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一八九五‧乙未》,漫步北埔老街,參拜慈天宮,悠遊秀巒山,感受金廣福姜家開墾大隘三鄉的那份堅持與毅力.........原來客家精神竟是讓人如此動容、如此欽佩~~
旅行日期:2010.06.08
早在2007年造訪峨眉十二寮、富興老街時,巧遇大隘藝術節,當時還不曉得"大隘"這個名詞對新竹山區有重大意義,直到因故曾路過全台五大義民廟之二的頭份&獅潭義民廟、拜訪了只有當地人才曉得的頭份老街,還有新竹的發展史(一直計劃要去走走,結果都沒去),記載了直到道光年間才出現在史冊上的大隘三鄉(北埔、峨眉、寶山)..................
但印象深刻的還是當屬《一八九五‧乙未》這部客語電影,電影中揭露了客家人對抗連當時不少駐台清朝官員、將領、仕紳皆避之唯恐不及的侵台日軍,從新竹十八尖山打到屏東六堆,客家三傑先後消逝在戰火中,是怎樣的硬頸精神可以讓他們堅持到最後,讓日本人大吃苦頭........一部台灣人應該要看的電影,紀錄台灣史上最大戰爭裡值得尊敬的客家先賢們的抗日事蹟 !!!
也因為這部電影的契機,想說應該要到北埔老街看看才是 ( 擂茶&冷泉名氣不小,但我對它沒fu XD ),終於找到機會,這就去拜訪一下姜紹祖的故鄉吧 ^ ^
北埔在道光年間由姜秀巒建立金廣福大隘、率領隘丁歷經攻取賽夏族土地而成的武裝移民,當時此地隸屬台灣府淡水廳,光緒元年(1876年1月16日)改歸台北府新竹縣,光緒年間的《新竹縣采訪冊》已有"北埔莊"的記載,屬於竹塹堡,日治初期曾在此設立北埔辦務署,管轄竹北二堡,後移至竹東,此地在1901年改為新竹廳北埔支廳北埔區竹北一堡北埔庄,1920年改制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北埔大字,戰後改為新竹縣北埔鄉北埔村、南興村、埔尾村~~
今天大概就是先去看看南埔百分橋,再去北埔村、南興村好好晃晃的北埔老街半日遊 ^_^
要到北埔其實有點麻煩,首先在桃園坐火車到新竹車站,然後坐新竹客運到竹東,最後再轉車到北埔.......
若是以前會覺得還OK,但現在..........唉 !! 越來越懶,回來決定在竹東坐直達車到中壢算了 -_-
因要想要看傳說中的滿分橋,所以選在北埔國中下車.........居然可以看到舊公車站牌,真是超讚的開始啊 ^ ^
這裡算是埔尾村(北埔的尾巴 ?? ),明明距離熱鬧的北埔老街不遠,結果卻是一整個寧靜鄉村的模樣,安靜到有點懷疑是否真的來到了北埔............
如果來北埔不想人擠人,單純的只是想散步,北埔國中附近倒是不錯的選擇 ^ ^
600里加急的快馬傳書 !! 一看就懂,超有創意的 ^ ^
沿著埔心街往北埔方向走去,沒一會兒就看到位於下方的南埔大橋,已依稀可見百分模樣囉~~~
未到南埔橋,先見大埔橋.............同樣都有個"埔"字,不過這座橋還真是短啊~~
遠看南埔橋(百分橋),好大的一百分,每逢考試期,應該會有不少學子前來朝聖吧 ^ ^
南埔橋早期是簡易竹橋,1925年改建成鉛線吊橋,每年北埔慈天宮舉辦中元普渡時,皆會來橋下放邊放水燈,1966年改建成水泥橋,由於當時出身北埔的立法院長黃國書捐錢建橋,其父葉阿雍曾在北埔事件中保護北埔公學校長阿部手作夫人,使其倖免於難,事後日方欲屠殺北埔居民報復,阿部校長才同意北埔姜家領導人姜振乾的請求,與新竹廳長里見義正商請日軍勿濫殺無辜,加上姜振乾出資賠償日方所有損失這才使北埔逃過一劫。為了紀念葉阿雍,便將此橋定名雍伯橋,近年才改稱南埔橋,又因配合慶祝北埔國小創校一百年,又改建成百分百的鋼橋,又名百分橋~~
當初計劃來北埔時第一個想來的地方就是這裡,能一睹慕名多時的百分橋,這次北埔之行就值回票價了 XD
