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歲月悠悠的彰化古城,有著與鹿港小鎮截然不同的半線風情,心血來潮來段尋幽訪勝之旅,探尋這彰化首善之地,有幸留存至今的歲月殘跡~~
undefined
旅行日期:2012.03.18

從桃園坐著火車,隨著一路南下,陽光慢慢露臉,相隔多年,再次來到彰化車站,上次是拿著新買的單眼相機到鹿港朝聖一番,好令人懷念那段沒什麼煩惱的青春歲月 ^_^

聽說彰化市曾是中部最繁華的歷史古城,至今仍有不少古蹟景點,呵呵 !! 北部天候不佳,最近又喜歡逐陽光而居,不如到彰化走走,體驗一下傳說中的半線風情 _

undefined

提到彰化市,就一定會想到八卦山大佛,本來想說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走八卦山走走,不過最後卻只有在彰化舊城區附近晃晃,連中山路都跨不過去 >_<

本來也在這次行程計劃裡的彰化武德殿與節孝祠只好期待他日再逢了 +_+  這次很單純,彰化古城趴趴走,有什麼看什麼~~



走出彰化車站,看著沒啥變化的車站大門,想起不少往事哩.........國中的時候曾看過一本書,都是介紹有關彰化的歷史典故,像是彰化與半線的關係、本縣敗地理的故事、南瑤宮的日月鐘地理、林文明公案........等,雖然僅是三言兩語,但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_^

彰化舊稱半線,早期是平埔族巴布薩族(Babuza)半線社居地,鄭成功部將劉國軒曾派兵來此討伐沙轆社,之後陸續有漢人來此屯墾,康熙33年(1694)的《臺灣府志》已有半線社的記載,康熙56年(1717)的《諸羅縣志》已出現半線街,至少在康熙末年已是個熱鬧聚落,位居臺灣中部交通要津,朱一貴事件後,巡臺御史吳禮達上奏朝廷,將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的土地獨立設縣,得到雍正皇帝同意,彰化縣自此從諸羅縣獨立出來,嘉慶21年(1816)的《彰化縣城碑記》提到"彰聖天子丕冒海隅之化歟",後人便擷取文字稱"彰顯聖化/教化/皇化"為縣名由來。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設縣,半線街(彰化市)因是縣治所在,便迅速發展起來,直至光緒年間已是台灣中部的政經重心,台灣建省後地位逐漸被鄰近定為省會的台中市給取代,1901年成為彰化廳彰化區線東堡彰化街,1920年與附近村庄合組改制成為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昭和8年(1933年)將彰化街合併南郭、大竹,升格為彰化市,戰後成為彰化縣彰化市,亦是彰化縣治所在~~

雖然它的影響力不如鄰近的台中市,但自清朝以降仍至日治初期,它可以見證了許多影響台灣命運的大事~~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霧峰林家的興衰、施九緞事件、乙未戰爭裡的八卦山戰役,都說明了彰化在台灣發展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再精采的戲也有落幕的一天,就算是保衛家園的彰化縣城與四座城門,如今也已沓然無蹤,但即將邁入設縣三百年的古城彰化縣,仍留下不少古蹟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藝術的精品,在車站內拿了份導覽圖,這就開始今天的彰化古城文化之旅 ^ ^



因為定光佛廟就在火車站不遠處,所以第一站就是來這裡啦 XD

來到長安街一角才總算是見到它傳統廟宇的身影,難怪先前找資料都是看到這個角度拍攝的照片,因為其他地方早已被民宅包圍,

20120318 013.jpg

定光佛廟初名"定光庵",是汀州人的信仰中心,同時也兼具汀州會館的功能,乾隆26年(1761)由汀州八邑(永定/長汀/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上杭)移民建於北門附近,道光28年(1848)毀於彰化大地震,重建後成為兩進兩廊並增建左右廂房,更名定光佛廟,由於佔地甚廣,是當時彰化縣城內最大的寺廟,可謂風光一時,當時北門外的五福戶還未發展成現今所見的熱鬧街肆,以它為中心的北門街週遭是城內重要聚落~~

明治39年(1906)的市街改正拆除三川殿、拜亭、左右迴廊、左廂房,僅存正殿與右廂房被包圍在民宅之中,幾乎看不出它原來廟貌,淡水龍山寺、台南水仙宮似乎也有類似的窘境,但至少是在人來人往的市場裡,但此地就是完全被遺忘,走入裡邊,漆黑蒼然的悠悠香火下盡是黯然寂寥,只有香客或是專程來此的遊客才會出現在這裡..........

對比它在台灣唯一的兄弟 --- 淡水瑾山寺,不論規模與境遇,差別頗大哩~~

20120318 016.jpg

廟內使用不少懸掛柱上的木楹聯,剛好瞄到”古道照人間,卹難捄災,何止鄞江超寶筏”、”古蹟溯鄞江,換骨脫身,空色相乎圓光以外”,分別是1915年及1919年的作品,都用"古"開頭,另一邊不用也能猜出,應是用”佛”開頭~~

對照廟內其它對聯文字,將第一字連起來,恰巧是定光古佛~~

20120318 020.jpg

不愧是三級古蹟,乾隆年間的匾額甚多,最古老的是乾隆27年(1762年)的"西來花雨",協鎮北路副總兵帶軍功紀錄二次張世英敬立~~

下邊是”曇光普照”,年份是嘉慶18年(1813),落款”鄞江眾善士重建立”,又有”歲次癸酉年重修”,可知當年廟宇曾進行修繕~~

20120318 019.jpg

正殿上方懸掛兩方匾額,上邊是道光五年(1825))的"智通無碍"(獻匾者巫宜福,與巫宜禊是兄弟,曾獻給淡水鄞山寺一塊道光四年(1824)的”是登彼岸”匾~~

下邊的是乾隆38年(1773年)的"濟汀渡海",己丑科進士龍岡沈鴻儒敬立所獻,這些匾額提到的人名大多來自福建永定,做少台灣少數僅有祭祀家鄉神明的廟宇,自然展示一下虔誠的人,當年汀州人渡海來台興建這間供奉家鄉神明定光古佛的廟宇,再對比現今的模樣,不曉得是什麼樣的心情.......



