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先人足跡,體驗古意盎然的鹿港采風...........即使"二鹿"早己輝煌不再,卻永遠存在世人心中~~



其實鹿港到處都有地圖看板,上次去城隍廟隔壁的冰店吃冰也拿到一堆地圖.....想迷路嗎??我看是很難 XD



要不是想去看鹿港神社遺留下來的一對狛犬(鹿港國中現址),而走在復興路上,就不會注意到一旁有著老虎窗的奇特建築........對照地圖後才發現,原來這裡就是著名的福興穀倉!!有些意外的收獲( 事前功課做的還不夠-_- )
算是偶然的幸運,既然來了,自然要好好參觀參觀才行囉 ^ ^

福興穀倉的十座老虎窗是整棟建築的重要元素,也是台灣有老虎窗裝置的經典建築典範,早就想來一探究竟,沒想到就在今日今時不期然地相遇........比起古蹟林立的鹿港小鎮,這裡更令我印象深刻呢!!!





福興鄉隔壁的鹿港,自乾隆初年便是台灣中部的稻米集散地,康熙58年(1719年)由施世榜帶領,耗時十年完工的"八堡圳",造就了彰化平原的富庶繁華,而在大正年間研發出來的"蓬萊米",更是造成台灣農業大進步的重要推手 !! 福興穀倉在天時地利皆具的情況下,在大正13年(1924年)建成時,便是當時台灣中部最大的日式穀倉,兼具儲穀與碾米的功能,2005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進入穀倉,仿佛來到另一個時空,想像秋收時此地喧嘩熱鬧、川流不息的歡樂景象.....走在中央輸送帶上、駐足偌大的米倉、仰望竹蔑圓筒、近看斗箕式升降機............在古早的農業社會,穀倉不但是汗水的累積、更是辛苦農忙的甜美果實.......福興穀倉可說是福興鄉與附近社區居民的共同回憶,在夕陽西下時分漫步其中,有些淡淡的悲傷與黯然........



鹿港小鎮之旅也快走了一半,基本上還沒遇到什麼人潮擁擠的現象,那是因為去的都是比較偏冷門的地點,接下來要到鹿港老街(埔頭街瑤林街)走走,可以想見,到時一定是會車多人多啦 >_<



鹿港老街入口就在民權路上,這裡有塊帆般造型的指示牌,很符合鹿港的特色,"鹿港飛帆"盛況不再,僅剩遊客紛擾的鹿港老街來讓後世子孫到此感受昔日古市街中商賈雲集、船舶往來的熱鬧景象.......



把杉板木條架起來就可以直接做生意,清代最常見的街屋店鋪型式,簡單又方便,方才在中山路找了半天也只見到順茂行才留有一些殘跡,沒想到埔頭、瑤林街一帶,俯拾即是呀 ^ ^

20090508 228.jpg

瑤林街12號的三槐堂,門上有著"三槐挺秀"的字樣,但它最著名的地方是牆下方的半邊井,以前這戶王姓人家把自家的水井分一半開在牆外,方便附近的居民及港口工人取用,相當敦親睦鄰呢 ^ ^

稍微觀察了一下,經過的遊客不論男女老少、國內國外都會拿起相機對著它拍,名氣已經大到有些誇張 O_O

20090508 224.jpg

合德堂位於瑤林街,半邊井隔壁,聽說是鹿港文人施人豪故事,鹿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之一,其父施鳴則是當地著名書法家,據說正廳通往閣樓的通道使用竹梯,目的是為了讓小朋友能不受打擾地安心唸書,所以又稱讀書樓,內部有許多精采的建築裝飾構造,沒有開放參觀就只能靠想像的 +_+



