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城橋下綠地追風騎到溪北河濱公園,三角湧大橋白色身影令人驚豔、龍埔自行車道登高可以望很遠,悠遊八張公園之餘順訪三峽老街、三峽庄役場,還有許多未曾發現的意外驚喜........三峽河左岸自行車道小而迷你卻很不錯玩,第一次騎腳踏車逛三峽,相當新奇又有趣呀 ^_^
20200906 431 1拷貝

旅遊日期:2020.09.06

前段時間得知三峽有一條龍埔自行車道,附近還有麻園溪自行車道,細察才發覺竟然都是三峽左岸自行車道的一部份,原來可以利用它從大漢溪騎到三峽老街,聽起來好像是很有趣的玩法,看了一下地圖,從柑城橋下沿著三峽河右岸騎到三峽老街,途中還能探望傳說中的三角湧大橋,再漫步三峽老街下方的河畔步道,返程再走三峽河左岸回到柑城橋,光聽起來就不錯玩,這就來去體驗三峽河濱的單車小旅行~~

20200906 005 1

今次的三峽河自行車道之旅決定從柑城橋出發,本想搭乘以前坐過的台北客運981,結果赫然發現它居然不再行駛到捷運頂埔站(這條鶯歌到土城的捷徑其實還不錯用)......唉 !! 沒辦法,乖乖搭捷運過去吧 +_+ 因為是從桃園過去,所以缺點就是有那麼一點小繞路~~

步出捷運頂埔站,弄了台Ubike,看了一下地圖,中央路車超多,柑城橋頭的擺接堡路應該也是不遑多讓,於是干脆找個可以直接上橋的路線,在各式電子工廠間的巷弄來回游走,總算是沒有迷路,上橋後就直接到下方河畔綠地,總算是可以開始單車趴趴走的行程 ^_^

雖然有地圖,但有些雨光,好歹是左右兩岸都有設置單車路線的自行車道,上邊怎麼就一條紫線就結束了,途中唯一的景點居然只有溪北河濱公園 !! 待遇完全不能與大漢溪、新店溪、淡水河這些熱門自行車道相比擬,只知道終點在三峽老街,其它資訊幾乎全無,實在是沒啥參考價值 >_<

20200906 020

所以說現在的位置依然是大漢溪右岸自行車道 !! 明明都已經來到三峽河了說.........三峽河發源自熊空山,上游擁有包括大板根、滿月圓、雲森瀑布....等著名景點,常上社會新聞的大豹溪則是其支流之一,由於流經平地的部份不多,所以能做為自行車道的區域更少,至於這段路線,將名稱改為三峽河右岸自行車道或許會更適合吧~~

20200906 038

看到媽祖田就很有土城的感覺,看了一下地圖,這裡確實屬於土城區祖田里,以前曾搭乘新北市新巴士F602(當時車錢免費,不久改成路線一樣,但要收費的台北客運571)到善息寺,再沿著大暖尖步道逛到普安堂,再散步龍泉路右轉中央路四段在媽祖田公車站等車~~

那時曾路過媽祖田橋(橋下水流是大安圳),現在則是見到媽祖田陸橋,莫名地就覺得很親切呀 ^_^ 兩旁設立長長的緩坡設施,這樣要牽單車到河濱運動就很方便啦~~

20200906 041

這段緊鄰河畔的寬廣兩線道,雖然長度不長且兩端與擺接堡路連接處被擋住不給汽車通行,但怎麼看都像是以前專門給車輛駛往河濱公園的專用道路,現在則是荒廢中,有些奇妙的畫面~~

20200906 068

這裡算是三峽區溪北里的範圍,附近還有溪東、溪南等地名,看名字就知是以河流做為聚落邊界,不過主角並非三峽河,而是橫溪,一開始看到這名字有些陌生,聽到上游是竹崙溪、竹坑溪,就有些熟悉,算是流經天上山系南邊的重要河川~~

由於橫溪匯入三峽河流經此地時經過一個大轉彎,所以留下挖仔的舊名,1920年改名挖子並沿用至今~~~

20200906 077

溪北公園耶 !! 位於必經之路,遠遠望去好似樹群聚聚的森林秘境,仿佛即將進入完全不同的世界.........

