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對竹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工研院、竹東車站和那廢棄已久的台泥竹東廠,在偶然的情況下得知竹東小鎮有許多歷史人文的遺跡,便感到興緻盎然,原來這裡還有這麼有內涵的地方,真是相見恨晚,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於是便展開了一段令人難忘的竹東小鎮漫步之旅~~
竹東曉江亭

竹東舊稱樹杞林,早期居民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淡水廳志》已出現樹杞林隘,光緒年間的《新竹縣采訪冊》開始有"樹杞林莊"的記載,相傳乾隆嘉慶年間客家先民來此開墾時因當地橡棋樹生長茂盛,而稱此地橡棋林,又因閩人稱此樹為樹杞樹,後人便通稱樹杞林~~

清代九艽林溪(頭前溪)北岸的芎林早在乾隆年間已有大批漢人入住,南岸的竹東卻是直到,乾隆末年自芎林下山渡河來竹東開墾的的廣東陸豐彭開耀四子彭乾和、五子彭乾順兄弟在嘉慶11年(1806)與其它閩粵墾戶共14股組成金惠成墾號開墾,是樹杞林最早有大規模組織的漢人開墾記錄,並設立公館以收取佃租,因此留下上公館、下公館的地名~~

日治初期屬於新竹廳樹杞林支廳樹杞林區竹北一堡樹杞林街,1920年改制新竹州竹東郡竹東大字,戰後成為新竹縣竹東鎮,竹東大字分成數里,以竹東里為主,是竹東最早發展的區域,1951年內灣線全線通車,加上設立於1947年的竹東車站,還有同年成立的竹東林場將來自鹿場大山、香杉山的原木集散地設在竹東市區,使得竹東商業重心逐漸轉變成位於溪油林的站前地段,今天概就是沿著南清公路沿線的下公館、上公館、員崠子趴趴走 ^_^

新竹客運下公館站

新竹客運下公館站,可說是竹東市區與郊區的分界點,從此往五峰、清泉方向走去,景觀便從都市變成田野景色了

台灣水泥竹東廠

沿著東寧路往市區方向走去,路過有點小的國光客運竹東站,沒多久就能見到像龐然大物佔據竹東市區一角的台灣水泥竹東廠,昔日成就內灣線繁榮的功臣,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南方水泥株式會社,曾是帶動竹東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提供給當地人民許多工作機會,附近林立的房舍與店家皆因它而出現,如今也變成一座大型廢墟,果真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還能見到台泥廠內昔日的日式老房子,外牆上寫著包裝機正在運轉中,雖然不曉得是什麼用途,但我只知道現在不拍下它的身影,也許再過幾年,它就消失無蹤了,在台灣這種事情是常見的無奈,也是一種悲哀.....只有寫著台泥前的公車站牌見證這處閒置多年的廢墟往日榮光~~

20080518 464 1

在東寧橋下可以看到洗衫坑,好像滿現代化的,實際一看,牆上瓷磚貼好貼滿,等級頗高呢.........原來鼎鼎大名的東寧橋上的""字是""啊!!唸法不同哩!!

東寧橋原名軟陂橋,原來只是一座簡單的小橋,在大正10年(1921)由上員崠的望族甘家代表人物橫山庄長甘承宗捐款建立石拱橋,如今橋面早在1970改建成橋寬15公尺的柏油路面,已不見昔日痕跡,惟有橋下仍完整保留的三道石拱展示當年舊貌

橋下水流稱做軟埤溪,據說水源來自員崠子上方的軟陂,但依河道分布來看,還有來自大窩的水流,兩處河水在此匯聚,形勢稱做三合水,若是雨季時應該水勢不小,不過現在時機不太對,只見到涓涓細流~~

20080518 465 2

東寧橋畔的曉江亭同樣也是在大正10年(1921)時改建軟坡橋時一起建的,是昔日的茶亭兼輕便車站,斑駁滄桑的外表更呈現出它的樸實

曉江亭之名,一說因面朝東方且鄰近軟橋陂,亭外可見到日出時方陽光映水面的景色,故名曉江;另一說則是因橋下溪水澄澈才取此名,由員崠子甘承宗捐資興建,因為於竹東市區通往山區的道路之間,凡是要前往員崠子、燥樹排、上坪等地,皆會經過此地,使其成為竹東往山區的重要轉運站,直到公路運輸發達後才逐漸沒落,在各地輕便車站都被拆除消失的現今,曉江亭的存在不僅難能可貴,更是時代的見證,雖然外表破落不堪,仍是拜訪竹東時一定要來探望的重要景點~~

亭旁緊鄰的是茶亭伯公廟,緊鄰溪畔,據說早期是用十三塊石板疊起的簡易小廟,現在來看則很有水頭伯公的味道~~

20080518 469 1

多力克式柱頭榔柱加上拱心石裝飾與搭配西洋拱圈,上方山牆呈現複雜的西式建築形式,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值得細細品嘗~~

東面的通道被封住了,幸好破壞沒有相當嚴重,在右下方的供茶處仍然保存的相當完整~~曉江亭內部多了一堆不該有的人工設施,雖然它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但似乎並沒有被好好維護......唉........

