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曉得原來還有一處叫做銅鑼老街的地方,不僅僅是一條街,而是記錄早期銅鑼市區發展軌跡的城鎮聚落,因為關刀山大地震而落沒的老街與隨之興起的新街,交織出銅鑼市街的現今樣貌…….只是比起探尋老街遺跡,更推薦銅鑼蛋餅,如果我住在附近,應該會是每天早上都來報到的呀 XD
旅行日期:2016.04.16
上次來銅鑼是為了要去看傳說中的雙峰山賞桐步道,還記得雙峰路兩側皆成白色世界,來到雙峰山前的慈惠堂,那一覽無遺的視野更是教人難忘,以後每次坐車經過高速公路時,總會不經意地想要探尋慈惠堂的身影,是一眼就能辨示的超明顯地標 ^_^
對於銅鑼的印象僅是匆匆一瞥(當時走出車站便沿著站前的新興路直奔到雙峰路口),銅鑼市街雖然不大,但有些地方仍是相當值得一探,聽說這裡有個銅鑼老街,正確來說應該是一塊區域,大抵是福興村的範圍,位於車站北邊大約幾百公尺的地方,現在是個安靜的小聚落,這就來規畫個輕鬆寫意的老街半日遊,隨意走走看看,回程再去市集找看看有什麼吃的吧~~
查了一下地圖才發現,銅鑼市街的景點依交通方式可以分為兩區,步行可及的景點幾乎都在火車站北邊,至於南邊的像是像是桐花公園、客家大院、客屬大橋,乃至雙峰山,開車前往比較適合~~
銅鑼早期主要居民是平埔族道卡斯族日北社,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入墾竹仔林(竹森村)是最早的漢人入墾記錄(後被彰化王桂麟向官府謊稱其是強盜並率眾攻擊,焚庄燒屋,藍氏一族逃離,僅留三間房屋,當地至今仍留有三座厝地名),乾隆12年(1747)廣東鎮平人吳士貴、吳榮芳率人入墾弓蕉灣(朝陽村),逐漸發展到福興(福興村)、田洋(銅鑼村)、樟樹林...等地~~
銅鑼老街位於福興村、銅鑼車站位在銅鑼村,今日的路程很單純,走出車到到老街趴趴走,再返程搭火車回家 ^_^
銅鑼車站不是初次拜訪,但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也是一座美麗的小車站 ^^ 設於明治36年(1903),初名銅鑼灣停車場,後名銅鑼灣驛,1920年改名銅鑼驛,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重創臺中線(舊山線),站房被震毀,年底重建,1936年完工,外觀與同期改建完成的造橋、二水、橋頭車站差異不大,都是簡條簡潔的昭和風格站房~~
很喜歡這裡所散發出來的鐵道風華,可能是屋頂角落的部份使用略帶弧度的圓角取代生硬的直角,讓整體觀感相當舒適,加上色調十分協調,比起同時期它的兄弟姊妹,心目中的銅鑼車站,更有那種老車站的時當風華~~
嘿嘿~~當年就是沿著站前的新興路直直向前走,途中第一次看到傳說中的客屬大橋,接著就是踏入雙峰山賞桐步道的地盤,這些仿佛昨日才經歷過的深刻回憶,不知不覺就已是將近十年前的往事囉~~~
出了火車站,左轉大同路到底,T字路口的位置有一間古色古色的雙層和洋混風建築,它就是重光診所,銅鑼鄉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久仰大名,沒想到這麼快就遇到了~~
它是由劉肇芳醫師在1949年所建,最早是座落在老街區的天后宮旁,由於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對當地造成嚴重破壞,隨著老街區的沒落,戰後才選擇此處重建診所,自此將近一甲子的時間在這間小醫院懸壺濟世,在2004年劉醫師去世後,其後代為了懷念父親,將此地申請登錄歷史建築,曾是當年銅鑼第一高的木造平房的輝煌紀錄以及典雅幽然的建築風情,繼續在這座小鎮發光發熱.................
