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來到鎮瀾宮,便已感受到濃厚的媽祖文化氣息,欣賞老街風情之餘,走進被眾多美食包圍的市集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甲半日遊,根本就是吃飽飽之旅 ∩_∩
旅行日期:2015.11.28
今次本來打算到海線一遊,順訪日南火車站,將海線五寶的最後一塊缺角補齊,只是攤開地圖一看,才發現原來它與大甲是如此之近, 不如趁這個機會去看看那間大名鼎鼎的大甲鎮瀾宮、逛逛大甲老街、品味大甲美食,半天就能搞定,很好,這就出發吧 ^_^
每次搭火車經大甲車站時總想是否有機會看見鎮瀾宮的身影,哈~~當時傻傻的搞不清楚,現在總算曉得,出了車站還要再走上一小段路才行啦 XD
沒注意還真不曉得,位於大安溪與大甲溪之間的大甲平原,一望無際的偌大空間,長長的海線鐵道,唯一的火車站只有1922年配合縱貫鐵路海線興建而設立,初名大甲驛的大甲車站,難怪大甲會成為這一帶最重要貨物轉運中心,其中又以大甲藺做成的大甲蓆、大甲帽為大宗,帶動大甲市鎮發展商機,站前大道洋樓林立,應該也是在這樣的情況陸續興建的吧~~
走出大甲火車站,會見到鎮瀾宮與林氏貞孝坊的指標,沿著蔣公路再走300多公尺就會到達,比想像中還要近,不過卻沒提到文昌祠要怎麼去,應該在附近才是,待會兒再順道找找看~~
在還沒拜訪大甲媽祖廟前,先去欣賞大甲老街采風~~
大甲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大甲西社的地盤,早在明鄭時期便有漢人開墾的記錄,直到乾隆中期才逐漸發展起來~~
嘉慶21年(1816年),鹿仔港巡檢司遷到此地,改名大甲巡檢司,雖然品級不高,職責是緝捕盜賊,無權過問刑名錢糧,但已視為分署衙門,是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可見當時的大甲已是略具規模的街市,道光七年(1827年)以鎮瀾宮為中心興建的大甲城更顯示當時的大甲居民已有雄厚財力興建大型堡壘做為防禦,以卵石堆砌、以石灰混黑糖、米漿粘結而成,周長510丈,並開四門(拱晨(東門)、觀海(西門)、薰風(南門)、湛恩(北門)),又稱大甲城堡、大甲土堡,1831年竹塹中軍守備亦在同年移防至此並更名大甲中軍守備,可以看出當時文武官署皆備的大甲,是中台灣重要城鎮~~
大甲城因位居要衝,戴潮春事變時曾在此發生激戰,當時戴軍圍城,甚至截斷城內水源,城內居民便請出已年逾古稀的林氏貞孝坊主角---林春娘祈雨,結果每求必中,使得大甲得以順利解除圍城之急,亦從此造就了貞節媽傳奇~~
ps 那個"汾陽"堂號,代表主人姓郭,此間房子以前是德春商店,隔壁的台中銀行所在地是昔日的大甲街役場~~
同治二年(1863)臺灣兵備道陳方伯鑑於樟腦利益龐大,實施官產官銷,將艋舺(萬華)軍工料館改為腦館,同時在竹塹、後壠、大甲設立小館,但在1868年與私購樟腦的怡記商行起衝突,才取消官方負責產銷業務的方式;同年亦進行鹽務改革,設立台灣道兼任督辦的鹽務總局,在大甲設立總館,1885年劉銘傳改督辦為總理並由巡撫兼任,大甲仍設總館,由臺北全臺鹽務總局管轄,由此可見大甲在清末的台灣地位仍十分重要~~
大甲街在清代原屬大甲堡,後因人口增多變成竹南四堡、苗栗三堡,日治初期變成臺中廳大甲支廳大甲區苗栗三堡大甲街,從明治38年(1905)拆城牆、1907年拆除東門開始,大甲城成為歷史名詞,1920年合併週圍街庄改制台中州大甲郡大甲庄(1922年升格大甲街,不過大甲郡役所卻設在清水,已拆除),戰後成為台中縣大甲鎮,2010年改制台中市大甲區,站前的蔣公路是為了連絡大甲市區與大甲車站而在1923年興建的道路,受惠於鐵路交通之便,新興的街道兩側聚集了林立商店,大正年間的市街改正為這裡留下眾多西式洋樓風情街屋,走一趟蔣公路與順天路,可以深深體會大甲老街風情,與美麗卻日漸凋零、不知何時會消失的老房子們..............
