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台中地區重要海港門戶的梧棲老街,如今街上的榕樹下豆花、林異香齋名氣還比較大,原來聲名遠播的新天地餐廳亦是發源於此,還有一間百年前台中七媽會主角之一的梧棲朝元宮...........前往台中海濱遊玩時可順道來此一遊,短短一條街,有著說不完的歲月風華~~
旅行日期:2016.10.17
歷時多年的台中鐵路高架化近日達成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台中火車站終於完工了 !! 挺好奇新站長啥樣 ?
雖然火車站所在的舊城區已有些沒落,但隨著台中新站的啟用,或許未來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發展才是,剛好趁這個機會,探望一下新台中車站,再順道去拜訪梧棲老街吧 !!
嘿嘿 !! 坐著高高在上的列車抵達台中市區的感覺還真好玩~~新站沒有舊站的歷史風韻,說不出好壞的站內空間設計,要等全部工程完工後才能一窺全貌,目前看到的車站大門...... 似乎是朝向以前的後站空間~~
初探後站,沒有前站的繁華熱鬧,很有寧靜的fu,來往路人甚多,可謂門庭若市,但幾乎都是要去前站的 XD
因為新站尚未全部竣工,所以還得經由舊站空間通往前站~~
漫步不再火車轟隆作響的昔日月台,好懷念以前那段在此等車的歲月。這樣的臨時通道不知能維持多久,畢竟同樣的台中車站舊站體,作為火車站使用與未來可能成為展覽空間,兩種方式所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
台中地區幾家公車都坐過,台中客運倒是很少搭乘,難得來到這處與台中車站隔著建國路相望的台中客運總站,經常見到卻是從沒來過,今次算是初次到訪,只是這裡沒有我要搭的班次,要到中正路才有哩~~
今次預計要去的梧棲老街,從沙鹿車站出發往北到臺灣大道那裡搭車的方式不僅近也快(班次多),但為了嚐鮮新台中車站,繞點遠路,其實也不錯啦,搭上台中客運307,上車小睡一下,醒來就到啦 !!
這樣也要一個小時哩 @_@
因為路線的關係,選擇在梧棲國小下車,梧棲老街就在不遠處,先來欣賞一下校門口的故事牆,裡邊介紹關於它的點點滴滴~~
梧棲舊名五汊,據說古牛罵溪出海口是一潟湖,水流至此分為五條蜿蜒水路(頂塭溝、下塭溝(下湳溝)、大溝、河城溝、大庄溝),故而得名。由於出海口有沙汕擋沙,於是港灣條件成形,船隻可在此停泊或順流而上,稱做五汊港,陸路交通可通往清水、沙鹿、彰化,海上交通因鄰近鹿港,因此與其關係密切~~
早期居民是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沙轆社,相傳康熙末年已有來自泉州安溪的王承紹入墾,雍正初年漢人嚴玉漳向沙轆社土目蒲氏宇加著贌得南簡一帶荒地開墾,陸續有漢人進駐大庄、鴨母寮,當時的梧棲市街仍是潟湖遍布,居民初期多從事捕魚、養殖魚塭維生,潟湖淤積成田地後再從事農耕並向南發展,出現頂橫街、中街、下街等聚落,光緒12年(1886)台灣巡撫劉銘傳將樟腦買賣改為官營,霧峰林家下厝林朝棟獲得中部山區樟腦開採權,由於貨物主要透過鹿港出口,亦有從梧棲港轉運,他認為當地有開發潛力,於是招募佃農到草湳開墾,並設公館收租,此時梧棲市街開發便已大致完成~~
清朝雖有規定台閩對渡需透過正口,但是私口貿易仍便禁止仍不絕,乾隆35年(1770)便已與福建泉州惠安縣獺窟開始有大陸商船來此停泊交易,街市開始有郊商行棧進駐,大甲溪至大肚溪之間的稻米等農作物經此銷往大陸,卸載大船貨物的竹筏擠滿海口,所以又被稱做竹筏穴,直到道光年間,因鹿港淤積,所以港口地位提升,此時已取代南方的水裡港,成為鹿港貿易轉運港口而迅速發展起來~~
戴潮春事件爆發時,此地曾是清軍反攻彰化縣城的水路據點,同治七年(1868年)的"樟腦糾紛"亦是英商在此走私樟腦而與清廷交惡衍生的紛爭,1871年開始在史冊出現”梧棲港街”的記載~~
梧棲港在光緒13年(1887年)劃歸新設立的臺灣府臺灣縣,自此不再歸鹿港廳管轄並進一步成為官方核可的樟腦集散地,但同時也因港道淤積以致大型帆船無法進入,期間使用翻身港、安良港做為戎克船停泊港口,後來利用塗葛崛港作為外口,繼續扮演中台灣通往大陸的水路樞紐~~
