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蘭陽平原首善之區的文化采風,見識噶瑪蘭廳城的五圍七結故事,順道探尋日治時期的宜蘭街遺跡,藍白相映的舊宜蘭監獄署門廳令人思緒沉澱、和洋折衷的宜蘭設紀念館相當地賞心悅目,真的是一段令人驚豔激賞的宜蘭市散步之旅~~


臨時決定要到宜蘭市走走,因為真的很突然,事先沒有訂車票,結果在桃園車站當然就是買不到坐票囉 >_<

宜蘭市舊稱五圍,嘉慶二年(1797)吳沙入墾噶瑪蘭,奪取平埔族噶瑪蘭族居地,建立頭城(頭圍)並往南拓展勢力,陸續出現二圍(頭城鎮二城里)、三圍(礁溪鄉三民村)、湯圍(礁溪鄉德陽村)、四圍(礁溪鄉吳沙村)....等據點,嘉慶七年(1802)由吳沙姪吳化與泉漳粵三籍人士組成的九旗首(漳人吳表、楊牛、林盾、簡東來、林膽、陳一理、陳孟蘭,泉人劉鐘,粵人李先)率領千餘人渡過西勢大溪(宜蘭河)進佔五圍,每人各分五分六釐土地,漳人分到金包里股、員山仔(皆在員山鄉員山村)、大三鬮(員山鄉尚德村)、深溝地(員山鄉深溝村)、泉人分到四鬮一、四鬮二、四鬮三、渡船頭地(宜蘭市建業里、南橋里),又自行開闢溪洲(員山鄉七賢村)、粵人分到一結至七結地~~

當時粵籍移民佔少數,僅是鄉勇,所以所分得的土地很有可能是吳化為答謝鄉勇相助而給予的民壯圍(分屬壯一到壯七,以林明盞的壯三結(宜蘭市東村里)、林文彪所築林彪城的壯二結(宜蘭市凱旋里)較知名),1804年平埔族岸裡社頭目潘賢文率領流番自台中大甲翻山越嶺來到五圍爭地卻被漳人分化,1806年蘭陽溪北爆發泉漳械鬥,漳人大勝,潘賢文與泉粵諸人退到濁水溪(蘭陽溪)南岸的羅東、三星、冬山拓荒,部份粵人仍居民壯圍,所以一結至七結地應是指民壯圍。當時以吳沙、吳化為首的漢人武裝開墾集團,來到五圍後,宜蘭的開墾行動就差不多告一段落~~~~



宜蘭開墾模式是屬於人人都能分到土地的結首制,雖然吳沙曾獲得淡水同知何茹蓮所頒有著吳春郁墾號的義首戳,但因未規定四至範圍,仍對土地仍無擁有權,無法成為擁有大批佃農的地主,只得以結首制來開墾土地,加上楊廷理力裁業戶的決定使得利業團體陞科成業的夢想幻滅,吳沙之子吳光裔還為此獲罪,最後由官方擔任大租戶身份,使得宜蘭成為清代台灣唯一沒有業主的土地~~
 
結首制是數十人為一結,數十結為一圍,結中又分小結與大結,以結首為領袖,可使每位參與開墾之中都有自己的土地,五圍亦是如此,共擁有七結,楊廷理在嘉慶15年(1810)為了噶瑪蘭廳設治而建的艽芎城牆即位在五圍三結,城南則屬於五圍四結,噶瑪蘭廳城在光緒元年(1875)因應宜蘭縣成立而被喚做宜蘭縣城,巡撫劉銘傳清丈土地時將城內區分成本城(巽門)、五三(艮門)、五四(坤門)、北門口(乾門)。日治初期將上述四土名納入宜蘭廳本城堡宜蘭街管轄,大正九年(1920)合併壯一庄(併入簡稱五一、五二的五圍一結、五圍二結)、金六結庄(金結、五結、六結、七結合併)成為台北州宜蘭郡宜蘭街。昭和15年(1940)配合升格宜蘭市,將礁溪庄辛仔罕、一結、二結(部分),壯圍庄壯二、壯三、壯四、壯七、七張,員山庄珍子滿力、四鬮等區域併入重組成11個大字,大致是現在的宜蘭市範圍~~

