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典雅優美的淡水禮拜堂或是小巧精緻的滬尾偕醫館,都是馬偕在淡水傳奇故事裡不可錯過的重要篇章;悠遊淡水女學堂、在婦學堂發呆,穿梭八角塔的拱圈迴廊,止步馬偕墓前,整座校園就是一座古蹟園區 !! 還有那附近超適合拍婚紗的小白宮,漫步其中,有股來到異鄉的浪漫情調呢 ^_^
旅行日期:2012.03.27
走在古蹟林立的淡江中學裡悠哉慢行的感覺真不錯,幸好高中畢業很久了,不然倒是還滿想體會一下在這裡唸書是怎麼的感覺 ^_^
馬偕在淡水留下的眾多遺跡現在可都是炙手可熱的觀光聖地,因為向來喜歡靜謐恬淡的步調,所以老是與它們擦身而過,難得這次嬉遊淡水,這就去決定去拜訪拜訪它們啦~~~
中正路與三民街交會處的三角公園週遭車水馬龍,但這塊小小的綠地卻是意外地安靜,中央立著一座馬偕爺爺的雕像,長長的鬍子、黝黑的面容、堅毅的眼神,他是帶著怎樣的心情思緒來到這處當年遭受西洋文化衝擊、還在摸索未來方向的淡水,如今成為與淡水有著深厚連結的代名詞............此雕像由淡水雕塑家張子隆創作,1995年在馬偕後代到場見證下揭幕,2001年為紀念馬偕逝世一百週年而將每年6月2日定為淡水馬偕日~~
猶如巴克禮牧師之於台南,只要提到淡水,有關馬偕的點點滴滴,早已是史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拜別馬偕爺爺的雕像,三角公園旁的小巷子就是馬偕街,昔日的龍目井,有關馬偕的所有傳奇故事起源就是從這兒開始..........
二話不說,進去逛逛先~~
以前對馬偕的印象矇矇懂懂,第一次見到與他有關的教會是在苗栗獅潭,第二次則是在宜蘭利澤簡,這才開始想去了解它,來到馬偕街,看到這間曾是他行醫之處的小醫館,旁邊則是著名的淡水教會,古樸典雅的宏偉外表下盡是馬偕牧師對傳教的熱忱與對淡水這塊土地的思念,百年前的小醫館風采依舊,在這裡才真切感受到淡水那若有似無的歷史軌跡...............
馬偕(Dr.George LesIie Mackay)是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立志要到東方傳教,雖然他在北部的身份地位幾可比擬一個中會,但初次訪台地點卻是打狗(高雄),隔年也就是同治11年(1872)才登陸滬尾(淡水),雖然當年是新興的通商口岸,英人勢力正大肆擴張,滬尾街上多了許多洋面孔,但大致上還只是純樸傳統的漁村聚落,西洋傳教士想來這裡宣教仍遭受不少阻礙,當時的馬偕利用獨創的方法迅速掌握台語的發音,很快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並取漢名"偕叡理",人稱偕牧師,1878年娶台女張聰明為妻~~
雖然沒有上過正式醫學課程,但在高雄時期曾在馬雅各醫師座下學習醫術,來到淡水後,同治12年(1873)年在三民街上設立一座"滬尾醫館",免費提供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霜(馬偕的白藥水)給民眾使用,也購入藥膏治療腿膿瘡,並以拔牙術著稱,醫治病患之餘順便傳教,光緒五年(1879)在美國有同名之誼的馬偕夫人捐款美金三千元,才在現址建立一座新的醫院,隔年開始營運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規模雖小,卻是北台灣第一座西式醫院(此偕非彼偕,是紀念捐款的馬偕夫人的亡夫,馬偕船長)~~
中法戰爭時期,偕醫館擠滿因戰爭而受傷的士兵,馬偕盡力地醫治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巡撫劉銘傳還特地代表清廷來褒揚他~~
名震一時的滬尾偕醫館在明治34年(1901)馬偕過世後隨即塵封,明治39年(1906)才在宋雅各醫師(Dr. J. Y. Ferguson)主持下重啟醫館,此時的淡水已不復往日光榮,加上醫館狹小、設備老舊,大正元年(1912)將業務整個移到台北市,就是現在的馬偕紀念醫院,閒置後的偕醫館歷經教堂書庫、學生宿舍、幼稚園等用途,在1998年被指定為古蹟,現在是偕咖啡在經營,可惜目前暫時不能接觸咖啡 +_+ 不然在這百年古蹟品茗咖啡應該是很有fu的吧 !!!
