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典雅的大溪老街、極盡華麗的巴洛克建築......崁津歸帆的輝煌歲月,盡在大溪每個角落裡~~

實際出遊日期:2010.04.20

最近網誌進度嚴重delay T_T ,塞車中 >_< ,唉......慢慢消化吧 -_-

大姑陷 --> 大姑崁 --> 大科崁 --> 大嵙崁 --> 大溪........李金興 & 林本源的崛起與大溪發展密不可分,李騰芳與林維源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北台灣極富盛名 & 人氣的大溪老街,卻一直僅停留在印象中~~

雖然家住桃園縣,去大溪閒晃的次數也不少,但或許是丈八燈台照遠不遠近,一直沒能寫出一篇像樣的遊記,趁這個機會,看看我印象中的大溪老街究竟是何模樣吧 ^^



大溪早期便處於水陸交通要衝,但能迅速發展,李金興、林本源、劉銘傳功不可沒 !!

大溪原名大姑陷、大姑嵌,被大漢溪分為河西、河東,早在乾隆20年(1755年)就有漢人入墾河西,多集中在栗仔園、缺仔、埔頂,嘉慶年間才在河東的下街(和平路)、 上街(中央路北側)出現零星民宅店鋪,後來才發出新街(中央路南側)、草店尾(迷宮巷)、後尾街、新南街(中正路)等地,月眉李家始祖李先抓在乾隆末年自小角仔遷居至此,設立李金興商號且經商有成,後傳其子李炳生三兄弟經營米穀生意,利用大漢溪河運之便販售貨物,帶動當地商業活動發展,並在咸豐十年(1860)興建現稱李騰芳古宅的李家老屋,同治三年(1864)落成,李炳生三子李有慶(騰芳)在1865年考中舉人,因此功名成為大溪文壇領袖,地名也改成大科崁~~

嘉慶23年(1818年)林平侯為躲避泉漳械鬥,挾著雄厚財力自新莊遷入大溪,興建"通議第"與"林本源石城",開墾鑿圳,利用河運之便組織船隊、買賣貨物,使得大溪從此日漸繁榮,不過隨著林本源因應板橋漳籍人士邀請而在咸豐元年興建板橋林家花園,並在咸豐3年(1851)落成時遷居板橋(當真是因為佃農間的泉漳問題搞不定所致 ??)~~

光緒12年(1886)巡撫劉銘傳將大科崁改名大嵙崁,為了執行開山撫番政策設立台灣撫墾局,在大嵙崁設立撫墾總局,管轄包括大嵙崁撫墾區在內的八個分局,委請出身板橋林家的林維源為幫辦,之後為了樟腦利益而前往山區建立隘勇線,數度與原住民泰雅族激戰,雖然戰果不如預期,仍獲得大量來自山林間的樟腦、硫磺等豐富物資與米、鹽、茶葉的輸出,配上大溪水陸運轉中心之利,使得光緒18年到23年成為大溪船運的黃金時代。巨賈雲集、帆影熙攘、美不勝收的"崁津歸帆"勝景自此成為大溪八景之一

乙未戰爭時期當地仕紳先是組成安民局維持治安,與後來成立以抗日為目的地忠義局立場相左,直接收到唐景崧檄文而合作抗日,推舉江國輝、呂建邦為正副指揮,率領千餘義軍與日軍激戰分水崙並獲勝,史稱分水崙戰役,後來日軍得到增援砲擊大嵙崁市區使得義軍挫敗,無數百姓被殺罹難,連累大嵙崁(大溪)至三角湧(三峽)間房舍全被燒毀,不久後隨即重建,日治初期先後成立台北縣大嵙崁出張所、撫墾署、三角湧辦務署轄下支署,後為了方便管理原住民,將其裁撤並成立大嵙崁辦務署,1901年改稱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1905年改為桃園廳大嵙崁支廳大嵙崁區海山堡大嵙崁街,1920年改新竹州桃園郡大溪庄大溪大字(下轄上街、下街、新街、新南、後尾、草店尾等小字),大漢溪日漸淤積為大溪的未來敲上警鐘,大正13年(1924年)桃園大圳完工,決定了大溪老街與龍潭三坑老街一齊走向沒落之途..........

