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恆春老街風情、走訪恆春神社遺跡;登上猴洞山,遠眺恆春城;琅嶠古城歲月滄桑,海角七號風采依舊……..西門漫漫到北門,一段超有意思的恆春鎮內文化小旅行~~ 20131213 320.jpg
旅行日期:2013.12.13

自從海角七號上映後,一直對恆春---這個"國境之南"有著迷離的好奇與暇想,比起追尋曾在電影中出現過的場景,更想見識傳說中的恆春古城---光是四個城門還能依然保存至今,就非常有值得一探的價值~~

這次的行程很簡單,就在恆春鎮裡發呆閒晃,感受一下這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風華 ^_^

20131213 002.jpg

從桃園搭高鐵到左營站,一個半小時就到了,還真是有點不太習慣,左營火車站就在旁邊,若是搭火車的話,至少要好幾個小時才會到,用錢換時間,唉........見仁見智囉~~

接著就是要轉搭墾丁快線,也是台灣好行的路線之一,中途僅停靠幾個大站,來回套票650元,比起買單程票還要划算,每個整點都會有一班車,預計只要兩個小時就會到達恆春,而且車上還有wifi耶 !! 要一路好眠到目的地或是上網打發時間都很OK呀 ^_^

20131213 017.jpg

想說過了車城就差不多讓準備了,不久來到一處熱鬧的聚落,果然,恆春到了耶 ^_^ 對面就是恆春轉運站,待會兒再進去裡邊逛逛吧~~

恆春舊稱琅嶠瑯嶠,在清廷治理台灣期間,雖屬鳳山縣,但向來是化外之境,漢人勢力最南僅止於車城,同治10年(1871年)的《台灣府輿圖篡要》形容它是"山徑陡絕,為生番巢窟",直到羅發號事件牡丹社事件相繼爆發後,終於引起清廷對此地的重視,透過欽差大臣沈葆楨的建言,從而一躍成為晚清台灣最南一縣~~

光緒元年(1875),瑯嶠設縣,定名恆春,基於其是保衛南台灣的軍事重地,首要之務就是建立城池,經過深諳風水堪與之道的劉璈的規劃,以猴洞山為龍脈延伸到週遭四座主山,構築出恆春城的雛形,並在光緒五年落成,進入日治時期後,國境之南行政中心的恆春郡治亦設於此,百年歲月悠悠,如今恆春半島的采風幾乎都被有著陽光、海洋、沙灘的墾丁搶盡鋒頭,恆春古城反倒顯得有些寧靜冷清.............

有點涼的南國冬日,難得看到遊客們的行踪,正是散步好時機,總算是可以拜訪這座台灣最南邊的百年古城 !!

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呢 ?? 真是好期待的說 ^_^

20131213 028.jpg

大正九年(1920年)的市街改正政策,將原本的阿緱廳恆春支廳改為高雄州恆春郡,恆春縣城成為其所轄的恆春庄恆春街,昭和15年(1940年)升格恆春街,原先的恆春街則變更為恆春大字,眼前這座恆春轉運站的前身---恆春公會堂曾一度做為恆春街役場使用,亦是日治末期恆春地區台籍軍伕的送別地點,戰後曾是恆春鎮公所與鎮代會的據點,算算至今也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建築~~

後來相關單位因建築老舊原因而遷出,鎮公所在2008年為了將借住廣寧宮的城隍爺迎來此處祭拜並成立廟口小吃商圈,差點面臨拆除的命運,所幸在地方文史人士的大力奔走下,總算是將它保留了下來,是恆春地區少見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光是這個身份就已是讓它意義非凡,現在則是做為公車轉運站使用,另外也是小型遊客中心,提供旅遊諮詢服務,可說是外地遊客認識恆春的第一站,若是能將它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加上解說牌應該會為它加分不少~~

