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歲月匆匆,高屏溪航運盛況不再,位居屏北平原河畔一隅,以餛飩打響名號的里港,就算不來品味它的歷史風華,尋覓容顏褪色的老街滄桑,仍是值得一探,午後時分散步里港河濱公園,是一種放鬆的悠閒 ^_^
20161105 159.jpg

旅行日期:2016.11.05

某次在查詢餛飩的資料,意外帶出里港的名字,咦 !! 在哪啊呀 ?? 這才發現它就位在屏東平原北邊,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城鎮,俗稱里港扁食的文富餛飩是屏東著名美食,藍家古厝里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聽起來就覺得很不錯,有吃又有得玩,這就規畫來一趟屏東四日遊,第一站不用說,當然就是里港啦 ^_^

20161105 001.jpg

今次來點不一樣的移動方式,不坐公車,改租機車,選擇屏東火車站前方的昇興機車行來租車,四天要1600元,好像有點小貴,不過算了,有租就好,反正租車的目的是要消耗多餘的預算,所以不用計較太多,有記得拿到收據就沒問題啦 XD

一路風塵僕僕地來到里港,沿途風沙不是普通的多,戴口罩前來會比較適合 +_+ 總算來到里港市區,眼前這條中山路是人潮是絡繹不絕,雖然如此,機車好像亂亂也沒關係,剛好看到里港農會前方有停車格,所以就將車停在這裡,很好,就從這裡開始今天的里港之旅 ^_^

里港農會超市的位置以前是大正二年(1913)年創立的里港信用組合(現貌是1961年改建落成),據說是當年鄉內第一棟雙層建築,首任組合長是藍高全,里港藍家勢力果真非同小可~~

20161105 006.jpg

里港早期的平埔族原住民有隘寮溪北岸的馬卡道族塔樓社(鳳山八社之一)、南岸的西拉雅族阿里港社,康熙60年(1722年)朱一貴事件中跟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來台參戰的藍鼎元,開啟藍氏一族日後來台開墾的契機,戰後其子藍雲錦率領族人來里港定居,昔日下淡水溪的船隻可溯游而上到二重溪一帶,藉著船舶運送貨物往來下游東港的河運優勢,逐漸形成一處熱絡的港口聚落,奠定里港往後數百年都是屏北平原的重要貨物集散及交通轉運中心;里港舊稱阿里港,雍正11年(1733)設立阿里港汛,乾隆年間的續修台灣府志已出現阿里港街在港西里的記載,乾隆26年(1761)鳳山縣萬丹縣丞遷至此地,改稱阿里港縣丞,直到乾隆50年(1785)遷至阿猴(屏東市)並改稱下淡水縣丞,乾隆29年(1764)的《重修鳳山縣志》描述此地"商旅貿易五方鱗集,市極喧嘩.....為山豬毛番社要衝",繁華程度當時縣內唯有縣治所在的下埤頭街可與之匹敵,道光年間因六堆侵騷而建里港城自保,是當時屏北較大型的閩庄聚落~~

日治時期成為阿緱廳里港支廳阿里港區港西上里阿里港街,又因屏東糖廠的設立使得屏東市成為屏東平原政經中心,曾有一條糖鐵里港線經過市中心南方,1920年改制高雄州屏東郡里港庄里港大字,戰後成為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大字分成茄苳、鐵店、過江、玉里、大平、永春村,鄉內所轄區域被二重溪分開,北岸多是河岸灘地,總督府曾在那裡設置日本移民村(常盤、千歲),戰後為安置來自滇緬的異域孤軍而設立眷村,而南岸部份從清朝開始就是最繁華的地段,所謂的里港老街亦位於此~~

提到里港,必定會想到俗稱扁食的餛飩,而且不只一家,相互競爭的情形與北斗肉圓的情形還真是有些類似,至於里港老街,由於沒有什麼令人驚豔的部份,所以名氣與扁食相比實在是差太多,也罷,有什麼就看什麼,這次的行程,品嚐美食才是重點吧 ^ ^

農會對面有間造型優美的門樓,門額寫著"洛陽家",哦哦 !! 傳統建築的氣氛瞬間散發了出來,不由自主地就來到馬路對面看看...................

