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盛極一時,如今繁華落盡的鹿港小鎮........三百年的歲月風華,如同一本好書,讀您千遍也不厭倦 ! !
康熙22年(1683)施琅打敗台灣鄭氏,收歸清朝版圖,並在時稱鹿仔港的鹿港留下一座天后宮(舊祖宮),時稱鹿仔港的鹿港尚只是一個小型漁村聚落,因與港口貿易興盛而逐漸發展,此時彰化平原因康熙58年(1719)的八堡圳完工而成為臺灣重要稻米產地,吸引眾多移民前來開墾,多由鹿港登陸上岸,雍正六年(1728)官方在鹿港米市街西側設置米倉,而彰化縣早在雍正元年(1723)設縣,《重修臺灣府志》記載"彰化鹿仔港巡檢一員:雍正九年新設,稽查地方兼查船隻",代表雍正9年(1731年)官方開放鹿港為島內貿易港埠,設立鹿仔港巡檢司查驗貨物進出,只是交易規模不大,乾隆初年的《重修臺灣府志》描敘"彰化縣:鹿子港(惟臺屬小商船往來貿易)",歷經多年發展,乾隆53年(1788)將北路理番同知由彰化縣城遷到鹿港,改名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盜同知。此時已是中部米縠集散中心的彰化,皆依賴鹿港吞吐貨物,使其地位相形重要~~
鹿港雖與中國大陸交易熱絡,但往來兩岸仍需透過當時唯一對渡正口---臺南鹿耳門與福建廈門,造成諸多不便,以致走私盛行,1783年福建將軍上奏朝廷建議增設鹿港為正口,並得到閩浙總督富勒渾支持,直到乾隆49年(1784年),清廷淮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蚶江口"與"臺灣府彰化縣鹿仔港"正式設港對渡。自此到道光30年(1850年)的半個多世紀,以鹿港八郊(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敢郊-金長鎰、油郊-金洪福、布郊-金振萬、南郊-金進益、糖郊-金永興、染郊-金台順)為首的海運貿易活動熱絡頻繁,是鹿港光輝燦爛的全盛時期,與台南、萬華並稱一府、二鹿、三艋舺~~
道光初年,鹿港淤積明顯,大船不能入,改由王功港進出,後來王功港也淤,再改由番仔挖(芳苑)出入,這兩處分別為鹿港內、外口,道光23年(1843)對岸開放寧波、乍浦與台灣港口通航,打破正口對渡制度,使得鹿港優勢不再,咸豐八年(1858)簽定的《天津條約》將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等處開港,吸引大批外國商人來台,鹿港郊商紛紛倒閉,嚴重削弱鹿港競爭力,同治年間因番仔挖也淤,在西邊新設沖西港,明治28(1895)濁水溪氾濫使沖西港失去功能,再於洋仔厝溪立設福隆港,遇退潮則不能泊船,要前往鹿港必須搭乘竹筏,1899年鹿港被指定為與中國大陸交易的特別輸出入港,尚能維持一定繁榮,亦有設立淡水稅關鹿港出張所(1909年改制臺灣總督府稅關鹿港支署,1934年改為基隆稅關鹿港支署),1942年取消特別輸出入港資格,裁撤稅關支署改設監視署,日治晚期的鹿港幾乎已無港口功能,再也回不到那個鹿港飛帆的輝煌年代~~
雖然現在早已絢爛歸於平淡,但數百年間的經營還是留下了不少寶貴的文化遺產,三大古蹟、八景、十二勝皆有其獨特的魅力.......久仰二鹿大名,今日就趁此良機,好好走訪體會一下傳說中的鹿港小鎮 ^ ^
就在半夢半醒、搖搖晃晃中,來到了彰化車站,有點小累,趕快去搭車補眠~~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裡也能成為古蹟之一??