途經中華路圓環,路中央有朵好大的花啊 ~~~據說這裡日治時期曾被弄成小綠地,所以別稱三角公園,現在則是中央有個大型蓮花燈塔的圓環,不過感覺實在是不怎麼像花,後來才曉得有關它的負評不少,既然對市容景觀沒有加分,看來消失只是遲早的事,趕緊拍下它的最後身影吧 !!!

這裡在清朝可說是彰化縣城十字大街,東西兩邊的中華路與和平路分別是東門街大西門街北門街,以它為中心的舊城遺跡不少,很適合拿來當做探索彰化城的起點~~



從圓環轉進中華路,正對民族路(清代時北段稱做南街)的位置有間廟,就是有"觀音亭"之稱的開化寺~~

彰化開化寺在雍正二年(1724年)由首任知縣談經正倡建,是彰化第一間廟宇,主祀觀音,俗稱觀音亭,由於彰化縣才在雍正元年(1723)設縣,時隔不久便建廟,所以又有"開彰第一寺院"之稱,取名"開化"確實頗有深意,乾隆18年(1753)曾重修,乾隆51年(1786)的林爽文事件中遭火劫,事後經南街富商黃元世與鄉人王光寅各自捐資增建正殿、後殿,同時增祀痘公、痘婆,乾隆60年(1795)陳周全攻入城內以此做指揮所而讓損害廟貌,道光15年(1835)廟宇又見失火,後因頹圮以致廟地被侵占,彰邑仕紳同年進行整修,道光20年(1840)舉行落成大典,並刻製”重修觀音亭碑記”,咸豐十年(1860)因回祿之災而毀壞,加上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影響導致更加嚴重,同治八年(1869)才將其整修完成,奠定今日所見格局~~

但在日治時期市街改正時,三川殿與山門皆因中華路拓寬而拆除,後因空間不足僅重建今日所見之葫蘆造型山門,二戰時略有毀損,1946年重建,1968年重修正殿神龕彩繪,1985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921大地震造成結構傾斜、牆壁龜裂,2002年整修完成,2004年後方增設禮佛堂,頂樓安置高達8公尺的銅製觀音像,廟雖不大,但因其年代久遠,在彰化眾多廟宇裡具有指標地位~~



比起中規中矩的傳統山門建築,這別出心裁的葫蘆造型可是讓人看得是津津有味呢 ^ ^



開化寺門面不廣但縱深長,兩旁雖然都是高聳民宅,但牆壁沒有與它連在一起,所以在視覺上還不致太過擁擠



正殿柱子上刻著"同治己巳年邑庠生蔡鴻瀛叩謝"的字樣,上方則懸掛著同治10年(1871)的"現大慈悲"匾額,從咸豐十年(1860)開始的重修工程到這年完工,另一邊柱子刻著"藍翎知府銜即選儒學黃鏞敬題",這個藍翎似乎是因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有功得到賞賜,這段維修期間橫跨台灣三大民變之一,也算是不簡單的記錄~~

這次整修結果除了大致仍維持道光20年的規模樣貌,也溶入了各式建築風格,由於歷年重修次數不少,所以雖是帶有漳州色彩廟宇,但在裡邊可以看到不少泉派的藝術傑作~~



正殿大木結構是三通五樑,上面三個是金瓜筒,下面兩個是木瓜筒,而且還是難度較高的趖瓜筒,可以一次見足不同建築型式的風格,很好奇通初是怎麼設計的 ? 該不會是兩派師父一齊施作的吧 ??



寺裡年代最久遠的匾額便是這塊乾隆39年(1774)的"渡世慈航",落款"彰化縣典史裘以論敬書"~~

上邊的年份是甲午,看到這兩個字真是無限憾慨,那時的乾隆皇帝應該想不到120年後的子孫會不小心把台灣搞丟了 @_@



後殿主祀三官大帝,與正殿類似都是方型石柱與木造圓柱並列,亦可見到關刀拱的存在,並多了螭虎拱的襯托,在這裡可以見到許多建築語彙真是收獲良多啊 XD

而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少年輕女孩來這裡拜拜,畢竟這裡不是非常熱門的景點,所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倒是覺得有點奇特,後來才曉得原來背後是有原因的~~



上方懸掛著乾隆59年(1794年)的"寶殿圓通"匾額,光是開化寺就有兩塊乾隆年間的匾額,而定光佛廟則有四塊,不愧是彰化市歷史悠久的古廟,不像其他廟會將匾額重製,看這斑駁掉漆的模樣,應是真的是兩百多年的古物吧~~

20120318 058.jpg

道光20年(1840)那次整修除了留下碑記,亦獻上"慈心保赤"匾額,看來那次工程很受重視哩~~



另外在旁側祭祀著痘公痘婆,據說清朝有對行醫濟世的夫妻檔,治好很多染上水痘的病患,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它們奉為神明,現在反倒吸引眾多追求美麗的男女們來祭拜,相傳拿化妝品來祭拜,回去擦拭後就會變得漂亮,七夕是最主要的祭拜日子,不只求得好外表、也希望能求得好姻緣,當然也有迕多家長會帶著長水痘的小孩來這裡祈求早日痊癒~~

走進現代,痘公痘婆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若是來開化寺走走,千萬不要錯過這有意思的景象~~

20120318 060.jpg

位於痘公痘婆上方的是道光20年(1840)的"聖德資生"匾,聽起來很像某個化妝品牌子的名字,很符合痘公痘婆的身份呀~~

細看落款人名,發現一整個落落長---前任彰化縣知縣周璽/彰化縣知縣李廷璧/北路中營都司洪志高/彰化縣典史徐熊光,不僅彰化文武官員聯名上匾,前後任彰化知縣的名字也一齊出現,雖然不能與廟內另塊"眾母自在"是由知縣與副將--彰邑最高文武長官同獻之匾相比,但看到了周璽的名字還是令人眼前為之一亮,他所著《彰化縣志》,是彰化立縣近三百年來第一份志書,所以能夠發現有他名字的匾額,還是有些小感動~~



迴廊石柱刻著"道光丙申年立、邑內監生鄭廷貴、黃兆祥敬奉"等字樣,是見證道光年間重建毀於祝融之禍的開化寺最好證明,聽在道光20年(1840年)還舉行落成大典,因為是開漳第一寺,所以才會如此受到當地居民的重視 ??



