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不愧是文化之城;午後漫步台中公園,擺脫世俗、洗滌心靈,真是值得一遊再遊的好地方~~




台中公園離台中車站很近,走沒兩三下就到了~~

記得這裡以前叫做中山公園,其實改名也好,就像台南公園以前也叫做中山公園,大家都是中山公園,有時還真是很容易搞混!!

115011.jpg

台中公園建於1903年,初名中之島公園,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第四座都市公園,亦是台中地區最早設立的公園,原預計建在台中車站現址,後因當地規劃縱貫線鐵道經過,才移至現址(1920年台中市成立後成為新高町),土地由當地仕紳林應瑞捐獻,位於昔日臺灣省城小北門附近,園區最重要的自然景觀就是昔日大墩地名由來的大墩丘(1895年將東大墩街改名臺中街,1901年隸屬台中廳台中區藍興堡台中街),裡邊尚有許多知名設施,像是日月湖、湖心亭,物產陳列館、台灣城省大北門門樓......那時正是1935年,台中神社還未遷座,全台最大島居已然出現,還特地塗黑來強調,雖然只是平面圖,但它展現的霸氣,完全不是剩下的兩座鳥居可以相比擬的~~



每個入口處都是一堆階梯,與一般公園進去之後便是一片平坦的地形有些不同~~



園內除了青青草地,還有許多擁有故事的歷史建物,首先來看台中神社~~

位於台中公園裡的台中神社是第一代,1912年鎮座,位置大約是在台中公園裡的北門樓北邊,臺中廳境內官方興建的第一座神社,在這之前的1897年,已有一座位於遊廓的台中稻荷社,奉祀開拓三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913年升格縣社(是當時台灣境內繼開山神社之後的第二座縣社),1928年為了慶祀昭和天皇登基紀念,增建一座號稱全台最大的神明鳥居~~

後來隨著台中街升格台中市,人口逐漸增加,加上神社建築狀況不佳,有必要在市郊重建新神社,於是在1937年選址台中水源地北邊(台中忠烈祠附近),興建第二代臺中神社,並在1940年鎮座(原本的神社設施拆除,部份建材被魚池神社拿去使用),1942年升格國幣小社,做為郡級神社,即便當時處於戰爭時期,仍是相當壯觀華麗的存在~~

戰後神社建築大多拆除,第二代神社殘跡幾乎不存,唯有最早的第一代還留下不少仍保持原本樣貌的建築,原本以為不見的第一代神社島居在2000年被找回,後續還補了兩根石柱,現今以躺在地上的方式來呈現它曾在此地存在的過往~~



柱身上寫有”臺中神社舊御本殿….”,即是說第二代臺中神社遷座之後,位於公園裡的鳥居仍繼續留存,雖說上面的上面的刻字仍然逃不過被塗抹的命運~~

這座鳥居很特別的地方在於"貫"的部位是使用圓柱而非方形石板,雖然外型是神明烏居,卻非台灣現存常見的亞種--靖國鳥居,雖然只有這麼一小部份,但讓它在台灣眾多神社殘跡中成為特別的存在~



昭和17年(1942)台中神社遷至現今台中市忠烈祠的位址,這裡雖已失去祭祀的功用,不過還是留下許多當時神社的遺跡,像是參道的位置............不用特地找,一看就曉得 ^ ^

