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大池、龍潭南天宮、龍潭龍元宮、龍潭武德殿、龍潭聖蹟亭、龍潭七十三忠義廟.....。龍潭舊市區不但路名幾乎都很有意思地皆有"龍"在內,附近諸多景點也是相當值得一遊的呢 ^ ^
龍潭大池

龍潭早期是凱達格蘭族(Ketagalan)霄裡社的地盤,乾隆年間漢人進入虎茅庄(桃園),來到八塊厝(八德)與知母六合闢霄裡大圳,漢人亦在此時入墾,當地有一大池,俗稱菱潭,天旱來此祈雨有效,又稱靈潭《淡水廳志》記載"靈潭陂,在桃澗堡,距廳北五十里。乾隆十三年,霄裏通事知母六招佃所置。其水灌溉五小莊、黃泥塘等田甲。相傳昔旱,莊佃禱雨於此即應,故名",後又稱雨天有龍出沒潭中,又稱龍潭,即現今的龍潭大池,當地聚落原名靈潭陂庄,清末已改稱龍潭陂庄,日治初期成為桃園廳大嵙崁支廳龍潭陂區桃澗堡龍潭陂庄,1920年改制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龍潭大字,戰後成為桃園縣龍潭鄉龍潭村,龍潭龍元宮位居中心,不過地名由來的龍潭大池卻是位於昔日的四方林庄,目前屬於上林里~~

早期因土地不利農耕,故人口不多,同治年間因淡水開港,洋人對台灣茶葉需求激增,當地因氣候土地適宜而發展種茶業,透過境內位於大漢溪上游的三坑子聚落的港口運往下游,後因桃園大圳興築致水位降低而沒落,至今當地仍不時可見大片茶園,日治時期在龍元路一帶發展出的街肆商鋪在今日仍是龍潭最熱鬧之處,龍元路甚至有龍潭老街稱號,位於街上的龍潭龍元宮亦是當地最重要的宗教聖地~~

今天就是龍潭大池、龍元路、龍元宮、龍潭聖蹟亭輕鬆愜意的趴趴走~~

龍潭大池

坐車來到新竹客運龍潭站下車,信步走到龍潭大池南天宮山門旁,漫步九曲橋來到位於湖中的南天宮,被氤氳水氣包圍下有股超脫塵世的美感~~

清晨的龍潭大池波光粼粼,天氣真是相當好呀 !! 廟旁就是著名的龍潭大橋,待會兒去逛逛吧~~

龍潭南天宮

龍潭南天宮建於1972年,位於龍潭大池中央,是龍潭地區規模最大的廟宇,廟宇建築共分三層,分別奉祀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因此位置擁有與世隔絕的清幽恬靜,猶如天界南天門,所以命名南天宮~~

龍潭南天宮

廟宇二樓兩旁牆壁將大悲咒和對應的神明都列在牆壁上,相當奇特的畫面~~

龍潭大池

俯瞰龍潭大池,與乳姑山相映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不論是剛剛走過的九曲橋,或是滿月橋畔的一泓清潭,都讓人看了個目不轉睛~~

龍潭大池吊橋

即便是清晨,龍潭觀光吊橋仍吸引不少人前來駐足散步。

龍潭大池

南天宮、吊橋、龍潭大池,彼此相映成如此的美景。

龍潭大池

波光湖面金光閃耀不停,在龍潭大池遠眺雪山山脈,心情還真是相當愉快啊!!

龍潭大池

散步龍潭吊橋,果真只有在此才能深刻體會龍潭大池的水色風光,尤其是微風吹拂湖面帶起的陣陣漣漪更是深得我心。悠遊湖畔小徑,感受大池靈氣,不論是滿月橋抑或是湖濱涼亭,都美得好像一幅山水油畫~~

巫秀夫銅像

巫秀夫銅像是位於龍潭大池畔的二座半身人像之一,為了紀念他在1977年為救在龍潭大池溺水民眾而不幸身故的拾己為人行為,其精神值得大家敬佩。

鄧雨賢銅像

鄧雨賢銅像是位於龍潭大池畔的二座半身人像之一,這位台灣歌謠之父的傳奇故事只要是老一輩的台灣人幾乎是耳熟能詳,尤其是他創作的"四月望雨"(四季紅、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都是瑯瑯上口的好歌,不過直到今天才曉得他原來是龍潭的望族,他的曾祖父鄧兆熊我反而比較熟悉,原來他除了建立芎林文林閣外,還參與了龍潭聖蹟亭的興建~~