20080518 467

內部正面牆上以前似乎有字,可能是曉江亭捐題碑,若真是如此則是很重要的文物,只是字跡超模糊,已經完全看不出上面原本是寫什麼了 @_@

20080518 484 1

東寧橋畔的曉江亭,可說是竹東的代表性建築物之一,如果能在外邊立個解說牌應該會更好!!

20080518 486 1

走到竹東高中對面可看到有一棟頗大的老房子,疑似日治時代的遺跡~~房屋上方的門牌號碼變遷,見證了竹東小鎮的發展.......原來是用"鎭"取代"鎮",從沒想過可以這樣用,又學到了一個寶貴的知識呢 ^ ^

據說此地曾是輕便車站,與不遠處的曉江亭同樣都位於東寧路上,似乎有一定可信度,有可能是彭錦球、彭清政在大正12年(1923)4月9日合資創立的竹東軌道組合總站,負責經營輕便鐵道(上公館-上坪),運送樟腦、木材、煤礦等原料物資,1924年開始營運,總站原設立竹東國小禮堂,後來才搬遷至竹東高中對面,1928年將路線延伸至十八兒(五峰),1938年3月31日因公路運輸興起而停業~~

對面的竹東高中在日治時期是竹東神社,所以以前人們若要來此參拜,就會搭乘手押台車來此,所以稱此地為神社站也是OK的,戰後一度成為延年醫院,現在則是閒置中,其外觀是切妻造屋頂並在外牆上方建有氣窗的雨淋版日式建築,若是好好整修一下,或許有機會成為與曉江亭互補的輕便車站遺跡,只是曉江亭就算老舊也還有人會在裡邊休憩,此地則是大門深鎖,一副持續頹圮的樣子,如果哪天不小心被拆掉了,完全不會意外呀~~

竹東涼井

離開竹東高中往市區走去,便可在竹東國小旁看到竹東老人會館的入口牌樓,往裡邊走沒幾步就可看到有"竹東第一好水"之稱的竹東涼井,還以為是年代久遠的古井,沒想到居然是長這個樣子,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裡邊水源相當澄澈,在週遭充斥人工化都市建築的環境裡邊還能有這般源源不絕的好水冒出,可以想像竹東地區的地下水脈是相當地充沛呢~~

20080518 499

竹東高中對面的日式老房子,入母屋造形式的屋頂,照這個樣子看來,還可以保存很久!!

吳天佑紀念碑位於竹東國小校園

來到竹東國小的操場,遠遠就可看到吳天佑紀念碑

20080518 501

大正十四年(1925)竹東公學校(現在的竹東國小)要建操場,吳天佑的長子,時任竹東街協議會員的吳錦堂,代表家族以其父吳天佑的名義將這塊地捐出,同時也捐獻現今竹東高中的校地。官方為了要獎勵吳家同意建紀念碑,直到1932年,吳家雇工從頭前溪採集石料,便建了這座吳天佑紀念碑紀念碑,由於工程浩大,1933年才完工~~

吳天佑字鴻楨,竹東吳家開台第二代,其父吳啟鳳在道光19年(1839)偕妻渡海來到樹杞林定居,生活艱辛困難,吳天佑因此從小便持儉成性,長大成為醫生,因醫術高明,累積大量財富,娶妻范春妹,育有二子二女,因好讀書又被稱做儒醫,其子吳錦堂繼承家業當醫生,因仰募父親恩澤,便以父親的名義設立紀念碑,尤其是吳老先生早在1911年便已去世,孝心可嘉,令人敬服

20080518 504 1

不曉得竹東國小的學生可曾注意到這裡有這麼一塊有意義的東西!!基座與台北市中山堂附近的國父銅像基座類,也是當時流行的建築形式

碑座相當龐大,望眼望去卻十分柔和,整體為圓柱外加弧形線條,外邊再施加些點西洋雕飾的圓球、飾帶來點綴,本身藝術格局已是相當精采,湊近一看再望向石碑,更加那種仰之彌高的敬畏感,真是很讚的設計呀





兩旁都有寫字,分別是鶴算龜齡、鳳毛麟趾,看起來好像有些荒涼

儒醫吳天佑先生之紀念碑

正面碑文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題字,上書「儒醫吳天佑先生之紀念碑」,一旁還有鈐印,當年製作很用心耶!!