戰後成為桃園縣大溪鎮,大溪大字分成福仁村、興和村,至今留下了以和平路與中山路為主的大溪老街,在眾多因素巧合下仍大致保存完整,自1995年開始的老街再造計劃,為它重新注入了一股新活力,終究使它成為全國著名的觀光景點~~



大溪老街竟是如此繁華,連桃園客運大溪站也不得不入境隨俗地改成巴洛克式的山牆立面囉~~~



只要是坐公車來大溪,出了車站往北邊走,一定會看到這座位於中央路、寫有"金興"二字的牌樓立面,估計也是李金興的產業,據說曾是月眉李騰芳後人開設的商店,日治初期曾做為警察出張所,如今雖已改頭換面,但仍能保留這古意十足的立面實在是難能可貴,以前常到大溪play一番時,這裡是我的第一站,也是最後一站(因為要搭公車回桃園嘛 XD )

undefined

繼續往東走,會先經過中山路,雖然每次來都是人氣少少,但也算是大溪老街之一~~

新南老街(中山路)顧名思義就是在原本的下街(和平路)西南方再建築的街道,約在光緒17年(1891)陸續建成,不過現在的樣子則是大正8年(1919)市街改正後的模樣,日治時期的公家機關大多在此,同時也是日本人的居住區域,所以呈現一股淡雅的高級住宅區氣息,雖然僅有單邊還存有老街采風,但卻一點也不減老街的氣勢~~



雖然沒有和平路那紛擾不絕的商家店面,但是行走其間還是能夠感受到濃烈的古街風情,造型精美、繁複華麗的街屋立面是那麼地美不勝收,百年時光流逝讓它的歲月風華更加洗練脫俗,像是化上一抹淡妝的氣質熟女,等待有緣的路人來此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20181219 407.jpg

新南老街的建築多是大正七年(1918)興建,所以經常可以在外牆上見到當年的干支紀年---戊午,而且不愧是高級住宅區,立面的題字內容,幾乎都與做生意沒啥關係 ^0^

"燕居"二字充滿想像,落款為墨痴書,據說題字人是大溪鎮第二任鎮長簡欣哲父親,日治時期是一位客籍傅姓醫生在此開業行醫,究竟是改建前房子便常有燕子來築巢,抑或是房子主人對於寓居大溪的情感抒懷?

隔壁的半圓型山牆堪稱大溪老街區最別緻也最神秘的建築元件,見不著任何中式意象雕飾,也甚少熟悉的仿巴洛克建築語彙,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風姿,更像是某種宗教的秘密符號,與燕居格局類似,連柱式也是希臘愛奧尼克,獨唯這一處截然不同,或許當初別有深意才特意如此建造的吧~~

20080420 020-1.jpg

鳥衣舊巷龍塘世第非常地有深意且一看就懂,尤其是見到烏衣二字,立馬就轉頭去看巷口是某夕陽斜 ? 兩家建築外觀幾乎完全相同,方型山牆上方為雙獅拱球裝飾,與月眉通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山牆有著”YEUNG”字樣的建築則是楊國斌的行風畫室,他早期作品多為版畫,後期則以油畫為主,內容主題多為大溪人文風情,基於對故鄉的情感,對於推動新南老街的改造與美化不遺餘力,現在其畫室也成為了老街著名景點~~

20080420 032.jpg

另一處外牆有永春題字的山牆則是大有可觀之處,項端有老鷹昂首睥睨,下有小露台將空間廣展,袖珍的花瓶欄杆相當地小巧古錐,正中央的”呂”寫得跟工字沒兩樣,最外邊的雕飾是松、竹、梅、鶴、鹿,造型皆相當傳神,裡邊最特別的要算是露台下的兩隻鰲魚及兩側的瑞獅踩球,雖是常見主題,不過鰲魚、獅子的眼睛呈現閃爍藍光,好似就算深夜仍會對路人虎視眈眈,眼神很銳利呀 !!

隔壁的先記也有類似的建築格局,都是精采至極的建築佳作~~

20080420 018.jpg

大正元年(1912)公布的《大嵙崁街市區改正計劃》將對大溪市區(上街、下街、新街、草店尾、新南街)進行道路拓寬與建設下水道工程,獲得當地仕紳黃丙南、簡阿牛、呂鷹揚、江健臣等人捐資贊助,尤其是呂鷹揚曾在1903年拜訪日本,對當地街道整潔留下深刻印象,1918年率先在新南街興建名為蘭室的仿巴落克街屋建築,當地人們這才紛紛仿效,之後才出現精緻華麗、名聞全台的大溪和平路老街仿巴洛克洋樓建築群~~

20080420 017.jpg

三開間的格局的蘭室相當華麗,據說建材使用德國磚,整體來看非常地辰野風格,上邊山牆有不少卷草桂冠、花瓶勳章紋飾,連站足在上的鳥兒雕飾也顯得十分柔和,很符合蘭室的優雅氛圍,隔壁兩邊則是外邊成圓的”呂”字,標明了這是呂家大宅,而且一路看來,新南街上的主要居民,似乎以呂姓宗親為主呢~~