20161105 007-1.jpg

透雕脊肚還常見,但這裡卻是很有意思的雙層加上綠釉壽字,細看會發現每個字都略有差異,很用心呢 !! 還有就是懸魚是瑞獸啣花籃且提把不靠牆,這點與台南德化堂類似,兩側有螭虎相伴則有鳳山龍山寺的韻味,一次看盡南部兩大廟宇建築特點真是不虛行~~

20161105 011.jpg

聽說是蔡家古厝,里港蔡家代表人物蔡糞建於1903年,門上方可以看到濟陽堂的字樣,大門對聯寫著洛澤虹橋偉巨功濟陽明學士鼎甲賢流,橫批是洛多濚洄吾德孔陽,都在點出洛、陽二字,代表此間主人絕對姓蔡,隱約可見的正身兩邊水車堵陶塑、圖案細膩的窗額,或是門扇窗櫺盡皆滄桑又見古樸,對看堵採用人物相望型式,後來才知里港雙慈宮也有類似格局,兩側以耳房與護龍相連,與門樓同樣使用書卷窗,左右護龍窗額也很有看頭,聽說其中有陳玉峰在1918年的創作,只能遠觀還真是可惜 @_@ 門樓方位未與正身大門成直線,或許是風水考量,最有可能是禾埕前方有其它東西,可見當初建造者相當用心~~

格局不是很完整,畢竟緊鄰中山路,或許曾受到道路拓寬的影響,雖然是初次見面,但在這客庄為主的屏東地區,它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明顯的閩南建築風味,不論窗櫺或是大門,甚至是卷軸掛飾,全都是精心雕飾的建築精品,遠望就已很有感覺,近看應該會是更不得了~~

20161105 018.jpg

20161105 024.jpg

既然里港第一站是見到蔡家古厝,那麼接下來還是古厝行程,再來就是藍家古厝,都來到了里港,可千萬不能錯這個地方~~

里港藍家在當地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藍氏一族名人輩出,藍高全在1920年擔任第一任里港庄長,曾經營改良糖廍、藍高川創立臺灣工商銀行(第一銀行前身)、藍家鼎(藍高川養子)是戰後首任里港鄉長(他引用藍田種玉之意將藍家古厝所在的里港大字第一保命名為玉田村)、藍家精(藍高川嫡子)曾在汪精衛政府官拜中將並參與台獨運動、藍敏(藍高川次女)是戰後為保家族力挽狂瀾的傑出女生,相傳建於開台始祖藍雲錦手上的藍氏古厝,現在是里港相當著名的景點,位於玉田村玉田路,與市區有段距離,但也不算藏在小巷裡,往西邊走一小路就能找到,如傳言般的氣派大門,遠遠就能望去,立馬就可以認出來~~

相掌洋化的外觀,怎麼看都不覺得是當年初建時的樣貌,據說大正12年(1923年)裕仁太子來台,計劃在此夜宿,所以才將大門及正面建築部份改建成現在的格局,外邊的圍牆門柱都充滿了歐式風華,就算距離尚遠都能感受到它的恢宏氣勢,裡邊大門玄關有山牆造景與繁複的裝飾雕刻,使用紅磚及洗石子組合而成的紅白相間橫紋飾帶展現當時流行的辰野風格,是一間典型的中西合壁的百年建築,可惜不開放參觀,只能圍牆外邊偷看裡邊 >_<

20161105 035.jpg

就在與人車熙攘的主要幹道僅有一街之隔,散步里港市區巷弄間也能享受恬靜的悠閒,偶然瞧見僅剩部份的紅磚牆面,疑似某間古厝的殘跡,陽刻門聯是那麼意境深遠,只是這處斷垣殘壁,又能保存多久~~消失,是遲早的事...............

20161105 043.jpg

扁食、富、文富.......哪家才是正統 ? 哪家才好吃 ? 該不會跟台南土魠魚一樣,不少知名店大多是親戚師徒關係 ?? 里港扁食由創始人趙文富向福州師傅學習,1943年所創,一開始販賣餛飩、肉圓,後以扁食、豬腳而聞名全台,里港大橋的開通帶來大量人潮,現在已是極具代表性的里港美食,目前看到的店家,皆是其後代所經營,雖然大家都有親戚關係,但競爭頗激烈,像是里港扁食富生意最好,不過文富餛飩豬腳前方就有自己的停車場,雖然口味各擅勝場,不過扁食富的豬腳真的好吃,味鮮肉甜,菜一上來就會全部吃光光~~

只不過是想吃個餛飩而已,想那麼多幹嘛 ??? 隨便選一家去吃就對啦~~

里港扁食耶~~都來到了屏東,不去大快朵頤一番,豈不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XD

20161105 184.jpg

還未到中午,裡邊用餐的客人已經聚集不少,後邊還有陸續前來的,搞到最後沒位子,還得併桌才行,扁食這麼有魅力 ??

