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平溪線小火車的加持,使得黑金礦鄉平溪又增添幾許百年鐵道風情,不同於九份金瓜石的山城礦業情懷,漫步平溪老街,更期待的是與火車在眼奔馳而過的悠然畫面~~
平溪車站

突然很想到平溪線走走,但不想到人多的地方,又不要太安靜,只是單純的心情調適,幾經思量下,決定到平溪車站附近的老街散散步吧!!

平溪車站設於1929年,初名石底驛,1954年改為現名,在平溪線上算是不小的站~~可名氣遠不如菁桐車站,大概與它過於現代化的外觀有關吧!!比較讓我好奇的是鐵道來到這裡變成雙軌,莫非是與運煤有關??隨便猜猜,懶得追究 XD

平溪車站

平溪線原名石底線,指的是三貂嶺到菁坑的這段鐵路支線,大正七年(1918)藤田組與顏雲年合資成立台北炭礦株式會社,為了開發平溪山區的煤礦,一開始打算使用費用較少、運輸便利的架空索道來運送煤礦,畢竟當時的九份金瓜石礦山便是使用這種方式將礦坑挖出的礦石運到製鍊場~~

但是考慮興建鐵道對於地方發展影響深遠,還是決定興建石底鐵道,大正八年(1919)動工,期間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經濟蕭條使得藤田組退出,顏雲年在1920年買下對方股份,並與賀田金三郎、木村久太郎、林熊徵增資500萬圓讓工程順利進行。早在1918年藤田組便已將瑞芳鑛山賣給雲泉商會,1920年顏雲年以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名義買下雲泉商會所屬瑞芳鑛山(即現在的九份、大竿林、大小粗坑),再改名台陽鑛業株式會社~~

石底線在大正十年(1921)完工,約耗資230萬圓,屬於台陽公司專用私營運煤鐵路,昭和四年(1929)被總督府以150萬圓收購,更名平溪線,擁有五座車站,分別是三貂嶺、嶺腳寮(嶺腳)、十分寮(十分)、石底(平溪)、菁桐坑。使其自此成為貨運兼具營業線功能的鐵路,一度打算將其延伸經深坑、木柵到景美,變成台北裏線,以強化台北到宜蘭的運輸能力,但最終仍未實現~~

01

列車即將進站,此時在月台上的人群可分為兩類:一、忙著拍照、二、準備上車,是平溪線上相當常見的有趣現象~~不一會兒列車駛離,人潮散去,剛剛還遊客如織、紛亂嘈雜的月台,瞬間萬籟俱寂,只有遊客三三兩兩散步鐵道嬉戲與拍照留念,平溪車站的美麗與哀悉.......情景變幻的速度還真是快啊~~

沒想到還能見到區分車站內外的界碑,不過它東倒西歪的模樣,遲早有一天會消失的吧 !! 只希望那個酷似orz的椅子能夠保留下來,畢竟它已能算是平溪車站另類的亮點呀~~

走出車站後遠眺基隆河,有階梯可走到下方,但在這裡觀察了一下,幾乎都沒有人會從這裡下去呢 !! 都是先沿著軌道旁小路前往平溪老街的吧~~

02

一直以為老街的英文是"old street",原來還有"hirtoric street"的說法啊!!真是少見多怪~~指示牌中"古い町"的用法至少比"古町"好多了 !! 一樣的中文,翻譯的文法卻都不同,統一會比較好些吧~~

車站外的鐵道風光有點像十分老街,還有打鐵店增加懷舊氣氛,可惜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路旁發現台灣日本冰店的看板,裡邊的文字讓我想到一個的笑話---話說大陸改革開放後,統一企業要登陸投資卻是困難重重,有人分析說是因為在大陸設廠後名字將叫做"臺灣統一大陸廠",這樣子老共的面子還掛得住嗎 ?? 純屬虛構的元老級笑話,每每想起還是滿有意思的 ^^

與這裡的老街入口相比,對面的打鐵店冷清多了,不過還是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遊客到那裡合影留念~~