20131213 036.jpg

若想要坐公車悠遊恆春地區,恆春轉運站絕對是最佳選擇,但若想去墾丁,要到對面搭車才行呀 XD

20131213 049.jpg

除了台灣好行墾丁快線外,縱橫車城到鵝鑾鼻各處景點的墾丁街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惜就是班次少少,若是再加上誤點就不是很優,雖說低碳旅遊對環境比較好,但若車次不多,可能租車趴趴走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20131213 037.jpg

恆春轉站後邊有個當在興建的建築,非常具有中國傳統廟宇風味,聽說借居在廣寧宮的恆春城隍爺在今年就會搬遷到此處,以後藉著恆春轉運站的交通地利之便,或許以後會成為來這裡的遊客們第一個認識的恆春地區廟宇,以後就要看城隍爺大展神威啦 XD

20131213 047.jpg

轉運站左前方就是恆南路,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南門就在不遠的地方,街上人車川流不息,散發出強烈的城市氣息,與印象中的恆春小鎮有些小小的落差,畢竟這裡從清朝就是行政中心,日治時期將它傳承發揚光大,百年來的發展讓此地成為恆春鎮精華地帶,待在這裡最大的好處就是..........補給超方便的 ^ ^

20131213 060.jpg

前方那家7-11是我這幾天都會去報到的地方,旁邊的空地也是休憩的好所在,除了可以一邊等待前往墾丁的公車一邊發呆,不時還會見到一些旅行團下車後在這裡集合或是不少表演活動會在此進行,每天都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_^

20131213 043.jpg

屏東縣警察局恆春分局所在地是恆春郡役所遺址,更早之前是清朝時期的恆春縣署衙門所在地,畢竟這裡不是東港,未能將郡役所建築給保留下來實在是有些可惜呢~~

西門到南門間主要有兩條路可以走,除了路寬好走中正路外,另外一條就是中山路,也就是恆春老街,很近,穿越廣場就到了~

20131213 064.jpg

成書在甲午戰爭前夕的《恆春縣志》所描繪的恆春城內地圖,除了幾間公家機關外,蝦咪也嘸,畢竟當年此地做為縣治還不到二十年,直到進入日治時期後,才開始真正的發展起來,當時的發展重心依舊持在西南邊,也就是西門到南門這段路,尤其是從西門進入城內的這條路,以前的西門街,現在的中山路,在交通重心移到中正路後,歸於平淡的街道更是彌漫著優雅的歲月風華,城內著名美食與老店大都集中在這裡,它就是傳說中的恆春老街 !!

雖然這曾歷經街道整治,現在所見樣貌已非清朝時期的格局,1997年的拓寬工程,更是拆除了不少質樸典雅的日治時期街屋立面,不過現在仍能見到少許大正昭和時期的街屋群,只是今天真的很不巧,居然遇到挖路整修 >_<

現在正逢旅遊淡季,的確是適合做這件事,只是對我來說就有些小糟糕,只好隨意走走看看,真正的恆春老街采風,只有期待下次再相逢............

20131213 067.jpg

什麼東西最能代表恆春 ? 瓊麻、洋蔥、檳榔..............從路燈及街道兩旁的招牌就能猜到,月琴啦 XD

一想到恆春,忍不住就想哼個思想起,這段再熟悉不過的曲調,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海角七號》的茂伯手上用來打發時間的樂器也是月琴,所以使用月琴做為恆春的代名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20131213 066.jpg

20131213 072.jpg

來到老街,通常第一個就是想到要去品嚐美食,尤其是恆春特色美食,更是不可錯過的重要任務,但因為事先沒做功課,究竟哪家店比較好吃,完全不清楚,只好隨意拍拍~~

阿婆的鹹粿、阿伯綠豆饌......看起來好像不錯,本來有打算試吃看看,這幾天路過幾次,結果不小心居然給它忘了,哎呀~~只好看著相片想像,若下次再訪,可不要再忘記了呀 +_+

20131213 077.jpg

這是準備要買名產回去時來的地方,當初在恆春轉運站那裡拿到一本恆春鎮伴手禮地圖,按圖索驥一一走訪,結果不是未營業、不然就是沒這家店,找了半天才找到這家.......這也未免太誇張了吧 3_3