鹿港是彰化最著名的旅遊景點,那麼往鹿港的班車應該多到爆才是!!果然正好有班前往鹿港的小巴(原來這裡也有小巴!!)開出,luckly!!趕快上車,結果太興奮了,睡不覺啦 T_T
鹿港不愧是文化古城,三百年歷史的風雲際會造就了這個這座人文薈萃、遍地古蹟的悠悠小鎮!! 待會兒就來按圖索驥、一一探訪吧 ^ ^
當地擁有不少清代遺跡,日治時期也留下不少知名建築,像是鹿港公會堂、鹿港街長宿舍。清代原屬彰化縣馬芝堡的鹿港街,日治初期即便港口條件不佳,仍是台灣中部重要城鎮,1896年在此設立臺中縣鹿港支廳,卻旋即遷至條件更好(不太熱、空間大)的彰化街,並改名彰化支廳,1897年廢支廳改設七個辦務署,鹿港辦務是其中之一(1899年併入彰化辦務署),1902年改為彰化廳鹿港支廳鹿港區馬芝堡鹿港街,1909年併入臺中廳,1920年與附近街庄合併改制臺中州彰化郡鹿港街,戰後成為彰化縣鹿港鎮~~
因為在遠方看到一處站牌--"火車站前",從彰化車站出發,在鹿港車站下車,似乎還滿有趣的,就決定把這裡當作鹿港小鎮之旅的起點啦 ^_^
老實說,對這間鹿港車站的初次觀感就是---古味盡失!!(可能是整體建築給人太過新穎的感覺)完全沒有當初拜訪台糖鹽水車站 & 旗山車站那種懷舊的質樸感,在這內部封鎖、宛若廢墟的情形下,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啊~~
後來才知原來在日治時期的鹿港曾有二條五分仔鐵路(兼辦客運)經過,皆稱做鹿港線,分別通往彰化糖廠、溪湖糖廠,所以也有兩個車站,日治時期各屬於新高製糖、明治製糖,所以車站名稱分別為新高鹿港驛(原名鹿港驛,1920年改為此名,1935年大日本製糖收購後又改回原名)、明治鹿港驛~~
戰後初期某段時間被稱做日糖興業鹿港驛站、明治製糖鹿港車站,1954年為了方便管理合併成鹿港車站(屬於彰化糖廠),兩條鹿港線曾是南北平行預備線的預備線,1911年開始運作營業線,1975年停止客運,1994年因打鐵厝農場改建富麗大鎮,失去唯一原料區的鹿港車站功能不再,1996年拆除糖業鐵道僅保留車站,2002年被台糖以安全為由拆車站,旋即又於2004年重建,以糖鐵車站來說,外觀頗氣派,但聽說與原貌差異不大~~
老實說,對這間鹿港車站的初次觀感就是---古味盡失!!(可能是整體建築給人太過新穎的感覺)完全沒有當初拜訪台糖鹽水車站 & 旗山車站那種懷舊的質樸感,在這內部封鎖、宛若廢墟的情形下,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啊~~
因為文武廟就在附近,自然下一站就來這裡逛逛啦!
文開書院名列鹿港三大古蹟之一,與文武廟一字排開,很適合做為探訪鹿港的第一站,那股百年歲月浸染的時代滄桑,盡顯無遺呀 !!!
初入文開書院,便被它那久經歲月摧殘的三川門給吸引住,木門樑柱上滿是歷史滄桑的痕跡,比起那些華麗的雕樑畫棟,在這在地方才能真正呈現古老建築之美~~
一旁牆上有塊斷成兩截又補上的石碑,其是道光27年(1847)的”文開書院公業條款碑記”,裡邊詳列前後任臺灣北路理番海防同知鄧傳安、陳盛韶為書院籌措的公業與租額,這是因為書院非官方建築,需要想辦法從民間補足必要營運經費,雖然位置不起眼,卻是院內重要文物~~
話說三川門保留道光年間構件最完整,不過從它瓜筒、斗拱、插角來看,反倒很有漳州建築特色,看錯了吧 ?? 泉州人大本營的鹿港不應如此吧 ???
文開書院是道光4年(1824年)由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建 & 日茂行林文濬贊助,鹿港八郊響應,落成於道光七年(1827),是為了紀念南明時期學者沈光文(字"文開",1668年流落臺灣,定居大目降(善化),歷經荷治、明鄭、清領三個時期,不但教育台灣人民與平埔族西拉雅族人漢文化且其創作詩文皆為臺灣漢文學之始,被尊為"台灣孔子"、"開台文化之父"、"台灣漢文化之祖"),建成後的百年內鹿港共出現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數百位秀才,是鹿港文風鼎盛的輝煌時期,可與後期的"淡蘭文風冠全台"相比擬~
因為民間的書院身份地位與孔廟不同,所以不祭祀孔子,正殿都是以供奉朱熹為主(這裡還配祀包含沈文文在內的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八位對台灣文化有卓越貢獻的明鄭時期先賢前輩)~~
日治時期書院運作被迫暫停,一度成為鹿港公學校教室,也曾被充作軍營,差點面臨拆除建校的命運,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駐紮此地,所以在昭和18年(1943年)被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光復後任其荒廢,1975年更慘遭回祿之禍,僅有三川殿倖免於難,1984年重建,但又於921地震中受損,現貌是2005年所修復完成的~~
青雲有路 & 奎璧聯輝.......很喜歡它所表達的意境呢!!