滬尾偕醫館座落在狹小的馬偕街,仍保有初建時的樣貌,雖然外牆塗上一片白灰,但斗砌磚牆的痕跡依稀可見,若非外邊的門窗與入口大門極具西洋風味,不然遠遠看過去就是一間平凡的傳統鄉下民宅,地基因有抬高(防潮?),所以走出大門需要階梯,因應街道空間狹小,所以階梯方向與街道平行,馬偕以此為據點四處行醫,留下拔掉上萬顆牙齒的記錄與發現肺胵蟲的創舉,據說裡邊目前陳列當年所使用過的醫療器材及生活物品,傳說中的馬偕紀念醫院的發源地,馬偕傳奇故事的起點,既然人家門都打開了,當然要給它進去好好逛一逛才行~~
斜陽夕日照淡水、枯枝殘影映滬尾、馬偕尋跡龍目井、轉角遇見偕醫館~~
走進裡面會看到一個很古錐的馬偕人型立牌,手上拿著鉗子,說明他不僅是傳教士,更是懸壺濟世的醫生~~
據說來偕醫館求診的民眾所患的病症可謂十分繁雜,馬偕有時會與當時的洋醫合作,或是使用新型的藥劑,例如使用有"馬偕的白藥水"之稱的金雞納霜來治療瘧疾,但馬偕最受後人稱道是他那獨步全台的拔牙術~~
最初使用木籤、後來請鐵匠打製鐵製鉗子,到後來購買來向紐約的高級舶來品,在當時口腔衛生尚不受重視的年代,能夠拔掉一顆爛牙而不會有生命危險,自然是頗受好評,而且當時在戶外拔牙的機會甚多,在圍觀群眾甚多的情況下,病患也不好意心叫痛,加上當時漢人不流行麻醉,而且都是站著拔牙,加上技術高超,往往一個小時內可拔掉上百顆牙,據傳他在台曾拔過二萬一千顆牙,在那個時代可是個不簡單的記錄,拔牙的同時也搭配一些傳教的手法,長老教會據點遍佈北台且信眾甚多,馬偕那神奇的拔牙技術功不可沒 ^_^
古味十足的顏只磚、傳統風甚濃的半圓拱門,雖是當時甚為新潮的洋醫館,卻盡是中國傳統建築元素.......
為了讓當時的人們能夠接受這裡,這棟建築當初在設計時,應該是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考量吧~~
裡邊空間不大,除了做為咖啡廳使用,旁邊有一小小的房間,據說是當年馬偕曾使用過的起居室(那個壁爐真是有畫龍點睛之妙,有了它才感覺空氣中似乎彌漫著淡淡歐風),也陳列不少當年文物,看完之後的感想就是---難怪台灣南北的第一家西式醫院都是由傳教士所創建,醫療行為果真是傳教的一大利器~~~~
據說馬偕街原名龍目井街,早在馬偕來此之前便已成形的街道,在至今猶存的現今,也能算是老街之一,只是兩旁傳統的街屋幾乎都消失變成單調的水泥樓房,想要探尋這裡曾有過的往日風華,除了幾棟著名的景點建築外,就只有幾間殘存的土埆厝可以稍稍緬懷..........
馬偕在北台灣創建超過60座教會,讓基督教信仰在日治初期便深入各地,實在是居功厥偉,之前在南澳鄉公所到南澳神社間看到不少十字架墓園與壯麗的南澳教會,便覺得頗有意思,現在才曉得,原來這也是他當年不辭辛苦旅行傳教的功勞 !!
而他在台灣所設立的第一座教會,便是淡水教會,又稱淡水禮拜堂,同治11年(1872)4月13日是設教紀念日,當時雖然教會已然成立,但卻僅是以馬偕的居所暫代罷了,幾次遷移後在光緒16年(1890)來到現址(原本是偕醫館醫師宿舍),大正四年(1915)擴建成北美風格的白色教堂,現貌是在昭和三年(1928)為了慶祝北部大會設教六十週年及原有教堂設施已不敷使用,而在馬偕之子偕叡廉的主持設計下,於昭和七年(1932)動工,1933年改建完成~~
遠遠望去便能見到的鐘樓造型的塔樓與環繞四週的小帽尖塔十分協調,雖非高聳壯麗,但在地勢略高且窄的小小街道上,向上凝視時會不禁望而生畏,不由自主產生一股崇敬感,那RC加強磚造結構將它的地位氣質很巧妙地襯托出來,再上週遭盡是不甚起眼的現代樓房,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視覺效果下,更是讓人為之驚豔 !!
台灣現存美侖美奐的教堂建築並不少見,一直很好奇淡水禮拜堂究竟有何魅力可以吸引眾人的目光,果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在萬里晴空的夕陽餘輝映照下,抬頭仰望那古樸典雅的建築,豔麗的紅磚外牆與湛藍天空相互搭配極為耀眼,眼睛完全離不開它,真是太美啦,不禁駐足許久,光是在淡水閒晃,能夠一睹"北台第一聖會"的風采,就不枉來此一遊了呢 ^_^
歌德式建築的鐘塔不大卻造型變幻多姿,代表指向天際的尖拱窗來到這兒倒變成了氣窗,下方的尖拱則是被半圓拱給包覆在內,這一點與大門上方的平拱相互輝映,外牆的紅磚堆砌也不僅是一個平面,突出的轉角柱身下方皆有石塊頂住,層層向上再收斂入內,很有引導視線的效果,層間牆面施以菱形牆磚並出現連續飾帶裝飾也是看了個目不暇給 ^_^
雖然櫻花季即將結束,但仍可見到點點山櫻正努力綻放它的美麗身姿,若是正逢花期,那盛開的模樣與淡水禮拜堂應該可以交織出一幅美不勝收的豔麗奇景,可惜來得太晚,沒機會看到,只能用想像的囉~~~~
窗戶上的故事是五餅二魚與客西馬尼禱告的故事,比起色澤斑斕的傳統七彩琉璃窗,簡單又好懂的聖經故事,不必特地進入教堂,遠遠一望就能見到,將莊嚴的教會建築化成平民也懂的活潑語彙,更易親近基督信仰的存在~~
淡水禮拜堂的前方有路可以直達中正路,看著一旁屋舍上那清晰可見的房屋構造殘跡,還真是非常好奇這裡以前究竟曾存過什麼的房子呢 ??