20200906 089

左邊是佳興橋,橋下河道是橫溪,因其是自東方橫向西流而得名,其上游是竹崙溪、竹坑溪,以前為了要從日月洞進入天上山步道系統,曾搭公車過橋前往溪東,最後在安坑路的日月洞站下車,當時就對那條不時會出現在路邊的小溪感到好奇,原來是三峽河支流之一的橫溪,相傳三峽舊名的三角湧名稱由來,即是指大嵙崁溪(大漢溪)、三角湧溪(三峽溪)、橫溪交會處形成的三角形河口沖積平原。前方流經三角湧大橋下方的小溪原是大漢溪舊河道,因為後來改流它處,現在是三峽河,原本注入大漢溪的橫溪也改流入三峽河~~

當年大漢溪分成許多小河流經劉厝埔、麥仔園、隆恩埔、桃仔腳....等村庄且經常變遷河道,三角湧地名由來之一的大漢溪早期是在龍埔路附近與三峽河交會,再往下才再與橫溪匯流,與現今大漢溪主流與三峽河在媽祖田河濱公園交匯的情形大不相同,很有滄海桑田的既視感..............流經公館尾的三峽河較安於河道,加上有港口河運航行之利可用,奠定三峽老街逐漸成為三峽政經中心的領導地位~~

遠方那座白色橋身就是傳說中的三角湧大橋,待會兒就可以好好地近距離瞧瞧囉~~~

20200906 108 1

溪北河濱公園位於橫溪畔,佳興橋下有涵洞可以穿越,橋兩側都屬於公園範圍,裡邊有籃球場及健身設施可讓民眾做休閒活動,還有為數眾多的九重葛可以欣賞,漫步在這綠蔭蔽天、花草燦然的小公園裡,極為心曠神怡,據說以前單車道僅到此為止,前方連結到三峽老街的自行車路線都是後來才設立的,若想繼續前進就只能走一般馬路,攤開地圖來看,走台三線比較適合,還能撿一個21公里的里程碑~~

20200906 108 1

三角湧大橋在2013動工、2015年通車,白色鋼拱橋身與不落墩的設施,使其猶如飛越三峽河面的白色精靈,從最初見它的那一刻就一直在尋找它的奇幻身姿,遠觀令人驚豔,近看則是沉浸在這雪白世界的迷離優雅,尤其是在這片湛藍天際的映襯下,視線久久都不能從它的身上移開~~

不同於一般鋼拱橋樑,兩邊還有額外突出的設計,確實很有蝴蝶展翅翱翔的英姿倩影,當時捷運三鶯線尚在興建中,不過還沒到橫跨河川的程度,所以三角湧大橋的視覺效果並未受到影響,據傳三鶯線已在橋旁建好軌道,不知現在變啥樣了 @_@

20200906 139 1

原來三角湧大橋下方有牽引道可連結到自行車道,看來可以沿著三峽河左岸騎往三峽老街,回程時應該也是可以走這裡回柑城橋,先記起來,之後再來好好逛逛~~

20200906 139 1

因為左方只見大片綠地,所以很難發現這兒竟藏著人稱"漱石清流"的礫間接觸氧化系統,主要功能是利用礫石堆疊產生的大小孔隙過濾污水,使水中的懸浮物質受到阻擋而沉降成污泥,再利用附在礫石上的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如果沒有認真察看,很難發覺這裡居然藏著一處用來處理三峽河水的水質淨化設施,這麼有教育意義的水利工程,就這麼被忽視遺忘,有些可惜~~

20200906 139 1

龍埔自行車道 ? 沒有任何指標,只能亂亂猜 @_@ 看樣子應是要把腳踏車牽到上方才對,但是那個階梯很不友善,當年牽車硬走石板古道回大溪老街的慘痛回憶瞬間湧上心頭,哎~~想到就有些小累,就不能把那個斜坡放在階梯中央嗎 ? 光是要把單車弄上去就耗掉不少時間體力 +_+

