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豔陽高照的寧靜午後,來趟探尋佳冬客家風情的文化之旅,每一步都是那麼的怡然自得;六堆探幽,原來也是挺好玩的呢 ^_^undefined 
旅行日期:2012.12.16

當初一直在考慮什麼時候拜訪佳冬較好,因為聽說蕭家古厝與楊氏宗祠非假日不開放,週六來到屏東已是中午,之後又到內埔老街閒晃,隔天一大早又到東港老街趴趴走,哇咧 !! 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在週日下午來場左堆客庄之旅囉~~~



看到這個招牌,代表佳冬聚落快到了,三大古蹟名列其中,正是今日的拜探重點~~



佳冬聚落之旅的起點應該要從啟南路開始才對,but不小心錯過,結果來到庄美路.....沒差,只要不迷路就好

佳冬舊名下六根、茄苳腳,日治初期屬於阿緱廳東港支廳茄苳腳區港東中里茄苳腳庄,大正九年(1920年)改制高雄州東港郡佳冬庄佳冬大字(聽說是要與恆春來個相對的地名才得此名),佳冬之名便沿用至今,戰後成為屏東縣佳冬鄉,佳冬大字下兩保分成佳冬村、六根村。此地在清朝六堆時期屬於左堆,是六堆中唯一靠海的鄉鎮,也是屏東客家族群勢力範圍的最南邊,設有四座隘門與城牆,防衛機能齊全,由於氣候怡人、土地肥沃,不少人因經商致富,便開始興建大宅院or祠堂,至今仍留下不少雕樑畫棟的藝術傑作,即便林立的古厝群名氣不如鹿港小鎮,但是未有商業氣息的渲染,更適合來場滋補心靈的古蹟之旅 ^_^



伯公是客家特產,相當於一般常見的土地公廟,這附近以左營伯公及蕭家古厝東北方的水關頭伯公較有名,不過也懶得特別尋找,走到哪兒看到哪兒,剛好走在庄美路上,看到旁邊有間小廟,看樣子應該是庄美伯公,若非偶爾瞧見,大概也不會曉得它的存在,在這裡遇見也是一種緣份,拍張照片紀念一下吧 !!

旅行就是要亂亂拍,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發現哦 ^ ^



阰鄰而居的現代水泥樓房有著如出一轍的傳統格局,堂號、門號一應俱全,只是內容有不同罷了(三省堂 vs 穎川堂),可惜只有兩棟房子,如果一整排的建築都是這樣的形式,應該會很壯觀吧 !!



來到西邊路,聽說佳冬舊城的西段城牆曾有部份通過此處而得名,不過東段城牆經過的地名卻是現在的佳昌路,如果來個東邊路那真的是超有趣的呢 ^ ^

在路標下看到楊家祖堂的指示牌,還以為那就是佳冬楊氏宗祠,沒想到一下子就到了,就是後面那間有點新的古厝,門聯寫著"世澤傳三相"、"家聲凜四知",內容述說明代三楊與東漢楊震的故事,而且遠遠就看到關西堂的堂號,原來它是楊及芹祖堂,是佳冬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楊氏宗祠~~

楊及芹是佳冬楊氏開台始祖楊德展之孫,其後代以他為始祖設立公嘗祭祀,蕭家古厝旁的敬聖亭附近,立於道光30年(1850年)的"重修六根門樓碑記"裡邊便已可見到楊及芹嘗的字樣,成立時間遠較楊雲岫公嘗早,但在後來才出現的楊雲岫公嘗的會份名單裡亦能見到楊及芹的三位公子名字在其中,顯示它與那以太極兩儀池聞名的佳冬楊氏宗祠關係匪淺~~

雖然建築本身頹圮嚴重加上部份空間已改建成現代樓房,但楊氏後人基於對祖先的崇敬與感情,還是決定恢復原貌,經過一番努力,嶄新亮麗的傳統古厝歷時三年努力,終於在2008年落成,不僅是佳冬的大事,也是台灣文化界難得的一幕,是祖厝重建的成功案例,整個拆掉重建耶 !! 如果不是對這個地方有著深厚的眷戀是難以辦到的~~家族團結的力量真偉大,在台灣想要看到這種為了恢復祖先榮光而上下一心的畫面,大概也只有客家村落才比較容易看到吧~~~



走在這條鄉間小路上,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建築身影彼此錯落交錯,斑駁鏽蝕的鐵牛車好似訴說著目前正在快速消失的六堆文化...........