很想嘗試把它關起來的感覺,不過還是乖一點,一旁看看就好~~~
後院兩旁側門雖是方型,週遭卻做成花瓶造型,一看就很有"出入平(瓶)安"的fu ^_^
文開書院兩側廂房是昔日學生讀書的地方,後堂是藏書館(據說擁有經書三十餘萬冊)與昔日書院山長的居所,學生與老師住在一起,不敢不認真吧 XD
在這淡淡陽光、悠悠清晨,散步在這文開書院裡邊,耳邊不時傳來陣陣的鳥叫聲,看著兩位老人家就在正殿後方陰涼處下棋.......好想也跟著坐在這裡小憩一番,昔日的學子們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如此清幽的環境,真是超適合讀書的 ^ ^
在左廂房可看到第十八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所書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石碑,另一旁則是台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文,都是見證文開書院在日治時代失去漢學傳受功能,被官方挪做它用的重要遺跡~~
看到泮池,就曉得著名的文祠就在前方囉 !! 昔日入祠要過泮,算是彌補沒有孔廟的遺憾~~
位於文開書院旁的文祠,在嘉慶16年(1811年)時由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得到總理陳仕陶與地方仕紳的支持與捐資,與武廟同時建造,沒過多久卻因風雨侵蝕而有頹倒之危而進行整修,嘉慶24年(1819)完工,牆面嵌有"重修文武兩祠碑記"為證,這也是歷年來僅見的同時修復,之後文祠與武廟都是各自修建自己的廟宇,日治時期才開始出現共同整修的記錄~~
文祠是早期鹿港文人聚會的場所,鹿港最早的詩社---拔社即在此聚會活動,同治8年(1869)、光緒2年(1876)皆有整修,大正元年(1912)將文開書院與文武廟進行為期兩年的大修,得到當地仕紳辜顯榮的捐金支持,1915年慶祝落成,並留下"重修文武廟及書院碑記",不過光復後與武廟同樣淪落為軍營,接下來的遭遇皆與文開書院相同~~
因鹿港並非縣治所在,不能建孔廟,頂多只能建文祠 or 書院罷了~~不過比起寧靜祥和的文開書院,文祠更多了幾份莊嚴感(大概是因為看到不少香客在此拿香禮拜),對看堵的書法造詣也很有看頭~~
文祠主祀文昌祠,因與文開書院相鄰,可以各自扮演好自己的功能,大概要考季才能見到大批學子來參拜,然後准考證擺滿桌的壯觀畫面~~
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考生們的殷殷期盼,比起那些直接放在桌上的淮考證影本,還是以繪馬形式出現的祈福卡看起來比較有感覺呢 ^ ^
這方光緒八年(1882)的”重修文祠碑記”內容頗有意思,同治八年(1869)鹿港同知孫延壽見文祠面山氣散,特築牆於前,並聘蔡德芳為文開書院講師授課,光緒二年(1876)擔任臺灣府知府,得知曾在書院講習的蔡德芳、施葆修、丁壽泉皆考中進士,大概是對於鹿港文風之盛獨步全台這件事頗為感動,所以光緒七年(1881)回任鹿港同知,便應人民所請將光緒二年因文祠中殿頹圮、董事施家珍等人捐資重修,增改兩廡,直到光緒四年完工之事勒碑紀念~~
清廷在光緒初年逐漸加強對台灣山林資源及原住民控制,北路理番同知因駐鹿港難以治理,便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移往南投水沙連,駐紮大肚城(埔里鎮大城里),但直到光緒9年(1883)設立埔裡社撫民通判取代前,擔任中路同知的官員依然待在鹿港,孫延壽就是一個例子,想當初諸羅縣剛設立時,首任縣令季麒光都待在佳里興辦公,因考量縣治諸羅山(嘉義市)仍是蕃社地盤而不就前往,甚至一度想將縣治移至大目降(善化),直到1704年才奉文歸治.......沒想到裡邊竟暗藏著這段清代秘辛往事~~
真是有意思的圖案!! 直接畫個圈圈是吧 ~~ 第一次看到哩 ^ ^
文祠與武廟中間有一口井,名"虎井",因水質甘甜、湧出不絕,是泡茶專用上等好水,號稱"虎泉煎茗",甚至有"蓬萊第一泉"之稱,不過現在早已被封,無緣得見文祠十勝之一的"虎井烹茶"的盛況囉!
