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社、中港城、金色中港、中港老街.............苗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一段時空交織的歷史之旅~~

旅行日期:2010.03.27

今日天候普普,多雲的日子,適合出來走走,只不過最近有些懶洋洋的,還是來點輕鬆的老街之旅吧 ^ ^

 竹南車站在明治35年(1902年)初成立時是叫做"中港驛",大正9年(1920年)才改名為"竹南驛",後來發現中港不僅曾是代表竹南的舊稱,現在還存在著,是竹南早期開發的一處商港,歷經中港社、中港城時期,由於港口淤積、鐵路開通,使其落沒,但也正因如此,舊時市街建築保存狀況還算良好,還有一座竹南創建年代最早、現為縣定古蹟的媽祖廟--"慈裕宮",是探古尋幽的好地方~~

嗯!!很好,這次就來個中港老街之旅吧 XD



畫地圖還滿好玩的...........比起網誌更深刻記住曾走過的痕跡,雖然有些小累,但以後要盡量多嘗試看看 XD



哇.........真的是好長一段時間沒來竹南了,車站外觀竟完全變了一個樣 !! 這樣的發展對竹南車站來說應該是好事吧 ?? 我的時光卻還停留在離開斗煥坪來此搭車時..........真的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囉 !!



對竹南車站的回憶大概就只剩苗栗客運竹南站 & 國光客運竹南站了.......

國光客運好多地方的站牌都是直達台北~~~住在台北真的是好方便呢 !!



竹南車站雖貴為台鐵山海線北端分歧點,但離開車站附近稍微遠些,便感受不到那股熱鬧氣息,很有鄉間小路的fu,或許是沒走到正確地方見識竹南市區菁華地段,但看著零散分佈市街上的老舊房舍,每次在苗栗客運竹南站等車時總會瞄上幾眼...........今日總算得以能夠漫步其中,體會這裡曾經擁有過的風華歲月~~~



還以為街角都是熱門地段.......沒想到這部份的老房子居然保存良好的還為數不少哩~~~



猜猜看,這棟房子曾經做何用途 ???



途經竹南保民宮,當時還不知它在竹南一帶可是名氣響叮噹的百年古剎,只是覺得這間廟宇居然是土地公公做主神而媽祖娘娘、關帝爺爺是陪祀感到有些意思才將它拍下,稍微繞了一下,裡邊還真是安靜到不行,實在很難想像每年春節來此朝拜借發財金的信眾將此地擠得水泄不通的熱鬧場面是何等光景 ??






就在中正路上,竹南國小、竹南國中、竹南高中三間學校排排站........這樣唸書可是很方便呢 ^ ^

不過還三缺一,再來個竹南大學,就更完整啦 XD



中正路過了新生路後,原先人車往來不息的路面瞬間安靜了起來,仿佛在預告什麼似的.........還真是巧,首先映入眼廉的是許天送商店, 嘿嘿!! 中港老街到啦 XD

竹南是清代早期開發的地方,當時政經重心都集中在中港,竹南一堡先前叫做中港保,早在明永曆6年(1652年)沈光文所著台灣輿圖考中便可見到"中港仔"地名,永曆24年(1670)出現塭仔頭媽祖廟(慈裕宮前身),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中港庄,此地原是平埔族中港社居地,乾隆年間來此地開墾漢人日增,因港灣三面皆是丘陵,適合避風入港,經過多年經營,當時已台灣中部著名海汊港,可透過船隻往來西部各地,道光年間便是已是貿易興盛的貨物集散地,並築成以射流溝為護城河,強度堅固到足以自衛的中港城,並設有四門及小東門,雖然同治12年(1873年)被清朝政府認可為小口,納入關稅管轄,但中港並非天然良港,僅小商船出入,此時早已日暮西山,到日治初期時便完全失去港口功能~~

日治初期被稱做三角店庄的竹南市中心仍是偏僻鄉下,距中港東方約2公里處的竹南車站1902年初設立時仍命名"中港驛",可知當時中港當時雖失去港口功能,但仍較三角店(竹南)繁榮,1909年的竹南被劃分為新竹廳頭份支廳中港區竹南一堡中港街,1920年結合周遭街庄改制新竹州竹南郡竹南庄,中港已成其轄下大字(戰後分成中港、中華、中美、中英里),由此可知中港已逐漸被竹南取代,後來地震侵襲加上先天地利不便,終究比不上因車站成立而迅速繁榮的竹南新市街,僅剩如今的中港老街靜靜訴說著那往日榮光........



