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的朝代更迭、新舊城垣的歲月交織……為這靜謐幽然的安平古堡,增添幾許迷人浪漫的歷史情懷~~
旅行日期:2014.12.16
嘉南四日遊的最後一天,本想打算休息一下再去買個伴手禮就要打道回府,只是早上起床後看到外邊天候甚佳,難得的冬日豔陽,正是出遊好時機 !! 便拿出先前的備案---來去台南安平逛街,度過這段悠閒的美好時光 ^_^
今天的行程超隨興...........安平舊城區亂亂晃~~
1624年開啟荷治臺灣時期,並以台南大員為據點經營殖民事業,大員即是安平,當時台江內海仍在,外海有數十座沙洲,其中南邊七座其形狀而被稱做鯤鯓,安平所在之處即為一鯤鯓,荷蘭人在此興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其與北汕尾之間水道與北邊鹿耳門皆是台江主要出入口~~
1662年鄭成功攻台時,七座鯤鯓已因淤積連成一片,所以他在打下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後,是走陸路向熱蘭遮城(安平古堡)進軍,後將大員改名安平,1683年施琅攻台,結束鄭氏王朝統治,將台灣納入清朝管轄,仍名安平,後來康熙為嘉獎當地人民在朱一貴事件協助抗敵,而賜名効忠里(似乎仍保留安平鎮之名,連港口也稱為安平大港),1858年的《天津條約》確定安平開埠,1865成立安平稅關,自此洋行林立、富商雲集,當時安平港號稱台灣第一大港,可惜在日治時期廢港,日後才出現安平新港(安平漁港)、安平商港取代~~
安平聚落昔日以安平古堡附近安平六社(王城西社、灰窯尾社、港仔尾社、海頭社、囝仔宮社、十二宮社)為主,現在則包含上鯤鯓(運河南方的五期重劃區)、二鯤鯓(億載金城週遭)、三鯤鯓(漁光島),後兩者通常合稱下鯤鯓,以上屬於清代效忠里範圍,至於南邊到二仁溪之間四鯤鯓到七鯤鯓含喜樹仔(六鯤鯓)的地方則屬於南區,清末時隸屬台南府安平縣永寧里灣裡社~~
效忠里在日治初期屬於台南廳安平支廳,又分為安平區(安平街(安平六社所在地)、上鯤鯓庄)、新鯤區(下鯤鯓庄),1915年安平支廳改為廳直轄,前者在1920年併入臺南市成安平大字,後者則變成新豐郡永寧庄下鯤鯓大字,1936年再成為台南市所轄大字,戰後再將安平、上鯤鯓、下鯤鯓合併改制成台南市安平區~~
來到安北路與古堡街交會處,右前方那處偌大的園區就是赫赫有名的安平古堡,和煦的陽光真是讓人舒服極了,燦然晨曦映照在清幽街道上,一整個就是超寧靜祥和的呀 ^ ^
好歹也拜訪安平古堡好幾次了,卻是初次在外邊發現這塊"國姓爺建王城奉明朔之地"石碑,不知是指這個地方還是後面那個古堡,不禁聯想到立在府城三老爺宮外邊的"國姓爺上陸頭暝安營之地",有異曲同工之妙呀 XD
安平古堡舊稱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與舊稱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的赤崁樓都是源自荷蘭治台時期的建築遺跡,清代又稱紅毛樓、臺灣城,1624年從澎湖撤退來台的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安平)設立新據點,並興建城堡,初名奧倫治城(Fort Orange),1627年改名熱蘭遮城,是當時荷蘭在台的行政中心~~
鄭成功在1662年率軍進攻台灣,末代台灣長官揆一以熱蘭遮城為據點力抗鄭軍,歷時九月才獻城投降,明鄭時期改名安平鎮堡,由於歷代延平郡王均以此為居城,所以又有王城之稱~~
清代由於政經重心移至府城,此地改為軍裝局,同治七年(1868)的樟腦戰爭使其嚴重受創,從此頹圮,變成巨大的廢墟,同治13年(1873)欽差大臣沈葆楨興建億載金城時,建材多取自於此,日治時期將其拆除改建海關宿舍,大致就是現今所見的樣貌~~
屹立數百年的荷蘭時期的城堡建築幾乎被夷平,至今只能尋覓部份殘跡,雖然安平古堡與當年的熱蘭遮城格局已是大不相同,但做為安平區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景點,若是來安平一遊卻未曾拜訪過這裡,那可就是太可惜啦 !!
