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六堆、來到天后宮;漫步內埔、遇見昌黎祠,遊走在這條南國之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街道,不愧是內埔老街,一處非常適合懷舊散心的好地方~~~
undefined
旅行日期:2012.12.15

因為公車路線的關係,從屏東市出發,拜訪地點依序是豐田、內埔、潮州,其中內埔是此行的重點,所以特別把它獨立出來寫成另外一篇~~



在內埔站下車後,往北邊望去,著名的六堆天后宮就矗立在眼前,滿佈天空的紅燈籠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六堆是屏東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詞,來自大陸的客家人來到下淡水溪畔開墾,在胼手胝足地的辛勤奮鬥下,直到康熙末年,已經發展成由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組成的大型聚落~~康熙60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威脅到下淡水溪一帶的客家人,於是便集結眾人的力量,分設前、後、左、右、中、巡查營、先鋒營等七營,並推舉大總理李直三率領對抗,先是掃盪週遭的泉漳勢力,之後更是擊敗進犯的朱一貴大軍,事件平定後更是得到皇帝嘉獎,得到"義民"封號,並賜予義民劄,其後取消巡查營,以"堆"(同"隊")取代"營",表示非官方組織,祭祝戰死義民的六堆忠義亭也在雍正11年(1733年)設立~~

雍正十年(1732)的吳福生之亂,六堆亦在大總理侯富三的帶領下對抗敵軍,但真正決定六堆後續發展的,則是乾隆51年(1786年)的林爽文之亂~~

當時正逢漳州人莊大田攻陷鳳山縣城,屏東平原岌岌可危,當地客籍人士齊聚六堆忠義亭,推舉曾中立為第三任六堆大總理,組成六堆兵力出擊(前堆(長治、麟洛)、後堆(內埔)、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不但成功守衛家園,並獲賜"褒忠"匾額,"六堆"名稱正式出現,並確立了六堆的一切典章範式,往後一旦地方有事,便依循這次的模式來處理,直到日軍侵台的乙未戰爭,六堆依然奮勇對抗,最後仍不敵,進入日治時期後,六堆組織解散,六堆這個字眼也逐漸轉變為現在的地理名詞~~

內埔以前被稱後堆,客家先民來到東港溪西岸的下樹山(內埔鄉和興村),建立內埔最早的聚落,之後再往北經牛埔、加冬樹下來到龍頸溪(內埔溪),藉著河運之便可到下游的竹田(頓物)達達港,成為內埔發展重心,內埔因位於屏東平原客庄城鎮中心,而成為屏東勢力最大的客家聚落,清朝時屬於鳳山縣港西下里內埔庄,日治初期曾設阿猴廳內埔支廳港西下里管理六堆(1905年併入潮州支廳,同年阿猴廳改名阿緱廳),1920年改制為高雄州潮州郡內埔庄,戰後成為屏東縣內埔鄉(主要區域包含內埔/新東勢/老東勢/新北勢/老北劫/忠心崙)~~

20121215 194.jpg

六堆天后宮創建於嘉慶八年(1803),嘉慶十年(1805)落成,是六堆地區除了六堆忠義亭外,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嘉慶五年(1800)海盜蔡牽劫掠鹿耳門,鳳山縣境內亂事紛起,六堆第四次出堆防衛家園,鍾麟江時任副總理,他在嘉慶七年(1802)往前湄州分香,回台倡議興建媽祖廟,道光29年(1849)重修,大正二年(1913)建觀音廳,戰後陸續有重修,現貌是1997整修而成~~

乙未戰爭時六堆眾人在天后宮前聚會商議抗日事宜,推舉第李向榮擔任第九任大總理、副總理、參謀分別是蕭光明、鍾發春,但未及接戰便因雙雙辭職,最後才由邱鳳揚擔任第十任大總理,也是六堆末代大總理~~

建廟之初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敵人來自海上,希望藉由神力擊退敵人,不然此地距離東港尚有20幾公里之遙,也未免稍遠了些,饒是如此,六堆天后宮依然香火鼎盛,更是內埔最重要的宗教聖地,在拜訪內埔老街前,當然不能錯過這座客家色彩濃厚的媽祖廟呀~~



