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宜蘭舊城,回想《少年噶瑪蘭》;走在宜蘭酒廠,品味《奈津之藏》....有別於好山好水的蘭陽風光,宜蘭市的美麗與哀愁,令人不禁深深為之著迷呢!!!


其實這篇遊記早就該弄出來了,只不過目前陷於惡靈古堡四無限接關的危機中(夜半無人時戴耳機玩....超棒絕佳的享受!!!),在黑眼圈愈來愈深的情況下能寫出來就要偷笑了...........

唉!!一旦開始懶下來,就不想動了呢!!真是太水昆了 T_T

g

看完了南門附近的古蹟群,接下來就是宜蘭舊城區裡的景點隨意遊,先前聽說在宜蘭市區裡保留不少古早時代的石敢當,昔日因蘭陽平原水患頻仍、災禍不斷,當地居民設置石敢當,希望可以鎮壓邪氣,使人民安居樂業,雖然數量遠遠比不上首屈一指的澎湖群島,但依然是不遑多讓,全縣共有80座,宜蘭市就佔了23座,堪稱縣內第一,計劃好久的宜蘭市石敢當小旅行,這就按圖索驥、一一採訪,不一定要全部都走過一遍,只是想單純享受散步噶瑪蘭的午後悠閒 ^_^

來到崇聖街44之2號,便可見到這座石敢當,超鮮豔的顏色!!!上頭是獅王造型,"泰山"二字反而比"石敢當"三字要來得清楚多了,正在拍照時,此間主人還特地出來幫我把原先放在前方的雜物給移走,真是超感動 Q_Q

一邊感慨說這種東西越來越少了.......以宜蘭市內石敢當的數量與歷史意義,若能妥善管理,或許能成為宜蘭市另一個吸引遊客參觀的人氣景點也說不定呢!!

ps 據說這座號稱宜蘭市最大的石敢當已經遷移至陽明老樹廣場,從此不再隱身巷弄間,能讓更多人了解石敢當在宜蘭的意義,也算一件好事啦 ^_^





聖後街158巷的這座石敢當可說是名氣較高的,據說是後來才遷來此處,獅頭銜劍的威猛造型,但令我好奇的是""字後方怎麼多了一點,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眾說紛云,各有各的道理,我倒覺得可能為了因應蘭地多雨容易氾濫成災,先民在"石"字裡"多一點",希望可多多幫忙解厄擋煞,具有防止水患之意(完全是....猜的 XD),與其他各地同樣多一點的來歷大不同,很有意思呢 ^ ^



越走越北邊,來到舊城北路112巷,又看到一個石敢當,這個造型簡單多了,但這裡有整理過,似乎還會有人拿香來此祭拜,石敢當信仰雖然逐漸式微,但仍是當地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這裡是舊城北路靠近中山路的地方,也是昔日北門---坎興門遺址附近,所以這裡有許多以北門命名的東西,看到這個宜蘭市北門攤販市場,隨手拍拍,倒也沒什麼特別意義,只是覺得它的入口山牆造型頗特別,當時還不知昔日舊城還在時,一旦遇到北門關閉卻還想出入城牆,可透過門旁一個必須彎身才能通過的小洞,又叫做城門孔,現在這些都是只存在歷史中的遺跡囉~~

遇見宜蘭市北門攤販市場,自從看過幾個頗具年份的傳統市場,尤其是台南市裡依舊荒廢的"西菜市"與更名過的"東菜市".......其實這些傳統市場在地方發展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應該也要好好走訪才是~~



經過一番跋涉(天熱...悶 >_< )最後來到同興街90號這座石敢當,"石"字早已消失,似乎也是有人在祭拜的........

石敢當探索之旅決定到此為止,剩下的沒有交通工具.....還是放棄吧 !! 此時才發覺......騎單車還真是方便!!!



與台灣西部沿海地帶以泉州人佔大多數的開墾情形有著明顯的不同,提到宜蘭的開發,絕對不能忘記漳州人的身影,以吳沙為首的漳州人開啟蘭地的發展,演變至今,宜蘭幾乎都是漳州人的天下,漳州文化的影響也特別明顯,"噶瑪蘭廳志"記載"蘭地民人三籍,漳最多,泉、粵人少",其中一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著名的宜蘭腔,平平是台語,宜蘭人講出來的聲調發音,就是非常特別有意思呀 ^ ^

想在宜蘭找到開漳聖王廟可說是易如反掌,但就在宜蘭市閒晃時,無意間見到宜蘭慶和廟,祭拜開漳聖王陳元光四大部將之一的輔順將軍---馬仁,所以又稱馬舍公廟/馬公廟,相傳建於嘉慶20年(1815),據說北門渡口曾有船伕患病不適,恰巧徐法攜帶馬舍公神像路過,船伕祈禱後不藥而癒,自此神蹟傳開,便在現今牌樓處建一茅草小廟奉祀,正殿虎邊至今供奉"開山清顯考諱法徐公"牌位,現在的廟地原本是墳地,城內遊民多聚集在此,昔稱"乞丐寮",日治時期將先人骨灰遷至員山大眾廟附近,才變成今日所見樣貌~~

不期然地相遇在宜蘭的小巷弄裡,內心真是有著說不山的驚奇與喜悅呢 XD



祭祀輔順將軍的廟宇叫做慶和廟.....廟前的這條路也叫做慶和街,附近也有慶和巷,莫非皆與此廟有關 ? ?