20161105 198.jpg

本來想點豬腳來試試,畢竟也算里港特色美食,沒想到價格不便宜,只好放棄 +_+ 看了一下菜單,點了板條與餛飩,而且還是乾餛飩,還沒試過乾吃,想看看味道如何~~

板條感覺比較中規中矩,苗栗那裡的菜色變化較多,至少也還不錯吃,最重要的餛飩則是.......味道好濃郁的說 !! 那個外皮緊實不鬆散,加了湯汁可能會不一樣,但確實可以將內餡風味給展現出來,裡邊餡料初嚐只覺得十分鮮甜,胡椒粉相當提味,整體味道有些重,不過連續吃並不會膩,直接當作主餐來用也OK~~

文富餛飩不愧是揚名全台的里港美食,吃過一次就難以忘懷,要不是當下吃很飽,真的很想額外再叫一碗滿滿的餛飩湯來品嚐,味道或許會是另外一種不同的境界,原來餛飩單吃可以這麼優,直入心坎裡的味覺衝擊,超讚的啦 ^ ^

20161105 048.jpg

大平路中間有條捷勁可通往中山路,路中央有棟奇特的建築物,燕尾馬背在在顯示它的身份不單純,而且被馬路包圍了起來,幾乎是地方大廟才會出現的格局,繞到前邊一看,果然就是傳說中的里港陳氏宗祠~~

20161105 053-1.jpg

里港陳家宗祠名列全台五大陳氏宗祠之一,規模是南台灣首屈一指,這是由於陸續有陳姓族人移居里港,包含最初的漳籍及後來的客籍,最後成為不分閩粵的陳姓祠堂,與臺北、新竹新埔、彰化永靖、臺南等地陳氏宗祠齊名,乎已有歷史的外表似乎整理得的還不錯,西施脊上邊許多水果都栩栩如生,一眼就能辨別出來的大概只有西瓜、木瓜、哈密瓜,它們都有同樣的特性---子很多,所以應該是代表多子多孫之意吧(猜的 XD)

20161105 050.jpg

陳家祠堂的空間格局在下淡水溪東岸的宗祠建築裡邊與佳冬楊氏宗祠類似,但比較沒麼華麗,第二進是存放歷代祖先牌位的神聖空間,只不過屋頂垂脊牌頭卻是如此的樸素,沒有施加任何雕飾,就只是單純突起,有些奇特的存在,就連二落之間的迴廊都使用燕尾脊,所以這裡很容易聯想到,或許當初打算做燕尾脊,才會翹起角度甚高,但後來不知為何沒有繼續下去,才變成今日這般模樣~~

20161105 056.jpg

難得遇見宗祠大門是打開的,裡邊仿若幽暗無際,偷瞄兩邊牆上,盡是陳姓族人的肖像照片,據說內部有懸掛著"翰林"、"選魁"兩塊匾額,分別是同治、光緒年間的古物~~

只是看這光景,八成是讓各地陳姓親族回來祭祖用的,像我這般外姓觀光客,還是就此打住告退吧 @_@

20161105 064.jpg

仁和路轉進大平路,是景觀平凡的巷弄小路,來到這裡幾乎再沒有車輛行駛其間,偶爾只有幾輛摩托車經過發出的引擎聲,旋即又變成的寧靜的祥和~~

里港雙慈宮位在大平路上,很安靜的廟宇,完全沒有那種隔壁中山路上那種人車紛擾的嘈進氣息,很難想像它已是一座二百多年的古廟,更是里港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相傳建於乾隆六年(1741),廟裡珍藏的幾方古碑都是乾隆年間所立,乾隆27年(1762)的《重修鳳山縣志》亦有相關記載,所以應該確定是乾隆初年就存在的媽祖廟,雙慈宮之名則是到了光緒20年(1894)的《鳳山縣采訪冊》才首次出現,記得剛聽到這個名字時,第一個想到的是鳳山雙慈亭,名字很像,由來卻是差很多~~

