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時的清法兩軍交戰最前線,日軍登台時因久聞其名,故避開基隆改由澳底登陸,如今盛名累累的獅球嶺砲台也只留下一小部份遺跡,如今留給世人的印象就只是看夜景的好地方罷了;劉銘傳所辦鐵路的最後遺跡---獅球嶺隧道,內部點點滴滴刻劃了當時創建的辛苦。
獅球嶺砲台眺望基隆市區

今日基隆之旅的重要目標-----獅球嶺砲台連走獅球嶺隧道,感受一下清代砲台與鐵路遺跡的歲月風華~~~

獅球嶺平安宫

離開基隆車站往孝四路前進途中見到獅球嶺砲台的指標,看來它比獅球嶺砲台還要受歡迎呀~~路過大德橋,隱身高架橋下方,建於1968年,兩側是孝一路、成功一路,也是通往自來街(牛仔街)的捷徑,也是附近成功小學的學生通學便道,橋下方的西定河風景很不優,這附近以前也是小有名氣的紅燈區。

國道一號從基隆出發遇到的第一座隧道--大業隧道,上方就是獅球嶺觀景台,基隆八景之一的"獅嶺匝雲",大概要雲霧迷漫的陰天才有機會見到,往上邊走到一半就已俯瞰基隆山城的繁華都市景觀,真期待在最上方觀景台的風景。

獅球嶺平安宮的牌樓就在大業隧道旁邊,緊鄰三姓公廟,之後的路段就是陡坡上爬囉~~~

獅球嶺平安宫

一路陡坡向上,意外發現一間廢棄的亭子,不知是否就是平安亭 ? 歇山頂構造猶存,只剩下長滿樹木的屋簷,應該也是頗有歷史的吧!

步道旁有不少石燈籠,上面的"大正"字樣曾經被挖掉過,最頂端的寶珠部份也不見囉,看來應是日治時期的產物。"益壽路"名字取得不錯,這種坡度的步道天天來走,身體一定會很好 !!

獅球嶺平安宫

看到這氣派的山門,真難想像裡面主神是土地公呢!!匾額上方寫著開基祖獅球嶺土地公,正式名稱是獅球嶺平安宮,相傳建於嘉慶元年(1796),現貌是1990年改建成而,據說當時還聘請國寶級交趾陶大師林洸沂創作一幅以中法戰爭為主題的交趾陶壁畫,其號稱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不知現在是否還是.......土地公公應該不會在意這種事才對吧~~~

據說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攻到獅球嶺時被一老翁持木杖掃退、乙未戰役日軍登陸後在此以砍頭方式處決義軍,有人因抱土地公像而僅被削去帽子而免除一死,當地民眾都相信這是土地公公顯聖保佑,使平安宮增添幾許傳奇色彩

廟內楹柱詩句一看就曉得是紀念中法戰爭,古沙灣指的是大沙灣吧~~

獅球嶺平安宫古碑

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石碑記載大正十年(1921)那次修繕起源與捐題善信芳名錄,依內容所述,發生在基隆的兩次重大戰役---中法戰爭(1884,甲申)、乙未戰爭(1894)皆因福神顯靈護佑使其未被戰火波及,1920年的花蓮地震卻讓廟貌牆屋半為傾圮,隔年張士文、許松英發起竭力募資翻造並立碑紀念,其中因開採九份金礦發跡的顏雲年、顏國年兄弟也有捐款並列名其中~~

"大正"二字依舊有被破壞的痕跡,改朝換代必經的陣痛期!!

獅球嶺東砲台

遙望對面山丘,疑似獅球嶺砲台群中的東砲台,據說那裡現在已成被大樹及叢林盤踞的廢墟~~

獅球嶺觀景台

獅球公園,所以往上直走就能達到獅球嶺 ?一路上樹蔭濃密,讓悶熱的空氣頓時涼快不少。很快就能樂觀亭前方發現方才在下邊仰望的觀景台。若有機會再來這裡看夜景,應該也是很不錯的享受吧!!

