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竹安橋下河濱小路蜿蜓向西,漫步時潮村---遇見好多水圳閘門,途中順訪澤蘭宮,參觀吳沙故居,說是探訪得子口溪自行車道,更像是礁溪單車之旅,接著騎乘鐵馬前往宜蘭河,全程不斷迷路加找路,真是新奇又有趣 ^_^
20170429 105.jpg

旅行日期:2017.04.29

風和日麗的蘭陽大地,正是騎車好時機,上次在頭城發現一間有提供鐵馬出租的店家,查了一下附近的單車路線,可以盡情欣賞蘭陽平原田野風光與山海美景,而且還要路線不重覆、可以來回繞一圈,北邊的烏石港是個選項,南邊卻有更讚的玩法---得子口溪+宜蘭河+壯圍濱海自行車道,不僅是繞一圈,而且還是好大圈 !! 一天之內縱橫宜蘭溪北三天自行車道的鐵馬之旅,豈能錯過這個超有意思的挑戰 ^_^

20170429 002.jpg

這些年來拜訪頭城的交通方式都是坐火車,附近最常去的火車站是外澳與頭城,外澳車站早已改建完成,期盼已久的頭城車站也終於換上新妝,站前廣場還是那個模樣,只是車站外觀多了不少在地元素,單面山就不用說了,那個帶有辰野風格的連續拱門仿洋樓立面,好熟悉的畫面,正是頭城老街的意象展示 !!

真的是越來越有蘭陽第一城門戶的氣勢囉 ^ ^

20170429 000-2.jpg

出發前先研究一下地圖,從竹安橋沿著河道向西,距離鐵道旁的台九線約9公里,此時通常是會加碼到林美環線自行車道逛逛,然後再繞路回到起點,這次打算到了台九線,就直接前往宜蘭河騎單車,不在行程規劃內的武暖石板橋、澤蘭宮、吳沙故居,是途中湊巧遇到,順便逛逛的啦 XD

20170429 010.jpg

火車一到頭城,立馬直奔附近的協發自行車行報到,準備來租輛腳踏車騎騎,沒想到生意這麼好,居然只剩一輛車 !! 雖然外觀稍舊,但車況還算不錯,騎起來還OK啦~~差點就面臨無車可騎的境地,真是好險 +_+

因為要去得子口溪自行車道,必須經過竹安橋,橋畔即為竹安溪口,著名的水鳥保護區,傳說中的賞鳥勝地,很久以前就聽到它的大名,今日才有緣一見,只是鳥兒沒見到,目光立刻被遠方那靜謐幽然的龜山島身影給吸引過去,還是那麼地優雅迷人,在這裡要先跟它說拜拜囉 !! 下次要再這麼清楚地見到它,要到壯圍東港榕樹公園那一帶才能見到,那是下午的行程,屆時又會是怎樣的景致,期待ing~~~

20170429 015.jpg

過橋後旋即右轉,路旁立有得子口溪自行車道的指標,進去就對了~~

20170429 020.jpg

騎到舊竹安橋附近,這裡有宜蘭縣自行車道導覽圖可以參考,地上還有疑似里程碑的東東,看來應該是正式起點沒錯,當時還沒想到此地亦是宜蘭濱海自行車道起點(彼此方向不同),還以為是直接騎到竹安橋才算數,是傍晚騎回此地時才發現的,好有意思的意外驚喜,現在想到仍是有些小激動呀 XD

20170429 022.jpg

得子口溪發源雪山山脈的烘爐地山,據說源頭因竹林遍布而被稱做竹仔口,日後才演變成得子口而成為溪名,清代在蘭陽平原的河道每逢大雨便經常被宜蘭河所奪,這般不穩定的情形呈現蘭地早期水利不發達的無奈並對下游聚落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