旁邊還有"二十二世祖雅訓吳啟鳳公生平篤正教讀,二十三世祖幹夫吳鴻禎原祖住鎮平,生於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五日亥時誕生,壽享七十二歲,昭和八年十月竣工"字樣,總之四個面都有刻字,而且拜碑體甚高之故,昭和字樣才能完整保留至今



後方刻有「恢宏體育,煥發精神」,中壢元庠生吳榮隸撰



另一側則刻有「布德長存宏世澤,高風留念大名儒」,小字刻著「祝吳天佑先生劉家驤書



假日午後,寂靜的竹東國小操場。竹東國小前身是創於明治31年(1898)的樹杞林公學校,1921年更名竹東公學校,1941年再改為竹東旭國民學校,戰後才改為現名~~



這裡的司令台名字叫做"中正台",真是有創意的名字!!



竹東國小走廊



看來我離開校園太久了,原來小學的水龍頭都長這個樣子了啊!!



在一些陸橋上還可以看到竹東的古地名---樹杞林



走著走著來到了學前路上,居然又再度看到洗衫坑





這裡的洗衫坑居然還設有解說牌,其與東寧橋下的小溪為同一河道,名字居然叫做中興河道,為何不直接叫做中興河 ? 背後好像有不簡單的故事~~

台灣各地都有洗衫坑,只不過名氣大小有差罷了......很難想像這裡以前曾是岸邊遍植柳樹的優美水岸,歲月真是無情呀~~



途中遇到一戶人家,相談之下,才發現這條裂痕居然是921時留下來的,地震真可怕!!!





竹東惠昌宮建於嘉慶15年(1815),原名國王宮,竹東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建廟時間剛好與金惠成墾號開發樹杞林的時間相近,應是當時開發竹東時為了土地經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危害生命財產,於是為了祈求神明保佑開墾平安而建廟,官方資料寫說祭拜廣東省潮州揭揚縣霖田的三山國王,但民間傳說指其分靈自芎林廣福宮,由於當初建廟的彭氏兄弟即是芎林來此開墾,所以這點的可信度頗高~~

道光元年(1821)由彭乾和等人發起重建,同治九年(1870)由彭氏子孫彭殿華等人主持修建,大正六年(1917)由何義相、彭天來等人募資修繕,利用水災拾獲的漂流木做為建材,1920年重建,1922人完工,1943年被竹東街長吉田三三郎佔據廟宇改成日本廟宇,1947年才歸還,1970年由於廟宇頹傾而重修,奠定現今所見廟貌~~

依據解說牌內容,1920年那次整修取"惠我昌旺"之意更名惠昌宮,但是網路上的大部份資料都寫說是1981年廟方取"惠民昌茂"之意改名惠昌宮,依照1955年的《臺灣省新竹縣志稿》所述,竹東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名為惠昌宮,若是同一間廟宇,代表大正年間就已改名,而且改名依據極有可能參考了金惠成墾號的名諱,取吉祥之意而定名惠昌~~



金亭外邊有對聯,真是少見!!

竹東惠昌宮,奉祀三山國王

竹東惠昌宮主祀三山國王,配祀三官大帝、義民爺,後期增建伯公廳、觀音廳,再增祀土地公、地藏王菩薩、觀音娘娘,光是在大殿神桌上就見到還有新竹都城隍爺、巧聖先師、太上老君、灶君....等神明,或許還有其它有供奉但沒仔細看的神明,典型符合強調自衛能力移民聚落所常見的多神信仰~~

其中義民爺是供奉牌位,上邊寫著"勅封褒忠義民爺神位",屬於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15聯庄之一的九芎林聯庄,每年義民祭都舉行盛大慶典,至今仍保留奉飯的習俗~~



大殿上方懸掛"植良鋤莠"匾額,這是道光七年(1827)淡水同知李慎彞所獻,當年適逢廟宇第一次重修完工,相傳是為了表彰彭氏昆仲建廟善舉,現在是廟內重要文物~~



惠昌宮佔地不小,廟貌恢宏,廟埕寬廣,就算停一堆車也沒問題,一大清早就有人來這裡拜拜了,真虔誠!!



竹東最早商店街---古市巷的入口,隱身在巷弄間......看起來似乎頗具規模呢!!