蘭室應該算是呂鷹揚故居,但他兒子呂鐵州也很有名,從小就喜愛畫畫,1927年以百雀圖參加台灣美術展覽會落選,決定負笈日本就讀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受教福田平八郎,習得圓山四條派的寫實畫風,1931年以畫作”後庭”獲得第五回台展的台展賞,之後獲獎不絕,立足台灣藝壇重要角色,是日治時期知名度相當高的東洋畫大師~~

戰後為了與傳統國畫區別,具有和風韻味的東洋畫便改稱膠彩畫~~



一股濃濃懷舊風襲面而來,再怎樣趕路的傢伙,看到這般彷彿走過時光隧道的畫面,也要不禁駐足欣賞................多少歷史故事在其中,值得漫步其中、細細品味 !!

20080420 038.jpg



建成商行不只是新南老街最出眾也最受矚目的洋樓街屋,亦是大溪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1921年落成,中央立面向外呈弧形突起,最特別是那圓頂造型的穹頂山牆,不僅讓兩側建築如衛塔般守護這裡,也讓週遭的建築如眾星拱月般讓建成商行成為遊人來訪新南街必看之處~~寬廣的門面與富岡老街的呂家聲洋樓可說是互有千秋,外型更是相似度極高,據說匠師為同一人,這裡將穹頂向上伸展出二樓窗戶,直接變成呂家聲洋樓 !! 那宏偉的立面建築連新建的大溪橋都拿它去做參考!!

20080420 036.jpg

外邊的"KEN SEI SHO CO"字樣是建成商行的台語羅馬拼音,上邊的簡字代表房屋主人是簡阿牛(特意做成人臉的模樣,每次看到都覺得很有趣 ^^),上次在九份頌德碑也有見他的名字,事業做很大耶 !! 名震一時的大簡阿牛早期從事製作樟腦發跡,後來涉足煤礦事業,曾與顏雲年合力開挖九份金礦,也從事金融、輕鐵、藍染多角化經營,同時積極回饋鄉里,本身對於宗教祭典也十分熱忱,對於大溪福仁宮、普濟堂廟宇文化影響甚深,是大溪在日治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商業鉅子~~

聽說屋頂原本使用黃銅板裝飾,半圓穹頂使用黑瓦披覆,兩側還有仿牛眼窗的石刻裝飾,極其炫麗,盡顯簡家華貴,雖然洋樓立面相當氣派,但街屋後方盡皆頹圮,如今中山路是大溪鎮規劃的藝文區,期望能以嶄新的面目再次重新出發 !!

每次來這裡幾乎都只有我在散步,很難想像同是老街,不遠處的和平老街可是熱鬧非凡--人聲鼎沸、進退不易,更顯得此地的孤寂.........拿掉美食,老街的吸引力便大減,唉 !!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吧 -_-



登龍路與中山路交叉口處的百年古井也變成景點之一了~~



還未探訪傳說中的貓城---猴硐,卻竟在滿是懷舊風情的新南老街......意外驚喜的巧遇,總是令人難以忘懷 ^ ^

怎麼拍它都無動於衷..........從這長長的鬍子來看,或許是位睿智的長者,完全不理會我的無禮偷拍呢 !!!



中山路走到底便是鎮南宮(土地公廟),新南老街對上鎮南宮,名字取得頗有意味,雖不明就裡,但鎮南宮絕對與新南老街有莫大的關係 !!

20080420 013.jpg

大溪曾有座石城,屬於林本源商號,俗稱通議第,又稱大嵙崁城,建於道光23年(1843),是林家在大溪的根據地,乙未戰爭時受到日軍砲擊而重創,後由守備隊進駐,大崁嵙公學校成立由林家捐出成為校地與公有運動場,目前在城門遺址仿建城樓,裡邊收藏林家後人林熊祥在昭和17年(1942)所立的林本源發祥之地紀念碑~~



最上有座巨碑,正面寫著"林本源發祥之地"的文字,由林家後人林熊祥所題,立於1942年,原在別處,後來才遷移至此,畢竟石塊遺跡難尋,看到此地才能稍稍想到板橋林家與大溪曾有過的那段深厚淵源~~

此地已變成運動場看台一部份,後方緊鄰菜市場,一點也沒有文資該有的莊嚴氣氛,碩大的碑體變成塗鴉天地,碑後尚有”昭和17年五月建之”,結果昭和直接被改為民國,喂喂!!昭和17年不等於民國17年吧 @_@