日治初期屬於臺中廳牛罵頭支廳梧棲港區大肚中堡梧棲港街,1905年牛罵頭支廳與塗葛屈支廳合併為沙轆支廳,1920年合併週遭街庄改制臺中州大甲郡梧棲街,此時的梧棲港,靠著1899年被指定與中國大陸進行海上交易的特別輸出入港且設立稅務支署的優勢,仍維持一定的繁榮,由於負責梧棲船隻交易稅賦的淡水稅關塗葛崛出張所距離此地有五里之遠,為了防止走私而在1900年設立稅關監視署,1902年廢止。只是新興的縱貫線鐵道連結基隆高雄兩大港口的貨物運輸模式,使得此地繁榮不再,1932年撤銷稅務支署改設稅關監視署,商船不再往來,對當地是一大打擊,直到1939年開始的新高港(台中港)築港計劃再度為梧棲燃起生機,1943年將監視署改制基隆港務局新高出張所~~
直到二戰結束仍未完工台中港建設工程戰後一度沈寂,直到十大建設開始才又繼續興建,完工後成為中台灣的海運門戶,有著悠久歷史的梧棲港以觀光漁市的身份重新問世,卻搬到了清水,失去了與梧棲港之間關聯的梧棲聚落,只剩梧棲老街的巷弄間還能覓能些許當年中部大港的往日榮光................
道光16年(1836年)的《彰化縣志》記載"五叉港:海汊,在沙轆莊北",又記"水裡港之北十里有五叉港,現時小船常多停泊,宜將水裡港汛移駐於此",梧棲港開始躍上歷史舞台。同治年間的《臺灣府輿圖纂要》地圖裡標示"五汊港即梧棲港,大潮深三、四尺,近年新開竹筏港,可泊來船三、四十號",梧棲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梧棲地名源自五汊(因為台語發音接近的關係吧~~),歷年來名稱多變,同一時期可以存在眾多名稱(梧栖、鰲西、鰲棲.......),據傳梧棲之名由地方人士在1891年取自"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原來是這麼有靈氣的地名呢 !!
街上隨處可見寫著梧棲牌子的路燈,很符合港口意象,若能再來隻鳳凰就更棒了 ^ ^
從中棲路轉往梧棲路,本來嘈雜的聲音瞬間變得靜謐,街道景觀仿佛塵封在上個世紀,偶有幾輛象徵現代化的車輛經過,都讓畫面顯得有些突兀......這就是梧棲老街,好似竹南中港老街的進階版,週遭環境為觀光化曾經整理過,但.......怎麼看都不像是遊客會來的模樣 @_@
要不是有解說牌,還真不曉得這間三連棟日式街屋是曾擔任梧棲街長的陳明貴故居,據說他是書畫名家,有深厚的國學修養,並將其住處命名為育德堂,其對後代子孫的期許溢於言表~~
他任內比較著名的事蹟應該是在昭和三年(1928年)著手興建梧棲街役場(現已改建成郵局,其故居隔壁的立達大藥局即是以前的梧棲郵便局遺址),自此便不需借用朝元宮後殿辦公,現址已改建郵局,日治時期的梧棲郵便局卻是在其故居北邊~~
梧棲街役場戰後曾做為鄉公所使用,後來拆除改建,已不見昔日蹤跡,倒是陳明貴故居還是以前那個樣子,整條街上有故事的歷史建築不少,但只有它有解說牌,這方面應該可以再加多些,對於提升老街觀光絕對有幫助~~
看到路旁的穎川衍派,不禁想起樟腦糾紛中的下街陳家與頂街蔡家之間的對立;馬路對面的福川堂藥鋪,是梧棲名人黃海泉家傳祖業,傳說當地發展最旺盛的時候,大小行棧有五黃十八蔡之稱,這家藥行便是其中之一
轉進街角無人處,發現老店舊招牌,原來是相館,附近就有一家新穎店家,與它分別在不同年代各領風騷,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雖是街拍即景,卻道盡這條百年老街的滄桑風華~~
地震後重建的街屋適逢梧棲老街即將退出歷史舞台前夕,二戰結束到國府來台這段時間是此地最後一段燦爛時光,之後隨著兩岸敵對,失去港口優勢的此地便日漸蕭條,隨著相關行政機關東移,老街如今是暮氣甚深,街屋樣式仍維持地震後重建的樣貌,甚少光鮮亮麗的招牌......時代遺忘了這裡,商業氣息也難以沾染此地~~
看到圖中這座格局規矩方正的簡約房舍不禁多看幾眼,騎樓窗戶樣式有些似曾相識,一查才發現,原來以前是家醫院來著,乍看還真有那個fu呢 !!