美麗如淡水教會,也是畫家們取材的好地點,或許只有在假日才能在這裡見到一整排畫家專注地在此作畫...
先不急著繼續沿著馬偕街前進,到教堂旁的小巷散散步,伴著色彩繽紛的尖拱窗,感受它散發出來的歷史魅力,在這麼近距離的接觸下,感受更是強烈,雖然窄巷有些阻礙的取景的角度,但光是在這裡靜靜的欣它的建築之美,與它的正面景觀可是絲毫不遜色的呢 ^_^
途經馬偕租屋發跡地,同治11年(1872)馬偕初到淡水直到光緒二年(1876)遷居砲台埔的這段時間,都是住在這裡,房舍簡陋兼環境不佳,不過他仍甘之如飴,以此為據點發展傳教與醫療事業,可視為淡水教會與馬偕醫院的前身,至今已歷百年,裡邊早已不復馬偕承租時的舊貌,而且看起來似乎是私人住所,還是不要貿然入內~~
以馬偕與淡水的關係是如此深厚,連馬偕上岸處都有雕像紀念了,他來淡水第一個承租的居所,當然也要好好表揚一下才是.......看來很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_+
馬偕街往西來到文化街,開始車多人多,沿著中正路向東街來到與真理街的交會處,其實會這子繞路主要是想來這附近的便利商店來補給一下啦 ∩_∩
望著右方這緩緩而上的真理街,左方那超窄的房舍造型還真是讓人看了印象深刻,看瞄一下入口的指標....
找到下一個目的地了,接下來就是朝向淡水中學、小白宮、真理學前進囉~~
只要從文化路轉進真理街,就一定會經過這當地最名的美食家---文化阿給、老牌阿給、三姊妹阿給 !!
完全不曉得哪家好吃,只見到最遠方的那家文化阿給從早到晚都有一堆人在排隊,而本人最不呷意排隊這種事,所以當回去要買個阿給回去當伴手禮,自然就選擇右前方這家三姊妹阿給 ☆_☆
據說文化阿給的醬料是三家中最好的,但阿給的內餡卻是三姊妹阿給最優,沒實際比較過,難辨真假,但至少帶回去的阿給是讓家裡所有人讚不絕口,如果下次再訪淡水,應該還是會來這家三姊妹阿給,呵呵 !!
哈 !! 伴手禮嘛 ~~ 我對它最沒fu,家人的接受度是唯一的考量 ¯□¯
來到真理街與馬偕街的交會處,突然轉進馬偕街,因為有一處地方很想去看看,那就是多田榮吉故居~~
不曉得這裡是否是淡水街長的專用官舍,但看資料似乎是多田先生的私人寓所,因他曾任第四屆淡水街長的身份而使得這裡的身份頓時為之不同,所以它現在的名稱才會叫做多田榮故居而不稱做淡水街長宿舍 ??
目前尚未開放,只好在外住內望去,雖然內部略為紛亂、眾多鋼骨鐵架使人難以一窺全貌,但仍遮掩不了那恬靜幽雅的濃濃和風,將來若能做為淡水鎮史館來使用似乎也不錯,嗯 !! 很期待它開放的一天趕快到來啊
走在這狹長的馬偕街,沒有機車呼嘯而過的紛擾,眼前所感受的盡是這都市叢林裡難以體驗到的森林芬芳,看著陽光穿透林間在地面上形成的搖曳樹影更是讓人甚為激動,可以在這在不是公園的地方享受到這難得的自然風味,真是超開心的啊 ^_^
p.s. 年紀愈大,野心愈小,也未免太容易滿足了吧 XD
繼續漫步在真理街上,只覺得這條路還真是小,當時還不曉得,目的地就快到囉~~~
突然向北方瞥見一處入口,初入眼簾的是上方八角造型、下方四角造型紅白相間的警衛室,原來這小小一間警衛室也能這麼有fu,尤其那入口延伸到裡邊的小路,猶如綠色隧道般更是讓人十分沈迷陶醉,地上那道紅磚道在那個民風保守的年代,是男女學生之間行走時彼此不得逾越的界線,非常好奇是否還有其他故事,突然很想去見識有關它的歲月風華.......
