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彰化市、悠遊半線城,品味彰邑縣城內的眾多大廟小故事,午後來段歷史之旅,是非常享受的啊 ^ ^
undefined
旅行日期:2012.03.18

彰化遍佈的古蹟廟宇遊玩起來真是欲罷能、意猶未盡,但早上光是從開化寺逛到關帝廟就花了不少時間,看來原先規劃的景點清單確定是沒辦法全都走過一遍,經過一番刪刪減減,如果再去聖王廟&南瑤宮應該沒有問題,這就是開始第二段的彰化古蹟之旅囉 ^ ^

undefined

繼續未完的彰化古城之旅,接下來的行程,要從西門一路逛到南門外的彰化南瑤宮 ^ ^

中山路以東的景點............只能期待下次啦 +_+



來到永樂街與菜市街交會處,彰化南門公有零售市場就在這裡,其不用走到這裡,沿途兩旁滿滿的菜販與叫賣聲,遠遠一看就曉得這裡是熱鬧的菜市場 ^ ^



初次聽到菜市街的名字,就覺得很親切呢 !! 而且它的名稱確是恰如其份,整條馬路上都是來買菜的婆婆媽媽們,空氣彌漫著一聞就曉得是菜市場味道,當然還有最讓受不了的會有人騎機車來買菜,就在一路閃 躲之際,來到菜市街49巷,遠遠就能見到一間疑似廟宇的建築,不知是否就是聖王廟 ??

沒想那麼多,就當作體驗一下彰化市的小巷風情,也是很有意思 XD 菜市街往南會到華山路,那裡稱做城腳尾,



.................一直在想,中間那台藍色車子是要怎麼出來呢 ?? 都市空間使用的極緻啊~~~



果不其然,剛剛見到的廟宇建築,就是聖王廟,又稱威惠宮,彰化三座國定古蹟之一,格局是三開間四進二廊,縱深極長,不是藝術價值或是歷史定位,在彰化縣近三百年的歷史裡,都佔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定位~~

隔壁有間叫做慶豐宮的小廟,主祀天上聖母,俗稱竹城媽,原供奉西門城樓,城牆被拆除後奉祀在此,又稱竹城媽,兩廟相鄰之近在彰化市內相當少見,但兩者關係並不深~~



彰化威惠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彰化城內漳州人信仰中心,為了紀念故鄉,廟名與漳州雲霄祖廟相同,相傳建於雍正11年(1732年),《彰化縣志》卻記載是彰州七邑(漳浦/龍溪/長泰/南靖/平和/詔安/海澄)人士於乾隆26年(1761年)所建,地點在縣城西門附近,因縣城內有兩間開漳聖王廟,故俗稱"大聖王廟",乾隆60年(1795年)泉籍陳周全起義反清攻陷彰化,城內漳籍人士以本廟為據點反擊,因受械鬥牽連而致部份廟宇建築毀損,嘉慶12年(1807年)由當地漳人發起整修,道光28年(1848)地震造成廟宇損毀,直到咸豐10年(1860年)舉人陳肇興倡議重建,戴潮春事件中因同屬漳籍使廟宇未受波及,大正元年(1912年)由總董林獻章與漳州七邑薰事協力重修(其中多人居住五福戶,可以想見當時五福戶已是熱鬧街肆),奠定今日廟貌,戰後因後殿到三川殿兩側成為軍隊倉庫,以致香火日減,1971年由彰化市公所主導將後殿空間出租成立威惠托兒所,1982年結束營業,由於無人管理導致廟貌頹圮,原本打算將廟埕打通成道路與永樂街相連,後經地方人士抗爭而取消,1985年被指定為二級古蹟,現在則是國定古蹟,1991年開始五年維修工程,2007、2011又再施工維護~~

與慶安宮一樣都是硬山升簷式屋頂,兩間廟剛好是泉漳兩大族群的代表性人群廟,因漳人主要聚集在縣城西南,才會選在此建廟,雖然香火已不如往昔旺盛,但寬敞的廟埕與恢宏的廟 貌,幾乎可以想像多少渡過黑水溝的漳州人來此祭祀來自家鄉的守護神,居然隱身在這小路之中,有著說不出的寂涼............



