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麻產車站沿著滿竹自行車道走到竹崎市區,逛完竹崎親水公園再拜訪竹崎車站,在這個森鐵平地段與山地段的交會處尋覓阿里山森林鐡道歲月殘跡---偌大的站場不只是木林集散地,散發甜味的甘蔗亦曾在此稍歇,裝載在即將運往南靖糖廠盧厝線的五分車上邊,同時尋訪牛稠溪橋為何會稱做登山玄關的神秘之處---林鐵百年風雲裡邊藏著糖鐵五分仔情懷,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戀戀阿里山小旅行~~
旅遊日期:2023.03.16
阿里山森林鐵路在嘉義竹崎境內最容易親近的除了鹿麻產車站。再來就是竹崎車站,先前沿著滿竹自行車道一路逛到竹崎親水公園,接下來的重點就是要到竹崎車站瞧瞧囉~~
竹崎舊稱竹頭崎,據傳當地為山坡地形稱"崎",當地又多植竹林,砍伐後留有不少竹頭,故得名竹頭崎;另一種說法是竹崎市區位於從嘉義平原經灣橋、麻竹產上來後第一處山坡,加上當地盛產竹子,故稱竹頭崎。日治初期隸屬嘉義廳大目根堡,1920年改制台南州嘉義郡竹崎庄竹崎大字,戰後成為嘉義縣竹崎鄉竹崎村~~
竹崎地名由來的第二種說法較少見但很有探討價值,鄰近的龍山村有處名叫義崎的地方,此地舊稱二崎,參考嘉義縣義竹鄉,那裡舊名義竹圍,以前稱做二竹圍,是相對頭竹圍而來,所以既然叫做二崎,必定來自頭崎之後而得名,而這個"頭"與順序有關,至於那個因竹子砍伐留下竹頭的說法應是望文生義,可信度不高~~~
因為是從竹崎親水公園抄捷徑過來,所以第一眼看到的是舊13號橋鋼樑遺構(Remains of Old Railway Bridge No.13),先前因牛稠溪鐵橋尾段被洪水衝垮而另建此鋼樑補上,2008年改建成花樑鋼橋後將這段舊鋼樑拆下置於此地展示結構美感,一旁還有象徵阿里山林鐵形式的竹之徑(The Folding path of Bamboo)藝術作品~~
翻閱日本時代地圖,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竹崎車站為何會被稱做為登山段、平地段的轉運中心 !! 鹿麻產、灣橋、北門一帶地形平坦,往上過了牛稠溪後即進入崇山峻嶺的大山世界,裡邊非常傳神地將阿里山森林鐵道繞行獨立山三圈迂迴上行時,三見樟腦寮車站的特殊景觀也全都畫了出來,真是越看越有趣呀 ^^
從廁所旁小徑走過來,沒多久就能窺見竹崎車站身影,山牆上的兩扇小圓窗相當醒目,明明是透氣窗,這個角度看過去好似偷窺俯瞰行人經過的一對小眼睛 ^_^外觀色澤確是被稱做湖水綠的tiffany blue,阿里山森林鐵路平地段的最後一座車站,待會兒就來好好參觀一番~~
以前的竹崎導覽地圖內容還算豐富,居然連滿竹自行車道都有出現,不過裡邊標示的竹崎親水公園沒有出現天空步道,估計是很久以前的東東了。其它指標都能見到濃濃的阿里山林鐵氛圍,最有意思的是里程碑提到下一站的居然不是預想的樟腦寮車站,而是站房已消失的木履寮車站 !!