現貌是1967年完工,幾乎已看不到什麼舊廟痕跡,但廟裡古碑年代實在太具份量,所以若來屏東一遊,別忘了要來這裡看看里港媽祖~~

20161105 070.jpg

在屏東平原見到台北市長的題字,挺有意思,張豐緒當過屏東縣長,其父親張山鍾更是首任縣長,其故鄉萬丹鄉為了紀念他便將其所居住的村庄命名為新鍾村,母親出身里港藍家,與里港淵源也深,或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見到這樣的畫面~~

20161105 075-1.jpg

無論是龍柱、石獅,抑或是龍虎邊的壁堵雕飾,幾乎都是走古錐可愛風,因為媽祖是女神,所以這樣的搭配也還好,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莊嚴肅穆的fu~~

20161105 077.jpg

對正殿的第一印象就是四點金柱還真細緻,再仔細一看才發覺.......神龕內裡居然空無一物,今天媽祖娘娘恰巧不在,大概是出門辦事去了,走訪那麼多間媽祖廟,還是第一次遇到主人不在家 ^ ^

20161105 082.jpg

昭和二年(1927年),當時廟宇曾整修,並留下一塊"雙慈宮重修捐題碑記",財力雄厚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只排到第五(可能是與屏東糖廠里港線經過附近有關),前四名全是當地著名仕紳(陳螟蛉、韓哲卿皆當過土庫區長,並獲綬紳章),其中里港藍家就佔了兩位(藍高川、藍高全),裡邊藍高川的地位,與顏雲年在基隆的情形類似,都是各自家族在日治時期的代表人物~~

而較引人注目的是韓哲卿,不是因為其生平事蹟,而是其故居仍屹立里港老街,就位在廟旁,其建築藝術相當值得一看~~

20161105 084.jpg

另外一塊1967年的"重修里港雙慈宮碑記",保存情形相當糟,碑面被其它物品遮住,註定來參訪的香客無緣得見全貌,完全被忽略了,一整個是悲傷到極點,對比廟內其它乾隆年間的古碑還特地隔離保存的待遇實在是差太多,可能要經歷個百年以上才會受到重視吧 >_<

20161105 094.jpg

雙慈宮是百年古廟,年代久遠的古匾不少,像是這塊道光30年(1850)的"海天福曜"匾,由當時鳳山縣下淡水縣丞馬克惇及阿里港汛把總關得麟所獻,而現在里港公園的那塊"呂岳德政碑"得以重見天日,則與那位馬大人有關~

20161105 095.jpg

這塊嘉慶19年(1814年)的"光被四表",初見便深深吸引目光,好個書法,一氣呵成的氣勢讓人看了個目不轉睛,看了署名才曉得,原來是有著高深書法造詣的林朝英所題,即便當時里港縣丞署已遷至阿猴城,但他仍從台南來此獻匾,雙慈宮的地位可見一斑~~

20161105 097.jpg

這塊黝黑的"神光普照"匾額,不知是一開始即全黑,抑或是長期受到煙薰所致,它的年份在廟裡算年輕的,不過還是特地把它拍下來,因為是竹南中港慈裕港送的,每次看到中港媽就會想到中港老街,那段令人懷念的回憶~~

20161105 100.jpg

這裡也有太歲殿,現在新設的大多同時附上60尊太歲神像,象徵一甲子,然後依12生肖分為五組,而這裡是用畫像的方式展示,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下邊直接顯示不同生當年的虛歲年紀,所以來參拜的香客不用特地找自己的值年太歲,盯著下方對應的年齡數字就對了~~

嘿~~還滿方便的嘛 ^_^

20161105 105.jpg

龍邊石壁上有五塊古碑,記錄里港地方的歷史事件與關於雙慈宮的點滴故事,只是居然變成展示櫥窗.........不是壞事,至少可保護碑體,缺點就是玻璃反光相當嚴重,要近距離才能看得清 3_3

與里港媽祖關連最深的就是中間那塊上方有著合境平安四字的石碑(又稱雙慈宮天燈永耀碑記),碑文提到"迨戊辰年,建置殿前天燈",證明乾隆13年(1748)之前,雙慈宮便已存在,更是當時里港的重要廟宇,,這也表示光緒20年(1894年)的《鳳山縣采訪冊》關於里港媽祖廟創建年代的描述是錯的 +_+

有塊立於乾隆47年(1782年)的石碑,名為"禁開賭強乞剪綹碑記",年份介於它們之間,但風化卻十分嚴重,大半碑文已然逸散,但重要性不亞於其它石碑,主要是裡邊記述"阿里港街媽祖宮前、市仔頭、營盤口、仁和街、國王廟前、永安街、北勢街等處柵內各街,正商民往來輻輳貿易交關之所",是昔日里港繁華的最佳佐證,立碑的縣丞大人呂岳,則是里港公園裡的呂岳德政碑主角~~

