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不但是台北盆地最好的自然教室,因為歷史因素造成它的地位特殊,還有許多古早時期的遺跡.......等等,是非常適合多次造訪的好地方。


今年的梅雨季節終於來報到了,雖然天空飄著小雨,還是決定出去晃晃,就選定台北市的一些景點走走吧!!


來到孔廟就要從此門進入,差點從一旁的出口進去呢 !!!



一旁有建廟沿革,大抵是日治時期重建之事,其實在光緒七年(188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期間台北孔廟便建設完成,不過日治時期被拆了,現址是北一女的所在地。不過在大正十四年元月,台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帶領日軍進入台北城,近代評價爭議頗大)等人再磋商,邀請官紳商賈二百多人集會,議決建廟規模及募款辦法。三月,大龍峒士紳陳培根捐獻田地二千多坪,辜顯榮購地捐獻一千多坪,另外又以捐款購買田地一千多坪,合為約五千坪作為孔子廟的建築基地。當時,由於台灣沒有新建孔子廟的經驗,所以擬聘請唐山師父來建造。大正九年(1920年)時,泉州惠安溪底派名匠王益順曾受邀來台北修建艋舺龍山寺及新竹城隍廟。他的設計頗為眾人賞識。所以在大正十四年(1925年),聘請他擔任台北孔子廟的總工程師,擔任設計與建造的工作。當時遠從福建購進泉州白石及福建杉木,大小石柱共一百一十根。
        台北孔子廟開工時,聘鄭孝廉伯嶼勘察風水,定南北方位,昭和二年(1927年)興工,昭和三年(1928年)四月舉行大成殿上樑典禮,而儀門亦興工。到昭和四年(1929年),大成殿落成。昭和五年(1930年),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亦告成,而新彫的聖賢牌位亦完成。所以於同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舉行中斷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當大成殿、儀門、崇聖祠三大殿與東西兩廡落成之後,因捐款頓挫,財政拮据,興建工事暫告中止。
        到了昭和十年(1935年),台北士紳黃贊鈞及辜顯榮等又倡議復工,再行勸募。於是再採購材料,招聘工匠續建。但此時原來的設計師王益順已經回泉州逝世,續建的工事及另聘台灣本地的匠師來完成。先築檽星門,再建禮門、義路、黌門、泮宮、泮池及萬仞宮牆。至昭和十四年(1939年)全部完工,形成今天所見的完整規模。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興建明倫堂。及至1960年代,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再加上孔廟的維護費支出龐大,於是孔廟主事者,乃決議將孔廟捐給政府。1971年,行政院核定台北孔廟由台北市政府管理,台北市張豐緒市長代表接受,並頒發感謝狀給辜振甫和陳錫慶等人。1978年,當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將孔廟的土地與廟宇產權移撥台北市政府時,孔廟管理委員會發現原來捐獻的土地,部分產權未辦妥登記,於是由市政府編列預算1億餘元,徵收部分未過戶的土地產權。

        落落長的建廟沿革,台北孔廟的成長過程還真艱辛,在欣賞參觀之餘,要感謝先賢前輩的努力!!



聽說明倫堂三字是蔣介石親自提筆寫的呢!!而前方的龍柏,則是1962年3月12日,蔣介石與陳誠擔任正副總統時和文武百官為慶祝植樹節所植,如今景色依舊,但卻已人事全非。



櫺星門前的廣場,正門只有狀元和皇帝才能走,一般老百姓只能走側門以表示對孔子的尊敬。





泮池和萬仞宮牆,取自『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之意,不過『數仞』被乾隆改為『萬仞』,泮池成為孔廟的必備設施,是因為孔子曾被封為文宣王,可以有諸侯學校半面環水之意。聽說只要當地出狀元,就可以拆萬仞宮牆,狀元走泮池上的泮橋,經過櫺星門、儀門、直達大成殿祭拜孔子,不知是真是假,總之台北也未出過狀元,真是可惜啊 !!!





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門上沒有門神;夫子面前不敢賣弄文章,所以柱子上都沒有對聯,孔廟的一切都是有許多典故的。





位於櫺星門和儀門間的這塊空地,很少有人駐留,大都是快閃而過。



儀門(大成門)兩旁是金聲和玉振兩門,未入門已聞絲竹之聲,與門的名字還真是配合的恰到好處呢!!