哎呀!!還沒到北埔老街耶 ¯□¯ 還是趕緊去逛逛先吧~~~
北埔曾建城 ? 有城門街又有以城門口為名的餐廳,背後故事應該不簡單~~
相傳北埔為了防禦建了一座擁有四門的莿竹城,原本西門的位置在北埔街、南興街口,當時將北埔街位於城內的部份稱為上街、城外的稱為下街,後因下街逐漸發展成小型聚落,為了安全起見,便拆掉舊西門建新西門,位置大約是在北埔街、城門街口................這根本就是府城外西城的北埔版呀 !! 還有就是城門街的名字是這麼來的呀 @_@
姜家是北埔望族,咸豐四年(1854)姜殿邦將仍居住在九芎林的族人全數遷來此,使族人聲勢更加壯大,所以看到街上掛著天水堂堂號的古厝完全不足為奇,不過仔細一查,才發現北埔除了姜秀巒一系的"老姜",還有姜秀福系統的"新姜"~~
新姜代表人物姜滿堂是姜秀巒弟弟姜秀福的孫子,早期住在九芎林庄,為了謀生來到北埔,本在慈天宮旁賣豬肉維生,後娶妻鄧登妹,在西門口成立榮和號商行,因鄧氏經商手腕高明,所以金錢累積迅速,使得姜滿堂社經地位大幅提升,乙未戰爭時的老姜當家姜紹祖因抗日失敗被捕而年少殞命,下一代當家姜振乾仍未成年,此刻由他出面與日方交涉免去老姜被秋後清算,其四子姜瑞鵬過繼給姜榮華二房宋松妹,日治時期的新姜勢力已逐漸可與老姜並駕其驅,因而有新薑(姜)比老薑(姜)的說法~~
關於其財產爆增的原因還有另一個更有趣的傳說,相傳乙未戰爭期間有幾名河南兵勇寄放數十擔重物,請他幫忙保管,未料數年後皆無人來取,直到姜滿堂家人整理時才發現原來是價值連城的龍銀,開啟姜滿堂一夕致富的傳奇,現在其後代仍將當年挑龍銀的扁擔當作布施爺祭拜~~他的孫子鄧南光是著名攝影大師,其家族在當地開設的世源醫院已改建成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老姜內斂、新姜奔放,北埔姜家的故事真是數也數不盡,今天又學到了一件事呢 ^ ^
北埔老街雖然不大,但文化意涵豐富,值得細細探訪~~
慈天宮旁小路遠遠一看,一座古樸典雅的古宅矗立眼前,便是北埔地區首席名門,一堂六橫的天水堂~~
自姜秀巒以降的姜殿邦、姜紹基、姜紹祖分別參加過鴉片戰爭、戴潮春事件、中法戰爭、乙未戰爭,說是一門忠烈是一點也不為過,猶如北宋楊家將的傳奇故事,永遠會在北埔流傳~~
小說裡的楊家將一門孤寡,眾女卻不弱人後,佘太君率領楊門十二女將遠征西夏的故事至今仍津津樂道~~
北埔姜家雖沒有如此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從姜胡圓妹、姜宋松妹、姜陳滿妹、姜黃金妹等不同時期的歷代女主人勤儉持家的精神,足可做為客家傳統女性的最佳表率~~
咦 !! 天水堂的外觀與印象中《一八九五‧乙未》的場景已有些連接不上.....那是當然的,因為電影中的場景是在台灣民俗村的仿天水堂拍的,外型雖類似,感覺卻完全不一樣呢,少了一點歲月滄桑的樸實無華~~
不過好像還依稀可以聽見姜紹祖在此成立敢字營時呼口號的熱血氣氛...................做為母親的姜宋松妹與雙十年華、即將臨盆的髮妻姜陳滿妹當時是用什麼樣的心情看待這件事,完全不願想像,唉!!大時代的悲劇~~~
位於天水堂旁的金廣福公館,全台僅存唯一墾號公館,雖然外表看似簡單,難以與國家一級古蹟的形象聯想在一起,但它對北埔以及大隘三鄉的歷史意義可是相當深遠的~~
北埔姜家開台祖先是乾隆二年(1737)來台的姜朝鳳,其先祖是惠州陸豐開基祖姜世良,朝鳳初時在紅毛港擔任汪仰詹墾號佃農,共生七子,乾隆40年(1755)第五子姜勝智與三位兄弟進入九芎林庄開墾,憑藉出眾能力而成為佃首,他曾在乾隆50年(1785年)與劉承豪開鑿下山圳,後來又在1789年開發高梘頭圳(五股林圳),現在是艽林到竹北之間稻田的重要灌溉水圳~~