三川殿前的單龍盤柱線條簡單、蒼勁古樸,光是用看的就足以讓心靈感到十分滿足呀 ^ ^

沒有一般廟宇常見的旗球戟磬雕刻,亦未見龍虎對看堵,潔白牆壁與草根味十足的壁畫,嗯 !! 真是很有意思呢



廟門的這對抱鼓石下方是精緻的櫃枱腳雕刻,還可以看到它的上方刻有石獅的圖案,石鼓與石獅同時存在嗎 ? 呵呵 !! 算不上什麼罕見的畫面,但每次看到都覺得很有趣呀 ^ ^

建造天后宮碑記、捐建天后宮芳名碑記入口處有塊仿刻的"封禁古令埔碑"(原碑現位於老埤村),標題少了"奉憲"二字,記錄了嘉慶16年(1811)在古令埔(萬巒五溝水東北方)發生的閩粵紛爭,內容與鍾麟江有關,屏東平原的閩粵勢人壁壘之分別可見一斑,但至少讓平埔族馬卡道族人在那兒度過安居樂業的百年時光~~~



剛步入廟內就看到一對青年男女來此祈福祭拜,媽祖魅力無法擋,其實拜拜並不是老人家的專利~~~



六堆天后宮雖然有著非凡的歷史地位,但整體格局並沒有很大,有種小而精美的感覺,很待合印象中客家人那刻苦勤儉的精神,所以即便興建廟宇亦如此,觸目及盡是被百年袅袅香煙薰陶而成的黑,側門猶見早期門閂,幾乎沒有任何華麗的色彩與雕飾,沉浸在悠久歷史環抱的氛圍裡,連腳步也跟著變慢了起來呢~~

正殿香爐看起來很高,其實沒有很大,細看才知居然有墊爐石,還且還很大,第一次見到這樣子,聽說是潮派風格,當真 ?



據說它的屋架是抬樑式與硬山擱檁式混合而成,潮、漳風格兼具,是它的特色之一,這可能要請專人導覽才能分辨賞析,在這裡看了半天仍完全沒有頭緒,不過通樑使用六角形而非圓柱形的建材,因為在北部不常見,所以倒是看了個津津有味~~



相傳道光29年(1849年)重修時,款項來自六堆四十多個庄頭,加上乙未戰爭時也是在廟裡擲爻推舉李向榮為大總理,蕭光明為副總理來對抗,它在六堆居民心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似乎在大正14年(1925)曾經整修過,而廟貌略有破壞,但旋即在1947年那次整修回復原貌,因仍保持百年前的模樣,再加上它的歷史意義,所以現在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20121215 205.jpg

廟中的龍柱上的龍與柱是完全貼合化為一體,外表線條簡潔圓滑,未強調龍身細節,連點浮雕也無,雖然看起來十分典雅舒適,但以嘉慶年間的石柱來說,工藝表現應不僅如此,整體表現更像是清初才會出現的手法,或許不是在當地雕刻,而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



這個鰲魚的鰭.......還真是又尖又大呀 !!



由於廟內屋頂部份幾乎是一片黑漆漆的,許多匾額是看得到卻很難拍,好不容易才拍到這塊咸豐八年(1858年)的"慈航普渡"匾額,嘉義營斗六門都司韓敬標敬立,突然想到內埔離離海邊已有一段距離,六堆天后宮的設立,莫非是與龍頸溪以及消失的達達港有關 ?



這塊"海國慈航" 匾額很有意思,兩旁的題字比起匾額上那四個大字更是吸引我的目光,內容大意是說在嘉慶八年便存在的津斂聖母祀典會因為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而解散,最後署名年份是1954年,一方面也能了解清朝乃至日治時期,媽祖廟的祭典是大致由誰負責主持,另一方面也在同塊匾額上看到兩個不同的年代落款,是很不一樣的經驗呢 ^_^



觀音廳前方有幾方古碑,應是重要文物,可惜碑面風化嚴重,裱框也難以辨示,估計是建造天后宮碑記、捐建天后宮芳名碑記、 文宣王祀典引 .......等石碑~~



一直以為六堆天后宮隔壁就是內埔昌黎祠,但實際走過才曉得,中間還著一間祭祀觀音娘娘的小廟,大正二年(1913)維修天后宮時增建,形成三廟合一的畫面,格局雖小但應有盡有,嗯~~為何當初會有這樣的規畫呢 ?? 真是讓人十分好奇呀 @_@