武廟位於文祠隔壁,與文祠同為嘉慶16年(1811年)所建,由董事蘇雲負責興建事宜,咸豐4年(1854年)、光緒7年(1881年)皆曾修建,在彰邑境內名氣僅次彰化關帝廟,論華麗程度則是武廟大勝,這兩間廟的三川殿同樣抱鼓石,而且門板皆無門釘,不過此時簷柱是使用方柱,與關帝廟的圓柱不同,因為等級不同的緣故 ?
鹿港在更早之前的乾隆48年(1783)已建有一間奉祀關聖帝君的南靖宮,但此時仍是漳州移民的人群廟,可能是為了滿足泉州移民對於祭拜關公的需求,所以文祠之餘,順便連武廟也一齊建 ???
武廟與文祠、文開書院同樣曾遭地震火災侵襲,但因所奉祀的關公被視為商業守護神,信徒眾多,香火一直不斷,所以保存狀況向來都較佳~~
上方懸掛嘉慶16年(1811)的藻耀海天與咸豐四年(1854)的峻極於天,這兩塊匾額是廟中重要古匾~~
一旁祭祀赤免馬的偏殿令人甚感興趣,幼時常聽家中長輩訴說有關台南漚汪文衡殿裡赤免馬的鄉野傳奇故事,自此便一直對關帝廟抱有高度興趣,尤其是有祭拜赤免馬和馬使爺的,每次看到總是有些親切感呢 ^ ^
正巧看到放在一旁、咸豐4年所立之"峻極于天"的舊匾額與重製的新匾.....看過不少頗具年份的舊匾額在被換下後不是深藏庫中便是消失無踪.......看著那全新的匾額,實在有股說不出的異樣感....
武廟旁便是遊旅服務中心,有提供腳踏車租借呢!!超方便,不過鹿港小鎮古蹟林立,彼此相距不遠,還是決定....
用走的就好了~~
一字排開的文開書院、文祠、武廟,位於鹿港古蹟群的南方,不知是否因位置稍稍偏僻了些,沒看到除了我以外的遊客,很享受這樣的感覺,仿佛回到當初走訪金門水頭聚落的心情,超棒的空間配置 !!! 乍看之下,還以為回到了那個孜孜於考取功名的清朝時代.......鹿港竟有如此優雅的場所,真令人羨慕!!!
武廟旁綠地奇怪的石碑,"忠"下面好像還有字,只是不曉得是什麼字........莫非是忠魂碑 ??
武廟外一隅,油漆範圍太廣、太白了啦 !! 總覺得怪怪的~~
初次拜訪鹿港文武廟,印象極佳,現在的心情可說是超舒坦的呢 ^_^
相傳鹿港有三不見:不見天、不見地(多餘船隻壓艙石鋪在街道,所以看不到泥土,車道鋪石、人行道鋪磚)、不見女人(民風保守,較少出門,難見芳顏),其中不見天就是指的這條昔日俗稱"不見天街"的中山路~~
鹿港因航運興盛,岸邊發展出瑤林、埔頭街,但因應貿易興盛與市街發展,舊有街道已不敷使用,當地仕紳(可能是鹿港八郊)決定在東側另建一條串連天后宮、城隍廟、三山國王廟的新街道,與平埔族馬芝遴社合作,約在嘉慶年間完工,即是五福街,因街中設有數道隘門,所以又細分成順興街(魚脯街)、福興街、和興街、泰興街、長興街共五條街,其與北邊的崎仔腳、菜市頭,南邊的板店街、街尾(又分頂街尾、中街尾、下街尾),合稱鹿港大街,商家林立,熱鬧非凡。《彰化縣志》記載”鹿港大街: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
為了避免日曬雨淋及九降風吹襲,加上街道兩側都是傳統街屋,延伸不易,便在街道上方以大木連結兩旁街屋並沿著街道搭出涼亭般的連續頂蓬,上覆瓦片,加上良好排水設施,讓底下空間行走不受天候干擾,洪棄生曾形容”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方便街中貿易進行,因遮蔽天空而被稱做不見天街,使其逐漸成為鹿港最熱鬧的街道~~
不見天街的店鋪仍是傳統磚造木構街屋,為了做生意使用杉板門,即是門窗是用一片又一片的杉板組合而成,拆下來移至一旁或是當做擺放商品的桌子(通常前方窗枱下方有木板可立起或是騎樓有鐵條可放置),這類街屋在瑤林、埔頭還能見到不少,但在中山路,就只有茂順行還保留部份,算是昔日不見天街的遺跡之一~~
