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幽雅的大龍峒保安宮一直是我心目中廟宇建築藝術極致的經典傑作,結束一場歷史與視覺的洗禮,再到芝山岩探尋芝山巖神社曾存在的踪跡............超棒的台北人文散步之旅 ^_^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廟


小表妹來北部玩,"上頭"有特地交待,要去台北市內充滿"歷史人文&自然美景"的地方,當正在找尋可以去的景點時,赫然發覺:台北市於我竟是如此陌生!!!!!雖然常到台北閒晃,但不是在偏僻小巷內探尋老台北的采風、要不就是郊山走透透;反而忽略了首善之都繁華的一面........!要好好反省反省~~
只好到比較常去的大龍峒保安宮順便到芝山岩晃晃!!而表妹看了一天的感想居然是:台北市的公車真方便~~在完全不知路名、方向、公車路線&班次的情況下,都有一堆公車可坐到想去的地方~~住在台北好好喔 ^ ^

四十四崁之大隆同隘門

大龍峒一帶與我算是小有淵源(爸爸的老家),每次經過這裡時都會多看這個mark一眼,它象徵了大龍峒開始發展的歷史起源,以前這裡以東是頂街:以西是下街,是昔日大龍峒城鎮中心,只是今日再看,居然......己經被畫上停車格的白線了,唉!!..........無言..............

大龍峒原名大浪泵,史前時代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Daronpon)居地,康熙43年(1709)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三人取其姓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入墾大佳臘(艋舺),漢人開始陸續移居大浪泵漢,乾隆年間的《續修台灣府志》已有"大浪泵庄"的記載,嘉慶七年(1802)更名大隆同,同治年間的《淡水廳志》開始出現"大龍峒庄"的敘述~~

四十四坎舊址

傳聞四十四坎是嘉慶七年(1802)由當時的富戶王智記、鄭西源、高明德、陳蘭記、王元記、陳陞記等合資組成金同成商號,再廉價承購土地用以建造四十四間店舖。所謂的四十四坎,即是指位於保安宮左側的木造瓦蓋店舖,兩排店舖共計四十四間,一間叫做一坎。這四十四坎每間大小均等,在建構的形式上則被稱為「一進帶過水」。各棟式樣、大小、尺寸均無不同,堪稱台北市境內最早有計劃興建的街道,街市兩端各有一座隘門,上題小邑弦歌、大隆同。隘門內的四十四坎通稱頂街,西側隘門外的街道稱為下街~~

1959年因配合重慶北路三段拓建而拆除部份建築,1963年葛樂禮颱風侵襲造成四十四坎街屋全毀,1972年都市計劃拆除大同舊城區,四十四坎街區不復存,隨著隘門被拆除、頂街&下街合併改稱哈密街、四十四坎也早已消失無踪變成了一棟棟的現代建築,只剩保安宮還留有當年的歷史痕跡~~

20080706 000 6

保安宮對面的公園,據說是保安宮主委林拱辰在1961年捐款興建而成,不過這段時間經過外邊N次,都沒有進去看過~~

大龍峒保安宮三川門

大龍峒保安宮相傳原是建於乾隆七年(1742)的小廟,同安人早期來到大龍峒一帶開墾,因為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病了,於是他們就將故鄉福建泉州同安白礁慈濟宮的神明「保生大帝」乞靈分火來到大龍峒祭拜。嘉慶十年(1805)由當地居民出資在四十四崁東隘門外建新廟奉祀保生大帝,因為希望護佑住在這裡的同安人,因此將廟名取為「保安宮」,也就是保佑同安人的意思~~

咸豐年間的頂下郊拼爆發,大龍峒保安宮成為同安人與三邑人對戰的大本營,同治七年(1868)第一次整修,乙未戰爭期間台北城清軍因欠餉暴動,造成火藥庫爆炸使廟貌受損,1896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1898年獨立成大龍峒公學校,現為大龍國小)借用保安宮後殿上課,直到1904年陳悅記捐地建校才遷出,1917年那次重修邀請郭塔、陳應彬進行對場作,同時徵集全台各地文人詩句做為廟內楹聊,完成後即為現今所見外觀~~