20121215 221.jpg

走到外邊欣賞一下內埔昌黎祠的外觀,牌樓的設計取代三川殿,走進去便是正殿,只開單門,門外是凹壽格局,但無對看堵雕飾,據說外型參考潮州韓文公祠,將牌樓與廟宇合而為一,所以才會變成現今所看到模樣,不論是全台唯一祭拜韓愈的廟宇,還是它獨特的外觀,還有它與客庄情感的連結,都讓它在臺灣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內埔昌黎祠相傳與六堆天后宮同樣由鍾麟江倡建於嘉慶八年(1803),《鳳山縣采訪冊》記載"韓文公祠…….一在內埔莊街(港西),與天后宮比鄰,縣東四十里,屋六間,道光七年武生李孟樹倡建,咸豐十二年舉人余春錦募修,光緒十七年例貢生李向清重修",故又有一說是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建祠後被當做民間書院,不少文人包含舉人鍾桂齡、邱鵬雲、歲進士邱贊臣(國楨)、進士江昶榮、劉金安皆在此開課講學,使其成為六堆文教中心,對於提振當地文風貢獻極大,清代鳳山縣共有五位進士,六堆就佔三位(美濃黃驤雲,長治張維垣、內埔江昶榮)~~

雖然1973年一度名列古蹟之林,但因後來1977年賽洛馬颱風來襲導致前殿嚴重損毀,而在1980進行的整修使用鋼筋混泥土,雖然外貌如前,卻破壞了它身為古剎的格局,結果在1981年被除名,作為全台唯一主祀韓愈的廟宇,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韓愈因反對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不到一年的任期,便大幅改善潮州人民的生活並提升文教水準,當地人民感念他的德政教化,至今在當地仍可見到許多與它有關的相關遺跡,六堆先民來自屬於潮州的嶺南地區,當生活穩定後,便開始重視教育後代子孫,加上素來景仰韓愈遺風,所以便興建內埔昌黎祠,一方面懷念故鄉,另一方面也成為作育英才的書院來使用,不必要外地奔波到遙遠的地方才能學習~~

道光年間,鳳山縣的進士與舉人多出自六堆地區,內埔昌黎祠的教育作化功不可沒,日治時期曾作為鳳山國語傳習所內埔分教場(內埔國小前身),後來一直是當地重要漢文學習中心,後因皇民化政策影響,為了保存所以延請出家人管理,自此轉變成清靜的佛教寺廟,直到1987年才又恢復原本的文教功能~~

現在內埔昌黎祠的身份猶如當地的文昌祠或是孔子廟,記得第一次在見到韓愈的牌位是在苗栗文昌祠,當時便對這位唐代大文豪竟備受客家人推崇的原因感到好奇,嶺南師表果真名不虛傳,這次終於得見全台唯一的昌黎祠,感覺真的是超興奮的呢 !!

20121215 230.jpg

清代臺灣生員考試員額在乾隆六年(1741)開始分成閩籍、粵籍,由於粵籍額度少加上人多以致競爭激烈,所以在台客庄人民對於子弟教育甚是重視,乾隆26年(1761)來自廣東蕉嶺的舉人何元濂來台地私塾授課,有感當地人民在農務閒暇之餘仍熱衷向學,於是創立”文宣王祀典會”(後改成大成祀典會), 並募資置產,制定獎勵章程,帶動人民學詩習文,期許能振興文風、培養人才、杜絕不良風氣、建立禮教社會,是六堆地區最具盛名的文教組識~~

每年正月十二舉辦祭典,迎請孔子(文宣王)來祭拜,內埔李孟樹在道光三年(1823)考取武秀才,後加入文宣王祀典會,道光七年主導興建昌黎祠,或許在這兒之前是祀典會據點,後來才改成廟宇~~

據說何元濂曾為文宣王祀典寫過一篇文章,乾隆49年(1784)刻成石碑,仍在廟內,惜碑面已嚴重風化,所以這塊”重鐫文宣王祀典引碑文”是重製版的意思,內文被擋住而不能細讀……殘念~~