雖然兩側石燈籠都只剩基座的竿,上邊皆是空空如也,話雖如此,以數量取勝,放眼放去,依然還是很有神社參道的既視感~~



聽說是神橋,與原貌已略有不同,至於橋下曾有小河,而且還是綠川 !! 現在就只是碧草綠茵的草坪~~

20081101 384.jpg



真有意思,居然有一對銅馬,台中市民超會利用空間的,一旁石頭陰涼處還不夠,直接待在兩隻神馬的馬腹下躺平聊天,也太悠閒了吧~~

銅馬前有一對石獅,不太像狛犬,而且因為是用砂岩製成的關係,風化得超嚴重 3_3

20081101 387.jpg



本殿雖已消失,但殘跡猶存,玉垣(還是瑞垣?)仍保存相當完整,中央立了一座孔子像,不過就只是裝飾用的雕像,而沒能像東港神社那般轉化為小型孔廟的祭祀場所~~





20081101 369.jpg

20081101 370.jpg

20081101 371.jpg

這座更樓來自吳鸞旂公館,吳鸞旂在清代是著名富商,曾負責監造臺灣省城,並在藍興保新庄子建設佔地千餘的公館,俗稱吳鸞旂公館,其長子吳東碧繼承後賣給顏欽賢,他購得後捐得台中市役所做為預備興建的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中興大學)用地,但僅在1943年做為臨時宿舍使用~~

戰後因無人管理而成為違建戶居地,後被政府強制拆除,僅存1983年遷建台中公園的更樓做為公館繁華的唯一見證~~



看這設計大概曉得一樓是通往的大門,二樓應該不只單純用來敲鑼打鼓報時打更用的吧 ? 更像是登高遠望,發現情況不對再立即通知內部的戌衛門樓~~

位於公園內一角的更樓,曾是台中富商吳鸞旂公館的外門樓,公館被拆後更樓便被搬到此處,據說是全台現存唯一的更樓,雖然頗具歷史意義,但對台中市的年輕人來說,這裡可是絕佳的聯誼場所呢~~


更樓附近有個涼亭,叫做"望月亭",原是台灣省城大北門明遠樓,屋頂結構為捲棚,內部棟架為二通四瓜疊斗式,早期據說是抬樑式,外觀則為歇山燕尾脊,1948年部份亭身改建成水泥建築,並改成現名,1986年曾重修,頗具高度,但一旁林木鬱鬱蒼蒼,視野反而普通,只能看到東大墩山丘上的砲台山而己~~



1948年台中市長陳宗熙所題"望月亭"匾額的下方可看到"北門樓"字樣,說明它來自台中省城大北門的城樓,也算歷史歷跡之一,北門樓的稱呼不是比較有特色嗎??何必改名成一個很常見的"望月亭"呢!!

光緒七年(1881)福建巡撫岑毓英為了加強中台灣防務,指示臺灣道劉璈調查合適建城地點,經其評估,貓霧拺、上橋頭、下橋頭、烏日庄等地為合適地點,彰化縣知縣朱廷幹則屬意下橋頭,光緒11年(1885)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擇定藍興堡東大墩街與頂橋頭之間的區域興建臺灣省城,1889年開始建造,由於當時台北城剛建好,資金不足,費用便由府城台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分攤、臺灣府臺灣知縣黃承乙(原本的臺灣府臺灣縣改為臺南府安平縣)、中路統領林朝棟、當地富商吳鸞旂各自負責監工、築城、總理事務,預計興建城牆並開八門,亦建四城樓,城內亦規劃像是考棚、文廟、宏文書院、衙署、城隍廟等基礎設施~~

第二任巡撫邵友濂認為中部地勢不宜建設省城,於是在1891年停止築城,僅完成大北門到西門這一段的城牆,其它部份則已建城基,他更在1894年將省會移到台灣,乙未戰爭爆發時,仍是未完工的狀態,日治時期進行市街改正,城垣盡數拆除,大北門(坎孚門)的門樓(明遠樓)則在1903年移至台中公園內存放~~

戰後僅存的省城殘跡除了大北門,再來就是位於民生路的考棚,台中終究未能成為台灣省會,反倒是日本人持續建設此處,使其從台中廳發成台中市,如今已是能與台北、高雄分庭抗禮的台灣中部大城市~~



光緒十七年(1891)由臺灣縣知縣黃承乙所題的"曲奏迎神"匾,與北門樓一齊見證台中城曾存在的短暫歲月,2004年被台中市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



