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滄桑臺北城、風華璀璨撫臺街…..來一趟撫臺街洋樓,不僅可以欣賞它的建築之美,更可深入了解老臺北的舊日采風-----從這出發,開始認識臺北之旅~~
旅行日期:2014.08.25
還記得第一次知道撫臺街洋樓的名字,是在2009年的臺北國際旅展,當時它已整修完成開放參觀,當時就想說要找個時間拜訪它,沒想到匆匆數年過去,卻還是未能實現,今日天氣正好,手邊也沒啥事,心血來潮想到這個地方,不能再錯過了,決定一探這個昔日撫臺街上最美麗的洋樓建築風情~~
從桃園搭乘國光客運來到臺北西站下車,沿著忠孝東路向西走,來到北門---臺北城現存四門中樣貌最完整的城門,聽說以前的巡撫大人都是從這裡進入臺北城,接著再來到巡撫衙門所在的撫臺街,今日就來個依樣畫葫蘆....
既然是要拜訪撫臺街尋覓百年前的記憶,穿越北門進入臺北城是一定要的啦 XD
臺北城相傳是中國最後一座城池建築,當年為了戌守北臺灣而是那麼地意氣風發,曾經何時,僅剩北門還留有昔日的歲月風霜,緊鄰身旁的高架道路這座百年城門所呈現的畫面顯得十分突兀,想要找個合適的角度拍下它的雄偉英姿,竟是難以達成的任務 !!
如同恆春城北門正對虎頭山,臺北城北門與七星山亦是相輔相成,劉璈所設計落成的南北兩座古城與臺北城的興建秘辛至今仍是為人津津樂道.......前方正好有對年輕夫妻帶著小朋友拜訪那裡,畢竟它是臺北城最重要的象徵,期待它未來的發展 ^_^
臺北城內通往北門的街道,除了北門街(博愛路)之外,還有這條撫臺街(延平南路),後者因為巡撫衙門在附近(延平南路、武昌街口),清朝布政使司衙門亦位於南方不遠處,清代尚未形成街肆,進入日治時期後因應都市計劃興建街道,此地屬於撫臺街一丁目,1922年改隸大和町四丁目(戰後改成撫臺里,後併入光復里),由於城牆的拆除,原本位居城外的大稻埕帶動了城內的商業發展,因此臺北街頭陸續開始出現新式風格的歐式洋樓~~
撫臺街洋樓落成於明治33年(1900年),最初是高石組做為辦公室而興建,因其外型而被稱做石頭厝,1937年成為酒商佐土原吉雄經營的店鋪,戰後成為宋斐如等人在1946年成刊的人民導報總部(1947年3月被迫停刊),二二八事件後被政府接收,之後成為天利水電行,再歷經警備總部宿舍、國軍退伍軍眷宿舍,唐湘清中醫診所……等不同身份,最後由於乏人問津而成為蔓草雜生的廢棄建築,所幸在1997年列為市定古蹟,卻不幸在2000年失火,木造建築部份全都付之一炬,2003年差點成為首件被政府拍賣的古蹟~~
2006年開始重修、2007年完工,2009年正式對外開放,經營團隊幾次更迭,目前的定位是臺北攝影中心,曾經記錄了那個純真年代的臺北市街頭風情珍貴寫真照片,以後應該可以常常在這裡見到,而不必再大費周章地到圖書館四處尋找了,真是超讚的 ^_^
初次見到撫臺街洋樓,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它是獨棟雙層洋樓建築的格局,與日治時期常見的連棟街屋建築風格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歷經百年的歲月洗禮,並沒有被兩側的樓房給連結在一起,連臺南蕭氏牌坊都已與週遭建築合而為一,在這繁華市區裡還能見到撫臺街洋樓最原始的樣貌,或是這是因為此地長期為公家單位所在地的關係,但仍是相當地難能可貴 !!
馬薩式屋頂與一大兩小的老虎窗是此地最重要的特色,只是很可惜皆已在那裡大火裡消失殆盡,現在所見到的部份,全都是後來重建的~~
往北望去就能見到北門,一街之隔就是臺北郵局,南邊不遠處就是中山堂,附近更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蹟建築,想要一窺臺北城的百年發展脈絡,沒有比這裡更適合當作出發點 ^_^
三開間的拱圈上邊皆各自安裝有拱心石,雄渾的外表極具氣勢,雖是明治年間的建築,卻並未見到紅磚結構,在當時的民間店鋪裡可以看到這樣格局,真是非常新奇的體驗呢~~
走在延平南路上的騎樓下,來到撫臺街洋樓這一段,仿佛來到完全不同的時空間,瞬間沈浸在這清幽淡雅的古典風情,不禁伸出手輕輕撫摸那斑駁滄桑的廊柱與外牆,感受一下這棟百年洋樓所蘊含的建築藝術之美,,雖然只在外邊散散步,但所見到的一景一物,卻已是深深地為之折服......
