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善化車站前的中山路,穿梭善化老街的時光流轉,來去拜見善化慶安宮的灣裡街媽祖,不論是荷蘭井的塵封光陰,或是沈光文的僑居歲月,從灣裡轉變成善化的百年風韻,是那麼地細膩且內涵豐富,今次就要來趟探入探訪的善化文青小旅行 ^_^
六分綠驛

旅遊日期:2019.12.09

本來想早點逛完新化老街,但包含大目降文化園區在內的新化風情太過迷人,降內七廟也是好不容易才全部探訪一遍,直到下午才有時間去善化老街趴趴走,雖然時間已不早,但應該可以去善化糖廠吃個冰後再回台南市區 ^_^

新市車站

綠3北上善化,因為公車路線有些繞路,所以中途先在新市車站下車,從這兒坐火車過去比較快,一站就到了~~

初次來到新市車站,外觀是傳統常見的水泥站房,站前的裝置藝術幾乎將車站外觀掩蓋大半,超猛,好炫的設計~~本想趁等車的空檔到新市市區晃晃,沒想到站前竟是空空如也,真沒想到.....市中心竟是在後站 !!! 而且距離好幾公里,哇咧~~佳冬車站好像也是如此,或許這兒不流行搭火車 ? 只好下次再找機會來逛,至少知道新市特產是白蓮霧,站前那大大的水果雕塑,很難忽略呀 ^ ^

善化車站

善化車站從明治34年(1901)設立灣裡驛發展至今,以搭乘人數而言曾是僅次台南、新營的第三大站,近年則是被後起之秀的大橋車站超越,由於位置鄰近台南山區,使得善化成為大內、玉井、楠西、南化等地居民遷移各地的交通轉運樞紐及貨物集散中心~

本想透早來,卻是搞到日正當中才姍姍來遲,奇妙的緣份,當發現一旁的善化轉運站時,十分懷疑有無看錯 ?? 真的就是單純的候車亭,因為不久前才待在設施完善又寬敞氣派的新化轉運站,這樣的落差實在太大,大到都不知該怎麼說才好 3_3

一旁的沈光文紀念亭遠遠一看就能見到"沈光文"字樣,據說是由當地耆老孫江淮所題,後邊字樣則是開台先師,週遭展示不少沈公詩文,他早在鄭成功來台前便寓居台南,被譽為台灣孔子,亦是東寧王國著名學者,開創台灣漢文學,留下不少詠情抒懷詩文與描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著作,皆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晚年長住在善化並授課教學,他因颱風吹襲被迫來台,雖非本意,因緣際會成為對臺灣甚至是善化都有著深遠影響的明末大儒,身後葬於車站旁北仔店,與此地可謂淵源深厚,北邊的光文陸橋下方還有一座沈光文紀念碑,晚點從善化糖廠逛回來時再去看看吧~~

20191209 1160

自從聽說臺南也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簡稱T-Bike),就一直想來騎騎看,幸好悠遊卡就能用,不用再特地去買一卡通,善化車站前就有據點,另一個站點則是善化高中,市區只有這兩站應是為了方便學生上下學使用,連南科都比這兒多 +_+ 南科車站也有站點可租車倒是不錯,下次可利用它去拜訪山海綠圳道------茄拔的臺灣欒樹大與烏山頭水庫及八田一帶的稻田風光都令人十分嚮往呢 ^_^

借車方式居然是類似早期高雄C-Bike所使用的中控台,幸好操作介面沒有集中,而是分散在兩旁的車架上邊,但若很不幸遇到中間這個感應器卡卡或故障,不就整排車都不能動 +_+ 以前曾被C-Bike搞到借還車都不行,還被後方排隊的人瞪,以致心甚差,所以很不呷意這種系統,不過還好,卡片放上去嗶一下,90秒內選擇正確車位即可,但還車時記得先把車前籃子內的東西先取出,不然會卡住 3_3

以單車借還車方式而言,還是偏好每輛車有對應的車柱,對於這種集合式管理車架完全沒fu @_@

20191209 1181

漫步中正路,在一旁小巷發現部份鐵軌,估計是糖鐵善化線,曾與原是座駕線的善化街線都是當地民眾經常使用的營業線,看這樣子應是三軌並立,也就是說台鐵列車可以透過此線駛往善化糖廠載運原物料,已然廢棄的現今還能見到殘跡,有點小感動呀~~