玉珍香餅店似乎在當地名氣不小,走進裡邊就看到櫃枱有人在排隊結帳了,而且商品擺滿了整個桌上,有這麼誇張呀~~看到這樣子,裡邊擺放的蛋捲口味繁多,究竟要買啥會比較好呢 ? 其實有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哪個存貨最少,那個就最好吃.....................實際品嚐過才知道,果真如此呀 ^_^

20131213 095.jpg

自從《海角七號》上映後,恆春半島上多了不少與這部電影相關的熱門景點,許多遠道而來的遊客們都會專程來朝聖一番,恆春城內也有幸能沾光,其中以阿嘉的家最受歡迎 !!

幾年過去了,這裡依然遊客如熾,門外有個小攤子可讓遊客購物,更多的是拿著相機開心與它合影留念的開心笑容 ^_^ 那個仿古的大郵筒有著畫龍點的效果,忍不住也想去與它來個合照呀 XD

20131213 102.jpg

沿著南門圓環旁的光明路走進來,盡頭就是恆春天后宮,這條路上除了恆春教會及已然消失的恆春座外,不過就是再平凡不過的尋常巷弄,縱使玉珍香餅店的生產亦位在這裡,四溢的香味讓人垂涎三尺,卻依舊不離隔著一條馬路的恆春老街...........

阿嘉的家無疑是這裡最大的亮點,觀察了幾天,無論何時總會有遊客在此聚集,稍微觀察一下週遭的環境,二坡水的白色洋樓建築帶有幾許日式歐風的淡淡優雅,在附近沒啥特色的水泥樓房群中顯得鶴立雞群,就算沒有電影的影響,經過這裡時也會在它身上多掃幾眼,不得不佩服魏德聖導濱確是目光如炬,天時地利人和皆具的情形下,這裡想不紅也很難 XD

20131213 126.jpg

騎樓牆上貼滿電影相關海報,大門上方直接掛上"阿嘉的家"招牌,辨示度超高的 ^_^

貫穿電影劇情軸心的那封寄不出去、寫有"台灣恆春郡海角七番地"的郵件,正確名稱應該是"高雄州恆春郡恆春街海角七番地",不過日治時期的恆春不論大字或是土名,都沒有"海角"的地名存在,只是這封睽違超過一甲子、帶著男主人深厚情意的情書終於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塊土地,即便只是個美麗的虛構故事,卻是讓人想要相信這個地址確實存在過........哈 !! 電影的影響力真是太強了呀 XD

20131213 134.jpg

夜幕低垂時分,只見昏黃的燈光從陳舊的窗櫺間透射而出,柔和的黃光真是超療癒的 !!

哈~~這裡晚上來看也是很有fu的呀 XD

20131213 157.jpg

光明路走到底會接到福德路,前方會看到一座廟宇,它就是恆春天后宮~~

它落成在恆春尚在建城時的光緒三年(1877年),據傳是城內第一座廟宇,亦是猴洞山五大古廟之一,自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日治初期一度被廟,直到大正二年(1913年)才又重建,現貌是1986年改建而成,來到這裡代表已經接近猴洞山的地盤囉~~

20131213 159.jpg

座鎮天后宮山門的兩隻石獅可是大有來頭,相傳它們是恆春神社的狛犬,哇 !! 不用大老遠跑去北門外去看神社殘跡,這裡就能親眼目睹見到與它有關的東東........現在才驚覺原來恆春也有神社,真是太嫩了 +_+

20131213 175.jpg

恆春 ? 恒春 ? 哪種寫法比較適合呢 ^ ^

20131213 176.jpg

當初恆春縣城會選址於此,除了週遭有西屏山、龍鑾山、虎頭山、三台山..等四座山環繞,代表朱雀、青龍、白虎、玄武.....等四靈庇佑此地的的絕佳風水外,另外一個考量就是要將龍脈所在的猴洞山納入其中,後來恆春縣知縣周有基還在上邊建立澄心亭,另外另建兩棟房舍,分別為聽雨山房、瀛洲仙館,一處典雅的山林庭園屹然出現在這座小山上~~