三川殿前的八字牆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早上才在元清觀見過,剛好可以拿來做比較,會發現整體外型較為質樸,泉州白石牆上方用紋路營造出屋脊、屋簷,連瓦當及滴水都出現 !! 中間兩邊各雕一支花瓶,下方基座似有磨損,圖案有些模糊,位居牆中央的石雕主題是二虎遊林,另一邊則是蒼龍教子,基本上取代了對看堵的龍虎裝飾,仍遵守左青龍右白虎的傳統,頂堵墀頭上還有可愛的小石獅,無論手法或意境,都遠在元清觀的八字牆之上,真的是越看越有趣 ^ ^

20120318 294.jpg

三川殿門面相當樸素,門柱皆無楹聯,窗戶也是很素的菱花窗,一對青斗石獅坐鎮門前,據說是咸豐年間作品,相當古意悠然,然後今天逛了不少廟宇,發現它們都很喜歡用劍屏擋住大門~~

20120318 302.jpg

大殿屋頂中央那個雕塑甚是有趣,題材似乎是仙人騎瑞獸,但究竟是什麼獸呢 ? 完全看不出來 3_3



好個安靜的清幽處所,連前面老人家們下棋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呢 !!

這時才找到機會細看三川殿,屋脊兩端雙龍搶球的龍尾蹺得極高,甚是搶眼~~

undefined

正殿前的一對龍柱是咸豐10年(1860年)時重修的作品,皆是單龍盤柱,龍邊張口、虎邊微開,無縷空雕,雖然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整體而言與彰化孔廟大成殿前的那對龍柱造型頗為類似,龍像緊貼柱身未鏤空,據說是清朝中葉時期的風格,以前都沒注意,其實龍柱的演進幾乎就是一部台灣廟宇建築發展史~~~



開漳聖王鎮座神龕,前方兩側神尊是太監侍者,依年紀不同分為監爺、少監爺,從三川殿與正殿的斗拱、雞舌、通樑.......等造型來看,主要是粵派風格摻雜少許漳派建築,能夠在漳州人的聖地見到粵派匠師的手藝,真是非常有意思呢 ^ ^

20120318 309.jpg

正殿上方懸掛大正元年(1912)”威鎮閩疆”匾,看來是有好好翻修,所以才會出現”全廟大修繕”字樣,署名”管理人生員 紳章林獻章 監”,原本的缺字都有補上,而且應該沒有很久,因為字跡都超新的 !! 當年由他與漳郡七邑代表一同修繕,他們不僅同是聖王會成員,而且大部份人都住在五福戶,代表在那個日治時期逐漸興起的北門外大街,漳籍人士在那裡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下邊那塊”澤遍臺陽”匾額卻是兩邊落款都不見了 3_3 但根據資料顯示,應是同治九年(1870)由七邑紳耆等立,因是七邑人士合獻之匾,才會掛在正殿上方的吧 !!



這塊"昭燕英靈"的古匾不論年份或是署名者都快落光了,仍能依稀猜到是嘉慶22年(1817年)北路協中營都司林顯所獻~~



走進後殿,依然可見到葫蘆平拱,而在下方的渾圓磚柱甚至罕見,可以把磚塊弄得那麼圓真是很有創意的巧思啊~~這裡仿佛是粵派建築風格的殿堂,加上正殿與三川殿融合各派的木雕傑作,聖王廟早已超脫開漳聖王的信仰範圍,是品味台灣廟宇建築藝術的最佳場所~~



後殿祭拜聖王夫人,第一次看到有將她特地獨立出來祭拜的,看來聖王信仰在昔日彰化城內應是十分盛行,上面掛著的正是聖王廟最古老的匾額,年份是"乾隆歲次壬子年葭月穀旦",即是乾隆57年(1792年)時立的"海東慈雲"匾額,署名"閤郡紳矜士庶人等仝敬立",這裡未用"臺郡"而是"閤郡",似乎不是台灣本地人所獻,但若是用漳州府的名義獻匾,似乎就說得通,經過120年,大正元年(1912)那次整修的干支記年正好也是壬子年,相隔超過百年歲月,泉漳之間連綿百年的紛擾不再,連這塊土地的統治者都換了人........