戰後保安宮被軍眷佔居,直到1966年才全數遷離並拆違建恢復廟宇原貌,1995開始將近10年的重修工程,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在2003年完工,並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三川殿與剛落成時面貌改變不大,都是嘉慶年間的建物,在朝代更迭、歷經戰亂,還能保存下來頗為難得,尤其是它那假四垂頂,雖然很多廟宇都常見,但保安宮算是台灣廟宇的代表作,華麗中尚存幾分樸實,還蠻耐看的~~

20080706 007 1

據說保安宮由於興建資金不足,加上用料講究,所以從嘉慶10年(1805)到道光10年(1830)之間都有陸續興建修繕,《淡水廳志》也記載"保安宮,在大隆同街;嘉慶十年捐建,道光十年告成",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三川殿的建築都是當時留下來的,像是以四隻蝙蝠象徵賜福的透雕石圓窗,上邊還可見當時的建造年份。由於廟宇使用石材大多來自同安青石與本地觀音山石,所以整體色澤偏向深沉穩重的質樸美感~~

初次見到廟門那對石獅就感覺有些奇怪,因為一公一母所以嘴巴應是一張一閉,怎麼兩隻都開開的呢??相傳為工匠不小心弄錯,還因此沒有領到工資,很有趣的典故,不過對照宜蘭諸多古剎---宜蘭昭應宮、頭城慶元宮也是石獅全張嘴的情況,這種說法就很沒有說服力~~

還有一種更嚴肅的說法是這對石獅,並不是獅子,而是仁獸&法獸,立在廟前,是在呼籲天下,重視法律,施行仁政...............第一種說法很無厘頭但也較有趣 ^_^

20080706 010

在尚未進入保安宮前,都會在外邊看這個標語---"真手藝無更改  銀同郭塔",應是大正六年改建時郭塔在與陳應彬在對場作中落敗時所留下的,因為陳應彬略勝一疇,所以郭塔才留下這個帶點諷刺的話語,是我進到保安宮前必看的地方,每次看完都會莞爾,然後心情就會變得比較好些~~

1921年的重修保安宮碑記

參照大正十年(1921)的"保安宮重修碑記"內容,可見到郭塔與陳應彬的名字並列木工負責人,相較於設計較符合傳統的彬司,郭塔倒是新潮不少,應該是很大程度受到大正時期興盛的巴洛克建築風潮影響,但在當時民風較為保守的台灣,郭塔會在對場作落敗,似乎已意料中之事~~

南瑤宮的觀音殿,徹底顛覆廟宇建築的知識範籌,恰恰就在大龍峒保安宮對場作競賽的數年前,若不是遭受強大輿論壓力,甚至讓南瑤宮被迫放棄原先是正殿的觀音殿,在前方再另建一座正殿,那麼這次的重修對讓保安宮呈現什麼樣的面貌就可是讓人非常期待的 !!

日治時期正是各派匠師大放異彩的興盛期,錯過了以全新面貌展示的機會,時光流轉,來到現代,社會的接受度提高了,但卻再也見不到如南瑤宮觀音殿的建築了....................

20080706 015

護國庇民匾額是1966年屏東枋寮水底寮保安堂所獻,會引人多看一眼的地方在於後邊的人名落款還真是落落長!!!

20080706 019

進入廟內抬頭一看就可看到"好工手不補接",看來郭塔對於在對場作落於下風真的很不甘心呢!!

20080706 031 1

廟內的鐘樓上刻有「鯨發」二字,因為龍生九子中第三子"蒲牢"就刻在鐘面上的提鈕,蒲牢喜歡大吼大叫,而它非常害怕鯨魚,遇到鯨魚便會叫得更大聲,所以敲鐘的棒子就刻成鯨魚的樣子,就是希望蒲牢能讓大鐘發出更宏亮的聲音。還真是會取名字~~

至於鼓樓則是寫上「鼉逢」,鼉為一種外型似龜的神獸,相傳敲打使用鼉皮縫製的鼓皮,會發出極其悅耳動聽的鼓聲........而這對鐘鼓樓也是對場作的精采之處,分居龍虎邊的兩座建築外型樣貌皆差異甚大,頗有萬丹萬惠宮的神韻~~

20080706 032 6

這個寫著"樞世循理"的匾額也沒啥特殊之處,只是上面提到的台南天壇自稱為台灣首廟,這應該不是指它是台灣第一座廟宇,而是指它的神格在全台屬首位吧!!(猜的~~XD)

20080706 032 7

保安宮無論在假日平時,香火都相當旺盛!!