後來澄心亭改建為文廟,猴洞山週遭亦建有不少廟宇,日治時期改為恆春公園,做為一處怪石林立的珊瑚礁天然景觀,與其說適合民眾來此進行休閒活動,倒更適合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對,話說山在不高,有仙則靈,猴洞山從清朝開始就是恆春城內宗教集中地,日治時期真宗本願寺布教所也設在此處~~

光緒20年(1894年)的《恆春縣志》將"猴洞仙居"列為恆春八景之首,位於山下的廣寧宮旁那題於光緒四年的恆春八景詩中提到的"千秋洞鑑封侯賞",亦是在指猴洞山,直到日治末期,都是恆春城內著名的休憩勝地~~

現在它是恆春鎮石牌公園,又有猴洞山史蹟公園之稱,即便已經風光不再,卻是有心探訪恆春歷史時不可錯過的重要景點 ^_^

20131213 188.jpg

中間階梯往上的盡頭處就是忠魂碑,主要是紀念在四格林事件中罹難的日軍將士,一旁則是兵器整備紀念之碑,都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石碑,自然也是逃不過被催殘的命運,石牌公園的名稱就是源自這幾塊石碑 ??

一直很好奇恆春神社會何不建在此處而選在距離北門外有段距離的三台山 @_@ 是因為猴洞山週遭遍佈中國傳統廟宇的緣故所以才另覓它處興建 ? 不過也幸好未在建在此處,不然對這處原始天然的奇景將是莫大的損壞 +_+

20131213 193.jpg

猴洞山比想像中還要小,步道系統貫穿其中,只是似乎年久失修,走起來要格外小心~~

前方那個涼亭似乎是個不錯的賞景地點,只是中間的木棧道毀損嚴重,甚至還有火燒的痕跡 >_< 哇咧~~又不想放棄,只好步步為營地前進,這裡好歹也是登記有案的觀光景點,但相關設施卻完全不符它的身份呀 +_+

20131213 207-1.jpg

一步一腳印地來到那個涼亭,果然辛苦是有代價的,來到高處眺望的視野果真不是普通的好,難怪猴洞山以前會被列為恆春八景之一,形狀優美的虎頭山與平緩的三台山偶然在穿透雲層的陽光照射下顯得是那麼光芒耀眼,下方就是西門,居然臨下看得是超清楚,不愧是兵家必爭險地,難怪當初建城時要將此山納入城內,與左營舊城有異曲同工之妙 ^ ^

20131213 208.jpg

天空雲層是如此之厚,估計是看不到關山夕照了,只好將就點,只好偶爾偷瞄那偶爾會從雲裡出來透氣的太陽公公所輕灑而下的耶蘇光來安慰自己囉 3_3

20131213 214.jpg

猴洞山最大的特色就是滿佈珊瑚礁岩,可說是見證此地曾在海底的地理教室,其實台灣也有不少叫做"猴洞"的地方,其中以昔日瑞芳著名礦鄉、現在以貓城聞名的猴硐,前一陣子才從侯硐改回來,台語卻是叫做"猴洞仔",恆春的猴洞沒有受到影響而亂換名字真是太幸運了~~

20131213 225.jpg

終於踏上恆春古城,貨真價實的城垣殘跡,不再只是憑空想像,猶記得剛接觸的那一瞬間,由夢中幻化為現實,恆春小鎮的魅力所在,這就來細細品味一番 !!