瑤林街走到一半有路可以通到一旁的後車巷,看這樣子應該是古早時候便存在的巷道,若能再狹小一點....
哈!!不然又是一條新的摸乳巷 XD



埔頭街 & 瑤林街皆是鹿港的古市街,地名由來據說與原鄉泉州晉江埠頭及泉州同安瑤林有關,早期居民多是錢江施氏二房,位在熱鬧的鹿港碼頭附近,房屋皆以長條街屋型式出現,屋尾鄰近鹿港溪(舊河道約位在成功路),是船靠岸後上下貨品的地方,中段多為工人居所或是倉庫所在,最前面的第一進則是店面~~

瑤林街是大型船頭行"合和行"所有,埔頭街以小型船頭行居多,而從瑤林街的房屋面寬大多比埔頭街要寬許多亦可得知當年瑤林街應該是比較富裕熱鬧才是~~

一樣是因港口興盛的街道,卻與台南五條港的神農街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老街風情,這裡閩式風味十足,處處是XX衍派、XX行的mark,相當傳統古樸的建築形式,現今轉型為販賣民俗紀念小玩意兒,更是懷舊風十足~~

只是路小人多,加上許多破壞畫面的機車,感覺稍差,不過還能在鹿港地區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清朝古市街,悄悄漫步其中,沈浸在這百年歲月累積的傳統精華中,真是好不快意啊 ^ ^



一路看到寫著"阿振肉包"的黃包車最多....真是會選地方打廣告呢!



百年古井也是招攬顧客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於昭和3年(1928)的鹿港公會堂,一直是當地居民的重要聚會場所,乍看之下,有些像武德殿......在附近都是傳統閩南建築與廟宇的此時,頗有鶴立雞群的韻味呢~~



鹿港現有三座媽祖廟(興安宮、舊祖宮、新祖宮),創建年代不同,也各有其特色,這座廟的名字叫做敕建天后宮,當年福康安來台平定林爽文事件,為了感念媽祖庇佑平安登陸鹿港,便上奏朝廷得到許可,而在乾隆53年(1788)奉詔建立此廟,又稱新祖宮,有別施琅攻台後改建、別稱舊祖宮的鹿港天后宫~~

據說因是官廟,,所以山門外立有下馬碑,高大的碑體以贔屭馱著,相當吸引目光,清代在台灣的下馬碑,也只見到兩個,位於彰化及台南孔廟,但上邊都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但這塊碑少了幾個字,據說以前確實有下馬碑,惜毀於空襲戰火,重製後是否有符合原貌,就不得可知,倒是很適合拿來當拍照留念的背景~~



新祖宮做鹿港唯一乾隆皇帝下旨欽建的媽祖廟,地位等同臺南天后宮,相當崇高,但人氣卻是完全不能比,日治時期曾被當做穀倉使用,二戰砲火毀損大部份廟宇建宇,相關文物也付之一炬,1955年重建,除了正殿大部份使用原廟舊建材,其它部位皆使用鋼筋混泥土仿木造架構,已不見舊時古意,但因其不凡地位與鹿港在清代唯一官廟的身份,仍被列入古蹟,現在僅能從猶存的石板御路與幾塊古碑,一窺此地曾做為官方祭祀廟宇的光榮歳月~~

新舊祖宮同為鹿港天后宮,香客數量雖然差很多,但彼此也是合作關係,兩間廟皆一齊參與同安寮十二庄迎媽祖,繞境福興、埔鹽,也算當地一大盛事~~



新祖宮最大的資產是廟埕右方的四塊古碑,分別是乾隆53年(1788)的”敕建天后宮碑記”、乾隆57年(1792)的”天后宮田產記”、嘉慶12年(1807)的”重修廟宇碑記”、道光14年(1834)的”重修天后宮記”,四塊古碑排排站的樣式與屏東書院照壁上那個四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等級不在同個次元,新鹿港八景之一的新宮讀碑,指的就是這裡~~

其中以”敕建天后宮碑記”最為重要,記錄了新祖宮的興建源由與過程,裡邊提到建廟經費是朝廷與日茂行創辦者林振嵩共同合資,不過現在所見碑體是日治時期所重製,碑文則是參照《彰化縣志》所載重刻,這一點應該要註明,不然來訪遊客會以為真是二百多年前的古碑~~~~





在新祖宮旁又看到一個石敢當....還真是新到不行,為了觀光而建的吧....