大清早的大溪公會堂,蕭蕭颯颯,一旁的婦人正在掃地,看也不看我一眼,遊客來此的紛紛擾擾,似乎竟已習以為常 !! 喜歡那鬱鬱蒼蒼的林蔭大樹,是悠閒避暑的好地方 ^ ^

大溪公會堂始建於大正10年(1921),目前的外觀建築是1932年(昭和7年)改建而成,1950年改為蔣介石的行館,名為大溪賓館,早期戒備森嚴,正因如此,連帶使得附近武德殿也能一併保留下來,如同台北城北門,這些不小心被歷史遺忘的角落,才使得後代子孫得來此一窺歷史曾留下的蹤跡,1976年開放參觀~~





多次路過此處,卻從未進去,不是時間不對,就是遊客太多 >_< 雖然我一直把這裡定位為散步的好地方,但每次來此都不免會聯想到蔣介石的一生,尤其是最近看完"建國大業"後.........
電影的魅力真是可怕,很容易誤以為內容都是真的~~成王敗寇,殘酷的歷史現實..........



在昔日的大溪公會堂成為蔣公行館後,為了保護元首安全,一旁的大溪武德殿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大溪憲兵隊本部,所以當大溪神社被拆得七零八落時,這裡仍能保持當時的模樣,1998年憲兵隊移防至頭寮,武德殿恢復原貌,北側宿舍改為親子活動中心,南側兵舍改建為圖書館,成為大溪鎮著名的藝文園區~~

沒想到這間創建於1935年的大溪武德殿,如今竟是全台同類型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見過四不像的旗山武德殿,它的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有幸得見,真是超感動 ^_^



大溪武德殿右後方的日式建築群,有些破損的外觀卻毫不影響武德殿的存在,或許是元素相同,以致相映成趣,每次逛完武德殿後總會不自覺得來此走走,看著這有些凌亂的擺設,竟有些懷念呢...............

哈 !! 小時候短短數年的眷村生涯,影響真的很大哩 XD

20080420 002.jpg

大溪長老教會目前的建築建於1997年,位於普濟路、仁愛路交會口,典型的歌德式建築,佔地不廣但那聳立的高度堪稱大溪地標,是指引方向的好路標~~



沿著普濟路往北走便是著名的大溪中正公園,早期是墓地,日人來台後在此設立忠魂碑以紀念與原住民對戰陣亡的日方軍警,,1912年改建成崁津公園,1920年更名大溪公園,1953年改成現名,由於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大漢溪河岸景觀,所以非常受到觀迎,園內1932年鎮座的大溪神社,雖然目前僅剩殘跡,仍吸引不少遊人前來尋幽訪勝~~~~

大溪公園內的日治時期遺跡早已不復往日樣貌,但仍有不少遺跡殘件證明它存在過,如同這座有著典雅基座的復興亭,便是以前的忠魂碑所在地,原為鋼筋水泥亭子,1994年才改建成現今所見木造涼亭~~



仿古修建的石燈籠參道,確實很有大溪神社的韻味,雖然公園地上散落許多昔日石燈籠殘件,大多是"竿"的部位,這裡的做法卻是不扶正舊物而是新建,或許就跟台中神社的鳥居,躺在地上要比立起來更適合吧~~

20100420 111.jpg

參道盡頭便是拜殿所在,如今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漢光樓,一樓則是超然亭,基座與前方一對造型很有中式風味的狛犬仍保存良好,上邊視野奇佳,適合登高望遠,早已是遊人賞景的好所在~~



僅能在這片石燈籠的殘垣斷瓦中,尋找那早已消失無踪的大溪神社遺跡........

20100420 093.jpg

如同嘉義溪口以小螺陀聞名,全台最負盛名的大螺陀故鄉,非桃園大溪莫屬啦 ^ ^



拜武嶺橋之賜,大溪橋才能擺脫做為交通要道的任務,尋回昔日鐵線橋榮光,成為大溪重要的觀光景點 ^ ^

相傳1934年由崁津吟社所選出的大溪八景之一---松園聽濤,指的就是在中正公園聽著因大漢溪水激盪而發出的陣陣濤聲,只是如今遙望大漢溪,水流甚少,再無舊日碼頭帆影林立的盛況了 3_3



看到濟陽二字便可知,江氏家廟(濟陽堂)到囉 ~~

雖然它建於大正4年(1915年),江健臣主導興建,比一旁的黃氏家廟還要更早建立,但名氣較小,卻是凝聚大溪江姓族人的重要精神中心~~宗祠無分大小,都是中國傳統宗族力量集合的展現與慎終追遠的美德體現~~~~~