20121215 228.jpg

廟內有一幅鍾麟江的畫像,他在嘉慶五年(1800)擔任六堆第四任副總理(總理是賴熊飛),嘉慶十年(1805)時值蔡牽擾台,又有吳淮泗攻占鳳山縣城,他此次擔任六堆第五任總理出堆協助官軍作戰,因功獲封藍翎頂戴,所以畫中才會是身穿官服的模樣~~

因為他對於興建六堆天后宮、內埔昌黎祠有著極大貢獻,所以才會在廟中懸掛他的遺像吧~~

20121215 229.jpg

祠內懸掛一方1947年所立的"嶺南師表",不僅是對韓愈的讚譽,更是六堆人民的族群認同,猶如祭拜韓文公祠,是在台客庄人民獨享的權利......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舉辦的韓愈文化祭現在是昌黎祠乃至內埔地區的重要慶典,看這牆上掛著不同年份的金榜符以及下方零散的準考證,就算不了解昌黎祠的古往今來,依然會熱烈地來此地參拜,將舊傳統賦予新意義,不僅是韓愈的魅力無法擋,不同於一般的宗教節慶,多了許多文化創新的慶典,真是讓人非常感興趣,雖然未能躬逢其盛,但光是看了許多報導,便對它可是充滿許多幻想的遐思 ☆_☆



後方的龍頸溪畔有著為數不少的韓愈詩文,說是文學步道亦不為過,過橋後有個配合祭典將古早時的門樓換妝打扮而成的機智門,雖然韓愈文化祭早已落幕,但都已經來到附近 !! 當然要給它通過一下啦



還以為六堆天后宮與內埔昌黎祠是內埔重要景點,會有內埔老街相關資訊,豈知蝦咪都沒有 +_+

只好先到附近走走,廟前隔著光明路的空地據說是以前的市場,1953年因影響交通而移到文化路,即現在的內埔市場,週遭有許多攤販聚集,正在廣濟路四處張望間,突然看到陽濟路的入口,哦哦 !! 真是如獲至寶,總是誤打誤來到了內埔老街,哈 !! 這就去逛逛這條在屏東頗具知名度的客家老街吧~~~

20121215 243.jpg

20121215 256.jpg

早期的內埔庄包括內埔、內田、義亭、興南、內田,目前內埔老街的著名景觀大多集中在內埔村,也就是地圖中所標示的區塊,依著上列所示按圖索驥,實際走過一遍後,才發現這幅內埔老街導實真是非常實用呢 ^ ^



內 埔老街的範圍大致位在陽濟路、東成路交會處一帶,是內埔鄉最早開發的地方,雖然現在所在位置是廣濟路旁,但在前方的榕樹伯公往北直走便會到達六堆天后宮, 相鄰不遠處的老街發展應該與它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又有"廟街"之稱,歷經戰亂天災、時光流轉,仍留下不少傳統客家經典建築與歷史人文采風,究竟有什麼獨 特的魅力可以吸引各地旅人來此一遊,這就到裡邊一探究竟吧~~



這個雕像應該是鯉魚躍龍門吧 ?? 只有魚的模樣有點像,但卻看不出有躍的姿態 +_+ 後邊的便是榕樹伯公,嗯~~算是閒逛內埔老街的第一站哦 !!!

p.s 右前方這個紅磚雕飾是鯉魚躍龍門.........看得出來嗎 ???

20121215 259.jpg

20121215 262.jpg

走在陽濟路上,會看到一對好似雙胞胎的古厝建築分據道路兩側,分別是黎家古厝(步雲居)鍾家古厝(香谷居),因為它們是在1949年由同一位師傅所設計建造,所以當然會如此神似了,沒有印象中傳統建築的古老韻味,反倒是多了些走向現代的潮流感,洗石子外牆與帶著洋風的建築線條,只有紅瓦屋頂還讓人依稀可辨,它是內埔客家庄建築群的代表成員之一~~

在午後夕陽映照下,白色牆面顯得燦然耀眼,見多了傳統古厝,在此遇見它們,反倒有種耳目一新的暢然快感,果然還是要偶爾換換口味,才能保持視覺的新鮮感 !!