梧棲老街的歷史相當悠久,從最早的頂橫街到後來的下街,在這塊梧棲聚落的菁華地段,見證梧棲港的興盛與衰退,因為1935年的那場大地震,改變了梧棲市街的面貌,現在看到的房子大多是在地震後重建,充滿了昭和時期的簡約建築風,洗石子牆面後邊是木造雨淋板格局,呈現的台灣日治時期街屋的典型架構~~
旁邊的空地據說是從前載貨牛車聚集地的下車埕,曾一度成為市場,現在則是做為連結街上兩間大廟的空間~~
梧棲朝元宮位於老街中段,面朝大海,號稱梧棲外媽祖,與另外一間更早建立,別稱梧棲內媽祖的大庄浩天宮同樣是梧棲地區主祀天上聖母的信重要廟宇,同時也是全台知名的媽祖廟~~
相傳創建於咸豐六年(1856年),不過由於梧棲港乾隆年間就有船隻停泊,當地人認為祭拜庇佑船舶出海的海神媽祖廟宇應更早出現,即是道光二年(1822)由鹽務司林啟德從湄州祖廟分靈而來,此次只是改建,水郊金萬順發起同業捐資動工,原建於梧棲海關舊址,同治三年(1864年)遷至現址,廟宇曾在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僅搭建簡易小廟做為神像棲身之所,1955年才由黃海泉發起重建,戰後陸續重建,直到1974年才全部竣工,廟前牌樓是1992年興建,信仰圈以昔日梧棲港街範圍為主(頂寮、下寮、中正、中和、安仁、文化、草湳等七里公廟,每個里又有各自奉祀廟宇,這一點倒與新化朝天宮與降內七廟的關係有些類似)雖然看起來是不甚華麗的小廟一枚,但它與湄州媽祖有著深厚關聯(明治44年(1911年)及大正四年(1915年)曾前往湄州進香),以及廟內收錄眾多的歷代文人書法雕刻,在參拜之餘,也很適合來趟見識國學之旅~~
據說朝元宮每逢媽祖壽辰、繞境出巡、廟會節慶經過當地廟宇,接駕的各宮廟會派信徒抬神轎朝向主轎位置來回奔馳、共襄盛舉,場面十分熱鬧,是當地特有習俗,2012年以梧棲走大轎名義登錄臺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
鎮守廟門的一對青斗石獅蒼勁質樸、古風幽然,其下方落款咸豐丁巳年(1857),應是當年由舊廟遷建至此的古物~~
朝天宮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使用大量書法文字取代雕飾壁畫,柱上的楹聯大多是中規中矩的詩句,但其它多是歷代名人墨寶的再現,遠看就覺得很特別,近看則是很驚喜 ^_^
連書聖王羲之的作品都出現了 !!
一旁落款的黃海泉是梧棲名人,1954年的朝元宮重建就是由他提議的,由於其本人擁有深厚的書畫修養,或許廟內滿是歷代名人墨寶的作法,與他有關也說不定~~
比對這些名人的書法字跡,與原作相似度極高,真的很用心,要給一個讚~~
朝元宮的匾額楹聯,可以見到不少政府高層人士題字,像是這塊1965年的"聖靈永昭"匾的落款人是白崇禧,下方各有一顆陽刻與陰刻的鈐印,其中一個看起來是健生,是其字號,還是第一次在傳統廟宇看到他的名字,小諸葛與孫立人是我較常關注的早期國軍傑出將領,所以此刻的心情有些雀躍呢~~
匾面文字提到的委員會居然是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就是那位1955年便負責重建朝元宮的黃海泉,歷經十年仍未完工的意思 ? 真是辛苦了,這麼重要的職位要非常虔誠才能勝任呢~~
廟內空間恬適淡雅,肅穆中帶著文學氣息,廟內隨處可見的書法雕刻看了是教人賞心悅目,三川殿擺放著兩座鳳輦,估計應是在繞境時才會使用,退色的紅漆藏著古廟氛圍,悠遊其中,很放鬆呀 ^_^
連出師表都有耶~~太有意思了,諸葛丞相,請受小的一拜 !!