偶然瞥見某間屋子山牆上寫著SAM-HO HAT & MAT STORE字樣,應該是指三和帽蓆行,這才想到大甲帽席曾是大甲最重要的產業,雖然盛況早已不復當年,但還是可以在大甲市街上找到許多有關它的點點滴滳~~
大甲除了廣為人知的媽祖文化,亦是台灣主要帽蓆輸出地,在台灣出口產品佔有一席之地,大甲藺做成的大甲蓆歷史悠久,後改做草帽,史上第一頂草帽據說是苑裡西勢庄洪鴦替苑裡辨務署長淺井元零編織的大甲藺草帽,明治34年(1901)杜清、李聰和、朱麗、李城等人創辦元泰商行,先前已請原住民指導婦女將大甲藺從草蓆改編成草帽的技藝,再由李聰和攜帶二千頂帽子赴日,成功賣給大阪樋口商家,1903年再創大甲帽蓆株式會社,同年參加第五回國內勸業博覽會,吳朝宗、朱麗各以大甲蓆、大甲帽獲得三等獎牌,大甲帽因而揚名外銷國際~~
早期當地居民開始盛行流行編織帽子,全盛時期的街上幾乎都是販售大甲帽席的店家,每天都有源源不絕的藺草編織成品上市,在那個沒有冷氣的年代,是最受歡迎的涼夏聖品,因易受潮不能遠銷,客戶以日本、大陸、韓國東南亞為主,後來因林投帽與紙帽加入競爭,使得銷量被壓縮,戰後因不敵機器也速量化生產,加上人們生活型式改變,,就連騎車也要載安全帽,帽席生意因此日漸式微,現在僅剩少數店家還在維持這項堪稱大甲之光的傳統技藝~~~
走沒多久就會來到來到名聞遐爾的大甲鎮瀾宮,今日總算是一睹盧山真面目,縱使廟埕人潮熙攘,隱約透露出藏不住的清新恬適,沒有想像中那般氣派華麗,還未進到廟裡,內心就已變得寧靜詳和,感覺超好的 ^_^
《淡水廳志》記載"天後宮…..一在大甲街,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遍等重修",代表其建於乾隆35年(1770),鎮瀾宮之名最早出現在《新竹縣志初稿》,廟方資料是1872年改名,1934年曾改建、1936年完工,並舉行祈安清醮,1980年因廟宇頹圮,於是拆廟重建,1988年完工,大部份舊廟文物保存在2001年興建的文化大樓,提供信徒瞻仰或遊客參觀。大甲媽的信仰圈遍及大甲、大安、外埔、后里共53庄,是台中盆地北境最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
近幾年來,大甲鎮瀾宮從位居中部一隅的地方性廟宇逐步成為全台最具代表性的媽祖廟之一,1987年解嚴前夕到湄州媽祖廟進香活動是最大推手,儼然成為湄州祖廟在台代表,每年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繞境進香活動更是台灣規模超盛大的宗教慶典,已被政府認定為珍貴的民俗無形文化資產,在沒有廟會活動的閒暇時分,看起來就像個靜謐寺廟,廟貌緊鄰鬧區卻沒受到太大影響,很難想像,它可是被市場及一堆攤販給包圍著的呢~~
鎮瀾宮三川殿大門很特別,竟然是浮雕門神,據說是全台最早出現的,而且還是潘麗水的作品,就不知是只有中門的尉遲恭、秦叔寶才是其作品 ? 還是龍虎兩邊的宮娥與侍者也是出自其手 ??