以前的工匠真特別,不但會在作品上留下負責的工作別與年紀,甚至還有電話號碼,真是少見多怪~~

20081101 401.jpg



接著來到東大墩山丘上的砲台山晃晃,一旁奇特的石塊是三等三角點,是台灣地區最早用來測試地籍的基準點,別具歷史意義~~

此地又名砲台山,根據公園入口的簡介,清朝總兵藍廷珍曾在此建了兩座砲墩,台中市舊名"大墩街"名稱便是由此而來,日軍攻台時亦曾在此設大砲,是公園最高點,上邊有一座"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原名"抗日陣亡將日紀念碑",原本立於台中神社本殿,1975年才移至此,而此地在1907年曾有一座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雕像...............往日風華早已雲散風輕,現在則是小市民約會休息的絕佳地點~~

p.s 台中公園植物眾多,其中以爪哇銀合歡樹最出名,聽說僅存的一株就位於這砲台山上,可惜不曉得是哪一棵 @_@



20081101 406.jpg

砲台山對面有個涼亭,也叫"望月亭",造型典雅,不以視野寛廣取勝,很多老人家在裡面泡茶聊天,樹群成蔭、微風徐徐,在這炎炎午後,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 ^



在砲台山附近的國父銅像下方的基座相當顯眼,據說上方原是1911年立起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銅像,1947年才改立孫文銅像,日治時代的銅像基座都建相當的古樸典雅,多看幾眼都不厭煩!!



遠眺湖心亭,台中公園最重要地標,住於日月湖的角落,不同的角度欣賞有不同的美感,兩旁的中正橋與中山橋是通往湖心亭的唯二橋樑~~

湖心亭在是在1908年為了要讓日本皇室閑月宮載仁親王在台中公園舉行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典禮時有休憩的場所並作為鐵道開通紀念物而建的~~落成後稱做"池亭"、"水心亭",之後又有"弘園閣"、"香閣"的美稱,因是日本皇族待過的御休憩所,平時不開放,直到1913年總督府將甚交由臺中廳管理,1914年才開放一般民眾參觀,1985年將屋頂換成鍍鋅鐵皮瓦,並漆成紅色,2007年那次整修改回赤銅瓦屋頂,同時除去紅色,即現在見到的原始樣貌~~

聽附近的遊客說,以前紅色屋頂比較好看,小弟沒看過,無法比較,至少現在屋頂顏色感覺還不會很差就是~~



湖心亭入口處有柵欄,居然有限制參觀時間,湖心亭地位果然不是一般涼亭可相比擬的,還是擔心晚上會有閒雜人等進出所以才如此的??



內部空空如也,幸好這裡沒有擺設椅子,不然一定一堆人在這裡休息乘涼~~也不是不好,不過若是想在外邊拍攝湖心亭的照片可能就沒那麼好看了~~



兩亭之間的觀景平台搭配典雅悠然的的廊下靜謐,頗有日式平房緣側的fu,從這兒往湖心望去,不像待在涼亭,仿佛是即將出航的畫舫,伴著月色佳人與美酒,品味這痛快至極的暢然愜意 ^_^







湖心亭外觀是雙併式尖頂涼亭,水下基台使用鋼筋混泥土,亭身使用扶壁撐起,屋頂為弧狀攢尖頂,整體建築以木架構為主,兩亭之間使用二坡水屋頂廊道相連,亭身使用格扇窗,透視度甚高,不論內外皆能感謝到亭台水榭的水岸風華~~

屋頂使用鱷魚眼氣窗,越看越像哩 !! 確實不能稱做牛眼窗呀 XD 亭內已經夠通風,這應該只是裝飾用,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以中國傳統亭子為主所打造的和洋混風折衷建築,即便歷經百年,仍是台中最負盛名的經典建築~~

初次來訪湖心亭便深深被它素樸典雅、恬靜幽然的景色給吸引,這裡應是台中市約會地點的大熱門才是,如果到台中公園沒去湖心亭,拍照時沒有以湖心亭當背景,那就幾乎可以說是沒來過台中公園呢!!