竹東老街,古市巷

已經不見舊時老街的風采,僅有巷子規模還保有昔日的模樣,這裡在竹東的導覽地圖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像我這種閒人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巷子接到長春路,對面似乎有路可走下去,而且還可見到古市巷內僅存的老房子



這個老房子還有在繼續使用,是古市巷中唯一留下的遺跡,政府應該要好好保護才是





很快就又走到了出口,古市巷跟一般的小巷子實在是差不了多少,若不是事先有調查過,完全不會曉得這裡是竹東第一條商業街且曾是竹東地區最熱鬧的街道.......對照今昔,令人不勝唏噓呢~~~~



在巷子裡的門牌依稀可見往日采風



離開下公館,沿著南寮公路往清泉方向走去,可見到這附近一處不為人知的美麗小景點---員崠山神社,就在員崠國小內,沒任何指標,應該沒走錯----吧!!



走沒幾步便會看到神社常見的石燈籠,代表神社已經快到囉~~~



員崠山神社建於昭和10年8月15日,同年5月30日發生震驚台灣的"關刀山大地震",在百廢待舉的情形下還建此神社,看來日本人對這裡還滿重視的



上面有"甘木生"和"甘必基"的字樣,因為這塊地是員崠子望族甘家所捐,所以會刻上甘家人的名字,只是不曉得為何"甘"字會被塗掉呢!!

員崠仔甘家在清朝便是大戶人家,現存的甘家古厝渤海堂建於1916年,擁有少見的雙層西式迴廊的傳統三合院建築,如今已是當地著名景點~~

日治初期的代表人物是甘惠南,曾任保正,1899年授佩紳章,下一代的甘承宗也是當代名人,1920年擔任橫山庄首任庄長(1926年擔任獅頭山勸化堂總代,三大聖剎之一的西方---開善寺,便是在其任內興建完成),為人熱善好施,捐資興建曉江亭、東寧橋~~



充滿書卷氣的石燈籠,令人不禁想到二宮金次郎





因為是日本時代的神社,自然不能逃脫刻字被塗抹的命運



參道看起來還滿現代化的,不過加上了兩座石燈籠就立刻變得充滿日本風,很有春日燈的風韻

竹東員崠山神社

參道走到底便可見到員崠山神社拜殿





拜殿主體僅剩基座和水泥圍牆而已



由於竹東大圳開鑿時間發生爆炸,這才發現地質內藏有天然氣,因瓦斯外洩所致,經調查此地可能含有油礦,於是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在昭和八年(1933)準備開採員崠子石油,同年底改組成台灣鑛業株式會社,,並在下公館成立竹東油業所開挖油井,1920年5月7日挖到天然氣,不慎引發大火,大量瓦斯燃燒造成的火燄高度將近40公尺,直到6月12日才撲滅,據說燒到連北埔都看得到,為了祈求平安便在1921年設立員崠子山神社,主祀新竹神社的四神與天香山神~~

天香山神是日本新潟縣彌彥神社的祭神,  被視為是礦物之神,  而山神社的天香山神就是從彌彥神社分靈而來~~
 
戰後油井開採事業由中油接手,不過原本保佑採油平安的日本神明因無人祭拜而被遺忘,如今景物依舊,卻人事已非,怎能不教人感傷呢~~



山神社旁邊是遊樂場,這裡對員崠國小學生比較有吸收力吧!!





在另一個角落的大樹下可看到排列整齊的石塊,還以為是給小朋友上戶外課用的石椅,後來才發現,全部都是神社遺跡,還真是會資源回收再利用~~



依稀可見"昭和"字樣



這座石燈籠,應是當時的竹東街長吉田三三郎所獻

吉田三三郎是竹東街第二任街長(首任街屋是彭錦球),任職七年間對竹東做了許多有貢獻的事情,像是頭前溪經常氾濫,威脅人民生命財產,他在1936年築成長達3705公尺的溪油林堤防(竹東堤防),不僅防洪,亦將溪埔地變成田地,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對竹東造成許多災情,他也是盡全力修復市容,東寧路即是在那之後才開闢,目前街上看到的舊街屋都是1935年所建

因其政績德性受到人民愛戴,1971年竹東鎮公所還邀請他來參觀,可見他有多麼受歡迎



當時也有商店奉獻石燈籠



在此地上課的小學生們可曾注意到他們所坐的是旁邊那座山神社的遺跡??





員崠國小旁有個資源莊,是中油的產業,據說以前是台灣鑛業竹東油業所員工宿舍,還擁有禮堂、福利社、澡堂、俱樂園,幼稚園等設施,生活機能相當完善,好像可以進去逛逛,但因為太累就沒進去看了

今日的竹東小鎮行腳大致上有把竹東一些重要景點逛過一遍,包括導覽書上有的還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雖然竹東市區還有一些著名的古厝,例如隴西堂、武功堂....等等,而在康寧路上還有一些典雅的日式老房子,不過可能是太陽太大,加上那些房子實際上並未對外開放,加上又很懶(這才是主因),所以就沒再做下一步的探訪,下次可結合光明新村規劃一個古厝之美的旅程,應該也是滿不錯的!!~~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