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新化十八嬈的典故傳說,便想尋覓傳說中的降內七廟,從護安宮一路逛到武安宮、路過上帝廟、還有太子宮與朝天宮原來是好鄰居,被遺忘的善化糖廠新化線往事,最大的收穫應是巧遇南圳綠堤,沒想到充滿歲月遺跡的新化市區還有這麼一處令人嚮往的清新綠地空間,若是九重葛花季來訪,有機會見到紅花爆開盛開的極緻美景~~
20191209 0176-1.jpg

旅遊日期:2019.12.09

從久以前就來想來新化一遊,尤其是那條洋樓街屋外觀精美程度幾可媲美大溪老街建築群的新化老街,日治時期的街役場武德殿也有完整保留下來,還有那片成功轉型觀光用途的日式宿舍群,光這樣就已很值得一遊,還有降內七廟的故事,更讓新化增添不少傳奇色彩~~

20191209 0035-1.jpg

搭乘綠17來到新化,原來新化也有轉運站 !! 現在台南公車運輸基礎建設做得很好嘛~~完全巔覆念大學時的印象 @_@ 裡邊關於新化的介紹直接用圖示,一看就知武德殿街役場老街堪稱新化觀光三本柱,至於那個水果圖案也很有意思,新化三寶的鳳梨、竹筍、地瓜全都在上邊耶 !! 就看什麼時候會將胡麻、 橄欖加進來,成為更知名的新化五寶 ^ ^ 較令人意外的是發現興南客運的名字 !! 現在公車展露在外的形象名稱都是大台南公車,還能見到這個大學時期超熟悉的名字,有些感動呢~~

新化舊稱大目降/大穆降/大木降(Tavacan),意思山林之地,相傳名稱來自原居此地的西拉雅族大目降社,荷治時期曾在此設立教堂、學校教導人民識字與接受基督信仰,後來為了方便管理,將人民遷往新港社,留下的土地售予漢人開墾,明鄭時期官兵在此駐守移墾並落地生根,使其逐漸發展成聚落,時稱感化里,後沿用平埔族名而稱做大目降庄,《康熙臺灣輿圖》已能見到大目降的名字,嘉慶12年(1807)的《續修臺灣府志》記載大目降庄規模已成街市,進入日治時期改制成為臺南廳大目降支廳大目降區大目降里大目降街,大正九年(1920)合併灣裡支廳、噍吧哖支廳升格台南州新化郡,原本的大目降街因是郡治所在而更名新化街,戰後成為臺南縣新化鎮,現今是臺南市新化區,但若是廣義說法則是指台南傳統五個分區(新營、曾文、北門、新化、新豐)中的新化區,則包含新化、善化、新市、安定、山上、玉井、楠西、南化、左鎮,大約是昔日新化郡範圍,也是台南五區中面積最大的~~

對於當時為何會改名新化感到興趣,查了一下發現清朝時大目降庄東北方區域稱做新化里(包含新市、善化、左鎮全域及玉井與南化各自一小部份),本屬諸羅縣,後劃入臺灣縣,或許是因1920年那次改制納入這些區域,所以新成立的地名才會以新化為名的.....吧 ?

20191209 0061-1.jpg

轉運站左轉就會見到護安街,後南走沒多久就會遇到新化護安宮,一般遊客沒事不會來,因為對降內七廟身份與大目降十八嬈祭典感到興趣才想來此朝聖。護安宮算是今天走訪的諸多廟宇中人氣最旺的,廟前聚集許多攤販,顧客人潮熙攘,一群老人家坐在三川殿前發呆,廟貌雖新但仍保有咸豐年間的古香爐與石碑,不過這一切都比不上廟門石獅的風采,不像傳統石獅,猛一看還以為是獵豹 !!!