那次整修距今正好一百年,不但彰化縣的城垣遺跡盡數消失,中部政經領導地位亦已拱手讓給台北市,連鹿港也不再是臨海的港口城市~~~說不上滄海桑田,卻是歲月無情,百年之後又會如何 ?? 想太多也沒用,還是好好把握當下,若是生活過得很充實,就會覺得時間真的是過得好快,好快~~~~~~



與觀音娘娘說聲告別,要離開聖王廟囉~~~~



從聖王廟前的小路往西走到中華路,旁邊一間看似不顯眼的小廟,就是大西門福德祠,是曾經存在的彰化古城留存到現在的歷史證明~~

彰化縣城的建設直到雍正12年(1734)才由知縣秦士望插竹為城、挖壕為池、並開四門((樂耕門、慶豐門、宣平門、共辰門),可惜刺竹城毀於1786的林爽文事件,元氣未復又在1795年的陳周全事件受創,嘉慶2年(1797年)知縣胡應魁重建竹城並為城門興建城樓,後因地基不穩加上地震頻繁導致城樓頹圮,林文濬、王文濬、王松、詹捷能等36名當地仕紳聯名向前來巡視的閩浙總督方維甸請求改建城牆,他有鑑於此便上奏朝廷並得到建城許可,嘉慶16年(1811)由知縣楊桂森捐俸並與當地仕紳齊心建城,一開始為土城,當年地震使土牆損毀,這才改用更堅固的磚石城,因八卦山勢居高臨下,佔據此地便能控制彰化縣城,兩者關係之緊密被稱做”蜈蚣照珠”、”葫蘆吸露”,本欲將其納入城內,不過最後仍未實現,僅在山上設立定軍山寨並派兵駐守,嘉慶20年(1815年)完工,隔年福建巡撫來台,見城池規模而題"彰化縣城碑記",是臺灣第一座磚石城,相傳工程此時仍未全部完成,持續至道光四年(1824)才正式竣工,大大提升防禦能力,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中是在八卦山砲擊城中加上內應配合才得以攻陷彰化城,歷經百年歲月依然猶存,卻在日治時期因市街改正而消失殆盡,華山路便是昔日城牆所在地,如今只留下"城尾腳"這個古早地名來稍稍緬懷這座曾存在的縣城......

彰化市在日治初期原是屬於線東堡彰化街,1920年的市街改正擴大彰化街範圍,原彰化街則改為彰化大字,下轄北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外、市仔尾等小字,直到1933年升格彰化市,消失的城門居然會化身為地名繼續存在,也可約略了解這座古城對當地居民的意義,據說每座城門都有其所屬的土地公廟,而唯一倖存至今的便是大西門福德祠~~



大西門福德祠相傳建於乾隆46年(1781),目前除了正殿外,前方還有一間小小的拜亭,雖然與最初的模樣已然不同,但仍是彰化市內最有古意的土地公廟~~

話說四座城門都有對應的福德祠,與桃園古城類似,在城牆遷除後,幾座城門土地公廟或改建或遷移,早已不見當年原貌,而這座西門福德祠是躲過日治時期拆城風潮,雖然因為中華路的開通使得部份建築被迫拆除並向東遷移,但卻依然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城門土地公,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雖是小小一間,但香客卻是不少呢 !!



根據廟內這塊乾隆46年(1781年)當地西街人士所獻的"福溢通濟"匾額,可以推測它在這之前便已存在,另外牆上還嵌有光緒七年(1881年)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與道光16年(1836年)的香爐,可以在常見的土地公廟看到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重要文物,可以知道大西門福德祠在彰化眾多土地公廟裡有著不凡的地位~~

歷經數百年的香火熏陶,土地公公安坐之處早已一面漆黑,連幾塊匾額也全是黑的,台灣的土地公廟何其多,身為彰化境內唯一被列為縣定古蹟的土地公廟,擁有不凡的歷史價值,住在裡邊的土地公公應該也是與有榮焉的吧 !!



接下來要去南瑤宮,呵呵~~是一段不算短的路程,隨便走走轉進民權路,再次靠近菜市街,中午時分依然熱鬧,突然好想買個飲料喝喝,春天沒有風的豔陽天,曬久了也是會熱的 XD



靠近民族路時看見這間鎮安宮,原來是彰化市境內與福安宮齊名的的兩間三山國王廟之一,建於嘉慶3年(1789),由潮州移民奉祀,看這新穎的廟貌,若非改建得如此現代化,應該也能名列彰化市古蹟之列,昔日潮州人士在縣城內的遺跡,僅能從此去追尋了.......



