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阿猴古城的片段回憶、尋覓屏東書院的前世今生,拜訪崇蘭蕭氏家廟,巧遇課餘軒,閒晃之際,走進美麗多姿的456藝術巷弄…..雖然僅是屏東市一隅的文化之旅,卻是精采超有fu的呀 ^_^
undefined
旅行日期:2012.12.17

穿越屏東市中山公園,告別朝陽門,阿猴城的往日風華縈繞在心頭,散步屏東街頭,繼續探索阿猴往事~~

undefined

從地圖上來看,崇蘭蕭氏家廟離火車站不遠,但實際走起來可是一段不短的距離呢 +_+



從中山公園西北側轉進長春街,不同於先前經過的公園路,此起彼落的街屋樓房、散落路旁的日常物品,很有那種大都市小角落的熟悉親切,搖曳輕顫的樹影好似在打招呼般夾道相迎,不時拂面而過的徐徐微風讓我瞬間有股很幸福的感覺,很喜歡遊走在這樣的平凡街道來場輕舞飛揚的城市饗宴.......簡單又平凡的小小幸福,總是讓人感到十分滿足呀 ^_^



屏東市區門牌隨意拍拍~~

太平里位於屏東市東北方,與屏東公園相鄰,青島街是里內道路之一,範圍大約是日治時期的大宮町三丁目、若松町二、三丁目、大和町西南角,里內最知名的建築是崇仁新村(通海區),勝利路兩側皆是大片日式建築,可惜勝利路以南的都拆光了,再來就是屏東書院,接下來就要去拜訪那裡~~



往北走來到與勝利路的交會處,一棟朱紅帶著傳統風味的建築就位在路旁,原來是屏東書院到了,前幾天經過這裡時不巧正好沒開放,只能把我那台小單眼舉高高玩盲拍,都已來到門前卻不能進去實在是太糟糕了~~想說回桃園前一定要再找個時間再來給它走一遭.........現在正是時候 !! 國境之南唯一的孔廟耶 !! 當然是說什麼也不能錯過呀 ^ ^

屏東書院建於嘉慶20年(1815年),是屏東境內三座書院中唯一倖存的(另外兩座是里港里峰書院、潮州朝陽書院),亦是昔日鳳山縣遺留至今的兩座書院之一(另一座是鳳儀書院),原址位於中山公園,最初是鳳山知縣吳性誠在嘉慶19年(1814)邀請崇蘭蕭家為首的地方仕紳合建,但因經費不足,建築主體完工卻未施彩繪,後來在阿里港縣丞劉蔭棠的主持下,募得各方資金協助再度整修換妝,一座規模完善的書院終於正式落成,直到光緒年間已是下淡水地區最重要的文教中心~~

日治時期由於書院功能不再,改名成孔廟重新出發,但原有的資產已悉數捐給阿猴公學校(唐榮國小)做為獎學金,建築年久失修卻無力維護、以致日漸頹圮,昭和12年(1937年)因為都市計劃使得屏東書院被劃為中山公園預定地,恰巧書院建築受到當時訪台的東京帝大教授藤島亥治郎的極高評價,隨後在高雄市尹宗藤大陸及地方人仕共同協助之下,在昭和14年(1925)遷建至現址,完成後仍保持著最初的建築格局,實屬不易~~

戰後仍稱屏東孔廟,現在所看到的樣貌是1978年整修的結果,變動幅度可謂歷年最大,前方多了一座九仞宮牆便是那時的產物,1985年名列三級古蹟,3年後(1988)回復原名,歷時近百年的的風波動盪,屏東書院總算是能以最初的名字重現世間,實在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九仞宮牆後邊有四塊石碑,在此可一窺屏東書院的歷年大事記,光緒三年(1877)的"章程碑記"、"租條碑記"說明了書院的建設始末,除了參與初建的捐首蕭兆榮、董事蕭啟德外,尚有後來出資修建的蕭啟元以及後來接手整頓重振的蕭啟邦,崇蘭蕭家參與甚深,嗯~~待會兒順道去看看崇蘭蕭氏家廟吧 ^ ^