看到這塊"天后蔭遠"匾上有黃國書的名字,再想到三川殿石柱上有張道藩的落款,沒想到曾任立法院長的兩位政治人物先後在此留下足跡,他們的人生經歷都相當特別,一位是晚景淒涼的國軍台籍客家將領,一位則是與蔣碧薇之間那足以名留中國藝術史的愛情故事....................
"永康四海"匾是泉郡晉邑祥江商船戶蔡隆順在同治十年(1871年)所立,是廟內年代最早的匾額,堪稱鎮廟之寶~~
廟內一角存放的這楨泛黃照片看得出來年代遠,拍攝於大正六年(1917年),是七間媽祖廟神像的合照,仔細一看可以發現梧棲朝元宮媽祖位居相片最上方,而且是在鹿港天后宮媽祖神像隔壁,更在新港奉天宮及北港朝天宮之上,很有深意的照片,似乎隱約在說明朝元宮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 !! 據說曾得到湄州天后宮的認證,在強調輩份的眾多台灣媽祖廟之間,份位僅次鹿港天后宮~~
聽說是當年臺中區長林耀亭為了慶祝台中火車站及第二市場落成,由台中萬春宮、旱溪樂成宮主辦,邀請包含彰化南瑤宮在內的媽祖們,一齊在台中公園附近空地舉辦七媽會,因為這七間廟宇是當時的香火相當鼎盛,所以吸引眾多信徒前來朝聖,一個多月的祭典進行期間總是聚集大批人潮前來膜拜,是當時中台灣的一大盛事~~
據傳2017年台中市將再次重現這百年前的七媽會祭典,屆時七尊媽祖神像還會如何相片的位置一樣安座嗎 ??
如果可以見到朝天宮與奉天宮媽祖並坐的畫面,那可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時刻.......期待ing~~~
安坐神龕中媽祖神像來歷不簡單,因背後有福州賽西天佛店的字樣,一般相信是來自大陸,常見的說法是源自湄州天后宮,因而在當地被稱做"湄州媽",更有一說是湄州祖廟六尊開基媽之一,曾被施琅請出隨船平定海上戰事,事後再送回宮中,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又被稱做"開基媽",因此在1917年的七媽會,才會被安奉在鹿港媽祖旁邊~~
梧棲地區本就有一間守護人們海上平安的大庄浩天宮,後來才出現的梧棲朝元宮成為新一代的海神繼續保佑當地居民,大庄媽與湄州媽各有千秋,今日可以巧遇百年前七媽會的主角之一,很讓人驚喜呢 ^_^
p.s 大殿上那個被保護著的是明治44年(1911)由臺中廳梧棲港街莊水波敬奉的古香爐,如今早已退役,是廟內重要文物~~
若從正面朝拜,居然會看不到神龕裡的天上聖母,這才令人好奇前方神桌上的諸位媽祖娘娘神像,這才知不僅大小各異,而且來頭不小~~
廟內共有十尊神像,除了開基媽、湄洲二媽、鎮殿媽接受所有信徒奉祀,其它七尊幾乎皆與個別行業有關,例如水郊媽(米商)、食祿居媽(餐飲業,又稱市場媽)、船頭媽(船頭行)、港媽(竹筏業)、眾街媽(平時由爐主奉祀家中)、平安媽(居民自行奉祀,廟會才請到廟中供奉)、英烈媽(負責參與信仰圈內其他廟宇活動)~~
湄州二媽相傳是1908年由朝元宮委託獺江金合茂船東在泉州雕製一尊軟身媽祖神像,送往湄州天后宮開光,再返台接受供奉,當年還繞境大肚堡內五十三庄,足跡遍布大甲溪、大肚溪之間的大甲平原,是裡邊諸神像中最富宗教色彩的~~
國軍將領的題字不算少見,但直接寫上官銜全名的倒挺新鮮的 !! 海軍總司領梁序昭,以後會記得你的 XD
神龕兩側懸掛著大正九年(1920年)的一對木匾,內容為"湄島分支英靈顯赫"、"梧津威鎮懿德昭彰",點出了梧棲媽祖源自湄洲天后宮的緣由,對那個梧津印象最是深刻~~
如同鹿港叫洛津、鹽水叫月津、東港叫東津.........比起鳳非梧不棲的梧棲地名,更屬意一看就曉得與海港城市有深厚連的梧津二字,聽起來就很風雅呢 ^_^
這塊"功同覆載"匾額是明治戊申年(1908)由梧棲港區街司林嘉與敬立,獻匾原因可能與當年將湄州二媽迎回台灣有關,少見的明治時期匾額,但這職稱有些奇怪,那個時候的正確說法應是街庄長,1910年職稱變成區長,不過至少在臺中廳時期,還沒有街長的職稱~~