竹崎車站不愧是平地段與登山段的分歧站,站場地坪十分寬廣,共有七股鐵道,前三股線可前往阿里山,後四股線則連結到旁側,可以透過三角線折返~~
北門車站出發來到竹崎車站的這段鐵道坡度平緩,12.6公里的距離僅使海拔高度從31公尺上升至127公尺,但因接下來需要爬坡上山,必需將原本18噸級的火車頭換成28噸級,牽引方式也要從前拉改成後推,再加上車輛列車重新編組、加煤添水的需求,這時就要依靠三角線發揮讓機關車頭調頭轉向的功能,平時會將下一段行程會用到的列車與火車頭存放在這裡,所以才需要這麼大的站場,尤其是不久前才去過鹿麻產車站,更能感受到此地的壯闊~~
停放在軌道上的眾多列車也不知是否還在服役中,不過對於遊客來說,是一個可以好好認識阿里山線專用車輛的好機會~~
前方除了油罐車還有有眾多疑似用來載運木材的敞車,從底部文字約略可以猜出它們的身份,高甲6102、高甲6124可能是指民國61年製造的敞車,平甲62003即是平車,可能代表民國62年製造的第三輛車,高守6124意指守車,但從形式來看似乎與載貨車廂互為一體,還以為守車會是獨立存在的說........鐵路一家親,糖廠的車廂分類與林鐵大同小異呀 ^_^
後方的載客車廂從SP6901、SP6210編號來看,應是第一代光復號客車,其中那列外邊大面積黃色塗裝的車廂,即是編號SPC30的第一代阿里山號~~~
P.S. 第2股線鐵道中央鋪上一層鐵皮,陽光照耀下顯得十分閃亮,據說裡邊是凹陷的溝槽,可能是特意設計方便讓人下去檢修列車底部.......空間也太小了吧~~
從剪票口走到大門,正面突出的遮雨棚相當顯眼,而且對於全都使用向上揚起的方式感到好奇,這種V字格局最常用在月台遮雨棚,但站房本身使用這種格局就有些奇特,如果將竹崎車站遮雨棚全部弄成朝下的方式,外觀就與山佳車站有點像,只是沒有切角頂罷了。另外柱子形狀也很怪奇,方框木格內加上斜木支撐,與其說是支撐柱,更像是裝飾品~~~
遮雨棚頂端的排水方式似曾相似,上次在大武崙砲台洞窟營舍也有見到類似斷水槽構造,用來防止雨水回流......所以當初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特地如此設計的 ?? 雖然不是很清楚,卻讓我想起不少往事 ^^
大正元年(1912)嘉義到二萬坪之間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開始營運,只是早在明治43年(1910)嘉義到竹崎之間的平地段鐵道就已經開始兼營客貨運,舊名竹頭崎驛的竹崎車站也在這年設立,在阿里山本線上與北門車站、奮起湖車站同樣擁有木材集散貯放、車輛維修保養、資源補給等功能的重要中繼站。現貌是1954年改建完工後的樣貌而成並沿用至今,2009年被指定為嘉義縣定古蹟,與北門車站阿里山林鐵眾多車站中唯二被登錄文化資產的鐵道文化財~~
竹崎車站為了與軌道維持同一水平面,所以站房設在高約80公尺的卵石砌駁坎上方,建材使用檜木,外觀呈長條型,使用切妻造屋頂,牆體為編竹夾泥牆搭配大壁造,辦公室部份使用英式雨淋板(南京下見板)、候車室則使用德式雨淋板,典型的日式木造平房建築格局,入口大門有推拉門這點類似勝興車站,不論是辦公室還是候車站都有大片連綿的窗戶,與擁有同樣特徵的鹿麻產車站都給人視覺通透的沁涼感~~
1982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後,林鐵需求大幅下滑,竹崎車站人潮不再,留下一座古色古香的木造車站述說曾有過的阿里山伐木光榮歲月,現在變成了搭乘阿里山觀光小火車的熱門地點,遊客上下列車時未使用常見的木梯而是利用月台進出,地面還很貼地用中英日文寫下勿超越黃線字樣,有機會一定要試試在這裡搭車上阿里山的樂趣 ^_^
候車室也是一片綠,椅子未貼牆而是兩兩相靠,雖然移動空間變小卻可以增加休憩區域,看來在此搭車的遊客似乎不少,牆上還有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售票口,據說另一個是服務台,今天居然沒人賣票,隨手拿起一旁的紀念章把玩,身上只有一張擺放很久、早已泛黃變色帶污漬的紙 +_+ 沒魚蝦也好,蓋個章當做到此一遊的紀念~~
