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降文化園區展示的新化故事,不論是新化武德殿還是新化老街的歲月情懷、或是曾歷經千人搬家的新化街役場往事,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尋訪降內七廟之旅的新化小旅行番外篇,那份時代滄桑,值得細細品味~~
20191209 0499.jpg

旅遊日期:2019.12.09

先去逛新化八保七廟,再到南圳綠堤走一遭,終於要來到重頭戲---新化老街 !! 與包含武德殿、街役場在內的日式建築群趴趴走,非常期待呀 ^_^

20191209 0407.jpg

日治時期的新化街區,包括郡役所、街役場、職員宿舍、小學校....在內的公家機關大多位於市區東南部,同時也讓市街中心從觀音亭一帶的三角湧轉移到新化老街及護安宮附近,戰後不少日治時期建築消失在歲月中,但在和平街仍保留不少新化郡日式宿舍群,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目降故事館,可說是參訪大目降文化園區的必訪第一站,遊客可在裡邊透過一系列的展覽,來了解新化發展的歷史脈絡~~

20191209 0413.jpg

故事館前的芒果樹,曾幾何時變成了許願樹 ^ ^

20191209 0426.jpg

20191209 0428-1.jpg

裡邊不單單只是日式平房空間展示,可以看到眾多介紹武德殿、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在內的資料文件,不少前住戶留下的老照片也都讓人不禁跟著沉浸在那懷念的往日情懷,曾在這兒居住多年直到2010年離開的新化國小退休美術老師康智從先生也留下許多珍貴口述文獻,對來訪的遊客來說,這裡只是可以參觀兼拍照打卡的網紅景點,但在當地人眼中,就是曾經住過的老地方,看到的每一個小角落,都是熟悉又親切的生活痕跡~~

20191209 0472-1.jpg

從風來徑繞路學子道,前方這處日式建築群是亦是昔日郡役所職員宿舍,前方停車場是郡守官邸遺址,隔著和平街的馬路對面則是日治時期警察課長宿舍及防空洞;當時在日式宿舍群營業的找春文創食堂,還特地在院子裡擺放龍貓玩偶與大黑天,增添不少日本風味,不曉得現在還不在 ? 古蹟轉換成餐飲經營,要如何能夠得到遊客青睞,是門值得深思的課題~~

20191209 0502.jpg

大目降文化園區的地圖攤開一看,大部份相關知名景點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連學仔巷也名列其中,鍾家古厝已難尋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遺跡,然後觀音亭被遺忘,降內七廟居然只有天壇護安宮被提及 !! 至少南圳綠堤有出現---那是個散步尋幽與觀賞九重葛的好地方 ^_^

20191209 0518.jpg

下一站來到新化武德殿,這個地方是新化和風建築群中,保留最多自我風格及建築特色,光是前後兩種建材的差異,就已值得細細品味,尤其後方外牆採用木造雨淋板,聽說是檜木製成,大溪武德殿也有雨淋板,卻是水泥仿製,所以這種情形是初次見到,好特別哦~~

像這般日式宿舍群與武德殿結合打造成文化園區的關係,有點像是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與龍潭武德殿,但終究沒能像新化這裡擁有高名氣,畢竟這裡擁有雕飾華麗的老街建築與眾多令人回味再三的美食加持,光這幾點就是大勝特勝呀~

20191209 0536.jpg

基本上武德殿大多會與附屬建築(像是澡堂、起居間、辦公處所.....)連結,據說後方這個有著二坡水頂棚的涼亭不僅僅是休憩空間那麼簡單,而是本殿通往附屬建築的廊道,地基尚存,但比較像樣的附屬建築已改建成廁所,所以這個地方就意思做個樣子表達一下啦 ^ ^

20191209 0541.jpg

武德殿前左右各有一株芒果樹、菩提樹,很有老樹的fu,好似左右護法,恰巧在一旁盆栽看到蟋蟀的圖案,聽說鬥蟋蟀是新化相當有名的趣味活動,本來只在豐榮里舉辦,日後逐漸發展成新化人參與的年度盛事,甚至被票選為吉祥物,幾可說是與新化三寶齊名的新化代名詞,所以才會到處都能看到Q版造型的蟋蟀身影~~