20200906 160 1

龍埔自行車道旁的堤防彩繪壁畫也是相當精采,原住民相關圖案很有泰雅族的fu,倒地的石獅不禁聯想到三峽祖師廟,至於三峽橋則是永遠的三峽地標,以它為主題的圖樣就出現不只一次,還有像是桐花、河濱綠地......等等都很有三峽特色,現在台灣的彩繪文化越來越有自己的風格,果然還是要能與當地歷史人文完美結合才是出色的作品~~~

20200906 172

三峽老街的壁畫猛一看就覺得畫得很認真,並非只是選幾個重點建築稍微點綴,而是將整條民權路的房子全部展現出來,一旁還有三角湧老街的字樣,逛完老街後再來這裡按圖索驥一一探察,更能體會這幅創作的用心之處~~

20200906 180(001)

龍埔自行車道因位於龍埔里而得名,是三峽區在三峽河左岸最北邊的里,再過去即是樹林區東園里,此地在清代曾存在劉厝埔、麥仔園、隆恩埔....等聚落,乾隆年間泉州人陳金聲招佃入墾,乾隆十年(1745)開鑿的劉厝埔圳(又稱隆恩陂、石頭溪圳)水源來自擺接溪(大漢溪),自南靖厝築圳引水,是三峽地區最早與最大的水圳,是提供當地灌溉農地的重要水利設施,大正13年(1924)因桃園大圳出現導致大漢溪下游水位降低,增加水源取得難度~~

隆恩埔的地名源自清廷在台以官方身份出資購置田地收租做為官兵糧餉及喪葬喜慶所需費用有關,為感念皇恩而取名隆恩,開墾出來的田園便叫做隆恩埔、所闢村庄即為隆恩庄、田租為隆恩租、收租公館為隆恩租館,戰後將”隆”改為”龍”,與”埔”字結合,即為龍埔的地名由來~~

20200906 185(001)

劉厝埔、麥仔園、隆恩埔這幾座村庄在日治初期屬於桃園廳三角湧支廳三角湧區海山堡,1920年改制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麥子園、劉厝埔、隆恩埔成為其轄下大字,但是同屬三峽庄的麥子園、公館後大字的小字又有劉厝埔、隆恩埔之名,估計是因昔日大漢溪流經此地時經常改道,後來的河道成為天然聚落交界,因此才出現劉厝埔、隆恩埔聚落被分割多地的奇特現象~~

龍埔里由於里內人口眾多,2009年再分出龍學里(因里內有台北大學而得名)、龍恩里(為了紀念隆恩埔)~~

20200906 190 1(001)

看到三峽橋了耶 !! 代表三峽老街已是近在咫尺,興奮的心情快要按捺不住囉 ^^

20200906 200 1

這段位於三峽橋、長福橋之間的河濱自行車道,早期在清水街有階梯可下來,但基本上就只能駐足看看風景,不適合行走,整體設計仍是高灘地行水區的感覺,直到往南過了長福橋後才有比較像的休閒空間,那裡更有公園的fu,當時只要路過都會往下看什麼時候可以弄成比較像樣的河濱步道..........沒想到還真做了出來,名為三峽清水街河堤步道,而且不只是散步而已,騎著腳踏車恣意暢遊也是完全OK的 !! 一想到這裡就超開心的呀~~~

途中還會見到許多以前未曾關注過的地方,像是清水橋下的中埔溪又名福德坑溪,發源自上游的土地公坑,流經萬壽橋(相傳橋下曾是三峽富商陳種玉私人碼頭)、清水橋下不久後匯入三峽河。至於清水橋造型總覺得跟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的觀音坑溪橋很像,只不過一個是紅色、另一個是藍色~~

p.s. 那個被兩個彎曲的川字包圍的"三"字,遠遠望去,似乎是指被大漢溪、三峽溪圍在其中的三峽老街 !!