劉醫師後代至今仍住地此地,外地遊客不能隨意出入,只能看看外觀,饒是如此,雨淋板外牆與木造軒亭倒也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特別是入母屋破風與其正中央上方裝飾略為華麗的鬼瓦,在這構造相對樸實的房舍顯得氣勢恢宏,做為一處醫院大門是非常適合的,會讓人印象深刻,很有意思的設計~~
聽說中正路與銅鑼街交會處有一間人氣早餐店,很特別的是它並非實體店面,而是一般常見的攤販車型式,沒有任何招牌,卻以銅鑼蛋餅的名聲遠近馳名,因為生意太好還加開分店,要不是事先得知它很受歡迎,不然熊熊遇到真不知它是超有名的銅鑼美食~~
光是看那排隊人潮就知道它絕非一般攤車,光是一個蛋餅就可以做到媒體雜誌爭相採訪,雖然不是很喜歡排隊的感覺,但都來到這裡了,當然是一定要試吃看看才行呀 ^_^
它除了蛋餅還有賣水煎包、煎餃,銷路都還不錯,但最受歡迎的還是那個蛋餅~~
餅皮似乎是先擺放在桌上,要料理時再將其與鍋裡的煎蛋混在一起,最後再用折豆干的方法包裝起來,作法沒啥特別,重點應該是那個餅皮,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好厚的咧 !! 這樣的大小一個居然只要20元,早知道就給它多買些
當下沒有立刻吃,而是隨處找個無人的僻靜場所再來好好品嚐,那麼厚實的外表吃下去口感卻是超嫩的,咬下去層層相疊的軟硬適中滋味,亂好吃一把的,做為一個早餐限定的蛋餅,實在是很讚,我若是住在附近,天天都會來這裡報到的 !!!
中正路上人車熙攘,銅鑼市街中心也算是個熱鬧的客家小鎮,以前對銅鑼最早的印象,除了車站、桐花、雙峰山,再來就是苗栗故事館(以前坐公車經過時有看到),現在才曉得原來是餐廳,似乎也是個文物展示館,只是到裡邊參觀若是不用餐似乎怪怪的,哈哈~~還是先去逛老街再說吧 ^_^
銅鑼國小也是百年老校,1899年成立,初名銅鑼灣公學校,暫借銅鑼武聖宮上課,1900年遷至銅鑼天后宮,1907年才有自已的校舍,1921年因境內雙峰山優美外型如同日本富士山,便改名富士公學校,1941年改名富士國民學校,戰後改成銅鑼國小~~
創校之初曾借用銅鑼市街最重要的二間廟宇來上課、校名居然使用日本人引以為豪的富士,這幾點都頗特別,另外這裡也很適做做為探訪銅鑼老街在福興村的起點 ^_^
中正路右轉文化街,過了文林國中後遇到復興路右轉,就在銅鑼國小不遠的地方藏著一處小景點,因為它的歷史意義,當作銅鑼老街之旅的起點,是非常OK的~~
偶然瞧見入口虎免費社區巴士站牌上的名稱,這站就叫做震災紀念碑,真是名副其實,而且與其它站名相比更是相當特別的存在,外地遊客看到這個,也可當作另類的觀光介紹 ? 只是班次超少,對當地人可能比較實用,像我這種傢伙用走的還比較快啦 !!
昭和十年(1935)的關刀山大地震重創中台灣,在許多地方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為了追思在那場災難罹難的百姓,各地陸續出現不少紀念碑,像是後龍溪對岸的石圍牆、舊山線的泰安車站、神岡街那鳥居後邊的空地.....