善化糖廠離此不遠,就趁這次機會來個善糖趴趴走 ^_^

台南善化道口美食館

先找個地方享用午餐,看起來太高級的不想進去,發現處鐵皮屋搭建的小餐廳---道口麵食館,就決定來這兒吃吧~~

早上在新化老街走超久,善化之旅才出發沒多久就累了,所以就很不客氣的點了一堆菜-----麻醬麵、水餃、蛋花湯。料多、餡實、味重,品嚐起來就有一股濃郁的中國北方情懷,水餃很大顆、麻醬麵配蛋花湯來吃剛好可以中和口感,後續還了個炒餅,雖是常見美食,但好像是這裡的招牌菜色,切成條狀的蔥油餅與高麗菜、蘿蔔絲、肉條炒成一盤菜,餅本身變得軟嫩卻依然嚼勁十足,一口高麗菜加上一口餅皮真是超讚享受,如果不是吃太飽,還真想外帶個餡餅來個邊走邊吃~~

整個吃完已是有點飽,其實應該單點炒餅就好,真沒想到這麼好吃呀 ^_^

善化基督教會

善化教會所在位置是以前的糖廓,是當地早期在善化糖廠出現前用來製糖的地方~~

善化原本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Backloan)居地,荷蘭人曾在1629年來此與族人對戰並獲勝,1636年在慶安宮現址設立教堂並建立社學傳授荷語,慶安宮前的荷蘭井即是當年遺跡之一,明鄭時期隸屬天興縣,相傳鄭成功來此巡視時,鑑於沈文光來此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提振文風,因開化甚早,便以善早開化之意命名善化(一說是首善教化),是為善化里,後分東西二保,康熙年間因諸羅縣文廟、典史署皆設在此,差點有機會成為諸羅縣治,曾來台平定張丙之亂的閩浙總督程祖洛提出對台善後提議,道光15年(1835)便據此將嘉義縣南界由新港溪(鹽水溪、新化境內稱許縣溪)北移至灣裡溪(曾文溪),至於灣裡溪南邊包含善化在內土地則劃歸臺灣縣,使得善化里東保、西保自此橫跨兩縣,也因此地距離府城郡治甚近,一日內可抵達,原設在玉井的大武壟巡檢司因交通不便,訊息難通,便在道光17年(1837)遷來灣裡,分由嘉義、台灣兩縣管轄,大大提升善化重要性~~

《臺灣府志》所提到的諸羅縣街市僅目加溜灣街(又稱灣裡街,至於灣裡地名的由來,一說是目加溜灣簡稱、二說是因位在灣裡溪(曾文溪)彎抱部位而得名)列名其中,重要性可見一斑,後來的《諸羅縣志》記載善化里有灣裡溪街(灣裡溪墘街)、灣裡社街,道光三年(1823)曾文溪氾濫沖毀灣裡溪街,居民撤至南方建立新社街,加上灣裡街南邊的善化牛墟交易熱絡,帶動當地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以慶安宮為中心的重要聚落~~

日治初期設立灣裡辦務署,1909年改制成臺南廳灣裡支廳,此地屬於灣裡區(善化里東堡)、善化里東區(善化里西堡),1920年合併兩區成台南州新化郡善化庄,1940年升格善化街,戰後成善化鎮,2010年升格台南市善化區,目前因南科設於此而朝科技城市方向發展,南科車站東邊的小新里不僅因人口爆增使得小新國小要搬至更大校區以容納更多學子,從小新里分出的蓮潭里更是成為全台前十、台南最有錢的里,南科帶來的發展能量,讓古城善化也跟著翻轉,這點實在是不容小覷~~

善化老街女兒牆

街上有許多造型典雅樸實的日治時期街屋,大多是昭和時期建築風格,花草勳章飾帶雕飾都有出現在上邊,充滿美感的洗石子外牆與色澤多變的彩繪山牆亦是十分有看頭~~

20191209 1263

不小心瞄到和泰藥局的匾額,署名者劉明進的頭銜很有意思,居然是官田鄉長 !! 居然會在善化見到其他鄉鎮首長的署名,真是新奇又有趣的體驗~~

20191209 1271

或許外觀不是最氣派醒目,但那蒼勁有力的書法墨跡卻是讓人看了個目不轉睛,原來是于右任所題,不過這個孫外科醫院,其實在當地赫赫有名 !! 孫及梯醫師1953年在此開業行醫,是善化第一間外科專門診所,門面相當寬廣,其養父是當地著名人瑞孫江淮(生父是孫得祿,因二弟無子才過繼)~~