台灣在清朝時期曾擁有不少中國式城牆,但大部份在進入日治時期後便都消失殆盡,恆春縣城可以保留的這麼完整可說是一個異數,同治13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開啟日本政府奪取台灣的野心,因為這件事才興建的恆春城對於日本來說有著特別的象徵意義,所以當時的恆春廳長森尾茂助便以這個理由來建議可將它予以保留~~

昭和10年(1935年)被登錄為史蹟天然紀念物,在日治時期乃至皇民化運動的這段時間裡,陰錯陽差地成為全台唯一受到保護的完整中國式城牆遺跡而保留至今,對照台北城垣的灰飛煙滅,歷史的偶然總是讓人驚喜又嘆惜~~

20131213 227.jpg

雖然對比全台目前殘存的幾處城牆遺跡,恆春縣城算是狀況最好的,但損壞狀況仍是相當嚴重,尤其是城垛(雉堞),《恆春縣志》記載此城曾擁有1384個城垛,但年久失修加上人為損壞,目前看到的全部都是後來重建的,只剩一塊還是最初的古物,現在已被保護起來放在西門附近供人參觀,就是前面這塊,哇 !! 那可是相當珍貴的呀~~

20131213 232.jpg

站在西門往南望去,猴洞山就在不遠的前方,剛剛待過的那個涼亭隱約可見,下方那座廟就是廣寧宮,也是猴洞山五大古廟之一,方才在山上時都沒發現,換個角度才看到,這就過去看看吧 !!

p.s 畫面有側有個古井,當時沒發現,回來檢查相片時才發現居然miss掉它 +_+

20131213 254.jpg

猴洞山週遭在清朝時有五大廟宇環繞,除了已經消失的文廟,目前尚存的還有天后宮、觀音廟、土地公廟,還有眼前這座建於光緒五年(1886年)、主祀三山國王的廣寧宮~~

它曾在1963年重建,後來又再增建左右兩側廂房,當初本來想找據說位於廟旁石壁上,刻有梅州梁燕在光緒四年(1865年)所提的恆春八景詩,卻遍尋不著,後來才曉得被加寬的廟身給擋住了,當時沒有入廟內一探真是好可惜的說 +_+

原先位於縣署左方的城隍廟被拆除,其所供奉的城隍爺便在大正十年(1921年)迎來此處合祀,不過聽說今年就要搬家到恆春轉運站後邊,以後來這裡就看不到恆春城隍爺囉~~

恆春縣治是建城後才陸續有居民遷入,當年城內的客家人應該有一定的勢,所以才會在這裡留下客人街的名稱及三山國王廟,晚清的台灣,族群間的隔閡已不再昔日那麼明顯了.................

20131213 252.jpg

立於光緒二年(1875年)的"嚴禁自盡圖賴碑記"石碑,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各地所留下的數塊同名碑之一,裡邊的內容真是觸目驚心,當地居民會利用自盡誣賴他人,目的是"意在求財,兼圖洩忿",官府受理報案後不加詳查便將被害人關押入獄,往往造成不少冤獄,為了杜絕這種情形,丁大人才立此碑做為警告,後段甚至列上大清律法規定,並指出"如有實被自盡命案牽連者,准即摹搨石示,赴地方官呈訴,以免施累",看來這種惡谷應該不少見,而且相當嚴重 !!

此碑原先存放在南門前,雖然現已移回西門,目前這座卻是仿製品,聽說真品現藏在恆春鎮公所,沒能得見真是好可惜,先前拜訪北斗奠安宮時,也有見到一塊同樣是丁日昌所立的"買補倉糧示禁碑記"石碑,但官銜寫法大不相同!!

前者是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丁",後者卻是"欽命總理船政大臣、福建巡撫部院丁".......這之間的差異著實教人好奇呀 @_@

20131213 278.jpg

恆春城內的菁華地段,自建城開始便集中在西南一帶,主要是沿著連絡西門到南門之間的街道,面朝北方的西門比起軍事重地的北門兼負著通往府城官道的交通要道重任,也就是說從當年從鳳山縣城南下來此時,要進入恆春城,幾乎都要經過西門,可以說它是拜訪恆春古城的第一站 !!