04

平溪車站附近頗負盛名的三坑溪鐵橋,是許多情侶遊客來這裡一定會走的地方,橋又不長,又有避車台,還算安全,但其實是禁止行人通行的~~

去年在大雨中走試走了一下這條在平溪線上有點長度的魚腹式鐵橋,由於當時的體驗實在是太過刺激,令人難以忘懷,所以雖然現在這座三坑溪鐵橋短短的,卻沒有走上去的打算~~

05

平溪線在平溪車站的精華地帶就只有這麼小小的一段,走起來有些意猶未盡呢~~~~晴天與雨天的平溪線都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美,真是多走幾次也不厭煩~~



看到鐵道下方有一棟典型的閩南式樓屋建築形式的老房子,那裡該不會也是老街?似乎是公園街,下去看看吧!!

平溪石底社區導覽地圖

發現一幅導覽地圖,非常有在地風采,比起一般精美細緻的地圖更多了幾分平溪限定特色 ^_^

因位於平溪與石底交會處,所以才叫平石社區 ? 非常地淺顯易懂呀~~

03

街口的這家紅龜麵店久聞其名,原來是在這裡啊!! 看到水溝蓋的圖案,差點忘了這裡是天燈的故鄉,不過第一個聯想到的不是天燈,而是"魔法公主"裡的小精靈 ^^ 難怪這裡到處都可見到有關天燈的東東~~

平溪老街(石底老街)又稱平溪第一街,格局與九份基山街有些類似,地上的石頭路據說來自礦坑捨石,平溪黑金風華全盛時期,鄉公所到汐平公路的這段街道雲集戲院、麵店、雜貨店、撞球間、理髮店、中藥房、洋服店、五金行、小吃店,診所.....等眾多店家,是平溪最熱鬧的地方,遠自汐止的商人也會來此做生意,舊街風采猶存,很適合來此悠閒地散步~~

看到警察伯伯邊哼歌邊大步前進,在這裡巡邏應該很輕鬆愜意吧!!

平溪石底橋

"石底"是平溪的舊名,這裡是基隆河的上游,有時河水乾涸可見河底的石頭,才有此名,而河流到十分寮一帶時,因地勢平坦,河流緩慢,又有"平溪"之名,平溪的地名早在清朝時便有記載,但等到大正9年(1920)後才正式出現平溪庄的名字~~

石底橋是平溪老街連絡106縣道的交通要道,代表這座橋在昔日應是十分重要才是~~

06

過了基隆河,來到了106縣道,路牌寫著靜安路二段,又瑞平公路,整個感覺就變得完全不一樣,這裡沒有老街的fu,可能是因為緊鄰公路的關係,開車來這裡的遊客們有時會在這裡下車買東西吃,倒是沒有看到在此逛街的人潮~~

改天考慮坐公車來這裡似乎也挺不錯的!



石底是平溪的舊名,而這裡有石底橋也有平溪橋,感覺還滿有趣的 ^^



平溪橋上仰望三坑溪鐵橋,是很想等火車經過來拍一張啦~~一不過手上現在沒有時刻表,也懶得到車站去看,算了,看著如網狀般的鐵橋影子映在橋墩上,感覺還不錯~~





來到老街,走過鐵橋下方,才沒多久,就聽到火車的聲音,等到要拍照時已經是來不及了 >_<,真是可惜 -_-



平溪老街

來到鐵道北邊的街道晃晃,這裡也是平溪街,與平溪老街相連,但比起石底橋附近的老街還有小貓兩三隻的遊客悠遊其中,這裡幾乎不見人影芳蹤,只剩下絕對的安靜~~



平溪車站附近的平溪街,與菁桐車站附近的菁桐街類似,都是在當地具有十足代表性的街道~~



閒來沒事,買個木質明信片吧!!



當時沒發現,居然買到封面是十分車站的 --_--,唉呀呀!!真是的~~~



離開老街,石板路變成了柏油路,獨享鄉間小路的悠然寧靜~~



再往上走看到有個老郵筒的指標,去看看吧!!