孫江淮自1922年擔任保甲書記時正式進入社會工作,1932年通過臺南州第一屆司法代書人考試,擔任代書工作之餘亦涉獵商業經營,直到2013年辭世,不僅見證善化市街歷經大正、昭和、民國、乃至邁入21世紀後的歲月變遷,對於不同時代的法制規定皆十分熟稔,因其熱愛文史,善化慶安宮可見其藏品,本人也留下口述歷史,並捐獻大量文書照片給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其人生歷程提供學界眾多珍貴資料以利研究台灣史,堪稱台灣國寶,也是善化活字典~~

20191209 1277 1

欣賞老街建築之餘,發現一個很奇妙的特色,就是對稱房型甚多,應該是說造型相同的房屋毗鄰而居,遠看大同近看小異,連陽台如此呈現,似乎可以大玩特玩來找碴的遊戲,意外發現半圓露台也是很有意思的收穫呀 ^ ^

20191209 1303

中山路往西過了中正路,進入東關里,本來在路口有座建於1932年的善化戲院,可惜已拆除變成空地,當年許多糖廠員工眷屬搭乘早晚各一班的五分車經善化街線來到市區逛街買菜購物,多會來戲院消費娛樂,如今僅剩中興路上的灣裡街戲院還留有老戲院采風~~這一帶屬於下街頭,因發展晚於慶安宮附近的頂街頭才有這個稱呼(2018年將西關里、北關里合併成頂街里,總算是讓這個古地名成為正式名稱),路旁看到善化公有零售市場,原本位於慶安宮前,自遷來此處後,城鎮重心跟著東移,並帶動這一帶的區域發展,其與後方中興路上的菜市場連成一片,相當熱鬧,其三樓則是善化圖書館,有種似曾相識的fu........也曾在雙溪老街見過同樣的畫面 ^ ^

善化圖書館位在三民路的舊址對面曾是善化牛墟遺址之一(現在改建成小公園,並立有牛墟遺址紀念碑),光緒18年(1892年)刊行的《臺陽見聞錄》記載".....灣裡街牛墟每隻納稅一百文,充為義塾經費.....",至少善化牛墟在光緒年間便已存在,做為農業社會最重要勞動力來源的牛隻交易場所,只要開墟就代表當地已是發展成熟的熱鬧聚落,每逢趕墟總是人潮牛隻聚集 ,不久前路過的新化牛墟也是同樣背景~~

最早是位於三民路、文昌路交會處,因佔地甚廣而留下"善化牛墟闊茫茫"俗語,歷經多次搬遷,如今位在什乃里的南126縣道上,1999年因口蹄疫爆發而禁止交易牛隻,使得台灣牛墟成為歷史,現在已轉型成農村市集,每月逢2、5、8日開市,與北港、鹽水牛墟齊名,販售各式蔬果雞鴨等農作物及竹籃鍋碗等日常生活用品與農具,並有許多特色小吃,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朝聖~~

善化灣裡街戲院

善化曾存的三間戲院,善化戲院年紀最大,1931年成立,原名新舞臺,位於中山路、中正路口,可惜已在2015年拆除。另外兩家分別是戰後才出現的金都戲院、灣裡街戲院,後者建築猶存,是善化娛樂藝術文化發展相當重要的時代見證~~

灣裡街戲院位於中興路、大信路口,前身是酒家,業主陳邊見到對面的露天戲院(後改建成金都戲院,歇業後變成賴中醫診所)生意很好,於是將酒家改建成戲院,吸引不少當地民眾前來看戲,從歌仔戲、台語片到邀請辯士解說的外國片,讓菜市場後方中興路成為善化夜晚最熱鬧的地方,人潮蜂湧來此觀戲的夜夜昇歌畫面好不熱鬧,兩家戲院打對台使盡各種促銷活動也讓人們津津樂道,只是隨著電視、錄影帶興起,人民娛樂方式改善,戲院不再受到青睞,於是在70年代結束營業~~