20161105 108.jpg

廟裡珍藏的五方石碑各有看頭,可惜玻璃反光十分嚴重,只能挑看得比較清楚的來拍照,特別有興趣的是這塊立於乾隆24年(1759年)的《喜置義渡碑記》,昔日里港居民要渡過二渡河(二重溪)到北岸,在那個交通不甚便利的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遇到溪水暴漲的季節,更是難上加難,細讀碑文才曉得,原來早在雍正八年(1730)得到鳳山縣知縣熊琴批准,並在懷忠里(港西里)居民出資下設立義渡,多年後才由里港人民立碑紀念,碑文最後一句特別提到"眾議每年善出谷四石正,以為天后聖母香油之資",代表義渡收支的相關款項,要提撥部份做為里港雙慈宮的香油錢,難怪這塊碑沒有立在河邊,而是出現在這裡~~

末段同樣的話也出現在乾隆26年(1761年)的"勘定圳借給碑記",難得見到一間廟裡有這麼乾隆年間的古碑,代表里港在乾隆初年就已是人口密集的重要城鎮,也帶出雙慈宮的重要性與悠久歷史~~

20161105 113.jpg

櫥窗角落還有幾個較小的石塊,應該是昔日的公砣,其中兩塊上邊有字,左邊那塊是嘉慶12年(1807)的公砣,有著"阿里港糖郊"字樣,這似乎是用來秤糖的,當年里港地區的糖廓似乎相當盛行,當地亦有糖郊,或許清代的里港是北屏東的糖品交易中心,府城三郊之一的港郊別稱糖郊,與屏東東港淵源甚深,里港生產的糖,是否也是運到東港販售 ??

糖廍與糖郊利用公砣論斤稱兩交易,但彼此間有時會為重量的可信度爭執,到了官府不得不出手調解的地步,所以後來才會鳳山知縣吳性誠的主導下,在嘉慶19年(1814)再次重新校正新的公砣,右邊那個石塊正是當年的產物,甚至還有立碑解釋紛爭的過程與後續的處置,現在廟裡,就是右邊那五塊石碑之一,1813年所立,名為"公定糖量石駝碑記"~~

碑文裡的""都寫成"",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 傻傻分不清楚 @_@

20161105 118.jpg

頂端的凌霄寶殿掛著大大的一字匾,好似來到台南天壇的感覺 !! 另外天公正坐上方,要抬頭才看得到,稱得上是仰之彌高~~

20161105 122.jpg

來到二樓有個優點就是可以近距離欣賞屋頂的剪粘作品,這方面與台南漚汪文衡殿相似,只是這裡華麗多了,沒有傳統剪粘作品那種樸實無華,鮮豔的外表甚是搶眼,但人物造型變化不大,較難留下深刻印象~~

20161105 123.jpg

俯瞰大平路,數百年來都是廟前大路,數度成為廟內古碑主角之一,時至今日,卻是很沒有老街的fu~~

20161105 126.jpg

隔壁的永安路雖然名頭不響,卻絕對稱得上里港老街之名,街上有兩棟洋樓,相當醒目,據說是韓哲卿宅,保存情形相當良好,在週遭大多是鐵板覆蓋的房舍裡邊,有鶴立雞群的恢宏氣度~~

20161105 132.jpg

來到下邊觀看才能感受到這幾間洋樓的建築之美,或是因為建於昭和四年(1929年)的緣故,外觀較為樸素,露台亦如此,號稱民間興建的第一棟西式洋樓建築,紅磚洗石子牆面搭配長條窗戶,乍看之下很有行政機關的味道,一旁的獨棟洋樓則造型豐富多了,羅馬柱頭與樹葉雕飾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明明兩間建築格局類似,小細節則是各自為政,每次看都覺得很有意思~~

這個地方從日治時期到現在,就以大門變化最大,本是弧形內凹,類以藍家古厝的大門,變成了傳統建築常見的門樓,木構件很中式,門柱卻很西式,很好奇當初為何要改建成如今日所見的門樓樣式~~

