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這個騎乘youbike悠遊三坑鐵馬道、前往大溪老街的單車旅行機會,還能順便拜訪好久不見的挑擔古道與三坑老街,三坑自然生態公園的湖光山色令人著迷,穿梭稻野阡陌小徑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路,如果是在綠波稻浪的收成前夕來玩,想必會更加風采動人~~
旅行日期:2018.12.19
冬天難得好天氣,暖洋洋地讓人不想動,來去騎腳踏車吧~~想到好久不見的三坑鐵馬道,上次拜訪三坑老街已是十年前的往事,查了一下龍潭附近的YOUBIKE,剛好最近在龍潭的桃園市客家文化館那裡有新設站點,看了一下路線,似乎可以從那出發,途經三坑老街週遭的自行車道繞圈圈,再沿著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旁的小徑一路騎向大溪橋,先前從鶯歌出發的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騎到那兒就沒繼續下去,還在想說什麼時候,來個三坑到大溪之間的大漢溪河濱單車之旅,就趁這次來實現願望吧 ^_^
搭乘桃客5044的公車前往桃園市客家文化館,從那裡騎youbike前往三坑,轉進十一分路後就是超陡下坡,用牽車方式過去還比較實在 +_+ 來到十一分路與文化路交會處,對於這路口不算陌生,十年前就曾來過這次,那時是在雷電交加的滂沱大雨中探訪三坑老街、清水坑古道、大平紅橋,那時的起點就是挑擔古道開始出發,今次也要從同樣地點啟程,只是這次多了腳踏車隨身,可以去更多地方啦 ^_^
路口有一幅佳安里生活地圖(十一份佔了佳安里大部份區域),介紹里內的著名景點,除了眾所皆知的石管局大草坪,居然也能見到挑擔古道的名字,看來沒有被遺忘,待會兒就要穿越那裡往三坑老街~~
十一份路依然清靜寂寥,百年古井身影還是以前的那個樣子,後方馬路盡頭的大樹旁即是古道入口,好久不見,有些懷念~~
近幾年來三坑老街的名頭越來越響亮,挑擔古道卻很少被提及,今次會特地來訪除了把它當作捷徑抄近路,也要順道看看它現在變成了啥樣,因為當年才走沒幾步道就看到倒在路上的解說牌,而且那鋪上水泥的路面有些過於現代化,所以一直很擔心它的未來~~
還好嘛 !! 完全變了一個樣,很有古道的fu,如果是來這裡散步就還OK,只是現在身旁還有一台腳踏車,以前在山裡看到那些單車騎士扛車或牽車走在階梯步道時不覺得有什麼,現在實際體驗過後......哇咧~~也太難搞了吧 +_+
一邊往下走還要注意腳踏車前傾的重量,因為石板路面凹凸不平,車身一直在亂晃,要不時拉回原位,才走一小段路就累了 >_< 當下認定上坡應該會更好處理,等到後來騎到大溪老街附近的石板古道,才深深覺得,不論上坡或下坡,只要不是單車專用道,牽車往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_@
古道終點毗鄰中正路,馬路對面的永福路進去沒多遠就是三坑老街入口,先去石門大圳騎單車,回程再去逛那裡~~