其來到下游的十三股與宜蘭河匯流到接近出海口的附近稱做竹安溪或是頭城河,以石港春帆之名列為蘭陽八景的烏石港、後來興起的頭圍港、乃至被稱為溪北第一街的頭城老街,它們的興衰起落,都與這條河習習相關,昔日曾是西勢大溪河道,主流為宜蘭河,往東經七張、功勞、古亭,在壯圍三塊厝被沙丘擋住使得主河道往北流,經踏踏、車路頭、十三股、塭底,還有得子口溪等奇武蘭眾多小河匯流,再經烏石港出海,另一條支流在過嶺仔往南沿著壯圍沙丘邊緣與蘭陽溪匯流。光緒四年(1878)水患造成主河道改經三抱竹,經打馬煙(竹安溪口)出海,光緒18年(1892)宜蘭河在下渡頭分歧成南北二流,南邊經廍後(壯圍東港)流入蘭陽溪口,北邊舊河道仍與得子口溪合流,但水量已不豐,大正13年(1924)那次暴雨造成宜蘭河北支流消失、頭圍港淤塞,僅匯入蘭陽溪。得子口溪從此不再與其合流,變成上游來自雪山山脈的烘爐地山、五峰旗瀑布、林美石磐步道皆是其河道途中經著名景點,來到中下游後別稱二龍河、頭城河,流域包含礁溪、壯圍、頭城,經由竹安河口出海的溪流~~

循著河濱小路徐徐前進,遠眺彼方山頂白雲飄飄,湛藍蒼穹就是讚 !! 由於微風輕拂的寬廣河面不時泛起陣陣漣漪,好一幅宜蘭水岸風光,就算是尋常鄉間小路,也可以看得很Hi呀 XD

20170429 026.jpg

又發現一幅導覽地圖,圖文並茂讓人一看就懂,原來是在介紹竹安社區,不只是竹安溪口,還包含打馬煙、三抱竹到左邊的頂埔之間的區域,擁有大片濕地,似乎也是個欣賞水鳥的好去處,還附上單車路線,依循前進就不會迷路~~

竹安里屬於頭城鎮最南端區域,清代屬於三抱竹庄,曾存在三叢扮演為居民遮擋海風的觀音竹林而得名,至於打馬煙(Tamayan)的地名則來自平埔族噶瑪蘭族Hezuma社音譯,據說舊社地在竹安溪南岸,1924年洪災導使頭圍港失去功能,也讓族人流離失所,現在的打馬煙已是難見原住民蹤跡的漢人聚落~~

騎左岸經下埔的路線應該算是自行車道支線吧 ? 攤開導覽摺頁仔細查看,果然沒錯,先記起來,以後再找時間來拜訪 ^ ^

20170429 029.jpg

若是依著地上的路線指標,越過閘門到對岸,就真的會一路騎到竹安社區,加上旁邊那塊石碑超搶眼,很難發現其實是走錯路.......正確的行進路線,要過"門"不入才行呀 3_3

這座1971年完工的礁溪防潮閘門,使河川上游不再受到海水倒灌的水患侵襲,使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對於當地經濟發展居功厥偉,旁邊立了一塊嘉惠民生石碑,確是實至名歸~~

20170429 039.jpg

跨越三抱竹橋到對岸,開始進入礁溪的地盤,在十三股抽水站附近發現一座橋,其實也不用特別找,因為就位在自行車道必經之路上,剛剛經過的頭城河在這裡是由十三股大排二龍河匯流而成,十三股大排正是昔日西勢大溪河道,也是以前的宜蘭河舊河道,現在僅是潺潺小溪~~從此地開始進入二龍河的勢力範圍,可以選擇左岸還右岸來走,不曉得左右怎麼分 -_- 反正是過橋再右轉就對了 !!

時潮橋,代表這一帶叫做時潮的意思嗎 ? 看到名字不禁聯想到漫畫《史上最強弟子兼一》裡的時雨 ^^ 顧名思義可知此地從以前就是地勢低窪,是宜蘭地區海拔高度最低的聚落,流經此地的二龍河在因距離出海口不遠,易受海水漲退潮而使河水溢出水道、淹沒田地,讓此地時常保持潮濕狀態,據說正因為潮汐變化與當地居民生活習習相關,後來才以"一日二時潮水"典故,使用時潮做為地名沿用至今~~

二龍河貫穿其中的礁溪鄉時潮村包含北岸的大塭王通塭、南岸的塭底,尤其是大塭與王通塭之間由於常年積水導致陽光照射時呈現一片白茫,因此留下澳白仔的稱呼,水患帶來的影響可見一斑。如今水利工程的進步讓此地不再飽受淹水之苦,因為地理條件的優勢,在政府輔導下轉型養殖漁業,由於成效顯著,甚至有草蝦王國的稱號,成為時潮休閒農業區的重要特色,時潮橋附近的大草蝦雕像即是為了紀念這件事而設立,對於這個初次見面的時潮聚落只覺得處處驚奇,之後仍在它的地盤漫步,再慢慢逛吧~~,

20170429 047.jpg

見到的宜蘭民宿不少,本以前就算看到外觀奇特的也不會覺得怎麼,但是途中見的這間民宿外型實在是太奇葩了 !!