20200906 214(001)

長福橋南邊的河濱綠地叫做八張左岸公園,因為此地舊稱八張,據傳嘉慶年間陳金聲拓墾此地時給予佃戶八張犁土地來耕田(一張犁等於五甲),後世便以八張為地名,又因位置不同分為頂八張、下八張,大約是現在的八張里~~

前方那座藍色拱橋是八安大橋,由於兩側橋頭分屬八張里、安溪里,各取一字而得現名,不僅是座優美的景觀橋,也讓兩岸居民不用再繞遠路走三峽橋、大同橋,橋上人車分道,在上邊可以安心地欣賞風景~~



八安大橋是2007年啟用的,對照以前的三峽老街導覽圖,當時八安橋還沒出現,然後現在才發現一件事........三峽河以前曾舉辦龍舟賽 ?? 今日才知啊 !!!!!

20200906 255

路過麻園溪,感覺政府比起同樣是三峽河支流的中埔溪,更重視這條河的防汛功能(河道兩旁堤防有點高),河面上有座景觀跨溪拱橋,想要上去需走過一段長長的牽引道,因為有點坡度所以只能用牽的,橋上居高臨下,視野不錯,橋身使用三座藍色弧拱,看起來很像是將三峽橋壓縮而成的模樣(兩座橋都是三拱式),最初建造時沒可能沒這意思,但現在卻是怎麼看都超像的呀~~

20200906 244

麻園溪又稱二鬮溪,發源自山員潭子,是中埔、麻園、弘道....等里的天然分界,由於臨近三峽河畔部份的堤防甚高,以致跨溪拱橋也是高度不低,因此官方特地在麻園溪旁的清水街底設立一部水岸電梯,打造無礙障空間,方便長者、孕婦、行動不便者可透過它親近河濱公園,據說新北境內的水岸電梯不少,上次遇見是在大溪老街,印象最深刻還是政大水岸電梯,很有蚊子工程的fu~~

比起這些水岸電梯帶來的便利性,更在意是否能牽腳踏車入內 !! 對於大溪老街中正公園那台電梯不能帶腳踏車入內,一直覺得有些遺感 @_@

20200906 270

麻園溪南方到大同橋之間的區域屬於大埔里,此地舊稱溪墘寮,由於已來到大同橋,當時橋南邊的自行車道尚未完成,所以今次三峽河左岸自行車道之旅就要這裡折返,既然都要回程,不如先去逛逛三峽老街吧~~

20200906 310

三峽老街是許多人對於三峽的第一印象,街頭的三峽派出所使用紅磚拱券騎樓型式呈現,一看就知老街特色為何-----民權街的老街風華搭配曾經的三峽警察官吏派出所,其與舊三峽庄役場(歷史文物館)所交織的區域,是舊三峽風情保留較完整的地方~~

三峽開發之始可溯自康熙24年(1685)的泉人陳瑜,他自官方取得海山庄墾照後,先是在鶯歌南靖厝招佃入墾,再將拓墾範圍延伸到三角湧,乾隆年間來自泉州安溪的董日旭、陳金聲等人來三角湧開墾,陸續開發麥子園、劉厝埔、隆恩埔、公館尾、公館後、礁溪、中埔、八張........等地。林爽文事件中曾有義民黃日勉率眾抵禦的記錄,乾隆年間發生閩粵及泉漳械鬥,粵人與漳人敗陣離去,自此三角湧居民以泉人為主,1767年興建的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就可想見當地泉州安溪人勢力之雄厚~~

1684年台灣府城鹿耳門與福建泉州廈門對渡是台灣最早的開港記錄,1784年再開放彰化鹿港對渡福建泉州蚶江,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八里)則是分別在1788年、1792年與福建福州五虎門、福建泉州蚶江開港對渡,使得上游的大漢溪流域發展出艋舺、新莊、大溪、三坑....等港口城市,三峽同樣受惠,利用帆船將貨物運到艋舺集散,嘉慶初年的三角湧已是人口密集的聚落~~由於三峽鄰近山區,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經常與泰雅族大豹社為主的原住民發生衝突,歷年來皆有不少死傷,光緒11年(1885)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上任後,1886年委任林維源擔任幫辦臺灣撫墾大臣,積極開山撫番,獲取土地與開採樟腦帶來的利益。乙未戰爭時期義軍與日軍在隆恩埔戰役、分水崙戰役交戰並獲勝,引來日軍屠殺焚衢報復,殘存居民待情勢緩和才逐漸重建,1916年再重建成現今所見紅磚洋樓型式,即為聞名全台的三峽老街~~