話說門神人物的眼神很特別,不論從哪個角度仰望,都好像被盯著瞧,讓人不敢造次呀~~
從龍邊走進廟內,目光立刻被聖父母殿裡的玉媽祖給吸引過去,一旁說解說牌註明是翡翠媽祖,高130公分,重達1.5噸,是由在大陸做珠寶生意的趙姓商人所獻,小小一尊也是價值連城,栩栩如生的精緻雕工令人贊嘆,堪稱藝術精品~~
聽說地下室還有一尊金媽祖,是將歷年來信徒所贈金牌鎔融而成,現在這兩尊媽祖神像是廟內重要寶物,金玉合璧的情形與南方澳南天宮有異同工之妙,這座玉媽祖將來是否會有專屬的神龕供奉,拭目以待囉~~
恰巧遇到來自外地的進香團,頓時讓原本清幽的廟埕變得十分熱鬧,大清早就見到眾多虔誠信往來朝拜.....
不愧是鎮瀾宮 ^_^
原來鎮瀾宮的太歲殿也是每年請出一尊值年太歲神像來祭拜,要安放60尊神像的空間可是佔地不小哩~~
這一點倒是做得挺細心的~~
另一座偏殿祭奉南斗星君與北斗星君,所謂"南斗註生、北斗註死",由於關乎生死之大事,就在停留在此的這段時,仍有不少信徒前來參拜,好虔誠呢~~
祿位廳裡的長生牌位之多教人看了個眼花撩亂,對於了解鎮瀾宮的歷史幫助不少,例如建廟之始便延請漳州南山寺臨濟宗僧人前來主持廟務,開山祖師是若清湛,共傳七代,蓮生牌位上的南院即指南山寺,還有像是"特陞台灣府經廳大甲分司誠夫宗諱覲庭長生祿位"旁有出現大甲五十三庄字樣,因為主角宗覲庭是在道光年間任職大甲巡檢,可知當時大甲媽祖信仰圈已遍及53庄而沿用至今,,甚至還能見到一江山烈士的牌位,就在正坐神桌前的地藏王菩薩旁還有個小神像,當時就在好奇是何許神也 ? 後來才曉得是第七代住持淇滿嚴的神像,由於出身少林寺,武功高強,在日治初期守護鎮瀾宮與大甲城,後人為了感念它才立像祭拜,看來這位禪師地位相當重要,不只有祿位也有神像,而沒想到這裡竟與少林寺竟有這段淵源~~
另外一位值得一看的地方供奉功德業主巧化龍的牌位,不常見的姓氏、隸屬道卡斯族德化社(原名大甲西社,雍正九年(1731年)林武力事件後被清廷改為現名),巧氏一族長期擔任五社總通事(大甲東、大甲西、日南、日北、雙寮),所以當時鎮瀾宮建廟之地,可能是其所捐獻~~
廟內空間其實不大,過了三川殿後就是正殿,沒有後殿的設計倒是令人有些意外~~
神桌上的供品多到快沒地方擺了,人聲鼎沸好不熱鬧,但來到大殿前方,瞬間變得莊嚴寧靜,幽靜的氣氛讓人不禁放輕腳步,耳邊一直傳來不斷重覆大甲媽三個字的宗教音樂,加上來之前就已多次聽說大甲媽祖的事蹟,本來還很隨興的,突然變得乖乖的 ^_^
供桌上有香爐不稀奇,只是這座香爐似乎太小了點,而且似乎年代久遠,爐耳是兩位童子,爐身雕飾疑似龍紋,並非常見的威猛形象,線條反倒有些柔和,給人一股仿若投入母親懷抱的親切感,因香火十分旺盛,不時有廟方人員將香爐上的香給清走,但來回穿梭的香客們沒多久就又將它插滿,結果就是取香、插香不停循環,以大甲媽祖的身份及香客之多,這麼小的香爐有些不太合用吧 ??