聽說這間民宿叫做天空島上的小木屋,高懸二樓的尖頂房間傲然屹立在這如茵大地,在週遭綠野簇擁下是那麼清新不凡,不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那麼地風格獨具,不愧天空之城的稱號 !! 宜蘭民宿千百間,能留下印象的不多,這間就是忘不了的其中之一~~

20170429 051.jpg

路過塭底抽水站,前方藍色水閘即是塭底九連制水門,依照地圖指示,要在前方那個閘門右轉才對~~

20170429 054.jpg

轉角遇到地圖,介紹真詳細,竹安橋頭那裡也有一座,迷路時就知道它有多好用.........巧遇一對中年情侶在此地釣魚,在樹蔭下倚著欄竿垂釣,太悠閒了啦~~

20170429 059.jpg

暫別迷離溪畔,悠遊碧草間,仰望綠樹映藍天,它們與平野稻野相互映襯的視覺饗宴真是超療癒的 !! 話說騎了半天都在堤頂上,時潮村一帶地勢甚低的傳說果然是真的~~

20170429 066.jpg

路過時潮水島保護區,由於時潮擁有豐富濕地與遍佈漁塭,原始自然的環境吸引不少候鳥在此棲息過冬,以黑面琵鷺為首的眾多鳥類讓此地在冬天成為宜蘭著名賞鳥勝地,也是時潮休閒農業園區的觀光主力,現在一片綠野稻田景致雖然有著讓人心曠神怡的明媚風光,只不過沿途都沒到看什麼鳥兒在飛翔,可能要到冬季才能深刻感受到時潮水鳥保護區的動人魅力吧~~

20170429 069.jpg

路過玉田抽水站,前面就是四城港圳制水閘門,因有11道水門所以俗稱11連,此處已是二龍河中段,同時也是用來灌概玉田村的茅埔排水進水口,而從竹安溪口一路到這裡,見到的閘門而真多,聽說由於地勢甚低,只要豪雨便易釀災,所以才有這麼多的水門以調節水量,數量之多為蘭地之冠,說是閘門的故鄉,一點也不為過呀~~

兩岸都有路可走,決定騎到閘門對面逛逛,再找機會回來,因為日光照射角度的關係,這個季節騎在南岸會比較自在~~

20170429 078.jpg

熱愛釣魚的人士無處不在,只要魚兒悠遊的清澈河水,每一處都是釣場 !!

20170429 089.jpg

途經一座景觀橋,名為五股橋,方才在堤岸那裡就見到這通體碧綠的拱橋,實際走在上邊才發現橋面超寬,東面這部份改建氣派的人行步道及觀景台,幾乎佔掉橋面的一半,東邊有啥好看的 ? 就是涓涓而流的二龍河與快要看不見的四城制水閘門,還有遠方連綿不絕的壯麗山脈,坐在椅子上發呆還算滿享受的,只不過若是遇到天熱或下雨時,就沒法待在這兒了~~

20170429 096.jpg

五股橋走到底有處造型奇特的觀景台,外觀很像是展開一半的書卷,牆面有文人為時潮所題的詩句,內文有將潮汐、草蝦、水塭等當地特色包含進去,詩名為時潮,真是太貼切了~~

此地屬於玉田村,與北岸的二龍村以得子口溪為界,村內範圍包含茅埔、踏踏、車路頭,村名取自藍田種玉,當初見到屏東里港玉田村時,名稱由來好像也是這個,目前只有台南玉井玉田村地名由來比較有特色。其實有點想去車路頭看看,以前查訪宜蘭河舊河道資訊時,這個名字都常常出現,不過還是算了,偏離計劃太遠就很難拉得回來,下次再找機會去逛吧~~

20170429 099.jpg

比起遠方的龜山島,地上那幅超大的彩繪稻田作品更是讓人驚豔,沒想到宜蘭也有這樣的藝術創作,哈~~事前完全不曉得會見到這樣的畫面,心裡滿是藏不住的雀躍 !!!