比較好奇的是後方有關文昌穴 & 老師巷的解說,文昌穴指的是新祖宮旁的益源行,而文開路32巷則以居住眾多老師與校長而聞名,有"老師巷"美稱,"有可能是自清朝時這裡港口貿易發達,造成有錢人居多,因重視子女教育才使得杏壇人士輩出.....勉強說得過去!!但還是不知為何這條巷子裡教師特多,莫非真是"文昌穴"的庇祐???

今日第一次得知鹿港除了摸乳巷外,還有一條小有來歷的"老師巷".....................收獲不少呢 ^ ^



鹿港八郊之於鹿港有如府城三郊在五條港的地位,是掌控了一切權勢 & 利益的中心,而身為八郊之首、鹿港首富的泉郊日茂行更是其中的代表~~日茂行由來自泉州永寧的林振嵩創立於乾隆30年(1765年),後交由第三子林文濬接管,他熱心地方公益與廟宇建設,文開書院、新祖宮的維修整建都有他的身影,也曾出資參與嘉慶年間的彰化縣城建設,日茂行身為鹿港首富的地位直到道光年間才被廈郊慶昌行取代,如今雖已盛況不再,但日茂行仍存,可說是見證鹿港興衰史的重要建築~~

眼前這座日茂行是重建於嘉慶21年(1816年),此處已遠離鹿港市區,在這兒已看不到什麼遊客,林振嵩當年來此,鹿港還未開放與泉州晉江蚶江口對渡,而此地位居鹿港溪北面,又臨海濱,適合設立碼頭讓帆船停靠,早期移民都會定居在此,地名也叫泉州街,後來因應聚落發展,向東南方延伸至瑤林、埔頭街一帶,所以一開始才會選擇在此設立商行的吧 ? 不過由於1998年泉州街道路拓寬而被迫拆除部份建築,日茂行門額也因施工不慎斷成兩截,如今僅存門廳、正廳、右廂房,現在所見日茂行門額是後來仿製~~



前方空地石材是以前的壓艙石,前埕有許多磉石,用來當做旗竿座與郊商請戲班演戲酬神所用的戲臺石,據說日茂行位於有"綠蝦靈穴"之稱的蝦穴絕佳地理風水,也才造就了林家百年輝煌的榮景,但唯一弱點就是不能見紅(代表蝦子被煮熟了~~),而自從廣場上那八個旗竿座漆成紅色後,林家也開始家道中落..........還真是一則饒富趣味的鄉野傳奇~~



看到這個在日茂行隔壁寫著"林源和"的古厝,莫非也是昔日郊商之一??





鹿港廟宇古蹟眾多,但一旦提到鹿港,必定會聯想到的廟宇便是俗稱"舊祖宮"的鹿港天后宮(原名"鹿溪聖母宮"),相傳是康熙22年(1683年)施琅平台後將隨船來而來,由湄州天后廟請來的神像供奉於此並建廟(正殿懸掛施琅在康熙22年所獻"撫我則后"的匾額),在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於此,而後歷次修建,現貌大部份是在昭和11年(1936年)歷時14年才完工的傑作,不論是它的歷史地位或是建築藝術價值,都堪稱是鹿港、甚至是全台的代表之作~~

鹿港天后宮不論何時都是人潮洶湧,可惜手上沒資料,只好外行人看熱鬧,在三川殿繞個一圈便閃人~~
唉!!日頭炎炎、又逢人多,實在提不起興緻好好參觀,只好留待它日再訪囉 >_<



離開鹿港天后宮,小路隨意走,突然間看到一旁的永安宮(屬於角頭廟).....再細看才發覺,居然是祭祀薛仁貴的廟宇!!第一次見到哩!!!有些小小的興奮~~

薛仁貴確有其人,是唐朝初期著名軍事將領,但我對它最多的印象是來自"薛仁貴征東"這本小說,當時還在唸國中,那時候很喜歡看大字足本的中國古典文學(紅書皮的那種,現在都放在書櫃裡養灰塵 XD ),初見此書時便深深為之著迷(內容超白話,真是不錯看),至今書中的片段仍記憶猶新.......