三峽老街所在的三峽里從清代到日治初期都是三峽政經重心,1920年改制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三峽大字三峽小字,使用百年的三角湧地名自此更名三峽,1940年升格三峽街,戰後成為台北縣三峽鎮三峽里,2010年升格新北市三峽區三峽里,範圍包括中山路、仁愛街、民權街、民生街,至今仍是三峽最繁華的市街中心~~

20200906 298 1

三峽老街最迷人的部份就是望眼望去看不盡的紅磚洋樓街屋,沒有同期常見的華麗仿巴洛克風格,整片褚紅色澤的磚樓平房連綿不絕的樸實景致讓人好似回到那個街屋建築初落成的大正浪漫年代~~

三角湧街區原本的清代街屋型式建築大部份毀於乙未戰爭,重建後依然是街道蜿蜒曲折的傳統街屋格局,大正五年(1916)三角湧支廳長達脇良太郎上任後便著手計劃要將市容改頭換面,利用紅磚建材構築拱券亭仔腳與立面牌樓,由於並非官方資助的市街改正,如何籌措資金成為最大難題,因此主要由當地居民負擔重建經費,由於價格昂貴且居民自認無此需求,所以反對者眾,不過達脇良太郎仍力排眾議進行改建,先從意願高的住戶房子開始處理,再陸續擴展到整條街,大約在1917年完工~~

剛開始反對或持觀望態度的居民見到新落的紅磚屋搭配拱圈騎樓相當美崙美奐,於是紛紛加入改建行列,至於這道不受歡迎的改建命令初期得以順利執行應與達脇良太郎身為支廳長的警察權威身份及他具有土木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20200906 287

雖然現在提到三峽老街都會想到金牛角麵包,但是早期最重要的產業是染布業,從現在仍能見到的林元吉染坊、成和染坊、林榮祥染坊….等店名就能略知一二,由於三峽盛產大菁(馬蘭)、木蘭等染料植物,當時可利用河運港口將大菁運至艋舺出口外地再購入布匹,而且三峽河水質適合用來漂洗染布,帶動染布業發展,這些染坊運作方式大致是前方店面賣布,建築後方設有染桶,東側街屋後方臨溪隨時可將布泡在溪裡漂洗,西側店家則要越街而行才能來到溪邊~~

染布行業在同治光緒年間達到巔峰,後來大量進口西方廉價人工染料,重創三峽染料業,大菁出口盛況不再,被後來商業利益更龐大的樟腦、茶葉取代其獨霸一方的局面,日治初期則是伐木、煤礦成為新興產業,讓三峽老街始終繁盛不衰~~

至於曾經引領風騷的藍染產業到了日治後期由於引進西式服裝,洋服、西裝等受歡迎的時尚服飾,傳統染布行業才慢慢趨向式微沒落~~

20200906 284

三峽老街最知名的巷弄當屬民權街84巷,有彩繪牆面、挹翠樓.........堪稱老街秘境,位於仁愛街的巷口還立有一座寫有三峽老街字樣的紅磚立面,只是不受遊客青睞,在巷口待了好一陣子,幾乎沒人入內一遊,其實只要自身感性夠高,隨便一處巷弄都能很感受到古街風雅 ^_^

20200906 316

趁這個機會逛逛三峽區歷史博物館,路過門口不知多少次,上邊的字樣都從三峽鎮變成了三峽區都未曾入內一探,今次就不要再錯過啦~~

這座建築原本是三峽庄役場,建於昭和三年(1928),原先是使用舊三角湧區役場當作庄役場,後因空間狹小才另覓它地重建,1940年配合升格更名三峽街役場,戰後成為三峽鎮公所,後來鎮公所遷移後一度成為三峽鎮機關聯合員工消費合作社(峽聯社),1995年改稱三峽鎮歷史文物館,展示與三峽發展相關的歷史文物,現在則是三峽區歷史文物館,2018年登錄為新北市定古蹟~~