20191209 0545.jpg

第一代新化武德殿原先是建於大正13年(1924年)的瘧疾防遏事務所並演武場,昭和11年(1936)改建成武德會台南支部新化支所演武場,是為第二代,主要提供警察與相關團體練習柔道與劍道的場所,因留存屋頂的棟札年份是1924年,所以應是保留屋頂,但將牆面由磚造改成鋼筋水泥結構,正面兩側外牆為紅磚砌成並向外延伸,且在側面及背面再將空間擴大,外牆下半部做成帶有溝槽的洗石子外觀,很有西式建築風格,算是和洋混風的折衷建築~~

戰後成為軍眷宿舍,1961年消防隊在前方興建辦公廳舍,後期一度差點被拆除,居住在內的民眾在2005年遷出,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損害,經過修復後在2012年開放參觀~~

20191209 0552.jpg

大門是入母屋造車寄造型,早期因前方興建消防隊廳舍而將其拆除,2010年由當地民眾康昭明協助提供老照片作為參考,加上2011年發現基座鋼筋,之後才得以重建恢復舊貌,大門兩側廊柱隱約可見白色字樣,或許因早期是榮民居住,所以就算僅剩殘跡,但仍能猜出全文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除了屋簷外,窗戶上方亦有一道長長的水平出簷,因牆基已有通氣窗,所以上邊的牛眼窗疑似裝飾用,正面左右兩邊各有一扇上下式拉窗(又稱平衡錘窗),可隨意控制窗戶位置,利用藏在窗框的秤錘窗舟來平衡,雖然位置不起眼,卻是武德殿建築特色之一~~

20191209 0564.jpg

內部空間甚寬廣,屋頂桁架使用洋小屋,原本用來維修用的貓道放上又大又長的棟札,分別有大正13年3月25日及中華民國100年9月26日的字樣,各自代表著創建與修復日期,類似時間廊道的概念,東西南三面可以看到不同時代建築所形成迴廊空間,踩踏在跳動不已的地面,真是好新奇的體驗~~

20191209 0572.jpg

地板走起來會下上晃個不停,某處角落展示的東東正好解開這神奇的奧秘,原來據說地板下方曾經設置90個彈簧,因地板會隨著人在上邊活動而搖晃,如此一來便不易受傷,適合練習柔道,但因長期潮濕而鏽蝕以致斷裂不堪使用,戰後使用磚塊堆疊架高地板,修復後變成原貌並將老舊彈簧更新,現留下四只舊彈簧作為展示,可透過透明隔窗來欣賞~~

一同展示的還有在神龕下方找到的舊木板,上邊有著臺灣總督府營林所ベニヒ(檜木)、二十一耗(代表木板厚度2.1公分)、""字紋.....等字樣,如今亦是殿內重要文物~~

20191209 0575-1.jpg

殿內除了有個新製的小棟札,還在貓道上弄了個超大棟札,還有編竹夾泥牆殘跡與地板上的舊彈簧,都在展示武德殿獨有的建築風味~~

大目降的名稱屢屢出現在清代各類方志地圖中,但這裡會居然使用乾隆25年(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或許與它是使用大穆降而非常見的大目降字樣有關吧 ??

20191209 0600.jpg

武德殿前的大目降廣場在日治時期是建於1920年的新化郡役所,因下轄二街七庄,而有郡九街庄的稱號,戰後成為臺南縣警察局新化分局,並在1982年拆除重建,變成與戶政事務共用的三層樓建築,2012年警局遷到新址後成為現今所見樣貌,偌大的廣場是休息的好去處,難得在熱鬧的市中心中還能找到綠樹成蔭的公園空地,坐著發呆也很OK,再過去的前方就是傳說中的新化老街~~

20191209 0618.jpg

不久前才路過果菜市場,現在又遇見零售市場,感覺這裡更有傳統菜市場的fu,位於中正路,如果是從武德殿前往新化老街,絕對不會錯過這處巨大的存在~~

相傳早期是鄰近城鎮的消費中心,像是關廟、山上、左鎮、新市、永康等地民眾都會來此購買民生必需品,曾因1971年火災損毀而在1973年重建完工,現貌是2001年整修的結果,配合老街形象整頓而改成具西式風采的洋樓外觀,難得還能見到新化鎮的名字,不知什麼時候才會改成新化區 @_@