初見黃氏家廟,那廟前的龍柱還真是會讓人誤以為來到了哪間廟宇 ^ ^

大正六年(1917年)由黃石添、黃希隆倡建,獲得各地黃氏宗親響應捐款,直到1924年完工的黃氏家廟(江夏堂),主祀黃香 ( 初次感覺到與二十四孝那麼接近 XD ) ,據說因為主神是史有明載的聖人賢德,所以才能用龍柱,真是頗有意思的典故,做為全台規模數一數二的黃氏家廟,黃氏一族在大溪一帶勢力之盛可見一斑~~

p.s 原來黃氏家廟與黃日香沒有關係啊 ~~ 今日又學到了一件事呢 ^ ^



雖然大溪仁和路常常走,但直到最近才曉得那裡有一間埔頂仁和宮,是大溪桃園兩地開漳聖王信仰的發源地,自其分靈而來的桃園景福宮與大溪福仁宮皆成為當地的"大廟"........

大溪福仁宮建於嘉慶18年(1813),是由月眉李家的李炳生與廖廷穩、呂蕃調、林本源等人組織神明會福仁季十八份,從埔頂仁和宮分香開漳聖王來下街祭拜,與桃園大廟景福宮可說是同級生,但因地處位置不同便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發展--因泉漳械鬥而建的桃園古城,景福宮是城內漳洲人信仰中心;因族群雜處,福仁宮不免類似北埔慈天宮,各路神明皆奉祀,神明都可以和平共處了,更何況是來自眾多異鄉的陌生人~~~~~

日治初期曾被當做陸軍戌衛醫院,經過當地仕紳向官方爭取才遷出回復廟宇身份,每年廟會廟動最大的盛事就是在廟埕打大螺蛇 !! 以它與大溪老街的淵源,若沒有和平路的牌樓立面,應該會受到不少遊客青睞,只是受到大溪老街盛名之累,街上熙攘遊客如潮水般流動,卻少見有人為它停下腳步,稍微可惜了些

20100420 126.jpg

《大嵙崁沿革志》曾提到大溪最早的市街景致是”上街陳漳合下街江全興”,至今仍能見到江全興的商號,據說大溪江家開台祖江士香約在乾隆年間來台,原居埔頂,第三代江世流來到河東,道光年間以江有源墾號成為大姑崁佃首,據說巔峰時期的大溪江家,福仁宮左側包括全豐、全裕、全興、全成、惟珍、裕成、全盛、KANG、全昌皆是其旗下產業,說是江半街也不為過,江家清代經營兩岸貿易,販售茶葉、樟腦、米穀南北雜貨,後代江次德開創江全成商行,經營家族企業,曾在大稻程設立分店~~

江世流姪子江次德所生四子(序朝、序坤、序應、序清)在日治時期皆是當地名人,次子江健臣(序坤)早期曾任職桃園廳員樹林區長,之後更長期擔任大溪街長十餘年,可以想像江家在大溪的雄厚勢力~~

據說全成商行早期有塊店名匾額,是在明治41年(1908)請進士郭曾炘所題,非常珍貴,可惜在1996年遭竊,實是大溪一大損失,有朝一日若能找回就再好不過了 @_@

20100420 198.jpg

和平路(下街)是大溪老街菁華所在,自清朝便因大漢溪河運興盛,鄰近碼頭而發展起來,雖然大正年間桃園大圳使得大漢溪港口功能盡失,商業重心轉至中央路(上街、新街),但完整精美的仿巴洛克牌樓立面與老街再造的成功,使得這裡一直是人氣極高的假日旅遊首選之地~~

如今河運貿易早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木雕產業與豆干美食,尤其是坐在散發木香的茶坊裡吃著美味的豆干,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呀 ^ ^

20100420 130.jpg

優雅的老街、多樣的美食、詳盡的導覽手冊,幾乎每個立面都可以找到屬於它自己的故事,真的是很用心,不論是有心探訪抑或是隨意走走,在這裡都能得到豐厚的收穫呢 ^ ^

20181219 405.jpg

左間這間寫著"永發"的店號山牆上方使用孔雀替代常見的老鷹,頗有貴氣取代霸氣的意思,至於中央姓的黃字外型好似地球儀般,約略可看出主人做生意的野心,其它繁瑣的雕飾皆有各自含意,例如象徵獨佔鰲頭的鰲魚、代表吉祥的麒麟、大象、喻意富貴平安的牡丹花瓶置案桌,另外店號兩側圓柱細看各有一條小龍盤踞,有點龍柱的意涵,頗具深意!!相鄰的是連藤帶葉南瓜,代表多子多孫;屋簷使用弧線收邊並貼上整排棕櫚葉、中央的拱心石僅是裝飾,騎樓廊柱規模不大,柱頭使用愛奧尼克式(Ionic Order),柱身則有圓柱、八角柱,特別是八角柱,搭配希望愛奧尼克式(Ionic Order),使其雄渾中帶著典雅,是相當少見的組合~~