另一方立於昭和14年的"改築紀念碑"記載了它在日治時期遷建的故事,當年東京帝大教授藤島亥治郎的一席話,讓它身價水漲船高,所以在被迫另覓他處搬遷時,才能獲得足夠經費,工程亦相當順利,遷建後還能保持原貌,真的是要好好感謝這幾位前輩的努力呢 ^ ^

最後一塊是"重脩孔子廟碑記",立於民國68年(1979),歷經清朝與日治時期,就算易地重建亦能維持原始風貌的屏東書院,卻在光復後的這次整修變動甚大,如果它當時的名字並非孔廟而是書院,或許就不會增建些當時看似OK,現在卻有點不搭的建築雕飾了~~~



屏東舊名阿猴,明治38年(1905年)改名阿緱,大正九年(1920年)的市街改正才換成現在這個眾所皆知的名字,不過屏東一詞並非日治時期所創,早在清朝時期便出現,沒錯,屏東書院的成立,正是這個稱呼初次問世之時~~

屏東之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個是指因位於屏山之東,故名屏東,有些好奇屏山指的是半屏山還是翠屏山 ? 半屏山就不用說了,昔日高雄地標之一,現在雖已不復往日采風,但至今仍留下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亦是登山踏青的好去處;翠屏山未曾在史冊上出現,但據說就是大社觀音山,山上有座相傳創建於康熙28年(1669年)的翠屏岩觀音寺,就是現在的大社大覺寺~~

除了地名的由來還牽涉到鳳山八景之一的"翠屏夕照"起源地,背後強大的觀光資源不容小覷,以致兩地各執一詞,所以不禁有些好奇,屏山之東的屏山究竟是指何處 ??



乾隆7年(1742年)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首次出現鳳山八景之名(先前縣志僅收錄六景),雖未註明地點,但同段描述有提到半屏山之名;乾隆29年的《重修鳳山縣志》有"半屏展翠"、"邑治旗、股兩峰,實天生之挺翠"等形容半屏山的字句,書中亦有提到觀音山之名,卻未見大覺寺相關記載,雖然裡邊的詩輯曾出現僅見的"翠屏巖"字樣,但標題卻是"九日元興巖登高",詩文較像是描述當時在柴山元興巖(現在的元亨寺)遙望半屏山的景色,與大覺寺沒有關連~~

乾隆28年(1763年),時任鳳山縣教諭朱仕玠在其著作《小琉球漫誌》裡有一首其早期所寫,名為"半屏山夕照"的詩,光緒20年(1894年)成書的《鳳山縣采訪冊》亦有收錄,卻易名"翠屏夕照",之後尚有多首同名之詩(作著、內容皆不同),這些詩皆未提到大覺寺或翠屏岩等寺廟名稱(其中一首寫到"瞥見山光展翠屏",不用說也知翠屏所指為何),以它身為創建於康熙年間的百年古剎,似乎有些奇怪 ?

書中記載"觀音山...縣北二十三里.....其麓一巖,名曰「翠屏」,為縣治八景之一.....中蓋觀音寺.....",普遍認為此乃翠屏夕照是指大社觀音山的鐡證,但在形容觀音山是用"若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形容半屏山則是用"形如列幛、如畫屏",與康熙59年(1720年)的《鳳山縣志》描述相差無幾,兩座山的景致歷經百年亦無所變,所以這個稱號究竟名落誰家,答案已然呼之欲出 ???