聽說是南管,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也滿好聽的。



考季到了!!年輕學子們都來此地拜拜,祈求能夠給予保祐 !!提到大成殿就不能不提到它前方的月台(叫丹墀比較好吧)和御路。屋脊中央置七級寶塔,民間傳說有鎮邪作用,而兩端前有藏經筒(又稱通天柱),則是與秦始皇焚書坑儒有關,這個事件影響還真大,所以才有偽尚書、今古文經,及至鄭玄、王肅之爭,到隋朝才統一,真是源遠流長啊!!



孔廟最重要的建築---大成殿(孟子稱孔子為『集大成者』)。內部供奉至聖先師、四聖、十二哲(除了朱熹外,其餘皆為孔子弟子),朱子學說不但對中國,對韓日、東南亞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難怪朱文公會是除了孔子弟子外的十二哲之一。



上方那個"有教無類"聽說也是蔣介石寫的,孔子沒有神像只有牌位更顯得莊嚴肅穆,以前孔廟都有孔子的神像,只是明太祖以後新建的孔廟就只能立牌位,世宗更是取消全國孔廟的神像,完全使用牌位,用牌位也不錯,就像virus的塑像沒有雙手才能引發人們的想像力,大家來這裡見到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我只想到以前課本上的孔子畫像),不過桃園孔廟就不來這一套,以神像取代牌位,算是相當特殊的例子呢!!







來裡面拜拜的人還真不少,而且都唸唸有辭,考季一到,這裡便是相當神聖的地方,即使來拜訪的人相當多,但大家都還滿安靜的,龍山寺和隔壁的保安宮還真是不能比。



一旁的板子上寫滿了大家的希望,希望各位有心人都能心想事成啦!!



昭和五年(1930年)建崇聖祠用到的中脊衍,不知為何待在此地,是整修時換下來的嗎??



有一個阿斗仔在用重裝備拍照,趕快把我的小DC藏起,以免相形見拙。





崇聖祠面面觀,原先的孔廟並無此一配制,是明世宗開始有的,一開叫"啟聖祠",只有拜孔子的雙親而已,要到清雍正時才改名為"崇聖祠",並奉祀孔子的五世祖,雖說中國倫理本該如此,但卻是到明朝嘉靖年間才正式列入孔廟的必備建築之一,會不會稍微晚了點呢!!



中間那個圓桌把手放到樂器的圖案上會發出那個樂器的聲音喔!!





這些樂器在孔子生日時會使用嗎??還沒看過台北孔廟的祭孔大典呢!!



祭孔典禮各種身份的人所穿戴的服色,對獻官服和佾生服印象較深刻。



孔子的五代先祖,一樣的莊嚴肅穆。





雖然對建築不是很清楚,但孔廟的整體建築相當和諧,走在裡面心情相當的平靜呢!!



東西廡奉祀歷代儒家的傑出人物(東廡為先儒、西廡為先賢),可以看到一些以前課本上經前出現的人物。



這個電子書還真有趣,用手感應會有翻書的效果。



大龍峒附近古蹟,適合多次來拜訪。



孔德成手書的萬仞宮牆,雖然年代尚不算久遠,但也是相當的有意義。



接下來就準備到芝山岩了,途經雨農國小,聽名字就知道和這附近和戴笠有相當的關係。



這附近其實是芝山岩文化遺址,1981年道路拓寬時差點拆掉,幸好發現了著名的芝山岩文化,才能讓我們這些後代子孫看到。







這座大石頭公廟相當有名,除了廟後俗稱"五鬼弄金獅"的那顆大石頭,聽說也是未護北隘門的"石獅",而附近有天然石頭形成的石印、石墨、石紙、石硯、石筆,所以士林自古以來便學風鼎盛,據傳"士林"名字之意就是取自"士人如林"之意。





接下來就要走北隘門步道上去了,有點小滑。



剛剛走在馬路上,所以下雨感覺也還好,不過走在這種地方,雨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就超大聲的,相當有雨中漫步的感覺。







似乎是日治時期的產物,應該類似擺放地藏王菩藏之類的佛像吧!!如今空留遺跡讓人憑弔。



以前這裡也是軍事重地,是靠近士林官邸的關係嗎??與劍潭山上的哨所真是哥侕好。



步道外邊有一些遺跡還有一個像是界碑抑或是基石的東東,難道這裡便是芝山岩的頂點嗎??