這個情形與彰化南瑤宮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爐身上隱約可以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跡,疑似刻有大正八年的字樣,想說該不會是媽祖唸舊的關係,所以將它留未換成新的,未曾止歇的香火燻黑了它的古樸外表,許多廟宇裡的香爐都有它的故事,大甲鎮瀾宮應如是,卻找無與它有關的資料付之闕如,真是可惜了~~
廟內許多柱上的楹聯都是知名政治人物所題,隨便一瞄就見到孔德成的大名,畢竟是孔子後代,末代衍聖公-----最後一個消失的封建時代世襲官位,其背後的孔子招牌耀眼無比,所以每次見到孔德成的大名總是會特別留
廟前順天路相當熱鬧,隱身在招牌後方的是造型典雅的昭和風格街屋,而且有許多看起來似乎就是日治時期就開經營並延續至今的店面,像是這個山牆有個"簡"字、店名為永安堂的老屋,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在做中藥房的生意~~
鎮瀾宮緊鄰大甲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拜完來這裡逛街兼補給,真是非常方便,從早到晚都是十分熱鬧 ^ ^ 這附近曾有清代的大甲巡檢司署與曾經輝煌的鳳舞臺戲院,加上大甲媽,讓此地始終人潮絡繹不絕~~
林氏貞孝坊..............原來距離大甲鎮瀾宮超近的,沿著順天路南下走沒幾步到了 !! 就在與光明路的交會處,就會發現到它,映入眼簾裡的是熟悉的牌坊身影,柱上有著密密麻麻的題字,挺特別的,想不被注意到都很難
牌坊的主人是林春娘,生於清乾隆44年(1779年),以86歲的高齡在同治三年(1864年)去世,依據《淡水廳志》記載,她七歲成為余家童養媳,五年後她的未婚夫余榮長不幸在經商途中遇溺身亡,當時兩人尚未成親,兼且余家貧弱,但春娘仍決定以未亡人的身份奉養夫喪子殁的婆婆,守貞超過一甲子,終身未改嫁~~
以父子雙舉人聞名的劉獻廷曾在道光12年(1832)上奏朝廷立貞節牌坊表揚,道光13年(1833)准予設立,但因資金籌措困難(官方只給余家象徵性的30元),以致十多年來皆無法興建,1848年職吏張綱得知情況後,稟告淡水同知黃開基,他率先捐銀50元,再得竹塹仕紳林占梅響應,捐款120元,之後各界不斷捐資,共得1200多元,旋即在年底動工,隔年也就,是1849年完工,座落大甲城南門外,1935年因道路拓寬而遷至現址,並進行首次維修,1951年鎮瀾宮出面整理週遭環境,1979年再度重修,入口改至光明路,並置一對石獅,最近一次重修是1994年,直到2002年才完工~~
她不僅以貞節事蹟留名史冊,與她有關的祈雨事蹟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同治元年(1862年)的大甲城在戴潮春事件中三度被圍,城中水源被截斷,每次都是請出已是耄耋之年的林春娘祈雨解圍,當地居民在她過世後,有感於其一生守貞與守護地方的恩德,特地在鎮瀾宮內供奉神像祭拜,是為"貞節媽",昭和八年(1933年)適逢旱災,也是沿用老方法,請出其神像祈雨而解決,百年來可以連續數次都求得天降甘霖,真是超神奇的~~
話說劉獻廷的長子劉金鍚的媳婦在14歲便守寡,也是畢生守節盡孝,清廷在光緒九年(1883年)為其立坊表彰,是為賴氏節孝坊,現立於苗栗貓狸山上,雖然兩者之間之間沒有關聯,但其中的巧合倒是頗耐人尋味~~
林氏貞孝坊是四柱三間雙層格局,由於奉准建坊與實際興建時間不同,所以正反兩面都列出當時的管轄官員姓名與職稱,從閩浙總督到淡水廳儒學,其中一面刻有"旌表故民人余榮長未笄妻貞女林氏坊"~~
北面有”道光戊申年季冬月立”字樣,所以上邊所列官員都是1848年時在任的,南面雖無年份落款,但對照列名的官員姓名職稱及旁側石碑出現道光13年(1833)10月字樣,估計當年即應建坊,只是礙於經費不足,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官員,才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如今反倒成為其一大特色~~
雖然籌建時間歷經15年,但所刻文字仍有部份失誤,像是臺澎兵備道徐宗乾,刻成徐楨幹,算是一時不察吧 @_@
猜猜看哪一面是正面 ?? 答案不言可喻囉~~
整座牌坊都可見到許多歷代官員的題字,多是頌揚林氏事蹟,這些署名中比較熟悉的是曹謹,貞節可風四字是他在他在道光23年(1843)所題,當時的職稱是特陞知府同知淡水廳事,不論是他在鳳山縣令興建曹公圳或是淡水同知時期都為人民做了不少事,但後來的仕途卻不怎麼順遂,令人相當惋惜~~
曹大人題此字時,牌坊還未建吧 !! 是事先就已寫好,預計要等其落成後再放上去的嗎 ???