端倪了老半天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大概猜一下,畫作主角是戴著帽子的辮子姑娘 ??

20170429 093.jpg

時潮休閒農業區以時潮村為主體、加上二龍村、玉田村,包含了得子口溪中下游兩岸,由於地勢低窪,所以區內有許多水閘門來控制水流,整體環境仍保留不少自然風貌,臨近海水造就的鹹淡交接的特殊河川地貌為此地帶來像是無齒鮭蟹等多種魚蝦貝類與包含穗花棋盤腳在內的與大河相依的眾多水中植物,並在此組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所以當地養殖業盛行,也吸引不少鳥類在此休憩過冬,成為礁溪相當受歡迎的賞鳥天地~~

曾經的水鄉澤國變成了追求水上生活的戶外體驗,想要享受坐筏捕漁、假裝天地之間一釣翁的靜謐悠然,時潮休閒農業區應該會很不錯玩 ^_^

20170429 111.jpg

繼續沿著岸邊的馬路向西騎去,望向北岸那一整排長長階梯形狀、疑似觀景台的設施,對照導覽手冊的描述,這裡應該是二龍競渡會場~~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在蘭陽博物館,有次參觀淇武蘭居民生活文化展覽時,裡邊不僅介紹二龍競渡由來,還展示曾使用過的龍舟,外型並非常見的那般,大概就是舢板船外邊再畫一些似龍的圖案,而這個比賽相傳是噶瑪蘭族流傳百年的傳統,早期由於蘭陽平原河多陸少,先民因落水而溺斃的憾事經常發生,而為了祭祀河中神靈與往生亡魂才衍生出這項祈福儀式,由二龍河上的淇武蘭(上城)與洲仔尾(下城)二地居民相互對抗,比賽結果由在場所有人決定,只要有人提出疑義,隨時都可以重來,雖然戰後改為在端午舉辦,與漢文化裡的端午祭典相結合,但仍是那個極具當地特色的民俗慶典~~

乾隆41年(1776)漳州南靖人林元旻率領昆仲親族由烏石港北邊進入,沿流而上至淇武蘭開墾,勢力範圍至洲仔尾、三十九結、柴圍、二城,與噶瑪蘭族和平共存,清朝是噶瑪蘭廳淇武蘭堡淇武蘭民庄(不同於茅埔庄的奇武蘭,屬於漢人聚落),後改成四圍堡淇武蘭庄,1920年與部份頭圍堡合併成台北州宜蘭郡礁溪庄淇武蘭大字,戰後為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是最早成功進入蘭陽平原開發的漢人,比起被做開蘭先鋒的吳沙還要早二十多年,據說當年進入蘭地後,就定居在這附近~~

淇武蘭五股三十九結等三庄在戰後合併為二龍村,地名取自那兩艘龍船,重要性可見一斑~~沒有屈原味道的龍舟競賽,勝負不是關鍵,輸贏尚在其次,很有意思的二龍競渡,有機會倒是很想來看看,只有兩隊的比賽,是如何才能耗上一整天才能完成的 ^_^

20170429 113.jpg

國道五號耶,以前常常騎機車穿越下方~~騎腳踏車倒還是第一次,感覺真奇妙 ^0^

20170429 124.jpg

經過武暖排水閘門,這裡以前屬於三十九結,其下方河道即是武暖溪(武暖大排),從那裡進去就是宜蘭河舊河道,一直溯遊而上,就會抵達武暖石板橋 !! 再穿越民權橋頭,岸邊依然是青青河畔草,前方勉強可見的橋樑是七結橋,如果依著單車路線前進,似乎即將來到得子口溪支流的林美溪.......