姜秀鑾是姜勝智兄長勝捷之孫,道光5年(1825)擔任九芎林庄總理,道光14年(1834)淡水廳同知李嗣鄴為了降低原住民出草殺人威脅,諭令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與富商周邦正(取代因病去世的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脩)分別為粵、閩代表,由樹杞林(竹東)三重埔三角城(三重里)翻山越嶺來到北埔設隘防番、召募隘丁開墾土地,並在道光15年(1835)合股組成"金廣福"墾號(金-->官方出資or吉祥之意、廣-->姜秀巒代表的粵籍、福-->周邦正代表的閩籍;這裡是墾民隘丁領取隘費、隘糧;佃戶繳納田租;對外處理外族入侵與拓荒開墾事宜、對內經營隘務的辦公室,可說是大隘三鄉軍事、行政、經濟的指揮總部),因是全台最大隘寮墾號,俗稱大隘,故初期開墾之地(北埔、峨眉、寶山),亦被稱做大隘三鄉,與原住民多次激戰才逐漸站穩腳步,以漢人的史觀來說,雖然過程難辛但結果很成功的武裝移民~~
在塞夏族的地盤踩線,自然會引起彼此間的劇烈紛爭,閩粵合作是這樣的情形下產生,從北埔信仰中心慈天宮裡不同族群的神明同列其中,亦可稍稍了解北埔居民為了適應環境,不得不族群融合成為武裝防禦性的山城聚落~~
金廣福公館是擁有兩進的四格院,大門做凹壽形,外牆下半是石塊堆疊,上層為磚砌,也有斗砌磚牆,兩側護龍牆身為白身,頗有粵派風格,右側護龍毀於1935年地震,重建時採用日式平房建築風格,本身擁有防禦功能,大門右方牆基部份有個小黑洞,那裡就是銃眼~~
由於周邦正等閩籍仕紳是在竹塹城內負責資金調度,姜秀巒才是站在開墾最前線的領導者,由於環境困苦且需承受被原住民殺害的風險,不少人因此退出,姜家便趁此收購大量土地累積實力,再透過多元化發展使北埔姜氏聲望達到巔峰,直到光緒12年(1886年)在劉銘傳"開山撫番"的政策下,才結束歷經粵籍姜家四任隘首、閩籍三任隘首、風光半世紀的金廣福大隘歲月~~
日治初期將北埔支廳設於此,明治40年(1907)蔡清琳發動北埔事件,將當時在內的支廳長渡邊龜作及其他日本人全數殺害,事後日方在秀巒山上立北埔事件遭難之碑來紀念~~
不新不舊的金廣福公館右護龍,大門連個匾額也沒有,也不知能否進去參觀否..............唉 !! 有些小小的失落~~
北埔以客家傳統聚落著稱,在旅遊地圖上卻可見到有一處地方標示著北埔洋樓,便是日治時期老姜家族的名人故居---姜阿新故宅~~
北埔地區雖然不是沒有造型華麗的方巴洛克建築,卻在昭和10年(1935)的關刀山大地震毀壞殆盡,眼前這間姜阿新古宅,始建於1946年、歷時三年半才完工的藝術作品,以茶起家的姜阿新屬於姜榮華長子紹安義孫,北埔膨風茶多經其手外銷他地,有茶虎之稱,本身財力雄厚,曾捐獻埔尾二甲多的土地給官方辦校,即是現在的北埔國中,他有意在北埔興建一間足以表現主人身份並能招待世界各地貴賓的華麗建築,由於起用多位北埔匠師參與,以致工法複雜,是間保持傳統卻不失典雅的精緻洋樓,後因事業經不善而遠走他鄉,故宅亦被拍賣,現在則是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的所在地~~
為了能夠背對樂山(秀巒山)的軸線上,大門設計朝西南方,且所有建築尺寸盡皆符合吉數,洋樓入口有亭廊並配置迴車道,是為了便客人車輛進出;一樓的凸窗與二樓圓拱窗極具時尚感,窗樘上的貝殼卷造型與簡潔的洗石子外觀讓人看了十分賞心悅目,雖然聽說內部設計更是藝術傑作,可惜今日無法入內參觀,只能在在外稍稍一窺北埔最大的洋樓建築的藝術表現,也算很值得了啦 XD