在另外一邊更高的地方上面有一個蔣公銅像,一開始上來還以為是一座墳塋呢!!做得也太像了吧!!似乎欠缺管理,雜草叢生呢!!路過海拔110公尺的獅球嶺北峰,發現兩顆基石之一的環山17基點~~

獅球嶺眺望基隆市區

難怪獅球嶺會一直是看夜景的好地點,包括協和電廠大煙囟、基隆車站、主普壇、中正公園等地基隆港區景致全都一望無遺。

獅球嶺因此地山頭似獅弄球而得名,早期是泉漳移民不成文的天然分界線,北邊基隆港灣到九份金瓜石一帶屬漳人、南邊基隆河谷的八堵、暖暖、五堵一帶屬泉人,兩地仍不時產生紛爭,抬出各自奉祀的尪公與聖公神像相互比拼,激烈程度連神像也受損,留下"尪公無過嶺"、"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諺~~

咸豐三年(1853)在魴頂爆發的大規模泉漳械鬥,造成死傷無數,雙方調解後收拾死難者遺骨建廟合葬祭祀,即是老大公廟,以字姓輪值祭祀,1855年開始舉辦中元祭普渡孤魂(基隆中元祭),於是戰場改成陣頭比賽,每年廟會建主祭壇是一大盛事,但因建好不久即拆,或常毀於颱風,鑑於過於傷財勞民,後來為了節省支出,才另建主普壇~~

傳言基隆山是龍頭,基隆嶼是龍珠,基隆嶼猶如引導基隆發展的重要據點,這個角度望出去更像是保衛基隆港的守護神,其實兩地相差甚遠,因為獅球嶺的絕佳賞景位置給予的錯覺 ^_

獅球嶺眺望大業隧道

俯瞰中山高的國道車流與剛剛才走過的平安宮山門,居然已經變得這麼小啦。

獅球嶺眺望八堵地區

觀景台往西望去就是八堵、暖暖、七堵地區,仿佛快要看到台北城,難怪獅球嶺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守住這裡就來擋住自基隆進犯的敵人,中法戰爭被法軍攻佔獅球嶺,幸好有林朝棟奮勇帶領士兵不斷抵禦法軍向月眉發起的進攻;乙未戰爭時期日軍佔領獅球嶺,等同拿到攻下台北城的門票,就算沒有辜顯榮引領日軍讓台北無血開城,台北三市街遲早也會成為日軍的囊中之物~~

無尾鳳蝶

無尾鳳蝶(花鳳蝶)雖然被視為害蟲,但仍不禁被它的美麗外表所吸引~~

獅球嶺砲台

中間那條路是通往獅球嶺砲台的,左方那條路是通往私人土地的,聽說不久後就要開發了,或許以後樣貌就會與現在所見大不同。

獅球嶺砲台指揮所

終於到了聞名已久的的獅球嶺砲台,初入眼廉的是指揮所,典型的洞窟營舍造型。

獅球嶺砲台建於光緒十年(1884),劉銘傳為抵禦法軍為了煤礦補給進攻基隆港口而建,扼守基隆通往台北城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在戰役開始不久便淪陷,清軍退守汐止,雙方在暖暖、月眉山激戰,直到法軍退出基隆為止~~

乙未戰爭期間因日軍自澳底登陸,使基隆大多數砲台失去作用,唯有獅球嶺砲台尚能威脅日軍,但後因清軍內訌使砲台失守,台北門戶大開,辜顯榮引日軍入城,台北城淪陷。日治時期為了加強基隆防禦能力而配置3座加農砲、1門野砲,戰後逐漸荒廢,1985年指定為古蹟,現為基隆市定古蹟~~

依據《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七卷記載,獅球嶺砲台分為右翼砲臺、左翼砲臺、中央砲臺,所以獅球嶺砲台群應有三處,左翼砲台應該就是號稱台版吳歌窟的東砲台(鷹巢砲台),期待未來可以將三座砲台都整理出來,以提升基隆觀光能量~~

獅球嶺砲台砲盤區

砲盤區位於營舍後方,格局為平面扇型,利用弧形軌道推動砲座,石牆下有尖拱造型貯彈孔~~

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真是相當好啊,基隆港區景致也是盡收眼底,這裡也被視為海拔120公尺的獅球嶺高點,光這裡就有三顆基石,可以明顯看到字樣的則有環山16與P155銅標~~