20161105 136.jpg

雖是後來增建,但風格構造卻很講究,木造迷你瓜筒煞有其事,而且居然還出現雞舌、而且斗拱是螭虎拱,一般三合院建築都很少看到這樣的組合,也太用心了吧~~

就算事先不曉得這棟建築的來歷也沒關係,大門旁有個牌子,就寫著韓哲卿,不用猜也知道,這間屋子一定與他有關~~

韓哲卿早期從事糖廍生產蔗糖生意,日治時期長期擔任官職(土庫區長(1913-1920)、六龜庄長(1925-1932)、里港信用組合長(1926-1931)),是當地享譽盛名人物,可與里港藍家、過江陳家比肩,或許因為如此,所以即便他已作古,但為感念其身為這棟房子首任主人的身份,外邊還是掛上他的名牌~~

20161105 137.jpg

永安街上老建築不少,且都各具特色,像這間源美米行,從外觀看是傳統閩南式街屋,但門面早已脫胎換骨,採用大量石材,隱身中式建建下的歐式風情,當時沒有出現洋樓立面,騎樓亦無拱券建築,真是相當特別~~

20161105 138.jpg

外觀看起來像是連棟街屋,但裡邊差別不少,像這棟14號建築,就是很典型的舊式古厝,真的全都是木門,而且好像是變成了倉庫,如果廊下再飛來幾隻燕子,就更有被遺忘的fu啦~~

20161105 141.jpg

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不知對這裡的影響如何,總覺永安路未曾大幅變動過,從清朝時代的永安街就一直維持到現在,少了點現代化的商業氣息,多了幾許塵封歲月的靜謐幽然~~

20161105 145-1.jpg

從永安路來到中山路,會看到對面有間殘破的建築,頹圮的外表下藏著典雅的建築風華,聽說是里港郵便局,建於昭和12年(1942年),戰後仍發揮郵局的功能,挑高的的廊柱與長條窗戶,洗石子牆面搭配日式黑瓦,典型昭和風格建築,屋簷下的半圓形氣窗與方才見過的源美米行有些類似,在某扇窗戶上邊還能看到夜間營業窗口的字樣,大概是提供民眾可以在晚上來此投遞信件的便民措施~~

仔細察看可以發現外表雖然殘破,但建築本體相當完整,只是大門一帶似乎長期為攤販佔據,甚至還能在門廊下看到廢棄的餐具,作為日本時期里港街時期僅存的公共建築,更是里港市區珍貴的歷史建築,若能加以整理一番,對於觀光絕對很有加分效果~~

來個里港故事館,介紹包含里港藍家在內的里港大小事與歷史軌跡,應該會是很好的讚擇,大概是最近聽到桃園中平路故事館開幕了,所以對這類老房子的感觸特別深~~~

20161105 154.jpg

中山路往北過了里港鄉公所,視野變得遼闊,整體感覺也變得不一樣,似乎政府機關大多集中此處,所以較少遊客,而平平都是人煙稀少,這裡呈現的蓬勃朝氣,有別雙慈宮那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20161105 162.jpg

這裡較多休閒空間,第一個來到的是里港公園,面積不大,設施不多,卻很適合小朋友來這裡玩耍,這裡的空間設計一看就覺得很讚,小朋友來這不僅可以玩溜滑梯,一旁還有斜坡可以玩滑滑樂,前提要自備傢私,光是這樣看著,用想像力就給它玩了好幾次,每次都很好玩呀~~

與故宮博物院旁的原住民公園裡的設施有點類似,硬要說缺點的話就是因為沒有遮蔽,所以若是遇到豔陽天,那個綠色斜坡與滑梯,經過太陽公公的熱力加持,一整個就是燙到不行,反而不適合遊玩哩~~

只有像這般熱到不行時,才會深刻感受到樹蔭的重要 +_+

20161105 164.jpg

靠近過江路附近有塊石碑,不僅僅是一塊碑,更是見證里港縣丞署存在的重要歷史遺跡~~

正面上方刻有"甘棠遺愛"四字,下方碑文則是述說鳳山縣阿里縣氶呂岳在乾隆46年(1781年)起的三年任職期間,頗受人民愛戴,乾隆50年(1785)離去時,當地人民為其立碑紀念,通稱"呂岳德政碑"~~

不過此碑似乎曾消失一段時間,因為背面也有文字,內容是說道光29年(1849年),鳳山縣下淡水縣丞馬克惇在阿里港縣丞署遺址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時,發掘出此碑,所以才刻字留念。這段碑文又被叫做"呂岳德政碑發現記"~~