原來在台灣也有祭祀薛仁貴的廟宇,今天真的是開了眼界啊!!!!!!





中山路在鹿港天后宮到文開路之間的路段林木成蔭,頗有昔日不見天街的韻味,這一段屬於五福大街中的順興街...........在這日頭高掛的正午時分,真是逛街好去處~~



偷瞄一下....星上加星!!



沿著中山路往南,發現三山國王廟,高度明顯偏低,還被兩側街屋夾在中間,連屋頂燕尾都伸展不出去,有點悲情 -_- 前方中山路以前是五福大街中的順興街、福興街分歧點,即是說這裡曾設有隘門的意思 ??

鹿港三山國王廟格局雖然不大,但它可是鹿港地區的客家人信仰中心,因內有塊乾隆二年(1737)的"海田霖田"匾額,而認為此年建廟,原位於民權路、中山路口,1926年因市街改正而遷到此處,如今僅剩正殿,是鹿港地區客家人信仰中心,現貌是1994年修建而成,在以泉州人為主的鹿港,來自潮汕地區的粵人生活不易,連帶信仰也難以維持,在廟宇眾多的鹿港中算是超冷門景點,雖然手上的導覽圖僅有三言兩語的介紹,不過還是決定進去看看!!



看得出這塊"國王古廟"廟名匾的年份是光緒四年(1878)嗎??風化真嚴重........但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古物~~



奉憲示禁碑看過不少,但一旁還列有詳細完整碑文內容的還是第一次見到,乾隆55年(1790年)由粵籍仕紳墾請官府設立,不得在港口對粵民刁難勒索錢財,此時距離鹿港開港不過六年時間,但族群間的對立已是相當嚴重,參照廟中嘉慶四年(1799)的古香爐與歷史記載,三山國王廟甚至還被泉州人接收並改名為三仙國王廟 !! 三山國王廟不僅是歷史古蹟,更是見證在當年繁盛的鹿港下,客家人處境維艱的悲情歲月.....



地上擺放著拆自舊廟的道光24年(1844)的石柱,上面寫著"鹿溪崇廟祀百代如新",靜靜地躺在不大的中庭.....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它立起的模樣??







位在民權路160巷2號的鹿港街長宿舍 ( 鹿港鎮史館 ) 在鹿港鎮公所附近,超安靜的~~我是來到鹿港後才曉得居然還有這麼一處景點,仿佛被遺忘般,不見適才中山路擁擠的人潮,有點被它那幽然恬靜的和風建築給吸引到,外邊的小圍牆把內部點綴成不可侵犯的聖地,雖然沒有宜蘭設治紀念館那般的豪華氣派,但也代表著鹿港在日治時期的重要建築..........

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大幅變革,鹿港街原為臺中廳鹿港支廳鹿港區馬芝堡所轄,改制後變成台中州彰化郡鹿港街,鹿港街長宿舍則創建於昭和10年(1935),首位進駐者卻是第二任街長吉田秀治郎(因為第一任鹿港街長陳懷澄任職12年,才會到1935年才出現第二位),台灣光復後曾閒置並一度成為鹿港鎮公所的倉庫,如今作為鹿港鎮史館重新上路,是近距離認識鹿港發展史的好地方~~



因為當時只有我一人在屋內,好心的導覽人員便帶我四處走走,特別向我介紹這書法墨寶及下方二把武士刀是第五任街長田口茂雄(1941年任職,鹿港街最後一任街長)的孫子所捐贈的~~
鹿港人與日本人相隔數十年,再度因這間街長宿舍而結緣~~



看得出來....是個"囍"字嗎??