挑擔古道是古早時期連絡三坑仔與十一份兩地之間的交通要道,來自三坑仔的船運貨物(穀子、煤、砂子、小石頭、貨物)透過它運送到十一份,再轉送桃園新竹一帶,想像古早時期的先民肩挑扁擔運送物資的書面,一路向上的蜿蜒路面當真不好走,牛車運送貨物的方式應該更盛行,上邊的十一份石門國小前身就叫做三坑子公學校,大概就可以曉得三坑聚落當年有多麼繁華熱鬧,所以說拜訪三坑老街,如果順路的話,可以考慮來挑擔古道看看,緬懷此地曾有過的歲月遺跡~~
左轉台三乙線,一下子就能找到到三坑鐵馬道入口,終於可以開始今天的龍潭到大溪的單車小旅行~~
入口處兩旁各有形狀迷你的小圓柱,因為此地是客庄的緣故,看到那個造型的第一眼就聯想到莫非象徵牛車輪 ? 嗯~~越看越像 ∩_∩
依照地圖指示,三坑鐵馬道基本上與石門大圳平行,後端才分歧出前往大溪橋以及返程三坑老街的路線,還有朝著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方向的其它自行車道,可以依照個人喜好來選擇要去的地方,若要去的大溪的話,不管主線還是支線,都會在蕃子寮匯合,現在才曉得這片紛雜的單車道路線正式名稱,叫做大溪月眉---龍潭三坑自行車觀光綠廊.......名字還真長~~
單就地圖來看,路線都OK,實際走過才曉得並不簡單,三坑聚落是典型的河階地形,光是從米輪寮遺址回到三坑老街就是不止歇的上坡,若是要從落差更大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那裡返回三坑老街,要耗費很大的腳勁才行呀 3_3
還是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大溪---三坑)這個名字聽起來比較順口~~
地形分布果然就跟預想的一樣,看來今日從大漢溪上游的三坑騎到大溪的單車行程,一路都是很悠的下坡 ^_^
本以為此地冬天會是蕭颯葉黃的冷清景象,卻是如此這般清新幽然,三坑鐵馬道依著石門大圳的路線規劃成自行車路線,伴著潺潺水圳前行十分怡然自得,俯瞰下邊三坑子聚落,林梢樹叢間斜射光影是那麼地神采飛揚,剛出發就有好心情~~
每隔一段距離都有里程碑,其實也沒特地數,因為終點很快就到了~~
石門大圳與日治時期興建的桃園大圳同屬桃園境內重大圳道水利工程,尤其是龍潭以南的地區的農業發展多依賴石門大圳的水源灌溉,其剛開始建設時亦曾帶給三坑老街短暫的繁華,如今漫步龍潭境內,而且還在三坑子的地盤,悠遊石門大圳水道旁,就一定要對它致上敬意~~
今日圳道河面如鏡,蒼穹的深藍色澤完全呈現,路邊枯枝林立,形似櫻樹,聽說春天的石門大圳是無處不櫻花,嫣紅綻放的春櫻景色極其夢幻,在這個暖冬時節,就只能看看無花樹枝過過乾癮啦 ^_^
哎呀~~~終點到啦 !! 石門大圳開始轉入地下渠道,三坑鐵馬道的行程算結束了 ?
縱然長度只有熱身的程度,不過整個過程一點也不無聊,寬敞大道是恣意徉徜徉的概念,圳道水流淙淙很有大自然風情,偶有樹影掩映就算夏天來訪也是輕鬆自在,不時可以見到地上標著油桐花徑、蝴蝶花徑、咖啡林道、螢火蟲的家.....路標,雖然未能見到這些景致,還是可以稍稍想像它在合適季節爆發的盛況,即將到來的春天會有一整排粉櫻爭妍,五月天的落桐白雪美景更是令人嚮往,四季各有其魅力的三坑鐵馬道,上次在清水坑古道就有稍微體驗到,預約春天來看櫻花吧 ^_^
接下來就要準備折返三坑老街,2公里的距離說長不長,只是路線從清幽圳道換成尋常馬路,不免有些小失落......