林嘉與這個人不簡單,他曾參與朝元宮在明治及大正年間的兩次湄州進香,長期擔任地方公職,日治初期便擔任梧棲港辦務署第一區庄長,歷任臺中辦務署梧棲港區街庄長、區長,以及第一任梧棲街長,直到1924年才退休,在這之前將近30年的時候皆是地方首長 !! 1909年獲頒紳章,日俄戰爭因協助軍方處理衛生事務而蒙獲明治天皇敕語獎勵,也曾協助梧棲公學校興建,總之是梧棲傳奇人物~~
下方那塊"慈雲遍地"匾額則是大正七年(1918年)臺中市民同獻,很有可能與前一年舉辦的七媽會有關,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匾上文字是由臺中廳長三村三平所題,能夠請動台中大家長來揮毫,代表朝元宮在日治時期與官方關係還不錯~~
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兩側則是韋馱、伽藍兩位護法,1897年成立的臺中國語傳習所梧棲分教場借用此地上課,1898年獨立成梧棲公學校(梧棲國小),1905遷出,後來成為街役場辦公場所,直到1931年梧棲街役場落成才遷出~~
想要一次遍覽中國歷代名人書法作品,親眼目睹筆劃彎折的筆觸刻劃,極力推薦,來這裡就對了 !!
梧棲老街上最經典的建築,就是梧棲警察官吏派出所 !! 位於朝元宮北邊,基層警察機構與地方公廟距離如此近的景況,頗類似大廟口派出所與桃園景福宮之間的關係,屋前兩株大樹生意盎然,將其門庭遮去大半,以致不易一窺全貌,若非特別留意,不小心就會錯過哩~~
依據《臺灣日日新報》在1899年9月13日及11月23日的報導文章,梧棲警察官吏派出所建築最早建於明治32年(1899年),昭和六年(1931年)曾重建,或許就是今日所見樣貌,外觀簡潔莊嚴,米黃色外牆讓剛正的公署氣氛不致過於強烈,整體建築窗戶不少,但使用上下推拉的平衡錘窗只有兩扇,門面許多地方皆使用洗石子工法,大門正上方那花草造型的雕飾有點像是肩章,不知是原本就有還是後來改的,畢竟要嘛就是旭日章,不然至少來個鴿子警徽,反倒是這種一般街屋常見的建築元素,出現在這兒是讓人猜不透 3_3 戰後成為臺中縣警局清水分局梧棲分駐所,在其遷移至新址後閒置至今,臺中縣政府曾在2004年對其修繕,201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做為街上最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應該可以好好規劃成當地文史展覽館,就算只是靜態文物展,也是很有魅力的,現在這樣大門深鎖、庭院深深的模樣,實在是有些可惜~~
關於這一點,林園的頂林仔邊警察官吏派出所活化再利用的例子,就做得非常好 !!
米黄色油漆與紅磚牆面有個很明顯的界限,不知有意還是無意,一看就知這連棟建築前後功能不一,可能前方是事務所,後方是警察宿舍~~
派出所後邊到東建路之間幾棟紅磚建築,是其附屬宿舍群,現在與大樹雜草是好鄰居,很有廢墟的樣子,不過依然能瞧見它嚴謹的格局,不論是門簷還是窗邊,全都使用水泥平拱來支撐,就連氣窗亦是如此,小地方也很講究呢...........這幅殘破頹圮的模樣,完全被世人遺忘,除非有人熊熊想起它可以拿來做什麼文創用途,不然就算再過幾年,應該還會是這般模樣吧~~
越到後邊建築越隨便的感覺,已經不是RC加強紅磚建築,而是一般的日式雨淋板木造平房,所以在荒廢後毀壞更嚴重~~
聽說北面還藏著一棟宿舍與防空洞,不過沒特地尋找,雖位於朝元宮,但也太有廢墟的fu,因為空間狹長而將宿舍群建在派出所廳舍後方,很有長條街屋的樣式~~
逛到後邊是東建路,這裡有座設有出入口的矮牆,應是昔日警察大人專用的,圍牆與朝元宮合為一體了~~
要不是來到這兒,根本不會發現原來朝元宮後殿屋脊中央的交趾陶雕塑是面向廟後,這樣才方便信徒欣賞 ? 而且很特別的地方是使用觀音娘娘與金童玉女做為主題,很少看到這種型式的,令人印象深刻~~
林吉安洋樓在眾多典雅街屋組成的梧棲老街中是相當顯眼的存在,空間寬廣的二樓露台極為別致,可惜外牆上的林吉安三字被遮住,乍看下完全不會發現,當時還在想,也算是街上知名商店的老屋,怎會找不到 ??