鄧雨賢生於龍潭,晚年在芎林教書,也算是走上了先祖的腳步,如今在芎林、龍潭的兩座鄧雨賢公園都見識過了,也才慢慢對這位台灣歌壇前輩有更深入的了解~~

龍潭大池

站在滿月橋上面觀看龍潭大池碧波搖曳的畫面是很讚的視覺效果呀~~~

龍潭南天喀

繞著龍潭大池走來到一處人多的地方,原來老人會館也在這附近!!遙望龍潭南天宮背面、背倚大池的廟宇其實不常見~~~發現南天宮比較正式的入口,所以九曲橋名氣雖然但主要是遊客取向!!在這兒與不少疑似來進香的人擦身而過,看來南天宮算是這一帶的信仰中心呢!!

待在湖畔平台休息應該是很愜意的一件事!!可惜就是陽光太大,多待一刻也受不了 +_+

龍潭老街的陵源商店

走在龍元路,傳說中的龍潭老街,只是街屋大多翻新不見舊貌,突然被路邊某棟老屋吸引住目光,上邊有"陵源"字樣,應是昔日商店的店號,,在這一片現代化建築中,還能看到老街上殘存的舊屋,還真是有點令人感傷。

它就這樣靜靜地座落在龍元路旁,不曉得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呢!!!

龍潭龍元宮

不一會兒就來到龍潭龍元宮,建於道光五年(1825),主祀神農大帝,現貌是1994年改建而成,每年4月的五穀爺文化祭是當地重要慶典~~龍元宮不是很大,卻是當地著名的信仰中心!!附近商家生意超好,廟內香客也不少,不愧是龍潭大廟,格局非同一般~~

這裡奉祀的神農大帝相當明顯與台北保安宮的大不相同,並非傳統的袒胸露臂、腰圍樹葉、手持稻穗或草藥的形式,而是以衣冠完整的文官造型出現,與台南開基藥王廟相同,相當少見!!

嘗草明農匾額

"嘗草明農"匾應是大正五年(1916)由鄧兆熊後裔九大房等敬獻,但又提到庠生鄧兆熊率男廩生逢照拜撰.....看起來應是鄧兆熊曾題字獻匾,後來他九個兒子的後代再重製獻上的吧 ?

百穀用成匾額

"百穀用成"匾額也有大正五年(1916)字樣,不過看起來好像是後來貼上去的呢!!

萬世永賴匾額

"萬世永賴"匾額是道光29年(1849)由合衿著士庶敬獻,這是廟內最久遠的匾額,也是歷經多次改建的龍元宮唯一倖存古物。

恩普海國匾額

"恩普海國"匾額也是大正年間的匾額,清朝的匾額反而是比較少的哦!!

龍潭武德殿 vs 龍潭國小老房子

挨著龍潭國小旁有一整排的老房子,應該是日治時代的房子,或許是以前的教師宿舍!! 相傳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擔任龍潭國小教師時曾在此住過,看這情況,應該不會改建了吧!!難得可以保留下來,不曉得多年後還能在此見到同樣的景像嗎??

在派出所後方看到一個老房子,赫然發現它就是龍潭武德殿,而且只能見到側面,正面完全被擋住,看這情況似乎已經變成警察局的倉庫了,如果沒人維護,處境堪憂啊!!趁著沒人時趕緊拍一張做紀念!!

往東龍路的菜市場方向也可看到一排老房子,如果菜市場不改建,這一帶大概就是會一直保存下去吧!!這樣也是不錯啦!!也算是為龍潭留下一些時代的遺跡。

黃梅生紀念館

往北二高方向走去,在東龍路、新龍路口見到一棟高大又典雅的中國式建築,原來是黃梅生紀念館,若在裡邊登高望遠應該可以看到相當不錯的風景!!!