不同碑體造型各異其趣,這裡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方型柱狀碑,正面寫著"震災遭難者慰靈碑",座落在這靜謐的街巷角落,靜謐中透出莊嚴氣息,算不上熱門景點,卻是認識銅鑼鄉歷史時不能錯過的地方~~
基座後方刻有許多當年在震災罹難者的姓名,其中開頭第一句的"昭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午前六時二分震災遭難者氏名"字樣清晰可見,連地震發生時間也明確註明,當年這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地震對現在來說或許是個已消逝的歷史事件,只是多年前曾經歷的921大地震,因為發生時還未入眠,所以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是一輩子忘不了的駭人經歷~~~
看到地震發生時間的字樣時,瞬間勾起對於921地震的回憶,比起紀念碑的存在更是讓我震撼,地震是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們不能避免的課題,居安要思危,才是這些紀念碑存在的意義~~
繼續沿著復興路往北一直走到與平陽路的交會處,會看到這塊刻有老街字樣的大石,當年啟用時想必對它寄予厚望,現在卻是隱身攤販之後,要不是特別留意觀察,一個不小心就會錯過哩~~
銅鑼老街不只是一條街道,是當年熱鬧的銅鑼市街的最早發源地,範圍包括現的福興村、朝陽村、銅鑼村,乾隆年間已有漢人前來開墾,福興村是聚落中心,大約在嘉慶年間在此地形成人口聚集的城鎮,依據《苗栗縣志》記載,稱做福興街,俗名銅鑼灣,不過翻閱相關文獻與地圖,後者的名字反倒是較常出現,由於位居交通要街,大甲中軍守備還在此地派任把總率兵駐守,即便進入日治時期,劃分為苗栗廳三叉河支廳銅鑼灣區苗栗一堡銅鑼灣庄,1920年改制新竹州苗栗郡銅鑼庄銅鑼大字,戰後成為苗栗縣銅鑼鄉福興、朝陽、銅鑼村,這裡仍是銅鑼鄉的政經重心,昭和10年(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重創苗栗地區,也讓繁華百年的福興街走入歷史.........
重建的銅鑼市街以火車站為中心發展成形,此地俗稱田洋,新興城鎮被稱做新街,以與沒落的老街相對應,現在的老街已沒有昔日模樣,僅剩一些零散的舊日遺跡,看得出來有關單位想要將這裡整理成新興觀光景點,只是銅鑼鄉境入觀光資源還算不少,杭菊、自行車道、客家園區各有千秋,更別提雙峰山那白雪紛飛的桐花季 !!
銅鑼老街不會被遺忘,但只有像我這種閒人,才會想起原來還有這一處僻靜的存在~~~
銅鑼天后宮是銅鑼地區著名古剎,建於道光25年(1845),分靈自北港朝天宮,信仰圈包含福興、銅鑼、樟樹、九湖、竹森....等六村,每年春天的北港進香是最重要的廟會慶典,六村庄民皆會參與。從銅鑼國小沿著復興路走來絕對不會錯過(同一條路上呀),雖是百年老廟,亦不能在1935年關刀山地震倖免於難,震後僅搭建簡易小廟奉祀天上聖母,1947年由陳坤榮負責重建殿宇,1985年、2012年皆曾修繕,廟貌沒有那種過於華麗的俗氣,現代工法中帶有古樸氣息,就一座戰後幾次改建的廟宇,算是相當不容易,就是油彩過於鮮豔,露著整排白牙的石獅還真是有些看不習慣 ^^!
這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是在乙未戰爭中奮勇作戰,人稱客家三傑之一的吳湯興,當年就是廟前誓師出征,電影《1895‧乙未》女主角楊謹華飾演的角色,就是其妻黃賢妹,吳湯興不幸在八卦山一役陣亡,其妻亦追隨至黃泉,戰亂年代的夫妻情誼,著實令人動容~~
北埔老街有姜紹祖、頭份老街有徐驤、銅鑼老街有吳湯興,客家三傑的故事應該是可以再與這些地方景點相結合,客家文化的內涵,絕對不是只有桐花 !!