因為沒打算去吃大腸麵線,若是熊熊跑到老闆前面拍照好像怪怪的 @_@ 只好隔街亂亂拍,回去後再三確認,對啦,就是它,幸好沒錯過 ^ ^
p.s 旁邊就是當地知名美食---榕樹下豆花~~
1935年的墩仔腳地震造成許多災情,卻也讓梧棲老街改造重生,至今留下各有特色的洋樓街屋,大多是線條簡潔、外型典雅,像是這棟兩間建築,上邊有著洪福泰、裴同安字樣,外型如出一轍,似乎也曾經引領風騷,聽說其中一間以前是旅館,不知是哪一間 ?
新天地海鮮餐廳最早是由小麵攤逐步發展成盛名遠播的餐飲店家,它的發跡地就位在梧棲老街,創始老店雖已停業,但外觀格局仍保持著1945年剛開幕的樣貌,應該是說從昔日街役場到朝元宮對面的船頭行這一段街屋,不論是亭仔腳或是牌樓立面,即便歲月匆匆,依然容顏如舊~~
這間締造中台灣飲食傳奇的老店是街上另類特色景點,沒想到來訪隔天卻遭到祝融之災,內部木造裝潢傢俱盡皆付之一炬,損失的不僅是建築本身,更多的是當地居民共有的生活回憶,真是不知該怎麼說才好 +_+
日治時期為了分擔基隆港與高雄港的貨運,而打算在台灣中部興建第三座國際港口,昭和14年(1939年)選定梧棲港擴建成台中港,最初定名為新高港,取自新高山(玉山),當時總督府對它期許甚深,因應港區週遭城鎮未來會發展成新興港埠城市,計劃將梧棲、清水、龍井、沙鹿合併成新高市,但因為新高港直到日本戰敗仍未完工,此一計劃便被擱置~~
戰後幾經波折,台中港終於完工,成為中台灣門戶,新高市則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梧棲仍是那個靜謐純樸小鎮,單純因為看到新高二字的有感而發..............只是10月18日的火劫,這裡是否有受到波及 ?
林異香齋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糕餅店,就算站在店前觀望,也完全不會發現它是台中地區相當受歡迎的百年老店,梧棲伴手禮的最佳選擇,招牌商品是鹹蛋糕,其實裡邊賣的糕點都不錯吃,買了幾顆小饅頭當點心,居然也是超順口的,一口接一口,三兩下就吃光光 ^_^
縱然是擁有豐富歷史文化的梧棲老街,名氣還不及林異香齋,哈 !! 還是美食比較符合大眾口味呀 ^_^
往北經過錦成橋,看到這個寫著梧棲老街的形象招牌,剛才在中棲路那裡也有看到一塊,這就表示雖然梧棲路還未走到盡頭,但關於梧棲老街的部份已經結束了嗎 ?