蘭陽三郡的宜蘭、羅東、蘇澳各有其特色,宜蘭市範圍不小,不論哪個時代都是蘭陽平原的政經中心,尤其是舊城區所散發出來的文化氛圍與美食風情都如同老酒般越陳越香,想要深刻了解蘭地風華,來宜蘭市趴趴走就對啦 ^_^



由於前一天熬夜打電動( 深夜玩惡靈古堡四....真是有夠刺激好玩的 ^__^ ),不想坐區間車( 怕太累 ),只好買站票,自強號還算OK啦 !! 幸好過台北站後人潮迅間消失無踪,真不錯啊!!好多空位呢~~過了七堵後便直達宜蘭車站,也讓我睡了個不亦樂乎 !!!幸好聽到廣播響起有醒來,不過就糗大了 XD (如果在羅東還沒醒....就要計劃逛逛花蓮市區了 -_-)

.....總覺得.........月台上候車亭的造型還真是特別~~~



一出車站便會看到光復路上建於昭和5年(1930)(也有建於大正15年的說法,何者為真??)的這棟紅色建築物---舊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當時負責檢驗評定本地所產稻米品級(分為外銷、內銷、蘭地自用等三級)及銷售各地(宜蘭行口就是用來存放米穀的倉庫),戰後曾被台灣省糧食局及台鐵所使用,現在則是做為古蹟,目前是宜蘭農產品展銷中心~~

紅磚屋外表是當時的流行建築型式,雖然寄棟造屋頂也不錯看,不過還是切妻造的外觀較有和風的fu~~





我對舊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後方那高大的森林造型遮雨棚還比較有興趣~~而且還取名為充滿宜蘭鐵道回憶的"丟丟噹森林"..........饒富趣味呢 ^ ^



位於宜興路上一旁的台鐵宜蘭運務段舊辦公室,建於1959年(似乎是從原來的宜蘭車站行李寄宿室改建),屋頂為西洋式木構架,立面牆面開口部分以特殊的混凝土版處理,外牆洗石子、內牆磨石子,前庭玄關入口處放置兩顆大鳳凰木,造型典雅。現經再利用為宜蘭縣旅遊服務中心,聽說裡邊內容豐富,有影片介紹與各項資訊,甚至提供無線上網 !!! 功能還真齊全~~~想要好好一遊宜蘭的山水絕景,這裡是一定要拜訪的好地方~~~



沿著和睦路往南走會看到中山國小,造型覺得很新奇,整間校舍居然是建成船的模樣....超有創意的!!
忍不住在此逗留觀看呢 ^ ^



基本上走到和睦路就代表迷路了 XD 只好亂亂走,在民權路右轉,突然瞄到一旁廢棄的古厝,也算有點年份...........或許再過一陣子,隨著宜蘭市的逐漸開發,這裡又會是另外一番全新的面貌了吧!!





雖然迷路也不錯玩,但一開始就來這招好像不太好,看到中山路就決定轉進去朝市中心前進,在宜蘭市公所對面看到這間疑似頗有fu的古厝,外邊寫著"方德順",似乎原本是商店,現在則是很平靜的一間民房~~

如果不是它鶴立雞群般地立在此處,大概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大致可猜到前面這條中山路在日本時代應該就是宜蘭市區連絡羅東的重要道路~~



原來宜蘭除了有城隍廟外也有東嶽廟~~

據說在日治時代,宜蘭地區每年二大迎神盛會即是農曆二月初八的迎城隍爺及農曆三月廿八日迎東嶽大帝,直到政府來台後,提出改善民俗方案,此二大祭典活動才開始合併舉行,每逢雙數年在城隍廟舉行,而單數年則在東嶽廟舉行~~印象中城隍廟的數目似乎要比東嶽殿要多很多,至於祭拜酆都大帝或是閻羅王的廟宇則是少到不行...