迎薰路是曾是中港地區繁華街道,能夠在這開業的都是名振一時的店家,與中正路交會的路口更是兵家必爭之地,街角的這棟子上邊隱約可見葉錦珍字樣,應該就是葉錦珍食品廠,1967年設立,負責人是葉甘貞,由於清代的中港街庄總理在道光到光緒年間,分別由葉廷祿、葉春魁、葉楚擔任,所以在中港一帶遇到葉姓,總覺得似乎來頭不簡單~~

葉錦珍應該不只是販售糖果餅干,訂婚禮餅、西點麵包也是營業項目之一,如果我家附近有這類店家,可能路過時就會不小心給它光顧一下,而這麼一個很符合庶民生活需求的店面居然也會歇業,中港沒落後的寂寥程度,可能遠超乎想像.......

20100327 069-1.jpg

許天送商店相當的孤單,因為它的左鄰右鄰全都改建成水泥樓房,只剩此間還保有昭和時期的建築風格,山牆上大大的"K"字,搭配店名,一看就知老闆姓許 !! 二樓窗框除了是洗石子似乎還加其它裝飾,使其色澤形狀更富變化,在這一帶的街屋算是有其特色,騎樓門柱托架上的牆簷收線也有雕飾紋路,頗具欣賞價值~~



天和百貨行的招牌位置有點奇妙,不知是左邊的兩開間建築還是有邊那個山牆造型頗奇特的獨棟建築 ? 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

20100327 081.jpg

裡邊應該也曾經是什麼都賣的雜貨店,大概與小北百貨等級差不多,隔壁聽說是黃福記商行,主要販售用來塗在金紙鍚箔上的金藥(塗上金油,銀紙瞬間變金紙),山牆用三個半圓柱來裝置,中間較大使用橫紋,與新化街役場門柱風格接近,左右兩邊較小但使用直紋,恰巧能夠襯托中央部份的厚實沉重,縱使造型簡潔,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手上資料註明說中港有兩條老街,分別是民生路迎薰路,而中港雖然歷史悠久,但街上的建築多是昭和10年(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的,剛好也是一個契機,日本當局趁機進行市街改正,如此才能看到現存為數不多、卻精雕華麗的巴洛克建築群~~

許天送商店、葉錦珍餅店、天和百貨行、瑞發行........這些老街上的代表性建築物幾乎都是販賣日常生活用品,卻幾乎不見代表昔日中港的金紙店,真沒想到原來已經沒落到這般地步啦 !!!



郭錦勝商店的亭仔腳廊柱甚有看頭,利用繩子般的紋路裝飾門面,遠遠一看還真以為有條繩子在門柱旁,很有巧思的設計呀 ^_^



老店如郭錦勝,寧願相信這僅存的日治遺跡是被無情的歲月所侵蝕而非人為加工的破壞........那個缺字應該是"戊",所以戊寅年,即是昭和13年(1938)~~

曾經走過那個年代的建築物,只會減少不會增加...........真的要好好珍惜 !!!

20100327 085.jpg

老街必有老店家,招牌形式各有特色,唯獨瑞發行獨具一格,紅色字樣還搭配"SHUIFA CO."的英文字,而且還是台語發音 !! 在那個年代算是相當新潮的做法,與溪湖老街金德興商店以歌德體英文寫成的招牌可說是絕妙搭配~~



昔日中港城發展最熱鬧的地方是南門口一帶,而南門又名"迎薰門",所以直通南門的這條路才又被稱做迎薰路 ??

有些小無聊的聯想 ^ ^



昔日中港城東北方,也就是現在的"社寮前",曾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後壟五社之一的中港社(馬卡留武社)最初的所在地(社寮是族中祭祀、集會、議事的場所,類似西拉雅族的公廨),乾隆51年(1786年)遷到中港城西南方,並給當地留下了"蕃社"的地名~~

有時探究一下地名,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新發現呢 !!