黃梅生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乾隆年間與兄弟跟隨父親黃應文來台,定居龍潭烏樹林,經過一番辛苦拓墾建立黃家基業,後來其父帶長子回鄉,在台事業由黃梅生帶領兩位弟弟繼續發展,後來黃家子孫漸多,後移居龍潭上林。黃家後代因感念黃梅生的披荊斬棘的精神,充滿展現客家人不畏艱難的性格,於是在1990年決議興建黃梅生紀念館,所以亦可稱其為黃氏宗祠~~~

據說當初耗資數十億元才打造出這麼一棟氣派華麗的建築物,每年除夕、元宵、端午、中元、重陽都會開放大門除夕則發放獎學金,現在是龍潭知名地標~~

龍潭聖蹟亭

龍潭市區大致走了一遭,往聖亭路上走著走著,便來到著名的龍潭聖蹟亭~~建於光緒元年(1875),由龍潭當地的文光、崇文、拿雲三座詩社為了提振文風而捐資興建,光緒18年(1892)、大正14年(1925)皆有重修記錄,1975年名列三級古蹟,1979年由鄉長李騰騰芳主持維修時增建第一進庭園及山門牌樓(這處牌樓在1994年差點因道路拓寬被拆,後因被認定為古蹟附屬建物而保留),1999年縣府出資重修,目前是由台積電負責維護修繕~~

雖是敬字亭,但因擁有完整的庭園花苑,還有燦然精緻石雕藝術與文學造酯優雅的石刻碑文,在在都顯示客家人崇文敬字的精神,是臺灣敬字亭建築的少見佳作,非常值得一看~~

另一個建亭由來傳說則是當時龍潭有兩座山,冬瓜山(男人的象徵)和乳姑山(女人的象徵),而當時居民生活不好,身體也很糟(由其是婦女,聽說當時女性經常臉色蒼白且體力不佳),聽說是這兩座山與龍潭大池交會影響所致,而當時傳言:火化寫過字的紙制煞效果可是比符咒還要靈驗,所以當地居民決定建聖蹟亭以制煞。

於是便把聖蹟亭建在竹窩子這個地方面對關西錦山與鳥嘴山,把冬瓜山與乳姑山分開,這樣可以抑止冬瓜山與乳姑山交集於龍潭大池,影響婦女健康。相當有趣的傳說,不過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囉!!!

龍潭聖蹟亭石獅

從聖蹟亭的牌坊看遠方的葉山樓(龍潭怪屋),果真是奇怪的房子。散步園區時發現入口的其一隻石獅(母獅)被偷走了,只留下公獅默默的守護這裡。

外邊的有座用紅磚砌成的爐子,外型與聖蹟亭本體爐子似乎不同,猜測應是祭祀活動時燒金紙的地方吧!!遇見日治時代的石燈籠,應是大正年間那次整修出現的,不過在上邊沒有見到大正字樣~~至於聖蹟亭旁的土地公廟,不曉得是否與聖蹟亭同一時期建立的呢??

龍潭聖蹟亭

龍潭聖蹟亭是臺灣現存最大的敬字亭,包括了建築群和完整的「聖人形」對稱空間的庭園,還有中軸線貫穿「三進」庭園的「朝聖之路」,表現出「小中見大,空靈莊嚴」的中國庭園藝術。今日時間選得還真是剛剛好,連影子都相當對稱!!!

據說庭園間有七個「尖」(四個門柱尖、兩個筆柱尖和亭頂葫蘆尖),若把中央五個尖聯起線來,能形成悠遠的透視三角形,使園林更具有層次感,使得園林面積雖然不大﹝聖蹟亭園林縱身46公尺70公分、寬21公尺70公分﹞,卻能產生延展空間的視覺效果。

龍潭聖蹟亭

惜字亭主爐台古意盎然的外觀高約一丈八公尺,由台座底部至爐體頂部遠望像三角形。大致結構分圍爐頂、爐體、台座、紅磚護欄、壇、台。分成三層建築:

上層六邊形:(龜殼) 代表長壽
中層四邊形:(四象) 代表四方各地
下層八邊形:(八卦) 代表避邪

亭前供桌後方有太極圖案,用來祭祀倉頡。這裡與之前見過得幾個敬字亭相比,這裡格局較大,也莊嚴多了。

龍潭聖蹟亭的石筆

這兩根高高的圓柱,形狀似毛筆,便是文昌石筆(據說1985年時文昌石筆曾被調皮的小孩給弄壞過,真不曉得怎麼弄的?);文昌筆柱旁有長石椅。 筆柱有寬大的基座,下端粗,往上漸漸縮小﹝下端圓周約106公分、頂端約94公分﹞,造成視覺上的崇高感,頂端有筆頭,與二進門柱上的筆頭形柱頭裝飾相協調,真是相當符合敬字亭的內涵啊!!

龍潭聖蹟亭

< style="layout-grid-mode:both">方形的壇體四腳處裝飾了< style="line-height:24px; text-indent:0px">奇獸─螭龍。傳說中螭龍會吞食自己的腳,所以這壇腳裝飾又叫"螭龍吞腳",仔細看還真像是在吞食自己的腳呢!!

上方與祭壇交會處的裝飾則是鮑魚雕像,兩側則是卷草紋飾,日治時期街屋山牆常見建築元素,沒想到這麼近距離就能見到,更為此地增添不少西洋風情。

龍潭聖蹟亭

亭子正面兩旁柱子上書「鳥喙筆鋒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 其中的鳥喙筆峰光射斗詞句由來是因為正對著爐體的前方有座位於關西的鳥嘴山,而龍潭墨浪錦成文的詞句,則是代表著龍潭的文風將盛,人才備出。

中間爐門邊又有「文章到十分火侯,筆墨走百丈銀瀾」對聯,文情浩闊,氣沖斗牛,充分表現了千古傳承的文風。其中石板鑿開的爐口,已經歷一百二十年的煙薰火燎,呈現一片烏黑< style="layout-grid-mode:both">。至於正中爐口上方則是深刻凹陷的端整八字< style="layout-grid-mode:both">「過化存神」、「文運宏開」的點題文字。過化存神四字包含中國文化深邃哲思,在此說明了敬惜並焚燒字紙的行為,使文字精神長存於世;而文字有神,可以通天,自然文運宏開。

龍潭聖蹟亭

亭子的右側,中層柱聯為:「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丙為火,識丁是識字的意思。人若敬惜字紙,付諸火化,來世便能不做文盲。這在文盲眾多的舊時代中,是很有激勵作用的話語。壁上是大正十四年(1925)整修時所刻的碑文,叫做"重建聖蹟亭誌",裡邊提到書寫碑文的鄧賡熙,是鄧雨賢的七叔公。兩側都有碑文,後邊則有一個後天八卦圖~~

由於壁面能刻字的地全都用遍,下次再整修可就沒有地方可以刻碑文。不過光緒十八年(1892)時似乎曾整建過一次,但沒有留下紀錄,所以一切皆不可考。

龍潭聖蹟亭

兩邊的對聯原文是:「文章炳於霄漢,筆墨化為雲煙」同樣描述焚字紙的行為,卻說及筆墨火化後,高入雲霄河漢,意境瀟灑。亭壁上共有兩塊不同年代的碑文,上邊是大正14年(1925)的"重建聖蹟亭前賢記",下邊則是光緒元年(1875)時落成時所刻的"創建龍潭敬聖亭碑記",在碑文左下方的署名為鄧觀奇,又名鄧兆熊,清代九芎林庄秀才,他可是個名人,芎林文林閣就是他創建的,加上也參與龍潭聖蹟亭的建成,對於推動龍潭文風教化真是不遺餘力,他也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曾祖父喔!!!