現代化的中正橋與古味十足的中山橋各有特色,但相較之下,中山橋頗具和風,難怪來此橋閒晃的遊客遠比中正橋要多得多了~~



這座放送頭是1935年成立的台中放送局設立在台中公園內的放送塔(廣播擴音台),昭和12年(1937)全台實施廣播早操會,每天早上七點都會廣播體操音樂,鼓勵人民運動健身,是透過這座放送頭播音。這與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放送頭類似,一旁的泰國朋友應該不曉得這是什麼東東,但看他們約在此處見面並在旁玩耍,看來這裡也算是公園內顯著的地標才是~~



好像是上個月在台中公園內有舉辦湖心亭百週年紀念活動,所以才有這個沙雕作品的吧!!做得還真是惟妙惟肖,不知道能撐多久,來個一場大雨,大概就不見了吧!!





最後去看一下昭忠碑吧!! 1902年因日軍來台時由於水土不服而與疾病纏身造成不少人客死異鄉,便在原清代台灣省城北門外的厲壇(提供外地官員去世時停棺待送回鄉的臨時棲地)興建臺中招魂社,做為祭拜場所,因鐵路興建而拆除,軍方在1905OQ 決定在公園內立一座招魂碑,1907年完成,名為昭忠碑,戰後改名勝利碑,這個在台中公園內的解說圖上有註明的地方一時之間找不到,原來被藏在網球場後方,前方明堂超小,沒辦法拍攝它的正面,完全被遺忘了,真是糟糕!!



回台中車站途中經過繼光商店街(到街上的幸發亭蜜豆冰吃冰,發現這家店頗負盛名,一些人來點餐都直接說和以前一樣,老闆娘也很厲害,這樣就聽懂了,果然會做生意的都不簡單!!),據說是與台北迪北街齊名的南北貨大街,看這規模,政府似乎全力扶持,不難想像年節時分此地人潮蜂湧而至的熱鬧景況!!





台中市也有青草街啊!!還以為只有龍山寺旁有青草巷而已,又學到了一件事,後來才知這是以前第一市場的一部份,雖然第一市場早已改建為第一廣場了,但這裡依舊保持它的原貌,青草街果然不是隨便叫的,一眼望去就有不少青草店,今日時間不早,下次有機會再來看看吧!!



來到綠川西街,對面這棟外觀寫著大東號的老建築不曉得是維修中還是準備拆掉 ? 難得市區菁華地段遇能到這種佔地甚廣的連續拱圈騎樓雙層街屋,雖然現在閒置,但若加以整理,應該也能開創出一片天吧~~



來到第一廣場,這裡也是仁友客運的轉乘站,很難想像綠川就在下方流動著~~



在綠川上遠眺望中山綠橋,看著河岸兩旁的鈴蘭燈,這一帶夜景應該很有看頭才是~~



為了載仁親王來台主持通車典禮而建的新盛橋(中山綠橋的舊名),下方的新盛溪在大正元年(1912)改名為綠川,中山綠橋不知是何時改名的,橋頭上註明此橋是民國前13年所建,正確應是1908年才是,好像有點搞錯了呢!!



雖然台中車站早就明治38年(1905年)便存在,但現在的主體架構與外觀則是大正6年(1917年)改建而成。建築設計為後文藝復興時期式樣,赭紅色磚塊搭配白色洗石子外觀、山牆建築搭配寄棟造屋頂,尤是位於中央的壯觀鐘塔,各種組合下使得台中車站成為一座極盡華麗之美的高價值藝術品,從日本人如此建設台中車站可看出對台中市區的發展非常用心呢~~

很喜歡它所體現的巍然建築之美,是消耗相機記憶卡的好地方呢 ^_^



月台上有便利商店耶!!好好喔~~怎麼只有台中車站才有!!

台中市素有"文化城"之稱,今日稍稍走馬看花,便已深深為它所呈現的文化之美所折服,改天應該好好找個時間,來探索一下這座富含豐富歷史人文、人稱"小京都"的美麗城市~~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