西後街的小巷風情隨意拍~~(慶和街過了舊城北路就是西後街)

宜蘭市有東後街、西後街,不知是在什麼之後 ? 中山路 ?? 聽說樂宮戲院舊址在這條街上,西後街與文昌街交會的十字路是西門熱鬧商圈,往來西門渡口的貨物商品皆在販售運輸,曾是宜蘭最大米商的泰豐米行與宜蘭第一間三層洋樓建築----黃家大宅德合興號亦位於此,這條路雖然冷清但在宜蘭市發展史佔有一席之地



宜蘭城隍廟位在西後街與城隍街交會處,建於嘉慶17年(1812),當時因噶瑪蘭廳剛成立,逐步興建包含文昌祠、武廟、城隍廟....等官祀廟宇,嘉慶18年(1813)通判翟淦任內由官民合建此廟,初名噶瑪蘭廳城隍廟,光緒元年12月20日(1876年1月16日)宜蘭設縣,配合地名變更改稱宜蘭縣城隍廟,亦可稱蘭邑城隍廟,但廟內執事牌內容皆寫成"蘭邑都城隍廟",據傳頭圍堡頭圍街人士在道光25年(1845)因緣際會得到安溪城隍神像,便建廟供奉(今頭城開成寺),雖是民間自建,但因當地屬於頭圍縣丞所轄,地方人士將其視為縣城隍,所以廳治所在的城隍廟就為了尊稱所以自動成格成省級的邑都城隍,流傳至今就變成了蘭邑都城隍廟.......這也只是個人猜測,廟內未見四品顯佑伯的縣城隍官爵名號,僅稱做城隍老爺~~

農曆二月初八是城隍誔辰,廟方會舉行迎城隍祭典,號稱宜蘭市一年一度的大拜拜,是宜蘭市著名宗教慶典~~

20090515 226.jpg

李廷璧、富謙、丁承禧等歷任通判在道光10年(1830)、咸豐八年(1858)、同治七年(1871)皆曾對其重修,明治30年(1897)由塗啟星、陳貴仁募捐得到2600餘圓進行維修,昭和二年(1927)因三川殿損壞而由富商余水土提議改建,廟方聘請陳銀生、陳弄獅進行對場作,仿昭應宮將土牆改成磚牆。1989年再由頭城陳合元對整體建築進行為期十年大規模翻修工程,直到1999年才完工,廟內有些陰森,滿符合城隍廟的特性,雖然廟貌歷經多次整修,整體還算是古色古香,作為清代官方祭祀的廟宇,還是值得一訪!!

聽到都城隍這個名字時,第一個聯想到的是新竹都城隍廟,稍稍比較這兩間廟的異同之處......很有意思的結果!!再度對城隍信仰又多了一些認識~~~~~

20090515 234.jpg

次間門神為四位持笏老少文官,另一隻手捧物品通常是帽、鹿(加冠進祿)、牡丹、花富(富貴平安)…..其中一位竟是手持鏡子 !! 啥意不清楚,或許是宜蘭城隍廟的特色吧~~

落漆有些嚴重,想要回復舊貌不容易,可能哪一天就被嶄新的彩繪門神給取代了 3_3

20090515 228.jpg

進入廟內,除了祭拜城隍老爺祈求平安,也有幾處值得一看的地方~~

光緒八年(1882)正月21日由台北知府陳星聚轉交宜蘭知縣馬桂芳稟稱宜蘭縣城隍廟歷年水旱祈禱多有靈驗,前年秋季風雨過多致山水驟漲,設壇虔禱即止,當年七月到九月颶風來襲致水災,官民同祀祈求立時天晴,知府查訪確有此事,廟祀正神如能禦災捍患應請朝廷賜匾有裨民生,經閩浙總督何璟轉呈上奏得到皇帝批示"以神靈顯應。頒福建宜蘭縣城隍廟扁額。曰膏澤優渥"。目前懸掛在大殿上的"膏澤優渥"匾是宜蘭清代唯一皇帝御賜匾額,雖然經過多次整修已無御匾風貌,但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

天井虎邊有塊"憲禁胥差需索社番戳記碑",道光18(1838)由通判閻炘所立,內容記載免去噶瑪蘭人繳交田租所用戳記更換需繳規費的陋習且未來無需調換新戳,此一措施得到噶瑪蘭36社支持並勒碑為記。可以從此碑稍稍了解清代漢人官吏與當地平埔族之間的相處闗係~~



城隍廟內必備的鐵算盤,上面寫著"不由人算",如果真是道光28年(1848)的古物,那這可是宜蘭城隍廟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呢!!

落款署名"陞科局弟子陳義 徐容光仝敬立",倆人皆是官方人士, 背後故事似乎不簡單,相傳道光28年(1848)官署庫銀遭竊,疑似內賊所為,通判楊承澤帶領官員前往城隍廟祭拜祈求真相,某位師爺在廟內跌倒,眾人笑說要跌死誣賴和尚,恰巧有位名為賴和祥的官員因故未到,似有嫌疑,去他家搜查果然找到遺失庫銀,為酬謝神恩才獻此大算盤~~



城隍廟前,怎麼看都頗有年份的石獅,疑似光緒年間的作品~~



到城隍廟旁的土地公廟(福松廟,很奇特的廟名)散散步,看到這個奇怪的東東(插香用的??),莫非是香爐?
真少見啊~~~



前面這條路叫做城隍街,應該也是因為城隍廟而取名的吧!!附近的碧霞宮剛好也在這條路上,不過碧霞街卻在隔壁,看來還是城隍爺比較大吧!!