不見天街因形式完整,日治時期被評為"本島唯一純支那式典型的街衢",或許是這個原因,即便1897年鼠疫大作,當局仍有意保存,直到昭和八年(1933年)才藉著改善衛生為由,實施市區改正,當時由臺中州知事竹下豐次下令拆除不見天街,1934年將街道由原本的四公尺寬廣拓展成十五公尺,象徵舊時代的不見天街傳奇從此消失,取而代之是一棟棟代表西方文明、洗石子外觀與強調藝術裝飾的現代化鋼筋水泥洋樓建築,呈現昭和時期寫實風格,雖沒有像大溪老街般精美麗緻的巴洛克外觀,但當年的建築物還是有不少保留下來......大部份建築都不在古蹟之列,但也是很值得一看的~~
放眼望去眾多街屋,這間風格最為獨特,二樓外推突起的部份直達山牆上邊,六角造型仿若鐘樓般,就算是線條樸實的昭和型街屋,仍是鶴立雞群的存在,忍不住對它多看幾眼~~
這間房子該不會是與施琅後代子孫有關??施姓是鹿港大姓,居民多來自泉州晉江,因原鄉關係而有前港、後港之分,即是錢江施姓與潯海施姓。因施琅與鹿港的關係匪淺,連帶影響了當地發展與泉、漳、粵移民間的勢力消長................施琅在兩岸的評價由於眾多因素交互影響下,可說是差別相當大 !! 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現象呢
中山路往北走左轉新盛街,便會見到大名鼎鼎的九曲巷,南北各有景點,有點不知要往哪裡走....先往北走好了,意樓和興安宮待會兒有空再回頭來轉轉~~
走沒幾步便會看到以跑馬廊連接巷子兩端的十宜樓,據說曾是清朝布政使陳祈的宅第(真的假的...官位不小哩!!)後來成為廈郊慶昌號陳氏一族的產業,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其中"宜樓掬月"名列新鹿港八景,由於主人好客,曾是昔日鹿港騷人墨客聚會吟詩之所........要不是解說牌的說明,實在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有過的風花雪月~~
還沒來到旅遊地圖上註明的甕牆地點,在十宜樓旁的鎗樓下便見到一排甕牆,將喝剩的紹興酒醰做為牆或窗的建築材料是鹿港常見的民宅裝飾,歷時這麼久都沒有破損的痕跡,這些酒醰裡邊應該不是空的,說不定是完全實心的!!光是桃園五酒桶山上處處擺放著五個酒醰便己讓人感到趣味盎然........更何況是整排酒甕排成的牆!!
真有意思,實在是頗具巧思的設計呢 ^ ^
猜一猜,莫非也是石敢當???
"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中所指的九曲巷便是眼前這條金盛巷~~
鹿港每逢中秋佳節過後東北季風便逐漸增強,至重陽時節達到高峰,因正逢農曆九月,故稱"九降風",因應如此天候加上老祖宗的智慧,便出現了防風砂(巷內曲折多彎,讓風力減弱)、防盜(曲折的巷道使盜賊難以長驅直入,搭配隘門、銃樓,便能成為完美的防禦措施)、避邪(相傳鬼只能走直線)等功能齊全的九曲巷,昔日鹿港地區擁有許多這類巷弄,目前就以金盛巷一帶保存最好~~
應該要來在隆冬之際再來拜訪九曲巷,才能體會到新鹿港八景的"曲巷冬晴"優雅意境~~
九降風的威力有多猛??看看這斑駁的門牌可略知一二
真快,來到民族路,代表九曲線來到終點囉!!
剛剛都是在走小巷子,先到一旁熱鬧的中山路上來透透氣~~
一下子便注意到這間剛好位於民族路 & 中山路交叉口的玉珍齋,招牌兩邊有"登錄"、"商號"字樣,其是日治時期鹿港第一間領到營業執照的店面,傳承至今已是知名百年老店,看就知道是黃姓家族所擁有,創於光緒3年(1877年),原店面因市街改正將五福大街(不見天街)拓寛而被迫拆掉重建,目前建築是落成於昭和9年(1934年),可說是鹿港著名的地標(導覽圖上有註明但未有解說)~~
繼續走在中山路上,看到一旁建築物上寫著"泉郊會館",莫非是昔日鹿港八郊之首,至今仍碩果僅存的那個泉郊會館???雖然早已轉型為慈善基金會,但仍可從目前尚存的匾額來想像鹿港八郊全盛時期的光輝歲月...
