來到這段鐵道都會不自覺聯想到"沈睡的青春"裡的場景~~~~~導演真會選地點,作為老徐鐘錶行店面的地方確實是菁桐街上最有韻味的房子,直到現在屋前還貼有男女主角的劇照,不過很可惜,終究沒能像海角七號中阿嘉的家成為人氣景點,電影的魅力確實是不容小覷呢!!

如果這時能搭配幾株盛開的櫻花,應該就是很夢幻的場景呢!!

菁桐國小

菁桐國小的出身有些特別,它是設於昭和九年(1934)的瑞芳尋常小學校菁桐坑坑分校,只給日本人學童就讀,1938年獨立為菁桐尋常小學校,1945年二戰結束後學校停辦並閒置,1949年在此成立平溪國民學校菁桐分部(1951年改為菁桐分校),1955年獨立為菁桐國民學校,1968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改為現名~~

已消失的礦工醫院亦設於附近,此地已是因採礦興盛形成的菁桐聚落最東邊~~

菁桐礦業生活館

來到由原來的鐵路員宿舍改建而成的菁桐礦業生活館,2005年1月27日開放參觀,裡邊有許多介紹菁桐的旅遊資訊,加上距離火車站又近,出發前先來這裡尋覓有用資料再去逛會更有感覺哦~~

二樓好像有什麼展覽,不過當看到一旁的台陽俱樂部和選洗煤場的縮小模型,整個心思就立刻被吸引了過去,做得還真是唯妙唯俏~~由這個復原自昔日全盛時期的選洗煤場模型來看,雖然早已廢棄不用,但主體建築幾乎都完全保留了下來,令人印象深刻的紅磚外表,幾乎已成了菁桐的代表性建築物之一~~

模型做得真好,難怪一堆人在搶著拍照!!

菁桐坑空照圖

一進去便會被那超詳細的菁桐坑空照圖給吸引住,中埔工寮、山神宮、台陽俱樂部.......菁桐一帶著名景點一覽無遺,待會兒有空的話一定要去四處看看!!

03

造型古樸美麗的菁桐車站動靜皆宜,不但是人氣超高的情侶拍照好地方,也是遊客們休息的好場所,連貓兒也懶洋洋地躺在門邊休息呢~~

已傳承三代的楊家雞捲,是菁桐老街上的著名美食,看到不少人與它合影兼消費,似乎名氣還真的是不小...........雞捲其實和雞無關哦~~

可以懸掛許願竹的小礦車是相當受歡迎的景點,光是在這裡稍待一下,就已經有不下數十人次來掛許願竹,超誇張,還是一樣,都是情侶來掛比較多~~看到這些用虔誠的心許下的願望,不禁聯想到"人生三願"~~希望每天都可以過得很開心 ^^

菁桐老街,1943年移至菁桐車站西側

菁桐老街最早出現的位置是在平菁橋北側,位於俱樂部與福利社,礦工下班後都會聚集在這裡,龐大的商機帶動像是洋服店、理髮店、酒店、麵店、理髮店....等店家,街上盡是狂歡人潮,燈火徹夜通明,因其不夜城的繁盛樣貌而被稱做菁桐坑銀座,昭和18年(1943)一場大火將其焚毀,商圈才移到菁桐車站南側重新發展~~

雖然昔日礦工們在此地人潮熙攘的盛況不在,但取而代之的是蜂擁而至的如熾遊客,隨著歲月推移,見證不同年代、形形色色各式人物的菁桐老街&菁桐車站依舊保持它那始終如一的樣貌,坐在街角觀看往來駐足的人群,總是讓人不禁想像菁桐小鎮往日燦爛輝煌的點點滴滴~~

菁桐鐵道故事館是以前的員工宿舍,現在是菁桐老街上人氣超高的景點,大家不是忙著拍照、不然就是一直蓋章,剩下的就在店裡閒晃買紀念品(木質明信片真搶手),來這裡的情侶還真不是普通的多~~

阿嬤的礦工青草茶,位於菁桐老街

平日的菁桐老街有些冷清,路過這間阿嬤的礦工青草茶,老闆娘卻是相當地熱情,除了認真推銷商品(強力推薦日本冰),因為她是礦工的女兒,對於菁桐那段黑金歲知之甚詳,還會講解關於菁桐的礦業故事,內容相當精采,比任何的紙本導覽手冊還要有用 !! 青草茶曾是礦工們的最愛,現在更是受到遊客們的青睞,來杯涼的,繼續接下來的菁桐小鎮之旅 ^_^