這些題字的書法造詣都有一定水準,撫摸著這些蒼桑渾厚的字跡,封建時代的特殊名物,禮教吃人的經典象徵,所見之處盡是溢美不絕的頌贊詩句,卻是有著說不出的無限感慨~~
後方有幾塊石碑組成的小碑林,據說是2002興建的碑亭,順道過去看看,對其中一塊特別感興趣~~
遠遠就能見到碑上四個大大的紅字,這就是開闢東路義路碑記,原碑立於道光19年(1839),裡邊有提到大甲當時已是淡水、漳化交界處的重要街市,縱使大甲城已有四門,但除了往來南北的大道(順天路)及西門路(孔雀路)有連通城門外,東門仍是孤零零的,後來才由當地仕紳捐助興建義路(文武街),自此十字大街才終於成形~~
不過它不僅是建路紀念碑而已,後段居然還又有一段1951年所刻的貞節坊重修記,一塊石碑居然會出現兩段相差百年的碑文 ? 聽說原碑早已毀去,1951年重製時順道將重修貞孝坊的事蹟一併刻上........有需要那麼節省空間嗎 ? 再另立一碑是否會更好 @_@
泉漳械鬥在有清一代不曾止歇,這塊由淡水撫民同知恩煜立於咸豐八年(1858年)的奉憲漳泉牌記,則是諭示大甲地區兩派人馬不要再發生紛爭,效果如何不知,卻留了一塊見證當年族群紛爭、文字卻快要風化看不清的石碑~~
林氏貞孝坊在日治時期也有重修的記錄,這塊昭和十年(1935年)貞節坊重修碑記,與昭和八年的旱災有關,當時請來供奉在鎮瀾宮的貞節媽神像求雨,果然三日內旱象解除,事後官民合力捐資重修牌坊並立碑紀念~~
內容寫得真是詳盡,道盡此地的前世今生,差不多可以當作貞孝坊的解說導覽了~~
離開節孝坊,尋找文昌祠,沿著順天路往北走,這條路亦是大甲老街建築群中保留較完整的地方~~
順天路是昔日城內最重要的南北大道(1935年曾對這條路進行拓寬,目前所見街屋皆是那之後才興建),後來才又開闢通往西邊的西門街(孔雀路)、以及連接東邊外埔&后里一帶的東門義路(文武路),當年的大甲城就是在以這幾條路縱橫交會下,以鎮瀾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
大甲農會據說是昔日的李宅,經營布莊,山牆中央裝飾未呈現在屋子正中央的位置,有些特別,上邊的RI字樣,代表主人姓李~~
直到今日仍是交通繁忙的順天路,即便現代化大樓林立,仍保留了不少值得一看的舊時洋樓建築,外牆磚瓦、窗櫺樑柱,都充滿了古早的歲月風華~~
偶然發現濟和藥房的這面山牆,一隻鳥兒就這樣背倚光芒四射的日光傲然而立.....乍看之下還真有陽光很強的fu呢 ^_^
大甲文昌祠位在文武路與雁門路之間,昔日大甲城西北邊,與文昌國小是好鄰居,沒有鎮瀾宮週遭的嘈雜喧鬧,光影輕舞綠樹群,來到這裡,心情就變得很平靜,一堵照壁分隔喧囂世俗與杏壇聖地,聽說山門與照壁皆是2002年那次整修增建的~~
乙未戰爭時期,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此紮營,1935年總督府便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大甲御舍營所的名義指定為史蹟,並在祠前設立紀念碑,已於1983年拆除~~