大目降庄早期因施行保甲制度而分成八保,大約是現在的武安里、東榮里、護國里、太平里、中央里、觀音里、竹林里、清水里,除了竹林里外,每個里內都有一座廟宇,分別是武安宮、上帝廟、護安宮、太子宮、朝天宮(後遷至太平里)、觀音亭、清水寺,即所謂的八保七廟(朝天宮為公廟,甚它六間為角頭廟),由於這八保所含區域約是新化市鎮中心,所以稱做降內,以與這之外被稱做降外的新化地區分別,故又稱降內七廟,相傳新化市中心是擁有八卦蜘蛛穴的絕佳地理,使得大目降庄成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但因蜘蛛精會作怪,所以建了七座廟宇來鎮壓,同治元年(1862)台南地震,震毀包含朝天宮在內的多間寺廟,導致蛛蛛精出來作怪,吐絲結網來擾亂地方,以致每逢春節過年後,當地婦女會開始出現難以管束的放蕩不羈行為,請示神明得到媽祖指示,需請出七間廟宇神明並由信徒手持火把繞境祈福,象徵將蜘網燒盡,後來婦女行為果然恢復正常,從此演變成正月十八舉辦活動,稱做十八嬲,雅稱十八嬈,當地從此流傳"盤籬笆,爬豬稠,沒嬈凍未條"的俗語~~

第一次聽到十八嬈的名字,實際了解內容再對照昔日新化地區存在為數眾多的西拉雅族群,背後蘊含著的是利用宗教力量緩和漢人父權主義與平埔族母系社會的文化衝突 @_@

20191209 0081.jpg

《續修臺灣縣志》曾記載"謝東山廟:在大穆降莊祀晉謝安,俗呼王公廟,與張睢陽廟建始俱無考。乾隆二十九年,里人姚興邦等倡修;五十九年,陳光妙等複修",護安宮有可能康熙年間便已建廟,只是這份史料完全被忽略,廟內沿革敘述全都說是建於道光六年(1826),且是從永康大灣廣護宮分靈而來,主祀謝安,舊稱王公廳廟,咸豐八年曾重修並立碑紀念,1887年因建醮遭火劫並改建,直到1984年那次修建增加二三樓並祭祀三官大帝及玉皇大帝,因而在1998年改名天壇護安宮~~

大殿牆上三塊石碑,以右方那塊咸豐八年(1858)的"重修護安宮碑記"最具文資價值,碑面因風化嚴重而難以辨示,但仍能約略得知此廟舊稱王公廳,並奉祀謝安與其姪謝玄,廟方還很用心地在文字缺漏處寫上大穆降,但原文應無這幾字,雖是古碑但沒能交待護安宮的創廟源由,稍微可惜了些~~

護安宮旁的信義街由於街役場的進駐,這段到市場的馬路在日治時期逐漸取代三角湧成為最熱鬧的地段,大正14年(1925)街上出現新化戲院,為當地帶來娛樂選擇與觀影人潮,戰後成立的新光、天新戲院也都成為相當受歡迎的電影院,可惜這幾家老戲院都已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只剩攤販林立、車水馬龍的信義街還留有少許繁華街道的景象~~

姑姑的茶葉蛋,新化著名美食

散步復興路,遇見姑姑的茶葉蛋,是很有名的美食店家嗎 ? 居然大排長龍,湊近看菜單,真的主打茶葉蛋,這麼受歡迎 ?? 茶葉蛋也能扛起一片天 !!! 看這樣子,不知要排多久,應該要早點來,只好放棄囉~~

20191209 0100-1.jpg

繞道民生路,隨即就能見到新化上帝廟,又稱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廟內碑文記載嘉慶22年(1817)興建,《臺灣縣志》曾提到"在大目降莊.....上帝廟,偽時建",若其指的就是這間廟,代表明鄭時期就已存在,歷史相當悠久。原址位於對面的新化國中,因參與西來庵事件的蘇有志曾是管理者,所以在昭和11年(1936)被日方藉故興建學校而拆廟並佔用一甲多的廟產土地,戰後由管理人楊木竹等人要求政府還地,經協調及訴訟爭取,最後政府以近五十萬元的價格買下土地的方式來結案,1972年在現址重建,廟名仍為上帝廟,不過神桌上的石香爐卻是寫著北極殿,與廟名不同步這點似乎有什麼玄機~~