不知要從哪邊走 !!! 循著地上的指標前進就對啦 ≧◇≦
石門大圳不愧天上之河,俯瞰下方稻野連綿,嘻嘻~~好像有見到待會兒會經過的自行車路線~~
路過開庄伯公廟,據說是三坑地區年代最久遠的土地公廟,以大廟後方藏小廟著稱,多年前頂著大雷雨走到這裡就撤退,所以對這個地方印象特別深刻~~
廟旁楓香僅有幾片落葉轉紅,氣派的長長水泥階梯將原本的古樸石階幾乎完全蓋住,上邊拜亭依舊,廟身換妝換很大,昔日造型單純無華的屋頂燕尾都變得更加講究,細看廟名才曉得它的正式名稱是三坑佳安聯村開庄福德正神,早期的三坑仔、十一份、淮仔埔居民都會來此祭拜,現在也是如此嗎 ? 因為要從十一份來這裡,距離有點遠哩~~
青錢第是三坑聚落裡邊一間身份很特別的古厝,建於光緒20年(1894),與主要街區有些距離,當地大廟永福宮也曾因它而另覓它地遷建,獨樹一格的堂號與正身帶四護龍的格局加上與三坑老街是隔壁鄰居,在當地眾多古厝中最受遊客青睞~~
即便百年過去,青錢第仍是氣派非凡,外牆雕飾與木質斗拱仍保有不少古味,兩側護龍門窗邊依稀可見門額題字,雖說背後原因複雜,但若能提報古蹟整修,景況當會與現在大不同~~
據說主人姓張,門聯之一的"錢名萬選世仰雲龍"透露堂號典與與《新唐書‧張薦傳》提到的"員外郎員半千數為公卿稱「鷟文辭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號鷟:「青錢學士」"有關,形容文采出眾的成語---青錢萬選,也是由此而來,張鷟是張薦祖父,後代部份張姓子孫便使用"青錢第"這個堂號紀念這位祖先~~
台灣其它地方也有使用青錢第做為堂號的張姓古厝,由於三坑老街的關係,全台知名度最高的青錢第,非它莫屬~~
斗砌磚牆很常見,斗砌石牆就頗讓人好奇,也是同樣的堆砌手法 ? 挺有意思的~~
三坑據說因位於三處坑谷間而得名,而這三處各自都有一條小溪流,這幅地圖上都有將它們的名字標示出來(鴨母坑、火劫尾坑、蔗部坑),真是貼心~~
實際走過後才會曉得會為單車路線到了磚窯遺址就沒了............後邊是超誇張的下坡,難怪路線會被消失,卻是前往三坑自然生態公園的最快捷徑 !!
三坑永福宮位居老街盡頭,是當地大廟,信仰圈包括佳安、大平、三坑,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歷年來多次遷建,原廟宇位於青錢第前方,大正13年(1924)因張家認為有礙風水而買下廟地,當地仕紳再募資遷建至現址,昭和三年(1928)完工,原本主祀三山國王,後來換成三官大帝,亦供奉迎自大溪埔頂仁和宮的開漳聖王,現貌是2011年重修、2014年完工的結果~~
由於三山國王與三官大帝都是客家人信仰的神明,所以當真是因為日後較多福佬人遷居至此,所以才將主神換成三官大帝?
關於建廟時間也有乾隆九年(1744)說法,也被視為漢人來此開墾的時間,因此三坑老街與三坑仔永福宮也被認為是龍潭最早開發之地與最早廟宇~~
說到龍潭地區比較有歷史氛圍的街道,其一是龍元路、其二就是三坑老街~~
三坑子聚落南鄰大漢溪,同治年間的《淡水廳志》已有"三坑仔莊"的記載,同時亦有三坑仔隘,因為此地是與泰雅族馬武督社爭地盤的最前線,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屬於河階地形,史書記載"擺接渡.....上通大姑嵌三坑仔、下達淡水",代表此地已是大嵙崁溪(大漢溪)最上游的港口,由於河運之便,航行至此的商船利用當地水陸轉運中心的交通優勢將貨物運送到北邊的十一份、淮子埔等地,貿易腹地包括南桃園(楊梅、龍潭)與北新竹(竹東、關西、新埔),熱絡的商業交易使其發展成熱鬧城鎮,甚至有龍潭第一街之稱,直到桃園大圳的修築,使得大漢溪水位驟降,公路運輸取代水運航線,讓三坑子沉寂好一段時間,戰後的石門大圳興建帶來大量工程人員,吸引不少店家住駐做生意,仿佛昔日繁華再現,只是這些雲集人潮隨著大圳完工撤離,絢爛再度歸於平淡,如今的三坑老街就僅剩永福宮前這一排保有紅磚亭仔腳的傳統街屋尚能覓得幾絲舊時風華~~
日治初期屬於桃園廳大嵙崁支廳三坑仔區桃澗堡三坑仔庄,1920年改制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三坑子大字,戰後成為桃園縣龍潭鄉,2014年升格桃園市龍潭區,三坑子大字的範圍主要以三坑里為主~~