好久沒看到像這般石碑正反面都有文字,不僅年代有別,更是清楚標示出同樣都是縣丞,辦公地點卻已從阿里港遷至阿猴,若是再能加上最早的萬丹縣丞來題字,那就是全部都齊啦 ^_^

20161105 166.jpg

20161105 172.jpg

20161105 170.jpg

道光12年(1832)爆發張丙之亂,鳳山許成響應,由於後者打著滅粵的口號,以致屏東六堆為了自保,組識鄉勇成軍對抗,是第六次出堆,攻擊阿猴(屏東市)、萬丹、東港、里等....等閩人所在的村莊,其中里港地區嚴傷亡最為嚴重,幾近滅庄,世稱李受騷擾事件,《鳳山縣采訪冊》裡有篇"剿平許逆記事並序"文章,對於當時的慘況有詳實的描述~~

事後在阿里港庄總理藍見元(藍高川祖父)的提儀下,基於保鄉衛里的理由,與村民合建里港城,植莿竹為柵築城牆,以老古石為建材,開設四門,維持不到百年時間,進入日治時期僅剩南門猶存,仍不幸因道路拓寬而在1936年拆除消失,如今僅剩北門與南門的門額供人憑引追尋~~

20161105 174.jpg

好宏偉的建築,原來是里港鄉立圖書館,與里港鄉公所相互輝映,看來里港地區也是文風鼎盛,所以才需要這麼高大的圖書館吧~~

20161105 181.jpg

原來這個地方也曾出現一座里港神社,昭和10年(1935年)12月26日鎮座,原址改建成里港分局體技館,里港分局所在之處則是原先的里港武德殿,同樣都是在戰後成為警察機關所使用的相關建築,它的命運卻與龍潭武德殿大不相同~~

神社遺跡早已渺然無蹤,大概也只能從僅存的一小段玉垣來追憶,它們沒有融合在水泥建築裡,算是相當幸運,而這週遭環境十分雜亂,哪天警察大人想起要好好整頓5S,那麼這些被歷史遺忘的殘跡,大概就真的會消失不見了吧~~

20161105 202.jpg

里港國小對面有間洋樓街屋,山牆上邊有著陳英泰的字樣,其它部份略有雕飾,整體外觀而言相當樸素,不算特別的建築格局,只是類似的房子在里港市區難以尋覓,所以就變成里港老街的番外篇,有路過的話不妨來看看它 ^_^

20161105 211.jpg

建於光緒三年(1877年)的雪峰書院,由出身里港藍家的藍登輝等人興建,曾是屏東三大書院之一,下淡水溪東岸重要文教設施,作為里港孔廟附屬設施,曾是引領里港文風的書香園地,明治33年(1900年)成立的里港公學校(里港國小,最初借用孔廟空間來上課,後來因校舍建立需求拆除孔廟,雪峰書院日後不幸遭遇火劫,唯一的僅存的遺跡就是位居校園一角的敬字亭~~

與雪峰書院淵源甚厚的里港國小並沒有忘記它,僅存的敬字亭甚至成為校徽裡的重要主角,做為台灣少數存在校園裡的敬字亭,算是鎮校之寶,畢竟是重要文化資產,對學校或是學生都是意義重大,若是可以在旁側加上解說牌會更好吧~~

20161105 225.jpg

中山路走到底會看到一處堤防,綠色植被佈滿堤岸,上邊還有涼亭,看起來就感覺不錯,太陽快要下山了,去那裡看看,當作今日里港行腳的最後一站吧~~

20161105 229.jpg

原來這個地方是里港河濱公園,遙望彼岸還真是.........有夠遠 !! 由於荖濃溪與隘寮溪在此匯流,所以又稱做二重溪,早先前在雙慈宮看到的那塊"喜置義渡碑記",裡邊的主角之一(碑文稱其為二渡河),正是這條河,算是下淡水溪(高屏溪)上游,直到今日仍是寬廣的滾滾洪流,當年要過河想必是十分不易,義渡的設置不僅方便兩岸人民往來,商旅貨運的交易,也帶動里港一帶的發展~~

剛剛有看到過江路,隨來到堤防邊,而地圖上也有過江村的字樣,相傳其名稱源自過港,以往航行二重溪的船隻總是在此進港停泊,再到阿里港街進行交易,所以才得此名~~現在看到千帆林立的景象,渡口的功能早已被里港大橋取代,昔日河運的輝煌歲月,已是雲淡風輕的過往雲煙囉~~~

地圖上將東方稜線的幾座山頭名稱都標示了出來,抬頭望去還真是連綿不絕,哈~~畢竟這裡已經很接近山裡了,仔細一看還能看到微露的太陽,還真是古錐  XD 這是意味著河濱公園亦是欣賞日出的好地方 ??