中港善福堂創建於咸豐10年(1860),雖然原先的建築已毀於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但因是當時中港城內年代較早的佛堂,仍算是北門附近較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一直在北門附近繞呀繞的..................哎呀 !! 快出城了耶 XD 還是往南邊走走先吧 T_T



中港地區媽祖信仰頗為興盛,除了俗稱內、外媽祖的中港慈裕宮、後厝龍鳳宮,還有一間中港龍鳳宮,座落於公地,鄰近草店尾街(現在的民生路,以前有不少販售捆綁金紙繩索的藺草店座落於此,因而得名草店,草店尾即位於後段之意),原是一間祭祀土地公的小廟,道光初年才將自湄洲祖廟迎來的三尊媽祖神像奉為主神祭祀,原是連氏家族私人廟宇,直到光緒11年(1885年)才改建成公共性廟宇~~

相較於南端的慈裕宮,這裡實在安靜到不行,大概只有農曆三月廿三時,此地才會熱鬧非凡吧 !!

p.s 有個很有意思的奇特現象............就是這三間媽祖廟,都是不面海的~~做為一個海神信仰,卻有著這樣的格局,應該是另有深意吧 !!!



廟裡有一群老人家正在泡茶聊天,耳邊傳來一連串的客語,才赫然驚覺,原來中港聚也是典型客家庄哩~~



中港地區三間媽祖廟都有"與天同功"匾額,本以為只是巧合,後來才曉得台灣很多媽祖廟都有類似的匾額,不論御賜還是後人臨摹,先不管是否具備官方意義,現在這些匾額現在全都變成了有高度歷史價值的文物~~



中港龍鳳宮的大殿造型是不常見的八卦型,好像有什麼意涵似的 !!
如果廟中的三尊媽祖神像當真是由湄洲分靈而來,那它的歷史地位可是不容小覷呢~~~



在民生路便可看到大大的入口,轉進大同街來到功明街,傳說中的中港公地文天宮到囉 !!

20100327 139.jpg

還以為公地文天宮的主神是玄天上帝,但從山門上的文字來看,紫微大帝才是老大吧 !!



相傳建於乾隆30年(1765),本來主祀關聖帝君,後來在海上拾得玄天上帝神像,便改立為主神(因海上貿易興盛的中港對北極星較為崇拜所致 ??),後來又陸陸續續供奉其他王爺神像,總之廟裡神明眾多,但因十分靈驗,所以信眾不少,從外邊掛滿各地廟宇信徒的贈匾可見一斑~~





端坐紫微寶殿的神尊據說是紫微大帝,地位崇高,道教四御神之一,象徵北極星、掌管紫微垣,玄天上帝則是北方玄武七宿的人格化神明,他所代表的北極非指北極星,而是二十八星宿四宮之一....

這麼說來,紫微大帝的職位比玄天上帝還高囉 !!



文天宮比想像中的還要小,但裡邊被香火薰的黑漆漆的,出巡繞境文物甚多,想來在當地應該也是重要的信仰中心,從外觀上真是看不出來,竟是如此臥虎藏龍之地 !!

20100327 145.jpg

牆上掛著一幅記載所奉祀的諸神誔辰清單.......也太多了吧~~



庚申年 ? 民國35年 ? 這兩個年份不一樣吧 !! 如此用法還真是有點意思~~



噹噹噹 !!! 在中港老街繞了好一陣子,總算找到想要找的東西了,傳說中的金紙耶 ^__^

芎林紙寮窩 & 獅潭紙湖以產紙著名,利用桂竹為原料做成的粗紙,幾乎都拿來提供中港製作金紙之用,拜輕便鐵路開通及大都市對於金紙生產意願不高之故,日治初期時這項產業便成為中港再度發展的契機,全盛時期有300多家金紙行存在於此,是全台金銀紙的生產中心,家家戶戶皆趕工製作銷往全國,馬路邊滿是等待日曬的金銀紙,遍地黃澄澄紙花那耀眼奪目的金色光芒,為這裡贏得"金色中港"美稱~~