雖然只要沿著中華路往東走就能到達孔廟,那可是悠遊彰化古城必訪的著名景點.........先稍微繞個路,往北走向陳稜路,到元清觀看看先~~

中華路往東會遇到兩條小巷,南邊的中華路111巷是賜福巷,清代縣署衙役捕快住所,又稱四爺巷,有座賜爺宮,《彰化縣志》曾記載"巷,在縣城內者曰:賜福巷、文書巷、鎖匙巷、城隍廟巷、天公壇巷、暗巷",現在這些巷弄大部還存在,北邊的城中街(入口真不好找),很有台北街頭小巷子的fu,難以想像此地曾是彰化縣城中心,清代彰化縣署、日治初期的彰化郡役所、彰化警察署皆設於此,隔壁的成功路、和平路是昔日的總爺街、和平街,總之是很有歷史風華的地段,應該可以好好開發~~

轉個彎就看到元清觀民藝館,前方那間廟宇想必就是元清觀囉~~雖然知道很近,但沒想到那麼近 !!



彰化元清觀俗稱"天公壇"(又稱"獄帝廟"......因口誤變成玉帝廟 ?? ),是彰化市三座國定古蹟之一,也是全台唯一以""做為名而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乾隆28年(1763年)由泉州晉江移民所興建,城內泉州移民信仰中心,也兼作泉州會館,歷年多次整修,同治五年(1866)由舉人蔡德芳、仕紳陳元吉倡議重修,這次工程十分浩大,直到光緒13年(1887年)才完工,泉州七邑(晉江/安溪/同安/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居民舉行三朝清醮,可以想見它在彰邑泉州人士心中地位之崇高,廟對面的民生路210巷昔日也稱做天公壇巷~~

現在才曉得原來什麼是泉州七邑,但在艋舺同屬七邑的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與同安卻是水火不同,以致爆發頂下郊拼,淡水福祐宮則是閩屬七邑人所建,多了汀州、少了德化(因為併入永春(桃源)的關係?)..........有些複雜,不過算是學到了一點小知識 ^ ^

右側建築與部份廟埕因拓寬陳稜路而被拆除,前方戲臺因民生路通過而拆除,921大地震曾修補受損的三川殿牆面,就在它逐漸受到重視時,2006年4月9日深夜一場大火,重創元清觀,燒掉了它許多重要的木雕與匾額,僅後殿倖免,損失難以估計,難怪今日所見廟貌略為新穎,一些著名的珍貴文物皆已付之一炬.......唉 !! 只好走到哪裡,看到哪裡囉 +_+

p.s 三川殿是歇山假四垂與"斷簷升箭口"屋頂,當初幾乎被火燒到全部碳化的模樣全都煥然一新......感覺有些奇妙~~

20120318 086.jpg

由於木雕建築精品所存無幾,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後來重製,例如螭虎團爐木窗,所幸門前一對青斗石獅安然無恙,其它比較有看頭的地方僅剩三川殿的石雕與楹聯,"溫陵紀蹟百年廟宇重新",元清觀現在的狀況,還真是對它說中了 !!!

undefined

對看堵的龍虎兩邊壁堵以麟麒、鳯凰的交趾陶做為主題,傳統的龍、虎造型則出現在裙堵,虎邊是大獅小獅戲彩球,據說引申為太師與少師,是周代官制,是代表功名的象徵,不過若把龍邊的圖案案對照來看,更像是蒼龍教子 vs 二虎遊林..........如果不是事先看過解說,完全想不到是這個意思啊 XD

p.s 龍邊的對聯是"流島開基八卦山峰並峙",是光緒三年(1877年)的作品~~



蟾蜍 --> 蟾宮(月宮) --> 蟾宮折桂 --> 意喻"金榜題名"..........

小小的門簪也能有這樣的聯想,古人的想像力真是不簡單 !!

undefined

門神是王天君、另一扇門是趙天君,與舊照片裡的模樣完全不同,舊作原是1966年和美陳穎派所繪,不同師傅的作品,風格自然也是不一樣囉!!



幾乎被燒毀殆盡的正殿重現世間,拜殿與正殿屋頂皆三川脊,拜殿同樣也有斷檐升箭口,好似迷你三川殿,可惜許多木雕建築藝術傑作卻已然消失無踪,雖然政府非常努力要回復舊觀,甚至還請專業師父循古禮在此進行對場作,再怎麼看都像是繼承元清觀這個名稱下的新廟宇,但是往來香客依舊不少,雖然古味大失,但仍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吧~~~

20120318 098.jpg

雲龍御路是廟宇必備裝飾,只是這裡的造型相當古錐可愛,不是常見的莊嚴威猛,反倒更加平易近人的fu ^_^



聽說正殿的龍柱可是光緒3年(1877年)重修的作品,是單龍盤柱兼有八仙石雕,但其實是仿作,原物早己燒毀...

唉 !! 火災對古蹟真的很傷啊 >_<

20120318 101.jpg

玉皇大帝端坐正殿,後殿尚在整修中,工人們在忙上忙下地粉刷油漆,走到裡邊都還聞得到猶如剛裝潢好的新房子才會有的味道.......聽說以前有留下不少珍貴照片與拓碑文字,這次重建要將被火災奪去的東西一個都不少地全部弄回來,就算非原物,還是很期待曾在此高懸的清代古匾樣貌,現在還是什麼匾都還沒挂上去 ,很好奇浴火重生的元清觀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拭目以待吧 !!