平時就已經很滑的步道,加上雨天更是在像溜冰,真是太刺激了。



通往西砲台的路上野狗當道,由狗的反應可以了解這裡的人氣多寡,看來芝山岩應該很熱門,它們看到我走過去還會自動讓道呢!!





西砲台上有各方向的地名指標,有點像上海東方明珠塔感覺,只可惜大樓林立加上煙雨濛濛,只能依稀辨視囉!!



觀音山被大樓遮住啦!!感覺真差!!!



劍潭山上那根電塔還真是相當好認的目標呢!!



「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亦不動」正是我和這隻松鼠的寫照,早上在孔廟也有看到松鼠,與其相比,這裡的就相當野生,要拍它們還真是要有耐心呢!!



傳說芝山岩四大金剛之一的石蛇---蛇蛙石,據說昔時這條「石蛇」聽從開漳聖王之令,守護著西隘門,蛇頭向外不給惡魔侵入。石蛇是上方較大塊的岩石,青蛙石則是石蛇下方的略成三角形的石塊。古人說「蜈蚣怕蛙,蛙怕蛇,蛇怕蜈蚣」,三種動物相剋。據說,以前石蛇附近有許多蜈蚣,因為蛇怕蜈蚣,不敢獨自守著城門,於是請來石蛙助陣。蜈蚣怕蛙的尿,說蜈蚣的腳碰到蛙尿會斷掉,所以蜈蚣就嚇跑了。所以其實這隻石青蛙是在陪著石蛇守護西隘門,而不是石蛇嘴前即將落跑的食物。



相傳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門下和和門外的解說牌上的建門時間不一,門下的是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呢)的西隘門,可是當年泉漳械鬥時漳洲人據守芝山岩的見證,現在可是三級古蹟呢!!



相傳"洞天福地"是士林開基祖潘永清親手所題,因為咸豐九年(1859年)泉漳械鬥時漳洲人獲勝,但士林舊街也已殘破不堪,為了彼此的和諧,本來在惠濟宮也有"洞天福地"的扁額(取自蝙蝠洞上一片天,所罩之處皆福地),只是宮裡點燈時便會使泉州人所在的艋舺失火,後來泉洲人請教龍山寺的神明才知惠濟宮點燈造成的,便買通惠濟宮內的相關人士,一說使地基下降使燈火照不到艋舺,一說是惠濟宮失火使得"洞天福地"的扁額被燒掉,總之,就是扁額不見了,而且芝山岩蝙蝠穴的地理被破壞了,所以現在看不到蝙蝠了。

        仙泉的由來也是很有意思,在咸豐九年(1859年)泉漳械鬥時,芝山岩便泉州人團團包圍,山上的漳洲人沒水喝,便向開漳聖王求助,所以便有了仙泉,聽說此仙泉可治百病,往昔求水者絡繹不絕,到昭和八年(1933年)被一個自做聰明的人把泉口挖大,從此就沒了仙泉,只剩遺跡囉!!



惠濟宮大門,它的石階可是平平的一條線,看到照片還以為與木柵指南宮前的階梯一樣,其實是製作寬景相片造成的結果,有點失真啊!!



右方那顆樹是芝山岩排名第二大的大葉楠,隨著它的成長,勢必對三級古蹟西隘門造成影響,生態保育與古蹟維護中還真是難以取捨。



惠濟宮雖然也是三級古蹟,但卻沒古意,但這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廟以來,在這裡發生了相當多的歷史事件,我想古蹟的象徵意義比較大吧!



廟前的視野真好,可以看到雨農橋和泰北高中,不知哪座山頭才是文間山啊!!