四座城門土地公廟,除了僅存的大西門福德祠,還有早上見到在元清觀對面的大東門福德祠,另外有一座南門福德祠,,因為建於雍正二年(1724年),與開化寺同年,所以又稱開彰祖廟~~

雖曾守護南門居民二百年,但仍因道路拓寬被迫拆除,後來在此易地重建,一旁還有昔日南門(宣平門)的仿古建築,剛剛在大西門福德祠見到的一對祭拜土地公公的夫妻,也在此巧遇,信仰的力量果真不容小覷,不管是百年古蹟還是新建廟宇,裡邊所住的福德正神會永遠保護這塊土地的人民 ^_^



南瑤宮前往笨港進香的對象由北港朝天宮改為新港奉天宮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哈 !! 這個樂趣就留待下次拜訪北港時再好好享受吧~~~今日輕輕帶過就好 ^_^

因為2010年是南瑤宮大媽年,老四媽會是進香成員之一,當年照例是開彰祖廟接頭香,所以才有這個匾額??
照這樣下去,該不會每三年就會得到一次這個匾 ?? 還是這塊匾其實是有著特殊意義...........

這應該算是一種榮耀吧 !! 沒有掛起來真是有些小可惜呢~~~



華山路往西來到南瑤路口,一時還傻傻地不知有沒有走對路,因為路口一個好大的無底廟鎮南宮老大媽牌樓,直到確認旁邊民居的門牌是南瑤路才確認是正確的路,原來鎮南宮也是媽祖廟之一,與南瑤宮同樣源於笨港天妃廟的香火,經過廟前可是香客群聚、人車難行,哈 !! 農曆三月果然是媽祖的季節,待會兒要去的南瑤宮早就聚集一堆進香團,只是當時還不曉得而已 !!!

在這東邊不遠處的華山路、成功路交會處附近因鄰近彰化城南門宣平門,而形成南門口街,從這兒繼續往南走,就是縣城外,原來南瑤宮是這個原因才會被稱做外媽祖~~



就在南瑤宮不遠處便已聽到鑼鼓喧天與口哨的嗶嗶聲,哇 !! 居然這麼巧,剛好遇到來朝拜的進香團哩~~~





好久沒有這樣近距離體驗劈哩啪啦的鞭炮聲,挺享受這讓耳朵震撼十足的壓迫感,上次在媽祖廟前遇到進香團是在中港老街前的慈裕宮,一樣是農曆三月,哇 !! 好快哦~~已經是兩年前的往事了耶 !!!

一直以來都沒有刻意參加這般熱鬧的廟會慶典,能夠遇到一切都是緣份啊 XD
既來之則安之,好好體驗一下三月瘋媽祖的熱鬧氛氛吧 ^_^



隨著大批香客進入廟宇,廟埕恢復了它原本的樣貌,總算找到機會與傳說中的外媽祖---彰化南瑤宮見上一面,其實很早以前就想來這裡,在唸國中的時候就聽過它的名字,楊本縣敗地理與南瑤宮的日月鐘風水寶穴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當時還不是很清楚彰化是什麼地方,但外媽祖的名字卻已是感覺到好熟悉 !!

相傳雍正年間有楊姓工人來當時的縣城南門外瓦磘應徵瓦窯工人,隨身攜帶求自笨港天妃廟的香火袋,後來返鄉後忘記帶回,據說存放香火袋之處每逢入夜便出現五彩光芒,當地居民認為是媽祖顯靈,便將其奉祀在附近的福德祠內,乾隆初年陳地窯主捐地才草創一間小廟,從南門與瓦磘各取一字,再改"磘"為"瑤",命名為南瑤宮,因頗為靈驗,以"彰化媽"、"南門媽"的名頭為全台所知,相傳宮內老二媽神像是五福戶居民出錢雕刻,據說五福戶開基祖廟每年六月初一皆會邀請老二媽回去作客繞境~~

歷年來多次整修,來到日治時期,是擁有正殿與後殿的廟宇,大正元年(1912年)由漳派匠師陳應彬重建正殿,當時這棟歷時四年完工、融合中西日三方建築元素的作品,直至今日仍是台灣相當罕見的廟宇建築,總是吸引眾多來此的遊客&香客們的目光,但在那個西風漸起的年代,或許還是太新潮,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迫使廟方以白蟻為害等甚他理由,將原本的正殿改為觀音殿,大正九年(1920年)再增建新的正殿,由泉派匠師吳海桐主持,四年後完工,之後在昭和元年(1926)年延請泉州溪底派匠師王益川之姪王樹發負責興建前殿(三川殿),直到1936年才完成,如今它已是擁有三川殿、正殿、觀音殿、後殿、凌霄寶殿的彰化縣境內著名的媽祖廟了~~