昔日彰化縣城有四門,各有一座城門土地公廟,元清觀對面是大東門福德祠,原廟早已不存,本供奉在彰化城隍廟內,後遷來此處,名喚樂耕門的東門也已不存,目前僅剩西門福德祠還能見到最後的身影,剛好也在這次的行程之內,屆時再來看看有關它們的故事吧~~~



20120318 108.jpg

一時迷路往北來到光復路與民生路交叉口,剛好瞥見彼此成對角線的彰化市公所彰化縣警察局彰化分局,掩藏不住的日本昭和風格建築采風四處飄揚,剛好趁這個機會一睹彰化市役所彰化市警察署的歲月采風,已再無清代北路協鎮署蹤跡,不過畢竟走錯路了 !! 想去孔廟還是趕緊往回走吧 -_-



來到民生路與孔門路交會處,遠遠就可見到孔廟的朱紅建築,但近在眼前這道帶有西式風味的入口更是在瞬間吸引住我的注意力,原來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市內登記有案的歷史建築 --- 大成幼稚園~~



這裡本是白沙書院遺址,大正6年(1917年)成立彰第二幼稚園,1948年改名大成幼稚園,是少數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幼稚園教室,完整的日式木建築、雨淋板山牆、迴廊上多扇門窗,都是珍貴的遺跡~~

前方空地似乎已變成停車場,前方這座小小的昇旗台似乎過於新穎,後來才曉得原物已被拆掉,現在所見是仿作,而拆掉的原因竟是承租場地的業者不曉得它的歷史意義的文化價值,這件事政府實在是難辭其咎,看著這新遺跡,實在是有說不出的感觸.............隔壁紅色建築就是彰化孔廟,這就來去這處中臺灣文教聖地好好一探究竟吧~~

20120318 120.jpg

彰化孔子廟是彰邑第二任知縣張鎬創建於雍正4年(1726年),四進三院的宮殿式建築,曾是彰化縣學所在,乾隆16年(1751)仕紳施士齡發起募款重修,得到知縣程運青許可,一度中斷,卻直到乾隆18年(1753)才由知縣王鶚主持重修,僅修櫺星門。乾隆23年(1758)因風雨吹襲造成明倫堂全毀,知縣張世珍重建並在旁增建訓導、教諭署,前方設立泮池、照牆,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造成明倫堂與學署毀壞,嘉慶二年(1797)歲貢生鄭士模重修殘存建築,嘉慶16年(1811)知縣楊桂森再重修,增建大成殿露台欄杆、外設圍牆、泮池上建登瀛橋、於廟左側重建明倫堂,並置樂器、招佾生,舉行春秋二季祀典~~

嘉慶21年(1816)知縣吳性誠在明倫堂舊址興建文昌祠並重修白沙書院,道光五年(1825)縣學教諭蔡克全在明倫堂內設立臥碑並於大門內側興建福德祠。道光11年(1813)知縣李廷璧重修時將地基與露臺墊高66公分,殿前改用龍柱2支,崇聖祠旁增設名官祠、鄉賢祠、禮器庫、樂器庫,大致確立今日所見規模,清代最後一次維修記錄是知縣傅端銓捐款維修,耗時兩年,光緒六年(1880)完工~~

日治時期一度做為彰化公學校(中山國小前身)上課地點,後來的市街改正讓壯麗宏偉的建築遭逢浩劫,白沙書院與明倫堂皆被拆除,為了拓寬孔門路而將櫺星門外的禮門、義路、泮池、照壁盡數消失,但基本架構尚算完整,昭和八年(1933)曾重修大成門、戟門並留下碑記,戰後政府雖曾打算將其遷至八卦山重組,但因各方抗議所以仍留在現址,1983年被定為一級古蹟,現在是國家古蹟~~



首先見到戟門,此為彰化孔廟首創,褚紅色大門與厚實外牆,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fu,據說戟門並非孔門獨有,古時官宦大戶皆有此門,目的是讓來訪的武將可以擺放隨身的武器,這道門不叫做大成門而稱做戟門,應該是一方面表示對至聖鮮師的敬意,另一方面則是說昔日彰化縣武將甚多故得此名 ?? 不知 !! 猜的 XD

p.s 兩旁的禮義之道現在是圓門,但翻開以前的照片卻是八角形...............究竟哪一個才是最原始的面貌呢 ??



台南孔廟的螭吻是在禮門&義路上方,造型意外地嬌小可愛,而彰化孔廟的則是在戟門上,龍頭魚尾的模樣讓人看了是目不轉睛,聽說又稱為"",所以不僅有防火之意,更是代表著獨占鰲頭呢 !!

20120318 176.jpg

廟內石碑甚多,不少是自清代便已存在,年代最久遠的是這塊乾隆25年(1760)“重新邑學記”,不愧是廟內第一碑,也只有它才有提到彰化舊名半線及彰地舊屬諸羅之事,後來的石碑再也沒有提起過它們了 @_@
.
它對面所立之碑是光緒六年(1880)“重修邑學碑記”,是清代孔廟年代最晚之碑,兩碑對看,恰巧首尾呼應 ??

undefined

臥碑成為孔廟必備之物起於明太祖時期,順治九年(1652)禮部規定擺放在孔廟明倫堂左側的臥碑內容條文由十二條改為八條,主要是告誡生員要好好讀書、報效朝廷,這塊碑是道光五年(1825)立於明倫堂,因明倫堂被拆才移至戟門內~~

它在台灣還有三位兄弟,上次到台南孔廟時沒仔細看,現在才真正見到臥碑的真面目,差不多就是現在的校規,不知在封建時代,是否要將內容全部背起來才行.......想想真是汗顏,好歹唸了幾年書,除了髮禁及相關禁止事項外,完全不曉得校規內容是啥 +_+



乾隆51年(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震動全台,彰化縣也不能倖免,孔廟的明倫堂毀於戰亂,直到嘉慶16年(1811年)知縣楊桂森將其整修,重建明倫堂並移到孔廟左側,頒佈《白沙書院學規》,後來成為台灣許多書院奉行的準則,在孔廟修整上,"護露臺以石欄,造登瀛於芹泉上,設禮樂器,招佾舞生",至此相關設施日趨完善,這口刻著臺郡彰邑、聖廟大鏞的鐘就是當年的遺跡之一

他曾捐資歷時三年將彰化縣城改建成磚城,亦在鹿港造新橋,便是後來的楊公橋,總之是頗受愛戴的好官~~

但最初聽到楊桂森的名字時,立刻聯想到"楊本縣敗地理"的故事,其實這次的彰化之行,最想去的是南瑤宮,看看傳說中的日月鐘地理,所以能有這次的彰化古城之旅,應該要感謝這位知縣大人啊 ^_^