盛極燦爛的傳統產業也不敵現實環境的侵襲轉變,如今中港金紙業早已不復當年盛況,僅存不到10家的金紙行也不斷面臨關門大吉的窘境,或許若能堅持全手工、高品質,或許還能繼續走下去,只是未來如何,誰也說不定,這項產業若是就此消失,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老實說,第一次看到滿地曝曬中的燦然金紙............有些驚喜 !! 有些感動 ~~~



民生路上的日治時期建築群是參觀中港老街不可錯過菁華地段,雙開間立面的陳順發商行那造型極為繁複的山牆裝飾以及中港少見的二樓露台都仿若在訴說其身份的雍容華貴,其散發悠雅恬適的白色外觀與隔壁那色澤深沉的郭鎰順商行倒是個很趣的反差~~

日治時期位於竹圍仔的竹南海水浴場是著名避暑勝地,每逢夏日總是吸引許多民眾前往遊玩,當局有鋪設一條竹南站到竹仔圍的輕便鐵路,依路線來看,竹南市區沿著中正路往西,到了民生路便轉彎往北走,當時手押台車經過時不知又是另番什麼熱鬧景象,現在只剩無盡寂寥,什麼都看不到了 +_+



這棟往日靠著販賣金紙打響名號的"郭鎰順"商號,據說是由郭緣清、郭緣溪所創,號稱中港第一間鋼筋水泥建築,山牆、窗簷、拱窗.........濃厚的仿巴洛克建築風味盡皆表露無遺,與對面的房子相互輝映,還真是有那個中港老街的感覺 ^ ^



看這樣子,曾經熱鬧非凡的竹南漁會魚市場早已被一旁的南龍區漁會給取代了,不過如此小而美的建築物,所幸能保留至今,才能約略猜測到,原來中港不僅是商港、也是漁港之一(完全是猜的 XD)



前方不遠處即是中港慈裕宮,此時目光卻不由得被右前方這間造型奇特的建築給吸引......

據傳其是曾任華南銀行頭份分行襄里的陳木故居,相較於這一帶形式冷硬的洋樓街屋,它不論是山牆或是二樓窗柱,都呈現一股柔和之美,渾然一體的花紋雕飾令人賞心悅目,猶如小女子般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亮眼身姿,與隔壁謝宅二樓上方那個威猛雄師雕像恰好形成一剛一柔的強烈對比,只要經過此處都會忍不住多看它幾眼~~





民生路再往南走就是慈裕宮,不過先不急,就在南龍區漁竹南分部對面,有著一排奇特的三連棟洋樓,據說是昔日保正謝帶故居,曾在此經營"興錦染房",裝飾不多,但上邊獅子造型的石雕頗引人注目,後來才曉得它是風水關係才如此建造,以剋制來自對面在日治時期是竹南郵便局中港出張所大門因形似老虎張口所帶來的煞氣,在這寧靜的片刻端詳這開口石獅,仿若好像可以聽到它的吼叫聲似的................哇咧 !! 動物星球看太多了 >_<



靜、靜、靜、靜、沒有人、沒有車,走在馬路中央也沒關係.............好像被世界遺忘般,時間在這此刻被凍結住 !!

好一個純樸清新的中港老街,超適合散步的啦 XD



這麼巧,居然得見慈裕宮的熱鬧廟會,整個心情也跟著high了起來~~~

中港慈裕宮在竹南地區俗稱內媽祖,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本是中港溪畔塭仔頭小廟,後因廟地狹窄,才於乾隆48年(1783)遷建於南門口(鹽館前),嘉慶21年(1816)由甘騰駒等人重修,當時已是中港庄重要廟,信仰圈包含竹南一保內的53庄,大約是現在竹南、頭份、造橋、後龍、香山,道光六年(1826)不幸毀於閩粵械鬥,因原廟址地勢低窪,容易淹水,道光18年(1826年)由陳汝厚倡議於現址重建,相傳這裡是"浮水蓮花穴"的好地理,四面環溪,透過廟埕前日出橋以小筏與外界聯絡,1918年由董事陳安瀾發起重修,1922年完工,1935年關刀山地震造成毀損,隔年完成整修,皇民化運動期間遭到波及,大媽神像在當時的寺廟整理運動時暫棲獅頭山避難,戰後才回來,1985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據說中港慈裕宮可是"台灣三媽祖"之一,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齊名............不知為何會有如此稱呼,依創建年代而分 ?? 媽祖娘娘應該不會在意這種排名才是 ~~~