哈囉 !! 傳說中的淡江中學到囉~~這不期然的相遇,對它的第一印象極為深刻啊 ^_^
剛好來訪的這天是非假日,也就是說,裡邊可是有學生在上課,就這樣走進去不會打擾它們嗎 ? 後來看到有些遊客模樣的傢伙來到這裡卻絲毫不停留地便走進去,想說那麼進去裡邊參觀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吧 @_@ 就這樣沿著警衛室的邊邊走進去..........嗯 !! 沒被攔下來耶 ^_^ 話雖如此,裡邊可是許多學生在專心上課,還是不要待太久,稍微逛一下就出來吧 ^▽^
淡江中學與真理大學都是淡水著名的歷史名校,它們的校史幾乎就是一部淡水近代發展史,來淡水一遊,當然是不能錯過它們,只是,有個疑慮,以致現在暫駐門口,一時間不曉得該不該進去...............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原址在1901年馬偕逝世後成為台北神學校,1911年神學校遷至台北,大正三年(1914)偕叡廉便在此成立淡水中學校,大正11年(1922)更名私立淡水中學(為了因應總督府頒布的《臺灣教育令》同意日台共學卻排除私校,同年6月發布《私立學校規則》又說私立中學校適用4月才公布的《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裡邊提到的神社參拜規定抵觸基督教精神,以致有設立許可卻無法立案,拿到畢業文憑也無資格報考高校,造成入學就讀的低年級人數多、升到高年級時則大多轉學他校以致人少,直到1938年才改善),1925年遷至現址,原牛津學堂改為學生宿舍(1931年神學校再度遷回)~~
神社參拜問題始終困擾校方,即便1935年校長偕叡廉率學子赴臺灣神社參拜,仍被有人心士攻擊,以致黯然下台,改由明有德牧師擔任校長,後來因離職日籍教師鈴木勇抹黑及臺北州知事今川淵強勢主導,為了管制人民思想,1936年由日方接管私立淡水中學、私立淡水女學院的校產及校務,排除西洋宗教干預,不讓宣教士擔任教師,打算用軍事化教育管理學生,希望培養出可隨時可上戰場的士兵,1938年有坂一世擔任兩校校長,8年任期中四處爭取經費、延攬歐美師資,更新教學設備,為淡中帶來新氣象,1938年因官方認可其私立學校身份,便將私立淡水中學名稱改為私立淡水中學校,戰後因私校不得使用地名做校名,而更名淡江中學,1956年與純德女中合併成為淡江高級中學(淡江中學)~~
戰後初期的淡江中學打算籌建大專院專以補強高等教育,先以學校特色的英語教學背景籌組英文補習班,以期日後成為英文專門學校,1948年在校成立英文補習班,校長兼任班主任,並由英文老師授課,一直未能取得設校許可,直到1950年張鳴擔任校長時以個人名義捐資升格淡江英語專門學校,1951年經教育部立案核準,張鳴為首任校長,自此開啟與淡水中學共用校地的日子~~
張校長不幸在1952年去世,由其妻居瀛玖接任淡江英專校長之職,最終因學校擴充而與淡江中學校方起衝突,直到1957年才達成協議將淡江英專遷至大田寮,1958年改制淡江文理學院,即是日後的淡江大學,至於淡中所期望的高等教育學校設置,則是要到1965年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改制真理大學)才實現~~
相傳當年的英文補習班、後來的淡江英專所用的教室,即是在這棟寫有信望愛標語的綜合大樓............往事如煙,現在就只個寧靜的校園一角罷了~~
走進校園裡邊就會見到偕叡廉紀念公園,2001年整修完成,是為了紀念學校創辦人兼第一任校長偕叡廉而成立的,聽說整個淡水中學入口處西南邊這一塊區域都是它的範圍,對它會特別留意是這裡綠蔭甚多,兼且有不少景點可逛,而且學生不多,可以自在地悠遊閒晃,雖然春天的陽光不是很強,但能在樹蔭下拿著一本書坐下瀏覽,再伴著徐徐微風,感受校園專屬的青春氣息,可是非常愜意旳呢 ^﹏^
做為日治時期在位最久的校長,任職時間在歷屆校長中只有陳泗治可與其相比~~雖然他在1949年到1955年之間與淡江中學、北部大會相處不太愉快,又捲進新舊派系之爭,不過做為基督教長老教會來說,仍是虔誠的信仰捍衛者,所以淡江人才會至今仍懷念這位老校長的吧~~
走入公園裡,第一個來到的地方就是尋根園,據說這裡曾是女宣教士德明利(Miss Iasbel Tayloy)故娘居所,她是淡江傳奇人物,在台獻身福音傳播及教學服務長達42年,對於推動臺灣教會音樂有傑出表現,直到1973年因年事已高且健康不佳才離台回加拿大定居~~
週遭林蔭遮天、鬱鬱蒼蒼,一整片綠意盎然的模樣,將它所包圍的這棟俗稱白屋、白宮的小小建築襯托的是極為清幽淡雅,正在胡思亂想之際,突然聽到遠方鐘聲飄揚,唉呀 !! 上課囉~~早就不是學生,根本無需理會它,以前總是盡量翹課,現在聽到這個聲音,尤其是身處在這悠然校園裡,不知為何,竟是感到有些失落.............