剪票口外邊的木質月台距度相當地長,參考電影《兒子的大玩偶》(1983)劇照,昔日鐵軌緊鄰車站,這處長長的月台是後來才出現的,或許是為了發展阿里山鐵路觀光而增建的~~
電視影集《戀戀阿里山》(2011)也曾來此地取景,但卻是將此地改為奮起湖車站,應該是為了與劇中出現的奮起湖便當做連結,但要在現代找一個符合1949大時代情懷、又符合阿里山風情的木造車站,還是要竹崎車站才扛得起這份重任~~
竹崎檢車庫 ? 火車應該進不去吧 !! 可能只是單純擺放修理火車工具的地方.......猜的~~
看到疑似拋接路牌的東東,居然不是螺旋形的呀 !! 以前常在平溪線看到司機在菁桐車站下車後拿著路牌趴趴走的模樣,倒是有點想親眼看看路牌交接的畫面呢~~
竹崎車站七股鐵道上最引人注目的車輛當屬DL27---第三代柴油機關車頭,象徵阿里山林鐵從蒸汽邁入柴油世代,而且在這之後的火車頭不再一律使用黑色塗料,1969年購入六輛,雖然全都退役變成展示品,但若是好好整理,應該還能重新上路展雄風的吧~~
第七股線旁的小木屋也是鐵道附屬設施---地磅站(Weighbridge),為往來車輛秤重,目前仍在使用中,依然老當益壯~~
三角線(Ttiangular junction)是竹崎車站相當重要的亮點,上次看到是在台東鐵道藝術村,那裡佔地太廣反而看不清,這裡規模較小,但因中間種植樹木太高大,結果同樣無法一窺全貌 +_+
加煤台(Coaling station)是昔日為了提供即將登上阿里山的火車頭動力而成立的添水加煤設備,幾乎可以說若沒有它,列車就難以爬坡,在林鐵業務縮減後被拆除,後來為了增添竹崎觀光能量又再重建,雖然今時今日已是不見煤也不見水,倒是眺望竹崎站場的絕佳眺望點~~
從這個角度看出去,右邊是通往山上的阿里山本線,左邊則是準備給那些要用三角線調轉方向的機關車頭專用軌道,台糖的五分仔列車在每年冬天製糖期間來到竹崎採收甘蔗,會透過南靖糖廠盧厝線駛到竹崎,除了會用三角線將車頭轉向,也會將蔗箱車暫停在側線,直到1976年停駛前,那段阿里山林鐵與糖業鐵路串連的歲月風華,時光流轉至今日,居然幾乎被遺忘,實在是很殘念 >_<
隔著嘉120鄉道的前方就是牛稠溪橋,阿里山林鐵的第13號橋,號稱林鐵最長橋,平地段與登山段的分界線,號稱登山玄關,火車過此橋後就踏上陡坡不絕的登山之路,即便是遠觀也能感受到鋼樑鐵橋散發出來的鐵道建築美感,近距離觀看762mm窄軌鐵路橋則是很新奇的體驗,聽說最佳拍照點在上游的松竹橋,懶得過去,這裡隨便走走就好~~
牛稠溪鐵橋由三段鋼樑結構組成,一旁還留有舊橋時期的橋墩,向來阿里山林鐵相當熱門的攝影景點,真的要親自來牛稠溪橋走一遭,才能深刻它的花樑鋼橋之美,可惜橋畔草木甚高,不易看見全貌,有些小遺憾 -_-
牛稠溪橋建於1907年,初代為木橋,後因常損壞於是加強橋身結構成紅磚橋墩、搭配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的第二代鐵路橋,1964年改建成擁有水泥橋身的第三代橋樑,五座橋墩仍有三座是第二代舊物,北段橋樑一度被洪水沖毀而另購鋼樑橋身替代~~
2008年於舊橋東側興建的第四代橋樑落成,後來舊橋拆除,至今仍能見到橋墩殘跡,新橋外型為三段花樑鋼橋、兩座水泥橋墩,全長114公尺,有種像是走在超迷你版下淡水溪鐵橋的fu ^^
火車從家門口經過景致或許在阿里山林鐵是家常便飯,不過這個角度看出去,倒是很有平溪線魚寮聚落的既視感,雖然基隆河上游交通便利性難比牛稠溪,至少房舍林立,這裡見到的房子只有一棟,深鎖的紅色大門與偌大門柱老屋瓊乍看好似瓊瑤小說的畫面氛圍,魚寮橋也沒加上花樑桁架,無論如何,見到熟悉的畫面,還是很讓人開心呀 ^_^
返程續走牛稠溪鐵橋,遠望就是三角線的分歧點,難得遇見到結完整的鐵路三角線,遙想那個拖著巨型檜木下山的蒸汽火車頭行經此處時還要避開載滿甘蔗的糖鐵五分車的年代,都是已然消逝的過往歲月~~