現在的上帝廟已無當年武安宮主神還要特地來借面具抗禦虎頭埤虎神侵擾的霸氣,連龍柱也只是用畫的,雖已變成尋常小廟,但其門神彩繪卻是別具一格,使用三十六官將,傳說玄天上帝為了斬妖除魔而向保生大帝借七星劍,保生大帝怕劍被借後不還而要求上帝公麾下三十六官將抵押,結果玄天上帝被寶劍強大威力所吸引而藉口不還,此後玄天上帝神像多是持劍而立,至於36官將則成為保生大帝的屬下~~

以前曾在大龍峒保安宮正殿兩側見到三十六官將神像,一直以為他們與大道公淵源深厚,原來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還有就是玄天上帝手上的劍不是向呂洞賓借的嗎 ? 據說是為了除去龜蛇二精,昔日認為的常識,原來都是錯的 !! 帝爺公不是屠夫,七星劍本來就是他的,腳踏龜蛇正是玄武象徵,三十六官將是道教護法神,只是保生大帝廟較常見,來一趟新化上帝廟,除了朝拜玄天上帝,正好也糾正以前的錯誤觀念,也算小有收穫啦 ^_^

20191209 0148-1.jpg

民生路上三所學校排排站,由南到北分別是新化國中、新化國小、新化高中,真好有趣的景致,記得當初在竹南中正路閒晃時,也是這樣遇到國小到高中一字排開的畫面 ^ ^

新化國小外邊有兩座造型典雅的建築,其中之一是原奉安殿,建於昭和六年(1931),原位於新化尋常小學校旁(現在的新化國中),後因興建文化中心拆除舊校舍而移位,再因文化中心改建成演藝廳而遷至現址,其功能是用來存放御真影(天皇夫婦合影照片)、教育敕語,因其是全台僅存的三座奉安殿之一,所以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至於與其相鄰的是校舍講堂小舞臺,同樣都在2004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奉安殿的入母屋造屋頂與造型講究的基座,乍看下很有台南鹽水神社的fu,但此地更加華麗些,與一旁的切妻造屋頂構築出格局不大,卻是和風滿滿的日式建築風韻 ^_^

20191209 0170.jpg

中山路、中正路交會處的三角湧是新化最熱鬧的菁華地段,包含中正路新化老街及和平街武德殿在內的日式宿舍群是遊客們的最愛,這幅地圖除了那些地方還有降內七廟也納入其中,還有琳琅滿目的美食,大概是內容太擠,所以南圳綠堤被排除掉了 @_@

20191209 0186.jpg

沿著民生路往北走,穿越中山路即是新化公會堂,建於1936年,因屬於郡級,又稱新化郡公會堂,戰後更名新化中山堂,先是做為新化國小及國中做為禮堂使用,國府來台後一度成為軍隊棲息場所,後來成為國民黨新化民眾服務站,主要做為會議空間,並在前方興建辦公室,後來民間文資保存觀念提升,2008年指定為歷史建築,耗資2500萬元整修,配合一旁新化區圖書館擴大空間,而在2018年啟用成為青少年圖書館~~

20191209 0194.jpg

據說第一代公會堂是使用當時仍位於信義街198號,俗稱杉仔厝的新化街役場二樓空間,目前見到的新化公會堂是第二代,遠遠見到就能感受到它的宏偉,高大的山牆中央上方有個牛眼窗,大跨距的樑柱將正門威嚴盡皆展露無遺,邊角裝飾些許藝術風格,使其陽剛中帶點柔和,基本上是左右對稱的日治時期洗石子公共建築~~

