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台東鐵道藝術村的鳯凰花豔紅身姿,尋訪台東神社殘跡來去台東鯉魚山享受一段輕鬆寫意的郊山步道踏青之旅,登頂展望四方的無涯視野是極其驚豔的視覺享受,加路蘭山、都蘭山、利吉惡地的海岸山脈景觀盡收眼底,太平洋海濱的生命之樹與大豐地區的平原海濱風光是心曠神怡的靜謐美景…….台東鯉魚山步道雖是親子級的健行路線,光是看不盡的秀麗山川美景就是超讚的後山踏青小旅行^_^
台東鯉魚山步道風景

旅遊日期:2020.06.06

雖然不是萬里無雲的大晴天,仍是適合出遊的好日子,終於等到你啦---台東鯉魚山步道踏青,多年前拜訪山海鐵馬道時就想要這裡走走,現在終於要實際給它親自走一遭,一整個超興奮的呀 ^_^

山海鐵馬道入口

這趟台東鯉魚山步道的旅程,選擇從中華路一段開始出發,因為當初來去山海鐵馬道騎腳踏車時,也是在這兒啟程,這麼久的時間過去,還是那個熟悉的風景,哎呀~~好懷念呢 ^_^

話雖如此,還是有那麼一點小小的不一樣,以前這條路還有轉個彎連到鐵花路,現在這部份沒了,而且直接變人行道,熟悉的回憶畫面又少了一塊囉~~

台東鐵道藝術村鳳凰花開

真的是太久沒來,廣場上擺放不少造型各異的藝術作品,那個不知有幾張臉的奇妙作品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存在,個人則是對於那張寫滿台東縣境內所有車站名稱的椅子特別有興趣,地面那個隧道彩繪圖案更是猶如畫龍點睛,因為當從隧道出來後,就代表來到了屏東縣啦~~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鐵道藝術村

今日才知鳯凰花開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是那麼地夢幻迷離,嫣紅豔麗的紅花倩影在這青翠綠意大地盡情綻放、芬芳嬌嫩的自然風韻讓人難以將目光從它上移開,太意外的驚喜,現在想到仍是十分開心呀 ^_^

台東鐵道藝術村大草坪

油泵庫與供水塔尚存,即便有月台、舊站房、機關車庫與滿地青草的鐵軌站場的加持,台東鐵道藝術村的光芒仍不如鐵花村耀眼,至於轉車盤早就被遺忘,還不如鳳凰花更吸引目光,不過至少台東市區裡邊有這麼大一片綠地可供閒暇時分散散步,也算很不錯了啦~~

叭噗白鯨冰淇淋(BaBoo Beluga)

這裡也有展示台東生活藝術節的作品,那個從舊機關車庫緩緩駛出的火車模型確實很符合跟著記憶去旅行的主題概念,不過最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則是叭噗白鯨冰淇淋(BaBoo Beluga),可愛的小白鯨是目光焦點所在,創作理念來自卑南族與白鯨的神話傳說~~

由於各地版本差異甚大,參考距離最近的南王部落(Puyuma)所流傳的故事,相傳族內有名叫做Takio的人喜歡惡作劇,讓親人蒙羞,當時海邊有株超大榕樹,樹根跨海延伸到綠島,他的親戚Kulalui約他去綠島打獵(打算將他流放),途中趁機溜回並將樹根砍斷以致無法通行,Takio被迫受困綠島,幸得天神憐憫,派出鯨魚將其送回台灣,出發時鯨魚向Takio說它會在海中游泳,若覺呼吸困難,抓緊魚鰓它就會浮出水面換氣,經過三次換氣後終於回到故鄉,鯨魚臨走前吩咐每年小米收成時要到海邊準備供品向它祭拜,從此留下的海祭的傳統~~

據說這個故事給了設計者李明道靈感,加上阿美族也有鯨魚幻化成山保護族人的傳說才創造出這個作品,亦有鯨魚守護台東的喻意,經常與海為伍的東海岸原住民有許多與海洋文化相關的神話傳說,以鯨魚為主角的故事原來還滿多的,深入探討可以更加了解這些原住民的文化傳統內涵~~