20230317 1031

灣裡街戲院結束營業後,戲院建築閒置後改造造成民宅,整體外觀格局仍保持昔日樣貌,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當年的灣裡街戲院看板字樣殘跡仍保存完善,這麼一來,就算路過的遊客不明就裡,只要抬頭一看,也必然會知道這棟建築以前是戲院,現在各地殘存老戲院都是當地重要觀光資源,若能好好開發,應該可以吸引更多遊客來善化一遊 ^_^

20191209 1294

善化老街建築中位置最顯眼的就是順發鞋行,不僅位於路口還鄰近市場,憑著三角窗地利之便,經營數十年仍屹立不搖,相當不簡單,早期從事手工皮鞋販售,現在則多以補鞋生意為主~~

通常這種轉角型街屋是最易呈現早期建築風情,善化中山路雖擁有不少日治時期洋樓街屋,但這類型卻是相當少見,不像其他地方老街道或多或少會出現-----可能是洗石子雙層建築、抑或是木造一樓平房(旗山老街的角樓最經典),因此更顯得此處的珍貴~~

20191209 1316

沿途所見老街建築雖然樸素但仍有不少裝飾紋路點綴,但也有部份房屋外觀用更精簡的紅磚牆面呈現,亦能見到長條窗、平拱、嵌在立面上的店名....等等元素,依然很有老街采風~~

20191209 1317

光復路、建國路所包圍的善化市中心,分屬四區,別是東關/西關/南關/北關,這些名字可不是隨便亂取的,乾隆29年(1764年)臺灣知府蔣允焄來此巡視,發覺灣裡地勢險要,便下令建四門戌衛,所以善化城也是曾經擁有四座城門的要塞,不過這些城在日治時期因市街改正的緣故就陸續拆除,通常遇到這種情形就只能從里名來懷念(北關與西關己合併成頂街里),但這裡卻未使用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做為里名,可能對當地人來說,比起稱做城門,更像是做為出入的關隘吧~~~

相傳這處進學路與中山路交會路口,就是昔日東城門遺址,還真是什麼殘跡都沒留下,若非剛好看到這段歷史,不然也不會知道竟然還有這段往事~~

20191209 1319

絕大部份街屋女兒牆都是平整無突起,兩側多以半圓造型收邊,不時還跳躍起伏,比起平整統一的格局,更加擁有令人眼前為之一亮的fu~~

20191209 1330

街上知名藥房眾多,會注意到安仁堂是因為招牌上的電話號碼.........還是在那個區碼是065的年代耶~~

很好奇老闆都沒想要更新嗎 ??

20191209 1331

20191209 1333

慶安宮對面那一排街屋,有部份在女兒牆上都能見到氏與堂號,各自在中央部份兩側擺上一對可愛小鳥妝點,應是出自同一匠師的手筆,也算特色之一~~

20230317 1047

善化老街不少房子的女兒牆都設有堂號,其中以這組最值得一看,西河一看就知主人姓林,但是東寧.....有將這兩字當作堂號的姓氏嗎 ? 畢竟是在台灣,看到這二字立馬聯想到東寧王國,或許當初興建此街屋的主人姓鄭 ??? 畢竟與善化淵源甚深的沈光文被連雅堂譽為東寧三子~~~

 由於這一整排的房至立面外觀皆類似,該不會是為了與西河對稱,才弄個東寧出來.....哈 !! 完全是亂亂猜 ^0^

善化老街

據說是1936年那次市街改正拓寬馬路後,才陸續出現今所見的昭和風格洋樓街屋,連綿數十棟且保留完善的情形在全台亦是少見,只是雜亂的招牌讓其美感褪色不少,實際走一遭才發現善化老街的位置與火車站有段距離,從車站沿著中山路往西走去,尤其是站前商圈,沒有想像中熱鬧,與善化車站做為台南山區重要交通轉運站的身份有些不搭~~

善化車站所在位置的北仔店,當年發展程度遠不如灣裡街,連通兩地的中山路在日治時期曾興建手押台車專用的輕便軌道;後來改成善化公有零售市場的灣裡市場設在善化舊城區東門外也有將善化市街發展重心東移,但似乎還未能與火車站連成一片~~