城隍街與碧霞街交會處,有一座在蘭陽廟宇中佔有一席重要之地的古蹟廟宇---宜蘭碧霞宮~~

建廟緣起於日治初期,由於異族統治、民心不定,蘭陽仕紳紛紛考慮返回大陸,宜蘭新民堂扶鸞得到"宣揚忠孝,感化人心,勸人向善為要,不必回鄉"之神諭,便在明治29年(1896年)3月8日在坎興街創立"坎興鸞堂",主祀岳飛(向世人宣揚盡忠報國精神,並期待有朝一日能向異族(日本)要回大好江山)~~明治30年(1897)在開蘭進士楊士芳號召、舉人李望洋附和下,正式建廟,於明治32年(1899)落成,為避免日本當局騷擾,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而定廟名為碧霞宮,又稱岳武穆王廟,同時將"勸善局"併附於宮內~~

所以碧霞宮不僅是目前保存道教儀式最完整的廟宇(通曉"傳統三獻禮",並保有門生制度及扶鸞儀式),還兼具鸞堂的扶鸞濟世與勸善局宣揚教化之功能,故有宣講堂之成立,至今廟旁「武穆文史館」中仍設有講堂以為授課。在日治時期還開設「樂施社」施米賑恤清寒~~1997年10月1日因其特殊歷史與奉祀岳王之獨特性被縣府指定為"縣定古蹟",廟址所在地也因碧霞宮的緣故改用岳飛封號命名,是為鄂王里~~

碧霞宮與苗栗獅頭山勸化堂類似,都是屬於鸞堂信仰,加上它是全台少數祭拜岳飛的廟(據說在岳王誔辰的每年農曆2月15日還會請遠在大陸的岳飛嫡系子孫前來,甚至還有全台僅見的"武佾舞"),以它對宜蘭傳統宗教及社會教化的遠大影響,實在是來宜蘭不可不來之一處歷史遺跡~~



聽說1961年那次改建使用鋼筋混泥土建材而讓它失去原貌,不過偌大的拜亭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更顯得它令人肅然起敬的莊嚴感~~~



原來何應欽將軍來過此處,還種了一棵樹,因為祭拜岳飛符合當時社會環境所需要的愛國氛圍.......不論是日本時代留傳下來的石刻建築或是昔日的黨國遺跡,只要保存的年份夠久,都能變成一處可向世人展示的旅遊景點~~~



ㄟ.....那是旗竿座嗎??左右皆有呢!!! 後邊還有2002年立的岳母刺字教忠銅像,讓此地更有武穆浩然的感覺~~

20090515 245.jpg

一旁這塊宜蘭碧霞宮建廟啟文,講述建廟經過,落款人都是當時各霸一方的名人,像是楊士芳、李望洋、林維源.....那落落長的官銜實在是無法忽略,看完眼都花了 +_+

碑文內容描述其為反日而建廟,不過在日治時期因建廟者楊士芳與日方關係良好,連帶碧霞宮在日治時期也頗受重視,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曾來訪,廟內亦曾存在不少日方官員所獻匾額文物,現在這些都消失不見,岳武穆的愛國精神符合國府所需,又搖身成為新一代的民族復興基地.............因應不同時代的變遷,要生存下去也只能隨波逐流吧~~



是怎樣的神秘力量,才能讓路牌歪成這個樣子呢???



沿著西安街往南走來到文昌路,舊名西門街,既然有此路名,想必宜蘭文昌宮也在這條路上,果不其然,走沒幾步就會看到文昌宮~~

宜蘭文昌宮是宜蘭縣全境唯一祭祀文昌帝君的廟宇,後來增祀關公,又稱文武廟,不但是清代考棚所在,裡邊也曾存在清代宜蘭最高、東部唯一官方學府--仰山書院,委辨知府楊廷理建於嘉慶17年(1807),由其詩作"龜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風仰宋賢"可知,因在蘭地眺望龜山,不禁想到心中仰慕的北宋大儒楊時,因他號龜山先生,故稱仰山書院,早期因經費短缺,只能委身文昌宮內講學,道光五年(1825)才遷至右廂房授課,並在臨街設立書院牌樓,道光十年(1830)擴建,代表蘭地雖設治不久,但當地人民對於教育十分重視,道光年間開蘭人黃纘緒以後,蘭地文風漸盛,清代名人像是大龍峒陳維英、鹿港蔡德芳、開蘭進士楊士芳、曾任甘肅知縣的李望洋皆當過書院山長,宜蘭最早詩社亦稱為仰山吟社,仰山書院雖然在日治時期因荒廢而逐漸消失在紅塵世間,但其對蘭地英才育成扮演重要推手,仍然傳頌至今,

沈葆禎曾譽"淡蘭文風冠全台",宜蘭文昌宮對於蘭地的教化與重要性不言可喻~~



外面是寫文昌宮,不過裡邊是寫文昌廟,"噶瑪蘭廳志"記其為文昌壇,哪一個才是真名 ???