牌樓上邊兩側刻著吐著水的三角蟾蜍,應是祈望可以招來錢財,類似的雕飾在月眉通路旁的泰源也能見到~~

隔壁的松茂茶棧建築型式與永發類似,不過山牆上方則是頂著彩球,延伸出的彩帶由兩旁小獅啣住,中央一個好大的龍頭,旁邊還有水波與鯉魚,估計是魚躍龍門之意,兩側書卷柱寫有"永歷多福"、"春發其祥",店號有朵大菊花,兩邊花瓶有梅有蘭,或許也有梅,代表四季花卉,兩側柱頭使用盆裝珊瑚,代表寶物貴重,應是象徵財富之意~~

隔壁寫著"KENKO"山牆雕飾是整條和平路上最華麗的,上邊獎盃與頂心石部份使用層層流蘇裝飾,兩側有大象口吐蓮花意象,這個意喻說好聽話的屬性很適合做生意的店家,其它看得到的部位幾乎皆使用卷草花紋,甚至呈現透雕的手法,就算是用水泥堆疊而成,依然是很搶眼的視覺效果。正中央的"KENKO"意義不甚明瞭,據傳是"堅固、金庫、健康"之意.........這一排三連棟的建築,堪稱大溪老街立面建築藝術最為精美之所在,絕對不能錯過呀 ^_^

20100420 142.jpg

大溪老街上建築風采各異其趣,每棟街屋都有其獨自特色,和平路45號的榮泰色彩最為豐富,山牆頂端是仙人坐葫蘆,據說是八仙之一的李鐵拐,也藉此點出此間建築主人姓氏,還裝有小露台,上下各有一對剪粘作成的雙鳳朝陽、雙龍搶珠,兩邊還出現松、鶴、竹、鹿等裝飾,相傳意喻”尚好得祿”之意~~

山牆短柱上出現珊瑚、牡丹、花瓶,案桌,代表富貴平安,不過那個彩色花磚甚是搶眼,走在和平路上時很難不會被這棟建築吸引住~~

20100420 151.jpg

玉寶堂的山牆雕飾相當簡單,但也有值得欣賞之處,倒吊的蝙蝠咬著書畫,象徵福到,這一點與馬背下的懸魚有點像,兩邊是月下錢鼠棲息芭蕉葉,代表招錢又招子(“蕉”台語發音同”招”,鼠在地支屬”子”),那個月亮還有雲相伴,做得很傳神呀~~

兩側花瓶插著梅、蘭、菊、蓮,花色各易,代表四季花奔盡在甚中,遠遠望去就覺得很吉祥呀 ^_^



幼稚園老師帶著天真活潑的小朋友們一齊體會大溪老街之美..........為有些寧靜的街道點綴不少溫馨的暖意 ^ ^



月眉通路旁的山牆雕飾較簡易,卻很有看頭,中央是龍馬負圖,細看有太極圖案,也有蝙蝠咬著旗、球、戟、磬,代表祈求吉慶,外邊則各有一隻三腳蟾蜍,與永發號相互輝映,造型有夠藝術,如果不是只有三隻腳,大概也分辨不出 3_3

西式洋牌樓下藏著滿滿的中式建築元素,也只有浪漫奔放、兼容並蓄的大正時期才會出現的街屋市容,大溪老街正好趕上這個市行改正的風潮,繽紛多姿的建築風情真是看了個眼花撩亂、收穫滿滿~~



祖籍福建漳州詔安的月眉李家開基祖李先抓約在乾隆年間來到大溪月眉,創立"李金興"商號,與當時知名墾戶林本源、衛阿貴合作開墾,生下三子(炳生(榮華)、都生(榮豐)、振生(榮選)),承接祖業經營生意有成,為了貨運上的需求,便保留一條通道可直接連結月眉與大溪和平路,俗稱月眉古道,是月眉地區與大溪市中心的捷徑,如今人潮不再,牌樓上的"月眉通路"與雙獅戲彩球是1998年增設,仿佛在向遊人訴說這少為人知的古道,就靜靜地隱身在這繁華的大溪老街上~~

好幾年前曾經漫步其中,當時還不以為意...........原來月眉古道的故事可不只古道旁的大石公而已啊 ~~~~~





從月眉通路往月眉方向走去,快到下坡時往左邊轉進,看到這間正福宮,便即將進入迷宮巷的地界了~~

正福宮也是廟中廟格局,這頗具年份的歷史痕跡來看,更讓人對迷宮巷產生一股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呢 ^ ^