菁桐除了火車外,還有公車可坐,不過看了一下,登山客使用的機率似乎較高~~



福利社前的這座雕像幾乎快變成菁桐的地標之一了~~

菁桐太子賓館,台陽俱樂部

昭和14年(1939)建成的菁桐太子賓館(台陽俱樂部),位於民生橋畔,名氣雖不如金瓜石太子賓館,但格局架構卻遠在其之上,雖然很想一探內部究竟,但因要收費!!一直偏好無料旅行,只好放棄,外邊隨便拍拍就好~~~

台陽公司在1986年將建築物售予信奉佛教淨土宗的王華飛居士,他以其雙親名字各取一字將此地命名渠蓮精舍,他去世後由其弟王華玉接手並在2002年將其開放參觀,2003年以台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的名義指定為歷史建築~~





離開太子賓館,過了民生橋後,即是白石村,這裡也有員工宿舍,居住者皆是高階職員,分為東京、北海道兩區,先來到俗稱"北海道"的日式宿舍區,建於大正14年(1925),台籍幹部居住的地方,往上方走便是昔日礦場所長的房舍,別稱"皇宮",光是從位置的高低就可看出身份上的差異~~





東京區宿舍群約在昭和五年(1930)建成,房舍等級比北海道區高,早期是日本人職員居住的場所,唯一獨棟建築的皇宮現在被改建為民宿與咖啡廳,因為要收費,所以.....還是外邊看看就好~~



這片日式宿舍區雖然還有不少房舍頹圮損壞,但部份房舍保留的情況卻是相當完整,如果能好好加以妥善開發利用,觀光潛力十足呢!!



隨便走走看到兩個溜滑梯,滑道有夠粗糙,滑了保證褲子會破掉!!



接著來到白石庭園,由不停狂吠的狗兒來看,對比熱鬧的菁桐老街,這裡人氣似乎稍差了些~~

菁桐聚落在基隆河以南的區域稱做白石村,舊稱白石腳,因鄰近的山峰石頭色澤為白色加上建於山腳下而得名,據傳乾隆年間有來自泉州的林姓先人來此開墾,目前鄰近河畔地區皆是昔日礦工宿舍,包含白石腳日式宿舍區、中埔工寮、番仔寮~~



白石庭園一帶最著名的景點便是1955年開坑,1957年正式量產的菁桐煤礦,初名"白石腳煤礦",別名石底新坑(相對於別稱舊坑的石底大斜坑)、六坑,1957年才定名為"青桐煤礦",雖然取代了風光不再、礦源枯竭的石底大斜坑,但終究敵不過現實的環境,1981年曾因坑內瓦斯爆炸發生礦災造成死傷,最終還是在1987年走入了歷史,結束菁桐坑數十載的黑金歲月!!(坑口上方是寫""而非"",不知有何用意!!)

有人在坑口放了觀音像和土地公像,甚至還養魚,只能說附近居民對菁桐煤礦坑口的利用真是到了極緻啊~~



白石庭園內部尚有不少風格獨特的日式房舍,不過居民們都開始出來活動,不便打擾,遠觀就好~~



沿著106縣道往菁桐方向走去,這條路也稱雙菁公路,現在的路段是靜安路二段,此時在路邊看到一個奇怪的建築,原來是以前的屠宰場,居然也變成了景點之一,若不是有看到解說牌,一不小心就會忽略它~~



遠眺薯榔尖,山形優美,乍看之下與日本富士山還真像,難怪會有"平溪富士山"的美稱~~



大概是平菁路、平菁街走多了,第一眼看到平菁橋就聯想到台北市的平等里~~



平菁橋上眺望中埔鐵橋,決定待會兒就從那裡走回來吧!!





平菁橋對面的破舊房子便是昔日的電工寮,因住戶多為電機人員而得名,根據路人甲伯伯的描述,本來屋頂還好好的,是地主故意弄破的,真的假的,是怕遊民佔據其中嗎??



在電工寮後方眺望菁桐地區,據說後面那座山便是著名的石筍尖~~



再往上走會到番仔寮,據說早期曾招募來自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工人,台陽公司特地建三間給阿美族礦工居住的宿舍,才有此名,由於他們天性樂觀,喜歡唱歌跳舞,所以是台陽員工宿舍中最常傳出歡笑聲的地方~~

由於天氣炎熱,走沒幾下就決定放棄 XD 瞄到一旁雜草裡有許多廢棄的房舍,莫非與番仔寮有關??