宜蘭文昌廟由噶瑪蘭通判高大鏞建於嘉慶23年(1818年),初名"文昌壇",地位不低,奉祀五文昌(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倉頡,原位於米市街的關帝廟亦移來此地祭拜,分別奉祀在前後殿,道光二年(1822)在此設立考棚,道光年間由舉人李逢時所創宜蘭最早的北管福祿派總蘭社亦設於此,道光25年(1845)通判朱材哲將原本的前後殿格局改成左文昌、右關帝的格局而沿用至今,左右兩側懸掛"文教熾昌"、"武揚關聖",一眼就知兩邊各拜什麼神明~~

日治初期廟暫做警察署及宜蘭公學校教課場地,書院建築因改建成警察宿舍而被拆毀大半,1925年及1947年曾有重修並立碑紀念,合刻成文昌宮/文武廟捐題碑,戰後廟宇空間被當地居民及榮民佔用,後來陸續遷出,廟方成立委員會管理加以整理,原位於廟埕的西門市場也因沒落而消失,1978年增建牌樓及相關設施,1990年開始發放清寒獎助學金,宜蘭縣內大學/高中/國中的清寒學生可由每校推薦6名獲獎,讓文昌廟不僅是香火繚繞的廟宇,也是樂於回饋社會的正面表率~~



廟前有塊正反面都刻有碑文的石碑,前寫文昌宮、後書文武廟,分別刻於1925年及1947年,內容是當年整修的時捐款人名,屬於捐題碑,亦可看出文昌宮變成文武廟的歷程及不同年代的人們對它的稱呼,內文一開頭都是寫文武廟 ^_^

20160403 002.jpg

武廟前方虎邊有隻色澤偏暗的黑神駒,沒有一般常見的疆繩馬鞍,也無馬使爺隨伺在側,而且馬兒一副躍然而起、輕舞飛揚的煥發英姿,聽說是來自宜蘭神社銅馬,不知何時竟搖身一變成為赤兔馬,竟變成關老爺的座騎,還有香火奉祀 !!

上面還有一方寫著"馬到成功"的匾額,好像來拜它就會成功,吸引不少香客前來,一旁的文廟也不遑多讓,增祀魁星爺與其座騎麒麟,同樣有香火祭拜,上邊懸掛麟趾呈祥牌匾,總之這段神社與廟宇的緣份讓這些文昌廟更多了幾分傳奇色彩~

20160403 004.jpg

馬腹上有著12枚花瓣組成的菊花、中央有個上下兩個三角形相疊而成的""字紋,非常好認的總督府專用紋章,是它來自日本神社的證明~~

政府1998年重整員山忠烈祠,打算將其物歸原主,但向關聖帝君擲筊得不到應允而作罷,宜蘭神社現存銅馬雕刻家林正仁仿照原物重製而成~~



再度發揮亂亂走精神,文昌路往東過了中山路便是新民路,好熱鬧呢!! 此時看到左方有一座大型建築,原來是宜蘭醫院,原址本是清代蘭地行政中心---噶瑪蘭廳署,設治之初因當地居民房舍多是座西朝東,所以委辦知府楊廷理規劃廳署時也是打算面朝東方,台灣鎮總兵武隆阿也同意,但經由堪輿家梁章讀評斷將使民風刁悍,建議改成座北朝南,所以才會位於新民路北側~~

日本治台初期沿用舊廳署辦公,部份空間成立總督府宜蘭支廳附屬診療所,明治29年(1896)改建成格局為木造平房的宜蘭病院,大正八年(1919)改建為二層樓的宜蘭醫院,戰後數度修建,現在是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宜蘭溪北地區的醫療中心,不過這裡不是今天的目的,是因為有點小迷路,經過好心的路人甲伯伯提醒,才知原來昭應宮就在中山路上,有些走過頭,趕緊調頭回去吧!!!



總算來到了宜蘭昭應宮,原來剛剛只是錯身而過,好加在呢 ^ ^

宜蘭昭應宮建於嘉慶13年(1808),主祀媽祖,噶瑪蘭廳志記載為"媽祖宮",原位於對街,一開始是座西朝東,由於舊稱五圍的宜蘭早期大都依靠水路往來運輸,位於宜蘭西門的宜蘭河可一路延伸到烏石港,利用它往來台灣各港口,由於航運便利造就西門市街一帶成為郊商林立繁華商業區,為了祈求媽祖娘娘庇佑海上航行平安,所以才會在市中心興建祭拜天上聖母的昭應宮~~

嘉慶17年(1812)宜蘭設治,納入清朝管轄,是為噶瑪蘭廳,楊廷理在首任通判翟淦任職前的嘉慶15年(1810)已建五圍城(宜蘭市),昭應宮就位於城中十字大街中心,道光14年(1834)改建時因堪輿師言道若維持原本的座西向東,蘭陽平原變得物產豐饒,但改成座東朝西,將使蘭地文風鼎盛,蘭城子弟必會高中功名,當地仕紳便決定取後者,而將廟址遷到對街現址,並改成座東朝西,原址則改成戲臺~~

昭和七年(1932)進行整修時將前殿、正殿牆壁從土牆改成磚牆,內部貼上白瓷磚,後殿在二戰期間被空襲炸毀,直到1963年才重建後殿,目前廟內石刻木雕等大部份建材仍是道光年間作品,現在名列三級古蹟~~