迷宮巷是草店尾巷與後尾巷的概稱(因為容易迷路所致 ?? ),約建於同治初年,早在大漢溪碼頭河運興盛時,這裡便是挑夫與工人的棲身之所,這些為大溪發展默默貢獻心力的無民英雄還留下了草店尾碼頭古道的遺跡~~

果然還是見識太少,以後就曉得,原來還在華麗的大溪老街背後,還有這樣一處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啊~~



如果說大溪老街是紅花,那這裡就是不可或缺的綠葉,雖這裡大部份也曾毀於日治初期的戰火中,但仍可從彎曲的巷弄中見到一些昔日采風------沒有任何商業行為的街道,從以前到現在,就只是為了提供人們居住的場所,與頭份老街有類似的身影,只有被歷史遺忘的地方,人們才有機會在回憶中發掘它的存在~~

p.s 據說享礜海內外的國際巨星---鳳飛飛的老家也在其中,想著《憶童年》的璇律,漫步在這景觀依舊、人事已非的草店尾迷宮巷,有股說不出的感動、卻也有著說不出的感傷....................



迷宮巷裡的古井真不少,動輒百年以上,如今可都是著名觀光景點囉 ~~~



遇見一間正義宮,也是土地公廟,與民宅完全結合在一起,完全沒有神前廟後不住人的禁忌,土地爺爺就像親切的里長伯,完完全全地保護著我們市井小民的生活啊 !!!





頹圮的舊屋與零散的魚鱗瓦,曾經是那個時代再平常不過的景象,只因過度發達的現代,居然變成了稀有之物,不知這些別稱穿瓦衫的魚鱗瓦當真是為了保護土埆厝本身還是裝飾用,總之這種東西只會減少不會增加,真的要好好珍惜呢~~~



就在迷宮巷一偶,鎮平宮後方的小空間,裡邊流水淙淙,在不見天日的情況下有些陰森,居然是原先日據時間高官們專用的防空洞,如今卻是湧泉洗衣場,歷史流轉的變化之快......完全意想不到哩~~~



大溪老街的四大觀光區域(中央路、和平路、迷宮巷、普濟路).......應該不止哦 !! 此時才發現,大溪值得一玩的地方實在是很多 !!!



如果不是先前看到過介紹,完全不曉得右前方那堆石塊就是鳳飛飛曾與其合照過的方形石井 !!

迷宮巷裡現在的八座古井,只有它是以四角井的型式存在,如果不是在這裡,可能會忽略了它的存在,很好奇它的前世今生,因為先前在找資料,必定會提到這口井,但沒詳細介紹,所以雖然它是迷宮巷的招牌景,卻完全不知有關它的任何資訊......位置選得真好,不僅可取水,還能兼作坐下稍歇的場所~~

呵呵 !! 也許稱得上是迷宮巷八大古井之首 ^_^



偶然瞥見草店尾巷弄間的一處有著黃色牆面的民宅,小小的庭院內有株高大的南洋含笑,經過時忍不住多看幾眼,但卻未將它全景攝入,以為只是一處尋常民宅…..

事後才曉得原來這裡就是鳳飛飛故居 !! 當時沒有任何解說或引導文字,事前還真不曉得迷宮巷是這位帽子天后故鄉,所以就只能黯然路過,相當可惜 ^_^

只能奉上幾張照片,聊表敬意,希望末來能有官方導覽解說牌立在外牆讓更多遊客知道這間房子的真實身份,讓各地鳳迷可以更加了解這位來自大溪的阿鸞,對於提振當地觀光,會更有助益吧~~



迷宮巷另一個賣點就是保存良好的土埆厝,雖然這類房屋在台灣早期隨處可見,但不耐保存,只要淹幾次大水就容易消失不見,迷宮巷僅存的幾間可說是見證此地先民辛勤討生活的艱困歷史,對照不遠處造型精美的老街牌樓,對比強烈的兩個世界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迷宮巷裡處處是歲月掃過的痕跡,雖然範圍不大,卻足以讓人體會到有別於大溪老街的另類大溪風情 ~~



迷宮巷往西走到盡頭,便是忠魂堂,原名昭忠祠---外邊有著"俎豆同榮"的匾額,光緒19年(1893)台灣巡撫邵友濂所題,文意象徵漢番和解,內裡供奉著光緒12年(1886)以後的原漢衝突下的犠牲者,而那年也正是在劉銘傳主持下大量開採山區樟腦的同時,工人往往得冒著被原住民攻擊的危險上山取得樟腦,採樟腦的鐵製工具盛行(所以附近才有打鐵寮古道),卻也留下了"一斤樟腦一斤血"的諺語~~

日方來台後將在附近山區殉難的日人一齊供奉於此,改名忠魂堂,並成為由曹洞宗管理的布教所,是全台少見原漢日同葬一處的祠宇,沒有進入忠魂堂參觀,本應一語輕帶過,但不知為何又寫了許多話語...............應是心有感觸而抒發的吧 !!