這些廟宇的數量與以前聽到的一個說法似乎不謀而合:

城隍爺是一審法官(相當於地方法院)
十殿閻羅王是二審法官(相當於高等法院)
東嶽大帝是三審法官(相當於最高法院)

很有趣的比喻呢~~~



中山路二段走到底接到舊城南路,往蘭城新月方向走去,便會看到見證宜蘭監獄曾在此地存在的遺跡之二------宜蘭監獄崗哨~~~

宜蘭監獄原有的三座崗哨僅剩西北這一座僅存,在1984年將原本的木造搭配圍牆加高工程建築改建成二層樓鋼筋混泥土外型,下半部的紅磚構造疑似以前的圍牆,應是特意保留下來的吧!!!

看著這八角圓頂的老舊建築,與一旁嶄新的蘭城新月購物中心對照之下........有些不協調的突兀,不過比起一旁那間宜蘭最早也是最大的塗獅尾旅館已徹底消失變成麥當勞要好上太多囉~~



這座監獄崗哨的位置代表監獄的週界亦在此,其西邊就是宜蘭郡役所(戰後成為宜蘭縣政府,直到1997年遷走),再過去就是警察署,現在全都變成蘭城新月的百貨大樓,什麼都看不到了 @_@



轉進一旁的神農路二段,便可見到傳說中的舊宜蘭監獄署,台灣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監獄設施,2001年以"舊宜蘭監獄門廳"的名義登錄宜蘭縣歷史建築,是日治時期宜蘭監獄留下的少數遺跡之一,其前身是明治29年(1896)在東門成立宜蘭監獄署,1900年改稱臺北監獄宜蘭支監,1924年改名臺北刑務所宜蘭支所,直到1936年臺北刑務所花蓮港支所成立之前,是日治時期東部唯一監獄,1947年改名宜蘭監獄~~

到1992年搬到三星鄉的這近百年時間,一直是典獄長處理事務的所在地,此外內部還設有秘書科室、總務科室、候見室,左方原有的磚造接見室建築則已拆除。初見為便之驚豔~~如此古典優雅的建築搭配靜謐深沉藍屋的歐式風華,看似和諧親切,卻蘊含著那股庭院深深的神秘感~~

不愧是做為昔日監獄的最高行政中心!!!

20090515 068-1.jpg

和洋混風的四坡水黑瓦木造平房,磚造洗石子牆基略為突出,上邊則以木構件仿石雕外牆以環繞建築週遭長條形式呈現,給人一種俐落的清新視覺享受,白色長條窗戶三角形收邊頂端與底部都有細細雕琢的痕跡,有些細節要近看才會發現,華麗氣派又極致悠然典雅,當下真的很想試試那個平衡錘窗是否還能正常運作呀 ^_^

怎麼看都美麗的舊宜蘭監獄署,久聞其名,今日一見,印象超深刻 ^ ^



舊宜蘭監獄搬走後,原址與宜蘭郡役所被拆除被改建為蘭城新月購物中心,名字取得相當有歷史典故--------加上附近曾是日治時期宜蘭行政中心的映襯,以後這裡還會更加熱鬧繁華吧~~



沿著蘭城新月外邊行走....範圍不小呢!!結果來到民權路二段,這裡不少頹圮的日式宿舍,在南門計劃實行前這裡像這般的房舍應該還留有不少(猜的),在這寸土寸金的宜蘭市區,這種無人聞問的房子,遲早會從世人的記憶中消失~~~





因為在民權路上遠遠就可看到這棟日式平房,想說宜蘭設治紀念館應該快到了(其在在力行一巷就要該轉進去,結果還是走到泰山路去了 XD ),只是附近好多鐵籬笆,感覺有些不搭~~

日本時代在城南建立的眾多官舍如今僅存三棟,首先看到的是舊宜蘭農林學校校長官舍(現在是九芎埕音樂館),是建於1906年的乙等官舍,1926年撥供宜蘭農林學校校長居住,2004年重修。該校是當時全台第2所農林學校(現在的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校長為奏任官(這個官位可不小,似乎與農林學校是當時宜蘭最高學府有關),社會地位崇高,建築特色是押條雨淋板、編竹夾泥牆、格柵窗、鬼瓦、榻榻米~~

僅是路過,沒有進去參觀,目標放在宜蘭設治紀念館 ^ ^





走到隔壁的力行三巷,便是宜蘭設治紀念館的所在地,要收費呢!!既然都花了幾塊大洋,自然要好好參觀一番才行啊!!!