姜秀巒率領隘民前來開墾時,因目標是這塊位於竹塹城東南方的山地,故將墾地稱為南興庄,同治三年(1864)姜榮華為了舉辦中元普渡,設立大隘南興庄五團體(北埔、南埔、草山(寶山)、月眉、富興),範圍涵蓋北埔、峨眉、下寶山,由於是由大隘三鄉合力舉辦,使得大隘地區中元普渡成為凝聚三地感情的重要廟會慶典,由七個家族(北埔姜義豐、寶山何家(何合昌、何乾亮)、埔尾彭家(彭捷)、南興莊家(莊榮基)、峨眉黃家(黃義和)、十二寮黃家(黃榮和)、富興曾家(曾協春))擔任爐立,每六年一輪負責大隘中元祭典。目前北埔市街中心以北埔街為界,分為北埔村、南興村~~
清代到日治初期,北埔聚落最熱鬧的街道是北埔街(上街、下街),與其交會的南興街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現在它們是北埔最熱鬧的街道,想吃擂茶、客家菜包...等客庄美食,來這兒就對了 !! 目前所謂的北埔老街,通常是以這兩條街道為主~~
北埔作為大隘三鄉之首,面對原住民的侵擾,在聚落週邊也有建造莿竹牆來防禦,共有四門,西門位置即在北埔街、南興街口,門後設有照壁,昔日慈天宮戲台亦設在此~~北埔街位於城外稱下街、城內的稱上街,大正四年(1915)因市街改正將這條帶有客家聚落特色、曲折蜿蜒的北埔街拉直,加上地震摧殘、戰後重建,已沒什麼古意了~~
不過我想對滿街遊客來說,老街上誘人的美食應該是比一堆老舊的房子還要更吸引人吧 ^ ^
北埔聚落的最重要信仰中心,當屬位居聚落中心位置的北埔慈天宮~~
草創初期的北埔百廢待舉,但姜秀巒等人還是聘請地理師堪定龍穴,建草寮暫厝從家鄉惠州請來的觀音菩薩,直到道光26年(1846)才改建成木造廟宇,咸豐三年(1853)遷建於現址,同治九年(1870年)風雨致傾頹,姜榮華倡儀擴建,隔年動工,歷時三年,同治13年(1874)完工,規模最大,增建兩廊與三川殿,"雙堂二橫"格局大致抵定,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造成外牆與三川殿損,時隔百年後的1971年後修建便成為今日所見的模樣,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虎邊建築傾斜,2005年重修完成~~
慈天宮是北埔最重要的廟宇,主祀觀音&媽祖、配祀五谷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多神的信仰,不僅是安撫了生活在北埔的不同族群,在某種程度上也消解了閩粵間的紛爭,慈天宮不但是信仰中心,同時也隱含了族群和解的重要意義~~
明治31年(1898)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教場(北埔公學校,現在的北埔國小)使用慈天宮為做為臨時教室,明治34年(1901)北埔墾首家號姜義豐代表人姜振乾捐地後,學校才移往他處~~
相傳慈天宮的地理是"睡虎形",是祖山五指山發展龍脈在此結穴,所以風水甚佳,來此參拜的信眾容易心平氣和,但不宜舉行建醮慶典,若將虎驚醒,形容逼虎傷人,也因此廟貌改建甚少,較能保持原貌~~聽說1907年慈天宮正準備舉行難得的建醮活動,連棚子都搭好了,結果就發生了著名的北埔事件.............說得好像煞有其事呢 @_@
廟名匾兩側是書、棋圖案,那麼再過去的雕飾不用看也知是琴、畫 ^0^ 下方雕飾有鹿、鶴,中央是穿著官服的人,代表福、祿、壽吧 ? 這種小地方也要呈現吉祥喻意,真是很用心呢~~
通常三川殿西施脊常見的瑞獸雕飾是虎、豹、獅、象、麒麟,這裡很特別的是將老虎擺在中間,左右兩邊各別是豹、獅、象,而且重覆,只有虎是單獨鎮座中央,然後燕尾末還多加了兩隻疑似老虎的剪粘作品,這麼地虎上加虎、虎虎生風、虎威鎮邪氣...........很奇妙的擺設方式,該不會與當地位處睡虎穴有關?