咦 !! 要離開得子口溪主線了嗎 ? 循著溪旁小徑一路騎到五峰旗瀑布的計劃,以後再來實現吧~~

20170429 128.jpg

真是淺顯易懂的路標,不用想也知道要往哪裡走 XD

20170429 130-1.jpg

林美溪有一條林美環線自行車道,導覽手冊上說它與得子口環線都是得子口溪自行車道的一部份,剛好可以將整個礁溪地區來個O型來回,因為待會兒還要去拜訪宜蘭河自行車道,所以這份樂趣,要等以後有機會再慢慢享用囉~~

20170429 135.jpg

哇 !! 過了鐵道下方的涵洞,就要到台九線了,今日第一階段的單車行程差不多要結束了,若是循著台九線直奔宜蘭市,雖然可節省不少時間,但總得有些無趣,來個小路亂亂走,反正一路往南準沒錯,迷路也沒關係,反正怎樣都會抵達宜蘭河的,屆時再看要怎麼走吧~~

20170429 152.jpg

因為途中看到武暖石板橋的指標,這才想到四城火車站到了,聽說附近有吳沙故居等相關遺跡,還有一座號稱開蘭媽祖廟的澤蘭宮,剛好趁這個機會去探訪一番~~

在小七稍歇,然後朝著它對面的育英路前進,想說不用特地找路應該也會發現澤蘭宮,沒想到還是有些小迷路,居然是先抵達祭祀保生大帝的三興宮,才在廟程看到澤蘭宮,幸好沒有很遠,繞個路過去就到了~~

礁溪澤蘭宮主祀天上聖母,相傳其供奉的神像是吳沙在乾隆38年(1773年)來台時從故鄉帶來的,一路隨著吳沙往南開墾,吳沙後人定居四圍後,亦在此地奉祀,原本供奉在吳氏祖厝,後來才建廟奉祀,有開蘭聖母之稱,另外與吳沙有關的還有頭城老街的慶元宮,號稱開蘭第一宮,似乎媽祖信仰在宜蘭影響深遠,利澤簡老街的永安宮則有溪南第一宮稱號,至於宜蘭地區最早建立的媽祖廟,頭城慶元宮號稱嘉慶元年興建,但是實際興建年代為何仍有待查證,有史可考的則是宜蘭昭應宮,位居宜蘭市十字大街中心,廟埕是這幾間廟裡最小,地位卻是最崇高~~

在宜蘭去過的媽祖廟不多,剛好就這幾間,每間廟宇後邊都有代表自己的故事,實際走訪一遭,感覺更是深刻~~

20170429 158.jpg

澤蘭宮的牌樓很有意思,明明開蘭媽祖這幾個字就足以形容,還要再額外加上吳沙二字,應是怕外人不曉得這間廟與吳沙之間的關係吧~~

20170429 162.jpg

澤蘭宮外邊的大路叫做開蘭路,頭城火車站附近也有一條同名之路,反正跟吳沙扯上關係,都要有開蘭二字就對了~~

不用特地尋找,就會看到路旁有座墳塋後方有"吳"字,一旁還有塊石碑,湊近一看才知是立於1978年的開蘭吳沙夫人碑記,哎呀~~吳沙的三位夫人,就是長眠於此嗎 ?

20170429 167.jpg

吳沙在嘉慶三年(1798)去世,依其遺願葬於澳底,而其夫人莊疏娘,字勤慈,丈夫離世後仍在人間奮鬥十年才隨夫而去,在世其間承襲夫志參與噶瑪蘭拓墾,與其侄吳化合力開發四圍、五圍,因她與吳沙同鄉,所以碑上有金浦(漳浦)字樣,據說這座墓園建於嘉慶13年(1808),墓碑上書寫"皇清例贈武信郎吳沙元配勤慈莊氏、婦勤順黃氏、婦勤恆劉氏",吳沙的一妻二媳皆葬於此,俗稱吳沙夫人墓,以吳沙的地位,這座墓也算重要文化資產,可惜只有墓碑是舊物(至少光緒十年(1884)有重刻過,因為武信郎的封號正是清德宗在那時賜予吳沙),其餘部份則在1977年改建,所以才未能得到與吳沙墓同列古蹟的待遇吧~~

20170429 175-1.jpg

提到宜蘭的開發,第一個聯想到的地方應該是頭城,做為領導者的吳沙,其故居卻是在礁溪,相傳吳沙妻子莊氏、兒子吳光裔、姪子吳化在嘉慶七年(1802)開墾五圍完後,認為四結地勢平緩、水源充沛,更宜居住,便在此定居,如今村民多為吳沙後人,清朝時屬淇武蘭堡四圍庄,光緒12年(1886)改成四圍堡四結庄,日治時期成為礁溪庄四結大字,戰後成為礁溪鄉四結村,1950年因四結村名稱不吉利而更名詩結村,1991年為了紀念吳沙,詩結村改名成吳沙村,村人幾乎姓吳,是少見的單姓村,包含公廳在內的公用土地由吳光裔祭祀公業處理,附近的學校就叫做吳沙國中.......怎麼就沒有吳沙路呢 ?