軒亭廊柱前方的對聯只剩"史書撰述真學聖尊賢啟迪羣生",另一塊"文物搜羅富觀古鑑今傳流百世"不知為何居然消失了~~

20200906 319

三峽庄役場的建築格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潮州庄役場,同樣都是紅磚洋樓格式的庄役場等級公署建築,不過這裡的樣式較為繁複,外觀為雙層加強磚造建築,不同樓層的窗戶甚多,都是造型精緻典雅的長條窗,似乎全是平衡錘式推拉窗,利用重錘維持固定窗戶位置的設計是日治時期最常見的窗戶型式。部份牆色鋪色十三溝面磚,三道大門上方都有使用拱心石當作裝飾,中央軒亭廊柱厚實、露台週遭飾以山牆等元素,仰望仿若將有大官從二樓走出訓話,公署莊嚴隆重的建築風貌盡顯無遺,確實扛得起當年號稱全台最美麗大樓的稱號~~

兩側突出的翼樓外牆則是使用紅磚搭配洗石子牆面,彼此對稱的型式頗有文藝復興的風格,屋頂則是充滿日式風味的切妻造破風與防雨用的尾垂,二樓窗楣使用磚切弧拱,恰巧與一樓入口的弧形雨庇相呼應,其實還有許多富有趣味的小地方,都相當值得細細品味~~

20200906 329 1

內部空間據說仍保持當年原貌,撫摸滑溜無比的磨石子樓梯扶手更能感受到歲月在此留下的痕跡,二樓展示的文物呈現不少三峽在地風情,像是三峽老街縮小模型、金聯春染布坊剖面模型、用來從大菁取得染料的碾布石,還有曾是三峽重要產業的樟腦、茶葉、煤礦的介紹與採礦、製茶工具展示........稍微逛了一圈,便深深沉浸在古早三峽的全盛時期,很適合逛完三峽老街後來此體驗走進時光隧道是怎樣的感覺~~

如果想要更了解更加深入了解藍染文化,可到一旁的三峽藍染展示中心參觀~~

20200906 342

天候頗熱,來碗古早味黑砂糖剉冰降溫,暑氣全消,沁心涼的滋味超舒爽,突然很不想去面對外面赤炎炎的陽光~~

20200906 345 1

三峽市區菁華地段分布在三個里,分別是永館里、三峽里、秀川里,其中秀川里將中埔溪、三峽大橋之間的河濱地段容納在內,從里名大概可以猜出意喻里內有條秀麗的三峽川~~

此地舊稱公館尾,因附近有用來收繳田租稅賦的穀倉課館且週遭房舍密集,加上位於水尾而得名。乾隆年間來自福建安溪的李國開、董日旭開墾此地,吸引移民入住,奠定三角湧聚落未來成為熱鬧街肆的基礎~~

三角湧市街商業貿易十分依賴的渡船與卸貨碼頭據傳就位於宰樞廟前,中小型帆船可停泊此處,日治時期由於河道淤積導致水位漸低,1924年築成的桃園大圳造就大漢溪水位降低,嚴重打擊航行能量,三峽河也受到影響,1933年三峽橋的建立象徵三峽河帆影縱橫的水運年代已然式微~~

曾經交易熱鬧的風光港口現在就是清新幽然、柳樹飄逸的河堤步道,散步很easy,騎著腳踏車追風更加怡然自得 ^_^

20200906 361 1

三峽橋是三峽地區眾多橋樑中最值得一看的,建於昭和八年(1933),不論是連續三座水泥橋拱或是拱下橋欄干,都展現其所獨有的絕代風華,橋面雖然狹小,卻是三峽市區早期渡河通往礁溪、溪南、溪北、頂埔....等大漢溪南岸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畢竟當時三峽河下游匯入大漢溪後,要到板橋才有座跨溪的浮洲橋。位於台三線必經路線的大同橋也是橫跨三峽河,但從市區過去就有些小繞路,三峽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北邊不遠處的三峽大橋在1981年通車,取代年久失修、橋面狹窄的三峽橋,成為新一代三峽地區交通動脈,三峽橋變成單純機車專用橋樑,不過車流量依然龐大,畢竟若想進入市區的文化路,還是走這條路比較快~~

