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唸了四年書,台南市的大小古蹟卻一次也沒去過(只去過赤崁樓,還是因為歷史報告的關係),連常常經過的小西門也都視而不見,直到了畢業多年再回來此地,不過心境已不是當年趕作業的大學生,希望能以更成熟的角度看待這些歷史文物。 





從台南車站往青年路方向走便可到達城隍廟。雨後的清晨格外冷清。



這裡是台灣最早的城隍廟,也是神格最高的城隍廟,建於永曆23年(1669年),即便府城已更名台南,它還是使用臺灣府城隍廟的名字,地位非同一般,據說目前只有因台灣建省而升格的新竹城隍廟可與之相比擬。



入門便可看到府城三大名匾之一:爾來了。



算盡人間善惡的算盤,高高地掛在上方,似乎宣告無論在人間的善惡無論大小,皆會在此算得一清二楚,任何人都是躲不過的。



正殿神桌兩側便是七爺八爺,好在採光似乎不錯,不致太陰森。



兩旁便是二十四司,聽說『學政司』、『考功司』是最熱門的??



後殿便是祭拜觀音大士。



相當有意思,以昭和紀年的匾額。



後殿的後方便是一涼亭,真是簡單的擺設。



彷彿是四周狹窄的民房中一個小小的公園。



旁邊有一個拜福德正神的地方,似乎還兼作月下老人呢!!



一旁的側殿便是擺祭祀用的文物,似乎還有個文物館,不過今天就不去了。



明太祖洪武元年封城隍為神,雖然三年後便廢止了,但城隍爺的官位便從此立了下來。



那個八角形的壁畫似乎以前是個門,現在被封了起來。



"爾來了",相當有警示作用呢!!



往東門圓環的路上便可到達台南東獄殿。

相傳是永曆27年(1673年)由鄭經所建,後來的清領與日治時期陸續都有修建,昭和17年(1942年)因拓寬嶽帝廟街而拆除三川殿,1979年再度因道路拓寬而拆除拜殿,後再增建後殿,而形成如今廟門與原正殿神龕緊鄰馬路的畫面。



與一般查到的資料不同,應該是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所建才是。



入門附近多古老的東西,不過以前的正門並不在此,歷經二次道路拓寬,才變成今日的模樣。



正殿是供奉地藏王菩藏,可以看到民間佛道融合的信仰。



後殿陽光不太容易照進來,有些陰森,卻相當符合東嶽殿的特質。



後殿拜的是酆都大帝,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城隍爺是一審法官、酆都大帝是二審法官、東嶽大帝是三審法官,還真是相當有趣的比喻呢!!



廟旁的一角有倒在一旁的石柱,應該也是有些歷史了,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呢!!



前殿拜的正是這間廟的主祀神尊---東嶽大帝,掌管陰間所有事務的最高統治者,剛好正好有人在改運,不敢太打攪,看一下便閃人。



從新樓路走過去便是台南神學院,不過今日似乎大門深鎖哩!!





典雅的建築風格,原來在台南市區的角落也可以看到這種建築物啊!!



幽靜的走廊,在清晨有種恬靜的感覺。





難怪這裡會成為婚紗照的熱門景點,怎麼看都不厭煩!!



如果說基督教在北台灣的代表人物是馬偕,那在南台灣,巴克禮便是不二人選,他對台灣的貢獻頗多,除了是第一個推廣白話文運動的人,也創辦了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而在日軍侵台時與日軍和談使台南市成為與台北市並列當時乙末戰爭時唯二不流血的城市,而且也創建了台灣第一個西方的大學---『台南神學院』,不勝枚舉的事蹟,不過名氣不是很響亮,至少我在台南唸書時就沒聽過的他的名字(其實是我自己太孤陋寡聞了),馬偕倒是常常聽到呢!!



可取名為"祈禱"的照片。



從大門望過去,對面便是神學研究院。



走在椰林小道上,感受優美的環境。



太陽出來囉!!