這一帶最著名的景點,當屬吳沙故居,還以為就在位在開蘭路旁,沒想到竟藏在小巷裡,找了好一陣子才發現 +_+

20170429 176-1.jpg

吳沙故居就位在吳沙村北門巷39號,典型的三合院建築,舊址在現址左前方,話說吳沙後人定居四圍後,建立起一處被竹圍層層包圍的聚落,不但火銃子彈不射穿,圍牆還有射孔並設置銃樓,足以保衛自身安全,充份展現武裝移民的特質,日治初期因此地防禦工事完整堅固,官方擔心抗日分子隱匿其中,便放火燒毀,原本的吳沙故居正身及公廳盡皆焚毀,僅留下兩側護龍,後來才在1920年代在現址重建,外觀就像一般常見的傳統鄉村建築,外牆上也沒有特別的標語掛牌,若是熊熊經過,根本就不會曉得它與吳沙的關聯 +_+

原本位於圓山公園的吳沙紀念館改建成礁溪遊客中心,這個地方算是暫代紀念館的身份,不需門票,自由參觀,外觀似曾整修過,不過望著顏只磚組成的斗砌磚牆,還是充滿了純樸古風,憑著吳沙的聲望地位,值得來此一探究竟~~

20170429 181.jpg

吳沙的最早印象,是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唐山過臺灣》,當時還是全校師生一齊到電影院觀看的,那是唸小學時候往事,現在那個戲院已經收掉了,唉~~電影內容只記得吳沙利用藥方幫助當助噶瑪蘭族治療水痘,效果顯著,於是雙方化敵為友,雙方攜手邁向美好的未來~~

之後漢人大舉移民蘭陽平原,採取集體拓墾的模式,依人員組成規模分為以三十到五十人為基本單位,稱為結、數十結則稱為圍則數十結為一圍,從烏石港登陸創建頭圍開始,使用結首制方式陸續開墾蘭地,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武裝移民,電影沒提到後來噶瑪蘭族的後來發展,要到很久以後才曉得漢人入蘭開墾對它們的影響是多麼糟糕,甚至被迫遠走他它來到花蓮求生存,推薦《噶瑪蘭少年》,真是本好書,可以從中了解噶瑪蘭族的一些文化內涵~~

由於吳沙及其姪子吳化率領眾人積極拓墾,以及臺灣知府楊廷理的努力,原名蛤仔難的噶瑪蘭才在嘉慶17年(1812年)正式納入清朝版圖,並設廳治理,如今頭城開化寺及宜蘭昭應宮還有供奉吳沙及楊廷理的牌位,頭城慶元宮的名字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吳沙在嘉慶元年(1896年)入蘭的事蹟~~

雖然吳沙不是第一個進入宜蘭開墾的漢人,但沒有他的堅持,宜蘭極有可能會和花東及恆春有著相同的命運,要到光緒年間才不再被視為化外之地,現在很受歡迎的淡蘭古道群也就不會出現,以他的功蹟,夠格被稱為開蘭第一人~~

20170429 184.jpg

說是吳沙紀念館,但文物展示甚少,大多是宜蘭開拓歷史的介紹,衝著吳沙的名氣,可以來此參觀,但若想要有什麼不一樣的收穫,可能會有點失望,拜訪蘭陽博物館或許還比較有價值~~

20170429 203.jpg

現在才曉得武暖石板橋的舊名叫做四圍橋,反正這一帶都叫做四圍就對了,連火車站也叫做四城車站呀~~

要怎麼去宜蘭市呢......沿著鐵道旁小路騎下去就對啦 XD

得子口溪自行車道之旅的最大收穫是與時潮村的巧遇,也是在這個地方第一次看見彩繪稻田,久聞大名的二龍河不只是時潮橋與五股橋景觀令人難忘,多到不行的水閘門也令人印象深刻,因為要去宜蘭市,不得不中途撤退,下次再找機會,直接再從竹安溪口騎到林美環線自行車道,最好是可以再加碼騎到五峰旗瀑布,就看有沒有這個體力囉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