台東鯉魚山舊名鰲魚山

因為剛剛才見叭噗白鯨冰淇淋車,所以再見到這個用黑花崗岩打造的藝術裝置,第一個想到的竟是鯨魚,細看才發現與下邊的"鯉魚山"字樣很不搭呀~~

若是要呈現鯉魚山舊名的鰲魚山,那應該要做成龍頭魚身才是,但這個造型有點抽象,沒有很明顯像哪種魚的特徵,說它是鯉魚、鯨魚或海豚,好像也沒什麼不對,真的是很特別的意象呈現,聽說設計師林勝賢當初就沒打算明確做成某一種魚,像現在這般多點想像空間似乎比起直接點破更能引起眾人討論,如果直接做成鯉魚池,那還真的是既俗氣也無趣,就算是特地來此一遊,也會直接忽略當作沒看到 ^0^ 而且若是真的弄出一隻鰲魚,應該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摸魚頭,意喻"獨占鰲頭",考季時會更受學子歡迎哦 ^__^

台東鯉魚山步道地圖

台東鯉魚山海拔75公尺,昔稱鰲魚山、卑南山,雖是小山一枚,但在平坦的台東沖積原顯得十分雄竣挺拔,清朝時期的阿美族馬蘭社(Valangaw)來到鯉魚山東南方的nalaculang定居,稱此山為kinafaragaw,意指蒼蠅很多,由於北方的卑南族呂家望社常到山上查探部落內部狀況以便搶奪食物,所以光緒年間谷拉斯‧馬亨亨(Kolas Mahengheng)北遷至馬蘭(faragaw),馬蘭部落的名稱即與台東鯉魚山有關~~

《臺東州采訪冊》稱此山為鰲魚山,並形容"四面空闊,與他山不相聯屬;如鰲魚出海面,張首露脊而掉尾。山雖不高,頗瘦縐而秀麗;石亦多孔,透空玲瓏。現擬移建昭忠祠於山阿;大海環其前,頗足豁登臨者心目也",據說後來山名轉音成baragou、varagau,可能詞尾發音近似台語的"鰲",所以當時的知州胡鐵花將其命名鰲魚山,日本人來了以後因"鰲"台語發音與"鯉"的日文發音雷同,於是定名鯉魚山並沿用至今~~

台東縣志以鯉山秋色的稱號收錄為台東十景,所以也就是說秋天來訪會更有看頭的意思 ??

台東神社參道

要去鯉魚山步道踏青前,要先經過一段長長的上坡道,兩側路樹氣根垂地映照在地面的搖曳樹影,很有一股仙氣奇幻的fu,遠遠望去還有牌坊與階梯,怎麼看都會聯想到鳥居與參道,這也難怪,畢竟這些設施都是台東神社的殘跡~~

第一代台東神社是在明治44年(1911)鎮座,位於臺東廳南鄉卑南街(台東市中華路一段376巷台東縣衛生局舊址附近),祭祀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昭和九年(1924)升格縣社,原址因週遭人口變多成為熱鬧街肆加上建築受到白蟻蛀蝕需重建,於是1930年遷座鯉魚山,是為第二代台東神社,社址使用光緒19年(1893)台東直隸州知州胡鐵花在此重建原建於1880年的昭忠祠(卑南廳同知袁聞柝為了紀念開發後山犧牲的官兵將士而建)。1961年改建成為台東縣忠烈祠,昔日神社建築大多因改朝換代消失在歷史洪流,不過格局大致維持了下來,現還能找到些許遺跡~~

台東神社二の鳥居

目前看到位於魚躍廣場的忠烈祠牌坊據說是二の鳥居,後方階梯上去是拜殿、寢殿,雖然石燈籠火袋不見、基座還被噴上過於豔麗的黃紅藍色彩,不過遠遠望去,仍然很有神社的往日風采,雖然有些意猶未盡,不過台東神社之旅就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期待已久的台東鯉魚山踏青啦 ^^