殘缺不全的書卷額中央隱約可見到昔日房子主人繪製的金魚圖像與詩詞,頗為風雅,在歲月侵蝕下已有些斑駁剝落,等到全部消失,只剩背面的斗砌磚牆,再也不會想到此處曾經存在過的建築采風~~~



終於看到叉路囉 !!  說長不長的西邊路總算來到盡頭,前面就是冬根路,要開始進入佳冬聚落中心地段了

這附近全是有著清河堂門額的古厝群,那麼這一帶的居民應該都是張家的後代子孫,或許是這個緣故,就在這個街角有一間張阿丁宅,又稱張家商樓,是正面三開間的一堂二橫客家建築,外牆底層為亂石砌卵石牆基,上層則是斗砌磚牆,俗稱"金包銀",解說有特別提到並非空心磚,而是土磚外加一層磚皮,這在客家建築並不少見(有時甚至會以糯米取代土磚,除了提高結構強度,亦能當作戰時存糧),但不知為何這裡會特別強調 @_@

大門兩側有書卷竹節窗,乍看之下與內埔東望樓有些類似,但這裡更有著傳統古厝的味道,主要做為經營生意用的街屋,一旁的冬根路兩端分別是西柵門與蕭家古厝,曾是昔日佳冬舊城的十字大街之一,應該是人潮熙攘、商賈雲集的熱鬧街道,做為佳冬聚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店肆街屋&冬根路絢爛歸於平淡的重要歷史見證,或許在建築藝術上沒有獨特之處,但張阿丁宅在佳冬古建築群裡堪稱是非常重要的最佳配角~~



裡邊早已人去樓空,近年來本已不佳的屋況終於經不起歲月的侵襲而開始損壞剝落,二樓外牆的部份磚板已然消失不見,露出被隱藏起來的土埆磚,若是遇到連日豪雨,只怕更是雪上加霜,有著急需修復的迫切性,只是目前仍殘破不堪的頹圮模樣,大門不設防,誰都能走進裡邊一遊,嚴格來說並非好事,只希望不要哪天突然不見了,落得只能空嘆息的下場才好.....



五彩繽紛的生動彩繪取代呆板單調的紅磚白牆水泥鋪面,還有不少具有個性化的創意字句,明示或暗示展示佳冬當地的特色來,欣賞這些華麗不俗的藝術佳作,原來彩繪社區是這麼一回事,不是只有簡單的塗雅而已,比起前一天在內埔老街散步時有著更強烈的感受,趣味活潑的色彩讓心情是一整個非常好,來回多走幾趟可是一點也不會厭煩的呢 ^_^



水池、柵門、敬字亭.........真是有意思,一眼就能猜出圖中所繪是指哪裡呢 ∩_∩



如果能將生硬的冷氣機繪上與週遭渾然一體的圖案,那就真的是太有創意,絕對會最吸引遊人目光的熱門地點



要知道每個家族的姓氏由來,透過堂號來了解一個簡單又方便的有效方法,堂號名稱百百種,其中不算少見複合堂號,每次都會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想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 ^ ^

佳冬的"三五堂"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裡邊住著曾姓與涂姓兩戶人家,相傳是有一對姐妹分別嫁給這兩姓的祖先,因為姐妹感情很好,兩家人便住在一起,而他們的堂號分別是"三省"&"五桂",因為彼此住在一起,便各取一字將堂號改為"三五堂"~~

三五堂沒有歷史悠久的古厝建築,亦非地方望族,但因為這個堂號的由來,讓這裡變成許多遊客來佳冬時必訪的熱門景點之一,所以說與其不停建設一堆硬體設施,其本身有無值得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特色,才是更是吸引遊客青睞的重點 ^﹏^



佳冬昔日是擁有四座柵門的防衛型聚落,百年來的經營直到乙未戰爭才毀於日軍砲火,現在僅存北柵門與西柵門,其中佳冬西柵門保存最為完整,位於冬根路上,門樓上方嵌有寫著"褒忠"二字的門額,清廷為了獎勵六堆在林爽文事件抗敵有功而賜,後來變成港東里代稱,根據北柵門下方的"港東里建立褒忠碑"的記載,應是建於嘉慶16年(1811年),之後曾在道光30年(1850年)重修(詳見"重修六根莊門樓碑記",現存東柵門遺址旁的敬聖亭附近),後來亦多有整修,但似乎有些過頭,以致只能名列三級古蹟~~

p.s 龍邊外有個小洞是用來拜拜的天公塔,這是在客家庄才能見到的獨特習俗~~



這是今次屏東之旅所見到的第二座柵門,亦是最完整的,兩側好似鳳山新城的澄瀾砲台、殘存的卵石砌城牆是昔日聚落防衛功能的歷史見證,上方大大的銃眼如今成為美麗的裝飾品,緊鄰的龍頭蝙蝠身雕飾象徵福氣,當年不像其他柵門成為佳冬保衛戰的主角,幸運地躲過日軍砲火摧殘,才能保留至今~~