獅球嶺砲台觀測所

站在觀測所遠眺基隆港,果然是易守難攻,相傳林朝棟在中法戰爭據此險八個月,使法軍難越雷池一步,但是參考《劉壯肅公奏議》記載,真相似乎並非如此 +_+

中法戰爭開打後,1884年9月30日孤拔(Courbet)率領艦來到基隆港,10月1日登陸,10月2日因滬尾(淡水)受法軍進襲告急,劉銘傳不得不放棄基隆率大軍回防,使得獅球嶺在10月4日淪陷,之後獅球嶺成為法軍前線,11月林朝棟奉劉璈之命自霧峰率領家丁及沿途所召鄉勇共500人加入戰局駐守大水窟(基隆安樂智誠里),守衛紅淡山到月眉山之間的暖暖防線,1885年1月25日第一次月眉山戰役以林朝棟擊敗法軍收場,3月4日第二次月眉山戰後因清軍不敵失守月眉山,清軍退至基隆河南岸,法軍因大雨致溪水暴漲無法渡河,直到戰役結束都未能擴大戰果~~

至少可以確定之後的獅球嶺砲台守衛任務即由林朝棟帶領轄下棟字營官兵負責~~

獅球長壽公園

再持續往前走就是獅球嶺上大大小小的涼亭休息區。獅球長壽這個名字不錯聽~~首先來到獅球長壽公園,遇見長壽亭,沒什麼特色的地方。

發現一條小路,應該可以通往八堵火車站!!今天沒有計劃,以後有機會再去拜訪吧!!

獅球嶺砲台

離開獅球嶺,來到益壽路起點往北方小路走去,看到一旁有個西砲台古道,不知可以通到哪個砲台,不過除了這個指標,就沒完全沒有任何指示路牌了,所以也不曉得要從哪裡去,單純看看就好,如果可以做個指示牌那就更好了。

獅球嶺隧道

原路返回經平安宮朝西北方的小路往下到崇德路,眺望基隆山城風光,己經可以見到獅球嶺隧道的相關指標與地圖~~

獅球嶺隧道北口

崇德路前方就是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也是目前唯一的清代鐵路遺跡---獅球嶺隧道,一旁的管理員還要我們先戴上安全帽上再進去。

獅球嶺隧道地圖

對比獅球嶺鐵路隧道的位置與在其東方約1公里、日治時期才出現的竹仔嶺隧道,同樣都是基隆車道往南的第一座隧道,獅球嶺隧道工程確實高,與選址很有大的關係~~

獅球嶺隧道

雖是炎炎夏日,但此時一陣涼風吹來,令人好不舒適。

劉銘傳治台期間留下不少現代化建設,其中之一就是在光緒11年(1885)興建一條基隆通往新竹的鐵路, 雖然班次甚少且票價昂貴,卻是當時中國第一條鐵路,而這座連絡台北府城與基隆間的獅球嶺隧道更是極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鐵路隧道,不到三百公尺的距離居然耗時二年六個月的時間才完工 !! 工程艱鉅可見一斑~~~

據說北口也有對聯,內容為"海隅拓宏圍,幾經鑿險縋幽,功成不日;巖疆開重鎮,一任揚軨飛鞚,快比穿雲”,也消失的太徹底,現在已是完全看不到曾存在的殘跡~~

獅球嶺隧道

在入口處有許多關於獅球嶺隧道的解說牌,倒也不錯,可以了解關於獅球嶺隧道的發展歷史~~1887年全台鐵路商務總局成立,預計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道,獅球嶺隧道從1888年春天動工,直到1890年夏天才完工,工時耗費30個月,全長235公尺,洞內分成七段材質堆砌而成~~

北口一開始是天然岩壁,然後洞頂陡降,這就是傳言中北口開挖時比南口高,後來再下深挖,於是在洞頂疊上石拱的結果~~

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南北兩段地質不均展現在建築表現上,就是北段多堅硬岩質,所以便直接開鑿,南段則以軟土為主,以紅磚或石塊建成拱洞來支撐結構,當時為了加快工程進度,採取南北兩段同時施工,但因測量規劃有誤,導致鑿穿時才發現北口比南口高出14呎(4.27公尺),於是將北口地坪再下挖,以致完工後的洞頂呈現南低北高現象且隧道形狀略帶弧形,而為了順利排水將隧道內部做為20%的坡度,但無論如何,完工後的獅球嶺隧道,可說是劉銘傳任內的代表性建設之一~~