電影《海角七號》的場景要拉到恆春時,就是從西門做為開端 !! 當初看到時不禁會心一笑呢 ^_^

20131213 277.jpg

西門的紅磚門洞上滿是殘缺破損的痕跡,昔日川流不息的車輛,多多少少都給它帶來了永難磨滅的損害.......

恆春有兩個向北的城門,北門就不用說了,西門居然也是向北 !! 聽說"西門向北"這件事,可是有典故的 !!

相傳恆春德和里的地方有個名叫陳春連的奇人,不但身材壯碩,更能力舉千斤,隱然有秦武土之勇,極有可能成為一代武狀元,由於官府擔心他若形成一股勢力,會聚眾造反, 所以當初恆春建城時,特地將西門的方向改朝北邊來破解這個風水,據說他因此終其一生皆沒什麼特別的作為,當真與西門朝北有關 ???

另一個傳說則是說西門外的德和里一帶地理是黃蜂出巢穴,與猴洞山的浮水蓮花穴相互輝映,由於蜂兒前往花兒那裡採蜜,因此使得此地發展極為興旺,恆春建成時為了阻止這個氣勢,便將西門改朝向北方,象徵截斷蜂兒採蜜之路,使得氣場會集中在城內,自此留下西門向北的遺跡~~

真是好有趣的鄉野故事,如同楊本縣敗地理的風水傳說,姑且不論真假,每次都會讓人聽得津津有味呀 XD

20131213 260.jpg

環城自行車道耶 !! 台灣昔日建有城池的地方不少,但這句話用在恆春這裡特別名副其實呀 XD

20131213 241.jpg

日治時期雖然將恆春古城列為文化資產來保護,但有時為了需要還是會有拆毀城牆的行為,1909年由於颱風侵襲,官方允許居民拆牆建屋是日治初期對恆春城最嚴重的一次破壞,後期最大的一次拆除行動就是眼前這條中正路的部份,從此不用再受到西門的限制,提高城內交通的順暢,就結果而言,其實還是不錯的~~

20131213 317.jpg

西門到北門之間的這段城牆真的很有古城的fu !! 不論是在上邊欣賞城內外的景色或是挨著牆邊旁的綠地散步,都是粉優的說~~遠方的北門隱約可現,回望中正路,馬路對面正是小巧精緻的西門,一次便能將兩座城門收入眼底,伴著藍天白雲,悠遊在這偌大的青翠綠地上,真想就這樣縱情忘我地奔馳,沈浸在這恆春城的歲月風華裡........

20131213 322.jpg

自從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終於體認到台灣的戰略地位,便開一連串的措施來加強它的防衛功能,恆春城就是在這時空背景下出現的,與台灣其它地方先是在有聚落的規劃土城後,再慢慢改為更穩固的磚城或石城的情況不同,恆春城是先選定位置建城後,再移民到城內居住,這才使得漢人勢力從車城延伸在此~~

恆春縣城建立在危急之間,耗費五年光陰才落成,即便晚清財政乏力,仍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並發動台灣各地鄉紳合力建設,可以想見清廷對它的重視,可惜直到中法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對台國防政策並沒啥積極作為,在台灣建省、台北建城後,台灣政經中心跟著北移,恆春城一度被人遺忘,日軍在乙未戰爭時期曾進攻此處,只遇到些微抵抗,直到林少貓率眾攻打、四林格事件時期,這座城池才真正發揮它的功用~~

昔日的敵人曾是建城的原因,如今竟變成受它保護的對象,真是好諷刺的說 +_+

以前恆春城除了在城門設有大砲外,其實它與鳳山新城類似,在城垣上亦另建四座砲台,上圖中遠方正個白色城牆中間那一塊就是,當時竟忘了去探望它,真是太糟糕了 -_-

20131213 325.jpg

三三兩兩的青年男女相偕散步在城牆馬道上,就在下方的城內草坪上正好有位老伯在悠閒地玩起槌球,真是好個傭懶的畫面,忍不住就想打個哈欠,然後坐在路旁椅子上,伴著夕陽餘暉,欣賞這幅冬日南國的特有畫面 ^ ^