穿越西柵門再過去就是佳興路,楊氏宗祠就在那裡,可惜現在時間尚早未開放,只好折返,此時隨便找個小路亂鑽,蜿蜒有如迷宮般,竟也能走出來,更見到許多半頹圮的老舊建築,水泥牆面幾乎消失殆盡,裡邊的土磚都已經露出來打招呼,屋頂的瓦片也開始步向消失的後塵,更多的是散落一地的土石磚塊,這在佳冬並不少見,可能是光影映照下讓我感觸較多,何時會化為一堆斷垣殘壁,我想應該不用很久......................



羅家古厝前的水池比起蕭家古厝的可是一點也不遑多讓,池畔林木成蔭,欣賞水中倒影倒也不錯看~~



佳冬聚落中心地帶除了名氣極高的蕭家古厝外,還有一間同樣也以五堂二橫聞名的佳冬羅家古厝,凹壽格局的大門與偌大的禾程具有濃厚傳統建築風情,雖然不少地方已改建,也不知是否有人居住,但還是決定進去瞧瞧先,看看情況再說吧~~



"龜山衣鉢流香遠"是形容師學人稱楊時(世稱龜山先生)的南宋理學大儒羅從彥,再加上第二堂門額清楚寫著"豫章堂",再再都在說明它就是羅姓子孫的祖厝,突然想到它與佳冬楊氏宗祠棟對上同樣提到楊時的名字,只要是能後做為後世模範的傑出祖先,當然是能提就要盡量提.......多多益善啦 XD



本就已經寂寥淡然的古厝風情在步入內埕後顯得更加靜謐深沉,放眼所見盡是上個世代才會出現的景觀事物,好似連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清楚聽到,邊走邊觸摸已經多年未曾整修過的紅磚白牆,無情歲月痕跡盡展無遺,偌大的房子若能好好維護,或許有機會可以成為與蕭家古厝齊名的傳統客家大院,只是後代子孫大部份都在外地發展,雖然無奈,卻也只能維持現狀,楊及芹祖堂的成功例子,就不知是否有機會在此重現............



居然使用磚塊代替斗座,真是太強了 !! 超佩服,太有創意了啦~~~



雙主樑 ?? 即是說下方那有著八卦圖案的才是真正的棟樑 ???



根據"重修六根莊門樓碑記"的內容記載,時任左堆總理的蕭清華與副總理羅開仁分別是蕭家古厝與羅家古厝的興建者,羅家與蕭家亦有姻親之誼,但後來發展卻大不相同,光是來到堂屋與橫屋之間的天井,更能感受到彼此間強烈的差異,沒有圍龍屋的氛圍,不遠處的北柵門依稀可見,說這裡是小巷子還差不多,靠近溝渚路的地方僅剩一橫屋,最後一進的堂屋亦殘破不全,五堂二橫的格局早已不復見,羅家古厝曾經五代同代的熱鬧景象,僅能在為數不多的歷史片段來尋覓回憶了.......



一直以為客家建築特有的化胎都是設在屋後,而這裡居然在第三進的內埕就能見到,中央突起的部份碧草如茵,非常符合化胎的設置精神,原來還有這種型式的呀...............



羅家古厝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化胎前方設有五行石,久聞其名,今次總算是得以親眼目睹,有些感動哩~~

五行石顧名思義即是將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石塊放在化胎前方,象徵匯聚龍脈在此,再流向公廳的下方的土地龍神,庇佑後代子孫繁榮昌盛,是客家人重視風水的最佳見證之一~~

猶如馬背亦有五行之分,決定在屋主缺少的部份,因人而異,不過五行石則是五種皆具(猜猜看哪塊石頭代表什麼 ? ),彼此相生不息,所以以後缺啥都不用擔心呀 XD 聽說有時還會再增加日、月兩種,別稱"七星石",可能因為如此,五行石又有五星石之稱~~哈哈 !! 猜的 ≧◇≦