蒼勁雄渾的基座,看著看著,總覺得它的來歷應該不簡單,原來它先前是刻著"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是日方為了紀念他對荷方抗稅的事蹟而立,戰後碑文被抹去而改刻安平古堡,想當年荷日雙方為了在臺的商業利益而起的爭執,日本幕府鎖國前在海外的小小漣漪,如今都已是過往雲煙.......每次見到此碑,總是有著無限感慨~~
最上方的洋樓建築是在昭和五年(1930年)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時將原本的海關宿舍拆除而另建,在搖曳樹影輝映下,有著高貴氣息的歐式風雅,現在裡邊是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介紹許多有關安平古堡的陳年往事,從大員到安平的歷史變遷,每次來看,都會讓人駐足許久~~
角落陳列著鄭成功與揆一的雕像,一位是為了振興衰退的王朝,一位則是為了守住國家的商業利益,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只是成王敗寇,當年的戰爭結果,名留青史的他們,卻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
這裡在清朝時期是軍裝局,亦曾在清末多次的對外戰爭裡扮演重要角色,可惜下場卻是在戰火中變成斷垣殘壁,現在這塊軍裝局門額,是同治12年(1873年)由水師協鎮楊鉀南重建毀於樟腦戰爭的軍裝局而設置,上邊還可看到臺協水師三營,協鎮楊鉀南立的字樣,是此地曾為清朝衙門的重要遺跡~~
只要一提到安平古堡,絕對不能忘記那座高聳的瞭望台,雖然它可以說是此地最重要的地標,但其實它與熱蘭遮城無關啦 XD 每次都給它路過,這次總算可以上去一探究竟囉~~
登頂望極,果真是居高臨下,四週景色盡皆一覽無遺,而且觀景窗上還將附近的景點都用紅點標示了起來,真是相當不錯,等會兒要怎麼逛,心裡可以先有個底啦 XD
............只是要剛好站對位置,不能可能紅點都跑到天空去了,然後會看得霧莎莎 @_@
閒晃途中,巧遇雞蛋花,豔陽下的身姿是那麼地嬌豔動人~~~
曾經雄踞一鯤鯓的軍事要塞,自然有著為數可觀的防衛武力,在部份角落都能見到這些傳承自清朝時期的百年古砲,雖然砲身的字跡幾乎難以難以辨示,但還是可以見到像是"嘉慶十九年仲冬奉敕鑄造臺灣水師協標大砲一位重一千五百觔"的銘刻.......歲月桑滄,盡在不言中~~
即便早已不是那個宏偉的王城建築,但還是可以在週遭發現它所遺留下來的臺灣城些許殘跡,其中以這段數十公尺的昔日外城南城牆最為完整,據說是以糯米、糖汁調合蚵殼灰的三合土所築成,牆上留有清朝時期為了建築營房所留下的小洞以為鄭成功所開闢的城門,在城牆後方就是安平古堡史蹟公園~~
王城西方有座潔白亮眼的洋樓建築---熱蘭遮城博物館,在安平古堡的紅磚外表相襯下,讓人無法忽略它的白色存在
它原先是建於光緒六年(1882年)安平稅務司公館,最初是做為安平海關稅務司官邸,隔壁的熱蘭遮城在1897年改建成海關宿舍後,這裡則成為"稅關俱樂部",昭和五年(1930)為了慶祝熱蘭遮城落成三百週年,而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這裡亦成立史料展示館,後來改制臺灣史料館、臺南歷史館~~
戰後一度成為安平區公所,後來遷走成為展示邱永漢先生捐贈收藏的永漢民藝館,2009年正式成立熱蘭遮城博物館,若是拜訪完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再走一趟熱蘭遮城博物館,不僅會對安平古堡的歷史沿革有著深刻的體認,可以更加了解安平區發展的古往今來~~
比較一下這兩個放置在不同地方的熱蘭遮城原始樣貌,玩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還滿有趣的呀 ^_^
今天剛好遇到一群老師帶著學生來參觀,他們可是全程說英語呢 !! 不會是僑生或是國際學校的師生吧........