20191209 0202.jpg

新化公會堂因鄰近民生路,昔日曾是善化糖廠新化線五分鐵道必經之路,後邊是果菜市場,原本在武安宮前方的牛墟後來搬來此處,東邊則是新化公學校,學子常來拍畢業照,加上當地要舉辦會議或進行婚喪喜慶活動都會選在這裡,這幾個因素連結在一起,那麼公會堂週遭應是十分熱鬧才是~~

待在廊下觀看對面的果菜市場生意繁忙,就算沒在裡邊看書,依然很有鬧中取靜的fu~~

20191209 0220.jpg

中正路往南過了和平街,也就是以新化武德殿為界的南方,基本上就已看不到遊客的身影,但這裡有座亦屬降內七廟之一的新化武安宮,很有一探的價值,新化區武安里的名稱因它而來,著名的西邊街、蘇家古厝、蘇有志故居、南圳綠堤、學仔巷都位於其中,重要性不言可喻~~

新化武安宮因廟中有座嘉慶24年(1719)的古香爐,所以後人便依此認為其為創建年份或是在此之前便已出現,不過依照《續修臺灣縣志》記載"張睢陽廟:在大穆降莊祁唐張巡,俗呼大使公。乾隆年間,張興宗倡修;嘉慶九年,歐黃鸝等複修",興建年代或許更早,主祀武安尊王(張巡)、文安尊王(許遠)、南霽雲,分別稱為大使、二使、三使,因此昔日廟名為大使公廟,連帶曾出現在廟前的埤塘也喚做大使公埤,有著武安王戴面具大戰虎神後卻無法取下的鄉野傳說,廟前空地亦曾是第一代新化牛墟遺址(當地流傳大目降牛墟,先喊先贏,可見其交易之熱絡與激烈),亦是新化市區與西拉雅文化最接近的廟宇,就算沒有暫時沒有大目降八保七廟頭銜的加持,光這幾點就很有一探的價值~~

20191209 0223-1.jpg

廟中最重要的文物當屬那落款"嘉慶二十四年九月"及署名"漳州城守營弟子吳若有"的古香爐,不過上方的名稱是"太子公",難怪廟外的解說牌會說它是中壇香爐,與武安尊王有些不搭,反而會讓人聯想到北邊新化太子宮,因為住家附近土地公廟有供奉三官大帝的香爐,聽廟方人員說是用香爐代替神像,或許武安宮也是類似的情形....吧 @_@

另外一塊就是嵌在牆上的光緒四年(1878)"重建武安宮碑記",開頭使用大穆降取代大目降,並稱此地為四領角(疑似四嶺角),應是已消失的古地名。這間廟還有個奇特的地方就是一樓與二樓供奉的神明都一樣,很好為何會如此設置 ??

20191209 0234.jpg

武安宮供奉的武安尊王因其面容猙獰而衍伸出一段鄉土傳奇,據說早期東邊虎頭埤有虎神盤踞,經常危害村民,當時武安尊王為保民與其對戰,卻始終不勝,便向新化上帝廟的玄天上帝借了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法寶--玄天面,因其具有神奇法力可保戰無不勝,玄天上帝出借時吩咐若打勝後回廟前至少要過了大使公埤才能談話或說笑,不然面具會永遠取不下來~~

武安王戴上面具與虎神對決,果然獲勝並砍下一隻虎腳落於埤內,回程時忘了玄天上帝的警告便大聲笑出聲,導致面具無法取下,因此神像才會變成現今這段醜惡樣貌~~

供奉張巡的廟宇在北部多以三忠、雙忠,集順、集應為名,且是安溪人的守護神,神像多為清秀面容,南部則常見目露凶光、嘴露尖牙的猙獰外貌,典故或許來自《舊唐書‧張儀傳》所提到"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有關,後世以其為驅魔辟邪的神明,形象多為青面赤髮、面貌凶惡,但在新化武安宮則又多了一則與虎頭埤神明對戰的故事,背後原型很有可能是早年漢人與西拉雅族人爭奪生存空間的那段不能說的秘密往事~~

20191209 0256.jpg

"重建武安宮碑記"內容裡的人名多姓蘇,連蘇有志的父親蘇振芳都任職董事,可以發現武安宮與新化蘇家關係密切的程度,排名第一的蘇德觀,應該就是蘇振德,通常石碑刻文名字有"觀"(或"官"),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但這裡的觀也太多 !! 已經到了觀觀相連到天邊的程度........那個年代很流行單名嗎 ?