正殿奉祀的保生大帝神像是乾隆年間帶來台灣的軟身神像,因是原鄉鎮殿神像排行第三,俗稱三帝,或是三祖~~

20080706 032

會來這裡拜拜的香客都抱有一顆很虔誠的心~~

20080706 034 1

正殿門口上方掛著昭和五年(1930)的”真人所居”匾,落款為”勳六等曾厚坤阮順永泊僑廈諸同人執事仝敬立弟子蘇復敬書”,其為廈門臺公會所獻。下方木框保安宮字樣兩側分別是陳悅記、陳培根,與陳維英系出同門,代表大龍峒陳家在保安宮的歷史扮演重要角色~~

包括神龕在內的大殿內部無法進入,只能在外邊觀看,保生大帝神尊及兩側的36官將姿態都看得不是很真切,有些可惜~~

20080706 035 1

"憨番扛廟角",一側用肩扛、另一邊則是用手扶,莫非也是對場作的影響,怎麼都不想與對方相同 !!  為何使用它的來源傳說有數種,每種都很有意思!!其實這在南部比較常見說~~

廟內處處可見大正的字樣,沒被塗掉真是太幸運了

20080706 039 1

正殿上的八角雙龍盤柱是大正戊午年(1918)增建的,在當時尚以單龍柱為主流時算是創新的作法,台灣各地要直到光復後才逐漸見到雙龍盤柱的盛行~~

大龍峒保安宮八角龍柱

這個八角單龍蟠柱就很有歷史了,應是嘉慶10年(1805)的作品,,是廟內現存年代最早的石雕,雖有二百年的歷史,但保安宮沒特地立護欄,就是為了讓遊客們可以親近觀賞,真是相當用心~~

20080706 049 2 1

龍柱上的雕刻作品栩栩如生、美不勝收,大龍峒保安宮不僅是宗教聖地,更是藝術殿堂~~

大龍峒保安宮的三戰呂布門扇雕飾

上面寫著"三戰呂布",應是"三英戰呂布"才對!!張飛的蛇茅、劉備的雙股劍、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靠著各人的獨門兵器,很容易就認出各個角色所在的位置~~

大龍峒保安宮祭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安廟

正殿歇山重簷的中央位置刻著八仙雕像,1917年那次整修原本要雕像上邊留下八仙大鬧東海字樣,但也不知有意還是無意,負責龍邊的郭塔將"鬧東海"字樣弄上去之後由於太靠近中央,陳應彬索性就以八仙塑像以形代名,不必再裝上"八仙大"字樣,連雕塑形式也與另一邊完全不同,才變成今日只見"鬧東海"三字的奇特現象~~

IMG 4507

保安宮無論在白天或夜晚都各自擁有自己獨特的美感,真不愧是藝術顛峰之作~~

大龍峒保安宮收藏潘麗水壁畫

1973年國寶級畫家潘麗水應邀來此作七幅壁畫,主題包括賢哉徐母、木蘭代父從軍、韓信胯下受辱、鍾馗迎妹回娘家、八仙大鬧東海、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朱仙鎮八槌大戰陸文龍........算是人生的代表作~~

1995年整修時,保安宮花了兩百多萬請澳洲彩繪壁畫修復團隊來維修壁畫,還請潘麗水的兒子潘岳雄來補畫,不是像一般廟宇維修時把前人的作品塗掉重畫,真正做到了"修舊如舊"的地步,但諷刺的是,七年整修過程,沒用到政府的錢,才能慢工出細活,如果當初是用國家的預算,恐怕又是一番不一樣的局面了!!

20080706 067 4

為了保護國寶級壁畫不受陽光侵襲,還掛上草蓆遮陽,保安宮做到這點還真的是要給它拍拍手!!