菁桐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

回到平菁橋頭,往中埔走去,因為看到周氏紀念碑(全名是"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的mark,便決定進來看看,根據資料,碑前一對石燈籠立於昭和18年(1943),至於這塊紀念碑是汐止礦業鉅子周再思在1946年回鄉(白石腳)重修祖墳時所立~~

周再思本是平溪白石腳人,幼時父親過世,家中經營的雜貨店失火焚毀,只好隨母親到水返腳(汐止)討生活,直到19歲認識平溪聞人潘炳燭,從事煤礦開採事業,才開始了他飛黃騰達的一生,明治32年(1899)他在汐止所建的周厝與花園被稱做"斯園",是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並稱臺灣三大花園的豪華莊園,歷時十年完工,周家的龐大家業完全是靠周再思兄弟白手起家的辛勤創立,可惜周再思在1949年突然去世,留下三房子女紛擾不休,使得周家產業一落千丈,當年輝煌華麗的斯園如今也僅剩斷坦殘壁.....

如果當年毛利元就沒有立下"三矢之誓",毛利輝元能否在毛利兩川體制下成為西國超大名亦不得而知??難怪以前大學上生死學時期末作業就是立遺囑,現在想想,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呢!!



是雙龍抱柱........還是雙龍搶珠??





附近的景點還有山神宮(本位於薯榔村的一坑口,是礦工們的信仰中心,1955年才移至現址,早期台陽公司會在這裡舉行普度儀式)與招魂碑(全名為"石底坑場殉職者招魂碑",1956年8月立碑,為了紀念在石底煤礦中殉職的礦工),因為礦坑工作的高危險性,加上人們認為"入坑,性命是土地公的;出坑,性命才是自己的",所以才會對土地公十分崇敬,像是九份每個礦坑口附近皆有專屬福德祠讓工人們上下班時祭拜,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山神宮已遷移至此,仍將與礦工殉職有關的招魂設立在此的原因吧~~

來到這裡時只有幾位老人家待在這裡聊天,似乎是以前的礦工,或許對一般遊客來說,這裡只是位在菁桐車站附近的一個普通景點罷了,但對這些奉獻一生青春歲月在挖煤的老礦工而言,這塊石碑上滿是訴不盡、無情的悲傷........







周氏紀念碑的對面便是中埔工寮,分為上中寮、下中寮,這裡昔日是石底煤礦開採時期職員宿舍及礦工工寮,平溪線完工初期已有一批礦工來此居住,石底大斜坑出現後又來一批工人~~

這裡佔地不小,但眼前所見卻是一片荒涼、斷垣殘壁,不過還是有幾戶人家住在此處,因為這裡在1955年利用美援物資,利用空心磚興建房舍,所以又稱做"美援寮",1962年被指定為"礦區基層民生建設實驗區",是當時全台礦區聚落中唯一入選的,可見中埔工寮在這之前已是頗具規模、設備完善的礦工宿舍群,因獲得450萬元補助,用來改善環境、增建兒童樂園等民生設施,建材使用紅磚而成為模範礦工社區。直至1970年代,約有四、五百戶人家居住於此~~

很難想像此地曾經熱鬧非凡,這裡也算是見證菁桐盛衰更迭的重要遺跡,看這宛如廢墟般的外表,希望不要突然有一天變成了嶄新的大樓.......在狗兒狂吠聲中,慢慢離開此地~~

菁桐中埔鐵橋

中埔鐵橋據說是菁桐最古老的一座橋(昭和年間所建,大約是1940年,據說是菁桐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橋樑,之後才出現民生橋、白石橋,至於平菁橋..........怎麼看都是最晚建的~~) ,也是採礦初期中埔地區連絡菁桐車站的唯一橋樑,雖然歷史悠久,但曾整修過,結果拆除橋面時橋墩也塌了,真糟糕,只剩靠近白石村的那一側橋墩是是舊有外,其餘都是仿製,可惜了,遙想當年菁桐礦業全盛時期橋上人潮往來的盛況,不只是對老礦工而言,這裡可以說是菁桐那個年代相當重要的回憶~~