脊肚部份人物相當擁擠,拉近看也看不知是啥 @_@ 聽說是黃天化戰魔家四將,權當四大天王的風、調、雨、順裝飾在此出現,或許又用這些出自封神榜的人物,背後主角是姜子牙,暗捧北埔姜家之意 ? 莫宰羊,亂亂猜 ^ ^
傳說北埔聚落當初是遵照風水堪輿而立,因為北埔擁有完整的"龍、穴、砂、水"四大要素格局,恰能與四神相對應,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龍』是秀巒山(主山),視為玄武,發源自五指山,『穴』是慈天宮,『砂』是指北埔聚落兩側有山麓屏障,視為青龍、白虎,前與龍鳳髻山(朝山)、龜山(水口山)相望,並以西城門照壁為案來留住風水靈氣,『水』指的是分據秀巒山南北兩側山麓的水磜溪與大湖溪在北埔老街前方外明堂交會,合流成峨眉溪,並在聚落內設立包含天水堂前方的兩大埤塘留住不息的水氣,亦稱朱雀水~~
據說當地龍脈來自赤柯寮,姜秀巒在嘉慶年間曾阻止外人破壞,同治六年(1867)姜榮華也遇有心人士欲斷龍脈而阻止,除了準備祭品安鎮龍神,並請官府告諭眾人,若有再犯,必定嚴懲,可以看出墾首姜家對於北埔風水有多麼重視,曾立奉憲示禁碑,目前在芎林廣福宮~~明治39年(1906)由邱金華之孫邱汀芝發起重修,得到姜振乾、徐泰新等人響應,並將廟埕地面到西城門(北埔、南興街口)這段路面全數鋪上石板,呈現不同一般的淡雅幽靜,2005年路面改建,現在僅存到廟前街這段仍是昔日風貌,階梯下方兩側店家前邊路面有三個因凹陷而呈現的三個小黑點,聽說是中元普渡時,用來立燈篙的地方~~
..........我還是比較喜歡"睡虎形"的風水傳說,說也奇怪,即便遠方的北埔街上人聲鼎沸,但站在慈天宮前的廟埕,心情卻平靜不少,真是很奇妙的體驗呢 ∩_∩
原來北埔有這麼多景點,今天走多少算多少吧~~最近出遊很喜歡走隨緣路線啊 XD
三川殿龍柱材質為砂岩,採用飛龍在天的升龍柱,相當罕見,龍邊柱子還刻有小龍,也算雙龍盤柱 ? 母龍柱刻成口中吐水的模樣,更是透雕的極致展現,然後步通鰲魚的魚鰭都快刺到龍頭,也太大了吧,然後細看會發現柱身亦有十八羅漢立於龍身,雕刻尚細緻~~雖然龍身塗上斑斕色彩,依舊難掩它身飽受歲月摧殘的痕跡,材質疑似使用砂岩,風化甚嚴重,很多細節都快看不清,應要好好保護才是~~
外牆上貼滿許多土黃色瓷磚,與左右護龍的斗砌磚牆,它本身所擁有的現代感使其成為有些突兀的存在,據說是1935年地震後整修的結果(原本是卍字連綿的磚雕紋路),那時流行使用土黃色或淺綠色的瓷磚做為建築外牆,主要是為了國防安全考量~~
壁堵的石雕很有意思,主題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正殿也有二十四孝柱,看來這裡很重視孝行呀~~因為基本人物都在,所以可以明確看出這是"董永皇都市仙女送孩兒"的壁堵雕刻,內容是說董永賣身葬父,得到織女賞識,下凡與他結為夫妻,並織布減刑期,刑滿卻被玉帝敕令返回天庭,後董永高中狀遊街,織女與其見面解相思並歸還所生兒子,象徵仙女送子,常見的廟宇雕塑主題,雖然這裡弄得很陽春,但意思有到就好~~
其實水車堵有許多彩繪,有些一看就知,有些看半天也嘸 T_T 其實裡邊有許多小故事在裡邊,隱含北埔姜家與慈天宮的關係,若事先做過功課再來好好欣賞保證會收獲滿滿哦 ^ ^
p.s 我就是屬於那那沒有好好做功課的傢伙 ¯□¯
觀音菩薩做為慈天宮主神位居中央正位,天上聖母雖然也在神龕內,但字體比較小,所以算是配祀 ? 左側是三官大帝,右側是三山國王,而這三尊神明分別是惠州、嘉應州、潮州的主神,而北埔居民的祖籍分佈多寡正好是惠州居首、嘉應州次之、潮州第三................
巧合嗎 ?? 從它們的祭祀位置來看,恰恰正好反映了北埔的族群結構呢~~
看到甘露寺,大概就可猜到這在講什麼故事了..........而上邊雕塑的是哪一位人物,都能立刻想到名字呢 ^ ^
天井地面原本是以六角磚組成的紅磚路面,1971年那次整修將其改成磨石子材質,耐用度較高,但卻因此讓廟宇失去了些歲月風華,有些可惜~~
北埔慈天宮的主神是觀音娘娘,那麼本質上應算是佛教廟宇,卻廟內卻到處都是道教采風,連廟名也未使用”寺”,另外媽祖娘娘也同時端坐神龕,看似沒差別,應算是雙主神,據說天上聖母是由北港朝天宮分香而來~~正殿龍柱則是傳統的龍下尾上,但是龍邊柱子依然有小龍出現,莫非龍柱也有公母之分 ?