內部處處是古老鹿港的舊照片 & 平時看不到的珍貴史料與文物,還真的有鹿港鎮史館的模樣,依照導覽伯伯的說法,整修街長宿舍只是重鹿港百年風華的第一步,還有許多後續動作要執行........

聽起工程似乎滿浩大的....真期待未來完成的那一天呢!!







經過有著鹿港唯一雙層樓井的元昌商行與隨處可見的黃包車,要不是陣陣呼嘯而過的車聲太過刺耳.........不然還真有點回到古早年代的fu~~



泉郊新協源就位在廈郊慶昌行斜對面,不只是尋常商號,它另一個名字更加響亮,傳說中的丁家大宅~~







在鹿港眾多古老街屋中,少數可以直接入內參觀的首推這間丁家大宅,同時也是鹿港僅存的進士第~~

道光5年(1825年),丁樸實自泉州偕第四子丁克家(純良)來台,初始創業維艱,至其子時才從事船頭行生意,成立協源號商行(自此泉州陳埭丁家來鹿港的分支便以"丁協源"稱呼),丁克家生性至孝,其父晚年中風失明,他常伴身旁服侍,鄰居失火波及家,也曾奮勇負父逃離火場,光緒六年(1880)進士蔡德芳為表彰其孝行而上奉朝廷旌表建坊,入祀孝悌祠,贈名"誥封奉政大夫孝子純良公官名克家",是台灣清代五座孝子坊之一,可惜現已不存,新編《三十六孝》故事中的"侍疾救父",內容正是他的故事,他共生六子,光緒19年(1893年)因人丁眾多才在現址買屋(原本房屋是王家所有的源隆號,就是瑤林街上有半邊井的那戶人家),為與舊協源分別,新宅又稱為"新協源",大房/二房/四房住舊居、三房/五房/六房遷新居~~

丁克家第六子丁壽泉(醴澄)是光緒六年(1880)進士(庚辰科三甲第48名,賜同進士出身),雖被分派到廣東當知縣,但卻棄官回台辦學,曾任彰化白沙書院山長,丁家至此枝繁葉茂,也曾與基隆顏家、鹿港辜家聯姻,可算是著名的大家族..........還有不少故事,不過懶得寫,有興趣的就自己去查吧!!



丁家大宅是"三坎三進二院"的格區,雖然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但緊鄰中山路的街屋卻是昭和8年(1933年)進行市街改正時建成,整體房舍縱深極長達70餘公尺,處處可見完整傳統閩南建築格局與以書香世家傳世的擺設,曾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時嚴重毀損,同年10月25日被指定為縣定古蹟,2003年進行修復,直到2006年才開放參觀~~





到處散步、隨便亂看......有很多古意十足的東西呢 ^ ^

不過比較感興趣的是這塊同治13年(1874年)的三甲進士名單,不知為何要把蔡德芳當年考中進士的石碑放在這裡,莫非是因丁醴澄次子丁寶光與其孫女蔡槎聯姻的緣故??還是紀念丁壽泉等人在蔡德芳的建議下在光緒14年(1888年)興建彰化節孝祠的義舉??

另外還有一塊光緒十二年(1886年)林啟東中進士的石碑...該不會是為了呼應那句"本身蔡德芳、女婿林啟東、學生丁壽泉、後生蔡穀元"的順口溜吧??

p.s 新化縣應是彰化縣的誤植吧!!

...........丁家大宅.........真是發揮想像力的好地方 XD



這些轎子......真的有人坐過嗎 ?? 該不會是裝飾品吧!!



連續通過兩道小門才來到後方的道路,這也算是隘門之一吧!!是丁家大宅專用的防禦措施................
不愧是大戶人家!!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館前街,不過這裡舊名公館後,屬於昔日牛墟頭一部份~~

身為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的鹿港辜家,在家鄉的宅第規模自然不能太過草率~~建於大正8年(1919年)的這棟俗稱"大和"的洋樓,是鹿港最精緻豪華的一棟建築,1973年由後代捐出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裡面展覽品不少........不過要收門票呢!!!只好pass囉,外面看看過乾癮就好,新鹿港八景裡的"鐘樓擷俗"指的就是這兒 ??