平溪老郵筒

據說是全台唯一在使用中的圓桶式老郵筒,年紀似乎比目前的平溪郵局還大喔!!上面的漆不曉得已經上了多少層,都已經凹凸不平了,連上面"普通郵件"四字的第一個字都被漆掉,搞不好下次再來又回復原狀了~~



平溪分駐所前方圍牆的圖案還真是一看就懂,滿滿的天燈呀~~



路過平溪鄉公所,有時想想,這裡的員工下班了隨時都可以在平溪線上到處亂逛,欣賞美麗的風景,好像還滿不錯的耶!!

日治初期屬於基隆廳水返腳支廳石底區石底庄,1909年基隆廳併入台北廳,同年9月將石底區改稱平溪區,1920年改制台北州七星郡平溪庄石底大字,戰後改為台北縣平溪鄉,石底大字分成嶺腳、平溪、石底、菁桐、白石、薯榔、東勢等七村,平溪老街週遭的聚落分布,剛好就是嶺腳、平溪、石底等三村的交會處~~

原本的石底大字下面還有有十個小字(石底、嶺腳寮、石筍尖、平溪子、柴橋坑、冬瓜寮坑、白石腳、菁桐坑、薯榔寮、東勢格、竿蓁林、竿蓁坑、番子坑、火燒寮),平溪車站所在位置竟不是石底而是柴寮坑,看來當初車站位置選定時,刻意與原本的石底聚落保持一段距離~~



這裡的路牌不但肩負著指示人們一些地方該如何前往的任務,在閒暇之余還要擔當起支撐當地居民曬衣場的重責,真是難為它們了~~

平溪國小

繼續往上走便是平溪國小,設立於大正七年(1918),初名暖暖公學校平溪分校,前身是1916年由平溪區長潘炳燭與當地人士成立的仰山軒書房,1921年獨立成平溪公學校,1941年改名平溪東國民學校,戰後成為平溪國民學校,1968年改為現名~~



看來平溪國小的教學方針是以生態教育為主,在這裡的學生可以享受到都市小孩不易見識到的大自然之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這裡唸書似乎也是不錯的選擇呢~~~



校園的一角有小火車過山洞的模型,應該是為了紀念平溪昔日採礦的輝煌歲月,就像九份國小內的礦車模型,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菁桐國小看看,不知道會不會發現到什麼令人驚奇的小玩意~~



離開平溪國小,從平溪鄉公所後方的階梯往小山丘走去,這裡雖然略有雜草,但整體環境還算OK~~



刑案現場、刑案現場、刑案現場!!!!!

老實說,剛開始看到這幾個字時愣了一下,這裡該不會發生過什麼很恐怖的事吧.........
不過看柱上的告示,似乎與裡面的鐘曾被偷有關,居然有人要動到那口鐘(平安鐘??)的腦筋,真是不曉得到底在想什麼!!

根據導覽圖上所示,這裡是日據時代的報鐘亭,因位處高地,可隨時發現遠方的狀況而在此發布警報,二戰時期為了避免平溪煤礦開採事業受到盟軍空襲影響,便派員在此監視,若發現緊急狀況則會敲鐘發布警報,讓人們有足夠時間躲進防空洞,現在是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這座鐘亭的名字也變成了平安鐘~~

話說那座銅鐘規模著實不小,上邊還有法輪宗的字樣,已經變成宗教法器了吧,或許與附近的觀音巖有關,怎麼看都不像是當年用來警示的鐘~~



接著循木棧道下山去,這裡的環境十分清幽,雖然路程很短,但感覺真的很不錯呢!!





棧道走到底可見到一棟房子,不小呢!!一開始不知它是做何用的,即使看到八仙洞的名字還是不知其所以然,後來才知道那裡是八仙洞的盡頭~~

平溪觀音巖寺公園

原來剛剛走過的小山丘是有名字的,是觀音巖寺公園~~

平溪昭和橋



附近隨便晃晃,看到一座賣相不錯的古橋,居然是昭和十四年所建,即是說1939年就已存在囉,沒有橋名,姑且稱為昭和橋吧~~

比較好奇的是"昭和"二字很清楚呢!!跟一般看到都被塗抹掉的情形不同,或許這裡太偏僻,橋也太小了,意外地使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是今日平溪之行相當不錯的一大收獲!!