現貌是2002年整建而成,這裡好像也是學生餐廳,中午時分許多學生來此用餐,男女學生穿著整齊校服穿梭其中,對我這個外人居然視而不見,大概是對上課時分可見到不少遊客參訪校園的行為已是見怪不怪,反倒讓我有些不好意思呢 ¯□¯
在附近閒晃,正好看到一群學生與老師在消防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火災安全演練,嗯....他們的樣子,怎麼看都不像高中生啊,不過實際演練起來可是一點也不馬虎,而且只要有意願的學生能有操作滅火器的機會,一陣煙霧彌漫過去,超有臨場感的啦 XD
一樣是對我是裝作沒看到,但是可以近距離觀看現在學生們的消防教育竟是如此落實,時代真的不一樣了,該說是大開眼界,還是感嘆一下年紀真的不小了 +_+
演練結束,人去樓空,偌大的校園頓時變得平靜,應該說是恢復了它原始的樣貌,不久前這裡還是人潮擁擠,突然覺得有些莫名的寂寥感,此時發現一旁的解說牌,裡邊在介紹淡水女學校~~
居然在下邊出現純德女中的校徽 !! 這是戰後以女學堂建築為校舍,只出現在1949~1956年的女子中學校,如今若想在淡江校園尋覓其蹤跡,除了校史室,大概就只剩這個有著三個倒三角型的圓圈圖案了 @_@
淡水女學堂被譽為台灣女子教育的發祥地,範圍不小,是個偌大的回字型封閉式建築,一樓的連續拱圈迴廊、二樓的綠釉花瓶欄竿、精緻優雅的紅磚外牆,皆是極其賞心悅目,是淡中校園必看著名景點~~
光緒十年(1884)成立的淡水女學堂在那個婦女教育尚未普及的清朝時期,尤其在台灣,可說是一項創舉,雖說是馬偕為了培養女性傳教人員而設立,但它的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傳授女子知識,藉以提升當時的婦女地位,受惠最多的當屬教會信徒的子女以及牛津學堂教師們的親屬,即便打著學雜費全免、食宿免費,首屆新生卻大多是宜蘭平埔族噶瑪蘭族,漢人仍是少數,但後來辦學績效逐漸受到世人肯定,1901年因馬偕逝世而停辦,1905年加拿大教會派遺兩位女宣教師金仁禮(Miss Jane Kinney)、高哈拿(Miss Hannah Connell)來臺準備復校,1907年其子偕叡廉在此創立淡水女學校,首任校長是金仁禮,招收12到15歲學齡女童,後因入學人數漸增,1916年改建竣工成為今日所見的四合院校舍模樣,因增設高等部,而在同年改稱淡水高等女學校,大正11年(1922)政策規定立案學校需赴神社參拜,為迴避此問題而改名私立淡水女學院,1936年日方強制介入校務,1937年改制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淡水高女),此地成為女學生宿舍,稱做善寮~~
戰後改名淡水女子中學,1947年併入淡江中學成為女子部,因兩校組識、理念差異甚大,旋即在1948年分離,後因私校不得使用地名做校名,同年7月更名純德女子中學校,使得這棟建築別稱純德大樓,期間培養出與淡江橄欖球隊齊名的純德女籃球隊,經過一段紛擾的歲月,才在1956年與淡江中學合併正式成為它的一份子,繼續向大家訴說淡水女學堂在台灣女子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雖然淡水女學堂的名字幾次更易,但只要提到它就會想到這個最原始的稱呼,不過它的正面山牆上卻是寫著淡水女學校(Tamsui Girls' SchooI),據說這個名字是在明治40年(1907)才更名,因學生人數增多且建築已顯破舊,大正四年(1915)在吳威廉牧師的設計下重新改建,大正五年(1916)完工,同年因增設高等部才又更名淡水高等女學校(1922年更名淡水女學院),學制四年,這也是淡水女中(純德女中)普遍認知的創校年~~
牆上落款年代是大正五年(1916),校名卻是寫著淡水女學校,很有藝術氣息的磚雕,就這部份來說,幾可與磺溪書院相比擬 !! 另外有些好奇為何不直接稱做淡水高等女學校 ?
因為題字日期是四月一日,到了五月才改名,六月一日開學,因此才有幸見到舊校名 ?? 沒事亂亂猜,還真是超無聊 ^▽^
淡水女學堂建築在純德女中與淡江中學合併後就成為女生宿舍,1998年將一樓改成純德幼稚園(1937年曾短暫成立,1953年成為純德女子附屬設施,1998才以淡江中學附屬幼稚園的身份再次出現),2007年改成小學部校舍,所以才會出現純德小學的字樣~~那麼剛剛見到的那群看似小學生的小朋友,目前在這裡唸書囉 ??
女性文化地標的天字第一號就是這座淡水女學堂,它在台灣女性發展史的地位之崇高可見一斑,它所代表含義絕對不僅是這外表斑駁的建築,更重要要的是它本身所代表的含意......它提供了一個深層思考的面向,如果有機會再去拜訪其它女性文化地標,相信會有更不一樣的感觸~~~~
紅磚白窗、拱圈迴廊,漫步其中,除了那淡淡的陽光氣味,還有就是它的格局,有股似曾相識的感覺,想起了金門模範街,也是這般類似五腳基的寬度呢 !!