彌陀寺也算是個古蹟吧!!這應是當年紀念整建時募款者的姓名石碑吧!!上方才寫著嘉慶的年號,左下方卻寫著某某董事,真是時空錯亂。





走到一半,看到怎麼有在整修的日式老房子,目的應該不是為了要住人才對,可能是要當作歷史遺跡來對待吧!!期待它將來整修完成的一天。



來到修禪院外面,看著外面這堵牆,單從外邊來看,完全看不出它就是府城現存的唯一內陸砲台---巽方砲台。



建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當時二座銃樓中唯一保存下來的銃樓,如果手上沒有資料,根本不曉得府城東南方還有這座古蹟,再加上又是在修禪院內,難怪今天只有我一人來參觀。



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可以看到一旁有建成年代的道光丙申年。



上方有石桌石椅,夕陽西下,涼風襲來,雖然有破壞古蹟的疑慮,相信在這裡休憩的感覺應該相當不錯吧!!



來照個水濂吧!!



路旁經過一間聖公廟,有古蹟編號,但似乎早已被人遺忘,彷彿在現代化的城市裡尋求生存的空間。



大東門是我以前在台南唸書時經常走的一條路,對這個城門印象頗為深刻,卻從來沒有來拜訪過,今天就決定來看看啦!!



近看還真是滿宏偉的嘛!!



這是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所立的石碑,石碑內容字跡不清,不過大致上是說: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予以勒索。可以想像當年大東門商民往來的榮景。







大東門內外各題"東安門"、"迎春門",城門下似乎是流浪漢的休息地,可以看到滿地的酒瓶呢!!





來到了樹林街與慶中街附近,可看到目前殘餘城牆最完整的南門段遺址,是用三合土製成,所以異常堅固,搭配上女兒牆,還真有台南府城的感覺。



只見汽車呼嘯而過的台南女中後方的林蔭大道。



要看大南門,就必要要到南門路、樹林街口的公園內才行呢!!(遠方的建築物是日治時代的台南放送局)



前方就是大南門的外城城門,經過多次整修,加上又曾毀於颱風,現在的是用鋼筋混泥土建成,已經看不到什麼古意囉!!



強烈懷疑那"民國"字樣原本是刻著"昭和"!!



內、外城門不呈一直線,是為了防止敵人可以直接侵入城內的設計。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可以看得出來是與大東門同一時期的建築形式。



城樓兩側各有一棟小房子,不曉得是做什麼用途的。



半月沉江,這個角度來看就真的很有甕城的感覺呢!!



字跡依稀可辦的寧南門。



從下往上看的角度不錯。



公園的另一角是全台現存最大的碑林,昭和9年日本為了辦台灣博覽會,著手整建大南門,將附近闢為「綠園」,並搜羅古碑殘碣陳列展覽。1977年修建「碑林亭」,亭中展示清朝府城時各時期石碑。來這裡可一窺當時先民的生活。



吳園的創始者吳尚新的墓碑,靜靜地躺在碑林外的角落,要不看到一棵樹的後方有"甘棠遺愛"的高大石碑,再往前發現才看到這個古樸典雅的墓碑,在完全沒有任何指示解說下,要注意到這個幾乎被樹木草叢蓋起來的地方還真是相當不容易。當初並不曉得這個墓碑的主人是誰,回家查資料才曉得,這裡只剩墓碑而已,在這大太陽下此地仍是難見天日,如果在平常時候可能就會有點陰森,以吳園現在的名氣,將這裡稍微改造透光一點也不為過吧!!



這應該是從五妃廟搬來的吧!!



接風亭的建築格式,原來也是可以印在石碑上的啊!!



感受一下碑林的氣氛。



繼劍潭古寺後,第二次看到奉憲示禁碑。後來才發現,這種碑在台灣還滿多的呢!!



看到這個石碑才曉得吳尚新墓碑後方的"甘棠遺愛"的代表意思。



改建台灣府城碑城記,這對府城開發可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呢!!



一旁樹上休息的琉球紫蛺蝶。

府城歷史悠久,值得細細品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恩恩 的頭像
    小恩恩

    郊外踏青去~~

    小恩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