20161105 234.jpg

登上堤頂就看到好大一片綠地,還有椅子可以坐著欣賞風景,真是不錯呀~~~沒有日頭時候比較適合坐在這兒,現在上邊溫度是超燙的呀 3_3

里港鄉是屏東縣唯一轄區橫跨高屏溪的鄉鎮,也就是說遠方那黃沙飛揚的河岸田地,依然是里港鄉的地盤,1920將里港支廳土庫庄、三張廍庄、瀰力肚庄改制成里港庄大字,戰後承襲此行政劃分,才會變成今日這般被二重溪分隔兩岸的景象~~

20161105 235.jpg

椰林成群、綠草如茵、遠方山巒依稀可見,還有戰車當配角(居然是M48A3,上次見到它是在潭雅神自行車道,就不曉得它是否也是因為相同的原因而擺放在這裡的呢 ?),在這日影西斜的微藍蒼穹下,整個就是讓人放鬆的fu..........

只是這一切都遠不如眼前這張椅子搶眼,一開始還不曉得那是啥,後來才發現,蝦咪 !! 這是椅子吧~~怎麼變這樣,另類的裝飾藝術,該不會是故意設計的吧~~結果今次里港河濱公園裡邊最教人難以懷的,竟然是它 !!!!!!!!!! 已經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了 @_@

20161105 243.jpg

看了一下週遭環境,河濱公園的範圍以乎是以中央那座壘球為中心延伸出去,而除了那裡,還有不少地方都值得一看,像是這座池塘與木棧道,夕陽時分倚靠在上邊遠眺泛著紅霞的天色可是相當的讚呢 !!

只是木棧道有些年久失修,走在上邊的每一步都要很小心 >_<

20161105 246.jpg

20161105 245.jpg

四處繞了一下,發現疑似步道的入口,還以為是單純的造景,沒想到還滿長的耶~~一路延伸到未知的遠方,本著熱愛冒險的精神,當然就是給它好好地逛一逛呀~~

枯葉紛飛、雜草叢生,蕭颯勁風吹進林間,呼嘯的聲響纏繞耳邊,明明看過去的草地那麼的碧綠如茵,卻是很有那股蒼天荒蕪的淒涼,這條路線不走還好,越走是越長,簡直沒完沒了,途中還見到里港大橋,驚 !! 原來已經距離二重溪這麼近啦 !!! 終點與先前預料的差不多 ,應該說是回到原點,即是說走完剛好將整座河濱公園繞一圈~~

看來應該是很少人來訪,不過這段漫步荒野的短行程,每次想到都是令人回味再三~~

20161105 259.jpg

里港河濱公園佔地相當廣,景致設施雖然難與其它類似的地方相比擬,做為散步的地方卻是很不錯選擇,其間看到一些學生就在廣場或是堤防上邊騎腳踏車,當地居民就坐在樹下乘涼歇息,或許沒有絕美景色,不過待在這裡,望著斜陽夕照樹林間,整個人是超放鬆的呢 ^_^

20161105 267.jpg

發現阿里港觀光夜市的招牌 !! 若是晚上在這裡入住一宿,就可以去那裡逛逛了............殘念 +_+

20161105 269-1.jpg

比起日治時期的建築遺跡,從祖先手中傳承下來的傳統古厝也是相當值得一看,不只是藍家古厝,還有許多隱身巷弄間的百年風華,門額亦能見到常見的漳浦與少見的平和堂---那個堂號的寫法,頓起勾起不少回憶,這樣的寫法,走遍台灣各地,還是只有在屏東才能常常見到 ^_^

20161105 280.jpg

漫步雙慈宮徜徉老街情懷,悠遊河濱公園享受綠意盎然,在這待了半天,好歹也是小有名氣的老街聚落,但直到行程結束都還念念不忘的,居然是美食,真是沒吃過不曉得,里港扁食,超推薦的啦 ^_^

百年歲月匆匆,河運盛況不再,位居屏北平原河畔一隅,以餛飩打響名號的里港,就算不來品味它的歷史風華,尋覓容顏褪色的老街滄桑,仍是值得一探,午後時分散步里港河濱公園,是一種放鬆的悠閒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