話雖如此,從中埔到鐵橋這裡,都沒看到其他人,有些小小的荒涼~~



同樣的名稱在不同的地方日文翻譯大相逕庭,例如瑞芳老街翻成"瑞芳旧街"、平溪老街翻成"平溪古町"、菁桐老街翻成"菁桐街道",還真是相當有趣的現象呢~~



還是從高處往下看才能充會體會菁桐車站的十足美感~~





自從看了在菁桐礦業生活館二樓的選洗煤場的小模型,對比真正的實物---------紅磚色的外表搭配黝黑的煤灰,一股迷人的山城礦業風情油然昇起,真是適合懷抱思古幽情來探險的好地方~~

選洗煤場在昭和三年(1928)開始運作,包含翻車機、選炭機、水洗機、循環水池、水櫃,一開始負責處理一坑、二坑、五坑的煤礦,後來主要處理來自石底大斜坑、石底新坑(青桐煤礦)的礦石,號稱全台最大、處理最多的選洗煤場~~

猴硐車站對面那偌大的瑞三鑛業選洗煤場與其相比也僅能居次,可見此地產能之大~~







來到石底礦場,先去看一下附近的小模型,做得還真是相當有趣,菁桐車站與石底大斜坑一眼就認出來了~~



看完小模型,接下來就來看實物吧!!看著一旁的解說才知道這個地方原來相當重要呢!!

石底大斜坑建於昭和12年(1937年),1939年完工,坑口海拔254公尺,內部坑道規模南北總長約5公里,寬約1.5公里,深度則有1公里(深度直達海平面下730公尺),開採時間超過半世紀,為全省開採最久,作業範圍最廣、最深的礦坑~~

其以傾斜15度的俯角,900公尺的通道自地面切至地底,通道內可容納高2.5公尺、寬4公尺的雙軌台車同時經過,而斜坑的主要功能是要聯絡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和五坑等礦坑,將各坑所採出的煤炭集中管理運至選洗煤場處理後再透過菁桐車站運出,方便作業,也造就全臺最長的降煤櫃奇景~~

自1975年封坑後風光不再,石底煤礦在1979年獨立成石底煤礦有限公司,1988年放棄經營,礦權轉手他人,連帶附近的建築物也隨著歲月推移逐漸毀壞,昔日象徵權威的總辦事處也僅剩幾面長滿青苔的牆壁罷了,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全台最大的礦坑,"石底炭"的踪影早已消失在時光洪流中.....



1921年平溪線開通時,台陽公司在鐵道旁設立辦事處,據說位於菁桐車站現址,後在坑口附近分設兩間事務所,因位置高低而又有上邊事務所、下邊事務所之稱~~

下邊事務所很容易找到,就位於坑口下方,原本是石底礦業所,是石底煤礦總辦事處,1949年改為台陽礦業公司煤礦部事務所(1963年煤礦部與金鑛部合併成礦務部),1945年、1956年曾擴建,裡邊除了行政辦公室,還包含製圖室、化驗室、衛浴設施~~

菁桐上邊事務所

上邊事務所就位於大斜坑旁,負責管理大斜坑一切礦務,1961年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裡邊除了採礦辦公室,也是礦工進出坑口辦事處,也有工務室、衛浴設備,也是職員與工人們的集會場所~~

原本有前後兩棟建築,現在前半部僅剩地基,僅有後部份保存較完整~~





因應石底大斜坑的建設使得此處已成為台陽礦業公司最重要的煤礦產地,1949年便將煤礦部移來此處,因此才會有這麼多殘破頹圮、卻又排列整齊的建築群~~

20081107 195 1

隨便走走看看,曾在基隆顏家輝煌時期發光發熱的台陽礦業在此地留下的建築物還真不少,天色昏暗時就有些陰森,但反而更有種礦業滄桑的孤寂.......



眺望白石村,電工寮、番仔寮、中埔工寮、中埔鐵橋、周氏紀念碑、山神宮、招魂碑.......等景點一覽無遺,雖然與菁桐村僅有一河之隔,但人氣高低差距就實在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

菁桐車站

回到夕陽之下的菁桐車站,在這悠閒的寧靜時刻,坐在月台的椅子上,看著遠方長長的降煤櫃,慢慢沉浸在剛剛體驗到的菁桐風情,整個心思好像回到了那個輝煌的黑金年代........

異國情調的車站、回味無窮的美食、迷人的鐵道采風、滄桑的礦業歷史,更別提那數不盡的人文遺跡與自然美景.......菁桐真是個好地方,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全新感受呢!!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