化胎、五行石、土地龍神、半月池......都是重視風水的客家建築必備構件之一,現在只能在僅存不多的古厝裡尋覓這些意義非凡的遺跡,找到一個算一個,看了真是讓人心情非常開心呢 ^_^



第三進堂屋上方寫著"安樂居",大門的對聯下半部都快看不清了,倒是"安居樂業"、"懷念祖先"清析可辨,嗯 !! 在這傳統古厝裡看到這樣的文字,心有戚戚焉呢~~~





再往北走來到溝渚路,前方正是佳冬北柵門,與西柵門並列佳冬唯二僅存的柵門,但因曾毀於颱風侵襲,現在整修得再也見不著往日面貌,站在城門口望著羅家古厝,突然想到東柵門之於蕭家古厝,突然有些奇怪的想法.....

這之間是否有什麼奇妙的關連呢 ??



北柵門下方嵌有嘉慶25年(1820年)所立的"港東里建立褒忠碑"石碑,表面斑駁剝落,甚至還被人塗鴉,本來一直在想為何不除去,直到實際走一遭後,才曉得原來不是不處理,而是不能處理,碑文因風化嚴重,都快掉光光了,要將它恢復原樣著實讓人傷腦筋,好歹也是佳冬鄉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竟然受到如此不尊重的對待,唉 !! 不知該說什麼才好哩 >_<



順著溝渚路往南來到六根路的交會處,一棟高聳的洋樓建築立在眼前,縱橫交錯的線條外觀非常有現代感,在這古厝老屋林立的客家聚落裡猶如鶴立雞群般甚為搶眼,嘿嘿 !! 佳冬蕭家洋樓到囉^_^





佳冬蕭家洋樓建於昭和五年(1930年),原址本是蕭家馬廄,據說是台灣第一棟使用空心磚所蓋的洋樓,其功能主要是招待來佳冬巡視的日本官員,由於日本當局要借重蕭光明的名望,所以雖曾與日方為敵,但仍請其擔任保甲局長,自然免不了要經常接觸日本政府官員,雖然隔著一條街就氣派華麗的蕭家大院,但由於不想經常被打擾及時時要準備招待對方,所以才會在旁建立一座洋樓,戰後一度成為醫院,但目前荒廢中,是佳冬聚落裡,最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建築~~

蕭家洋樓緊鄰蕭家古厝,或許可以利用後者響亮的名氣,對它進行活化利用,不然這間有種特殊意義的建築就此閒置,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_@



來到佳冬三山國王廟前的廣場,雖然鄰近佳冬最著名的蕭家古厝旁,但基本上仍是個寧靜的小鄉村,連計程車都拿來直接曬綿被,絲毫不在意是否臨時會出現客人想來搭乘..........佳冬鄉雖然號稱古蹟林立,但想要吸引更多遊客造訪,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美食發揚光大,似乎是一條不錯的方向~~



其實內埔碾米廠旁的開基伯公旁也有祭祀,只是當時沒有注意到,沒想到來到佳冬,居然還能看到類似的信仰,或許其實是很常見的景象,卻是讓我眼前為之一亮呢 ^ ^

初次聽到"天燈尊神"的名字,因為早期屏東平原的客家人不僅與閩人關係不睦,亦要防範來自山區的生番襲擊,由於對方猛若虎,而相傳天燈尊神可抵禦虎患,所以才會在這裡看到它,只是佳冬離山區已是有些距離,或許長治、洛麟等地區會更常見,在旗干座下方能到這樣的信仰,倒是挺有意思的呢 ^_^



由於蕭家古厝下午兩點才開放,所以先到別的地方逛逛,再往南走就是啟南路,比較沒有那麼多的傳統風情,但仍保有許多有特色的街屋景觀,像是經過這間房子,大門上方有著奇特的門額,正確唸法應該是"耒巢經",裡邊有著豫章堂的堂號,應該也是羅家古厝之一,只是佔地沒有理學第那麼廣罷了~~

"耒巢經"的字義接近耕讀園,有點晴耕雨讀的味道,在於勉勵後代子孫在農忙之餘,也要研讀詩書,不僅可修身養性,亦可求取功名,當年羅家先祖寫下這三個字時,應該是有很深的期許吧~~



散步啟南路,為了就是要來一看這間佳冬棉被店,滄桑陳舊的外表好像隱藏著許多故事,做為佳冬老街最具代表性的老店居然是綿被店而不是印象中較常見的打鐵店、米店、糕餅店......頗耐人尋味,遙想客家子弟舉行婚禮時那大紅燈籠高高掛,象徵喜慶的紅絲絨綿被是一定要的啦 ^ ^