20191209 0619.jpg

放眼望去的整排洋樓街屋,很有大正浪漫的華麗風姿,它所展露的藝術造詣,不比旗山老街遜色,風格各異、變幻多端,洗石子牆面與紅磚樓房相雜其間,親身體驗才能深刻感受到新化老街的魅力~~

新化老街在2001年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居次,魅力非同一般,而它所指的是中山路到中興路這段不到二百公尺的街屋,分為西邊街與東邊街,前者大約是在1926年前成型,後者是為了改善市容,而在1931藉興建排水溝工程而拆屋重建,當時補助東邊街住戶每家2000元無息貸款,建築外型仿照西邊街,陸續在1937年前完工,當地自稱荷蘭式建築,充份展現新化郡治菁華地段告別舊時代迎接新未來的雄心壯志,從留下的招牌式樣會發現整條街的店面大多是米店、布莊、餅鋪、醫院、藥房等民生必需品為主,現今仍能見到像是老街發祥地的永達醫院、同治年間就出現的晉發米縠商店、蔡氏家族所經營的長泰西藥房、臺灣棒球先驅陳清傳故居的新萬昌商店.........等特色店家,它們所代表的不只是建築物,更是新化傳承至今的歲月故事~~

20191209 0627-1.jpg

西邊街的落成年代約是大正年間,所以整體建築樣式仍是那時盛行、雕飾繁瑣的仿巴洛克建築,眾多華麗多姿的山牆在相互比美爭妍,展翅四望的老鷹塑像或是蔓生花草包圍的勳章裝飾讓人看了個目不轉睛,二樓窗戶不論是方正長條窗還是拱窗,都充份展示對稱協調美感,又帶點文藝復興的味道,每一棟建築藝術價值甚高,適合慢慢觀賞~~

20191209 0628.jpg

老街現存的48間街屋,大部份都換了新主人,僅有少數幾間店面內容與外牆上水泥招牌皆一致,新協興是一例,回春堂也是歷史悠久,據說是1892年在市場開業,1957年才移到現址,算得上是街上少數名實相符的店家~~

20191209 0638.jpg

雖然長度不長,但每間街屋都有自己的獨特外貌,細看山牆、露台、廊柱、花紋全都風格獨具,據說當初是每間房子個別興建而非一整排同時出現,所以才有這麼多面貌迥異的立面外觀,真有意思,百看不厭呀~~

20191209 0650.jpg

新化老街第一棟洋樓建築,就是這間永達醫院,當時正逢新化郡成立,做為郡治所在的新化街為了整頓市容而進行市街改正,計畫將中正路由6公尺拓寬成12公尺,那時在此經營布莊的林茂己,便在大正十年(1921年)耗資三千圓聘請匠師興建仿巴若克建築的三層西式建築,人稱三棧樓,附近鄰居看了覺得羨慕便紛紛仿效,自此開啟新化老街輝煌建築篇章的嶄新時代~~

其長子林永達(岳父是梁道)繼承時改成永達醫院,成為今日所見樣貌,其兩側的建築形式又個別是洗石子拱窗與紅磚平拱長條窗,乍看下很有太平老街那種明治橫跨到昭和的錯覺,而且居然可以在三樓看到小小的露臺,就是那個最上方的鐵皮不討喜,整體觀感有些小破壞 +_+

20191209 0666.jpg

曾經失火並重修成老街經典範例的泰香餅鋪,戰前是健生堂藥房,戰後才轉型餅鋪店,聽說其用新化三寶入餡的鎮餅相當有名,不過更讓人注目的外邊招牌小字的"卸小賣商",疑似卸賣商與小賣商的合稱,也就是批發商兼營零售商店的意思,因為街上不少店面都出現這幾個字,所以才會對它特別感興趣.......根本是少見多怪呀 ^0^

20191209 0523-1.jpg

東邊街因是昭和年間所建,所以外觀相對簡樸,是具現代主義的昭和風格,不過在某處看到介紹新化老街的解說牌時,很不解為何會用中正路338、340號的建築當背景 ???