鐵道旁的森鐵舊宿舍群風韻猶存,其中一間門口印有洋服、旗袍的老房子即是電視影集《戀戀阿里山》的金喜服裝店場景,一旁還有幅主題為舊車站老林鐵人的展覽,裡邊有包括司機、道班工、醫生等阿里山鐵路退役員工們的口述歷史,即便當年生活不易,但因與阿里山林鐵的深厚感情與結下的不解之緣,讓年事已高的他們對於曾服務過的林鐵仍是念念不忘。比起一旁的彩繪圖案更加值得讓人細細品味其間散發出的時代風華...........所以阿里山林林鐵路的簡稱是林鐵而非森鐵 ? 又學到了一件奇怪的知識 ^ ^
竹崎車站說是公認的舊車站也不為過,但門牌直接使用"舊車站"稱呼就很有意思,這個地名應該是因應新車站而來,傳聞竹崎車站身為平地段與山地段中繼轉運站,業務以貨運為主,所以站址遠離市區,但因竹崎人口逐漸增加,越來越多學生都要依靠車站通勤前往嘉義市念書,為了方便學子就近搭車上課放學,於是在市街中心油車內後方設立一座僅提供月台階梯做為上下車廂的超簡易車站,此為新竹崎車站,別稱頭頂車站的舊車站之名也因而出現~~新竹崎站早在1982年便因客運興起致搭乘人數變少而裁撤,徒留舊車站之名讓人猜想半天仍搞不清楚狀況 +_+
往南過了54號平交道,後邊就是頂街仔,代表開始進入熱鬧的竹崎市街中心囉~~
遇見嘉義縣警察局竹崎分局,好豪華的建築,外牆使用不少拱心石與弧拱、圓拱,連續出現的長條窗戶因窗格配置關係,使其遠看像是平衡錘窗,實則是上層氣窗、下層雙開窗的組合,加上仿辰野風格的白色帶裝飾,讓立面觀感帶有淡淡的歐式風雅,中央突出的高塔配上雙坡水屋頂,又好似帝冠樣式建築,確實是很霸氣的建築型式,很符合警察大人的身份呀~~
竹崎分局對面是竹崎鄉公所,至於鄉民代表會實際只是佔一小部份,可是由於後者的雨庇特別突出,鄉公所的身份反倒有些隱晦,若以風水來說,會直覺地認為鄉代會的地位至少不輸鄉公所..........哈 !! 完全是胡思亂想呀 ^^
竹崎市區被中山路貫穿,以文化路、中正路為分界線,共分為頂街仔、中街仔、下街仔。位於中央地段的中街仔因位於通往梅山與阿里山之間的交通要道,吸引人潮聚集,所以最為繁華~~
竹崎長興宮實在是很特別的廟宇,要不是看到招牌,還以為裡邊只是尋常麵攤(有賣臭豆腐耶!!),原來還存在一間迷你福德祠,週圍設有護欄曲手、屋頂未使用常見的燕尾造型,雖是小廟一枚,但香燭鮮花俱全,還有點香用瓦斯桶與可擺放祭品水果的盤子,甚至還有金爐 !! 而且外型比廟宇大,看起來似乎歷史悠久,而且是當地信仰中心,以竹崎居民財力而言,絕對可以將甚改建成大廟,但至今仍維持小廟格局,或許是土地公公的意思吧~~差點就錯過了這間外觀看起來很奇妙的土也公廟呀 ^_^
路邊發現竹崎老店肉圓羊肉湯,google評價至少4星,剛好肚子餓了,決定今天中餐就這兒解決吧 !!
一開始是看到肉圓的名字才進來,不過仔細看過菜單才發現,羊肉料理才是這家店的招牌,從羊肉冬粉到羊骨湯應有盡有,後面來的幾位客人都會叫幾碗羊肉湯來喝,反倒來吃肉圓的客人是少數 !!
本次餐點的主角是肉圓,內餡與外皮口感中上,與醬汁一齊品嚐,都是淡淡的滋味,沒有一道菜是很強烈的存在,彼此組合而成的味道有些特別,好吃但不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倒是貢丸湯的湯頭相當鮮甜,至於貢丸吃起來有點像是保安街米糕的滷丸,這些菜色可能要與羊肉麵線搭配來吃才能展現其口感~~
竹崎老店肉圓羊肉湯店名雖然有肉圓,但背後真正的主角是羊肉湯呀~~
繼續往南走來到7-11新竹崎門市休息,外面有真武廟站牌,在這裡等車的話,有機會搭乘從梅山過來的公車,畢竟來自溪心寮、阿拔泉的班次並不是很多,果然沒多久就7323的車次,真是太幸運了 ~~
今次的竹崎小旅行,一次逛完鹿麻產車站、滿竹自行車道、竹崎親水公園、竹崎車站,不只親入體驗阿里山林鐵的歲月風情,還順道品嚐到主打羊肉湯的竹崎肉圓,也算是收穫滿滿又充實的一天呀 ^_^
- May 02 Tue 2023 21:51
阿里山林鐵印象:竹崎車站、牛稠溪鐵橋、竹崎肉圓~~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