半屏山是左營舊城的勝景,附近的龜山、蛇山、蓮池潭等地亦如是(八景之一的泮水荷香即是指蓮池潭),在乾隆末年遷城前常出現在當地文人詩中,遷城後則寥寥可數,但仍是鳳山縣地標,清代史冊皆未將觀音山記錄成翠屏山,翠屏岩或是翠屏巖應該是如同芝山巖或壽山巖那般,是寺廟名稱,所以屏東書院之名得自半屏山的可能性較高......雖然這只是個人猜測,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朱仕玠的那首名為翠屏夕照的詩,肯定是在描寫半屏山啦 XD



雖然外邊的解說牌註明此地是書院,不過大門上依舊掛著孔子廟的匾額,畢竟這裡每年都會舉辦祭孔大典,至於書院時期的春秋兩次祭典,因為文昌帝君在這裡的勢力畢竟不如孔子,恐怕是無緣見到了~~



走進裡邊熊熊一看才發現,山門兩側圍牆並非連接中央而是最前方,然後兩側多了一片帶有燕尾脊的磚牆
咦 !! 造型真是粉特別呀~~



過了山門就是正殿---昔日的講堂,後殿祭祀文昌帝君,兩側是讀書用的廂房,現在則是分別改為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廡,前方雖設有露台,但沒有很高,應該是佾生跳佾舞的地方,不過還是很有書院的感覺~~

畢竟它一開始是定位給學子們讀書學習的場所,所以曾存在一幅對聯---屏臨太武戶踞猴山依然大地鍾靈宏開勝境、東樹風聲西來雨化頓覺文明入世聿煥新猶",點出"屏東"二字,也寫出了對它的寄望,只是改制孔廟後,畢竟不能在至聖先師前賣弄文章,所以這段文字也跟著消失了,有些可惜~~



後殿現在是崇聖祠,那塊"文光射斗"的匾額是道光二年(1822年)由前署鳳山縣知縣下淡水縣丞段光煃所獻,如果時間再早一點,就能以縣長大人的身份獻匾了說 @_@



另一塊"珠囊大放"匾額是裡邊現存最早的匾額,由提議興建的鳳山縣知縣吳性誠在嘉慶20年(1815年)所獻



前殿與後殿彼此相連,挺有意思,牆上有著竹節書卷書,沒有其他無謂的裝飾,是唸書發呆的好地方



偌大的紅色磚牆塵封多少陳年舊事,硬山屋脊遇上短燕尾,馬背沒有熟悉的懸魚吊飾,只剩長長的鳥踏孤零零地座落其中,說是孔廟,卻無處不是濃郁的書院氛圍...........



看了一下崇蕭蕭氏家廟的地圖,哇~~有段距離哩~~最近的路程算算也要兩公里,哎呀~~慢慢走吧 +_+

走大路還要小心呼嘯而過的往來車輛,真是糟糕,就在勝利路右轉中山路時,偶然看到蘭州街的牌子,溜進去要右轉高原路,沒什麼特別的小路一枚,但至少不用飽受汽機車廢氣的包圍,路途漫漫,聊勝於無嘛 ^ ^



走在自由路上,一直在找尋洛陽街的路牌,結果都快到博愛路了都沒發現,趕緊打開papago看一下,應該是這條巷子沒錯,完全沒任何指標,難怪會錯過它~~



再看一下路牌,來對地方囉~~真的是洛陽街 !! 這裡也是崇蘭里的地盤,也就是說目的地快到了耶~~~

崇蘭里之名來自清代崇蘭庄,屏東市西北方廣大土地皆屬之,戰後將日治時期屏東市干城町一丁目、田町、崇蘭大字合併之,里內居民多姓蕭,是當地大姓,地名由來應與蕭姓堂號蘭陵有關,崇蘭蕭家自清代就是著名富戶,當地有座蕭氏宗祠,更是不可錯過的必看景點~~



穿越長長的巷弄,不意來到一處開闊的場所,淡淡斜陽映照在這清幽綠地上,真想什麼都不管、就這樣坐在大樹下休息,品味這屬於屏東市的南國情調...........