p.s 原來是三重港口朝凰宮來進香.............又認識了一間媽祖廟呢~~



明治31年(1898年)在慈裕宮內設立新竹國語傳習所中港分教場,後更名中港公學校,1911年遷至現址,即是竹南國小,大概可以得知日治初期的中港市街仍比當時的竹南(三角店)較繁華~~

哎呀呀 !! 慈裕宮前方廟簷有些龜裂,身為苗栗境內重要古蹟,應該要趕快補救才是~~



小小石階,歷經香客百年不絕的腳步洗禮,超光滑 !! 突然深深體會到什麼是歷史的痕跡.................

20100327 240.jpg

三川殿石雕盡皆精品,浮雕精緻不不失樸實風采,蟠龍柱與夔龍窗都相當有看頭,而且如果細看的話,會發現龍虎兩邊的格局略有不同~~





現今廟貌大多是大正七年(1918)整修後的成果,其中高藝術價值文物不少,像是兩邊墀頭上的洋人造型石雕,相當有趣,那個時代才會出現的東西,中西和壁的作品,怎麼看都覺得相當有意思 ∩_



廟門口一對乾隆53年(1788)由漳州漳浦龍溪王靜觀所贈的青斗石獅,被摸到光滑無比的外表,口中石球早己不知去向,身為苗栗最早開發的地方所擁有的最古老石獅,可說是中港慈裕宮、竹南鎮、甚至是苗栗縣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呢~~



花瓶放在案桌,取其諧音,簡稱平安(瓶案)..........美麗的石雕藝術,要永久流傳,真的是要好好維護才行啊!!



20100327 251.jpg

據說大正七年(1918年)整修時,廟方分別請來中港林溪山、板橋陳己元兩位大木匠師進行對場作,光是從兩側石柱上的對聯文字的型式造型略有差異就已能稍微看出一些端倪,眺望大殿前方左右兩邊柱子,柱頭部份裝飾差異更是大,尤其是斗拱識別度也甚高,猶如萬丹萬惠宮的精采工藝傑作,沒想到在這裡也能見到...........話雖如此,卻是疑點甚多 !!!

陳己元是陳應彬次子,眾所皆知的出道作品是大正14年(1925)的桃園景福宮,在這之前都是跟隨父親做輔助工作,當時應該還沒出師,參考各家說法,大正七年(1918)的對場作,木作與石雕皆有,大木匠師在龍邊是陳應彬、陳己元,虎邊是林溪山、彭金清,石雕匠師的龍邊是蔣梢、虎邊是辛阿救………. 隨便猜猜,真實性有待考證 ^_^



慈裕宮正殿規不大,香客們此來彼往、好不虔誠,只得好好抓緊時機才能拍照~~



正殿前一對刻著"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楹聯的石柱,令人在意的是一旁落款年代與重修年份弄的比平常所見要大上許多,不知是何用意,實在叫人很難不去注意到它~~

20100327 262.jpg

繞到一邊才曉得落款寫著"道光戊戌年季春振豐振成敬獻陳心南拜撰并書大正七年仲秋穀旦振成後人陳心南陳薰南重修",陳家子弟相隔多年再參與修繕,後代子孫在先人前輩旁再加署名,算是慎終追遠吧~~很有心呢 !!