20191209 0277.jpg

站在武安宮二樓往外眺望,突然看到遠方一片碧綠,還有圳溝,好像也是可以逛的地方,待會兒過去看看吧~~

20191209 0287.jpg

原來這個地方是南圳綠堤,是將流經新化市區的嘉南大圳南幹支線改造成綠境天地,即便是凜冽冬日也難掩其翠林綠意,伴著藍天綠樹漫步其間,真是很讚的悠閒散策 ^_^

事前完全不曉得還有這麼一處景點,連它通往那裡 ? 距離多長 ?? 全都莫宰羊,哈~~就算如此,還是打算給他一直走下去,看最後能通到哪 ^__^

20191209 0290-1.jpg

圳道水流潺潺、路樹綠蔭蔽天,緊鄰水圳的步道規模不大,卻有一種想讓人一直走下去的fu,不只是高大挺直的小葉橄仁,還有燦然花開的九重葛,都將此地點綴成清新悠然的河畔小徑,為數不少的拱橋涼亭橫跨圳道,或走或停都OK,不論駐足賞景或是賞花追蝴蝶都是那麼地恬適自然,好似來到八堡圳綠色廊道迷你版,真想牽台腳踏車來此縱橫奔馳~~

一旁還有新化體育公園,利用綠堤旁小徑來到此處,更有一股心靈解放的暢然快意,寬廣的空間超適合跑跳,還有PU跑道可以安心運動,不少老人家在此休息,這裡與南圳步道所組成的休閒空間真是超級讚,說是新化萊茵河,確實很有那個樣子呀 ^0^

20191209 0332.jpg

長滿棚子內外的九重葛可說是南圳綠堤MVP,它的存在讓原本放眼望去盡成綠、僅有少許馬櫻丹襯托的水圳步道變成繽紛奪目的花漾世界,雖沒能見到花兒滿枝頭的粉嫩燦景,但那奼紫嫣紅的落英花毯景致依然美不勝收,居然能在新化市中心徜徉在這自然花草天地,一整個Hi到不到呀~~

圳道往西過了民治路不久就撤退,雖然前方綠圳小路仍可繼續逛下去,但在不知終點在何處的情形下,就此先打住吧,下次有機會再來逛,這趟意外的南圳綠堤堤岸公園之旅,真的是非常療癒呀 ^_^

20191209 0341.jpg

回到南堤綠圳與中正路交會處,向北走途中發現這間筱庭杏仁豆腐冰......外面布條寫說曾有電視報紙採訪過,還是五十年老店,雖是偶然看到,但應該不會太雷,剛好現在天氣有點熱,順道進去裡邊吃點涼的吧~~

20191209 0350.jpg

來碗與店名相同的杏仁豆腐冰,再加個紅豆,菜端上桌後才知原來長這樣,整片豆腐直接覆藝在清冰上,第一次見到,竟是超乎預期的好吃,透著淡淡杏仁香味的豆腐滑嫩可口,配著清冰享用更能感受到其綿密口感,搭配紅豆又是一番不同風味,CP值很高呢~~巧遇的美食道也能如此令人難忘 ^ ^

20191209 0366.jpg

先前就有看到指標,轉進中正路341巷沒多久就會看到這間佔地不大但格局完整的三合院建築,光是那個火形馬背與綠釉花窗就已散發滿滿的悠然古意,看來應該沒錯,蘇家古厝到了~~

20191209 0371.jpg

蘇家古厝為二進式三合院,第一進建於道光26年(1846),第二進則是道光22年(1842),相傳是新化地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傳統建築,新化蘇家開台祖先是蘇馨甫,有兩子分別是蘇振德(其子蘇光訓曾考中武秀才)、蘇振芳(其三子便是曾位居新化首富、卻因噍吧哖事件而死的蘇有志)~~