"崇蘭蕭,三日沒煮袂飫",一語道盡崇蘭蕭家的繁盛以及宴客之頻繁,崇蘭蕭氏家廟在諸多現代建築包圍下顯得孤芳自賞、落落大方,堅毅守在這裡見證崇蘭庄的數百年發展,暫時擺脫歷史的包伏,只想靜靜地欣賞宗廟建築之美~~



它曾入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隔壁是阿緱地方文化館,前方的這座廣場在日治時期曾作為公共曬穀場



崇蘭蕭家的開台始祖是來自廣東陸豐的蕭維天,約在乾隆年間來此定居,拓墾土地之餘亦成立珍記經商,沒多久便成為屏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富豪,後來家業分由四子繼承,分別是蕭雲的吉記、蕭觀的榮記、蕭陣的萬記、以及蕭沛的珠記,在家境漸寛後亦注重功名求取,次子蕭陣是家中第一位秀才,三子蕭觀(兆榮)偕子啟德出資興建屏東書院,其次子啟邦並在後來主持書院運作,三房傳至第四世文鳳、文蘭亦個別獲得恩元、拔元的身份,總計家族共出了九位秀才,第四代子孫蕭文崁在同治13年興建崇蘭新圳造福鄉里,為了紀念先祖及彰顯蕭家文風鼎盛,便在光緒六年(1880年)興建這間崇蘭蕭氏家廟~~



大門是凹壽造型,二堂二橫屋格局,據傳因蕭家先祖帶有功名,所以才興建家廟而非宗祠 ??

歷經百年的蕭氏家廟才剛結束為期四年的整修,整體外觀可說是煥然一新,天井還可見到慶賀修建完成的花籃,這次來訪的時機不錯,若再早一點,恐怕就不得其門而入囉~~

聽說此次修復的的最大收獲是發現彩繪大師陳玉峰早期的作品,是繼佳冬楊氏宗祠後的另一個重大發現,其風格與一般常見的傳統繪畫截然不同,大門這裡已經可以看得到囉~~仔細找找就會發現 ^^



兩邊廊下擺放全台各地的古厝資料,一直在想說這裡與阿緱地方文化館好像扯不上關係,後來才曉得原來隔壁的課餘軒才是,目前此地的身份依舊是崇蘭蕭氏家廟呀 XD

undefined

崇蘭蕭家的堂號是追遠堂,兩側祭祀土地公與魁星,中間的神龕牌位除了開台始祖蕭維天外,多是三房相關子孫,蕭文鳳、蕭文蘭之名亦在其中,看來當初由蕭文鳳主持下興建這間家廟的傳聞應該是所言不虛~~

這對賢昆仲曾遷居市區東北方的海豐,並曾受六堆中軍貼文明令保護,與屏東客家人關係不錯,但這間家廟建築不論形式、格局、牌位......等處處皆是閩南風情,未見土地龍神與棟對是甚為明顯的差別,雖然先祖來自廣東陸豐,發展到光緒年間,新落成的建築已不見客家踪跡,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注意 !! 神龕兩側上下各有一幅帶有西有風情的山水畫,據傳就是陳玉峰大師的作品,隱身多年後再度重見天日,甚至還能見到英文署名,在那個年代算是很時髦的事,現在已是這裡的重要文物,來此一遊時可千萬不能錯過它們呀 XD



龍邊的"恩元"匾額是蕭文鳳於咸豐三年(1853年)獲得,但匾上卻沒有其他多餘的文字,這塊"拔元"匾額上的字超多,甚至連蕭文蘭的名字也寫上去了 !! 聽說它是在咸豐十年(1860)取得這個封號,但直到1886年時才立匾,中間的原因則是蝦咪嚨嘸災 @_@



虎邊的"貢元"匾額主角則是第三代蕭啟邦,咸豐八年(1858年)立匾,與拔元匾上都是字的情景有些落差 !!