一等涼冬瓜原汁

一等涼冬瓜原汁的店面就在善化慶安宮旁,鐵皮屋外觀沒啥特色,但它販售的冬瓜檸檬超沁涼入心,酸甜加乘的口感更是喝完了依然回味再三,冬瓜飲品喝過不少,這家真的很優呀~~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位於善化市中心,是善化最具代表性的廟宇與信仰重鎮,原址是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到善化接觸西拉雅族傳統四大社之一的目加溜灣社時,教授荷語、新港文與傳播基督信仰的教堂,清朝來台後將變成諸羅縣文廟,康熙43年(1704年)諸羅縣治由佳里興遷回諸羅山,縣令宋永清規劃在西門外興建文廟,並在後任知縣孫元衡任內動工,康熙48年(1709)完工,自此位於善化的文廟正式遷回縣城,原址後被改成文昌祠,《臺南州祠廟名鑑》指其創建於嘉慶15年(1810),惜毀於同治元年(1862)地震,重建後迎來府城大天后香火而成為媽祖廟,名為慶安宮,俗稱灣裡街天上聖母廟,同時亦供奉原位於大武壠巡檢司(南關里三民路)的關聖帝君、赤山龍湖巖觀音佛祖等神明~~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乙未戰爭時期住宿在慶安宮旁民宅,日後成為灣裡御舍營所,皇民化運動時間為擴大紀念而在1942年拆廟整建成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灣裡街御遺跡所,戰後於1947年重建廟宇,建材多沿用當年拆下的原物,1987年重修,歷時三年完工,1997年名列三級古蹟~~

20191209 1356

一開始還找不到荷蘭井,後來才知位於廟前中山路,趁著沒車的時候趕緊拍一張~~

相傳荷蘭人當年在慶安宮原址設立教堂,這口荷蘭井就是當年所鑿,1937年因道路拓寬被土石覆蓋而消失,1989年再因中山路整修才又重現世間,塵封超過半世紀,水源依舊澄澈,每年端午節由慶安宮主導開井取水,提供信徒淨身去晦~~

善化慶安宮

諸羅縣首任知縣季麒光在康熙23年(1684)時上任時,以原定縣治諸羅山為番社地盤為由不願赴任,暫居佳里興辦公,擇定善化里目加溜灣為新縣治,除了興建文廟,並將縣學、學署、典史署移來此地,若非他因丁憂提早離職,不然善化很有可能會成為新一代諸羅縣城,所以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才會記載"諸羅縣城,卜在善化里,未築",相傳季麒光曾與住在善化的沈光文共組東吟詩社,交情想必甚篤,當年選擇將縣治遷至此,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

雖是戰後重建廟宇,但不論屋瓦樑柱或是剪粘雕塑,都擁有滿滿的古廟采風,因使用當年被迫拆廟時的舊建材,所以保有不少清代廟宇建築風範,光是三川殿就覺得有很多東西可以慢慢欣賞~~

20191209 1363

三川殿門前有對青斗石獅,可從張口閉口及小獅子的位置來判斷公獅與母獅,造型相當樸實,光滑外表蘊含多少歲月滄桑,很有清代古風,不過石獅下方基座卻出現日治時期才有的蔴荳街字樣,更讓人好奇它真正的創建年代為何 ? 還是說石獅與基座的年代各自不同 ??

善化安宮三川殿的小仙女木雕

三川殿頂端突出弓形壽樑上方的通屐使用仙女捧花與象鼻頂斗的外型,那個仙女造型與豎材捧爐仙女類似,但因其與地面平行,形如飛天翔遊,尋常斗拱也能用如此有趣的畫面呈現,真是大開眼界呀~~

20191209 1371 1

吊筒豎材除了有捧爐仙女,還有留著八字鬍的洋人(那個坐騎莫非是老虎?),相當古錐,不比憨番扛廟角要遜色,其他像是屋頂交趾陶或是木雕彩繪也都是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從部份作品署名亦可得知是丁清源的作品,主題是土行孫,每次看到他都會想到鄧嬋玉,這對外貌相差甚多的夫妻檔活躍故事,是以前看《封神演義》時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橋段之一 ^_^

虎邊壁堵主題是二虎遊林,雖是常見題材,但像這般小虎依偎在大虎身上戲尾玩耍不分開的可愛模樣,相當討喜~~

20191209 1367

兩側壁堵的龍與虎分別使用剪粘與泥塑,外邊則是磁磚畫作,各自寫著樹玉巢誦金經,內容主題是孔雀與老鷹,至於外牆則是洗石子材質,不算少見,但要這麼金光閃閃的就不一定了,因為裡邊充斥許多細小瓷粒,所以若從某些角度望過去,它會將映在上邊的陽光反射出點點亮光,好似白沙中找到金子那般耀眼燦然,好讚的巧思,原來洗石子也能這樣用 ^ ^