台東神社地圖

所以是說台東神社原本有三座島居的意思 ? 至於流經鯉魚山腳神橋下方的小河,應該就是鼎鼎大名的卑南大圳吧 ? 地圖上在神社旁有一座淨水池,應與員山宜蘭神社類似,都是利用重力方式向市區供水,而這項水利設施是台東水道的一部份~~

台東水道在昭和元年(1926)興建,1930年啟用,水源來自西北方的呂家溪(利嘉溪)上游,原水送至呂家淨水池(利嘉淨水廠)沉澱、過濾、消毒後運至鯉魚山淨水池存放再透過分水井提供台東市區居民潔淨水源~~

台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先生紀念碑

尋找登山步道途中,發現幾塊石碑,最重要的當屬台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先生紀念碑,碑文用小篆寫成、碑體高大宏偉,十分壯觀,只是快被雜草樹叢遮住,有些莊嚴不足的fu,據傳原本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忠魂碑,1953年才改造成這般模樣,基座也有密密麻麻的碑文,卻是寫於1973年,不知為何會有二十年的差距 ?

胡鐵花先生本名胡傳,是台東直隸州歷任知州中名氣最大的,其任內所著《台東州采訪冊》、《臺灣日記與稟啟》,為清代後山開發留下珍貴的官方文獻記錄,乙未戰爭期間也曾留在台灣積極抗日,他四處奔波為這塊土地留下不少政蹟,加上他的兒子又是影響中國近代史深遠的文壇領袖胡適,讓他在台灣更是名聲響亮,不但有以它之名所立石碑,台東市區亦有鐵花路,還曾存在鐵花里,現在多了一個半身銅像,據說是他的故鄉安徽積溪所贈,也算是連繫兩岸情誼下的產品~~

在某個造型奇特的涼亭裡邊有座鄭品聰先生銅像,基座還有1974年由立法院長倪文亞所題碑文,他在日治時期曾參與中華會館臺東分社的創立,戰後與張七郎、南志信同為1946年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的台灣省後山代表人物,卑南堤防的興建似乎也與他有關,銅像正面有著"澤被鄉國"字樣,與另一位同樣有碑紀念的台東首任縣長陳振宗同樣是台東早期政治人物~~

台東鯉魚山步道

總算看到步道指標了 !! 台東鯉魚山岩塊屬於海蝕沉積作用下的卑南山礫岩,山勢起伏為東高西低的丘陵地形,所以這次是從西邊出發,所以預期接下來的路線會是不斷地上坡,幸好距離不長,號稱1.7公里,這就慢慢享受這段悠閒又愜意的台東鯉魚山步道吧 ^_^

台東鯉魚山步道俯瞰卑南大圳

前方建築是龍鳳佛堂與龍鳳寶玉塔,就位置而言,此處並非一覽台東市區風光的最好地點,但仍可以清楚見到整齊的街道巷弄,南京路與一旁的停車場讓路面變得好寬廣,所以也才會注到右邊那一排路樹下方就是著名的卑南大圳,也是日治時期的台東市區的北界,再過去要到馬蘭部落才會出現較完整的街屋房舍~~

加路蘭山、都蘭山、石頭山、虎頭山....等大小山頭一字排開的翠巒群峰景色也是相當地賞心悅目~~

台東鯉魚山步道俯瞰鐵道藝術村

鯉魚山不高但視野超級好,大海彼端的綠島猶如海上方舟在海上浮沉,很有蓬萊仙島的意境,俯瞰台東市區,體育館的大紅屋頂、軌道縱橫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文創天地的鐵花村....都相當醒目好認,沒想到也能見到馬卡巴嗨公園的生命之樹,哎呀~~當初在那兒賞景的時候怎麼就沒想到要尋找一下鯉魚山的身影呢~~

生命之樹的位置以前是寶桑亭

生命之樹的位置以前是寶桑亭,以前阿美族會以寶桑(posong)這個名字稱呼卑南溪出海口左岸這個地方,據說是因為從鯉魚山望去像個小山丘.....有像嗎 ?