嘉慶十三年(1808)昭應宮建成時噶瑪蘭還不是清朝版圖,據說直到嘉慶十七年(1812)正式設廳時,首任通判楊廷理奏請朝廷撥款修建廟宇,並賜"勅建昭應宮"的聖旨牌(康熙23年(1684)將媽祖由天妃晉升天后,並賜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廟名可能是參考它而得),從此名列官祭廟宇,清代官員皆要定期參拜~~(總覺得在昭應宮的名字應是噶瑪蘭廳成立後才有的,無責任猜測 XD)

噶瑪瑪廳草創之初,城池才新建,當時官署建築大多位於城內東北,與西北邊店鋪林立的商業區以昭應宮相隔,透過祭拜當地信仰中心的媽祖與改建昭應宮並請聖上賜予官方榮耀,對於穩定民心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20090515 283.jpg

三川殿龍柱是以泉州白石雕刻而成,地面石板與台階都是使用壓艙石,螭虎花瓶與雙螭團爐的漏明木窗相當精致,看架斗拱使用溜金斗拱,利用壽樑為支點,撐起前後兩邊檁木,有如蹺蹺板,或許是為了固定,以致屋簷下的吊筒數量也較多,建築力學的極致展現,同樣手法亦能在台中旱溪樂成宮、鹿港龍山寺見到,相當有意思的設計 ^_^



廟門前的一對道光年間青斗石獅,很特別的地方是左右都開口,不知是否對蘭陽地後來興建的廟宇造成影響,宜蘭城隍廟、羅東奠安宮、利澤簡永安宮、頭城北門福德祠、頭城慶元宮的石獅也全都是左右皆開口,不過這要等去過更多蘭地廟宇才能做判斷吧~~

據說石獅嘴裡本來是有球的,因為大家都來摸,結果越摸越小,不知何時就被人取走了......不知是真是假,但卻是一則很有趣的傳說呢 ^ ^





三川殿對看堵的龍虎石雕放在裙堵,造型十分簡單樸素,相較於蒼龍教子圖案還有許多針對龍麟與波浪的細節描述,那幅二虎遊林的畫面就顯得單純許多........是我眼花嗎??這隻老虎怎麼看起來像猴子呢!!

20090515 264.jpg

身為宜蘭最知名的媽祖廟,格局相當迷你,縱使空間不大,漫步其間卻有股很溫馨的感覺  ^ ^

20090515 269.jpg

正殿上方的"澤覃海宇"據說是清宣宗欽賜御匾,上方還有道光皇帝之璽的鈐印,至於"與天同功".....雖是光緒帝所賜,但基本上是台灣媽祖廟的標配 ^ ^

神龕中央端坐媽祖娘娘,供桌前方的小媽祖像則是多不勝數,前方那個木香爐上邊有"嘉慶庚午楊廷理製"字樣,代表1810年便存在,也算珍貴文物,另外神龕兩側對聯寫著"瀛海昭靈常贍寶筏,桑榆被德共仰慈帷",比較令人好奇的是,上下聯開頭的文字,居然不是代表廟名的"昭"、"應"兩字呀....

廟內還有咸豐八年(1858)、同治七年(1868)的"恩德齊天"、"澤周海甸"匾額,分別是通判富謙、丁承禧,他們曾參與城隍廟修繕,或許那個時也有一齊整修昭應宮才有獻匾之舉~~

20090515 266.jpg

1987年對其進行維修,當地匠師陳合元、李慶堂參與修繕,門神彩繪是顏文伯所做,殿內不少彩繪圖案亦是其作品~~



宜蘭市昭應宮做為蘭陽平原唯一的三級古蹟,它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在道光十四年(1834),因風水考量便將原廟從對街的舊址移到現址,成為全台少見面山背海的媽祖廟,據說蘭邑士子從此必定"科甲聯登",而在同治七年(1868)蘭地便出現首位進士楊士芳、參加會試經大挑一等任職甘肅知縣的舉人李望洋,從此蘭陽地區文風大盛,與淡水並稱淡蘭文風冠全......風水的力量可真是神奇啊!!!

對街空間原本有廣大廟埕與一座戲台,但在1968年被拆掉改建成大樓。雖然廟門僅是三開間,但縱深頗長,共有三川殿、正殿、拜殿,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而廟的整體架構相當和諧,優美的線條與簡潔的雕塑,很喜歡來這種沒有傳統廟宇建築壓迫感的地方,一可欣賞藝術之美,二為舒展身心的絕佳場所!!!

20090515 275.jpg

昭應宮的後殿於1945年毀於二戰空襲,直至1986年才重建,一樓祭拜觀音佛祖、二樓奉祀水仙尊王(大禹),這是因應宜蘭早期水多陸少、水患頻仍而衍生的信仰,但最著名還是一旁供奉身著清朝官帽補服的木雕金身塑像,俗稱"開蘭名宦三大老",背後牆上寫有他們的職銜,分別是臺灣知府兼辦開蘭楊廷理大老爺借補噶瑪蘭民番分府通判翟淦老爺署理蘭防分府鳳山縣正堂陳蒸老爺,紀念三位對當地開發有功的清朝官員---楊廷理(委辦知府)、翟淦(第一任通判)、陳蒸(第二任通判)~~

楊廷理五度入蘭,草擬"噶瑪蘭創始章程"作為治理依據,因他的堅持才得以使蘭地設治,調查戶數、清理田賦、設立仰山書院、極力促成此地收入清朝版圖,對蘭陽地區的發展功不可沒;翟淦擔任首任臺灣府撫民理番海防糧補通判(噶瑪蘭廳)興建城垣、獎勵學風、積極建設、勤政愛民,深得民心,任官五年,積勞成疾,不幸卒於任內;第二任通判陳蒸任雖僅就職一年,但為官清廉,照顧士子、愛惜人民,且"蕭規曹隨",繼續前人的規劃開發宜蘭,日子雖短,但已令蘭陽子弟念念不忘~~

在噶瑪蘭開創初期便盡心盡力建設這塊土地的三位長官,至今仍受宜蘭人敬重而稱為"三大老",如此飲水思源的優良傳統真是令人十分感動呢!!!