20131213 342.jpg

來到北門囉 !! 它是現存四座城門中保存情況最完整的,可能是因為北門內從清朝到日治時期,向來都是重兵進駐的軍事禁地,幾乎不見民宅分佈,加上北門外是原住民活動區域,一般民眾出入此處得冒著生命危險,因此導致北門使用率不高,而且光緒13年(1887年)又在北門外設立祭拜孤魂野鬼的厲壇,更是使得此地人煙稀少~~

後來恆春神社建在北門外的三台山上,來往北門的交通開始熱鬧了起來,不過依然不能與其它城門相比擬,實際來到現場可以發現,真是一處好安靜的地方,難得看到車輛通過,更遑論行人了,一整個就是安靜的fu !!

若想要體驗恆春城門的古城滄桑,但又不想被都市喧囂所侵,北門絕對是最佳選擇 ^ ^

20131213 351.jpg

基於防禦功能的需要,所以門洞都是外窄內寬,而且裡邊的結構也滿紮實的,距離這裡最近的清代古城應該算是阿猴城,雖然僅剩唯一的東門---朝陽門,不過格局與這裡落差頗大,平平都是城池,造型居然能有如此大的差別啊 3_3

20131213 367.jpg

相傳北門曾是通往府城的官道,只是因為接近山區,不時會受到原住民的侵擾,所以才改道經由西門入城,日時治時期因為將恆春神社建在北門外的三台山,才讓此處稍微變得熱鬧,比起先前經過的西門,這裡的環境顯得更為清幽恬靜,畢竟大車也難以通過這裡,加上附近的大路與這裡還有段距離,所以才讓此處人氣顯得有些低~~

不過這倒是很適合閒晃,不像南門、東門的城牆有被破壞,這裡擁與西門相似的完整城池構造,卻少了人車喧鬧,非常適合放鬆心情散散步 !!

環繞恆春城一圈後,若說最呷意哪座城門所給予的感覺...........不得不說,北門最優呀 ^_^

20131213 354.jpg

恆春城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城門兼具砲台功能,方才在西門已經有看到這個輪廓,北門這裡更是表露無遺,城門上方的方型洞口正是昔日的砲口,因為此地十分開闊,這才總算有機會可以細細品味它的結構~~

聽說恆春城是以夯土為主體,外覆磚石而成,至於城門則是下半部花岡岩、上半部紅磚所組成,兩側突出城牆的地方則是亂石砌搭配咾咕石灰漿填塞其中,基本上每個城門構造都差不多,上邊的女牆與雉堞明顯都是後來所建,外觀顏色與下方的古物差好多,看來只有期待歲月的洗禮與風雨的摧殘,才有可能將它們融為一體吧 3_3

20131213 370.jpg

一旁通往城門上方的通道旁還依稀可見踏道門遺跡,若是剛剛在中正路那裡錯過登上城牆機會也還OK,來到北門這裡也是有路可以上去的~~

20131213 336.jpg

在北門附近有座坦克車,是輛退役的M41,現在作為供人參觀的景點放置在這裡,話說宜蘭神社參道旁也有蘭陽師贈送的老坦克,不過知名度卻遠不如它,畢竟對方可是曾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裡,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幕,卻是外地遊客會特地遠道前來朝聖的熱門景點呢 !!

20131213 383.jpg

回望馬道,連綿甚長兼且頗具高度,雖然大都已是修復過後的模樣,不過還是要在女牆、雉堞的簇擁下漫步其間,才比較有fu啊 XD

20131213 377.jpg

登上城門後可見到地面有些顏色不一樣的長方形格子,剛好是一大一小,正是已消失的城樓軒亭殘跡,話說以前是每個城門都有一個門樓,後來陸續頹圮毀壞,戰後曾在東門與南門各重建一座,好不容易完成了,卻因當時未謹慎考證,讓恆春城降為二級古蹟,東門那座門樓後來不幸毀於風災,現在僅剩南門獨撐大局 @_@