道光戊戌年意即道光十八年(1838),對照廟史沿革,應是建廟那年所獻~~



戊午年 !! 距離我出生那一年剛好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歲月,居然這麼快就被我遇到了.............
哎 !! 人生苦短,要即時行樂啊 +_+

20100327 271.jpg

大殿有對石柱楹聯寫著"再奠神區雙柱擎天懸日月永綏斯土一航渡海壓風濤",文句典雅、書法秀麗,不禁觀看許久,落款部份色澤豐富,不看還好,一看不得了~~

20100327 275.jpg20100327 276.jpg

對聯文字是由霧峰林幼春所寫,他出身霧峰林家,林文明之孫,擅長詩文,被譽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人之一,曾組詩社櫟社,與族叔林獻堂創立臺灣文化協會,積極向日本當居爭取台灣人民權益,沒想到今次可以見到他的作品,有些小感動呀~~

至於題字之人是鹿港書法家鄭鴻猷,與施梅樵齊名,擅長各種字體,被譽為字冠全台,鹿港玉珍齋招牌即出自其手,鹿港棲鶴山莊內有其作品,原來鹿港還有這號人物,今天真是長了見識~~



台灣廟裡少不了清朝時代的匾額,但慈禧太后的賜匾就真的很少見了,這塊同治13年(1874)重修的匾額"允王惟后"恰恰與老佛爺有關,一旁落款"欽命臺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贈",相傳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身體微恙,台灣總兵武隆阿來此求藥、果真奏效,才得此匾,可惜年份不對,他在嘉慶25年(1820)即因母丁憂而離台,所以同治13年應是重修時間而非獻匾日期..........姑且不論此事真偽,至少它已成為廟內最富傳奇色彩的匾額囉~~



慈裕宮也有"與天同功"匾額,可看到上面有"旨"、"光緒御筆之寶"字樣,重要性不言可喻,據說是光緒六年(1882),福建巡撫岑毓英來台巡視,看見大甲溪兩岸居民涉水往來不便,於是決定興建大甲溪鐵橋,等到運送建材的船隻來台後便開始動工,卻因海面風浪過大而延宕,以致遲遲不見身影,當時人在中港的岑毓英苦無對策,便到慈裕宮祈求媽祖娘娘保祐,沒多久天候便好轉,船隻也順利靠岸,當時人們視為媽祖娘娘展現的神蹟~~

剛好閩浙總督何璟在光緒七年(1881)因台灣遭到狂風暴致災,向媽祖祈求後風雨平息,有感神靈庇護便上奏朝廷賜匾,光緒帝同意所請,頒臺灣各屬天后廟”與天同功”匾額,岑毓英可能順便就在光緒八年(1882)將這御匾以個人名義轉贈慈裕宮,後龍慈雲宮也有收到,現在變成全台唯二有清代官員落款題字的皇帝御賜匾額,也算特色之一~~



昭和四年(1929)春節至中秋正逢大旱,中港居民齋戒沐浴七日在重陽聖母飛昇之日來此祈雨,竟然求得五日大雨,信眾們才立這塊"霖雨蒼生"匾...........真是的極富傳奇的神蹟故事呢 !!



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中港媽就是指中港慈裕宮啦 !! 這間廟有個很特別的傳統,即是端午祭江洗港,也是全台唯一夏季會出巡的媽祖廟~~

中港街庄臨近中港溪,由於需透過渡口到對岸,常不幸發生溺斃事件,,又不時有屍體自上游漂來,泉漳械鬥造成不少人民死在射流溝,被當地認定出海口一帶被視為冤魂聚集,1943年2月19日大有學校老師帶領學童乘竹筏觀看在外海擱淺的鯨魚,因超載致翻船造成多人罹難,為了避免抓交替及安定人心,自此每年端午會奉請中港慈裕宮媽祖臨江弔祭~~廟

隨著中港地區居民日多,配合龍舟比賽,活動也越盛大,端午節當天下午竹南區各寺廟會出動神轎來向媽祖請令旗,再由慈裕宮中壇元帥做先鋒,帶領媽祖前往出海口的五福大橋旁超度中港溪和射流溝的孤魂,儀式結束後再無聲無息地回宮,現在是當地重要文化資產~~





慈裕宮後殿毀於921地震,目前正在整修中,期待可以早日完成啊~~~



後殿這口井井泉,建於1976年,據說是為了紀念劉銘傳曾駐蹕於此並鑿井取水............頹圮不堪的橋樑,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20100327 307.jpg