此處是梧棲最早開發的地方,依地形分成頂崙、中崙、下崙,來自南簡庄的紀德在頂寮捕魚曬網,稱做網罟寮,李姓移民入住下崙之南,稱下魚寮,日子一久,網罟寮改稱上魚寮(頂寮里與下寮里的名稱也因此而來),後有紀子振與在下寮建房居住,因李姓族人不允,故南移大溝北方建屋,人稱紀塭堀,與北方李塭堀是當時梧棲較大聚落,後來聚落跨越大溝往南發展,才出現頂橫街、中街、下街等地~~
那條大溝即是錦成橋下的小河,看來政府當初有多加考證,才會決定將梧棲老街的入口形象擺放在這裡~~
五汊水域造就梧棲市鎮,物換星移來到現代,當年遺跡竟仍猶存,想不到錦成橋下那個水流涓細的排水溝,竟是那五條河流之一,當年可曾有載滿貨物的小船行經此處 ? 據說日治時期是當地人中秋節泛舟賞月的休憩地點,不經意間走過歷史痕跡......真的是滄海桑田呀~~
從梧棲國小一路走來,這已是看到的第三幅導覽地圖了,相關單位在這方面算是很用心,但內容差參不齊,不是太簡略,就是看不懂 !! 像這幅地圖將當地特色景點、廟宇、小吃全都列出來,讓人驚豔短短一條梧棲老街,竟有這麼多值得一探的地方,只是圖面因年代久遠有些剝落,難以找到對應的標示 3_3
卻也不是沒有收穫,原來除了梧棲街與頂橫街外,隔壁的西建街也是老街範圍,稍微探了一下,眾多古厝中只找到前台中縣長王子癸故居,遊走小巷的感覺還不錯啦,是療癒心靈的fu~~
當初聽到頂橫街是梧棲第一街的資訊時,就在想現在不知變啥樣,沒想到依然是以街道的模樣存在,而且還是沿用當年的街名,歷經朝代更迭的數百年仍叫做頂橫街,哇~~真是不簡單~~
這裡早就不是那個曾經引領風騷的熱鬧街坊,縱然保留不少紅磚街屋,但應已非原始樣貌,但與附近為數眾多的昭和風格老屋相比,還是很有從日治時期走到清朝的fu~~
從西建街繞了一大圈才來到梧棲真武宮,原來就在朝元宮對面,廟前棚子遮很大,繞了一圈才發現 +_+
廟埕空地早期稱做下車埕(長興宮前的是上車埕),因為當年駛進梧桉港的戎克船靠岸後,仰賴牛車搬運港口貨物,因牛車多停放在此而得名,附近居民大多是來自泉州晉江蓮塘,居民以蔡姓為主,道光29年(1849年)由郊行集順號蔡大聘、蔡虎斑、蔡金鈔出資興建真武宮(日治時期的《寺廟臺帳》記載道光26年(1846),水郊蔡金杯為了祈求航海平安與商業繁盛而發起建廟),供奉分靈自原鄉的神明---玄天上帝,建材與地坪多來自壓艙石,廟內有供奉一艘王船,目前廟宇仍承襲晉江傳統的18年一次大型的普渡法會,同時遙祭原鄉的普渡公,稱做十八年普,2005年蔡姓族人從大陸石獅蓮塘分靈普渡公入廟奉祀。1935年墩仔腳地震與1999年921地震皆造成損壞,後續皆有修復,並在2003年成為梧棲第一座古蹟,現貌是2009年修復而成~~
見證梧棲港在日治初期發展的總督府稅關梧棲支署的位置的就在真武宮廟埕右方,消失得很徹底,只剩停車場 3_3
梧棲真武宮是梧棲老街一帶最古老的廟宇,同時也是縣定古蹟,三川殿與正殿用拜亭連接,呈現工字型,樑柱工法多是泉派風格,神龕中央是玄天上帝,左右各有護法分別是大使公與武安王,這點有些困感,像是新化武安宮,大使公與武安王都是同一人,即是張巡,因是武將,所以形象威武。若是其他人,最有很可能的是別稱大使公的開漳聖王陳元光部將沈彪,不過考慮其與武安王在真武宮同為左右護法.......會不會是關係更密切的文安尊王許遠 ?