穿過禮義之道,漫步在偌大的廣場,踏著斑黃的地板,抬頭便見到這蒼勁古樸的傳統紅瓦建築,它就是彰化孔廟的大成殿~~

雖然它名列台灣三大孔廟之一,但恢宏的廟貌與古樸的滄桑看了十分賞心悅目,尤其是剛剛才遠離人車喧囂的鬧區,非常享受這滋養心靈的片刻寧靜~~

但東廡與西廡不時傳出的童言童語讀書聲卻有如天籟般悅耳動聽,與它身為中部文教重鎮的身份極為相襯.........咦 !! 是發生了什麼事嗎........不急,待會兒再去探探吧 ^ ^



這個御路只有中過舉的士子衣錦還鄉時才能從這裡走上露台,先踩龍尾、再踏龍頭、又是一個獨占鰲頭之意



大成殿是孔廟最重要中心建築,上方是歇山重簷式屋頂,那悠然質樸的簡潔外表,即便角落有著些許斑駁掉漆,卻盡是走過百年的歲月痕跡,呈現的是與台南孔廟完全不同的傳統建築之美,可能是有龍柱的關係,若再加上石獅、楹聯,感覺就真的很像是來到一座保存良好的百年廟宇 XD

20120318 144.jpg

屋頂垂脊上有許多小小的鳥類雕飾,據說是"鴟枭",本是性格凶殘並會反噬母鳥的不祥之鳥,但也折服於孔夫子的教化,象徵有教無類,即便是惡鳥也會服服貼貼的~~

蹺起的檐角變成了鳳鳯(還是孔雀 ?),雖是常見手法,但要這麼渾然天成,好似整條脊帶到了盡頭就逐漸幻化成鳥兒飛翔,相當有意思的畫面呀 ^_^

20120318 151.jpg

台北孔廟大成殿也有龍柱,相較之下,彰化孔廟的龍柱僅是單龍盤柱且造型簡單,但仍顯得莊嚴隆重柱,是道光10年(1830年)整修時所留下的作品,兩條龍口一張一閉,原來不只有石獅會如此 !! 龍柱亦如是~~



大成殿裡年代最久遠的匾額是"生民未有",依據《清世宗實錄》,應是雍正三年(1725年)所題,當時彰化孔廟還未建,但因皇帝已即位,為孔廟獻匾代表承繼法統的行為已是慣例,中國各地孔廟成立已久,聖上賜匾是莫大光榮,所以這裡才會出現先有匾才有廟的情形~~

可惜忘了拍,因為目光都集中在大成殿裡的這兩塊匾額,雖然台南孔廟也有一模一樣的匾額,但把乾隆四年(1739)的"與天地參"、蔣經國的"道貫古今"擺在一起,年代起碼相差兩百年,有點奇怪的對比~~~



走到最後邊崇聖祠,不但有導覽手冊可拿,而且還有彰化孔廟原貌模型圖,值得一逛~~

不過最特別的是裡邊擺放多課桌椅,看大小應該是小學生在使用的,但偶爾也能見到成年人來這裡看書,另類的閱覽室 !! 在孔廟看書會不會比較有收獲呢 ^_^

20120318 170.jpg

偷瞄彰化孔子廟模型,原來以前有這麼多附屬建物,可惜禮門、義路已不在,只能從這兒想像白沙書院與明倫堂曾有過的風光了~~



東西廡是獨立建築倒是有點特別,據說因為縣學畢竟與府學有別,所以造型才會與與台南孔廟不同~~



一靠近便可聽見不甚整齊的朗讀聲,崇聖祠與這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裡邊擺放許多課桌椅,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來這看讀論語,只見台上老師唸一句,下邊學生就跟著唸一句,百年前的縣學重現世間,仿佛是小型的白沙書院,在孔廟裡讀論語,突然也好想來感受一下當儒生的感覺 XD

後來才知道這是彰化行之有年的親子讀經班,能夠有一個下午的時間陪伴小孩子欣賞古籍文字之美,並渡過甜蜜的親子時光,一舉數得,難得大熱天的,還是有好多人在裡邊搖頭晃腦的唸論語 ^_^



來到孔門路,回望櫺星門,又稱大成門,屋頂上那六根通天柱超級顯眼,相傳代表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最後才逛到孔廟大門,好像有點怪怪的 XD

眼前這條孔門路是通往八卦山大佛的交通要道,很難想像百年前是伴池與萬仞宮牆的牆體遺址,更別提那早已消失無踪的禮門與義路,僅存至今的遺跡早已是彰化重要的文化古蹟.............

與現今一些外觀新穎、設備齊全的新建孔廟相比,還是比較喜歡這鬧中取靜、古意悠然的彰化孔子廟 ^ ^

20120318 184.jpg

位於大成門外的"重新彰化縣學碑記",道光20年(1840年)立碑,講得卻是道光10年的事情~~

話說道光10年(1830)開始,彰化縣前後兩任知縣李廷璧、託克通阿新造縣志與重修縣學(孔廟),大成殿地基墊高二尺二寸並在大成殿前使用一對龍柱是最大的變革,形成今日所見面貌~~

不是"重修",而是"重新"啊......比起另一方光緒六年(1880年)的"重修邑學碑記",更讓我感到興致盎然 ^ ^

20120318 183.jpg

萬仞宮牆不見牆、原址已是東大通、櫺星門旁自凋零、學宮盛況不復見..............乾隆24年(1759)的古物,還是讓好好保護一下~~

20120318 187.jpg

彰化孔廟擁有全台目前僅存三塊的清代下馬碑(若加上新祖宮那塊則是四塊),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滿漢文並存,疑似雍正年間便已出現,碑面曾破損斷裂,但尚算完整,僅次全臺首學,看到漢文還沒怎樣,看到滿文倒是有些激動,才深深感受到清朝與台灣這塊土地的深厚連結~~

p.s 萬壽宮下馬碑也保存甚為完整,而且是全台僅見的陽刻手法,有興趣話可以到台南去看看 !!