光緒元年12月20日(1876年1月16日)宜蘭縣成立,前身是嘉慶17年(1812)所設噶瑪蘭廳,廳治位於五圍三結街堡,後改成本城堡,日治時期變成宜蘭街,同時也是宜蘭廳治所在,這棟建於1906年的舊宜蘭廳長官舍(佔地800坪、建築面積74坪,是和洋混合風格建築)是由首任廳長西鄉菊次長所規劃建造,日治時期到二戰結束前都是宜蘭廳長官舍(也是奏任官 XD),戰後成為宜蘭縣長官邸,1997年宜蘭縣政府搬家,為了善加利用此地,啟動"南門計劃",要將大批地面建築拆除,首先遭殃的便是象徵舊時代的日式建築群,自日治時期便存在的14棟文官官舍到如今也僅剩目前三棟,唉!!物以稀為貴,如此一來,這裡才會更加重到世人重視吧!!



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古井的古井!!921地震後不再有泉水湧出.....原來地震對泉脈影響竟是如此之大呢!!



從雨淋板的設計可以看到日本建築的發展與適應蘭陽多雨的特色~~





左方洋式風格的磚造會客大廳與右方日式木造的主人居所相映成趣,比起其他元素單純的歷史建築,此地相當值得好好探索一番呢 ^ ^



附近隨便晃晃,其實這裡不大,但在翠林蒼鬱、小徑幽然的斑駁光影錯落下腳步輕移、悠遊慢行.....看著純樸和風的日式庭園與如茵碧草相互輝映......真不想這麼早結束這令人心曠神怡輕鬆散步,居然到現在才見識到這處在宜蘭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的美麗景點......有些意猶未盡呢 ^ ^



相傳宜蘭設治紀念館能夠保留下來完全是有賴庭園中這棵百年樟樹所致........歷史的偶然 & 時間的巧合,完全不是統計學所能解釋的!!!

ps 那個"枯石流"的庭園造景.....不是水卻似水,真的是很高明的設計~~~



宜蘭設治紀念館直到1997年開放前歷經多任縣長入住其中,為了紀念清廷在嘉慶17年(1812)設立噶瑪蘭廳,將宜蘭納入清朝版圖正式設治,沒有太大的格局變動誠屬不易,能夠為宜蘭人留下這棟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房舍,讓後世子孫能夠透過它與歷史對話,了解宜蘭如何從先人蓽路襤褸、披荊斬棘的辛苦開墾到如此熱鬧非凡、人潮熙攘的活力宜蘭市........

真的是要好好感謝那些當初為了保留它而奮鬥努力的前輩們~~~





在宜蘭設治紀念館前方的便是昔日的舊宜蘭庶務課長官舍,同樣也是落成於1906年,戰後劃為宜蘭縣政府主任秘書的官舍,現在則是九芎埕美食館,目前沒打算用餐,所以自動跳過 XD





這附近還有一個景點便是昔日官舍的紅磚牆,邊走邊撫摸著滄桑歲月在上邊留下的無情痕跡......讓我想起兒時住在眷村中的點點滴滴,小時候也曾這樣做過呢!!好多回憶瞬間湧上心頭~~~~

ps 就是那個被保留下來的憲光二村,沒被拆掉真是超級幸運的 ^_^



TR磚,這裡用的磚頭都很高級呢!!





對照這兩幅相隔78年的宜蘭市地圖........不斷蓬勃發展的宜蘭,多了一些現代化,卻也失去了不少回憶......