安平開臺天后宫位於安平古堡南方,在其右前方隔著馬路就是停車場,所以這裡可說是不少遊客下車後在安平見到的第一個景點~~
建廟淵源可以追溯到鄭成功時期,當年鄭軍進佔台灣,將船上供奉的媽祖神像奉祀在改建自教堂的天妃廟,直到乙未戰爭時期,日軍屠殺躲在廟裡的清兵與抗日義士,使得當地居民不敢靠近而任憑逐漸頹圮,後來總督府將其拆除改建安平公學校(石門國小),直到戰後才選定現址重建天后宫,所以雖然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甚至有著開台媽祖廟的稱號,其實是落成不到百年的新穎大廟~~
在安平古堡、熱蘭遮城博物館的外邊,還有一棟身份相當特殊的的洋樓建築,是當時安平地區著名的氣派豪宅,它就是王雞屎洋樓~~
王雞屎本名王圭屎,據說因為出生在他之前的七位姊姊全都不幸早逝,他的父母為了保佑他可以平安長大,便取了這麼一個菜市場的平凡名字,但他的一生卻很不平凡,長大後靠著承攬鹽搬運事業致富,而且十分熱善好施,是地方知名的大善人,在昭和12年(1937年)興建這座王雞屎洋樓,雕刻細緻的外牆雕飾即便久歷風霜也難掩其雍容貴氣...........實在很難想像,這裡其實是後門 !!
由於當年是安平地區最高的民房,二戰時期為了避免成為盟軍飛機的轟炸目標,於是外牆被迫染黑,至今仍可見到的黑色殘跡便是當年傑作~~
想要從不同角度欣賞王雞屎洋樓采風,除了一旁的西龍殿,另外就是國勝路35巷9弄,典雅雄渾的大門充滿著大戶人家的派頭,從裡邊去看到山牆上有個白色的O字,就是"王"的台語發音的第一個字,這裡應該才是正式入口,它的廁所未設立在屋內,而是在第一進右前側(畫面左邊的那棟建築),當年的主人對於衛生真是十分講究,真是好特別的設計~
後邊那座西龍殿與王雞屎也有著深厚的淵源,話說王大善人死後由於生前經常樂善好施的行為感動上天而被封神守護安平,神像就供奉在那裡,由於其本人嗜抽香煙,所以供奉香煙也是廟內著名的景觀,不過當時忘了去看,所以不曉得實際情況如何,總之來到王雞屎洋樓外觀欣賞它的建築之美外,也別忘了到西龍殿探訪一下王大人的神像 ^_^
安平舊城區共分為六社,目前所在是王城西。悠悠晃晃來到安平路850巷4弄2號,巧遇劍獅照壁,是今天在安平見到的第一隻劍獅,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這才曉得原來它就是阿督仔劍獅,呵呵 !! 看得出哪裡有捲毛嗎 ?? 但若是將它取名紅毛劍獅,是否會更符合安平的特色呢 ^_^
這間屋子原來是單伸手傳統民宅,建築特色共有中脊上方的碗形辟邪物、廚房門前的石臼踏階、還有剛剛看到的捲毛劍獅照壁........只是今天是不期然地巧遇,沒特別留意那些建築采風,單純散步屋內,品味安平古厝風華,看著陽光灑落穿透屋頂的樹根,頗有迷你樹屋的fu................