這塊"祖德宗功"匾額上分別有光緒六年(1880)與昭和二年(1927)的年號,代表的是影響蕭氏家廟深遠的兩個重要年代,可惜2012年沒有獻匾,畢竟光是陳玉峰大師的真跡重現世間這件事,就足以名留青史了~~



位於蕭氏家廟隔壁的建築物是課餘軒,由蕭家在日治時期所建,並以此做為學習漢文的場所,現在則是阿緱地方文化館的所在地~~



課餘軒現在是蕭珍記文化藝術基會、蕭珍記祭祀公業、崇蘭社區發展協會的服務據點,門外的旗幟寫著大大的"拔元",尤其是剛從蕭氏家廟走出來,看到這一幕時忍不住會心一笑呢 ^ ^



原來這裡才是真正的阿緱地方文化館,害我在那裡猜半天........蕭氏家廟怎麼看都不像呀 >_<

undefined

三代門牌比一比,從以前到現在,這裡都是未曾變更過的崇蘭里69號,也算是不簡單的記錄~~



不愧是頂著阿緱之名的展覽館,屏東市相關旅遊資訊應有盡有,牆上擺放許多不同年代的屏東市區地圖,光是這樣看著,就能深深體會時代的變遷在這塊土地上遺留的痕跡~~

另外還有許多蕭氏家廟整修時拆下的物品,都是頗有年份的古物,平常總要抬頭仰望才能欣賞這些建築雕飾,看到脖子都酸了也僅能略知一二,可以這般近距離觀看,真是很棒的收穫 ^ ^

20121218 659.jpg

20121218 661.jpg

現在才曉得會什麼查詢屏東市旅遊資料訊時,常常會出現黑金町的名稱,原來屏東火車站前方那一大塊區域,日治時期的行政劃分.....就是黑金町 !!



從北邊的小路走出去,就是博愛路456巷,現在則是有著456藝術巷弄的雅稱,反正都要走到博愛路,這就順道走走看看吧~~





朵朵綻放的扶桑花與似真卻假的古厝壁畫相映成趣,這條歷史悠久的崇蘭小巷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在地人文風情的藝術巷弄,漫步此間,總是被那突然出現的意外驚喜給吸引,好有趣的社區彩繪,真想在這迷路一番,隨著五顏六色的燦然變化、來趟繽紛多姿的彩繪之旅,若能因此體會到崇蘭社區的深層面貌,那可就真的是好玩之餘又能增長見識呢 ^ ^



接著就是到屏東夜市那裡覓食去,填飽肚子後就要準備收拾行囊準備回桃園囉~~

冬天的屏東竟然熱到爆,現在只想找個冰店降溫一下,在夜市的某個角落發現這間進來涼,外邊擺滿了許多照片,似乎接受過不少電視節目採訪,名氣似乎不小,但也沒想太多,進去吃冰先,好不好吃不是很清楚,但體溫瞬間掉下來的暢然快意,真是說不出的快感  ^ ^



來到屏東車站---今次南國之旅的最後一站,去行李房領回行李,其實也就只有一個背包與相機包,還真是簡單到不行 !! 來的時候坐觀光列車莒光號,回程的時候也是坐同樣的車種,真是好有趣的巧合哦~~

即便太陽快要下山的現在,外套還是用不上,這幾日的天氣都像這般熱到不行,記得回到桃園車站剛下車時,那呼呼冷風與凍人寒意讓人超不習慣的,突然很想念屏東的氣候說......

感覺好像還有許多沒玩到的屏東之旅居然就這樣結束了,時間過得好快,可以真正認識六堆的面貌是此行最大的收穫,尤其是佳冬那迷人的建築采風與客庄情懷至今仍是令人念念不忘,其實屏東不是只有墾丁,還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小景點,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再來屏東,要如何規劃行程,心裡大致有個底,冬天來屏東一遊是個不錯的時機點,就算北部籠罩在寒流之下,在屏東穿著短袖就可以出門了,這次的屏東四日遊,真是非常成功呀 ^ ^


屏東書院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屏東市勝利路38號
電話:(08)7361544
開放時間:0900~1200;1330~1700(週一、國定假日休館)


阿緱地方文化館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崇蘭里69號
電話:(08)7330924
開放時間:0800~1200 ;1330~1730(週一、週日休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恩恩 的頭像
    小恩恩

    郊外踏青去~~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