書法家張希袞在大龍峒保安宮的作品

廊柱除了對聯文字,也有註明撰寫者與年份,大部份都是1917年的作品,其中"台中二林堡洪由愷敬撰,台北張希袞拜書"的字樣令人留連再三,張希袞是清代秀才出身、擅長顏體的書法名家,筆鋒蒼勁雄渾,曾在樹人書院及大稻程公學校(太平國小)任職,教育無數英才,他迄今留下不少作品,還是第一次如近距離觀賞~~

IMG 4506

潘麗水的壁畫在夜晚依舊十分搶眼,看了讓人心神安寧~~

大龍峒保安宮保恩堂

提到供奉因械鬥而犧牲的先民的"保恩堂",不能不提到其中奉祀的"義勇公"與"池頭夫人"

在清朝末年,為了爭奪艋舺碼頭的利益,勢力大的頂郊人(三邑人)常與勢力小的下郊人(同安人)起衝突,咸豐三年(1859)9月7日,頂郊人向安溪人借道祖師廟,加以拆毀直接攻擊下郊人,使得下郊人逃至大龍峒並以保安宮為大本營,繼續整編對抗,同月17日,頂郊人又攻進保安宮,下郊人祈求保生大帝保佑,終於擊退頂郊人。這場戰役便是"頂下郊拼"~~

  在這次搏鬥中,同安人傷亡嚴重,保安宮為追念這些護神中喪生的戰士,為他們立牌位並尊稱為"義勇公"。

當時頂郊人還請住在八芝蘭(現在的士林)的彰州人計畫偷襲保安宮,宮內原寄住一群乞丐,晚飯後在庭院閒聊,獲悉漳州人來襲,臨機應變,每人手執棒杖,露出一頭,權充槍械,埋伏在要口上,來襲的漳州人不明底細,懷疑是敵方早有準備,不敢進攻而退,事後居民為感謝乞丐保護鄉梓之功,便蓋了一座「天子門生府」於廟後方,專供乞丐們定居。(現在己改建為凌霄寶殿了)

每次聽到這段歷史就覺得安溪人真是被欺負到底,不但借道給三邑人攻擊同安人,還讓他們毀掉信仰中心---艋舺清水祖師廟(最後還要自己重建),大家都是泉州人還搞這樣子,果然利益當前,是六親不認的~~

 未久又爆發一場"漳泉械鬥"。七月某日適逢龍山寺舉行盛大祭典,泉州人(三邑人)因連日勞累不堪,入夜後大家很早就寢,漳州人探知此事,乘機大舉進襲,並偷偷摸到廟前,因炎炎夏日,一名孕婦獨自坐在龍山寺池邊納涼,聽到寺旁有異動,馬上呼號示警,偷襲的漳州人想要阻止,已趕不及,盛怒之下,把這位孕婦砍殺了。
        當時泉州居民聞警驚起,及時把那批漳州人趕跑,由於這位孕婦的示警,不但保全領域的完整,也避免其他族人被宰殺,事後大龍峒的泉州人將這名孕婦收殮起來,予以厚葬,但始終不知她的姓氏,為感念其大恩大德,泉州人便尊稱為神,並以"池頭夫人"稱之(紀念她受難於池邊)。

這次同安人與三邑人又同仇敵慨了~~

因為三邑人的強勢作風,不易接受外來變化,使得萬華地區逐漸成為台北城內發展較慢的一個地方~



撇開墀頭不看,還真的很像古色古香的大宅院呢!!



這些用品應是昔日保生大帝出巡時會用到的東西吧!!

20080706 071 1

雕刻精緻的柱珠、意諭香火不斷的字壁雕連綿不絕、大正年間的古鐘雕飾也是極其美麗的藝術佳作..................曾幾何時,傳統建築常見的顏只磚,現在也變成了稀有動物~~





欣賞剪粘作品是到廟宇時必做的事之一,這些師傅的手藝真不簡單



居然看到開封府耶 !! 這麼複雜又精緻的藝術傑作,給妳一個讚啦~~立刻尋找開封七子,可惜只認得包公和疑似公孫策的傢伙,其他人物是有看沒有懂,不曉得哪位仁兄是展昭??

大龍峒保安宮後殿奉祀神農大帝

後殿祭拜神農大帝,常聽老一輩的前輩說,當年日本人進到台北城,看到神像認為是桃太郎打鬼時的鬼王,要把它摧毀,幸好被附近居民搶救下來才能保存至今,是真是假不知,但倒是一則很有趣的傳說~~



關聖夫子匾額是1967年台南保安宮慶賀關聖帝君安座大典而獻.........台南保安宮莫非就是配祀白蓮聖母的那間南廠保安宮 ??