楊廷理在乾隆51年(1786)來台擔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旋即遭遇林爽文事件,他募兵抵抗,令守三貂角,此時才知蛤仔灘(宜蘭)的存在,已有開蘭之心。後任臺灣知府、臺灣道,臺灣府城在其任內改建成土石牆,乾隆60年(1795)平定陳周全事件卻在同年被福州知府控告昔日侯官知縣任內虧空,其間發行私人年譜伸冤卻因此獲罪而流放伊犁~~
 
直到嘉慶八年(1803)才刑滿返鄉,此時生活困頓,幸得臺灣仕紳感念舊日政績而捐款相助,得以向戶部捐復重新做官,嘉慶11年(1806)獲皇帝召見,再任臺灣知府,此時台灣正逢海盜蔡牽、朱潰騷擾,嘉慶12年(1807)他初次入蘭,率軍與王得祿合力擊潰朱潰,向上級提出開蘭想法卻被駁回,隔年因有官司訴訟而內渡對岸調查,事後證明清白,卻未復職~~

嘉慶十四年(1809)跟隨閩浙總督張師誠來台處理中港泉漳械鬥,嘉慶十五年(1810)再度以候補知府身份隨閩浙總督方維甸入臺,遇到噶瑪蘭頭目包阿里獻上戶口清冊與漢人何繪要求設治,方維甸提出"奏請噶瑪蘭收入版圖狀"奏摺,並派楊廷理前往調查,此為二度入蘭,擬定18條章程,丈量土地、規劃設治、裁撤業主,並選定未來在五圍建置官署,相關資料呈交上級,福建布政使景敏認為設官築城、置兵建署非其所能決定,便批示事難懸擬,交付臺灣道再議,隔年閩浙總督汪志伊認為蘭地設治事宜需再調查,命臺灣道張志緒處理、楊廷理陪同,是為三度入蘭,此行繪製噶瑪蘭全圖、選定五圍建城,以夯土為城並在牆外植九芎,人稱九芎城,後因接任淡水撫民同知而離開,同年九月因蘭地水患而四度入蘭堪災,後回府城暫代臺灣知府,準備內渡對岸接任建寧知府~~
 
嘉慶十七年(1812)八月噶瑪蘭廳成立,翟淦擔任首任通判,他五度入蘭,暫代通判協助翟淦處理開蘭業務,年底卸任回到府城,因左臂風濕告假,隔年不幸去世~~

三大老中以楊廷理居功最偉,噶瑪蘭可以設治建成,他功不可沒,可以說若沒有他的努力,宜蘭不會那麼早納入清朝版圖,早在擊敗海盜朱潰的時候,當地人便已為其設祿位祭拜,肯為宜蘭做事的官員,就算上級裝作不知道,人民仍是感念在心的~~

20090515 277.jpg

看起來只是一口很普通的鐘,沒想到居然是咸豐九年(1859)的古物,由通判富謙所獻,雖是來自長白的滿州人,但對媽祖還是很虔誠的!!



人來車往、川流不息,一刻不得閒的中山路,不愧是宜蘭市的精華地段,雖然早己不見清代十字大街的踪影,但仍能從斷垣片瓦、古廟舊厝中,探尋到那一絲絲的往日情懷.............



漫步中山路上,看著第一銀行宜蘭分行那充滿濃濃仿巴洛克建築風味的山牆、柱式、窗戶,不禁駐足良久,總覺應該有些小故事在其中,結果回家一查,還真的是有那麼個典故傳奇~~

原來這間分行早在大正四年(1915)便是第一銀行的前身---臺灣商工銀行的所在地(歷史悠久哦!!),現在的建築是大正十年/(1921)建成,幸好當時設計時這棟建築時門面離道路有一段距離,所以昭和14年(1939)中山路拓寬時並未受影響而保留至今,而且拜昭應宮就在對街之便,使得這裡的存款金額在蘭陽地區一直是名列前茅,在媽祖廟對面的銀行存錢,似乎會更受媽祖的庇祐吧 ^_^



走過有打鐵街之稱的武營街(街上打鐵店還真不少!!),盡頭便是宜蘭市的人氣景點---宜蘭酒廠~~

宜蘭酒廠之前身為宜蘭仕紳林青雲等人於明治43年(1910)設立之民營"宜蘭製酒公司"製酒工場,當時主要產品為紅露酒。大正9年(1920年)更名為"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大正11年(1922)日本當局實施專賣制度,於是這裡便被收編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支局宜蘭出張所"(從此禁止民間釀酒),昭和4年(1929)因業務擴增,升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宜蘭支局",1957年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宜蘭酒廠",現在名稱則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宜蘭酒廠"~~

自從這裡轉型為觀光酒廠後,人氣扶搖直上,變成宜蘭市內的超人氣景點,既然來了,當然要好好逛一逛先~~



剛開始看到舊城門的名稱,還以為這裡是昔日噶瑪蘭城的西門---兌安門的所在地,後來才知是指宜蘭酒廠的大門,是因為正好位在舊城西路上(噶瑪蘭城廓遺址),所以才有如此稱呼???