雖然這裡已經是有點小偏僻,但偶爾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出雙入對的情侶們在此地散步閒晃!!

這座昭和石橋上有潘宏水、潘宏德兩兄弟的名字,據說昔日因橋下有水塘以致來自石筍尖的學童要繞遠路才能到平溪國小上學,這對昆仲為了讓學童方便通學才出資興建這座橋~~



位處在農田間的典雅古橋,與週遭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或許政府也可以把它列為景點之一,相信會來此一遊的遊客應該會增加不少才是~~



循著道路前進便會看到日本時代的防空洞,雖然有五個孔洞,但洞穴不深且是相通的,應只是簡易緊急用的,昔日二戰時期的救命洞穴,如今變成平溪車站附近著名的觀光景點了~~

平溪頌德碑

來到觀音巖附近,一旁有頌德碑,立於1952年,是用來紀念潘炳燭與顏雲年、顏國年兩兄弟的~~

平溪庄第一任庄長潘炳燭在明治39年(1907)於石底平溪子一帶發現煤礦露頭,稱做石底煤礦, 品質極佳,因而申請礦權,但因交通不便開採不易。即便隔年將礦權讓給藤田組也未見改善(曾向總督府提出礦權申請,經探測得知煤礦質優,但因交通不便,所以未開採),到了大正七年(1918),潘炳燭才終於說服藤田組與顏雲年合作,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產株式會社"前身),興建平溪線,改善交通問題,才開始進行大規模開採石底煤礦~~

<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serif">潘炳燭在日治時期長期擔任官職,歷任水返腳辨務署第十一區、基隆辨務署第二十四區、基隆廳第二十三區街庄長(1905<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serif">年第二十三區改稱石底區)<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serif">石底區長、平溪區長、平溪庄長,汐止名人周再思曾在其礦場工作,因其努力說服顏雲年出資,才有大正10年(1921)才完工的平溪線(中間遇到一次大戰缺乏物資使得工程一度停擺),不但使得平溪繁榮了起來,也帶動往後數十年燦爛的平溪輝煌的黑金歲月,戰後平溪鄉民為感謝這三位先賢對於當地開發的功勞,特地立碑紀念~~

曾去過九份的台陽礦業事務所,慢慢地對台陽、基隆顏家、臺灣的煤礦業發展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平溪八仙洞

八仙洞雖然看起來好像在整修中,但其實與它無關,還是可以進去一探究竟~~



導覽手冊上說八仙洞是1983年為了觀光而開挖的,不過洞外門的一側怎麼寫著1975年作山洞呢??該不會是從那時開始挖的吧!!那這樣花費的時間也未免太久了些~~(無責任猜測 XD)



內部別有洞天,有很多可休息的石桌石椅,不過很短,盡頭接到剛剛經過的廢棄屋子,有些髒亂,要出去還得原路退回....這裡似乎不太適合獨自造訪,還是結伴而行較佳~~



來到觀音巖外邊的廣場,眺望遠方的孝子峰,在如此的距離下都能感受到它陡峭的氣勢,對那些曾攀爬此處的登山客們真是十分佩服!!



平溪觀音巖居高臨下,平溪聚落盡收眼底,此廟亦是當地信仰中心,戰後平溪鄉第一任鄉長林有財在山坡地上興建公園,並在山坡鑿洞供奉觀世音菩薩,1952年命名為觀音巖,1983年增建二樓~~

如果這段鐵軌能與下方的公園街的高度相同的話,相信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這裡拍照取景~~



遠望106縣道旁的房子還有基隆河,如果只看這個部份,那和瑞芳市區還真是十分相似呢!!



平溪聚落,一覽無遺,今日的平溪散步之旅就先告一段落吧!!

上次拜訪平溪線時是在滂沱大雨中,從三貂嶺到大華,見識到平溪線的原始自然之美;今日來到平溪老街走走,豔陽天的平溪線搭配歷史人文,真是不錯呢!!! 難怪每逢假日有那麼多遊客喜歡來此處遊玩~~~

平溪線上還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好地方,下次要找個時間來好好走訪一番~~~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