龍邊壁堵主題是蒼龍教子,是與雙龍搶珠並稱兩大廟宇雕飾題材,基本上是二擇一,相當好認,龍虎邊的壁堵全都塗上色彩,讓整體形象更加生動活潑~~

善化慶安宮,主祀天上聖母

花罩又稱飛罩,通常設在神龕前方,象徵性地分隔空間,有點類似鳥居的用法,代表在這之後屬於神之領域,不過此地除了神龕,竟在拜殿柱子上也有出現,上次見到類似的景象是在鳳山龍山寺~~

外型通透縷空、造型細膩精緻,仔細端詳上邊,還有五個小字,單獨看有些認不出,但一齊看就能大致猜到,疑似祿,都是吉祥話,象徵五福圓滿~~

20191209 1391

神桌上的香爐,年份寫著民國丁亥年,應與1947年那次重建有關,但看其署名則是身份非同一般,居然是山上天后宮~~

山上天后宮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光緒五年(1879)那次地震導致寺廟重創,於是在隔年重建,當時除了主神玉二媽,還分別向茄拔天后宮、善化慶安宮請來大媽、三媽神尊,至今仍安奉廟內,或許是因為這段因緣,所以山上天后宮才會獻上這座香爐~~

20191209 1393

這尊順風耳神像的姿勢有些奇特,沒有舉起手擺在耳邊,而且不管是外型神韻還是服儀妝扮,都與臺南大天后宮的順風耳有幾分神似,莫非是因為是從那裡分香而來,所以千里眼、順風耳的神尊造型仍遵循祖廟風格...............沒想到善化慶安宮在這方面還滿傳統的嘛~~

20191209 1400 1

神龕外神像眾多,遮擋不少主神采風,神龕內隨伺宮女甚搶眼,個頭大小幾乎與媽祖齊肩並坐,這幾點都滿特別的,然後就是正殿兩側牆上也有不少主題雕飾,連水泥浮雕也參與其中,作工精細、彩繪也很用心,不只是宗教聖地,更是師傅們展現手藝的最佳場地~~

20191209 1409

因為被擋住,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錯過,正殿兩旁各有一幅潘春源的作品,名為渭水聘賢三顧茅蘆。典雅畫風與柔和色澤十分賞心悅目,以前只知潘麗水,現在才知原來他父親也是功力深厚的廟宇彩繪大師,只是保存情況不佳,尤其是龍邊的圖案已有些掉漆剝落,有必要好好加強維護~~

20191209 1417

原本作為天井的地方變成了拜殿, 這樣的格局讓拜亭不僅升格拜殿,不是正殿附屬建築而是與能與正殿及三川殿分庭抗禮的存在,依然有良好的通風與採光功能,讓信徒可在此遮風蔽雨,走在這大跨距的祭祀空間裡邊,心情也跟著開朗不少,這種建築型式在台灣還真的是少之又少,堪稱慶安宮一大特色~~

20191209 1423

柱上楹聯亦有不少名人作品,寓意三民五權在對聯文字中的丘念台(丘逢甲之子)、在善化開設中藥房的詩人蘇友章(蘇建琳,當地著名漢醫,尤通婦科,擅長詩文書畫,曾在慶安宮前開設南昌堂懸壺濟世),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觀看~~

善化慶安宮地板上的直棋盤

正殿有兩塊地磚上邊有許多小洞,排列又頗整齊,乍看下還以為是什麼神秘符號,其實是直棋盤,據說早年當地民經常聚在廟埕下棋,只需24顆小石子或瓦片就能對戰,因規則簡單又能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所以很適合用來打發時間,是非常受歡迎的庶民娛樂,為了擺棋方便,甚至被人在上邊挖出可以放置棋子的小空間 !! 隨著工商發達,這類小玩意兒逐漸被遺忘,後來慶安宮為了紀念這段往事,整修時將這幾塊地磚移到廟內存放,現在反而變成不是每個遊客都能發現的小小秘境~~