碑文提到的鄧逢熙(鄧瓊鳳),是鄧兆熊長子,也是鄧雨賢祖父,至於對於龍潭聖蹟亭興建有大功的黃龍蟠,名字亦在其中~~

獅子滾繡球含寶劍

聖蹟亭基座三面石雕之一:「獅子< style="layout-grid-mode:both">滾繡球含寶劍」。獅子勇武、能鎮妖邪;牠口含寶劍對比於前兩幅的吐玉書、銜經典,合起來便有了「文武雙全」的意涵。這隻獅子不但銜劍,足下還滾繡球,生動自然,活靈活現。         

麟吐玉書

聖蹟亭基座三面石雕之二:「麟吐玉書」中,麒麟為仁獸,也是傳統儒家心目中仁愛與智慧的象徵,麟吐玉書因之成為孔廟特有的裝飾圖形。這片浮雕上的麒麟除了口吐玉書外,腳還踏了吉祥物品─葫蘆及號角。

鳳鳥銜書
 
聖蹟亭基座三面石雕之三:「鳳鳥銜書」----鳳鳥代表了教化,在這幅浮雕中,有鳳來儀,口銜書本於雲端之上,造型優雅動人。

龍潭聖蹟亭

過了頭門之後則是祭台,用來祭天,在平台上其實原本是有麒麟香爐的,因為失竊了,因此換成瓷製香爐,平台底座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古色古香的,過了祭台之後便是供台,這是祭祀倉頡

大正十四年(1925)改建龍潭聖蹟亭,因為其位置太過於偏僻看了覺得不太舒服,所以就把原本座落方位的「亥山巳向」改為偏東十五度,並將爐台的方向改為「乾山巽向」,面向雪山山脈的鳥嘴山,主體則維持不動。第二次整修增加了庭園設計,庭園設計就像是中國是的三進庭園。為什麼要面對關西的鳥嘴山呢??因為鳥嘴以前在客家人的說法是指鳥嘴的筆鋒越尖表示學識越淵博,可惜我看不出哪一座山是鳥嘴山 XD


聖蹟亭頂端是六角形的亭頂。正面浮雕「雙龍搶珠」,中間本有聖蹟兩字,現已日久風化不見了。也正因如此,亭頂特別顯得古樸動人。< style="layout-grid-mode:both">上層為通煙透火的亭層,傳說中焚化字紙時,片片文字化作蝴蝶,< style="layout-grid-mode:both">紙灰所化之蝶,便在此經葫蘆頂翩然高飛而去< lang="en-us">。葫蘆來源甚古,它象徵陰陽和合、生生不息< style="layout-grid-mode:both">。六面形亭頂,「雙龍搶珠」浮雕兩旁,分別刻有「光燄萬丈」、「風動四方」八字

重建聖蹟亭捐題碑記

某塊有不起眼的石碑是大正14年(1925)的"重建聖蹟亭捐題碑記",只有人名,並未列出捐資數目~~

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

接下來到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看看,乙未戰爭時期桃園共發生四場大型戰爭,第三場龍潭陂之役是1895年7月的安平鎮之役結束後,義軍退守龍潭陂,鄭逢照組成安民局與鄉民防守日軍進犯,義軍將領魏阿盛率領75位客籍先民協防,最終不敵日軍強力火力而淪陷,魏阿盛等義士共73人在龍潭竹窩子被逮捕並被日軍處死,忠骸合葬後人稱七十三公~~

1973年將墳墓改建成忠烈塔,1983年興建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龍潭鄉公所每年皆編列預算提供春秋二祭儀式使用~~

廟宇位於聖亭路133巷,入口上方額書忠義廟,後方高塔即忠烈塔,正殿供奉抗日烈士七十三公之神位,兩側供奉福神、社神,似乎分別指土地公與后土,裡面只有兩位老人家在用客家話聊天,我這個外地人進來也不瞧一眼,真是悠閒啊!!

新竹客運龍潭站

今日龍潭天氣甚好,遠方山巒稜線景色都看得一清二楚!!

每次看到新竹客運龍潭站都覺得很兩光,因為待會兒要回中壢,所以要在對面的馬路搭公車~~蝦咪,公車站牌居然北龍路往北再過去約十幾公尺的地方,好奇怪的設計呀 @_@


今日在龍潭大池附近小晃一下,從龍潭天南宮逛到龍元宮,可惜龍潭老街已不復往日風華。還有就是龍潭聖蹟亭比想像中還要有內涵,整體收穫相當不錯!!看到許多以前只會呼嘯而過而不曾駐足欣賞的景色.......................原來龍潭是個不錯玩的好地方啊 XD


arrow
arrow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