柔和的色調、昏黃的燈光,欣賞著裡邊的展品,時光仿若回到數十年前的臺北,真的要好好感謝這群記錄了古早時期臺北身影的攝影家們,今日才有這個機會目睹這些早已消失的老臺北故事~~
撫臺街洋樓的首位主人高石忠慥,早期來台擔任土木營造商大倉組分部主任,1899年自創合資會社高石組,曾參與台灣博物館興建與日月潭電力工程~~
這邊裡有展示這間公司的傳單,當時本店地址仍使是撫臺街一丁目,位於台南的支店地址則出現1903年因應地籍複雜而簡單分類的天干符號~~
進入日治時期後,各種不同風格的歐式洋樓建築如何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臺北三市街,如同建築嘉年華般將臺北街頭點綴地繽紛多姿,時光流轉來到現代,這些殘存不多的建築物如今都是早已擠身國際大都市的臺北市珍貴的文化資產~~
一語道盡.............心有戚戚焉 ^_^
這道樓梯後方有寫上古蹟字樣的標語,但實際上這裡的所有木造設施都被大火燒掉了,所以它應該是後來重建的
還以為二樓是不能上去的,原來還有另一道樓梯可以上去,太好了,趕緊上去探索一番吧 !!
這個房間很有意思,地上有塊五顏六色的超大塊帆布,將地面完全蓋住,還以為它是普通的地毯,近看不得了,原來是台北市地圖 !!
將整個臺北市踩在腳下真是好有意思哦 !! 只是可能地圖放得太大,結果上邊的文字全都模糊不清,只好從最熟悉的地方下手......
果然 !! 北門至撫臺街的這一部份是看得超清楚的,因為剛剛才走過嘛........剛剛還搞不清楚東南西北,現在以撫臺街洋樓為中心,臺北市的輪廓,是看得越來越清晰了 !!
來到另一個房間,外邊的燦爛陽光透過長條窗戶映照進來是那麼靜謐幽然,穿梭在眾多掛簾之間,它們不是裝飾的物件,上邊出現的文字與圖片,記錄的是台北街景的發展史~~
小時候常在長輩的帶領下逛中華商場,當時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印象最深刻的部份就是那八棟依次寫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奇特建築,唉 !! 多少年的歲月過去,風采不再,人事亦已非.....
回過頭一看,眼前為之一亮,那幅掛在牆上,內容密密麻麻的地圖,莫非就是昭和三年(1928年)的大日本職業明細圖,詳實地將當時臺北市的各行各業記錄在上邊,尤其在改朝換代的現今,若是能依著圖上所示,尋覓這些早已消失的店鋪,穿越古今,探訪臺北市的時代變遷,應該會是件好愜意的悠哉小旅行 ^_^
雖是近百年前的地圖,但街道分佈仍是熟悉的模樣,當年的縱貫線鐵道尚未地下化,街上滿滿的店名,可以想見當年的臺北市三市街已是相當地繁華,循著北門的身影來到大和町四丁目,圖中特別用紅色標記起來的高石組字樣,就是撫臺街洋樓的現在位置~~
當時的臺灣總督是川村竹治,總督府附近的不少建築物現在都還有保留下來,最醒目的莫過於北一女及臺灣銀行,還有其它似曾相識的身影,從以前到現在,除了建築物換了名字以外,沒有太多的變化~~
偶然在右上角瞄到這個幅臺北附近交通圖,比較好奇的地方是平溪線那個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怎麼沒有出現在上邊呢 ? 還是因為當時尚未收歸國有的緣故 ?? 另外那個原本應該標示十分寮的地方寫成七分寮,莫非這個才是它真正的原始名稱 ???
當時的臺北市主要由艋舺、大稻埕、城內等三市街所組,隔壁的松山及南港仍是隸屬臺北州所轄,所以臺北市的範圍才會看起來那個小,與現在差很多哩 @_@
那個紅紅的東西,該不會是.......棟札 ??
沒想到三樓也可以上去,比起方才在延平南路抬頭仰望,這裡可是更能近距離欣賞傳說中的馬薩式屋頂~~
遙望對面的萬華區,與這裡相對就是臺北城外,曾經座落前方形成屏障的城牆早已消失無踪,當年臺北府初設時,這一帶又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
如果不是那棟洋樓,還有誰會記得延平南路就是以前撫臺街 ? 更別說是會將這個名字加在路標之上 ??
清晨的臺北城散步,來到北門,遇見撫臺街,發現風華百年的臺北記憶,原來撫臺街洋樓的魅力不僅僅是它那質樸典雅的外表而已,沈殿之後再出發,有幸可以來此一遊,此刻的心情真是激動又感動 ^_^
- Mar 21 Sat 2015 18:34
撫臺街洋樓:走過臺北城的百年風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