大甲文昌祠建於光緒13年(1887年),此次是由新竹知縣方祖蔭、恩貢生陳肇芳倡建,例貢生謝棠華捐地,總理林鳳儀興建,1888年完工,格局是兩進兩廊帶左右護龍(內設廂房,各設義倉、義塾),大殿主祀文昌帝君,1976年奉祀孔子神像,所以又稱大甲孔廟~~
進入日治時期的明治31年(1898年),祠內設立苗栗國語傳習所大甲分教場,旋即改為大甲公學校(大甲國小前身),1908年因新校舍落成而遷出,西廂曾被校長金子政吉與教諭瀧野彌市改建成日式起居房,1911年台中尋常高等小學校派員來此,預計在祠內設立分教場(即1914年成立的大甲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遭到當地人反對,同時希望在此傳授漢學,另聘陳嘉瑜授課,1921年時因大甲公學校教室不足,借用東西廂上課,使得漢學中斷,幸好得到別稱大甲聖人的代理教師志賀哲太郎支持,1924年復課並由王進財教授漢文,1935年黃清吉等人在此成立崇聖會,奉祀孔子神位、舉辦祭孔大典,1935年墩仔腳地震毀壞三川殿,大甲街長柴田一平派人協助修繕,皇民化運動時期因打壓人民信仰,此地又成為附近居民寄放神明及祖先牌位的避難場所~~
戰後陸續有部隊駐紮於此,出現許多違章建築,造成廟貌嚴重損壞,香火斷絕,一度成為安置榮民的居所,雖然隔間林立、屋瓦殘破,但整體結構外觀還算完整,直到大甲鎮公所在1984年將住戶遷出,並在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這才展開修復,1993年與2002年皆有整修記錄~~
今次來得不巧,屋頂上居然出現鐵皮,不曉得又在搞什麼工程,可惜了 +_+ 饒是如此,還是可以從寬廣的廟埕感受到廟宇建築的氣派壯麗,廟埕綠蔭盎然,茄苳樹、二葉松相互輝映,整體環境與文廟格局相當協調,漫步其間,不僅有文青的fu,就連智慧也好像變高了 XD
爐口上直接寫上聖蹟二字,果不其然,是惜字亭啦~~
建築型式怎麼看都是昭和時期常見的洗石子手法,或許與1935年那次重建有關,看來以前曾長期被當做金爐使用,所以現在直接將爐口封了起來,新莊文昌祠也是同樣的做法,上邊的聖蹟二字本已缺失,是由當地書法家郭益逢重新補上~~
因為整修中,所以就隨便看,文昌祠也算建築藝術精品,不少細節都值得細細欣賞,即便水車堵的交趾陶塑人物造型簡單,卻都頗有深意,例如這三川殿牆上的圖案是花瓶插著牡丹,象徵富貴平安;枱上水果盤上擺放石榴、蟠桃、佛手柑,象徵多子多壽多福,雖是很經典的傳統吉祥喻意,但是見到的那一刻依然是很開心 ^ ^
墀頭空間不大,仍能見到不少雕飾,原本的花瓶、佛手柑再次成為主角,上邊有個小石獅,外型屬於日治時期特有風格,聽說原物已失蹤,這是後來重製的,另外那個吊筒看起來頗典雅,雖未上色,但從層層相疊的花瓣來看,應該是蓮花~~
三川殿不同位置的吊筒造型似乎不太一樣,像這個花瓣明顯複雜不少,雖然花蕊很像蓮花,但應是另有所指,牡丹的可能性還比較大~~
豎材的造型也很有意思,看起來像是某種動物(祥獅 ? 蝙蝠 ?)倒吊吐水,再綻放成朵朵小花~~