當年寶桑亭還在的時候只有近看,想說以後再找個時候來鯉魚山踏青時再來遠眺它的風采,所以那個時候在山海鐵馬道騎腳踏車時,路過鯉魚山登山口也是直說拜拜,沒想到一別成永恆,從此錯過俯瞰寶桑亭身影的機會,現在想到還是覺得很可惜 !! 機會不是沒有,當下卻沒有把握住................

台東鯉魚山步道鯉魚亭

依照地圖指示,此地應是鯉魚亭,不過沒有亭,只有空空如也的木造平台,左右兩側是通往鯉尾、背嶺的叉路,先去鯉尾觀景台看看吧,想必風景也是不錯看才是~~

鯉尾觀景台

來到鯉尾觀景台,這是鯉魚山最南邊的觀景點,可以盡情一覽太平溪到利嘉溪之間的台東平原景致,還有粼光閃爍不絕的太平洋無敵海景,一旁設有綠島、蘭嶼的解說牌,不過這個位置因為樹林擋住,看不見綠島,而因地理位置限制,更南方的蘭嶼自然也是見不著,這兩座小島與卑南族與阿美族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淵源深厚呀~~

相傳卑南族祖先德馬拉少(Temalasaw)聽聞蘭嶼有種叫做小米的農作物適合當作主食,於是前往蘭嶼尋找,期間與達悟族少女代班(Tayban)結婚,找到小米後打算帶回卻屢遭當地人阻撓,所幸仍順利返台並成功栽種小米,後來代班的哥哥馬魯道(Maludraw)也來台定居,後因思念家鄉返回,臨走前叮囑兩夫妻在收割完小米後要向他獻祭,於是每年七月收穫季都會準備小米飯、小米酒到海邊向蘭嶼方向祭拜,這也是南王部落海祭(mulaliyaban)的由來傳說之一~~

鯉魚山因是台東市街週遭最高點,具有戰略價值,戒嚴時期是軍事重地,即便現在變成休閒賞景的遊憩景點,據說仍能見到不少以前留下來的碉堡、防空洞.....等軍事設施,好像只有在鯉尾這裡特別顯眼,後來走完整條鯉魚山步道都沒發現其它碉堡,也未免太漫不經心了 +_+

眺望太平溪、旭村

太平溪(大巴六九溪)西側到利嘉溪之間的區域,包含豐安、豐榮、豐盛、豐谷、豐里、豐原里,因里名都帶豐,所以這一帶俗稱大豐,放眼望去大概就是豐樂工業區東南方房屋較密集,其它地方則多是田園景致,而這個區域在日治時期是與敷島村齊名的旭移民村,狹義旭村範圍則是是中華路四段以東、四川路以南、豐里排水以北的區域~~

旭村所在區域早期是阿美族馬蘭部落的田地,原稱呂家原野,台東製糖株式會社為了種植甘蔗而在1916年成立的日本移民村,招募日本新潟移民來此定居,由於水源不穩定加上田地需多種蔗影響稻田收成,生活十分拮据辛苦,直到1936年卑南大圳完成後,能夠種植水稻才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被視為後山較成功的日本移民村,戰後成為台東平原重要稻米產地~~

豐里橋

1937後山實施郡街庄制,此地屬於台東廳台東郡台東街旭大字,包含橘、豐里、旭橋三個小字,據傳旭橋即是豐里橋 ?