甲子蘭酒文物館是宜蘭酒廠內人氣唯二多的地方(另一處是台灣紅麴館),這裡前身是建於昭和10年(1935)的倉庫,1998年改為酒文物館,一樓是賣酒的商品區,二樓是介紹有關酒的歷史文物展示區,是能深入了解什麼是"酒"??------這個在它令人為之著迷瘋狂的外表下卻暗藏著重重危機的小玩意兒!!



這棟行政中心就是以前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宜蘭支局辦公大樓,確實很有舊時代的氛圍~~



行政室位於酒廠一隅,這裡遊客較少,建於昭和4年(1929),自日治時代便是總辦公室,雖然在逆光下較看不出它真正美麗的模樣,但光是正面的西洋古典建築風格搭配延伸出的門廊,整體簡潔的造型讓人對它印象深刻~~( 就是車多了點 >_< )





禮堂也是酒廠內另一個著名景點,落成於昭和元年(1926年),為地面地下各一層之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地下一樓曾是紅露酒的發酵室,現在則是大禮堂,兩個入口皆各具特色,配上酒廠內常見的哥德式開窗,些許斑駁掉漆的牆面散發出的那股濃濃懷舊風更是讓人十分心儀.......

能有幸到這種地方散步真的是超開心的一件事呢 ^ ^



另一個角度看禮堂,雖然鐵皮屋頂與外邊眾多管線遮掩住了它部份樣子,但仍可依稀感受到那質樸古典的優雅美感~~~







接下來就是到台灣紅麴館瞧瞧囉!!

紅露酒在2006年被尊為宜蘭縣酒,而這間建於昭和二年(1927)10月的紅露酒調和室,以它的原料--紅麴為名,在2007年5月26日正式啟用這間"台灣紅麴館",裡邊都是介紹有關紅麴的東東,當然也少不了週邊商品啦!!

或許是還沉浸在尾瀨朗的作品《奈津之藏》 & 《夏子的酒》,對這釀酒聖地有股莫名的親切感 ^ ^ 宜蘭酒廠不但是蘭陽地區的重要景點,也是台灣的寶貴文化資產,要好好珍惜呢~~~

20090515 323.jpg

宜蘭酒廠右前方那排日式建築頗讓人好奇,隔著舊城南路就是著名的蘭城新月及設治紀念館,此處位處菁華地段卻有有這麼一處荒煙蔓草的老屋群,很難不讓人在意~~

後來才知這裡是化龍一村,屬於國軍眷村,是軍方聯勤工廠員工的宿舍,裡邊的空間則是聯勤204廠,附近道路名稱是武營街,清代噶瑪蘭廳的軍隊即駐紮在此,隸屬噶瑪蘭營,歸艋舺營節制,道光五年(1825)將部隊長官由守備升為都司,部隊兵員亦加以擴充,原噶瑪蘭營則遷至頭圍汛。日治時期改為練兵場,駐守憲兵,後期建立陸軍衛戌醫院,戰後興建眷村時,部份是原醫院員工宿舍改建而成~~

所以宜蘭也有不少眷村 ? 今天才知道呀 +_+ 以前短暫住過憲光二村,至今對那仍念念不忘,所以就算是初次聽到的眷村,也是有股很濃郁的親切感 ^_^

20210617_220844.jpg

本來是打算沿著八千代川旁的舊城南路慢慢走回宜蘭車站,但還是直線距離比較短,所以接下來要從宜蘭酒廠(專賣局)往東走,經過小銀座、看看宜蘭座,就可以準備搭火車閃人囉~~~



離開宜蘭酒廠,該是準備回宜蘭車站了,現在不管地圖了,往正往東走就對了 XD

不知不覺來到光復路,看到宜蘭北館市場,對面南館市場,正好一南一北!!後來才知原來在明治44年(1911)這裡設立了宜蘭街食品小賣市場,共有北、中、南三棟建築,昭和13年(1938)為了爭取升格為市而將中山路從8公尺拓寬成15公尺,原本只到昇平街的光復路也向西延伸,拆除中央棟,1939年完工,宜蘭市場自此一分為二,形成今日所見的南北館市場,至今仍是宜蘭縣規模最大的傳統市場~~

因時間之故沒有進去參觀,個人感覺1980年改建完成的南館市場還比較有傳統市場的fu,無論是南館或北館,應該都是宜蘭市內相當重要的市場才是~~



日治時期的昇平路、康樂路一帶號稱小銀座,有許多料亭與食堂,不僅有藝旦表演也有酒女陪侍,是夜夜笙歌的高級交際場所,沒有一定消費的能力的平民百姓難以接近,加上此地鄰近宜蘭座(宜蘭戲院),繁華的程度不在話下,位於南館市場與崇聖街之間的新港街仔更是著名的特種營業場所~~

目前這間有有著"蘭陽旅社"mark的老房子是昔日最佳見證,相鄰的集蘭旅社也保有西式洋樓街屋立面,來一趟南北館市場週遭晃晃,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_^



途經康樂路128號,看著這間有著李土鐵工廠字樣的和洋混風街屋,與週遭充斥現代化水泥樓房的環境有些格格不入,宜蘭市裡頗具年份的古厝洋樓尚存不少,都是見證宜蘭在日治時期曾經繁華一時的最佳見證!!





