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溪河西地區一次走訪齋明寺古道、御成路古道,感受一下百年古道情懷,巧遇茶花芬芳,再去大溪老街閒晃,大溪橋無論何時看都相當漂亮!!
大溪橋

今天是過年前最後一天上班,上午在公司打掃完和喝完辭歲酒後,想說下午還有時間,所以便決定到齋明寺古道走走,雖然路途有點遠(從觀音騎機車到大溪,真是漫長的路程),不過最後總算順利到達目的地。

齋明寺古道

雖然在路口有齋明寺古道的指示牌,但在車多且快的台4線上,大概注意的人不多吧!!

齋明寺古道

齋明寺古道是大溪河西地區三條古道之一,沿著參道上行,沒多久就會見到寫有"齋明寺"三字的古樸典雅山門,外型很有鳥居的既視感,柱上楹聯為"日夜溪聲尋道岸,縈緇轍跡擁賢關",週遭環境林木蒼翠,清新怡人,果然是修行好所在~~

上邊有第六代住持興建的涼亭,最令人驚豔的是開滿色澤各異的茶花,花姿嬌嫩令人看了目不轉睛、大飽眼福~~

萃靈塔

萃靈塔,位於齋明寺後方,往生後信徒長眠之處,一般遊客不會來這兒,更顯此地靜謐清幽、莊嚴肅穆,庭前茶花依舊美麗,還有櫻花盛開,據說前方空地可以眺望大漢溪夕陽,大溪八景之一的「靈塔斜陽」即是指這裡,不過己經改建新的了,聽說是新塔包舊塔,這樣的建築在台灣算是少見。

院子裡石燈籠刻有『庚午年五月立』,算起來是昭和五年(1930)興建,與舊塔同一時期落成~~

大溪敬字亭,位於齋明寺

大溪敬字亭,聽說這是目前台灣現存最早的惜字亭,位於萃靈塔前方緩坡,砂岩材質,共分三層,上層祭拜倉頡,橫批:聖蹟,對聯為"形聲藏蘊奧,點畫破荒茫",隱約可看到同治五年(1866)的字樣,中層寫著敬字亭,兩側楹聯是"識丁須付丙,有武亦修文",典型客家文化展現

它是桃園現存五個較完善的惜字亭之一,雖然是三級古蹟,但是乎維護不佳,附近雜草業叢生,是乎還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

齋明寺

可惜齋明寺維修中,所以只好等下次有機會再來拜訪。一旁說牌有大致提到齋明寺的沿革,也算百年佛寺,現在是法鼓山聖嚴法師所主持。廟旁有停車場,但沒什麼車,大概跟齋明寺整修有關吧!!

中正嶺

看到中正嶺字樣,大概就能猜到這裡以前是中正理工學院,現在是國防大學,因為太多學校合併,校舍分佈各地,大概這個原因所以才加中正嶺來區別其他地區的國防大學吧!!

御成路古道

再往前走就是御成路古道,石板路面很有歷史氛圍,可惜一下子就走完囉,終點就是桃園大圳三號隧道圳頭土地公(採取少見的立姿形態)

御成路古道舊稱栗子園古道,以前稱作九號崎(可能是第九號古道的意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為配合大漢溪航運所建,當時雖然只是曲折難行的羊腸小徑,但也是當地往來河畔的重要通道。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為拜訪齋明寺特地走這條路(咦!!為什麼不是走齋明寺古道呢??還是因為同年齋明寺古道也拓寬完畢,所以才選這條路的),所以地方人士募款整修此路並改名為「御成路」,在入口處建立翼然亭並立「御成路紀念碑」於亭下紀念。碑文因年代久遠,幾不可識,但石碑抬頭的御成路紀念碑倒還是看的頗清楚。

桃園大圳開鑿殉職者供養塔碑記

圳頭土地公基座記載桃園大圳的建成如末。1916年興建,1924年竣工,花了八年時間才建完成,真是不簡單 !!  桃園大圳完成後的昭和四年(1929),台灣發生罕見的旱災,但是在大圳灌溉區內的農田卻不受影響,由此可見桃園大圳的灌溉的重要性。但不知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公頃寫成了"公傾"......要怎麼說才好呢 @_@

旁側有塊刻有用蒼勁筆觸寫著供養塔字樣的石碑,即是桃園大圳開鑿殉職者供養塔碑記(正面),桃園農田水利會每年都會在此舉辦圳頭祭,緬懷水利先烈們的犧牲,感恩大圳水源灌溉田地帶來的好處,更加認識這條與石門大圳齊名的日治時期台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桃園大圳開鑿殉職者供養塔碑記

桃園大圳開鑿殉職者供養塔碑記由負責興建第三號、第四號隧道的澤井組所立,石碑背面內文粗略描述桃園大圳從龍潭三坑到八德大湳的程,主要內容則是列出殉職人員名單,大家都是為了完成這項未來能夠造福鄉里的水利工程而付出,台人日人皆有,功能類似招魂碑,不是單純日治時期石碑,所以才沒被破壞,現在是桃園大圳珍貴文化資產與桃園知名觀光景點~~

只要是對這塊土地有貢獻的人士,不管任何國籍,都應該受到尊敬。

大溪橋頭

走完古道之後,接下來就來到大溪橋了。頭橋建築還真是富有歐式氣息。

大溪橋

大溪橋仿巴洛克風格的外型與其所散發出的歐式優雅,很適合情侶同遊,橋上風景也不遑多讓,崁津橋的大漢溪迷濛風光與仰望中正公園的視野都相當地詩情畫意~

大慶洞

大慶洞原是為了配合大溪鐵線橋(舊大溪橋)而在昭和九年(1934)興建,聽說當年蔣介石靈車太高,而把洞下的道路往下挖,所以大慶洞就長高了。 

大溪老街地圖

大溪老街地圖,大慶洞還真是一看就知在何處,和平路依舊是老城區最受歡迎的街道,鳳飛飛老家的迷宮巷則是不太受到青睞~~

石板碼頭古道

創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的碼頭古道,又叫石板古道,當地人俗稱「草店尾古道」,石梯既薄且多,應該是為了碼頭工人扛重物上下較方便吧!!

站在碼頭古道上可以想像當年崁津歸帆的盛景!!古道雖短,卻道盡了大溪發展的歷史滄桑。

石板碼頭古道

登高望武嶺橋,也是滿不錯看的。以前的渡船收費亭在時空變化下已變成老街咖啡館了。

月眉古道

月眉古道的入口就在大溪和平路老街,不仔細看還真是不容易發現,旁邊的石頭公也是很難認出。雖然路面是來到大陸的壓艙石,但走在裡邊完全沒有古道的感覺,反倒像是台北市吉林路附近的小巷子

不知不覺就走完了.......月眉古道改稱『月眉地下道』似乎也還ok

林本源發祥之地碑

來到大溪古城遺跡,就在大溪國小對面。看到這塊表面全是塗鴉的林本源發祥之地石碑,才知道大溪原來是板橋林家的發源地呀~~

大溪橋

傍晚回到大溪橋,今天似乎沒有攤販聚集,難道是因為除夕前的關係嗎!!!夕陽映照下的大溪橋,還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今天利用下午的時間把大溪的一些地方小小的走了一下,原來就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有如此多的事物當未去發掘了解,雖然只有稍稍晃了一下,但也是收獲不少,至少對大溪又多了一層認識,以後有機會要再多來逛逛才是。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