今日的南瑤宮少多幾分幽靜、多了幾分熱鬧,再加上內部又在整修............似乎來得不是時候,但或許有機會見到平常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 !!

p.s 原來三川殿屋頂也是斷簷升箭口造型,今天走過的幾間廟,幾乎都能見到這種技法的影子~~~



廟名匾後方的網目斗拱所構築的單純造型,讓南瑤宮這幾個字有著強烈的視覺效果,造型很特別的門簪,嘉慶城隍廟也有類似的構造........日治時期的廟宇建築特色 ?/




三川殿石雕構造之繁雜、作品之精美,真是讓人看了是目不暇給,據傳南瑤宮信仰範圍遍佈彰化、南投、台中,但從牆上信眾們的落款題名約略可以看到,信眾分佈各地,至少北至苗栗、南到員林,彰化外媽祖的影響力比想像中還深遠呢~~~



彰化市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彰化郡彰化街,直到1933年才與南郭庄、大竹庄合併升格成彰化市,歷時十年的三川殿建築歷程,竟也能見到彰化市行政區域的演進,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呢~~~



走進三川殿後,在大門後邊的封柱上可以發現到一副饒富意味的楹聯,隱藏有關南瑤宮的悠久歷史..........

"福地建神宮歲在乾隆壬戌秋七月",是指南瑤宮初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七年落成後才將媽祖迎入廟內~~

"虔心脩聖宇年逢大正甲寅序三春",大正三年(1914年)剛好是著名的觀音殿整建期間,卻非開工或是完工日子,而且這樣與後殿落成年代有關的對聯文字居然是題在三川殿的牆壁上,有些好奇,該不會原先是觀音殿的柱子,後來才移到此處的吧 ??





光是在下午這段短暫的時光,就見到了兩批進香團來此參拜,看到大片黑壓壓的人群頂禮膜拜,著實有些小感動



雖然捐獻者來自不同地方,但因為是一齊捐獻,所以才共用一個"郡"字 ??

看到茄投不禁聯想到茄投四大家族,龍井的陳氏古厝之美,至今仍相當懷念呢 !!



位於一角的竹節書卷窗,以不易難辨認的怪字著稱,除了橫批"晴光轉綠蘋"可正確讀出,那兩句對聯就真的是莫宰羊.......

據說對聯文字為"門外青光皆入壽、室中無物必沾香",若沒事先查過資料的話,可是怎樣也看不懂的 >_<



正殿的神桌上有個道光丁亥年(1827年)的小小香爐,古樸精緻的外表下,刻著雄勁的"南瑤宮"三個大字,在那個廟貌還沒有現今宏偉的清朝時期,遙想那歲月滄桑的百年風華,是廟內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比起那些佑大華麗的現代香爐,這個怎麼看都是超有fu的 !!!

undefined

好大的一金四百圓也 !! 由於歷年皆有整修,每次都應該有留下重修的碑記或捐款人名單,沒特別留意,只看到這面維修因為昭和16年(1941年)的地震而有部份損毀的正殿屋頂所留下的捐款人名單,莫非是因為當時已是太平洋戰爭時期,所以四百元的價值不斐,因此才會刻那麼大的字 ?????



南瑤宮雖然位處南門外,但與海邊的鹿港天后宮都是彰化縣的重要信仰中心,尤其是中部歷史上幾次有名的歷史事件,像是戴潮春事件、施九緞事件、林文明公案......都曾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結合不同時期與泉漳二派風格的南瑤宮,在廟宇建築上的藝術成就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原本以為它的精采建築故事在走進戰後的現代已經是暫告一段落,居然可以在正殿兩旁門洞上看到國旗的圖案.........