正殿龍柱就是常見的降龍柱.........好安靜的慈天宮,因為現在還不是最熱鬧的時候,挺享受這股寧靜的氣氛~~~
正殿龍柱的龍嘴開口甚大,遠看仍壯觀,另外上邊可以看到柱上有羅漢的雕刻~~
公龍柱的門牙是一整排,恰巧與三川殿母龍柱的牙齒形式相同,母龍柱則是兔牙,又很剛好地與三川殿公龍柱雷同,所以有種說法認為龍柱可能放錯放置了,本來打算利用升龍柱對上降龍柱來營造成天地交泰的吉祥形式,實際走一遭,覺得這個說法的可信度頗高~~
原以為龍柱上的姜門胡氏落款僅是北埔眾多姜姓信之一,等回家查了一下資料卻發現居然大有來頭~~
金廣福大隘第三代墾首姜榮華元配姜胡圓妹正是這位姜門胡氏(生一子金發(紹安),義子金火(紹基),可惜都英年早逝),曾為了解決金廣福與原住民的土地紛爭,她透過買地送給原住民的方式來化解,連帶緩解與官方因隘墾政策改變造成的緊張關係,巡撫劉銘傳上奏朝廷得到光緒皇帝許可建坊嘉獎,這就北埔唯一的牌坊"尚義可風",石材&聖旨石都準備好了,卻未及建成,存放在金廣福公館多年後居然不翼而飛...............可惜了,不然北埔若能再有這座牌坊加持,觀光的能量必將更上層樓 !!!
姜榮華二房姜宋松妹生獨子姜金韞(紹祖),乙未戰爭期間組織敢字營,率領鍾石妹、徐泰新等人抗日,不幸被抓入獄,自吞鴉片而亡,其妻陳滿妹此時已有身孕(後生一子,取名姜振驤),當時包含姜振乾等本家男丁皆未成年,她率領姜家撐過日治初期這段動盪不安的歲月直到大正四年(1915)分家為止,她可說是維繫北埔姜家存續的重要人物,也是位令人尊敬、值得好好認識的大人物~~
慈天宮除了六根龍柱,還有四根會說故事的柱子,上邊全都雕刻了一些民間故事,據說主題是二十四孝,還有其他代表吉祥瑞氣的人物圖案,像是這個穿著官服笑呵呵騎馬的傢伙,很有可能是天官賜福之意,雖然其它內容都分不出來(有點混 3_3),但看著這些不同於龍柱的柱子卻存在廟宇之中,倒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 ^
二十四孝柱呈現不同於花鳥柱的另類風情,仔細看柱珠附近,有兩層耶~~居然是雙柱珠 !! 還有個大象背著一盤水果的圖案,壽桃、佛手柑較易認,另外兩個疑南瓜、石榴,喻意福壽雙全、多財多子,另一邊則是祥獅背香爐,或許是香火傳承之意,總之都是吉祥話 ^_^
這個圖案應該是指"書"的意思吧 !! 沒想到就連基石的雕刻也那麼講究啊~~~
光緒八年(1882)的"福蔭群生"匾額,有金廣福第三代墾首姜榮華及姜榮富、姜紹基的落款................
當時正值劉銘傳與姜家因裁隘而引起的緊張關係,不知兩者間是否有任何關連 ?? 啊 !! 我太八卦了 XD
這塊"福庇群生"匾額,很奇特僅與廟內另一塊"福蔭群生"匾只有一字之差,故意的 ? 而題字人黃國書據說是北埔出身的國軍將領,官拜中將,打過八年抗戰,也是首位台籍立法院長,可說是當時在政府官位最高的客家人~~
不過後來才知黃國書不姓黃,本名葉焱生,而本身其實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悲劇人物,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原先是他的官邸,卻被不名譽地收回...............平平都是北埔名人,黃國書幾乎被遺忘了~~難道又是一個時代流轉下的悵然悲劇 ??
在慈天宮裡邊還可看到新竹兩大廟宇---新竹城隍廟&新埔褒忠義民廟的分靈,應該是與為了安撫大隘開墾時期,與原住民爭鬥下死傷的閩粵人士才有這般特殊的景象~~
光緒三年(1877)墾首姜榮華提議以姜義豐的名義將大隘三鄉加入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的中元祭典,從此由十三聯庄變成十四聯庄,後來才在日治時期從義民廟分靈來此供奉,而在新竹城隍廟裡也能見到北埔人士的捐獻文物,可以看到北埔與這兩間廟的淵源深厚~~
p.s 這個時候還不是新竹都城隍老爺............看來似乎應該是很早以前就請來的吧 !!