孔聖夫子匾額也是1967年掛上的,名目是慶祝神農大帝寶像進殿安座,不過匾額文字似乎與孔子有關,但更人留意的是居然是俗稱頂大道公的府城鎮北坊名廟----台南祀典興濟宮所獻,畢竟是清代唯一有官方春秋二祭的保生大帝廟,所以此匾的地位至少也是非同小可的~~



凌霄寶殿上觀看保安宮的屋頂,後殿比較沒有那麼花俏,是比較簡單的三川脊



側殿偏廊,有些庭院深深的fu~~

樹人書院習字爐

這個長得很像敬字亭的東東據說是正式名稱是習字爐,相傳陳維英在咸豐三年(1853)於保安宮內成立樹人書院,培育無數英才,使得大龍峒一帶文風鼎盛,出過許多舉人、秀才,甚至有三步一、五步一舉的美譽,直到日治時期才遷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才會出現習字爐仿作品~~



在清朝的時候,大龍峒是出了名的「讀書氣息濃厚」,也就是科舉考試的成績很好,很多人中了「舉人」。而「書卷形狀」的窗戶,是表示這個地區是很重視「讀書風氣」的。

可能因為這個就在哈密街上的外牆,所以上面的大正字樣就難逃被塗掉的命運~~





也是每次到保安宮必看的地方之一,傳統的中國廟宇可見到西洋人物造型的雕飾,正好適切反應當時大正年間西風東漸的風氣,真的是很有意思~~



回到大殿廣場,突然看到一群人,原來是日本遊客,在這裡看到外國觀光客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看來這團來這裡的重頭戲就是擲筊吧!!



超認真!!擲完筊後還要拍照,果真是觀光客!!



擲完筊後,就要看籤詩啦!!只見人手一張,真是有趣!!不曉得這群來自日本的芳客看得懂內容嗎??



保安宮對面的公園因為就在孔廟隔壁所以就叫做鄰聖苑嗎??真會取名字!!



經過這裡N次,才終於曉得這三隻石猴是指"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離開保安宮,走過圓山公園,便可到對面的台北故事館,幾次來此天氣都不對,所以感覺夜景拍起來比較漂亮!!



坐車來到芝山岩,離開了泉州人的地盤,進入了漳州人的聖地



以前一直看不懂這個位在芝山岩西砲台的石地圖,現在慢慢了解,其實地圖畫的還真是惟妙惟俏呢!!





在惠濟宮附近也可以看到憨番扛廟角,因為這裡昔日是漳洲人的據點,那麼把憨番解釋為泉州人可能會比較恰當!!其中一個就快掉下來了



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惠濟宮,其實已經看不到什麼古意了!!這裡留傳不少泉漳械鬥時與泉州人大本營龍山寺之間互鬥的傳奇軼事





在一旁的石桌石椅上休息時,發現石椅居然是柱珠,應是以前惠濟宮改建時拆下來的吧!!跟二二八公園內昔日的大天后宮的柱珠一樣,還真是會利用!!



今日來東隘門看石象,依舊被草木遮蔽,只好看看上面的柱洞就好



這裡就是洋蔥石,受到風吹日曬雨淋,岩石表面與內部的膨脹收縮不一致,而層層剝落,像剝洋蔥一樣,一圈一圈的。是芝山岩著名自然景觀



明治29年元旦,日本據台後所過的第一個新年,便發生六位老師被抗日份子殺害的"芝山岩事件",震驚日本政府,為免爾後招募老師與推廣日語工作困難,台灣總督府除了積極追捕涉案的抗日份子外,也決定鄭重安葬六位罹難者~~

只是墓碑在戰役一度被摧毀,當時僅用一塊石頭放在此處代替,1995年士林國小百年校慶時才另立此碑,對士林國小而言,這六位老師是在芝山巖學堂(士林國小前身)草創時期便任職的教師,不僅是日治時期台灣小學教育的前輩,更是士林國小發展史上不能抹減一段歷史...........話雖如此,但爭議還是不小~~

芝山岩上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尋訪芝山巖神社遺跡時不可不看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把去年拍的和今年拍的照片相比,碑上青苔又多了不少呢~~