三川殿曾在1935年重修,當時導入常見的洗石子工法,細看各個部份,尤其是麒麟堵,確實有那個樣子,不過距離現今已超過一甲子,早與祠廟合為一體,雖然外觀略帶新意,但是磚牆石堵間還是流露不少古樸氣息,嘿嘿~~應該是陽光幫了不少忙呀 ^_^
每次拜訪文昌祠,就是要體驗一下出入瓶形門的樂趣................出入平安呀~~由於大甲溪盛產砂石,所以大甲傳統建築常使用卵石當牆基,文昌祠也不例外,聽說此門是1935年增建的~~
巧遇到兩組學生來參觀,分別是男生組與女生組,兩邊壁壘分明,彼此都避免跟對方接觸,這就是學生時期特有的青澀模樣 ?? 教我在旁邊看了個是霧莎莎~~
沒能好好欣賞屋頂建築藝術最是可惜,沒有普照的陽光,總覺得好像少了些感覺,但還是可以清楚見到傳說中的鰲魚與吐水鯉魚,象徵魚躍龍門,上次也有在磺溪書院見過類似的構件,但這裡要更為傳神~~
脊肚上的剪粘主題是古城會,鏡頭要拉近一點才比較容易看出來 ^ ^
天井裡有個好大的香爐,神龕裡供奉著五文昌及至聖先師,亦有天聾、地啞隨伺在側,因為有孔老夫子坐鎮的關係,這裡又被稱做孔廟,只是格局有些不太對,還是文昌祠這個名字比較適合它~~
大殿上方懸掛文明氣象、人物權衡匾額,可惜沒落款,不知年份與獻匾者~~
沿著育德路往南走,開始接近大甲美食區,首先看到這間一品香,聽說名氣很大,招牌產品就是豬肉餡餅、韭菜包、水煎包,別看現沒啥人,剛剛可是大排長龍,就在旁邊看了一下便大概知道,水煎包最不受青睞,不過我也沒得選,只能買它,因為其它兩種都賣完了 >_<
其實水煎包的味道也不錯呀 !! 皮薄酥嫩,裡邊包著瓠瓜絲,十分清爽可口,不加醬料吃也很OK,但配上略帶甜味的辣醬更是入味,本想帶到火車站再吃,結果吃下第一口就停不了,三兩下就清光光,這種爽口不油膩的fu,難怪生意會這麼好~~
哎呀~~下次一定要試試豬肉餡餅、韭菜包的味道究竟如何~~
一品香隔著馬路對面就是裕珍馨,奶油酥餅真好吃,是買拌手禮的好地方 ^^
重點不是那個,是它前方有間小攤車,那就是名頭超響亮的康家阿媽ㄟ粉腸,光是那個粉腸就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朝聖,既然都來了,怎麼可以錯過呢 !!
半透明的粉腸,味道不曉得如何 ??
買了個一份50元來嚐嚐,一拿近就聞到誘人的香味,入口的瞬間是滿滿的蒜蓉味,吃起來軟嫩軟嫩,多層次的味道真是非常特別,不得不說,那個沾醬幫了不少忙 @_@ 總之還不錯吃啦 !!
大甲鎮瀾宮到裕珍馨之間的馬路聚集了好多當地特色小吃,未及一一品嚐,其實只要有吃到就很開心了,離開前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到裕珍馨買奶油酥餅當伴手禮啦 ^_^
午後時分漫步大甲老街,緩慢的步調有些懶洋洋的,回到大甲車站,火車快開了,準備搭車到日南車站囉~~
還以為大甲只有鎮瀾宮、鐵砧山,竟不知還有這麼多聲名遠播的美食,意外的巧遇總是教人難以忘懷,還有大甲老街的洋樓風情也是相當賞心悅目,還有那個林氏貞孝坊及文昌祠........哈哈!! 真是玩得超盡興的大甲半日遊 ^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