次間供奉五谷皇帝(神農大帝?)、三官大帝,還有文昌帝君,上邊還能見到魁斗星君、朱衣星君的名字,當年姜家開墾北埔,對於教育十分重視,姜秀鑾在道光24年(1844)於廟內設立私塾,並聘請講師授課,開啟大隘各庄廣開學堂的風氣,帶動當地文風發展,光緒元年(1875)北埔曾學熙、彭裕謙前往府城應試同時考中秀才至今仍是當地佳話,彭裕謙後被姜家延攬在金廣福內授課教導姜家子弟,客家三傑之一的姜紹祖即為其學生~~
北埔慈天宮熱心推廣地方教育,至今每年都會發放獎學金給大隘三鄉成績優良的學生,正好應驗客家人晴耕雨讀的處世原則~~
三山國王是公認的客家原鄉神明,但卻非北埔這個客庄聚落的廟宇主神,頗有意思,由於此地族群來源甚多,這是為了照顧來自潮州的移民而設的吧~~
一般西部平原的客家村的廟宇若是供奉三山國王,常常會因不敵泉漳人勢力,而改祀神格更高的三官大帝來庇佑人民,三坑永福宮就是一個例子,其實三官大帝也是常見的客家神明,慈天宮會設立三官大帝神位,傳統說法是為了照顧嘉應州移民,但是那裡三山國王信仰也很盛行,不如說潮州相較週遭更信仰三山國王,所以在這兒才會被視做嘉應州的鄉土神~~
隔壁的神像因外型迷你,差點錯過,福德正神耶 !! 哎呀~~在這裡應該要改稱伯公哦~~
p.s 經常看到的姜義豐並非人名,而是道光27年(1847)姜殿邦、殿斌分家時成立的公嘗,姜家以此名義參與各項公共活動~~
在旁邊的廂房立有李嗣鄴、姜秀巒、姜榮華的牌位,紀念他們對大隘開發的功蹟~~
北埔是有計劃的移民,聚落內的建築格式皆與風水習習相關,根據傳說,慈天宮廟址的是深闇堪輿之學的李嗣鄴親自選定,雖不知是否屬實,但看到這個畫面總會不禁聯想到這個有意思的傳說 ^ ^
廟內有四塊石碑,應該是重修慈天宮碑記,由於材質是砂岩,碑面幾乎風化到看不清,據說內容全是記錄同治13年(1874)的捐題人名,居然多到要用四塊石碑才能,寫完,做為大隘地區的公廟,當年的修繕活動想必參與人數是多到爆炸的吧~~
大隘開墾初期番害不絕,為防北埔聚落不趁被偷襲,每當夜晚城門緊閉時,藏身各處小巷裡的叮咚橋便是最好的警示裝置,曲折的巷道裡走在寬鬆的石板上,叮叮咚咚的聲響根本就避不開,真是超有智慧的設計呢 ^ ^
據說北埔僅剩慈天宮旁這一處短短的叮咚橋,據說這是因為慈天宮右側護龍因與邱金華故居的邱家祖厝相鄰,不能拓建使得格局比起左護龍要小,才使得這段遺跡得以保留下來,才能在此一窺早年開墾北埔的篳路襤褸,那段血汗交織的艱辛歲月~~
雖然無法得見北埔天水堂全貌,但從後邊看看倒也聊勝於無啊 3_3
慈天宮後方與秀巒山交接的地方便是化胎,承接秀巒山的龍脈靈氣,再傳到位處龍穴的慈天宮,孕育出北埔地區的安定,據說昭和10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後,便在這裡建了一條貫穿其中的秀巒街,不知這樣風水有沒有被破壞掉 ? 廟基仍略低於馬路,勉強來說,化胎好像還是存在的~~
慈天宮後方聚落可以算是北埔早期開發的地方,新舊房舍夾雜其中,看來傳說中的"廟後背"應該就是指這裡了~~
上次看到報紙說秀巒街、公園街、廟前街、北埔街等四街所包圍的六條老巷道(水堂巷、茶堂巷、食堂巷、中央道、鄧南光巷、曾秀才巷),是未來北埔觀光開發的重點,而走在這些巷子裡,確實比起熱鬧的北埔市區要讓人感覺更有老街的fu ^ ^
北埔最著名的地標是什麼,從地上的圖案mark來看,似乎已是不言可喻~~
p.s 這是慈天宮的馬背啦 ^ ^
秀巒山公園位於慈天宮後方,雖然佔地不大,但因沒有從正確的地方上去,所以沒看到傳說中的北埔事件遭難之碑,超可惜的 -_-
途經三座造型奇特的建築物,其下方分別放置"開拓大隘紀念碑"、"烈士姜紹祖先生成仁紀念碑"、"復中興烈士紀念碑"等三座石碑,紀念北埔百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三件事~~
據說北埔的龍脈是從太祖山(鵝公髻山)、少祖山(五指山),再輾轉來到秀巒山,做為慈天宮化胎養息之地,且因四神風水對應得宜,造就北埔成為大隘三鄉最繁榮之地,中國古代的風水極致表現,仍可在變了樣貌的北埔聚中裡找到一絲絲踪跡.............