廟內柱上署名相當特別,放眼望去幾乎清一色都是女性為主,因為是在客庄的關係 ?? 令人玩味~~
廟裡最重要的文物是這塊銅鑼內外鄉村善信喜題碑,開頭就點出同治三年(1864)的建廟年份,內容主要詳述1947年那次重修的捐獻情形,居然連地理師的名字都寫在上面,另外就是重修捐獻不是錢錢,而是米穀~~
關於銅鑼天后宮的創建年份,《苗栗縣志》記載"一在銅鑼灣街,距城十二里。道光二十五年,陳元亮等捐建;光緒七年,例貢生陳嘉樂倡捐重修",所以應是道光年間便已存在,有可能是同治年間將小廟改建成大廟,兩次修建的總理都姓陳,聽說還是直系血親(立貴公派下),看來陳氏一族與天后宮的關係相當深厚哩~~
神桌上的神像與香爐之間,最令我好奇的是這處將大部份銅鑼地區神明給請來廟內祭拜的令牌群,似乎有24位,聽說與北港進香有關,這在客庄不算少見,但一次看到這麼多,多到看不清後邊令牌上的字樣,倒也挺有意思的~~~
大殿前方橫樑掛著一個小香爐,這是客家夥房常見的天公爐,不過根據廟方資料,似乎是祭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合祀在一起,原來還有這種祭祀方式呀~~
雖是老街大廟,但百年基業也抵不上但關刀山一震 !! 廟內文化落款年份,大多是戰後重建的那一段時間,幸好新廟卻仍保有傳統質樸的fu,正坐神龕的媽祖娘娘與週遭環境串成一股莊嚴肅穆的fu~~
漫步其間,真的很教人放鬆呢 ^_^
籤詩種類不下數十種,但外犯籤倒是初次見到.....提供各種消災解厄除煞祭改妙方 ? 關於這一點可能要問專家才會曉得 @_@
沿著復興路來到與平陽路的交會處,先不忙著過馬路,鑽進一旁的小巷裡,不同於車水馬龍的大路風情,偶然瞧見日式黑瓦的紅磚平房,估評來歷不簡單,或許是傳說中的舊派出所遺址,見到正面之前,先認識背面呀 ^_^
從小巷鑽出,左轉就是舊派出所遺址,因銅鑼灣舊稱福興街,日治初期在此設立的基層警務機關便稱做福興警察官吏派出所,此處約在1905年開始啟用,原本大門朝向平陽街,1915年得到地方人士陳煥騰捐地,改建成現今所見樣貌,並將大門改開在復興街,1920年以後更名銅鑼警察官吏派出所,戰後成為苗栗縣警察局苗栗分局銅鑼分駐所,1968年將分駐所搬遷至中正路之後,此地改為退休員警眷屬宿舍,如今人去樓空,變成一處閒置的空間~~
現在則是做為老街的景點存在著,就算不清楚它的來歷,但只要看到外邊牆上那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文化標語,絕對會發現這座老房子其實背景不單純~~
中央突出的門廊為這紅磚黑瓦平房增添不少莊嚴感,門廊柱頭與柱腳的簡單裝飾又帶有幾許古典氣息,做為警察大人辦公空間倒也十分適合,週遭環境雖是雜草叢生,卻也是亂中有序,但如果可以的話,再多加整理一番會更恰當,聽說裡邊還住有警眷,所以才無法整理的嗎 ? 看起來應該有在維護,做為銅鑼鄉僅存的日治時期代表性建築,或許外邊再加個解說牌會比較好吧 !!
聽說最近它有一間附屬建築改建成為老街旅遊暨文創商品展售中心並風光開幕,據說原址是日治時期警察人員專用劍道館,當時拜訪時是啥都沒有,看了一下新聞圖片,估計是這間派出所隔壁,位於復興路、平陽路交會處的老房子,歷經關刀山地震仍屹立不搖~~
如果可以就此提升銅鑼老街的能見度,那就再好不過了,只是私心以為,還是儘快將舊派出所搞定,不要任其荒廢,對老街的未來發展會比較好~~
幽影碧草相滙成蔭的綠地庭園裡,居然還藏著這麼一塊寫著功在地方的東東,曾是當地人士獻給某位在此退休的警界人士的紀念匾額,褪色的字跡仿佛還能見到當初揭開其身上紅布的時燦爛榮光~~~
誰能想到三十年後的今天,歲月在它身上留上幾處殘缺身影以及斑駁滄桑的痕跡,好歹是前銅鑼分駐所的相關文物,要嘛還給主人,不然也該收藏室內,任其在風雨中凋零,實在是有些小糟糕 @_@
沿著平陽路往南走來到中正路右轉,立馬又再次見到苗栗縣祕境尋跡自行車道的地圖,上次看到它是在龍港車站的時候,所以代表這裡也是路線之一囉 !!