實際到現場一看才發現,二樓尖拱窗甚是搶眼,是老街上少見的哥德式建築,另外二樓露臺也頗寬廣,幾乎只有新協興布莊可相比擬,或許就這是為何西邊街建築較吸睛,背景圖案卻選擇東邊街的原因.......完全是亂亂猜 XD

20191209 0707-1.jpg

新化老街的某項特徵就是騎樓就真的是騎樓,頂多廊柱有著希臘羅馬造型的歐式風格,不過並沒有呈現連續拱券,頂多就是弧形圓拱就已是很不得了,應是當時重點放在立面外觀,亭仔腳長怎樣就不是很重要 ^ ^

因為第一銀行而打掉的街屋立面遠遠望去就好像少了什麼東西似的,缺牙的部份還是要補起來較佳,希望未來可以像深坑老街那般做個仿古立面,讓新化老街缺失的部份能夠找回來~~

20191209 0712.jpg

某些小地方也能展現老街風華,像這間濟德診療所,從招牌來看,主人戴紹堯在1951年開業,內外科與小兒科都能處理,其原本是在1946年向原屋主用20000元買下並當作診所經營,其子接手經營中藥店,歷經半世紀仍持續經營醫藥業,新化老街每間堅持至今的老店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20191209 0735.jpg

新化老街原本的範圍除了中正路,還有中山路,可惜在1995年為了拓寬馬路而拆除了中山路街屋,導致現今僅存中正路老街,政府最初本來打算要拆除街屋以便將中山路從12公尺拓展成15公尺,最後在經過文史工作者多方爭取下才得以保留,幸好有這些前輩的努力,不然現在就什麼也看不到了 -_-

而新化作為台南山區通往府城的交通轉中心,同時也是重要貨物集散地,這段店家林立的三角湧路口曾是商賈雲集的熱鬧地帶,帶動新化的商業發展,輕便軌道也曾經過此處,隨著公路交通發達與大賣場的興起,使得老街逐漸走向沒落,若無新化老街的存在,那麼中正路也就是一般常見的尋常道路,兩條老街僅剩一條,已經算是勉強可以接受的結局~~

20191209 0751.jpg

許多藏在老街中的迷你巷弄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代風華,像是新莊老街就有戲院巷、挑水巷、米市巷等三條特色巷弄,新化老街的學仔巷所展現的是百年來的新化文風發展~~

前清秀才王則修,字文德,名字疑似來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約略可以看出他的自我期許,創作多篇詩文,擁有極高文學素養,歷經清朝、日治、民國三個不同時代,他本身的存在就是新化文學發展史,他在1928年擔任門下學生所創虎溪吟社的社長,增長當地文風,並將在民權街的書齋改成私塾,名為三槐堂,教授漢學,全盛時期弟子有數百人,作育無數英才,因當時學子上課都要從老街米店旁的小路前往學堂,途中大同街、和街,再過中山路抵達民權街,所以這條路被稱做漢學仔巷,簡稱學仔巷~~

從解說牌內容來看,護安街與中正路也是學仔巷範圍,其實若能與楊逵文學館連結,將三槐堂遺址所在的民權街及許多出身其中的學生們故居做為文學地圖展示,將老街旁的學仔巷與民權街連結成文學步道,或許也是個不錯的想法,如何能讓遊客漫步其中也能充份感受到它所傳遞的文學氣息與采風,政府在這方面還有不少努力空間~~~

20191209 0776.jpg

學仔巷所在的中正路427巷往西來到大同街,繼續走到和平街,再往北來到中山路,接著前往清水寺旁的民權街,才算全程走一遭~~

只是到了大同路就沒有指標了,後續要怎麼走其實也不清楚,若想要利用學仔巷推廣觀光,這一點要再加強 +__+

20191209 0792.jpg

沿著學仔巷來到民權街,路口就是新化清水寺,其前方就是車水馬龍的中山路,隔著馬路伴著車輛喧囂聲望去,少了點清淨氣息,正面除了有清水寺的名字,也有出現祖師公廟,都是指同一尊神明吧 !! 不知為何會同時出現兩種不同廟名,新化上帝廟也是同時出現北極殿的名字,不過那是一個在外邊,另一個則是在裡邊~~