大成幼稚園的入口正對面,那裡曾是俗稱內媽祖的彰化天后宮遺址,天后宮因皇民化運動而被拆毀,一度改建成合作金庫,現在則是古月民俗館,裡邊有許多有關於彰化文物的展覽,除了有1935年金子常光手繪的《彰化市大觀》的放大地圖外,還有就是鎮館之館---古月井記碑,也是建築物的名稱由來,路過此時千萬不要錯過它~~

20120318 198.jpg

昔日彰有四大古井,如今僅存紅毛井在八卦山上,已經消失的古月井是其中之一(遺址約在彰化社教館後方,日治時期的彰化公園),相傳彰化縣城居民都要到東門外的紅毛井、番仔井取水,路途遙遠不便,相傳此時東門附近的李氏仕紳園邸裡有一口井,本來色濁味劣,突然變成水質甘美、源源不絕的上等好井,當地居民都爭先來此取水,主人不堪其擾,常有糾紛,甚至封井,因而被民眾告上縣衙,知縣胡應魁得知便捐出官俸買下這口井供鄉親使用,並親題古月井記,嘉慶六年(1801)將事情經過在木牌上,並立於城隍廟旁,做為紀念,別稱古月井記碑~~

原本是嵌在水泥牆內,由於是碑身木質加上年久失修,木頭牌身幾乎都被白蟻蛀掉,所以後來加以整修,並在2006年古月民俗館開幕時移至館內,不但是鎮館之寶,也是彰化市重要的珍貴資產~~

碑文最後段寫著"我馬經行處,披沙得石泉。清光誰與匹,萬古月輪圓",呵呵 !! 挺有意思的~~
從開化寺走到孔廟這段路途,見到不少古時彰化知縣的名字,大都是與建廟勒碑有關,唯獨胡應魁以捐俸買井的良好形象為世人所知,猶如鳳山知縣曹謹,只要是真心造福鄉里的父母官,人民會永遠懷念在心......感謝館方人員同意,才能拍下這幅有意義的相片 ^_^

相傳古月二字是拆自胡知縣的姓氏,連古月井所在的園邸也被稱做古月園,手上的導覽手冊也是古月映彰化,看來不只是磺溪,古月都快變成彰化市另一個代名詞了 XD



走到樓頂,是一處觀景台,視野甚佳,可惜卻是不開放 >_< 哇咧 !! 就只差那麼一點點的說...........

至少還能喬個一探彰化孔廟全景的畫面,唉 !! 聊勝於無嘛 +_+



遙望八卦山大佛,看著手中標題寫著《古月映大佛》的導覽手冊,突然對它的名稱來源豁然開朗,原來要到古月民俗館的頂樓才能發現這個秘密,呵呵 !! 當初設計時真的有想要留下這小小的線索嗎 XD 無論如何,這小小的偶然巧遇,可是讓我開心了好一陣子呢 ^__^

20210617_221704.jpg

依照"彰化市大觀"的描敘,以前就能從彰化孔廟就能眺望八卦山,甚至是彰化神社的景觀 ? 來到古月樓登高遙望,也算是與這張地圖稍稍有些符合呀 ^_^



往南來到民生路129巷,就會看到城隍廟的指標,超近 !! 據說這裡進去會連到中華路73巷,那條路以前名字就叫做城隍廟巷~~

當初會想來彰化城隍廟是因為聽說古月井碑在裡邊,但後來居然在古月民俗館找到它的身影,頓時失去了動力說.......

反正都來了,不妨去看看,不然對城隍爺好像有點不好意思哩 ^o^



找到了 !! 很神秘的彰邑城隍廟, 隱身小巷之中,昏暗的燈光與狹小的空間與它本身所代表的陰森威嚴氣氛倒是挺相配的~~



彰化城隍廟位於縣城東門內,雍正11年(1733年)知縣秦士望捐俸興建,也算是歷史悠久的古廟,戰後一度被居民佔用,1972年整個拆掉重建,還特地墊高基以防水患,由於新廟已不復古意所以並沒有名列彰化古蹟之列,實在是非常可惜~~

嘉慶五年(1800)年知縣胡應魁曾它整修,不知是否如此,才有隔年將古月井記碑立在此的舉動 ??







因為是彰化縣城內唯一的城隍廟,所以應該是顯祐伯,但在這見到的卻是仁愛侯,該不是昇官了吧........

相傳2001年天庭敕封彰邑城隍為仁愛侯(據說是因為轄區變大、人口變多),同時供奉在廟內虎爺則表明身實身份是西王母座下天虎將軍,奉張天師之命輔佐彰邑城隍爺,現在功德圓滿要獨立建廟,就位在前方的大平街另有一間明聖廟專祀,但廟內仍留有昔日虎爺座椅,兩廟感情甚篤,是台灣少見的虎爺廟~~

20120318 212.jpg

以前知縣上任都要先來城隍廟報到,彰化城隍廟地位甚高,廟內還有乾隆22年(1757年)知縣朱山整修廟貌時所立的"理幽贊明"匾額(當年縣太爺協助重修),因為一縣只能有一間城隍廟,所以彰化另一間名氣更大的鹿港城隍廟,只能使其他名字,叫做鰲亭宮~~

又學到一件事,當初到鹿港一遊時完全沒注意到 +_+



離開城隍廟後往南來到永樂街,雖然市區幾乎都是人車往來不絕,但在永樂街突然變得好擠,鋪著地磚的路面與停滿機車的道路兩旁,有到新莊廟街的感覺,原來是永樂街形象商圈,看起來是個覓食的好地方,預定要前往的慶安宮就在這條熱鬧的街上~~



不一會兒就到達彰化慶安宮,別稱"銀邑祖廟",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廟,名列三級古蹟,它的名字由來與台北大龍峒保安宮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彰化慶安宮建於嘉慶22年(1817年),舉人楊安然集資建成,屬於泉州同安人的人群廟,格局是二進二廊二護龍,兩側有廂房,主要做為同安會館使用,查無清代歷任彰化知縣對其維護的記錄,直到明治35年(1902年)才由彰邑仕紳發起整修廟宇,戰後廟宇被軍隊及民眾先後佔用,造成嚴重破壞,後被市公所收回管理,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1989年右廂房後方曾遭火劫,後來在2002年整修完成,現在是國定古蹟~~



三川殿屋頂並非常見的太子樓而是"硬山升簷式"造型,而且上下封簷板相連,石雕作品栩栩如生,尤其木雕彩繪精采生動,據說是和美陳穎派與其子陳文俊、陳敦仁的作品,窗戶是夔龍團爐窗,大門龍邊石獅嘴巴右側部份的缺損是二戰時期遭受空襲所致,對看堵沒有龍虎雕飾,反倒使用仙翁持挑伴鶴、麻姑背花帶鹿的交趾陶雕塑,象徵福祿壽,聽說1985年那次整修不慎使得許多流傳百年的藝術傑作消失無踪,不過現在這幅仿佛被歷史遺忘般的模樣倒也挺有fu的~~