蘭城新月,外觀還真是有彎彎新月的感覺~~







來到舊城南路上,目光立刻被外邊這些頗具長度的石頭圍牆給吸引住,原來這些是日治初期為了保護包涵舊宜蘭廳長官舍在內廣達4.5公頃的官舍區,而在外邊建築石牆(兩層黑頁岩,"人"字工法推砌,上層平鋪收頭),俗稱"石頭城",目前僅在舊城南路&泰山路還看得到部份遺跡!!

當時還不知道它的由來,只覺得看起來很有fu,尤其是石牆上滿是雜草,很能搭配這裡的懷舊氣氛,真不錯......希望認真盡責的公家機關不要把這裡整理的太乾淨才好~~~



離開宜蘭設治紀念館,一旁便是舊城南路,距離人氣景點---宜蘭酒廠,超級近 !! 不過還不想那麼早去,先去舊城南路北邊看看,那裡不但是市中心,應該也有不少值得一訪的地方才是,所以決定.......繼續亂亂走囉 ^ ^

轉進西後街,便可看到不遠處有一棟形狀良好的古厝,有點好奇,便從南興街進去,這裡似乎是南館市場,攤販雲集,人潮洶湧,很熱鬧呢!!雖然是少了那麼一點莊嚴,但在這喧雜聲中更顯示出此地的寧靜~~

後來才知林氏家廟又稱"追遠堂",建於清道光15年(1835),現貌是大正十二年(1923)改建而成,因保存良好且格局完整,據說是宜蘭地區現存家廟中保存最好的~~~
手上沒這裡的資料,也不曉得是否可入內參觀,不好意思打擾,只好匆匆別過~~



走出南興街,便是中山路,這條貫穿宜蘭舊城區的南北向馬路,與新民路是昔日噶瑪蘭城十字大街,新民路以南的中山路叫做南門街、往北到城隍街之間是中北街(噶瑪廳志記為北中街),城隍街以北到舊城北路是十六崁(崁興街),想必自清朝時代便已十分熱鬧繁榮,看著街道兩旁現代化建築林立,是否能找到古早時期的蛛絲馬跡呢!!不過因為天氣悶熱,有點懶得動,往北走到康樂街便折回(不到一百公尺啊 XD),話雖如此,還是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東 ^ ^

當時看到這棟有"林屋商店"mark的房屋(中山路9號),覺得頗有古風一時興起便拍下,等到回家查資料才知原來是一棟這麼有歷史的建築~~
林屋商店創於大正七年(1918年),專修鐘錶兼售留聲機、唱片等商品(在那個年代感覺似乎相當高級),昭和14年(1939)因道路拓寬,便由原本的木造建築改為現狀,而林屋商店在昭和17年(1942)便搬到對面附近的店面(中山路27號)繼續營業(右邊那間被遮住招牌的同風格街屋建築是蓬萊醫院),雖然此地早已人去樓空,但看著斑駁的字樣與牆面,能夠看到且沒被招牌遮住真是好幸運呢~~

20090515 176-4.jpg

清代的宜蘭縣城與城內街道巷弄在日治時期進行市街改正,拆除城牆、拉直道路,此時中山路開始出現造型繁複的仿巴洛克風情的大正風格洋樓街屋,1920年改制宜蘭郡宜蘭街,來到1940年時因為正逢皇紀2600年,為了力拼在這之前能夠升格成宜蘭市,於是開始另一波都市計劃,宜蘭市場便是在那時分開成南北館市場,中山路由8公尺拓寬成15公尺後拆除立面建築,重建成昭和風格街屋,中山路上現在的日治時期建築大多是這時出現~~

因是日治後期所建,所以外觀較簡樸,縱觀整段中山路三段,也只有這間31號的永順機械五金較有看頭,難得少見的突起山牆,二樓上方有連續花瓶雕飾,兩側則有領帶圖案,雖然外觀一般般,沒有洗石子牆面也無貼上瓷磚,但已能在中山路眾多街屋中佔有一席之地,只是山牆竟有鐵皮包覆,總覺得不是很妙,很有可能是拆除的前兆,若真的消失不見了,將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_@