沿著安平巷往南走,還到中山路74巷,這裡是以前的石廈街,它是五福大街尾端長興街與板店街的交會處,而此地不論安平還是石廈,都是泉州晉江地名,此地居民多是錢江施氏,為了懷念原鄉才沿用這些名稱~~

前方這棟紅磚古厝據說是鹿港郊商許志湖故居,大門前方有著”太岳之胤”字樣,其所經營的謙和號曾是當地著名商行,也算是有歷史的地方,若能整修並開放,那就再好不過了~~





隨意走到一旁的小巷裡轉轉,突然看到甕牆的指示,真直接,在鹿港第二次看到,曾幾何時,如此這般平民化的裝置藝術,也變成了稀有的古蹟景點,入選新鹿港八景中的"甕牖斜陽 "~~



因為甕牆就在和興派出所後面,所以沿著小路回到中山路,就會看到這間和興派出所,原是建於1907年的和興警察官吏派出所,據說是鹿港中山路大街唯一的日治時期公署建築,外型線條簡潔,頗具西式典雅風格,屬於雙層市街型警察官吏派出所,但沒有像是豐原頂街派出所那般強調官方威儀,前方有1936年增建之騎樓,這點與桃園大廟口派出所類似,這點在台灣相當罕見,雖然目前是警察辦公空間,加上位居通往甕牆必經之處,非常值得一看~~

看外邊綁著的布條,似乎這裡是單車族專用的和興甕牆驛站....連外牆下方都漆成甕牆的圖案,超有創意的呢 ^ ^



雖然只是簡單的木門,但也是大鎖小鎖一大堆~~



廈郊慶昌行在嘉慶年間由陳克勤創立,道光末年取代了泉郊日茂行成為鹿港首富,十宜樓與意樓皆是其產業,其子陳宗潢在道光24年(1844)以臺灣縣學生員身份考中舉人,其三女鶯家給開臺進士鄭用鍚長子鄭如松,但在家道中落後,意樓在光緒年間出售,幾經易主,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才被慶昌行陳家後代子孫、首任鹿港街長陳懷澄購回,做為其母吳氏的居所,取名"天遺室",並親撰"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紀念~~

一旁小巷鑽進去就能看到意樓~~



沿著中山路轉入新盛街,總算可以繼續早上未完的九曲巷南端之旅,首先來到廈郊慶昌行的大宅---意樓~~

意樓最著名的地方便是那篇包涵數種喻意的圓形花窗(圓形-->圓滿、葫蘆形-->福祿、錢幣形--財富),搭配外邊的楊桃樹,仿若錢財滾滾來,但此地更廣為人知的故事是曾發生在此、一段令人動容的淒美愛情故事 ( 此地本為慶昌行少東與其妻尹娘居所,新婚不久,少爺因赴福州考試,臨行前在牆邊種了棵楊桃樹,並告訴尹娘說:「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但一去卻毫無音訊,尹娘終日倚窗期盼,卻不見君返來,終於抑鬱而終~~ );另一說則是鹿港鎮首屆民選鎮長陳培喣媳婦懷孕期間,躲在意樓偷吃因性冷而被禁食的楊桃,聽到有人上樓急忙將未吃完的楊桃往下丟,結果就長成了今日所見的楊桃樹..............不知哪一個才是真的,卻留給後人無限想像空間 ^_^



意樓南邊的金盛巷、美市街,杉行街交會處是以前的草仔市,因以前這裡大多是販賣蓋屋頂會用的茅草市集而得名,再往南是興化路,進入興化里的範圍,不過里名來源的興安宮卻是在東邊的長興里興化巷,這一點倒挺特別~~