在淡水女學堂東南側有一間小小的建築物,一樣是那般古樸典雅,與前著相比明顯小了一號,它就是淡水婦學堂(Women's School),首任校長是高哈拿,被視為淡水女學堂的一部份,卻與它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台灣女子神學院的孕育之地,雖然僅是棟小小的建築,卻是淡江中學相當重要的古蹟,以它本身所代表的歷史意義,現在做為淡江中學的校史館,可是非常適切的呢 ^ ^
先前一直好奇為何淡水女學堂已然成立,為何還要多一間淡水婦學堂 ? 兩者的意義不是差不多,現在總算是把這個疑問給搞清楚,也才曉得,婦學堂的成立,是有必然性且是非常重要的~~
明治40年(1907)淡水女學堂再度復學(明治34年(1901)因馬偕逝世而停辦),此時學制全然改變,學子身份不再是老少咸宜,僅接受12~15歲女子就讀,如此一來,因年齡受限而無法就讀的成年婦女要如何學習知識呢 ? 1910年落成的淡水婦學堂,提供了成年婦女就學的機會,學制兩年,並訓練他們做為宣教士,為基督教長老教會拓展在台勢力有著莫大的幫助,被奉為臺灣原住民信仰之母的太魯閣族芝苑(Chi-Oan Iwad,又名芝宛、望姬)曾在1929年於此就讀,是第一位受洗的原住民,~~
昭和四年(1929)改名淡水婦女義塾,遷往對面的馬偕故居上課,依然發揮著它的功能,在淡江中學與淡水女學校的產權被日本人收回後,1937年停辦,1940年改為修道院安樂家,收容貧困老年婦女,直到1942年解散。後來這棟建築成為女學生宿舍,與淡水女學堂、牛津學堂分別命名為真寮、善寮、美寮,戰後改為教師宿舍,並沿用舊名稱為真樓,2002年成為淡江中學校史室,前方的廣場早已是學生們下課嬉戲的好所在~~
想到以前大學的K書中心也有校史室,卻是常常經過卻從未拜訪,聽說它現在改建成為博物館,反而有點想去一親芳澤,哎呀 !! 以前都不會珍惜那近在咫尺的機會,直到失去了才發覺到它的可貴 >_<
很喜歡這個書卷造型的階梯,非常適合這傳授知識的神聖殿堂,很有學習的fu呢 ^_^
今天才曉得原來還有淡水街角博物館這樣的一個組織存在,打破博物館只能侷限一處的傳統概念,在這淡水處處人文古蹟、說不盡的自然美景,可能一個轉角就能見到足以代表淡水精神的小小博物館~~
非常有意思的想法,雖然隨後在淡水趴趴走也沒特別注意這個標誌,也不是很清楚它真正的含義,但卻很享受這樣的氛圍,比起四處奔波到著名的淡水景點一遊,在街角轉身的瞬間遇見這些美麗的淡水小地方,這樣才有旅行的感覺啊 ^_^
十字架上放著一本聖經,是淡江中學的校徽,在校園內隨處可見,以各種不同的型式存在,本來沒有特別注意,直到在真理大學看到類似的校徽才又回頭看先前拍的照片,果然是與教會有關的學校,兩所學校的校徽都能見到十字架的影子~~
在淡水婦學堂前方有一棟排灣放石版屋,雖然淡水女學堂興學之初便與宜蘭平埔族有著深厚的關係,但直到昭和四年(1929)第一位原住民女性來婦學堂報到後,才與原住民結緣,此後陸續有原住民女性來此求學,竟使淡江中學成為台灣原住民的重要教育園地,為了紀念此事及原住民藝能班的設立需求,2001年才有這棟排灣族石板屋的出現~~
嗯.......其實如果可以的話,還滿想看看噶瑪蘭族的傳統建築在淡江中學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啊 XD
上次用這樣的洗衣板洗衣服,是大學時候的事了,小時候雖然常常見到媽媽用它在奮力的清洗衣服,不過那都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雖然偶爾會用,但機會超少),在洗衣機盛行的現代,能夠看到它們還真是非懷念呢 ^_^
因為數量太多,實在無法忽略它的存在,看這樣子應該是日治時期的磚塊,現在才曉得原來除了TR磚,還有S磚這樣的東東,哇 !! 又學到了一件事囉~~
一旁學生們正在似乎在上體育課,就這樣走在裡邊,感覺真是非常奇特的說........
淡江中學有幾處極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淡水女學堂是其一,另外一棟名氣頗大的建築就是這處鐘樓~~
埔頂鐘聲名號,即便從未來到淡江,也多少對這稱號有些印象 ^ ^
為紀念淡江中學建校90週年,而在2004年建立這座鐘塔,也是為了紀念馬偕在牛津學堂設立初期敲鐘聲呼喚學生上課的昔日身影,據傳淡水砲台埔這個地方即便是角落,也都能清楚聽到它所傳遞出來的鐘聲,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5點各自鳴鐘8下、12下、5下,可惜無緣聽到它的鐘聲究竟是如何宏亮,若果真如此,埔頂鐘聲這個名號可是當之無愧呢~~~
尋覓探尋八角塔的實際位置時,一定會看到這座大禮拜堂,俗稱淡江大教堂,1965年完工,它也有一座八角塔,做為鐘樓使用,又稱偕叡廉校長紀念塔,塔頂小小的十字架,讓這棟建築頗有教堂的味道,宏偉壯觀自不在話下,因為看到那八角造型的鐘樓,就很想趕快一睹淡中八角塔的真實面貌,以致未曾細細留意它的建築之美,真是不好意思啦 XD
走著走著突然眼前為之一亮,透過那椰林大道望過的那棟八角型建築物,帶點歐式風味卻又有著中國傳統建築格局,融合了許多建築元素,有股說不出的神秘感,那應該就是著名的八角塔,由當年擔任宣教士的數學老師羅虔益先生(Mr.K.Doawie)設計,淡中最著名的建築物,來到這座美麗的校園,其他地方可以不去逛逛,但可千萬不能錯過這個地方 !!
聽說它成功地融合了中國的寶塔與拜占庭建築風格,在那個流行巴洛克建築風的的大正時期,能有這般別出心裁的建築,還滿有意思的,提到拜店庭建築,一定會聯想到那圓圓的穹頂與四週的尖塔,回望附近的八角型衛塔,乍看之下還滿有那個韻味,朱紅配色搭配簡單線條,沒有繁雜的造型,看了內心卻是超平靜.....