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是總督府為紀念在明治29年(1896)元旦,被對日本人統治不滿的台灣人殺害的六位老師所立的碑,背後有伊藤博文的題字(當年就是他在春帆樓強迫李鴻章簽下馬關條約),因為這裡可以算是日本人在台的教育發祥地,發生此事後,在日本統治的半世紀裡,這裡一直被尊崇為台灣教育聖地,此碑在戰後被推倒,1995年正逢士林國小為歡慶建校一百年,當時的家長會決議將棄置地上多時的石碑重新立起~~

芝山岩事件日方把殺害六位教師的台灣人定義為"土匪",連帶使得當時擔任士林保良局主理(局長)的潘光松以「知情不報」、「追供無獲」為由被處決.........挺無辜的,他可是士林開基祖(因為士林前身八芝蘭毀於泉漳械鬥)潘永清的長子,芝山岩的岩壁上至今可見他所題的"洞天福地",此碑立起,一說是尊敬歷史,一說是污辱先人,其實歷史回歸它本身的面貌,才是最恰當的吧!!

每次來芝山岩必定會來此地走走看看,因為此碑將被移走的傳聞甚囂塵上,或許哪天就突然不見了 !!  那麼此情此景........就將成為絕響了~~





明治33年台灣總督府再於芝山巖設立「台灣亡教育者招魂碑」與「故教育者姓名碑」,紀念所有在台亡故的日本教師,其實上面也有台灣人的名字,雖然只是單純記錄日治時期在台教育工作者的殉職名單,但因為它是日治時期的相關文物遺跡,所以戰後依然逃不過被破壞的命運,只有這兩個破壞情形較輕微,尚可接起,其他石板就真的變成碎石了,上面還可以看到曾被破壞的痕跡!!

p.s. 一旁那倒立的長條石碑疑似"臺灣教育功勞者之碑".......有待查證





一旁還有被廢棄的石碑,一看才曉得是光復後所設立的芝山巖事件碑記,內容將殺害六位教師的台灣人從日人定義的"土匪"改稱為"抗日英雄"..............只是怎麼就任它倒在這裡而不管它??





附近還有兩塊石碑,一個是記載戴笠將軍的事蹟,一個是新的芝山巖事件碑記,去年來看前面都還滿乾淨的,今年再訪就快被雜草覆蓋,再不去管它的話,只怕以後遊客經過這裡,根本不曉得這裡原來有石碑 !!



雨覽閱覽室旁的這棵樟樹據說有全台北市最古老的!!



芝山巖神社的本殿已被改建為雨農閱覽室,是紀念昔日特務的老大---戴笠將軍,相傳中國在1926到1946年所發生的大小事都可見到他的影子,如果不是1946年3月16日在南京附近因飛機失事罹難,國民政府或許不會那麼快丟掉大陸,後朲他以前的舊屬在這裡建了雨農路、雨農國小和這個閱覽室來紀念他,會選擇建在此處或許與軍統局改組後的軍情局在這附近有關係吧 ?

不管怎樣,這裡真是看書的好地方,冷氣強又安靜,只是打開門時那"吱---"的聲音又大又長,宛如劃破晴空的一聲響雷,會讓人覺得很不好意思呢~~



芝山巖神社只有參道保留的最完整~~~

嚴格來說,芝山巖神社正式的名稱是芝山巖祠,以它在日治時教育界的地位,加上佔地不小,未能昇格為神社這件事倒是頗讓人意外的一件事~~



如果這裡兩旁種櫻花應該還滿漂亮的吧!!





清代的南隘門遺址、日治時期的芝山巖神社參道、今日的百二崁,每次到芝山岩都盡量避免走這裡上去,雖然從北隘門走上去也不見得會輕鬆多少,不過是KIMOGI問題~~猶如基隆的中正公園入口,還是比較喜歡從上邊走下來



表妹倩影





走太陽石步道看太陽石,還真是頗有樣子



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

附近有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考古探坑展示館,可進去參觀,,發現芝山岩文化活動還真是豐富,各個時期的文化都有,只是這裡頗冷清,而且又熱又悶,裡面只有一位解說員駐守在內,這麼熱的天氣,真是辛苦她了~~

往來大龍峒與芝山岩之間,玩味漳州人與泉州人的歷史,令人興緻盎然,改天有機會的話要到泉州人的大本營萬華好好探索一番,應該也是滿有意思的~~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