一旁的石碑分別是道光24年(1844)的勸中壠泉漳和睦碑,"中壠" 指的是中港與後龍,似乎是當年彰化縣境內泉漳械鬥鬧得很大,中港居民為求自保而不分族群相互扶持,當時任職淡水撫民同知的曹謹為了嘉奬而立碑,並希望大家記取教訓,未來要和睦相處,不要為小事傷和氣,這位曹大人雖然仕途不甚平順,但它設立的曹公圳惠民無數,至今仍受到民眾愛戴,碑文內容很有意思,放到現今社會來看,依然十分受用~~

鄭用鍚在咸豐三年(1853)為了調解方興未艾的淡北泉漳械鬥而寫下的勸和論似乎有參考此碑,皆提到四海兄弟,不過聽說此碑非原物,而是1976年仿原碑刻製而成,由於碑面頗新,似乎真是如此~~

道光29年(1849)中港街庄總理葉廷祿曾另立一塊"勸中壠泉漳和睦碑",內文不走文雅、相當通俗,卻句句直擊核心,連問11句"XX與鄉親二者熟親?",其中尚有"有親更親於鄉親也,夫何分漳、泉之有?",看來曹大人立碑不過數年,泉漳關係仍緊張,葉總理心痛之餘才寫下這慨慷激昂的碑文,可惜今已不存,不然必是鎮廟之寶~~

20100327 306.jpg

另外一塊是乾隆53年(1788)的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據說是台灣最早出現"竹南"二字的史蹟文物,也就說俗稱中港保的竹南一保,乾隆年間便已出現,對竹南文史有興趣的夥伴不可錯過它~~

或許它們是另有用途,要等後殿建好後再處理,但就算暫放也至少安置妥善些,怎麼搞得跟一旁的建材沒兩樣似的 +_+



再度回到廟埕,好乾淨啊 !! 剛剛見到的熱鬧景象與滿地的鞭砲殘渣仿佛都不是真實存在似的.............





慈裕宮前這兩座石燈籠.......怎麼看都很有神社的fu,遠從屏東市的信徒為了紀念聖母飛昇而獻,那麼日期應是九月初九,歲次乙巳年應是戰後才出現,突然想會不會與東港朝隆宮有關 ? 其身為東港三大公廟,早期每年媽祖出巡繞境的日子,正是這天,加上同是台灣三媽祖,或許有這個可能..........想像力太豐富 ^ ^



葉益源 !! 怎麼看都像是商號名稱,應該也是老店一枚,就不曉得是否與金紙業有關 ??

中港在1935年那次地震嚴重受損,重建的房子大多是帶有洋風的雙層建築,不曉得這棟房子是地震前便存在還是後來才建的,但在週遭只有一層樓的傳統民居,這間最有看頭~~



在番社邊邊居然會看到一座敬字亭(應該不是金爐吧??)~~難道與中港義塾曾設在慈裕宮有關 ???



番社做為中港社的所在地,直到日治初期都還保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自中港城開發數百年皆與漢人和諧相處算是十分難得,不過歷經昭和10年(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中港社末代頭目林茂珠後代將番社土地與祭場賣與漢人,平埔族文化逐漸消逝,所以在番社看見三合院建築也不足為奇了~~

建於關刀山大地震後的陳家古厝,是番社著名建築,與老店陳協和金紙行淵源深厚,據說參訪這裡可深刻了解金色中港的興盛與沒落,可惜今日沒門道,只好隨便看看即可 -_-



中港社的重要文化遺跡---番社舞場,以不同大小形狀的鵝卵石排列出佔地約二三坪的美麗圖案,可惜以前不重視這類文化資產,1951年被柏油給覆蓋成一塊再平凡不過的馬路,是很希望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啦 !!