步口兩旁對聯刻著"保人生民銀邑祥光昭萬里、大宣帝德磺溪廟貌鎮千秋",不僅點出同安的雅稱---銀同,也不著痕跡地透露彰化的雅稱---磺溪,門內上方懸掛的光緒19年(1893)的"銀同邑廟"匾額,雖然不是最古老的匾額,但卻一語道出這裡與同安人之間的密切關係

p.s 屋頂排頭處的人物雕塑是增長天王(執劍)、持國天王(執琵琶),很有趣的造型,代表風、調,至於雨、順在後面啦 XD



對比永樂街人車嘈雜的熱鬧景象,慶安宮裡邊就真的是好安靜,完全不受世俗的干擾,偶有學生入內休息,不小心聽到它們的對話,在化們眼裡,幾乎感受不到莊嚴神社的宗教氛圍,卻是一個與人相約見面的好地點~~

p.s 看到位於垂脊的多聞天王(執雨傘)、廣目天王(執蛇)了嗎 ?? 沒仔細看很容易就錯過了~~



拜殿使用歇山燕尾脊,但從內部看是捲棚屋頂,很有凝聚目光的視覺效果,據說正殿屋頂是硬山捲棚造型,除了四點金柱外還多加了八角柱支撐,確實是有柱子林立的感覺,要到裡邊才會看到圓柱,有關柱子的尊卑之稱倒是滿符合體制的,更特別的一點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見到任何龍柱,大部份都是方柱~~

同安之於泉州是個很特別的存在,雖然同安屬於泉州府,但地理位置上較靠近漳州,所以每逢泉漳之間的紛爭大多較為中立,在淡水福祐宮也可以見到它與三邑人屬泉州七邑人,但與三邑人的感情似乎沒有那麼好~~慶安宮在分類上是屬於泉州人的廟宇,但因主祀保生大帝的關係,只有同安人會來此參拜,也因此它與定光佛廟同樣都帶有會館的性質,有著明顯的人群廟傾向~~

現在才慢慢了解震驚艋舺的頂下郊拼,明明主角都泉州人,卻為何也有被視作泉漳械鬥的說法~~

20120318 242.jpg

光緒15年(1889年)的"佑我嘉師"底層使用如海的波浪,非常有意思,與南瑤宮正殿後方的"大哉后德"匾額極為類似,平常都是那種中規中矩的古匾,來點有創意的倒也不錯看 ^ ^

這是欽五品銜賞載藍翎候選知縣林文榮所獻,落落長的頭銜,還以為終於在這裡看到彰化知縣署名的匾額,但翻遍歷任知縣也未見到他的名字,反倒是找到曾任南投縣丞的事蹟,看這時間點,會賞戴藍翎應該與平定施九緞之亂有關,雖是候補知縣,但直到甲午戰爭結束都未能扶正,有些小小的遺憾~~



廟內最重要的文物就是那嘉慶25年(1820年)的香爐,可惜當時沒注意,後來才曉得 >_< 正殿上方懸卦著嘉慶22年(1817)建廟時所立的"惠我生民",落款寫著銀同眾弟子,應該也是有著相同的意思~~

自從大龍峒保安宮後,很久沒有這樣慢慢地逛一間大道公廟了,它給我的感覺還滿優的呀 ^ ^

20120318 249.jpg

大殿上方掛著道光四年(1824)的"容保無疆"匾額,署名"癸未科進士銀同鄭用鍚敬立",哎呀~~莫非開臺進士也是同安人 ?

只聽說過它祖籍金門,後來才知,金門舊稱浯江,屬於同安縣所轄,俗稱"無金不成銀",但台灣子孫通常為了感念祖先渡過黑水溝的艱辛,因此產生"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的俗諺,不過他還是挺念舊的,而且中進士隔年就立匾,百忙之中還記得慶安宮,真是不容易~~

20120318 243.jpg

嘉慶23年(1818)的”參贊化育”匾額,署名”癸酉科卯元銀同周濱海立”…..那個”卯”字怪怪的,應該是”解”的筆誤,應是多年過字文字脫落,補上時弄錯字了吧 +_+

20120318 244.jpg

廟內有塊很奇妙的匾額,上邊寫著”澤及黎民”,落款”信士施氏裏叩 澄秋敬題”,看起來與同安沒啥關係,以這匾額來看,日治時期的作品可能性甚高,年份寫法卻僅有”丙子年立春”幾字,疑似1936年,卻未寫成昭和十一年,有些奇特~~

後來才知施裏是作家李篤恭母親,年輕時與當局不和,被關進大牢,祈求大道公保佑,平安獲釋後為了酬謝神恩才獻上此匾,所以才故意不寫上昭和紀年 ? 竟然還有這段故事,不是對故鄉的思念,而是市井小民虔誠信仰的展現,比起廟內眾多清代古匾,今天最有意義的收穫~~



慶安宮前臨永樂街,路上的機車雖然多了點,但還是很好走,過了成功路後,瞬間就人多車多,因為已進入永樂圈形象商圈,嗯 !! 這裡比我想像中的還要熱鬧哩~~~



來到彰化關帝廟,廟埕雖小,但不與路面同高真是明智之舉,沒有汽車擋道,可以悠然慢行,比較有fu啊 XD

彰化縣知縣秦士望曾捐俸建廟,為彰化縣留下兩間至今猶存的古剎,除了彰邑城隍廟,再來就是這間關帝廟,但據《創建關帝廟碑記》所述,由於縣治草創初期仍有不少半線社族人住在此,因與漢人生活習慣不同,彼此易產生磨擦,秦縣令應是希望藉由關二爺的威名調和雙方衝突、促進族群融和,便在雍正13年(1735年)將位於城南的原先廟基擴大興建,因年久失修,知縣張世珍與當地仕紳合力重修,耗時兩年於乾隆26年(1761年)完工並立《重修關帝廟記》紀念,惜毀於林爽文、陳周全之亂,因廟宇毀壞嚴重,知縣胡應魁便選定位於縣城南街,已遷至鹿港的北路理番同知遺址上重建,歷時一年多而在嘉慶五年(1800)落成,道光9年(1829年)知縣李廷璧再度重修,今日所見三開間三進二廊且縱深長的廟貌多是明治43年(1910)修建而成,昭和五年(1930)曾重修,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1988年完成整修工作~~