只有在那個時代才會看到的產物,應該也算是特色之一啦 ~~~



裡邊共有三對龍柱,尤其是正殿那對,可以在上邊看到旗、球、戟、磬的雕飾,甚至是南瑤宮的題字,甚有意思,只是與三川殿都一樣有鐵欄杆保護,雖然可以近距離欣賞但總是有種被隔離在外的感覺,有些小可惜說....

undefined

在鋼棚籠罩下,無法一窺正殿全貌,藏在心中的是一股說不出來的悶 +_+

undefined





西式洋樓外表下有著傳統的中國龍柱,三個日式老虎窗上是常見的歇山式屋頂,覆蓋著日式黑瓦,左右兩旁及後方使用的是代表日本的清水磚,山牆上寫著"誠心此地即普陀",延伸出去環繞一周的簷牆欄秆與希臘風裝飾處處透露出濃濃的仿巴洛克風情,但基本架構仍是木造格局,這帶有日本風格的大正洋樓建築正是南瑤宮的觀音殿 !!

它雖位居正殿之後,但不論規模格局,皆比正殿要大,因為它才是最原始的正殿,但在彬司的巧手裝扮下,成為台灣廟宇建築史上經典的一頁,卻也因那獨特的外型而被迫讓位,並成為彬司手中唯一的特殊建築風格,雖然是在整修中,但還能深深感受到傳統廟宇與洋式建築所激盪出的火花...........

想要好好一探南瑤宮的建築之美,至少今日不是最佳時候,要等以後再找機會來了 -_-



後殿主祀廣澤尊王,據說是台南五條港的西羅殿八太保,也因此與西羅殿結下不解之緣,對郭聖王比較有印象的反而是台南永華宮與陳守娘的故事,以前都沒有很注意,自從離開台南後,反而很喜歡有關府城的鄉野傳奇呢 !!!



來宮裡作宮的進香團也要跟著回去了,沈寂許久的場景再次熱鬧了起來~~~



人潮過去,突然變得好安靜 XD 現在才注意到還真的是沒有鐘,真的是傳說中的"日月鐘"地理~~~

南瑤宮裡眾多古匾以及有關笨港進香的故事還有到水仙宮換神袍的緣由都未加著墨,還有那著名的眾多媽祖會,哈 !! 就留著當作下次再訪的最佳理由吧 ^_^



從南瑤宮回到彰化車站的這段路突然覺得好遙遠,走了一天的路,不累的話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哩 >_<



偶遇一棟舊建築,高聳的外牆、簡潔的線條,很有昭和時期現代風格的fu,起初還不以為意地隨手拍拍,後來才曉得它的背後可是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它原先是建於1937年的高賓閣,戰後告別杯觥交錯的夜夜笙歌,一度做為中部唯一的鐵道醫院,卻在1984年裁徹閒置,近年來由於地方民代提議改建停車場,掀起了一場搶救古蹟的文化運動,所幸最後在2011年登錄縣定古蹟,為彰化市再度添上幾分文化氣息~~

若是再早個幾年,或許下場就是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像這般具有歷史意義的日治建築,只會減少不會增加,能夠受到大家的重視真是可喜可賀,雖然地方人士並不全然接受它的保留,但若是將它以不同的面貌風華再現,成為彰化市繼扇形車庫後的珍貴台灣鐵道文化資產,倒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期待可以成為比花蓮鐵路醫院更具深度的鐵道博物館 ^_^





高賓閣附近就是名氣很大的貓鼠麵,聽說不錯聽,特地來品嚐一番,因為肚子粉餓,三兩下就吃光光,沒特別注意味道,只曉得不油膩、很爽口,不枉特地從車站繞遠路來這裡~~~



因為導覽手冊上有特別提到這家阿璋肉圓,反正都會經過,不如買一些回家品嚐,果然大家都讚不絕口,尤其是那醬汁,獨特的口味極為誘人,呵呵 !! 下來再來買吧 ~~

一次就見識到彰化三寶裡的其中二樣,挺有意思的 !! 現在若是出門趴趴走,如果條件許可的話,都會盡量帶當地名產回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_^

原本以為彰化身為彰邑首善之地,高度的開發早就難以尋覓與它有關的舊時殘跡,沒想到仍舊保留不少歷史建築,而且都讓人十分驚豔,還以為一天的時間可以逛完,沒想到卻是連中山路也跨不過去 >_<

有些景點當時見到其實不是很了解,回去後再翻查資料,又再更加認識它,卻也為錯過不少值得一看的地方而有些小小捥惜,留下些許空白的旅遊記錄倒也不是什麼壞事,這次規劃的幾個景點還沒拜訪到,哈 !! 差不多可以開始計劃下一次的彰化市中山路以東的旅程了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