可惜好景不常,這條好不容易在紛擾中完工的隧道,日治時期總督府鐵道部為改善基隆鐵道的軌道彎曲伏度大且急陡坡多的問題,明治31年(1898)改走坡度較緩的竹仔嶺,從此被第一代竹仔寮隧道取代(已因改建消失,現今所見是2006年通車的第三代隧道),結束獅球嶺隧道共7年7個月的鐵道使命,後來雖曾一度成為基隆往來八堵的公路縱貫道,是當時商旅及人車往來的交通動線,可惜戰後由於軍方在南口附近設立八堵油庫,基於安全考量而將隧道列為禁區而封閉, 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是台灣第一處被列為古蹟的鐵道設施,經過修復後在2003年開放參觀,以其是台灣罕見清代遺留至今的鐵道遺跡,具有珍貴歷史意義,而且地處隱密,給人一種幽然靜謐的fu,是基隆不可多得的私房景點。

獅球嶺隧道洞底磚拱石拱互用

這樣看過去可以明顯發現兩側牆壁使用砂岩石條,至於上方使用磚拱與石拱交替出現的情形,據說石材取自觀音山石,紅磚砌法均使用丁順砌,即便如此隧道內側仍寬窄不一,當年以清代不太優的近代建築技術仍努力克服北口堅硬岩盤與南口鬆軟土質而建成的獅球嶺隧道,仍是值得紀念的偉大工程~~

現在雖然看起來好像很亮的感覺,實際是用腳架加上長時間曝光的結果,其實裡面相當暗呢!!旁邊的小燈功效不佳,要來這裡參觀時最好還是帶個手電筒更好。

獅球嶺隧道

當年建隧道途中若遇上洞頂是軟土層,有崩塌危機時會搭起支架撐起洞頂,再砌上磚拱以穩定,現存隧道內的多個方形孔洞即是當年留下的工程遺跡~~

不一會兒就到達隧道南口囉!!

獅球嶺隧道南口

隧道盡頭是一個廣場,由於前方是軍事重地,所以還要原路折回,這裡有點荒廢的感覺,在多雲不見天日的情況下,更顯得一種蕭然異樣的感覺。

能想像當年火車從此飛馳而過的感覺嗎??

劉銘傳所題曠宇天開

聽說南口上方內凹三層的"曠宇天開"匾額上四個浮塑大字是劉銘傳親題,兩側小字為"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太子少保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劉建造,欽命浙江○州總鎮強勇巴圖魯○監修",旁邊好像還有對聯,寫著"五千年生面獨開羽穀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可以想見當年的撫台大人是如何自豪這項在當年中國鐵路史佔有重要地位的偉大工程~~

斑駁的牆面滿是無情歲月的痕跡,僅剩"曠宇天開"四字仍可辨示,其它部份則已完全看不清 >_< 只能從《臺灣鐵道史》、《申報》找到它曾存在的證明~~

獅球嶺隧道北口

原路折回隧道北口,洞內空氣其實有點冷,遠望外邊街口豔陽高照,附近居民會不會常常來這裡乘涼呢 ?

基隆自強隧道

回程經過自強隧道上方,這時候才發基隆山城的隧道還真是多啊!!


        今天有點悶熱,戴帽子好像情況比較好,上次曬傷的地方已經在脫皮了,現在我的膚色白的地方比人白,黑的地方比別人黑,真是太誇張了。今天來個短短的獅球嶺砲台、獅球嶺隧道等等的基隆古蹟巡禮倒也不錯玩,獅球嶺沒有我想像中的荒廢,反倒是小廟步道相當多,大概是天氣熱吧!!今天沒有看到什麼人,聽說長壽公園那裡有路可以走到八堵火車站,有機會再來試試,下次可以考慮來獅球嶺看夜景,令人期待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恩恩 的頭像
    小恩恩

    郊外踏青去~~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