隔壁正好傳來一群年輕人在屋內打電動的嘻笑聲,在這安靜到不行的街道上顯得有些突兀,不敵時代進步的老店也只能黯然從歷史舞台謝幕,無論將來如何,那個招牌一定要好好保存,是佳冬限定的特殊景觀,外地可是看不到的呀 ☆_☆



這棟有著星字窗的西式洋樓建築,便是楊友登醫館,畢竟是在佳冬,應該也是歸屬於楊氏宗祠的後代子孫,聽說他曾擔任過光復初期的佳冬鄉長(當時尚隸屬於高雄縣),其父楊阿蓮則是首任鄉長,其弟楊友香亦是醫師,在林邊執業,昔日有輔助創建明代治世的明代三楊,如今有父子二代從政習醫的佳冬三楊,不論祖先或後代,都很傑出呢 ^ ^



昔日的佳冬東柵門變成了屏東縣佳冬鄉臨時菜市場.......咦 !! 那什麼時候才能變成正式的呢 ¯□¯

旁邊有座敬字亭,上邊則寫著敬聖亭,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指同一件事物---客家人敬惜文字的習俗源遠流傳,不論是原先的敬字亭或是改建後的文筆亭,都是客家極具特色的一部份,所以若是來客庄一遊,若是沒有拜訪一下當地的敬字亭,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東西似的說 3_3



佳冬蕭家古厝旁的敬聖亭位在昔日的東柵門旁,由佳冬蕭家所建,它的落成年代一般皆指向道光30年(1850年),乃是根據"重新敬聖亭碑記"的記載,但因此碑內容主要說重修柵門的經過而對敬聖亭隻字未提,不知為何會誤用此名,正確名稱應是"重修六根莊門樓碑記",不過另一塊"更新敬聖亭碑記"則明確記錄光緒16年(1890年)曾將頹圮的字爐改建成現貌,所以它在光緒年間甚以更早以前應該就存在了~~

敬字亭是古人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之下而出現的產物,敬惜字紙是求取功名的基本態度,在台灣除了文昌祠、書院偶爾會見到,其他地方亦分佈不少,龍潭聖蹟亭堪稱全台最大最完整的敬字亭,至於客家人聚落之地(尤其是六堆),更是保存為數不少的敬字亭,這座敬聖亭離蕭家古厝不遠,由蕭家所建,據說屬於蕭家文房四寶風水裡的"筆"這個位置,而且緊鄰東柵門,為何會建在此處倒是引起不少聯想呢~~

p.s 像竹田自行車道與其是運動健身的好地方,倒不如說是竹田鄉敬字亭探訪之旅還比較恰當 !!



佳冬敬聖亭共三層,中層祭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文魁星君,兩側對聯寫著"崇恆連北斗"、"文運振南天",目的是希望能夠祈求文運開通、求居好功名~~



下層則是用來焚燒寫過文字的紙,兩側對聯分別是"虔具敬亭承聖教"、"敢將楮墨化煙雲", 看似頗有意境的文字,卻幾乎都是後來才遵循古意補上的,當初缺字情形頗嚴重 @_@

上聯還好,缺失的二字由"楮墨"補上爭議不大, 下聯原本僅存""字,""、""都是勉強辨示,佳冬文史協會集思廣益才決定使用大部份人都認同的文字補上,但畢竟不知原始面貌如何,以後是否還會變化誰也說不準,不過還滿喜歡目前的文句,裡邊都是蘊含對讀書致仕的深深期許,回想以前拜訪龍潭聖蹟亭時,便已被亭身上的眾多聯句給迷住,滿滿都是文字的精萃結晶,每讀一字都是讓人陶醉沉迷,來六堆旅遊除了參訪眾多景點外,搜集散落各地的敬字亭似乎也是一個挺不錯的玩法 ^_^



在拜訪蕭家古厝以前,有個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先來看看,那就是步月樓,亦是步月樓戰役的發生地點,北有客家三傑、南有六堆抗日,翻開乙未戰爭的慘烈史頁,絕不能錯過這群客家先賢們的奮勇英姿~~