清水寺下方還有個祖師公廟的名字,實際上卻是指同一間廟,這樣情形還真少見 !! 相傳安溪林姓人士來台時請出家鄉供奉的清水祖師一同來台並建廟祭祀,並以神明登陸日的五月六日做為誕辰日慶祝,而非常見的元月六日,參考《臺灣寺廟概覽》記載,創建年代應是道光10年(1830年),同治四年(1865)重建,1949年毀於震災而再次重建,1987年那次重建直到1991年才完工,本欲更名清水宮,因信徒反對,才在廟名清水寺下加註祖師公廟........原來會出現兩廟名並存的現象是各方妥協的結果~~

20191209 0799.jpg

因為三槐堂就在清水寺旁的民權街,所以在那教學的王則修應該也有參與清水寺的整修與重建工程,並在廟內留下不少楹聯墨寶,現在都是廟內重要文化資產,生怕信徒遊人錯過,特地貼上紙張,介紹這位新化秀才的文筆與書法 ^ ^

20191209 0804.jpg

廟內牆上有塊同治十年(1871年)所立《同治四年仲春重建清水寺碑記》,記錄同治四年那次整修的捐款人名及金額,廟內最古老的匾額"澤敦清水"亦是此時獻上,其中某段內文提到".....奉祀於降。建立寺觀,常被呵護,英靈綿延,百有餘載....",或許這表示建廟時間,可能不是道光,而是更早的乾隆年間~~

一旁還用紙寫上大清同治四年,仿佛怕被忽視,畢竟也算鎮廟之寶,希望大家都能見著,這一點就比新化武安宮將《武安宮重建碑記》藏在二樓大門後方要好上太多 3_3

20191209 0821-1.jpg

路邊發現一座殘破老屋,居然有拱門與尖拱窗,屋頂卻是傳統型式,不只有紋路精緻的斗拱,甚至也有西施脊 !! 帶有西式元素的古厝老屋,總覺得背後似乎有著不一樣的背景故事~~

20191209 0838.jpg

接著來去新化觀音亭,只知在中山路,竟繞半天都找不到,最後才在小巷裡發現,實在很不符降內七廟的身份呀 3_3

根據《臺灣縣志》記載"在大目降莊.......觀音宮,鄉人同建",《重修臺灣縣志》加註"康熙間里眾建",不過因同治元年地震損而重建並在光緒二年(1876)立碑的《大穆降二嶺街重建觀音亭捐緣碑記》則註明其是在乾降年間創建,昭和11年(1936)因後方的鍾家古厝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之一而被迫拆除改成大目降御舍營所,鍾家古厝產權也成為官方資產,戰後與公所用交換土地的方式,拆除古厝左右護龍來建廟,1978整修成現貌~~

20191209 0842-1.jpg

不僅可以見到造型古錐的憨番扛廟宇,更有意思的還發現石象擔任守護廟庭神獸的角色,好久沒遇到這種左獅右象的鎮庭石像,以前曾在中和圓通寺、澎湖觀音亭見過,但當門枕石使用的就是初次見到,獅象腳下各踩鐘鼓,相當鮮明的特色,連一旁解說也為其加以介紹~~

聽說大殿有座嘉慶20年(1815年)的香爐,神桌上立有風調雨順四大天王神像,但都沒認真去看,龍虎邊壁上一堆神像畫像卻沒任何解說文字更加吸引目光,猜了半天才知是大悲咒出相圖,算是廟宇常見雕飾,但用浮雕刻在牆上的就挺新奇的~~

20191209 0849.jpg

廟名匾下方的彩繪圖案應是王妙舜的作品,因為有看到他的名字,因為是潘麗水弟子的緣故才聽說過他~~

20191209 0861.jpg

《大穆降二嶺街重建觀音亭捐緣碑記》提到同治元年(1862年)的地震將廟宇震垮,同治七年(1868)動工重建,光緒二年(1876)完工並勒碑永念,裡邊出現二嶺街的名字,與武安宮的四嶺角恰巧成對比,或許曾經也有三嶺的存在,不過這些都已是消失的古地名~~

石碑存放在金爐旁這點很不優,加上沒有好好維護,碑文都快消失了,但在這之前,只怕碑面會先破損掉落吧 +_+

20191209 0880.jpg

20191209 0889-1.jpg

特地來到梁道故居,雖然大門緊閉,但還是想來門前晃晃,可惜要預約才能參觀,日治時期的新化大小公共事務大多可以見到其身影,算是想要了解新化發展史時不能錯過的重要人物~~