途經這間萬春旅社,看樣子二樓以上都沒有住人,這猶同廢墟的模樣....總覺得會有阿飄出現似的!!
突然間變得好冷哩!!!!!
中山路逛得差不多了,回到後車巷看看,位於埔頭、瑤林街與中山路之間,因離港較遠,所以地勢較高,巷如其名,就是給車走的路,前方商行買完東西,就將貨在此裝運上車帶走,連帶出現許多橫向連結中山路的小路,都是為了運貨方便而衍生出來的~~
就在避車的同時,看到對面有一處奇特的廢墟,剛開始以為沒什麼,後來仔細看才發覺.....相當細緻古典的建築物呢!! 原來這裡便是鶴棲別墅 ( 手上這本導覽地圖沒寫到啦 >_< ) ,自光緒時便存在,昔日是三落二進大宅,鹿港富商王煌故居,曾在此經營三泰行,從事金融行業,立面那道裝飾西式柱柱的圓拱門很有歐式洋樓建築的fu,聽說內部是傳統紅磚街屋結構,這樣的建築沒有出現在中山路而是座落後車巷,怎麼想都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看這樣子,荒廢很久了哦~~雖然早已殘破不堪,但仍掩不住門窗與前庭的精心構造,想必昔日必定十分氣派豪華,而這位在前方的後車巷,當時也應該是人潮熙攘、車流不息的熱鬧街道才是........鹿港的小巷風情,真是處處充滿驚喜呢 ^_^
隱約可見"鶴棲別墅"字樣,頹圮的樣貌別有一番美感~~
後車小巷隨意逛,真的是遍地古厝啊!!
p.s 那個石板平台是做啥用的啊 ???
來到大有街 & 後車巷交會處,便是石敢當所在地,這塊石敢當本來是放在地上,其後方的房子改建後便將它鑲在牆上,據說是鹿港保存最久的石敢當,名氣可是大到不行!!
注意到"石"字後面有一點嗎?? ( 宜蘭市聖後街158巷內的那塊石敢當也有那一點.......還是本來就應該要有那一點?莫宰羊?? ),說法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多的解釋是說它有經過法師開光過的,所以具有鎮邪的效果...
信不信就各人心證啦!!
過了民權路,繼續往前走,還是後車巷,雖然這裡還是會有車經過,但明顯少了很多,可能是己與市場有一段距離的關係,此路因位於瑤林、埔頭街之後,故得此名,因在清代曾是風化區,因此衍生"後車路狗母生的"的俗諺~~
現在越來越喜歡拍攝門牌,一方面是做為影像的記錄,另一方面則是做為到此一遊的證明~~
後車巷內另一處著名景點,便是這座建於道光十年(1830年),上面有"門迎後車"字樣的隘門~~
新鹿港八景裡的"隘門後車"就是這兒了吧~~這裡是昔日鹿港五十七座隘門中僅存的一座,屬於小型隘門,以前的隘門不但可以防盜賊,更是劃分各方勢力範圍的重要界線,鹿港俗諺"誰知三姓施黃許,怙惡原無過隘門",意指大家平常互鬥沒關係,過了隘門就不要計算,讓隘門變成不成文的緩衝點,猶如台南水仙宮的避債戲,現在隘門盡皆消失在歷史洪流中,是否意味著鹿港的不同族群也跟著大和解??
p.s 以前曾去看過金城小鎮的隘門....滿慘的,只是勉強用一堆石板弄得像一個門的樣子 -_-
所以看到鹿港能保存下來一處如此完整的隘門.......有點感動說~~~
隨便拍拍......隨便看看.......居然能看到如此小巷中的新房子還蓋成古厝模樣,真是不簡單~~~
來到鹿港公會堂附近,又看到一個石敢當....相當簡易的造型,不會是後來才建的吧!!!
最後來到了桂花巷,還有一口古井,但實際上這裡是叫做餓鬼埕,鹿港城隍廟就在一旁,這個名稱還滿詭異的......