其實現在這裡每座城門上都還有昔日城樓的殘跡,只是是否真有復建的必要,就如同不久前才經過的踏道門,當真仿古重建就會比較好嗎 ? 與其追求已經消逝的歷史,不如保護現在的古物,這之間的差異值得深思......

p.s 城門上的砲口由於放置火砲,所以地基特別紮實,不同於紅磚地面,改用花崗石,從顏色就能分辨

20131213 405.jpg

在來到北門外時,目光很難從不遠處那根高聳的煙囟身上離開,看那模樣,非常有磚窯的fu,聽說恆春城的建材曾使用當地磚窯所燒製的紅磚,不過看這模樣應該還不到上百年的歷史,所以雖然它緊鄰城垣,但彼此應該不相關才是 XD

後來查了一下才曉得它的名字是聯福磚窯,而且還是登記有案的歷史建築,屬於八卦窯,建於民國50年代,是昔日恆春磚業發展的重要見證,只是外觀殘破不堪,長滿雜草的模樣更是充滿了歲月滄桑,遠遠看還以為是一處可有可無的斷垣殘壁,完全沒有身為歷史建築該有的風華與氣勢 >_<

還能留存至今古草磚窯現在個個都是珍貴的觀光資源,聯福磚窯就位在恆春城北門外,這麼好的地理位置若能好好規劃成一處綠草青青的歷史文化園區,將會是恆春的新一代重要景點,唉 !! 現在這副荒廢模樣,真是不曉得該說什麼才好 +_+

20131213 406.jpg

繼續朝向東門前進,先前從西門前往北門時沒有給它走一下馬道,所以決定接下來的這段路要給它體驗一下,本來想說盡頭應該會有階梯可以走到下邊的草坪................哇咧 !! 猜錯了 >_<

唯一的收穫就是可以近距離仰望恆春孤棚的英姿~~

20131213 415.jpg

說到搶孤,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頭城 !! 蘭陽博物館裡那小巧精緻的模型完全將它的精髓都給展了出來的說~~
 
恆春搶孤與頭城搶孤分別是台灣南北兩大農曆七月競賽盛事,雖說名稱相同,但內容還是多少有些差異,恆春地區自古有將中元普度完的祭品分給窮人的傳統,只是每次都會因群眾推擠搶奪導致多人掛彩,反倒折損了美意,所以在光緒五年(1779)時改成將祭品放在孤棚上,利用攀爬孤柱到上邊的比賽方式來取得,必須通過佈滿牛油的孤柱,,再翻身到孤棚上,沒有過人的體力膽識及團隊合作根本就是極難達成,所以每次的競賽總是吸引大批觀眾及各地好手參加,光是用想就已是超刺激的~~
 
由於東門外邊多為墳地,基於普度好兄弟的美意,所以孤棚設在這裡更是意義獨具,現在的恆春搶孤已經演變成純粹的運動項目,卻是整個恆春農曆七月最高潮的祭典 !!
 
雖然很早以前就聽過搶孤這項慶典,不過還是初次見到孤棚與孤柱的模樣,好壯觀的說,原來是長這個樣子呀

20131213 417.jpg

耶~~看到東門了,只是一旁的城牆居然被拆掉改建道路,重點是沒路可以下去,必須繞路而行 @_@

真的很想乾脆給它跳下去,不過看看高度........還是算了,畢竟十幾公尺的高度不是開玩笑的,乖乖往回走吧 +_+

悠遊恆春城真的是好有趣,尤其可以是環城繞一圈行走更是令人好生心動的說,若是可以在旁邊設立詳盡的解說牌,不是只有專攻城門,自導式的玩法應該可以讓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恆春縣城增添不少魅力~~

恆春古城之旅只走了一半而已,接下來就是逛逛要繞路才能到到達的東門還有初到恆春時就有見到的南門囉 ^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恩恩 的頭像
    小恩恩

    郊外踏青去~~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