回到中山路與舊城南路交會處,身處這川流不息的車潮中一定會注意到的建築物就是這座臺灣銀行宜蘭分行,自明治32年(1899)成立時便是宜蘭地區乃至東臺灣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當時臺灣銀行台北總行連同其他六家分行成立時,宜蘭分行(宜蘭出張所)也是其中之一),雖然早己不見當時的古典外表(二戰時毀於空襲砲火,今貌是1949年所建),但更有意思的是它建在昔日的舊南門遺址前.......似乎有些微妙的意義~~

20090515 176-8.jpg

鑑於宜蘭市區新民路以北的清朝時代官署與建築不堪使用,日本人選擇在南門外做為統治宜蘭的據點,於是一批批呈現日本文化的現代化建築相繼出現,城外日人聚集,使得這裡隱然成為日本人與臺灣人居住區域的不成文分界線.......臺灣銀行宜蘭分行經濟與歷史地位皆舉足輕重,相得值得一遊~~~

20210617_220844.jpg

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宜蘭分行右前方曾有美麗噴水圓環,一旁還有小河流過,與現今景觀相差甚多,那條河流即是八千代川~~

曾經雄踞蘭陽大地的噶瑪蘭廳城,進入日治時期後,城牆及四門陸續被拆除,原本的城牆改建成道路,東南段的護城河被保留下來並改造成為景觀水道,馬路中央有條潺潺而流的水岸空間,水質澄澈、魚兒悠遊,兩岸盡是隨風飄逸的柳樹,倚立橋畔欣賞流光碧波,享受繁華都市難得的片刻靜謐,這樣的景致當不比台中綠川遜色,只是戰後為了紓解交通流量,不得不讓八千代川變成下水道而在上方鋪設道路,即是現在所見寬敞的舊城東路、舊城南路。舊日情景只能稍稍從"宜蘭郡大觀"來懷念了~~

20090515 177-9.jpg

正要過馬路的時候看到對面有間蘭陽牙科診所,這種用毛筆揮毫寫成招牌已是相當少見,至於醫館能以蘭陽為名,怎麼看都覺得背後原因不簡單,聽說是宜蘭第一間牙科診所,似乎也是頗有年份,今日驚鴻一瞥,以後有機會再來細看~~



臺灣銀行斜對角就是中山公園,舊稱宜蘭公園,按照今日的路線來看,其實早就該來此處,只是手上的地圖實在是很不夠力,結果繞了好大一圈才找到 T_T
幸好不要緊,反正最後還是有到,接下來就隨便晃晃吧!!!

八堵到蘇澳的宜蘭線鐵道自1917年動工,1924年完工,同年11月30日在宜蘭公園舉辦宜蘭鐵道開通式,12月1日正式通車,所以宜蘭公園之於宜蘭線的地位,等同台中公園之於縱貫線,這麼一處有歷史紀念價值的休憩綠地,政府應該要好好加以宣傳的~~



途經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吳振立義人紀念碑",立於1971年,根據下方碑文記載是為了紀念宜蘭國中學生吳振立在水災中捨己救人的義行,這是旅遊書上沒介紹到的地方(至少我在之前都不曉得),不過個人覺得這是值得後人尊敬 & 緬懷的崇高行為,以後再來宜蘭中山公園時,一定會記得在園內一處無人偏僻的角落裡,靜靜地豎立著一塊值得蘭陽子弟驕傲的紀念碑!!



來到宜蘭中山公園,一定到"獻馘碑"看看才行,自吳沙在清朝嘉慶元年(1796)來到頭城開墾受挫並於隔年再來成功,拓荒過程免不了要和世居蘭陽的噶瑪蘭族、泰雅族產生衝突,雙方互有勝負,直到日治初期日本總督佐久間馬太剛柔並濟的強勢理蕃政策下,終於在明治42年(1909)使得南澳群與溪頭群兩地的泰雅族人投降歸順,並相約永久廢除出草行為,並繳交歷年出草獵得的235顆先民首級及武器~~

蘭陽仕紳為告慰先民在天之靈及紀念此事,初步選定在員山堡金六結庄墓地立碑(今宜蘭高中校地),初名為"首塚紀念碑",但因地盤不穩,而於明治43年(1910)12月7日遷至宜蘭神社公園(今宜蘭中山公園)內,並更名為"獻馘碑"~~

先民首級俱在碑下的傳言不知是否為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座在宜蘭市所有碑碣中體積最大、高度最高、設計最複雜、施工最精緻且保存良好的石碑,以它所代表的漢人、噶瑪蘭人、泰雅族人從此和平共處的意義來看,堪稱是宜蘭市最具高度歷史價值的石碑!!!