據說裡邊已改造成為府城思源藝術館並開放民眾參觀,現在來的這個時間太早,大門還未敞開,只能稍稍從外邊欣賞正身上的雕樑畫棟,沒有常見以石材為主的牆基,也沒出現造型相對簡單的三爪窗,牆面大部份都是斗砌磚牆,屋脊樸實不華麗,還未到裡邊一逛,就已能感受到說不盡的建築語彙,很適合靜靜欣賞~~

20191209 0373-1.jpg

外牆上的書卷額雕飾、南瓜圖案、長條直木窗檽上方已然模糊不清的木雕、甚至是舊時新化鎮的門牌,都讓這間蘇氏古厝增添不少歲月風情,看著大門上方大大的瑞氣盈門字樣,除了古厝風華,百年來的蘇家人物變遷與新化發展的淵源,光這一點就來此朝聖一番~~

20191209 0961.jpg

能夠位於新化太平里太平街的廟,就只有里內最具代表性的角頭廟---新化太子宮,道光年間初建於西邊的皇帝堀,毀於同治元年(1862)的地震,直到光緒七年(1881)才在中協廟遺址重建,同時亦將中協廟原本祭拜的保生大帝奉祀廟中,1946年的新化地震將其震垮,隔年重建完工,1981再次重建,今次拜訪的八保七廟曾歷經多次修建,太子宮最具古廟采風,寬廣的廟埕讓人散步其間很有它心情平靜的fu~~

20191209 0964.jpg

大殿內使用雙重神龕,一樓主神是太子爺,令人好奇的是二樓神明,除了三寶佛,另外兩尊是觀世音菩薩與觀音佛祖,咦 !! 這兩位不是相同的嗎 ? 還是根本是不同神明 ?? 佛教太精深了,搞不清楚呀 3_3

20191209 0967.jpg

這塊光緒七年(1881)的"保我黎民"匾額是廟內最重要的古物,另外從下方石碑的捐款人名來看,不知是林姓一族與太子宮關係甚佳還是林氏其實是新化大姓 ? 碑上人名幾乎全都姓林 !!

20191209 0969.jpg

至於這塊1949年的"英靈萬古"匾額,估計應該與造成寺廟嚴重毀損的1946年新化地震有關,聽說地震當時中壇元帥顯靈護佑新化,導致太子宮震毀,後來信徒為感念其恩德才獻上此匾~~

倪公修築大埤碑記,立於雍正九年(1731)

位於新化太子宮龍邊外側的倪公修築大埤碑記,立於雍正九年(1731),不僅是整座廟最重要的文物,也是舊臺南縣時期年代最久遠的古碑,石碑上方有雙龍拱珠圖案,中央有一行大字,絕大部份都是倪公官銜,最後幾字才是重點,碑名亦是由此而來,內容記述雍正八年庄內大埤堤岸傾圮,溢流廣儲諸里,時任臺灣知府倪象愷動用帑金修築大埤,次年三月完工,成功杜絕旱澇、造福百姓,鄉民感念功德而立碑紀念,碑面久歷風霜,文字幾乎難以辨示,基座下方有簡介,大致可知其原先是位於太子宮舊址旁,1985年才遷來此處~~

期間遇到寺廟管理人員,與他相談後才知他對於碑文日漸風化的情形感到憂心,討論了幾種保存方式,對方說希望將來可以建涼亭來遮風蔽雨,期待未來會出現不一樣的面貌~~

20191209 0978.jpg

細看碑文,一開始就會看大穆降字樣,後面還出現一次,這次見到的眾多石碑中,還沒發現使用大目降字樣,全都是大穆降~~

這個石碑所立地點位於大目降庄西側,應算是郊區,所以那裡的埤塘淹水,首當其衝的應是廣儲東里,埤塘修築完成,獻碑感恩的卻是大穆降居民,是因為埤塘所在位置的關係 ??