20191209 1432 1

通往兩側過水廊的八卦門旁石壁各有一幅泥塑作品,分別是王羲之養鵝、林和靖採梅、陶淵明愛菊、蘇東坡洗硯,四愛主題很常見,不過很少有這麼大型的創作,據說是出身永靖的國寶級大師江清露作品,也是浮雕,但更立體,而且因為位置適中,不必抬頭仰望就能慢慢欣賞~~

廟內許多雕飾彩繪作品都值得細細品味,水車堵或墀頭的豔麗交趾陶也是很值得一看,像是熱鬧歡欣的迎娶隊伍或是麻姑獻瑞,都是很優的視覺饗宴~~

善化慶安宮藻井十分美麗

拜殿上方的藻井也是必看之處,初看就覺得眼花撩亂,將蜘蛛結網的特性展露無遺,比起艋舺龍山寺三川藻井還要更狂,居然使用48組斗拱,一路連到中央頂心明鏡,幾乎忘了後邊是八卦造型橫木,到了最頂端,根本就是一個圓的概念~~

因數量太多,所以斗座較迷你、而拱所使用的弓型短木則變得更細、角度也彎曲更大,營造出層層相壘的壯麗效果,卻又不致過於沉重,細看又覺得曲線柔和,非常適拿用來做為祭拜女神的廟宇裝飾,透過榫頭彼此相接,不用任何鉚釘,價值極高的工藝傑作,匠師手工之巧令人佩服,在台灣數不盡的廟宇藻井作品中,它絕對是佔有一席之地建築佳作,真是太精采了~~

20191209 1446

居然還有沈公光文神像碑(1982年由同樣出身浙江鄞縣的寧波同鄉、時任立委的沈友梅所立,當年增祀沈光文使原本的五文昌變成六文昌,後因有爭議而移至紀念廳,裡邊提到1978年有為沈公立碑建坊,應該就是現今位於北仔店的沈光文紀念碑),廟內也有沈光文紀念館,可惜因後殿整修,關帝爺與觀音媽都無緣得見,沈光文紀念館也暫時進不去.....殘念 +_+

每年中秋舉辦的五文昌祭典是廟內盛事,相傳由聚奎社發起,該社是光緒14年(1888)由生員王提元倡組,北仔店仕紳陳子鏞曾聘請臺南文樂社樂師指導,新化里西保三舍庄林希傑在內的進士捐獻三甲餘田地做為營運經費。祭典進行遵循孔廟古禮,甚至有跳佾舞,是其一大特色~~

20191209 1456 1

沒能去沈光文紀念廳,來去文物陳列室晃晃也好,裡邊展示許多往日文件書籍及廟宇構件,連荷蘭井的舊井蓋也是展品之一,比較值得一看的是慶安宮在戰前還未拆的模樣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灣裡御遺跡地紀念碑的照片,看了真是感觸良多,就算強制拆廟以擴大紀念這位不幸在乙未戰役陣亡的日本皇族,還是改變不了人心,慶安宮依舊在,紀念碑早無存,強摘的果實終究不會甜........

20191209 1465

這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牌是文物室最神秘的存在,牌面上的"萬"、"歲"寫法與現今不同,不知是否有什麼特別含意 ? 放眼台灣也不常見的物品,在解決紛爭上很好用,只要請出來說自己是正義的一方,對方有理也很難反對 ^_^

據說原本是供奉在營盤尾的關帝廟,後因廟宇拆除才移來此處,差點毀於皇民化運動,算是廟內少數重要清代早期文物~~

20191209 1341

善化歷經百年變遷,飽歷滄桑的馬路街道早就不復原貌,據說只有這條中華路157巷還留有目加溜灣街時期的樣子,堪稱善化最古老的街道,俗稱後街仔~~

斜陽映照紅磚牆的樣子倒還滿有那個樣子,週遭房舍頂多只見到一個拉下鐵門的中國時報/國語日報善化報事處還有已變成企業辦公室的舊佳南旅社,若能加以改造,或許有機會成為如同嘉義府路巷的觀光巷道~~

今次來到善化老街,大概就是利用T-bike將中山路騎一遍,大概就是善化車站到慶安宮之間的範圍,其實還不錯玩,原來藏著這麼多故事,只有品嚐道口麵食館太可惜(炒餅不錯吃),接著來去善化糖廠閒晃,天氣有點小悶熱,吃個冰消一下暑吧~~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