許遠有時被稱做二使公,外表是類似文官的祥和,相當好奇那位大使公神尊的真實身份為何,只是武安尊王都出現了,文安尊王通常也不會缺席,總覺得是許遠的可能性還比較大....完全是亂亂猜 ^ ^
廟身結構在關刀山大地震略有毀損,而後幾次修建皆以維持原貌的方式進行,今日見到木造架構典雅精緻,這是它被指定為古蹟的重要因素,1953的第一次修復將正殿四點金柱換成現在看到的石柱,據說廟內還存放一艘百年前漂流至此的王船,極具歷史價值~~
只是很不小心的都給它錯過了,曬太陽到有些昏頭,真糟糕~~
正殿內這座香爐有些奇特,爐腳下還有基座,而且是八卦造型,相當特別,充滿了道教色彩呀~~
這塊同治三年(1864)的"威昭瀛嶼"匾是真武宮重要文物,從落款"同治元年陸月統帶淡勇防甲進攻梧棲海埔厝等庄二年十一月隨同 丁觀察克復彰城皆叨"、"神佑同治三年三月吉日信官王楨、鄭榮仝叩謝"可知這是一塊與戴潮春事件有關的匾額。當年梧棲由於位居中台灣海路要津,戴潮春事件初期曾被戴軍鎮港將軍陳在占領,因可透過港口運補洋煙鉛藥,週遭泉州人聚落盡被催殘的同時,同為泉庄的梧棲卻受到漳籍為首的戴軍保護,出現”惟梧棲港、牛罵頭生理獲利數倍”的奇景~~
林占梅以梧棲一隅尤為平賊要隘,1863年2月派勇首蔡宇率軍攻下梧棲,之後梧棲由候補彰化知縣王楨及守備鄭榮駐守,同年新任臺灣兵備道丁曰健從新竹南下進攻,分水陸兩線出發,陸路由丁曰健率軍經由牛罵頭(清水)、竹坑南下,水路則由參將關鎮國與鄭榮以梧棲為據點駕船由攻入水裡港,再合攻葭投庄(龍井茄投),將大肚溪北岸戴軍一一擊敗,創造攻佔彰化縣城的契機,年底收復彰化縣城,為了紀念此事,兩人在事件結束後的隔年獻上六塊匾額給當時淡彰交會處的六間廟宇~~
同在梧棲境內的大庄浩天宮亦有這兩人所獻"德保生民"匾額,現在都是那段歷史的見證~~
隱身梧棲老街巷弄間的典雅石柱,讓我對此地那段曾經引領風騷的流金歲月,究竟是什麼樣的光景 ?????
榕樹下豆花是當地極富盛名的美食店家,吸引不少各地遊客前來品嚐,是老街上難得可以看到人潮聚集的場所
店名由來的老榕樹在今年的梅姬颱風吹襲下不敵倒塌,樹株已移走的現今讓路口顯得有些空盪,來榕樹下吃豆花卻未能見老榕樹一面,有些小小的遺憾~~~~
來光臨的顧客幾乎都是外帶,只有我選擇內用 ^_^ 點了個綜合豆花,外觀看起來還好,但吃下去的瞬間.......連我這種走了大半天的路,隨便吃什麼都可以很滿足我,還是可以感覺到它與傳統豆花間不同的差異~~
滑嫩自不在話下Q彈,多了些,豆香略為清淡,單獨品嚐可能就只是一般般,但與紅豆一齊入口,剛好補足這個部份,整體味道算是相當入味的可口,吃起來像果凍的豆花,卻也可以這麼好吃,好特別唷~~
一旁牆上有關於梧棲老街的美食介紹,榕樹下豆花、林異香齋皆名列其中,這篇報導來得真是時候,原來這裡賣的豆花並未留有太多豆香,是這個原因呀 !!!
返程搭公車回台中車站,站前依舊人車熙攘,峨巍新站體就在舊站不遠處,看來這座外觀典雅的車站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即將來臨~~
站內某個角落發現一幅超大,關於台中市街區的景點分布圖---城中城輕旅行散步地圖~~
台中市區號稱小京都,現在的幾條河流像是綠川、柳川、梅川.......都充滿了濃濃日本風味,圖上的眾多景點只認得宮原眼科,但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未改建前的大東號,因為當時在第一廣場等公車時,隔著馬路對面就會看見它呀~~
新一代的台中車站落成後,可以從此帶動台中舊城品的重新翻轉嗎 ? 無論是怎樣的未來都令人非常期待~~
對梧棲老街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與竹南中港老街有些相似,大部份建物都是1935的地震後重建,時至今日仍保留數量不少的昭和時期風格街屋,無人紛擾的靜謐街道,街上都有著名的媽祖廟,但梧棲這裡至少有美食加持,光這一點就已是完勝
月台相當氣派豪華,的確很有中台灣第一大站的絕代風華,只是不久前還在當時仍是平面鐵道的豐原火車站搭車,要從那個平交道還會噹噹響起的那段往日年代抽離,還需要一點時間,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記錄那些未來將成絕景的鐵道景致~~
今天認識一段曾在中部大港的百年風華與興衰,老街雖然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但名氣似乎還比不上榕樹下豆花美食,畢竟商業氣息濃厚的老街實在是太多了,就這樣維持它原本的樣貌也未嘗不好,匆匆一遊的梧棲老街,靜謐蘊含著的歲月蒼桑,猶如一瓶陳年美酒,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才能品味它深藏其中的濃郁香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