陽濟路上的另一處重要景點,除了它對面位於劉家古厝前方的麵店外,就屬這間源順酒釀人氣最高,主人姓鍾,從清朝時期就是內埔著名的酒廠,歷經日治時期的打壓,現在則是以販賣紅槽與酒釀來打響招牌,據說遵循古法製造的酒釀紅豆湯圓最受好評,but沒品嚐過,加上志不在此,路過看看就好,

它還滿受歡迎的,不少遊客會入內探訪一番,如果想要帶點內埔的特產回去,源順酒釀絕美是選項之一



源順酒釀對面有一家賣麵的店鋪,從旁邊走進去,便是劉家古厝,它最大的賣點就是正身上掛了個"文魁"匾額,所以又稱劉家文魁~~

相傳建造它的劉超文因為是曾高中舉人的六堆大總理李向榮的女婿,所以便以"文魁"做為堂號,算算也是歷史悠久,即便沒有走到裡邊近距離觀看(怕打擾到人家),還是可以充份感受到那悠悠古意,如果真的掛上"彭城"的堂號,可能就比較沒那麼有特色了~~~

據說當時尚建有另一處古厝,名為文才居,內埔老街地圖上有註明位置,卻沒過去,現在想想,有些小可惜說



內埔老街還有另一個非常在地化的名字,就是陽濟院老街,也是內埔居民最為熟悉的稱呼,聽說因為這裡以前曾是使用竹籬做成羊圈、眷養羊隻並販賣的場所,日子一久便逐漸發展成聚落,因此而有著"羊聚圈"名稱,後來演變成"陽濟院",眼前這條陽濟路正是內埔老街菁華所在,所以看到這個路名,不禁想起它那有意思的地名由來 ^_^



夕陽餘暉映照在荒廢的牛車上,遙想它曾在內埔鄉間的田野滄桑,旁邊有條名為青花巷的巷弄,姑且不論巷子內究竟有何玄機,除了穿越順源酒釀外,想要前往順源酒廠一訪,它可是唯一的路呀 !!

20121215 279.jpg

青花巷內見青花、紅磚牆下現風華,遙想此地醇酒香、陽濟老街風情畫~~

 

走到底會看見一棟二層樓古厝,它就是源順酒廠,如果剛剛有去前方的酒釀逛逛的話,或許有機會可以徵求主人的同意到裡邊參觀,現在也只能隔著大門看著裡邊曾有過的歲月痕跡............

它不僅是酒廠,同時也是鍾家古厝,據傳清朝時便已存在,日治時期實施公賣制度,讓此地一度變成公家酒廠,至今格局無多大改變,雖然現在早己不製酒,但畢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內埔唯一的酒廠,所以裡邊仍可見 到許多做為酒廠存在過的遺跡,可以發現二樓的欄杆顏色深淺不一,聽說本來除了中間那根外,其他六根都是鐵製欄杆,後來被日軍徵收熔成武器使用,所以後來才又另外製作磚造水泥欄竿代替,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模樣,是一處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特色呢 !!



來到陽濟路與東成路交會處,這裡算是內埔老街的中心,也就是說舉目所及盡是老街風華...............
隱身在平凡水泥樓房裡的內埔客家風情,是需要細心體會、慢慢品嚐,若只看表面,可能會有些小失望呢

古早時期農業興盛,當時的人們要討生活自然不能缺少相關鐵製農業器具,台中南屯老街、台南橋頭老街都還有保存這些至今仍在營業的的百年打鐵店,是老街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

屏東平原是南部重要的農產地,位居其中的內埔老街至今仍還有一間極具代表性的打鐵店---元興鐵店,主人姓邱,如今在店裡還能見到相關打鐵器具與各式各樣的刀類懸掛店裡、一應俱全,加上地處陽濟路、東成路交會處,輕易就能發現它的存在,雖然此刻沒有聽到叮叮咚咚的打鐵聲,但可以看到這樣一處老街必備元素的地方,便已是很滿足囉~~~~



招財進寶看多了,來個日日有見才,換換口味也是不錯玩 ^o^

20121215 294.jpg



轉進小巷裡,特別來看一下百年老井頭........應該是它沒錯吧 !! 只是水泥外表下實在很難想像它曾是提供當地居民重要水源的民生設施,似乎已經廢棄不再使用,現在是種養花草的好地方~~



漫步東成路上,居然遇見了內埔鄉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不用想也知道,裡邊應該收藏了許多與內埔老街有關的導覽資訊,一開始踏入內埔市區時,就應該先來這裡報到才是啊,算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就進去裡邊看看吧 !!