唯一看到的日治時期石碑是這塊"開闢百年紀念之碑",是昭和8年(1933)大隘三鄉居民為了慶祝大隘開發已屆百年,便在慈天宮後方的這座小山丘立碑紀念,因姜秀巒居功厥偉,亦將此山改名為秀巒山,並在山下成立秀巒公園,雖然石碑後方的日本年號曾遭過塗改,但整體上保持尚算完整~~
在這塊開發時間比竹塹城晚了一百年的土地,客家先賢們胼手胝足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還要抵禦世居於此的賽夏族人,過程如何艱辛自不在話下............大隘三鄉居民的情感總結,化身為這塊石碑,隱身其後的,是自承自道光十四年起,無數先賢構建遺下的大隘開拓血淚史~~
小徑幽然、林木成蔭的秀巒公園,在這陽光輕灑、微風徐徐的午後漫步其中,真是超愜意的 ^▽^ 不僅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清新芬芳,也可從滿是滄桑的歷史遺跡了解到北埔的前世今生........
感覺很輕鬆的秀巒公園,因其風景秀麗、鳥語花香,而於1954年以"秀巒春曉"名列新竹十二景之一,以後列入造訪北埔時的必訪之地 XD
從中興街往山下走來到廟前街,此時才看到秀巒公園的牌坊,哈 !! 最後才來到這個入口啊 ^ ^
秀巒闢山、紹組抗日.......不同時代的姜家領導者堅持自己的選擇,走向正確的路~~
客家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展露無遺,不論結果是成是敗,都值得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後代子孫們永遠的崇敬 !!
天水堂二房是今天看到的第三間天水堂建築,日治初期,姜家人丁眾多,才由姜振乾、姜紹猷主導在明治40年(1907年)修築了台灣傳統建築中少見、"一堂八橫"的天水堂二房,雖然如今破敗不堪,八座護龍也因1935地震而剩下六座,但仍可感受到莊嚴的氣勢 & 高度的建築藝術,聽說裡邊的擂金彩繪小有名氣,可惜無緣得見~~
以台灣天災不絕加上經常會有無名火產生的景況來看,天水堂二房再不處理,遲早有一天會消失在北埔這塊土地上..................希望最後不要是這種結局才好~~
北埔之旅的最後一站---忠恕堂,由於此時遊客漸多,外邊都停滿了車,少了一些古蹟的莊嚴感說 -_-
北埔忠恕堂約建於大正11年(1922),原是北埔秀才曾學熙故居,其後代子孫才改建成現在見到的"一堂二橫"格局,整體建築對稱中軸線,但左側護龍因緊貼公園街,為順應地勢而內縮,是北埔建築內典型因地制宜例子,被稱為有機型態的佈局~~
因房屋呈南北向,而大門卻正對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犯了"泥尖煞",本來曾家人不信,直到落成後諸事不順,便在堪輿師父指點下將原大門位置改砌山牆不再與姜氏家廟的燕尾脊打照面,而新的大門則改為西南向,大門的門樓分金線正對秀巒山(樂山)~~
西式的山牆與傳統的門樓構成一幅有趣的元素,聽說新光集團買下了它,有了姜阿新故宅重修的例子,忠恕堂改頭換面的日子應該不遠了吧!!
人潮熙攘的北埔老街,雖然車輛川流不息,但在新竹客運北埔站等車的閒人竟然只有我一個,唉 !! 沒辦法,如果想要去泡北埔冷泉或是尋找內大坪的五子碑,沒有車子可是相當麻煩的啊 ~~
舊的時刻表內容全都有誤,可以當成古董收起來了吧 >_<
新的時刻表超讚的,突然有種在台北街頭搭車的感覺哩 ^_^ 原來上次從獅頭山坐車回竹東時有經過北埔啊 !! 完全不知 3_3 當時還是矇矇懂懂,現在已經慢慢對新竹地區有些了解,果然沒事出來走走晃晃絕對是好事啊 XD
說實話,當初我只以為北埔老街就是擂茶而已,要不是《一八九五.乙未》這部電影,大概還是那個刻板印象,而有關北埔的研究文獻超級多,只是都在我去過一趟後,回來才慢慢發現 T_T 而且還miss掉了姜家祠堂 Q_Q
其實也沒關係,這只是我的旅遊心得,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好了,能夠重新認識北埔,體認到"大隘"的真正含義,即便這次只是在市區走走而已,也算收獲滿滿了啊 ^﹏^
- Oct 11 Mon 2010 07:26
走過大隘:金廣福、慈天宮、北埔老街~~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