與劍潭古寺一樣,一旁有擺舊廟遺跡的地方。



聽說在百二崁入口處有一個大型石碑就是在寫這個,大意是說當初獻地建廟的黃家後人為了確定捐地的範圍所立的合約,留與後人存查,還真是用心良苦。



芝山岩還真是文化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隨處可見史前遺跡。



現在看到敬字亭都會特別的感覺,要尊重文字啊!!



雨天沿著步道小心地往下走,到了觀看石象(四大金剛之一,守護東隘門)的所在地,結果樹木遮住了前方的象鼻,只好看看它的頭頂過過癮,這裡也是往東隘門的步道,只是走不過去了,地基猶在,但好像很危險,還是往回走比較安全。



六氏先生之墓,據傳是六位日本老師準備到大稱程過日本據台後第一個新年元旦時,被人所殺,頭都被砍斷了,後來伊藤博文還親自撰文立碑以紀念此事,從此「芝山岩事件」便被日本神化為犧牲奉獻的「芝山岩精神」,也才開始有了芝山神社,這裡也成為日治時期教育者的精神中心,許多當老師時去世的人的名字都會被刻在這裡的"故教育者姓名碑"上,光復後日治遺跡都被毀壞,直到1995年士林國小百年校慶時才重建,據說以前只有一顆沒寫名字的石頭在這裡做標誌(光復後神社被毀,六氏先生的骸骨也被棄置一旁,被好心人士撿起,但在當時仇日情結下,所以立碑時才沒有文字),一般遊客經過都不容易注意到的呢!!



除了滑,還是滑!!





在光復後也是難逃被拆除的命運,直到2000年12月才被當時的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立起,以前是在雨農閱覽室前涼亭棄置,不過還是很多人對它有意見,就像南韓的總督府,前朝文物畢竟是歷史的痕跡,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政治的理由而把它破壞,此事紛紛擾擾,不知何時才有結束的一天~~

此時看到一群銘傳大學的學生來此地做報告,我還幫她們與此碑合照,但他們似乎對這個碑完全沒概念,有點雞同鴨講,看來我與年輕人的代溝越來越深囉!!



芝山神社的原址己改建為雨農閱覽室,還真的有人在裡面看書,只是裡面稍嫌簡陋了點,其實裡面可以稍微做個戴笠將軍的小型展覽,不然為什麼這附近都被"雨農化"了,而當地人卻不曉得為什麼也不太好,畢竟是中國的特務頭子,稍稍介紹一下也好吧!!



同歸所,士林的人大部分稱為「大墓公」。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與吳維仁領導部落居民抗清,死亡甚多,部分屍體無法辨認,就把他們拾骨合葬於芝山岩大墓公。在清咸豐三~九年(1853~1859年)台北地區發生多起激烈的漳泉械鬥,死亡人數甚多,有一部分身份不明或無親人領回的屍骨,又將他們合葬於大墓公。





有關光復後有關芝山岩事件和戴笠將軍事蹟的石碑,隔著步道實在看不清上方寫什麼。



碑上雖然都是日文名字,但不全是日本人,也有台灣人歸化的。可看到碑上曾經毀壞的遺跡,



芝山岩最大也最老的樟樹,也是台北之最,因為芝山岩從清朝開始便保護此地的山林,才能使它成長至今。





有芝山神社的感覺嗎??



本來計劃接下來走雨農橋到士林官邸晃晃的,不過雨好像越來越大了,還是早點閃人吧!!







接下來就到百二崁步道了,有點陡耶!!雨天還是慢慢走好了。



想到擎天崗金包里城門往八煙方向也有一個百二崁,不過我都沒數過,意思走個一下就好了。



好大的碑記,不知何時建的。



名山里的入口還真是詩情畫意啊!!





夜晚的台北街頭,比想像中還要寧靜。

       今日雨中逛孔廟和芝山岩,原想做個古蹟一日遊的,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去仔細觀察,像孔廟的建築之美,芝山岩的遺跡,例如石馬、太陽石、蝙蝠洞等等,畢竟事先沒有做好功課,有點走馬看花的樣子,實在是有點不好,而且像芝山岩這種有豐富內涵的地方實在是值得花上一整天來拜訪的,這方面要再做改進,不然就太浪費這個大自然獻給台灣人民的禮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