才踏進裡邊就看到桌上擺著許多記錄詳盡的地圖,正好是現在非常需要的 !! 呵呵~~怎麼知道我在想啥呀 XD

原來老街上景點甚多,若是想要好好了解內埔客家采風,非常適合花個一整天的時間給它好好逛逛 !!
哎呀 !! 再過不久太陽就要下山囉~~只好挑重點拜訪,只要按圖索驥就沒問題啦 ^_^



這....這不是懷舊戲院前常擺放的電影宣傳腳踏車嗎 ? 初次看到它是在五年前內灣戲院剛翻新時,雖然己是數年時光過去,卻依然記憶猶新,真是超懷念的~~~

不知為何沒拿出來展示而是珍藏在此地,若是清河大戲院整修完畢成為內埔新一代的景點時,屆時再將它請出來也不遲,很期待那一天趕快到來呀 ^ ^



好一個小巧玲瓏、精緻可愛的內埔老街模型,因為剛剛拜訪過部份景點,所以現在看著上邊的Q版造型房舍,回想起不久前才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心中就不禁泛起一股會心的微笑呢 ^_^



彩繪街道也是這裡的重要特色,內容主題大都是古早時的客家庄景觀,不論是構圖or主題皆有一定的水準,看著這些一幅又一幅、翠綠山林下旳的鄉村農田景觀,整個身心靈超舒暢的,超怡然自得的啦 XD



就連外覆鐵網的窗戶也是藝術家創作的園地,真是不簡單,只是將來窗戶若是要清潔維修,可能這些畫作就必須重補,可能又是一番不小的功夫哩~~~



轉進東成路的小巷子,會看到一處廢豬寮改建而成的東成公園,搖身一變成為休閒的好去處,只是日落西山,待在裡邊可能會很曬,所以只好PASS啦~~~

p.s 涼亭建材使用竹子是別有用意的,因為它們象徵客家人的正直&謙虛~~



東成公園裡有個奇特的景點就是這間廁所,但卻是古早時期的,現在不能使用啦 >_<



經過東成公園再往南走,就會看到石頭伯公(西 側是林家伙房),相傳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原先是無遮蔽的供桌,飽嘗日曬雨淋,1986年才改建成現貌,聽說本是作為識別庄界的的石塊,因為附近居民早晚膜 拜才變成現今所見的石頭伯公,這幾天看到伯公廟甚多,但類似石頭伯公的就很少見,尤其是它位居小巷裡,沒有特別來此尋覓可就會不小心錯過它,所以經過一番 尋覓終於發現它時,可是開心的咧 ^ ^



隨處可見的彩繪圖案讓這看起來平凡單調的純樸客家庄多了些生動活潑的氣息,漫步在這不見人車紛擾的陽濟路上,好似也被這迷人的景色氣氛所感染,雖然沒什麼特別的景點,卻是一整個腳步輕盈、內心是難以形容的暢然快意 ^_^



貼在牆上的青瓷真是超級特別的,經過此地時絕對不會錯過它們的身影,上邊居然還種些花花草草的,為這帶有幾許傳統文化的靜謐青藍增添不少生動活潑的氣息 ^_^

剛剛才拜訪過青花巷,那麼現在應該就是漫步在青瓷巷囉 XD

20121215 322.jpg

發現一間清河診所,在內埔看到這個名字,不由得下意識認為,主人應該是姓張吧 !! 雖然不曉得有沒有開放,但基於同宗之誼,還是決定到裡邊給它走走看看 ^_^

20121215 326-1拷貝.jpg

離開太陽熱力照到有點悶的陽濟路,來到清河診所的前面,沉浸在濃密樹蔭的清涼恬適裡,任何嘈雜喧囂的聲響在此統統消失,此刻的心情跟著搖曳的樹影四處擺動,好一處靜謐幽然的休憩場所,不同於剛剛拜訪過的老街景點,真是好想就這樣在這裡稍歇一番,品味另類的內埔風華~~