步月樓最初是蕭家書房(內部有育英齋與藏書小閣),依照蕭家古厝裡的復古模型來看,步月樓似乎並未與蕭家大宅連結在一起,反倒像是一棟獨立的建築,彼此以街道相隔,若當真如此,那麼步月樓應該就是佳冬聚落除了四大隘門外,另一處出入城內外的要道(而且是蕭家人專用),當初在設計便具有防衛功能(護城河+城牆),也因此才能在日軍進犯時擋住敵方勢力~~

1895年日軍掃盪完台灣中部以北反抗勢力後,開始染指南部地區,六堆為了保衛家園便在六堆天后宮集會,推舉李向榮、蕭光明擔任第九任大總理、副總理,率軍前軍鳳山縣城,鳳山知縣盧自鑅勸請回鄉保衛,後辭副總理,日方步兵第4聯隊選擇在枋寮北部的番仔寮登陸,逐漸向下六根(佳冬)進逼,當時六堆義民為了抵抗再度集結西勢忠義亭,推舉蕭光明擔任左堆總理,隨後第三中隊進攻東柵門,雙方在步月樓短兵相接,雖然日軍擁有裝備齊全的先進武器,但激戰多時仍久攻不下,後來改朝南柵門進攻,造成下六根地區傷亡慘重,最後義軍自北門逃出,撤往火燒庄(長治鄉),步月樓戰役結束,雖然無法擊退日軍,但已讓敵方對六堆留下深刻印象~~

p.s 屋頂使用短式燕尾脊,屋脊塑有鹿(祿)、鷺鷥、蓮花、麒麟回首望喜鵲,代表"一路連科"、"麒麟相望"



作為步月樓戰役的主戰場,這間昔日蕭家書房飽受砲火摧殘,許多收藏在裡邊的蕭家重要文件及珍貴古籍盡皆付之一炬,建築火身亦頹圮不堪,彈痕累累的外牆如今已全部補平,但仍能見到些許痕跡,像是門額旁的鮮白色塊,便是那場慘烈戰役的彈孔痕跡之一,是日軍與六堆義民曾在此激戰的歷史見證~~



兩邊墀頭上方的圖案頗有意思,虎邊這處繪有一個頭戴斗笠的傢伙驅趕牛隻,代表"晴耕",另一邊就不必說了,想也知道,一定是"雨讀",客家先民重視後代子弟教育的風情,不用言語的說明,便在此深深地感受到了說...

其實個人比較喜歡另一種解釋:若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只能去幫別人放牛啦 ^﹏^



步月樓後門外有著一排甕牆,看到它就會想到鹿港,但理由似乎有些不一樣,聽說是為了紀念蕭家以釀酒事業起家所以才如此設置,不過在步月樓之役應該會部都打破了才是.......不管重建還是原跡,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原來佳冬也有甕牆呀 !! 又學到了一件事囉 ^ ^



這段蕭家古厝的外牆以石材建成,而且與裡邊的橫屋有段空間,或許是因為此處緊鄰從東柵門延伸過來的城牆,為了遇到敵人進犯時可以再多一層保護才如此設計的吧 ?? 佳冬身為六堆一員,做為一個武裝聚落,在一些小地方也都表露無遺~~~



蕭家古厝除了門堂的大門外,橫屋外側也有幾座小門可連通街坊,其中一座門上方寫著垂裕居,門檻與頂端都各有五個小洞,很好奇是做啥用的,算是古代的鐵窗嗎 ???



幾許綠釉花窗下是高聳的白色外牆,有些難以親近的森嚴肅然,細看山牆馬背的形式略有不同的設計差異,聽說蕭家古厝從興建到落成歷經一段漫長的時間,所以不同匠師,自然也是使用不同手法~~~

這次佳冬之行,本來想說來看看蕭家古厝、楊氏宗祠、西柵門後就準備閃人,但實際來訪才發現它其實是一處非常適合慢活的純樸小鄉村,走在溝渚路、啟南路、冬根路上,沒有特定的目標,有什麼看什麼,說是拜訪散落甚間的景點,倒不如說是享受這份寧靜的悠閒,想到以前到中港老街一遊,也是這般恬適快意,沒有路人的紛擾、不見車輛行進,街道兩旁盡是風華百年的新舊街屋,這不就是夢想中的旅行方式,找個陰涼的樹蔭坐下稍歇,將自己完全放空,真是不想起身前往下一站的說~~

傳說中全台唯一的五落大院---佳冬蕭家古厝,就矗立在這聚落中心地段,這段時間不停地在它附近徘徊,隨著開放參觀的時間逐漸逼近,這場佳冬客庄的重頭戲即將隆重登場,真是令人興奮又期待呢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