豐里橋是台東市區往來大豐地區的重要橋樑,過橋後的中華路兩側房屋較多,可以看出此橋對台東市區的地位,現貌是2012年改建成而成,白色鋼拱橋身屹立在河堤青翠的太平溪畔,即便遠觀也能深刻感受到它的高貴優雅氣息,雖然未曾走過,但其實很久以前就聽過它的大名,那時還在爭吵橋名是否要改成樹菊橋的時候,如果真要換個名字,旭橋這個名字會更適合吧 @_@

背嶺觀景台

再往上走是背嶺觀景台,還真的是沿著魚的身形一步一步從魚尾走向魚頭位置~~

台東鯉魚山步道

現在才發覺雖然週遭翠林茂密,但有樹蔭的地方不多,遇到太陽直射的熱天來訪還是有點曬,不過日光灑落綠樹叢間的那份輕快綠意,仍是讓人不禁神采飛揚,這種親子等級的郊山步道,還是大晴天來訪比較有fu~~

背嶺第二觀景台

所以說這個地方是背嶺第二觀景台 ? 只能容納單人的觀景台,與其說是為了提供欣賞風景的場所,更像是讓旅人在此以都蘭山為背景合照,留下到此一遊證明而特意弄的吧 !!!

老樹休憩區叉路

途中遇到一處叉路,有難得的桌椅耶 !! 一旁有路可通往老樹休憩區,不只是老樹這麼簡單,還有台東水道時期的淨水池、第一山頭觀景台,總之是可見到不少東西的分歧路線,懶得再過去再走回來,直接pass啦~~

台東鯉魚山步道

鯉魚山步道到這裡確實應該出現護欄,下邊的街道景觀都看得很清楚,也代表此地坡度較陡,要特別注意行走時的安全~~

知本溪河谷

比起下方規劃整齊、高樓甚少的街道巷弄,遠方山巒中央那個凹陷下去的知本溪河谷地貌更加引人注目,好似層層疊翠的高山群峰也為這條河流讓出一條道路,很有意思的畫面呀 ^_^

鯉眼觀景台眺望都蘭山

鯉眼觀景台的視野相當宏偉壯麗,可以好好地眺望那座被譽為阿美族聖山的都蘭山,海拔1190公尺,小百岳之一,名稱來自都蘭部落,又稱阿度蘭部落('Etolan),位於東河鄉都蘭村,號稱阿美族發源地,由於當地開墾田地都要清理石塊才能耕作,清出的石頭疊在一旁成矮牆,稱做tolu、atolu,意指石頭很多,又有地震之意,現通稱atolan,清代稱做都巒社,日治時期改稱都鑾,戰後更名都蘭~~

因其優美山勢,以都巒疊翠的雅稱名列台東十二勝,只要待在鹿野以南的花東縱谷、東河以南的東海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會被它那萬疊成翠的挺拔山勢給深深吸引~~

而這個高度更能看清做為海岸山脈尾稜的虎頭山石頭山,它們屬於利吉混合層最為人所知的蛇綠岩套岩塊,這些原是位於海洋地殼的火成岩,據說是古南海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時被削落至馬尼拉海溝的地殼碎塊,隨著海岸山脈的形成而在陸地出現的基性或超基性岩層,這些位於深海的岩塊浮出地表,形成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地質景觀~~

利吉惡地

利吉惡地就算是在這麼遠的距離看過去仍可深刻感受到為何會被稱做台東月世界的地質魅力。台東大橋長長的紅色橋身與下方水量不豐的卑南溪相互映襯下,突然有種風吹黃沙滾滾來的既視感~~

左下方不起眼的小山丘是貓山,僅僅只有57公尺的高度卻相當好找,畢竟週遭一片平坦,相比之下就覺得它很突兀呀 !! 當地流傳貓抓鯉魚的傳說,版本非常多,個人比較喜歡下面這個說法:

傳說太平洋住了兩隻鯉魚精,遇到陽化會化為石頭,所以經常在半夜上岸擾民,當時台東平原也有一隻貓精,只要鯉魚上岸就會想辦法抓魚,只是多年過去都抓不到,有次又發生貓抓鯉魚的例行公事,沒想到母魚來不及逃入海中就遇到天亮,於是變成石頭,貓精看獵物不動也跟著不動,變成石頭等待時機,此時剛好一艘西班牙船隻經過,看到有座小山有兩顆寶石閃閃發亮,於是將其挖走,那兩顆寶石正好是魚眼,從此母魚失去靈性變成鯉魚山,貓精則變成貓山,至於早一步游入海中的公魚則變成了綠島,時常回望台東平原,等待另一半早日回歸~~