20200906 377(001)

站在三峽大橋上才能將整條龍埔自行車道看個清楚,似乎還滿有模有樣的,可惜終點階梯太陡,單車騎到那裡不想費力牽車下到一般道路,就只有原路折返的份~~

龍埔自行車道有許多涼亭可休息,兩側又有溪濱綠樹與都市叢林景致可以慢慢觀賞,所以其實比起騎腳踏車,在上邊散步欣賞河岸風光才是它最正確的使用方式吧~~

20200906 395

回到三角湧大橋腳踏車牽引道,終於要從這個早上就看到的三峽河左岸自行車道返回柑城橋,3.5公里的距離還好嘛 !! 一下就解決囉 ^_^

20200906 421 1
 
繼續往前騎,部份路線是柏油路與單車道混合,抓緊河岸旁小路前就不會迷路,沒多久來到樹林區東園里,此地舊名石頭溪,因地鄰近三峽溪遍佈鵝卵石塊而得名,先人來此開墾陸續闢建上石頭溪、下石頭溪、柑園、田尾。從路面的田尾街指標就可知現在位於何處~~

田尾指的是石頭溪庄最後拓墾的田地,即便是這片礫石遍布的溪岸仍能拓墾成農田,先民們為了生存所做的努力令人敬佩~~

樹林區在大漢溪以南的地方屬於柑園次分區,包括東園、西園、南園、北園、柑園等五里,同時以柑園為中心,由於河流阻隔,因此與西邊相鄰的鶯歌、三峽關係更密切,可能是樹林區的身份在此地感覺較淡,所以週遭橋樑稱做柑園大橋,橫跨三峽溪連接土城的橋樑也則叫做柑城橋,而非樹城橋~~

20200906 400 1

後邊的河濱自行車道維護的還不錯,雖然遊客稀少,但也沒讓雜草佔據路面,很有那股原始荒野的fu,至少不用在眾多小路中尋找前往之路,算是一大福音,獨享靜謐的水岸風華,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20200906 445 1

回到柑城橋,牽引道上橋的轉角處有個以紅麴米為造型、穿著牡丹花布服飾的可愛紅麴寶寶,這是為了向大眾介紹樹林是紅露酒的故鄉而設立的~~

記得第一次聽到紅露酒的名字是在宜蘭酒廠,而且還是貴為宜蘭縣酒的身份,原來樹林以前也曾有一座主打紅露酒的樹林酒廠,與宜蘭酒廠從日治時期就各領風騷,現在兩地在爭正統,但畢竟宜蘭酒廠還保存至今且仍量產紅露酒,名頭響亮的甲子蘭酒文化館所展示的紅麴文化也是許多人認識紅露酒的第一堂課...........現在紅露酒故鄉的觀光話語權,宜蘭還是比較佔優勢的~~

20200906 458拷貝

回到柑城橋就代表這次的三峽河左右岸自行車道之旅也要告一段落囉 !! 橋上俯瞰大漢溪右岸自行車道,今日算是初探,下次要好好地給它騎一遭 ^ ^

20200906 466

回到捷運頂埔站搭車回家,也算是拜訪過板南線其中一個終點站,一個很無聊的成就感~~

三峽河左岸自行車道的名氣與熱門的大漢溪、淡水河自行車道相比只是小兒科的等級,但是基礎建設相當完整,可以將三峽河整個繞一圈,像今日右岸再連騎左岸也是完全沒有問題,果然有專用道就是不一樣,本來一開始是聽到龍埔自行車道的名字才想來逛逛,後來才知就在三峽老街附近,非常順路地可以全部玩個遍 !!

未來若想吸引更多遊客來這條自行車道騎車,要與三峽老街深度結合才有機會,尤其是單車悠遊清水街河堤步道、八張左岸公園,那種愜意幽然的氛圍,至今仍戀戀不忘呢 ^_^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