獻馘碑對面便可見到"忠靈塔",1936年自武營遷座於宜蘭公園內,原有鳥居、引道、石燈等設施。塔下安埋松尾大尉等13名日本將兵的分骨,曾與靖國神社同步舉行盛大祭典~~



在崇聖街、民權路一段附近閒晃,為了閃避車子而到宜蘭市圖書館前面(宜蘭國小對面),一轉身便看到這座奇特的石碑.......該不會就是傳說中的舊噶瑪蘭城裡的西門的城門石額---"兌安門",上邊年份寫著同治戊辰年,應是同治七年(1868)的產物,在這之前城門已存在,那年有維修記錄,或許那時才命名,因此才有這個門額~~

宜蘭市舊稱五圍,嘉慶17年(1812)噶瑪蘭廳成立,廳治便設於此,位於城東北方的三結街,現址是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造就宜蘭從此不但成為溪北最大城市,亦是蘭陽平原最繁華都市,嘉慶15年(1810)候補知府楊廷理奉閩浙總督方維甸之命入蘭調查設治事宜,便已在五圍週遭植莿竹為城,開四門(震平門、離順門、兌安門、坎興門)並外植九芎,故稱九芎城,四座城門合稱平安順興,日後亦成當地用語,嘉慶18年(1813)噶瑪蘭廳首任通判翟淦為了加強城牆防禦補種莿竹、開挖護城河並在城門外建吊橋,嘉慶24年(1819)通判高大鏞增建城樓,道光十年(1830)通判薩廉也有修繕,同治七年(1868)通判丁承禧重修城牆,光緒18年(1892)宜蘭縣知縣蕭贊廷重修城門,乙未戰爭時間日軍曾據守城池擊退抗日義軍~~

日治時期因大正二年(1913)市行改正,逐步拆除宜蘭城,雖然城牆與城門早已消逝在歷史洪流,但從今日的街道分佈仍能見到昔日古城規模,舊城東、西、南、北路是以前的城牆,位居城中心的昭應宮發展出的十字大街猶存,便是中山路三段與新民路(東門街)、文昌路(西門街),它們與外環道的交接處便是昔日城門所在地~~

20110511 086.jpg

其中因西門緊鄰宜蘭河,在昔日河多路少的蘭地,是重要的聯外交通要道,所以西門附近商業發達,可以說是噶瑪蘭城的西門町,蘭陽博物館裡那以乞丐為首、名聞全國的人物雕像,正是在描述那個年的輝煌繁盛,走入日治時期,古城設施全被拆除,被稱做八千代川的護河城短暫成為景觀水圳,終究不敵都市發展的需求,而在戰後變成了地下水道,一度消失的西門與北門的門額---兌安門坎興門竟被尋獲,今日才得以一睹芳顏,尤其是在宜蘭市發展史扮演吃重角色的的西門,至今留下不少地名與建物見證它曾存在的痕跡,如今門額能重現天日,對於宜蘭市乃至宜蘭縣,意義都是十分重大呢 ^_^

事先完全不知此處居然放置了這麼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沒想到今時今日還能見到昔日噶瑪蘭城的遺跡,真是超意外的發現.....看了心情變得超好的,只是這砂岩材質實在不適合放在戶外風吹雨打,等到字跡被大自然摧殘到模糊不清,那可就真的是非常糟糕................

不同於一般印象中以好山好水見長的蘭陽風情,宜蘭市原來是一處這麼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歷史景點,數百年的歷史故事可不是一時三刻便能訴說完畢的,在宜蘭市區內散步走走,隨處可見意外的驚喜與收獲呢!!!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