20191209 0996.jpg

新化朝天宮是降內七廟之首,身為八保公廟的地位非同一般,但因多次搬家而使廟貌古意不再,其與新化太子宮距離甚近,僅隔了一條中正路,初建於嘉慶12年(1807),原址在下港(俗稱豬灶,位於信義街,鄰近廣儲東里),同治元年(1862)因地震毀損而在同治11年(1872)在新化老街中心地段重建,日治時期配合市街改正,幸得太子宮捐地而搬遷至現址,1946年的地震使得前殿毀損、僅存後殿,1972年修建,隔年竣工,遂成今貌~~

20191209 1001.jpg

因為方才有在新化老街看到吉仁堂藥房的名字,所以才會注意到這面石刻壁畫,大部份皆是浮雕甚有型,因為有松也有鹿,估計也是寓意吉祥、祈求長壽得祿的的松鹿圖,一旁署名陳振淵,其子陳相國也是醫生,目前在中山路經營診所,也算醫藥世家,就不知這個吉仁與老街上的吉仁是否是同一個 ?

20191209 1032.jpg

朝天宮的媽祖神像頗特別,前方供桌上的這尊比起後邊神龕內的神像還要更搶眼,低頭沉思的模樣好似在想要如何才能解決茫茫眾生的諸多煩腦~~

20191209 1034-1.jpg

朝天宮有兩塊石碑,分別是同治12年(1873)的《大穆降移建朝天宮碑記》、昭和二年(1927)的《重修朝天宮碑記》,記錄其在清代與日治時期的遷建過程,內文都有提到新化朝天宮當時就已是八保公廟,前碑提到同治元年被震毀後沒立即重建的原因,與戴潮春事件有關;後碑則敘述因配合大正12年(1923)的市街改正,而在大正15年(1926)遷至太子宮所提供的土地重建,昭和二年(1927)完工,這方石碑或許是年代較近,裡邊有不少較為熟悉的名字,像是梁道、蘇光訓,甚至車路墘製糖所也來捧場 !! 完全沒想到,居然會在這兒看到仁德糖廠的名字 !!! 很有可能是善化糖廠新化線南接仁德糖廠埤子頭線,途中會經過新化民生路,因為這層關係,才會見到它的名字 ?

據說噍吧年事件發生時,總督府為了報復打算對新化屠庄,經由梁道及區長鍾天德向時任糖業試驗所所長金子昌太郎請託,請他向日軍求情,才逃過一劫,這個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如今又能在碑上見到他的名字,至少代表他與臺灣人的關係是相當和諧友善~~

從廟內文物來看,朝天宮被稱做大穆降媽祖,碑文亦使用大穆降,不知這是否新化廟宇傳統,應該要再多去幾間當地廟宇,如果能找到廟內文物是使用大目降的名字,那就很有意思啦~~

20191209 1056.jpg

這塊嘉慶癸酉年(1813)的"水德揚靈"匾額,署名銀同陳士策,是廟內最古老匾額,見證新化朝天宮仍在下港時期的重要文物,而且看起來就沒有重製過,應該確實是已存在200年的古物~~

20191209 1052-1.jpg

廟內有兩塊很有意思的匾額,分別是"恩覃海宇"、"降爾遐福",皆是同治六年(1867)所立,細看落款,"穆社董事眾弟子仝叩"與"穆庄董事眾弟子仝叩"幾乎相同,只差一字,咦 !! 是故意的嗎 ?? 該不會是筆誤 ??? 總覺得背後藏著什麼故事呀 3_3

20191209 0603.jpg

今天的新化老街之旅額外加碼降內七廟行程,逐一走訪期間,也慢慢了解新化市街發展歷程,七廟還剩下清水寺與觀音亭,先去逛逛大目降文化園區,再去探訪老街,途中再去拜訪清水祖師與觀音娘娘,希望接下來新化趴趴走能更加不一樣的體驗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