但........除非它本身可帶來豐厚的觀光利益,不然我看是很難啊~~

20100327 371.jpg

新舊門牌比一比................番社? 蕃社 ? 不管是哪個字,都說明了這裡曾是中港社的根據地~~



番社內有一處頗為奇特的廟宇---蕃社保安宮,奉祀雷朱薛刑四府王爺(但後來才得知它以炸邯鄲爺著稱,當地流傳百年的中港炸邯鄲是每年元宵節熱鬧慶典,不過好像是由慈裕宮主辦),相傳建於同治6年(1867)(廟內石碑是說乾隆30年(1765),並指出此地從以前便是番社信仰中心,但直至清末番社裡的中港社尚保有自己的傳統與祭祀文化,或許這裡也是中港社舉辦祭典的場地之一,而且石碑上註明乾隆年間後壟五社總通事中港社林合歡也曾參與建廟,如此一來裡邊祀奉的神明應該不只是漢人信仰那麼簡單...........

其實都是無聊的胡思亂想,只是在番社地盤內看到一間王爺廟有些好奇,才會來一些無責任猜測啦 XD



位在迎薰路南端的中港三聖宮可說是泉漳械鬥和解的重要見證,建於咸豐四年(1864),起因是道光24年(1844)中港發生閩粵械鬥,造成泉漳粵族群彼此對立,開臺進士鄭用鍚前來調解,後經中港街庄總理葉廷祿提議興建廟,奉祀臺灣(開台聖王鄭成功)、泉州(保生大帝)、漳洲(開漳聖王)三地代表神明,代表不同族群和諧相處象徵,中港城西邊海岸西移後的海埔新生地,因是無主之地,所以稱做公地,早期是做為三聖宮的廟產,佃農都要向廟方交租,又有"公廟"之稱~~

如果當真以前的苗栗縣運動會 & 竹南鎮運動會都是在三聖宮開始點燃聖火的話,那它就真的就是地位崇高啊!!

20100327 379.jpg

據說泉松醫院就位在三聖宮對面,以日治時期曾存在的眾多民營醫院建築來說,它是最為華麗壯觀的,可惜聽說因為荒廢棄置讓它變得殘破不堪,連最具欣賞價值的立面被大樹擋住,只能從空隙瞄到一些,可惜了,若能好好整理,絕對會成為竹南新一代文化資產~~



走著走著,又回到了慈裕宮前方,看著這條街道(八德街),想必也是昔日廟口老街,不過已無舊時樣貌,倒是有間寫有苗栗縣中港文化協會的房子,若想來中港來趟深度旅遊,先來拜訪它會不會比較好呢 ?

 

三聖宮附近的迎薰路是最早的中港街(舊街),沿著中街、新街來到平等街,尚可見到恒利本店、老回春中藥房等舊時店面,其中恒利本店曾在后厝龍鳳宮獻上楹聯,看來不論是內媽祖還是外媽祖,都是中港居民的重要精神寄託,這段路算是清代南來北往的官道~~

安靜到有些異樣的感覺~~~連隻小貓也無,只有頂著豔陽獨行的我....................



竹南鎮地圖,一覽無遺,原來竹南地區的景點竟是如此多啊 !!

好懷念崎頂神社哦 !! 當初造訪時還是荒煙蔓草,但聽說不久後便整理得乾乾淨淨,已是竹南重要景點之一~~
真不錯啊 !! 難得政府是如此有心呢 ^__^





往北走到竹興國小,不論這裡的地名是"竹圍街" or "竹圍仔",北門遺址確是在這附近,據說北門土城牆還有一小段在此,不過沒人帶是找不到的 >_< 離開北門,中港老街之旅算是結束囉 ^ ^

p.s 本來應該從昔日的中港城東門出城,順道看看苗栗最古老的東門福德祠才是,不過最近實在很隨興,走到一半才發現,不過算了,有些小遺憾的旅程比那些完美計劃更讓人難忘呢 ¯□¯



從竹興國小往北走到博愛街,雖然再往前走就是后厝龍鳳宮.......不過累了,一直走路也是很疲倦的~~
其實來到博愛街就突然人多車多了起來,還真有些疑惑......距離不遠的中港老街為何會那麼安靜啊 ??


中港是我從以前就很想造訪的地方,雖然還有很多地方沒有仔細欣賞,但很喜歡那裡的感覺 ^ ^
"金色中港"的傳奇故事我會永遠銘在心...............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