因為這裡在清朝時期是城隍廟前的廟埕(港口在附近),也是市場攤販聚集處,而那些在鹿港的港口上岸的船工漁民因為飢腸轆轆,來這裡覓食時,由於吃相驚人,猶如餓鬼般,所以才有"餓鬼埕"這個奇特的地名~~
後車巷再往北繼續走下去就會接到埔頭街,一旁就是新祖宮,不過既然都來到餓鬼埕,還是先到中山路對面的鹿港城隍廟看看吧!
穿越鹿港鎮攤販集中場,就是中山路,南邊是五福街的順興街、北邊則是崎仔腳,城隍廟就在對面~~
過了鹿港鎮攤販集中場,在中山路的對面便是鹿港城隍廟,對它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關於它幫助宏碁集團尋回失竊IC晶片的傳奇故事~~
鹿港城隍廟建築年代不詳,因擁有道光19年(1839)的石柱與香爐,通常認定此成創廟年份,相傳由泉郊日茂行林家及地方仕紳自泉州永寧城隍廟分靈而來,因祖廟稱"鰲亭宮",故鹿港城隍廟也沿用此名,道光28年(1849)遭逢震災而損毀,因得得各界財力支持,很快便在道光30年(1851)重建完工,廟門前那對青石獅即是那時的產物,並留下一塊"重修鹿港城隍廟"碑,大正九年(1920)由富商辜顯榮出資整修,卻不幸在昭和8年(1933)市街改正時,被拆除廟埕、三川殿、拜殿,另建歐式山門牌樓做為廟門,僅剩正殿、後殿仍保持原樣,1997年那次整修將山門拆除並重建三川殿,2003年開始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重修廟宇,2007年完工,不過現貌已與當年有不小差異~~
泉州晉江永寧城隍廟曾受封忠佑侯,曾分靈石獅城隍廟,先民渡海將香火帶到鹿港,所以鹿港城隍廟的名字沿用祖廟鰲亭宮,神尊爵位亦稱為忠佑侯,廟裡珍藏的一座道光19年(1839)的石香爐,上邊也是寫有忠佑侯字樣~~
其實在來之前並沒有好好準備相關資料,加上廟內有專業人士在參訪拍照,不好意思拿我那台小相機出來,只好隨便看看拍拍,而由於廟內的大算盤因為逆光一直拍不好(嘿...不敢用閃光燈 XD ),導致效果很差,所以其實並沒有好好參觀這座在鹿港地區舉足輕足、兼負教化人心的重要廟宇.....對城隍爺爺真是有點不好意思呢~~~
廟內道光年間的文物不少,不過只特別注意到這個......少見的青花龍紋瓷香爐給吸引住,道光21(1841)年由晉邑蚶江弟子紀茂記敬奉,上有鰲亭宮字樣,看來這個廟名是從初建時就確定的了,而且上邊沒都沒有鹿港的稱呼,雖然非原物而是仿製,仍能感受到它的歲月風華~~
當來到龍山街時,大概就可以猜到,大名鼎鼎的鹿港龍山寺就在附近!!果然,一下就來到龍山寺的山門~~
鹿港龍山寺是國家一級古蹟,又與文開書院、天后宮並列鹿港三大古蹟,因其本身建築的藝術價值與完整格局,又有"傳統建築的藝術殿堂"、"台灣紫禁城"之稱....來此之前見過不少介紹超詳細的導覽資料......
所以這次就乖乖當個觀光客,輕鬆隨意看看就好 XD
相傳龍山寺建於明永曆年間,因鹿港於乾隆49年(1784年)開港對渡,繁華日盛,龍山寺信徒漸增,廟宇空間太小已不敷使用,乾隆51年(1786年)由武官陳邦光提議遷於現址,乾隆60年(1795年) & 道光9年(1829年)時皆由泉郊日茂行負責整修(可能與龍山寺是泉州人的廟宇有關吧!!),直到道光11年(1831)的整修才奠定今日的規模,日本時代這裡被改為西本願寺的分寺,大正12年(1923)年一把大火燒掉了後殿,昭和13年(1924)重修後的建材 & 風格已與過往大不同,光復後被指定為古蹟,期間曾因921大地震毀損嚴重,如今看來修復工程似乎早已完成~~
龍山寺佔地1600餘坪(還真大),格局嚴謹完整(山門、廟埕、五門、戲亭、拜亭、正殿、後殿),光是如此寬廣的空間,在裡面走動,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呢 ^ ^
五開間的前殿,又稱五門,搭配古樸的三川脊屋頂,簡單不失典雅的線條,相當有質感~~
過了五門便是戲亭,與山門同樣是"歇山重簷式"屋頂,與一般戲亭建於廟前方的格局不同,而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這座台灣現存年代最早的八卦藻井,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時的作品,由16組斗拱五層堆疊,形如蛛網,一根鐵釘也沒用到,上方龍嘴處有一鐵環,似乎是要懸吊銅鐘用的~~
這樣的空間,在這裡演戲時,應該共嗚效果絕佳吧!!