樑柱門扇盡被朱漆塗成片片紅,沒有華麗的裝飾或是複雜的配件,整體造型簡單不失莊重,三川殿前放置抱鼓石,大門卻沒有門釘 ? 這兩點與鹿港武廟相同,但以它屬於官祀廟宇的身份,或許是一開始曾存在,後來維修時不小心被消失 @_@  清代幾任彰化知縣都對它有整修的記錄,如今隱身馬路旁,外邊的車水馬龍絲毫不影響它的清幽環境,與彰化孔子廟一文一武,都是散步的好地方~~



因為家裡佛堂上的觀音掛像也是像這般的黑白兩色的潑墨畫,所以看到它感覺挺親切的 ^ ^

只是...........這壁堵上的古樸繪圖似乎岌岌可危,再不整修的話恐怕前途堪慮 !!



聽說關帝廟建築結構融合泉粵二派風格,是否可以視作當時的彰化縣城族群間相處較為融洽的有力證明 ?

p.s 因為山東夫子是孔子,所以關聖帝君就是山西夫子囉 ^ ^

20120318 267.jpg

懸掛正殿上方的"威鎮海邦",是嘉慶三年(1798)由彰化知縣胡應魁所立,當時應該是正準備開始維修的時候~~



這塊道光九年(1829)的匾額真是飽歷風霜,一旁署名應是"彰化令滇池李廷璧敬書",可惜字都掉光了,應是那年李縣令整修廟宇,同時獻上此匾,只是匾面也太過滄桑,如果說它隔沒多久就剝落掉下,完全不會覺得奇怪呢 !!

一開始看到"福佑熙朝",還以為與康熙爺有關,後來想說都已進入到十九世紀,應該不太可能吧.........

原來是指振興朝廷,不過再仔細看下去.........哎呀 !! 是福祐凞朝啊 !! 此""非彼"",中國文字果然博大精深,厲害,超佩服的 !!!

20120318 269.jpg

在彰化武廟見到武將所題之匾,特別有感覺,像是這塊道光15年(1835)的"浩氣凌霄",署名"特授福建臺灣北路協將長白葉長春敬立",其中"北路"少寫了個"協"字,北路協副將這個職位相當於當時府城北方官階最高的軍事首長~~



天井挺特別的,居然有兩株小榕樹,有沒有像是鹿港龍山寺的縮小版 XD



現在來關帝廟參觀,通常會先去尋找馬爺使的存在,畢竟關聖帝君與赤免馬一起寫下的那段精采故事,永遠是那麼地迷人 ^ ^

p.s 尤其是三不五時會拿出來玩的三國無雙,當然也幫了不少忙 ^ ^

undefined

正殿裡四處皆是被百年香火熏陶的漆黑痕跡,想要看清廟內牆上石碑比較沒那麼容易,當拿著相機拍攝那黑到發亮的古碑時,哈 !! 站在關刀下很有壓迫力耶 >_< 加上小單眼不夠力,只能手動對焦,拍了好幾次才成功 =_=

這把極具氣勢的青龍偃月大刀據說是2003年山西解州祖廟所贈,紀念兩廟交流,全台僅見,也是關帝廟被指定古蹟的原因之一



廟內最有價值的石碑是雍正13年(1735年)的"創建關帝廟碑記",要在台灣找到雍正年號的石碑可不是那麼容易,可惜藏在關刀後邊,又被雜物擋路,看得到過不去,只好放棄 +_+

乾隆26年(1761年)的"重修關帝廟記"則較易親近,可以慢慢看,開頭前兩句寫的不錯---孔子作春秋、關帝讀春秋---呵 !! 讀著讀著只覺得很有意思呢 ^ ^

20120318 277.jpg

後殿祭拜文昌帝君,配祀天聾地啞,神龕前方還魁斗星君,象徵獨佔鰲頭,此地建築構與前正殿大不相同,兩側牆壁是用木板排列而成,四角香櫨亦是少見,而它的大木斗拱樑柱結構,很像平民百姓家中的祠堂,具有相當古意,不知是原貌還是後來整修而成,上方所用雞舌超大還帶鉤,很有泉派建築風格,現在很冷清,考季到了才有機會見到準考證滿供桌的畫面吧~~

20120318 279.jpg

後殿發現"崇正衡文"匾額,突然不知該怎麼唸,因為立馬聯想到文衡 !! 這別是關帝的別稱稱,畢竟只要聽到文衡殿的名字,不用想也知道主神是關老爺~~

這是昭和九年(1934)羅秀惠所題,對象竟不是關帝廟 !! 而是彰化崇文社,一旁所署人名大多不識,只知王則修,以他與新化淵源之深,這塊匾額或許來自台南~~

後來查了一下崇文社的資料,好像名氣不小,大正六年(1917)在關帝廟成立,之後便此為據點舉辦詩文活動以推廣漢文教育,著名詩人賴和也是成員之一,是日治時期相當有名的詩社~~



來到廟旁小巷,外牆上有兩塊古碑,分別咸豐二年(1852)"善養所碑記"、道光24年(1844)"嚴禁抬棄病患暨強橫投棲善養所碑記",前者記錄道光12年(1832)由彰邑仕紳為了照顧孤苦無依之人,在關廟右側捐資興建善養所的緣由、後著是知縣魏一德明令不可隨意捨遮病人與來路不明的人士到善養所的禁止公告,現在僅剩兩塊因風化嚴重而難以辨示的一大一小石碑,及一旁疑似養善所遺址的空地,要不好剛走到這裡,還真不曉得此地曾有這樣的故事~~

看著搖曳樹影漫步在廟旁小路上,伴著微溫清爽的陽光映射下走起來格外舒適,雖然僅是咫尺之遙的聖王廟就在不遠處,反倒不想那麼快就結束這段有意思的古城小徑.......超愜意 ^ ^ 身為見證半線近三百年發展的中部大縣,昔日的彰化縣城內仍留下不少內涵豐富的歷史景點,還有一點時間,先稍歇一番,下午再繼續未完的旅程吧 !!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