聽到美市街的名字,總覺得背後應有故事,果然舊米市街,因街內有不少碾米店而得名,昔日居民大多來自泉州晉江前港,屬於錢江施姓大房~~



來到九曲巷南端,便會見到鹿港興安宮,建於康熙23年(1684),是鹿港現存三間媽祖廟中最早出現,亦是鹿港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媽祖廟,有"鹿港第一古廟"之稱,是來自福建興化莆田移民的信仰寄託與人群廟,廟址位於草仔市,因祈盼興化平安而將廟名取為興安,也具有同鄉會館的功能~~

廟後就是鹿港大街,早期是以前廟後店的方式在經營,以清代街屋形式存在的廟宇,三川殿大門兩側擺放抱鼓石,道光28年(1848)彰化地震將原本就有頹圮的廟宇夷為平地,咸豐二年(1852)年重修,奠定今日所見外貌,後來陸續又有幾次修建,1985年指定為古蹟,最近一次條建是1996年,雖然在歷史悠久的鹿港街區佔有一席之地,但因興化人在當地是少數族群,以致廟宇維持不易,場面甚為寂寥,只有對它有興趣的遊人才會來一探尋它的歲月痕跡~~~

20090508 432-1.jpg

要進到裡邊才能感受到它的狹窄破舊,縱深倒是頗長,除了三川殿,亦有拜亭、正殿,至於後殿要從鄰房進入才能抵達,雖然外表樸素,卻是格局完整,光緒13年(1887年)由中路撫民理番鹿港同知龍景淳所立的”奉憲示禁”碑提到興安宮歷史戴潮春事件而致廟產被竊占,碑文要求租用廟產者要繳租金給廟方董事,可見廟方勢力薄弱,要依靠官府才能討回一些權利的悲情~~



隱身在鹿港大街小巷裡的興安宮,原先供奉的軟身媽祖因擔心遭竊而早被藏起,陳舊迷你的廟貌好似失落的貴族,簡樸外觀難掩雍容氣息,也正因為被遺忘,才能讓歷時三百年的興安宮還能保能淳樸的古意.......遙想新鹿港八景之一的興化懷古~~

20090508 431.jpg

廟內有不少匾額,像是光緒13年(1887)由蘭陽信土柯清泉、柯春榮所獻”慈航普渡”。而正殿上方懸掛的廟內最古老匾額---咸豐二年(1852年)的"奠安山海",由興化弟子敬立,匾面右上方與左下方各有一塊註明聖母公記、興安會館的印記,從那斑駁的表面來看似乎仍是未經處理的原物,也只有在這種地方才能見到這般保持原貌的古物~~



興化宮雖然地處僻靜一角,但還是會有遊客來參訪.......只是在門口看看便閃人,稍嫌可惜了些~~



鹿港眾多廟宇因祭祀族群及範圍的不同而有其相對的歷史地位,全台各地廟宇亦然----------而這間位在復興路上的乾清宮,主祀玄天上帝,是崙仔頂(景福里、埔崙里)一帶的信仰中心,性質類似角頭廟~~

這間廟宇導覽手冊上並未註明,本來就算經過我也不會去注意,那是因為它的廟名....沒錯!!乾清宮!!!還真是超級響亮的名稱,第一個想到是北京故宮的乾清宮........該不會有關係吧!!真是令人驚奇,怎麼會想到用這個名字來當作廟名的呢!!!





彰化客運鹿港站真是小而美....鐵皮外觀似乎稍嫌克難了些,不過前往彰化車站的車次多到爆,隨便等也有車........還算可以接受啦!!!

這次鹿港初體驗,走訪許多景點,可謂收獲良多,對於台灣中部開發史開始了解了那麼一些些......
可惜有點貪心,一次逛太多古蹟,很多都只是表面看看便去下一站....好可惜呢!!如果下次再訪,最好還是慢慢來,還是深度旅遊才能充份領略古蹟文化之美的 ^ ^

期待再訪鹿港小鎮的那一天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