初看時只覺得....柱子還真多 !! 面對正殿的部份下簷被移除("斷簷升箭口"工法),可讓更多光線進來(演戲酬神時更方便),但也因此支撐不足,所以才一堆柱子,以前的工匠會因時因地做建築結構的設計變更,難怪傳統建築型式總是多采多姿呢 ^ ^
拜亭與戲亭間的空間為中埕,廣場的兩株古榕據說可使廟宇莊嚴空靈的視覺效果轉變成為自家住宅般地親切...
嗯.........似乎真有那麼個樣子~~~
捲棚式的拜亭讓宏偉的正殿依舊能看個清楚,很細心的設計呢!!
正殿含拜殿共使用了52根柱子(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多的),有興趣的可以來數數看,看看是否會有意外的發現?
看到一旁廂廊下有一口看似古老的大鐘(其實是看到上方有個大大的"阿"字,才走過來看的),原來是昔日鹿港八景之一-----"龍山曉鐘"的主角,建於咸豐九年(1859年)的浙江寧波,別稱"寧波古鐘",重達千斤,直徑1.2公尺、高2尺,現已退役,但仍是龍山寺鎮寺之寶~~~~~哈......還是不曉得那個"阿"字之意 XD
來到後殿,如水波的光線映射在"慈航普濟"的匾額上,與字義隱約相符,意味深長的一幅奇景~~
不過最令我好奇的是獻匾的年份,上面居然寫著民國28年(1939年)??.......那時臺灣還在日本的統治下吧!!日本人會同意使用民國年號在匾額上 ??? 完全莫宰羊(不會是後來才改的吧).....實在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後殿本名"北極殿",日治時期毀於大火,昭和年間重建,不但木材大量使用台灣檜木,硬山式屋頂的建築也頗具特色~~
後埕有三口井,據說是龍山寺龍穴所在....第一個想到是這裡有"龍井",東方的文祠也有"虎井"........
與左青龍、右白虎相呼應,好奇特的巧合啊!! ( 以上說法純屬想像....完全沒有根據啦 XD )
離開龍山寺,在西邊有個可說是鹿港代名詞的超人氣景點---摸乳巷,來到鹿港沒來此處,可說是白來了呢 ^ ^
其實臺灣各地類似這樣的巷子並不少,不過這裡名氣已經是大到超乎想像之外了~~
如果迎面來了個異性....可能真的會很尷尬!!
摸乳巷西邊出口鄰近菜園路,這裡以前是頂菜園聚落,地方公廟是附近不遠處的順義宮,主祀月下老人,也就是說若在這兒有什麼豔遇,趕緊去那裡拜拜求姻緣,或許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好事 ^_^
走在摸乳巷,體驗鹿港建築風格下的特殊產物,也是滿有趣的.............
只是這裡謝絕素來源遠流長的遊客題字文化......公德心!! 唉~~真的很重要啊~~~~
台灣僅有的三座金門館分別位在"一府(其實在安平)、二鹿、三艋舺",而這間鹿港金門館是最早建成的,嘉慶10年(1805年)由當地仕紳許樂三捐地建廟,原名"浯江館",祭祀蘇府王爺,道光12年(1832年)延請"開台進士"鄭用鍚(祖藉金門)負責總理重修計劃,歷來多次重修,是同時擁有水師會館與同鄉會館的廟宇建築~~
其實金門館還有不少可以觀賞的地方,只是鹿港景點甚多,走到後面有點累了,加上資料不充份、注意力開始不集中.......真的很糟糕呢!!連之後的威靈廟、鳳山寺、地藏王廟都是直接跳過 >_<
唉!!還是一次不要走太多地方,什麼都要看就是什麼都看不到,算了!!就當作下次再來訪的最佳理由吧~~
- Jul 12 Sun 2009 06:25
鹿港小鎮(上):文開書院、文祠、武廟、龍山寺、九曲巷、摸乳巷~~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