梁道是日治時代到戰後初期在新化地區相當活躍的公眾人物,生於1888年,早期習醫,回鄉開設道仁診所,1920年擔任新化街長兼任臺南州協議會成員,第二代新化街役場落成及包括新化老街在內的市街改正皆是在其任內完成,並創立新化軌道株會社,在今中山路一帶鋪設可供手押臺車行駛的輕便軌道,當時也是他力排眾議將原位於老街的新化朝天宮遷建至太子宮對面的現址~~

1936年卸任街長後隨即被選為臺南州議會議員並連任,戰後被委派臨時官派鎮長,之後任職臺灣省參議會議員,亦是新化初中首任校長,1954年去世,其在噍吧年事件及228事件中為了保護新化人民而盡心盡力的故事仍傳頌至今,長子梁炳元是新化第一位醫學博士、長媳梁林春菊在那個女性被壓押抑的年代長期活躍政壇,後代子孫繁衍眾多,是新化知名家族~~

20191209 0907.jpg

街役場南不遠處是楊逵文學紀念館,是為了紀念這位出身新化的文學家,因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曾收錄國中國文教材而為廣人知,日治時期因參加農民組合而坐牢,戰後因言論不被當局接受而在綠島關押十多年,出獄後長期住在臺中,他去世後透過臺南市政府的安排,2005年利用舊新化地政事務所遺留下的建築改建成紀念館~~

裡邊應該展示不少與他有關的文物與作品集,今天只是路過,有機會再來看吧~~

20191209 0915.jpg

新化街役場位於中正路、忠孝路交會處,原本是位於信義街198號的雙層建築,俗稱杉仔厝,二樓空間做為公會堂使用,是為第一代,1934年由街長梁道捐地興建現今所見的第二代建築,其與土庫街役場是昔日台南州唯二留存至今的街役場建築~~

戰後成為新化鎮公所,1996因公所搬遷而閒置,差點因要興建地下停車場而拆除,經各方協調,決定在2000年將建築本體運至附近的青果市場暫存,直到停車場興建完工後的2005再移回來,當時還舉辦千人移厝的盛大活動,這項陸上行舟的過程堪稱是文化保存的創舉,因此還發現每片屋瓦皆上釉並印上"新案特許"字樣,從對建材的重視更能展現其身份的不同,可以看出當年官方對於這棟建築的重視,2001年歷史建築百景中票選第四名,2002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現是街役場古蹟餐坊在經營餐飲事業~~

20191209 0929.jpg

新化街役場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式樣,屬於和洋混風的折衷建築,不同於常見的公署建築強調莊重威嚴的大門,新化街役場使用簡樸典雅的圓弧立面讓它多了些柔和氣息,門柱與窗沿貼上十三溝面磚與洗石子牆面相互輝映,門柱與柱頂用連環圓圈及大小圈堆疊,讓人拾階而上時,頗有視覺濃縮的厚實感,門廊上方與山牆的水平弧形出簷更與土庫街役場有些類似,屋簷則是呈現曲面造型,其外觀在同期的地方公署相比下更是猶如鶴立雞群的存在,有幸躲過歲月摧殘、逃離被拆除的命運,做為曾經搬走又遷回的歷史建物,還有與上一代街役場的關連,欣賞建築雕飾采風之餘,也可以好好研究關於它的歷史變革~~

20191209 0657-1.jpg

隨處可見的浮雕彩繪圖案都能見到花蕊長長的大紅花,它就是傳說中的新化鎮花---朱槿,又稱扶桑花,不用特地找,到處都是呀~~

20191209 1067.jpg

下一站來去善化老街+善化糖廠,現在的台南搭公車超方便,都是綠幹線系統,只不過以善化火車站做為終點站的路線有些繞路,中途到新市車站下車再轉搭火車到善化,這樣子還比較快~~

大目降文化園區內容其實相當豐富,與大溪歷史光廊道都是那種呈現生活週遭就是文化博物館的氛圍,不只是新化老街那炫目耀眼的洋樓建築,還有不少可以深入探尋的城市故事,也還有降內七廟與南圳綠堤這些冷門景點可去發掘,今次這趟將武德殿與街役場來回走一遭的新化老街之旅,成果甚至豐碩,新化的文化內涵,比想像中還要豐富呀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