前方已經可以看到銅鑼天主堂的身影了,沒有單車相隨的現在,還是先四處趴趴走再說吧~~
銅鑼天主堂是在1962年將原本毀於八七水災的教堂重建的,可能佔地較寬廣的關係,散步陽光輕灑的偌大庭園真是十分愜意,園中種了一株木棉花,在花季時分來訪可以享受到落地紅花與綠地相輝映的綺麗夢幻 ^_^
教堂本身沒有印象中的高聳壯闊,厚重樸實的牆體與柱子在半圓拱券及長條窗戶的襯托下,很有安心的悠哉,當然十字架是一定要的,雖然戰後才出現的建築,整體格局卻十分符合銅鑼老街的氛圍呢 ^_^
除了銅鑼天主堂,也可在平陽路上遇到銅鑼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堂,這裡就比較有教堂的氣息,但因緊鄰街道,外邊還有攤販在做生意,少了一點肅穆的感覺~~
沿著中正路往下走,算算時間也來到了中午,先來吃個中餐再回去吧~~
小宋餃子館與銅鑼蛋餅是好鄰居,早上經過這裡就有注意到,聽說亦是當地美食,此時店內已聚集不少客人,幸好還有位置,趁著人還不多,進去瞧瞧先~~
它的菜單沒寫價位,原來全都寫在牆上, 因為店名有餃子,所以蒸餃是一定不能錯過的,而且既然身處客庄,那就來道客家色彩鮮明的板條...............沒有點太多,怕吃太撐呀 XD
沒多久蒸餃就上桌了,速度還真快,看到外皮都被透出的湯汁弄得泛黃,就令人食指大動呀~~這才發現它的外皮頗厚,好在內餡相當鮮嫩,軟硬兼具的口感相當有意思,但就是要細嚼慢嚥,畢竟那層皮真的一點也不薄~~
一籠65元大洋還算值得,就算只有八顆,吃完就差不多飽了 ^_^
乾板條是這家餐館裡最讚的收穫 !! 看似厚實的板條入口卻是超Q彈,值得一提的是那滿滿的油蔥,泛著油光勁爆香味讓人食慾大振,卻又不致太過油膩,將其與板條拌在一起,堪稱是色香味俱全,難得板條可以吃得那麼開心呢
銅鑼武聖宮很好找,沿著武聖街往東走到底就是了,與鄉公所隔街對望,就是入口處的變電箱讓畫面有些不搭,應該不要離門口那麼近會比較好~~
《苗栗縣志》提到"關帝廟,一在銅鑼灣街,光緒十六年,生員邱國霖、吳湯興等倡捐建造",估計就是指這裡,初名關聖祠,奉祀三恩主,原本位於銅鑼老街,但廟宇毀於1935年的震災,神像一度供奉在天后宮,1950年才在此地重建,沒想到這間廟與客家三傑的吳湯興也有關係哩~~
這塊"大啟文明"匾額可說是鎮廟之寶,由同樣出身銅鑼的丘逢甲所獻,名氣之響亮猶如劉銘傳,加上丘逢甲署名的匾額在台灣相當少見,使得此匾更加珍貴,只是上面署名的年份是他考取進士的那一年,而且比較像是身份表達而非落款年份,所以此匾的出現年份仍有待查證 @_@
多年的香火薰陶將廟內建築雕飾染成泛黃,銅鑼武聖廟與銅鑼天后宮現在分別是新街與舊街的信仰中心,因地震而沒落的銅鑼老街身影,只能依稀在這些地方覓得些許殘跡.................
錦香餅鋪的位置實在是很好找,走出車站就會看到,是買伴手禮的好地方,聽說杭菊餅很有名,但現在季節不對,只好隨便買買,當作到此一遊的證明 ^_^
回到銅鑼車站,難得無人紛擾,這才有機會細細品味老車站的建築韻味,滑溜的木製長條座椅是不可或缺的 !!
候車室空間設計與其它同時間的站房相差無幾,但感覺更接近泰安車站,如果窗戶可以保持原始樣貌那就更優啦
"銅鑼響起.................",一路上都可以在一些小地方看到這段句子,簡單的字句串起當地特色,每次聽到銅鑼,第一個想到不是食物、樂器、甚至是香港,而是這處位於後龍溪畔的純樸客家村庄~~~
山線小站只有區間車可以坐,懶得竹南換車,給它一路坐到內壢,昏睡一個半小時再下車的感覺真是好讚的說
銅鑼老街半日遊,見識不少有趣的東西,對銅鑼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最念念不忘的是那個蛋餅,如果下次再來銅鑼,應該就是專程來品嚐它的吧 XD
- Oct 31 Mon 2016 23:52
遊銅鑼、逛老街、吃美食:銅鑼蛋餅、小宋餃子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