清河診所有著仿巴洛克山牆與洗石子造型外牆,初見還以為是一般的張家古厝,若非外邊的招牌,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內埔三家老診所之一,雖然在這逆光之下未能盡情欣 賞它的建築之美,但卻已是讓人非常驚豔,與佳冬六根村的清河堂有些相似的外觀,卻又是各有獨特的風味,真是賞心悅目,能夠留傳到現在客家經典建築,現在個 個都是當地重要的寶啦 ^_^

20121215 330-2.jpg

非常懷疑大門上方的"屏山聳翠"的匾額,莫非是在那描述那鳳山八景之一的"翠屏夕照"的那座山.........
翠屏山 ? 半屏山 ?

居然還可以在窗戶旁看到寫著"下期放映"的牌子,想必清河大戲院的與這間清河診所應該關係匪淺吧 !!

20121215 331.jpg

透過窗櫺間的縫隙向裡邊瞧瞧,傳統古厝裡邊有著洋味十足的西式掛號櫃枱,好個落差極大的強烈對比,站在天井中央分別向前後兩邊看過去,根本是兩個不一樣的世 界,昔日的診所現在也只是普通的民家,雖然沒有宜蘭利澤簡的利生醫院有著極具特色的外觀,不過可以看到存在古厝裡的西式診所,也算是非常值得囉 ^ ^

20121215 336.jpg

看名字就知道,清河戲院是清河診所出資興建的,1971年完工,是內埔三家老戲院中(另兩家是內埔、文華)唯一倖存的,但也早已結束戲院的經營,改做其它用途,不管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只要外牆上偌大的"清河大戲院"字樣依然存在,看著它就會想到客家味甚濃的內埔老街也有代表那個古早時代老戲院,更能為它增添些許懷舊的古味呢 ^ ^

20121215 339.jpg

內埔做為六堆的中心,而且又是客家群聚之地,當然也能見到三山國王廟的蹤跡呀 !! 內埔三山國王廟建於同治五年(1866),是後堆唯一祭拜三山國王的廟宇,現貌是1976年所建,不過聽說它是後來才遷來此處,裡邊還供奉原本立在圓環旁的南柵伯公(現稱南門伯公),它裡邊仍保有現在只能在敬字亭才會見到的字爐,是它最大的特色~~

20121215 346.jpg

走到後邊就是內埔碾米廠,佔地不小哩 !! 約略可以得知水稻應是內埔地區最重要的農作物,來到這兒後突然變得好安靜,偶爾可見到天真活潑的小朋友在此騎車玩耍嬉鬧,漫步內埔客家小巷,享受片刻心情的平靜,真是超有fu的呀 XD

再過去會遇到一間伯公廟,相傳是內埔開基伯公,被稱為內埔最早的伯公廟,相傳已有百年歷史,廟內有一座乾隆甲午年(1774)香爐,現在的小廟是1954年新建,若沒有轉進這條小路裡就見不到了.....
真是要好好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提供的導覽地圖,內埔老街眾多景點一覽無遺 ^_^

20121215 350.jpg

伴著美麗的花兒壁畫來到東成路上,有點回到文明世界的感覺,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還滿喜歡走在剛剛那條小巷的說.............已經可以看到東望樓,接下來就去拜訪它吧~~

20121215 362.jpg

走在東成路上,一定不能錯過東望樓,劉煥祥醫師建於1910年,取自"東望大武山"之意,大門兩側有著書卷竹節窗,門面造型又與內埔昌黎祠極為相似,不禁有著會心一笑的奇妙聯想,同時也是今日所見的眾多建築裡,除了廟宇外,唯一擁有燕尾屋頂的房子,真是非常特別呢~~

雖然以前的正門變成了後門,並改用鐵窗,確實讓畫面有些不協調,但仍是古色幽然,尤其是東望樓的門額有些破損,些許露出的殘跡顯示似乎原先並非東望樓三字,雖然有些好奇,但還是留下一點想像空間,如果再不維護它,只怕東望樓三字就要隨風而逝,但卻也因此可以看到以前被掩藏在下方的舊字樣......