能夠每天在這美得好似一幅畫的古蹟裡盡情度過那段青澀的校園生活..........真是好幸福呢 ≧◇≦
淡江中學前身的私立淡水中學校在大正十四年(1925)遷至現址,做為新校舍的八角塔亦在同年落成,又稱信望愛塔,造型獨特、線條美麗的八角塔自此成為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不論從那個角度欣賞,都會被它那優美的外觀、協調的比例給深深吸引..........
雖說此次沒有仔細尋覓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拍攝場景,也非為它而來,但今天只是小逛一下,卻突然很想重溫一下那部以淡江中學做為背景的電影畫面呢 ^_^
牛眼窗下有著宮燈造型石雕、傳統雀替造型的樑柱托架,處處可見的中西合併格局,不禁會心一笑,縷空的窗戶上隱約可見校訓信望愛字樣,為了慶祝昭和十三年(1938)私立淡水中學、私立淡水女學堂通過政府核淮立案,畢業學子從此可直接報考高校,大幅提升學校競爭力,便將原先上入口上方的淡水中學字樣塗去重刻私立淡水中學校,其為書法家吳廷芳所題,在校名改為淡江中學的現今,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故事,在這裡的每個小角落都能見到驚喜的畫面,可惜裡邊正在上課,遊客不宜擅闖,充滿視覺饗宴的八角塔之旅,只能點到為止啦 >_<
在迴廊悠悠晃晃之際,聽著教室裡學生的整齊的朗誦聲,昔日高中回憶點滴在心頭,看著地上陽光映照的拱圈影子,雖然此刻心情輕鬆愉悅,但還是很擔心與老師或學生們不期然相遇,只好快步向前,結束這短暫的難忘行程
雖然淡江中學是在馬偕爺爺過世後才成立,但畢竟與他關係匪淺,立個雕像也不為過吧 !!與中正路、三民街交會處的雕像還真是像,只是鬍子比較沒有那麼長啊 XD
昭和13年(1938)馬偕紀念圖書館在日本人接收淡江中學後興建完成,1939年在前方設立馬偕紀念銅像,隨著昭和2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急需武器原料,當時的校長有坂一世有感於台南巴克禮牧師的銅像被拆毀做成砲彈的前車之鑑,擔心馬偕銅像難逃此劫,便將它收藏在倉庫裡,戰後其子偕威廉回到校園後遍尋不著,才發現已然遭竊,現在這個銅像是1993年時所重立~~
要不是裡邊傳來陣陣的打球聲響與么喝聲,再看到體育館的陰刻題字,體育館入口仿若小型門樓加強版,金形馬背加上二坡水瓦片屋頂,濃郁的中國南方傳統民居風格,大門樑柱門亦有托加裝飾,兩側還有一對小巧可愛的吊筒造型石雕燈座,與後方牆上的綠釉花窗相呼應,實在是無法將它與提供學生們運動的專屬場所給連結在一起,頗有鄉下常見到的三合院味道,只是護龍窄了些啊 XD
它與八角塔都是由羅虔益宣教師所設計興建,它落成於大正12年(1923),當時因要做為北部教會設教五十週年紀念會場而先行落成,而先行竣工的比八角塔要早上兩年,但彼此建築風格截然不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能見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影子,或許當年來台傳道的教士們,是想要透過這些融合中西風格的建築物來儘量提高傳教的效果~~
來到體育館一定要看看那大片的馬背,想到一堆球在裡邊飛來飛去的,整個感覺就是超有趣的呢 ^ ^
淡江橄欖球隊名聞全台,第一次看到球場,好像來到聖地的感覺 ^_^
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捐出約5000多坪家族土地做為淡中運動場,1923年淡江橄欖球隊成軍,是臺灣史上第一隻橄欖球隊,由時任英文教師的陳清忠引進,經常與鐵道部、臺北高商練習切磋,1924年首戰告捷,當時對戰日本大專院校強隊均連戰連勝,僅敗於來台訪問的極東艦隊球隊,1936年日方接管學校,因橄欖球不受重視而中斷,直到戰後才恢復,如今已是淡江精神象徵,2003年為紀念臺灣橄欖球開球80週年,另建雕像與紀念碑
再往北走就是馬偕墓園,安靜中夾雜著些許車輛呼嘯聲,心情突然變得很嚴肅,畢竟這裡可是馬偕的埋骨之處,基於對他的尊重,走起路來格外謹慎小心.......
馬偕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飽受喉癌侵襲之苦,明治34年(1901)6月1日病逝家中,長眠淡水,雖然有著外國人的身份,理應葬在外僑墓園,但為顯示自已早已是個台灣人,特地與外僑墓園間建造一道矮牆以示區別,墓區裡安葬的都是馬偕相關人士,包含其家人及嫡傳門生~~
目前馬偕及其夫人張聰明的墓地歸淡水中學管理,墓園旁就是學生上課的教室,從窗外望出便是馬偕爺爺的墓碑,對這裡的學生來說應該是早就是習為常的事情,可以在這裡長伴其子一手催生的淡江中學與所生活的淡水,馬偕蒙主恩召之後,葬在這裡實在是非常像是他會做的擇抉.........