普濟堂是下街附近最重要的廟宇,漫步大溪橋畔時仰望就能見到,也是河東地區仰望大溪市區時,與中正公園同樣是大溪著名地標~~

據說原是自分香自竹東沙坪的鸞堂信仰,奉祀三恩主,初時神壇設在大溪江家自宅,明治40年(1907)由江序益、呂建邦、江健臣、江次全、黃希隆、鍾會南等地方仕紳發起建廟,現在已沒有從事鸞堂活動,就是一間單純主祀關公的廟宇~~

1979年蔣經國獻上關公神像於此,在當年是很不得了的事情,每年農曆6月24日會舉辦慶典及繞境,號稱大溪大拜拜,由各個行業所組成社頭的大仙尪神將集聚一堂,場面十分熱鬧,是當地相當特殊的廟會文化~~

普濟殿前方是眺望大漢溪河谷的絕佳場所,大溪三橋中的武嶺橋與大溪橋皆盡收眼底................真會選地方,將廟建在這裡,地勢奇佳,視野良好,相當適合修身養性呢 ^ ^

20181219 400.jpg

普濟堂的山門相當有特色,門柱使用兩把大關刀,頗有將一切邪惡混亂擋在門外的威風凜凜,加上普濟堂的地位,絕對可以成為不比苗栗獅頭山的古典山門遜色的景點,居然就這樣任其荒廢,實在是很可惜 @_@





走在林本源商號為了碼頭工人運貨方便省力而做的碼頭古道,便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巧思,薄薄的石片幾乎感受不到上下坡道的辛苦,雖早已不見坎津歸帆盛況,但來此體會曾經往來不絕的挑夫與兩旁小販雲集的模樣,也是挺有意思的 ^ ^

20100420 232.jpg

石板古道走到底就是大溪河畔,昔日大溪河運興盛碼頭貨運往來十分熱鬧,1903年由江序益倡議建立的崁津義渡,應該也是設立在這附近的吧~~

清代末年到桃園大圳興建之前這段時期可說是大漢溪河運興盛的輝煌年代,造就三坑仔、新莊、萬華、大稻埕等河港城鎮,大溪也受惠於此,帆影千千林立岸邊的景色早已是大嵙崁碼頭的日常,俗稱崁津歸帆,雖然今日早已不見任何船隻停泊,但因其是大溪河運的最佳代名詞,亦因此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大溪八景~~



高度有些奇異的大慶洞與大溪鐵線橋同建於1934年,曾是聯絡溪東與溪西的唯一出入口,與百吉隧道命運完全不同,如果當年大慶洞不往下挖深二公尺,只怕蔣公陵寢........就要設在大溪市區啦 3_3





當逛完大溪老街卻還興緻頗高時,可考慮到大漢溪畔的大溪橋走走,充份體會璀璨的巴洛克風情~~

大溪橋早期原是木石搭建的簡易橋樑,1934年改建雙孔鋼索的鐵線吊橋,因景色優雅而以飛橋臥波之名入選大溪八景,1960年改建為水泥橋,就在武嶺橋完工以及賀伯颱風的侵襲,大溪橋被賦與了新的使命,2004年起成為大溪另一項著名的地標,橋頭牌樓以建成商行為樣本而建成,據說入夜後景色更是迷人.........每次的大溪之旅,總喜歡以大溪橋做為終點,站在橋上看著底邊淺淺的大漢溪,遠眺溪西與溪東,心思仿若來到那個帆影萬千的崁津風華年代~~~



同樣因大漢溪而興起的三坑老街,如今是著名的單車旅遊勝地,回想當年冒著大雷雨探訪的情景......

打雷下大雨時最好不要出門,尤其走在空曠地方看到雷就打在隔壁民房上,真是多刺激都不用說 >_<



幾乎空空如也停車場,只有假日才能一睹什麼是一位難求與大溪橋上遊客熙攘的熱鬧景象~~~

絢爛歸於平淡的大溪老街,除了極具特色的老街建築,每一個地方都有屬它自己的故事等待發掘,本次匆匆,意猶未盡,錯過鳳飛飛故居更是最大的遺憾,未盡之處就留待有緣人的探訪吧~~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