那隱約呈現的光影效果已是讓人嚮往不已,所以這次的行程,絕對不能錯過安平樹屋呀 XD
也只有台南安平才能使用這種水溝蓋......一看就的安平古堡平面圖呀~~
從安平路轉進湖內二街,就會看到安平小砲台,這裡已是屬於安平六社之一的灰窯尾社,由於先前去過的砲台大多位置隱蔽、佔地甚廣,所以看到這座就馬路旁的小型砲台,就覺得相當新鮮呢 ^_^
一旁的解說牌介紹這裡是當年清廷在鴉片戰爭期間為了避免英軍侵犯臺灣海邊,便令臺灣道姚瑩加強沿海防務,他在勘查後呈上《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十七處海濱據點設立砲台,安平小砲台便是其中之一,由於佔地面積相較於有安平大砲台之稱的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還要小而有此名,在其北側昔日有條洋行運河,流經怡記、和記、東興洋行旁側,最後可到安平大港~~
但是相傳康熙年間在朱一貴事件後,鑑於安平海防薄弱,閩浙總督郝玉麟的提議下,在安平興建三座砲台加強防衛力量,安平小砲台便是其最南的一座,或許當年姚瑩是在舊時遺跡上再加以改建而成~~
沈葆楨在同治13年(1874年)興建億載金城時,臺灣知府周懋琦曾重修此砲台,進入日治時期後因重要性大不如前而逐漸荒廢,戰後軍方將其做為要塞並在其上另建碉堡,直到1970年才重新整理成現貌~~
砲台外觀略呈圓弧形,由於位處砂岸,所以當初建造時使用木樁與竹枝深入地底以穩固地基,花崗岩基座上有個八個磚造雉堞,砲口安置在其間,另在雉堞中安置射孔,彈藥庫則是安置在基座下方,據說這裡最大的特色就是完整呈現中式舊砲台采風,確實與國內幾處知名的砲台相比,除了規模較小外,格局亦有很有大的不同............原來古早以前的砲台,是長這個樣子的呀 !!
在其北方不遠處有一座方型砲台,是因應道光三年(1823年),安平港重新通航,為了加強防務而興建,本來共有六塊磚砌雉堞及火砲,只是現在早已不復當年風光,現在這幅殘破的模樣實在很難與威風凜凜的砲台雄姿聯想在一起,與咫尺之遙的安平小砲台完全更是完全不能相比擬,好歹也是昔日守衛安平的軍事重地,立個解說牌也不為過吧~~
安平小砲台北邊延伸出一段長長的堤防,導覽圖上說它們是乾隆海堤,相傳是乾隆43年(1778年)由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因為安平海岸多屬砂岸,易受潮汐影響而損壞,所以才建堤防保護~~
但是依據《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裡的修築安平石岸圖說”….. 紅毛城東勢起至較場頭灰窯尾止,計五百十九丈九尺,深埋木樁,密砌石條,以三合土抿縫,期於永固…..”,考究其位置應該是在安平古堡的東南方,與海堤所在的王城西似乎對應不到,而且它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內窄外寬的開口,怎麼看都沒有海堤該有的功能,反倒像是火砲射口,只是地勢甚低兼且開口甚多,不知當年是如何利用它們來發射大砲 3_3
細看這段堤防緊連安平小砲台,仔細查看可以發現缺口後方都有小凹槽,剛好可以放個柵門進去,或許是用來抵擋海水侵入,只是無論從構造或是用途來看,都不太像是傳說中的乾隆海堤 @_@
逛完完安平古堡週遭,接下來就準備要去探訪傳說光與影完美結合的安平樹屋啦 ^_^
- Dec 14 Mon 2015 23:16
安平‧散步:安平古堡、安平小砲台、阿督仔劍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