馬偕墓隔壁便是外僑墓園,俗稱西仔墓,早年因是荒地,清末來台洋人若去世多葬於此,直到1891年才由英國領事館整理並週建圍牆,做為淡水外國僑民長眠之地,目前由加拿大外僑協會與淡江中學共同管理,其加上馬偕墓園,是全台最大的外國人墓地,見證淡水開港與洋行林立、航運興盛的年代,完全一整個寂靜的fu,而且似乎大門深鎖,不相干人等無法入內一探究竟,讓原本就有些肅穆的墓園增添幾許神秘氣氛,但畢竟緊鄰淡江中學,隔著隔牆還是能一窺全貌~~
與它類似的基隆法國公墓雖然也是古蹟之一,有開放參觀並且就位在車水馬龍的中正路旁,但真正會入內參訪的遊客卻是寥寥可數,僅在清明時節會出現外國人來此祭拜的畫面,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可以的話,還是還他們一個安靜的空間,盡量不要去打擾他們比較好......
淡江中學一牆之隔就是真理大學,隔牆隱約能見到牛津學堂,但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地方要先去走走,就在附近而已,卻是來淡水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就是這座有著小白宮之稱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來到以前的入口,大門緊閉哩~~其實它真正的入口就旁邊,趕快過去看看吧~~~
四坡水屋頂、抬高的地基、整排的拱廊,這樣建築格局,在台灣並不少見,它有一個專有名詞---殖民式建築,橋頭糖廠的社宅事務所,可說是極致的表現,不過小白宮的潔白外表,與外邊仍輕拂臉龐不絕的微微海風,加上遠眺淡水河口的絕佳景緻,共組一幅美麗的淡水河畔美景,當年住在此間的主人,是否也曾像這我這般,遙望著觀音山的同時,沈浸在這淡水暮色所帶來的恬適快意呢~~~
p.s. 剛好有一對新人來此拍緍妙照,天氣有些悶還要到處擺姿勢,雖然真的很甜蜜,但也辛苦他們了 ^ ^
咸豐10年(1858)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簽定《天津條約》,使得雞籠(基隆)、淡水、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口被迫開港,同治元年(1862)在滬尾水師守備營原址改建成滬尾海關公署,派任海關監督管理海關業務相關事宜(現存的淡水海關碼頭是其遺跡之一),同治二年(1863)開始委託洋人擔任稅務司一職負責稅務管理(因為淡水關管理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等關,是台灣海關之首,地位十分重要),由於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後來便在埔頂興建一棟英式白色洋樓,之後又增建兩棟(俗稱埔頂三塊厝),給予包含稅務司等外籍人員居住,歷經中法戰爭及戰後拆除,僅存目前所見這棟建築~~
一直很好奇為何有些資料會將小白宮稱做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 畢竟淡水海關長官職位僅是稅務司,由海關總稅務司署所管轄,那個時候的總稅務司應該還在北京,而且還是擔任此職位長達半世紀的傳奇人物---羅伯特·赫德 (Robert Hart),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才是它的正式名稱吧~~
後來才知原來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末代外籍海關總稅務司李度曾在此居住,因此才讓它有了總稅務司官邸的稱號,他搬遷後一度荒廢,甚至被稱做鬼屋,之後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所幸各方人士多方搶救,在1997年被列為三級古蹟,這才保留下來,讓淡水從此多了一個碧草如茵的美麗百年洋樓,是情侶散步看夕陽的絕佳好地點~~
它的半圓拱迴廊範圍甚廣,整棟建築就有三面是如此設計,雖然使得居中的起居室面積大幅縮小,但這樣涼台的設計,非常適合將桌椅搬到此間,一邊欣賞淡水河畔的山光水色一邊品嚐下午茶,是不可多得的高級享受呢
與其說是來這裡來段歷史與建築之旅,不如說是感受一下這俯拾即是的悠然自得,觸目所及盡是一片白,說它是小白宮真是恰如其名 ^ ^
裡邊有介紹淡水海關的發展歷史以及昔日官員在這裡的生活情形,另外還有一座小白宮的模型,想到淡水河北岸曾有不少被暱稱小白宮的洋樓,而這棟具有高度歷史意義的建築因為要改建成住宅大樓而差點在被拆掉,它能夠倖免一難、留存至今,真的要好好感謝當年大力奔走保存它的前輩們呢 !!!
眼前這座佑大的土坑據說是砲彈落下後留下的殘跡,小白宮換過幾任主人,竟然都沒對它進行填補,所以現在才有幸見到這中法戰爭在淡水的歷史跡跡.............百年前的隆隆砲火,突然覺得好遠又好近 !!
散落在庭園一角的"總稅務司公署界石"、"淡水稅關所屬地"都是見證這裡曾是淡水海關的地盤,只是人事已非,台灣第一關的輝煌早已不再,就連石碑都是仿製的,唉 !! 隨手拍拍,聊勝於無囉~~~~~
倚在欄竿旁遠眺觀音山的青翠與淡水河的波光,下方的失戀橋上偶有幾對閃光情侶甜甜蜜蜜中,嗯 !! 還是要雙雙對對來淡水才比較有fu呢~~~
淡水之旅來到了第二站,本來想將馬偕的遺跡全部逛遍,卻是走得甚慢(散步賞景兼發呆 XD)~~~
但能在以輕鬆愉悅的心情下,漫步悠閒在古蹟環伺、青春洋溢的淡江中學裡,當下的心情是一整個放鬆到不行
下一站是真理大學與紅毛城,當然也是說什麼都不能錯過呀 ^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