據傳在鯉魚山下靠近魚部部位的山壁會發現兩處凹洞,即是故事中提到的魚眼,當下沒很認真找,殘念~~

鯉首觀景台

終於來到傳說中的鯉首觀景台,還未登上高點就已被它的磅礡氣勢很震攝,走到觀景台的那一刻,很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錯覺呀~~

台東鯉魚山步道鯉首視野最佳

一路從背嶺走來,看出去的景觀都差不多,但還是要以鯉首視野最佳,明明就是很迷你的小山頭,但是這個度看出去,頗有足立大山、睥睨一切的傲然絕塵,直到最後一段仍是讓人驚豔無比的台東鯉魚山步道 ^_^

檳榔四格山

畫面左方的小山即是檳榔四格山,又稱卑南山,總覺得山名似乎是檳榔樹格的轉音,解說牌提到卑南遺址公園、台東車站就在附近,嘿~~還是依靠中華電信台東普悠瑪會館那棟超高大樓才找到的,實在是太過顯眼的地標呀 !!

台東市區離台東車站那麼遠,對於這裡的觀光能量實在是有些小傷,依稀可見山海鐵馬道的單車路線,想當年第一次搭火車來台東時,出站時只見一片荒蕪,只有幾間租車行林立,有些衝擊性的畫面,現在附近看起來好像多了不少房子,不知未來會如何,但想要取代台東市區成為台東縣最熱鬧的新興城鎮,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呀 @_@

太平溪第一鐵路橋

日光大橋的拱型橋樑也是很好認,循著下方河道往南很快就找到太平溪第一鐵路橋,再過去的路線都被綠樹包圍,馬蘭車站台東糖廠等景點就位於其中,結果最顯眼的建築還是娜魯灣大飯店,聽說太平溪第二鐵路橋因為排洪需求還有路堤共構工程而要拆除它那原本的古意悠然的木造橋身.......哎呀~~就這麼消失了,沒有打算重建嗎 ??

舊東線的回憶又少了一塊,山海鐵馬道的招牌更加褪色,想到就有些可惜呢 -_-

台東鯉魚山步道

漫步台東鯉魚山,隨便一個位置都能見到心曠神怡的山海美景,仰望青山、俯瞰大海,離市區又近,補給方便又不用花很多時就能輕鬆登頂的親子級小山,在後山與有同名之誼的花蓮鯉魚山算是各擅勝場,如果是要輕鬆的健心散心,台東鯉魚山更優呀 ^_^

鯉首觀景台旁有步道可下去

鯉首觀景台旁有步道可下去,很刺激的陡坡,突然想到雙溪逸仙山步道,也是像這般傷膝蓋不留情的超陡水泥石階,不過可以快速登頂是其最大優勢,想要在夜幕低垂時分一覽台東市區星星點燈的都市夜景,選擇從這裡直上直下最方便~~

台東鯉魚山步道登山口-正氣北路109巷

終於看到馬路,應該是正氣北路109巷,代表這段迷你短暫又精采的台東鯉魚山步道旅程要結束了,就算慢慢走也不到兩個小時就能搞定,早知是這麼容易搞定的小山頭,以前初探台東就該見識一番,真是相見恨晚呀~~

散步山海鐵馬道

沿著山海鐵馬道散步回去,也是很令人懷念的鐵道路廊,真想弄台單車在這裡大肆奔馳一番呀 ^_^

台東鯉魚山步道不只是適合戶外健行的自然天地,還有台東神社、台東水道等歷史遺跡,輕鬆就能登頂、擁有盡覽花東縱谷南端諸峰平地的極佳視野與展望、山不高卻很有靈,常來踏青絕對可以常保一顆勇於向未知挑戰的赤子之心 ^_^ 好久不見的台東市區趴趴走,收穫小山一枚,還巧遇舊台東車站的鳳凰花紅美景,非常值得呀~~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