呵呵 !! 真的是很好奇呢 ^_^

20121215 358.jpg

這 間外表似乎沒啥特別之處的樓房其實暗藏玄機,注意一下它的紅磚紋路與兩側的門聯及上方的橫聯,除了鐵門以外,全都是彩繪上去的,真實面貌是光滑的水泥牆 面,雖然它的藝術表現在今日所見的眾多畫作裡算不上特別突出,但這別出心裁的巧思,卻是讓我看了個目不轉睛,真是特別的 !!



本來想說東成路再走過去還有什麼可以看看,沒想到居然回到了與陽濟路的交會處,哈 !! 剛好繞一圈~~~



循著原路往回走,盡頭就是廣濟路圓環,頓時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哎呀 !! 內埔老街之旅即將告一段落....

不急不急,還有一處粉重要的景點,若是是來到內埔逛逛,那可是千萬不能錯過的哦 ^ ^



本來應該是要在圓環那裡走進西安路再轉到崇文巷,但不知不覺就在廣濟路上一直往北走,遠遠就能瞥見內埔天后宮,突然有股心靈安定的感覺 ^ ^ 跟媽祖娘娘打聲招呼後,接著就是沿著龍頸溪畔往西邊走下去~~

目標就在附近,說遠不遠,其實很快就到啦 xXD



走在龍頸溪旁的河濱步道上,這條沿著六堆天后宮後方流向西南方的小河流,溪流潺潺,雖然難以與原始山林的溪流小涇相比擬,不過溪水潺潺,步道旁楊柳青青、林 木成蔭,像這樣漫步溪旁小路上,享受樹影錯落的自然快感,真是無心的輕鬆愜意,其實身邊有許多如同這般小小幸福,俯捨即是,與其追求遙不可及的虛伙幻影, 珍惜現在所擁有小確幸,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呀 ^_^

20121215 239.jpg

龍頸溪畔的小廟除了著名的六堆天后宮、內埔昌黎祠外,還有不少土地公廟,以這間龍頸伯公廟的格局最大,相傳1932年建立,廟埕相當寬廣,很適合在裡邊休憩發呆~~



這個應該是崇文伯公,可能是因位於崇文巷旁而得名~~出外旅遊向來率性而行,有什麼看什麼,難得到龍頸溪旁散散步,相識自是有緣,就來拍張照片留念吧 ^_^



石頭公 ?? 大樹公 ?? 傻傻分不清楚,其實沒那麼複雜,仔細看會發現它的真實身份究竟是啥 ???



最後一站就是李氏宗祠,手上的導覽圖僅只說明它在哪個方位,卻未註明它的實際位置,所以花了一點時間才找著,反正沿著崇文巷趴趴走就一定會發現啦 XD

初次見到它時,覺得跟佳冬蕭家古厝有點像,裡邊都是中國傳統建築格局,但在門面這一塊卻是有著濃濃巴洛克洋樓風情的西式典雅~~

相傳這裡建於光緒年間,昭和三年(1928年)將原本大門的位置改建成現今所見模樣,1999年為了配合道路拓寬工程,將前門後移三公尺,也幸好如此,不然若是任其拆掉,這般中西合壁的奇特建築,就再也看不到了 @_@



即將振翅高飛的大鵬島站在書卷造型的山牆上,滿是先祖對後代子孫的敦敦教教誨,不僅是雕塑繁鎖華麗采風,非常值得細細欣賞 !!

20121215 394.jpg

前 門兩凹的對看堵上寫有李家在內埔的發展歷程以及為何要改建前門的原因,當時寫得甚是詳細,就算經過半世紀的歲月洗禮,路人如我,一看就了解有關它的前世今 生,真是相當不錯 ^ ^ 多年以後再回首,就算記憶都已經忘光光,但白紙黑字的文章只要保存良好就不會消失,所以說記錄真是很重要呀 XD



最後在東寧國小散散步,欣賞藍天白雲在屏東境內飄逸的自然景致,操場上的大樹倒影看了真是十分舒適,差不多該坐車離開依依不捨的內埔老街了~~~

久 聞內埔之名,總算有機會看看它的盧山真面目,更重要的收穫是了解六堆為何物,不單只是客家人聚落,六堆的發展史,恰巧也是屏東平原變遷史,今次內埔之旅真 是見識好久新奇有趣的事物,學到好多有用的知識,果然還是要親身來一趟,才能徹底感受到這條內埔老街的客庄采風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