繼續沿著康樂街往東走,突然看到這間改建中的宜蘭戲院,由它不尋常的外觀與斑駁的牆面,最重要的是快改建了(現在不來看看,下次就是全新的風貌了),雙腳便不聽使喚地走了進去 XD

原來這裡是宜蘭第一家戲院,建於昭和八年(1933年),同年8月24日開幕,確實熱鬧繁榮了好一陣子,也帶動了康樂街的發展,但隨著視聽科技的進步,昔日佔地近300坪,自日治時期便是蘭陽地標、有著"蘭陽唯一美麗堅固"雅稱的宜蘭戲院,終究不敵現實,往日歡樂不再,在1990年結束營業~~

若果真如此,那它如此形同廢墟般的模樣也保持了將近快二十年,沒被拆掉還真是幸運,不知現在是否在改建 ? 以它在宜蘭的歷史地位,若能好好規劃改造,應該可以吸引不少遊客駐足參觀才是~~



康樂路可以看的東西還真不少,再來是38號正在整修的木造老屋,看了標示才知原來這是"宜蘭菸酒賣捌所"~~

大正九年(1920)實施專賣制度,並在宜蘭成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宜蘭出張所",出張所下設置若干"賣捌所"(1954年改稱"配銷所",1980年改制成"配銷處"),本建築於日治時期雖為"賣捌所",但在1955年4月由前台灣省建設處第一河川局(今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購入作為歷任首長之宿舍~

賣捌所之日式二層木造建築屬「ㄇ」字型配置,外觀和結構保存猶佳。前院較狹窄,後院較寬敞,院內並植有龍眼、大王椰子樹等植栽。建築正面有日式寄棟頂,外露窗台及格柵窗等設計,呈現典雅的氣氛。室內格局和細部空間設施則都保持原有的工法,外貌典雅、施工精緻,是縣內少數保存良好之二層樓日式書院式住宅~~

或許正因如此,這棟建築才能以古蹟的形式保存下來吧!!很可惜目前正在整修中,只好期待他日再相逢囉!!



走在和睦路上,看到一棟被鐵鐵籬笆圍著的老房子,據說是日治時期經營蓬萊醫院的陳土金醫師故居,和風木造外表與西洋牆體各具特色,很優美的協調感,不過怎麼搞得一副好像快拆掉的樣子啊!!!



不一會兒就來到宜興路,前方不遠處就是宜蘭車站,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宜蘭線的興建,清代造就噶瑪城廳城興盛的西門外掩空頭船運接駁與下渡口通往烏石港的河運貿易逐漸被陸運鐵路取代,使得原本熱鬧繁盛的西門、北門被後來興起的東門取代,從昔日的噶瑪蘭廳署轉變成夜夜笙歌的娛樂場所,不同於行政官署林立的南門,稍微走一遭東門,確實是非常熱鬧呀~

東門夜市不錯逛 ^_^



火車站右方的"宜蘭行口",原是台鐵的舊倉庫群,建於大正八年(1918),主要存放貨物用(稻米為大宗,宜蘭農民將得到米穀檢查所檢查核可後的農作物運至倉庫內交由倉儲業者處理銷至各地),藉由光復路連接宜蘭車站與舊城區,宜蘭行口經濟活絡的熱鬧景象也確實帶動了宜蘭市的發展,隨著鐵路運輸沒落,昔日貨物滿滿的倉庫也日漸閒置,但因為它的歷史價值,所以在2004年便被公告為歷史建築~~

光是在月台上便會被這一整排濃厚懷舊風倉庫群吸引到,走在其間,感到十分寧靜、祥和自然,感覺很不錯!! 期待裡邊的空間能再多加利用.........如此地利之便,是宣揚宜蘭觀光產業的好地方呢!!!





來到車站左方,越過臺鐵宜蘭運務段舊辦公室,便會到達臺鐵宜蘭工務段日式舊建築群,包括鐵匠房、土木工室、檔案室等三棟建築,建於大正7年(1918),是因應宜蘭線鐵路通車而設,如今功成身退,現在則是成為國道客運的候車室~~

之前在捷運市政府站等車時,看著噶瑪蘭客運的公車一輛接著一輛在旁載客上下車,真是熱鬧;而這裡也是車來人往,或許坐客運來宜蘭...........似乎也是不錯的選擇呢!!!



經過一天粉累的趴趴走,總算回到宜蘭車站,心中真是說不出的高興呢 ^ ^



好大一片白白的牆壁,應該是為了準備擺上新時刻表用的吧!!



以前都沒有注意過這個,拍個照當紀念 ^ ^



好舒服寧靜的太魯閣號,今天人超少,一路安眠到松山才被吵醒,真是好棒的享受呢 XD

自從在高中時拜讀《少年噶瑪蘭》後,才曉得宜蘭有個叫做噶瑪蘭的平埔族,也才了解到在蘭陽平原的開拓史上處處可見這一族的孤獨身影.........今日來到舊稱五圍的宜蘭市閒逛---這個早在噶瑪蘭時期便是蘭陽平原的政經重心。看了不少東西,想起不少事情,也多了一些見聞,噶瑪蘭的故事,我會永遠銘記在心中...........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