上次來時就有注意到這間販售櫻花啤酒、掛著日文招牌的街屋,好懷念耶~~這幾年也只有在東港老街那裡見到類似的東東~~
原來這棟建築是川盛信記商店,早在2003年就已名列歷史建築,光是那塊倖存至今的日文招牌,足以彰顯它在三坑的價值地位,是來訪三坑必看的特殊景點~~
三坑仔聚落做為客家人聚集之地,為了有效防止外人入侵,特意將村裡弄巷布置得蜿蜒曲折,形成防禦型村庄,三坑老街做為聚落中心,唯一稱得上曲巷的也只有這一段,所以從這個角度望過去的景色,也是來訪三坑必看風景之一~~
黑白洗做為三坑老街的洗衫坑,許多遊客都會來此戲水玩耍,而它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牆上的黑白洗詩句,詼諧的口吻將黑白洗三字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最後的化三坑為三康也挺意味深遠,三坑曾有過的光輝歲月,必須要徹底改頭換面才能重新再起.............還不到黑白水洗盡人間黑白事的程度,如今的三坑老街,已是許多外地遊客來訪龍潭必來的熱門景點囉~~
三坑不只是老街,鐵馬悠遊與大圳尋櫻都是很優的附加行程,商業氣息不多,還保有不少純樸風味,開車穿越其中太煞風景了,迎著微風慢慢散步其中,古早巷弄風味,盡在不言中~~
逛完三坑老街,沿著永福路向西走,左轉32巷,巷口下方河道正是三坑地名由來之一的火劫尾坑.....下一階段單車之旅,從這兒開始~~
這一帶地名叫做樟樹下,一些地方性景觀都冠上此名,像是樟樹下伯公、樟樹下洗衫坑,還有一間星聚堂,這裡的路徑比三坑老街更為狹窄,若非指標導引,根本就不會來到這兒,從堂號來看此間主人應該姓陳,格局與先前見到的青錢第有些差異,不過這裡古風更濃,算是週遭房舍裡邊,規模較為完整的傳統古厝~~
發現落羽松森林,不是石園路的那條落羽松大道,沒想到三坑田野間也能見到它的蹤影 !!!
去過的落羽松秘境不多,原以為羅東運動公園的松樹河面倒影就已是綺麗美景,沒想到漫步落羽松林間是如此怡然愜意,徉尚在黃綠帶緋紅漸層色相真是超迷人的~~
樹枝排列相當整齊,佔地不大,看來是有規劃的栽種,不知何用途,今日居然巧遇,還是它即將凋零前的最美景色,會永遠記得這難忘的短暫時光 ^_^
因為先前看到磚窯遺址後邊的自行車路線就沒了,所以對這個地點就有些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會路到這裡就中斷了吧~~
日治時期因為興建桃園大圳需要大量磚材,連帶造就週遭地區磚窯業的興盛,它們隨著大圳完工而沒落,眼前這處即是當年的磚窯遺址之一,田野間出現一處森林,畫面之奇特完全不下於方才見到的那片落羽松林林~~
還好,磚窯遺址後邊有路,可以安心走下去,來到一處轉角,好陡的下坡 !! 沒法騎,只能用牽的~~
又是一處轉角,見到下邊那處黑洞........哇咧~~沒走錯路嗎 ? 進去OK嗎 ??
在找無其它路線的情況下,只能硬著頭皮到那未知的黑暗深處......好加在,只是小小的頂樓加蓋,很快就又再見光明啦~~
結束方才那段很誇張的下坡,終點是個迷你叉路,有公廁又有停車場,設施挺完美的........哎呀~~這裡是蔗部坑~~又是一個與三坑地名由來有關的名詞,如果沿著一旁的大漢溪上游,會抵達大平紅橋 ?
也是好久不見的大平聚落,有時間再去拜訪吧~
遊客突然多了起來,路旁不遠處河岸秀麗、湖面如鏡,傳說中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到了耶~~
猶如書畫般的山水美景,景免完全不輸池上大坡池,比起下游的大溪河濱公園,少了都會氣息,更多了幾許原始風情,真沒想到大漢溪河畔也有樣一處自然幽境,難怪會吸引那麼遊客前來朝聖,我見猶憐呀 ^_^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的由來是個美麗錯誤,昔日因遭砂石盜採而留下的大坑透過政府重新規劃讓它成為一處老少咸宜的親子公園,將近六公頃的面積不僅有河濱步道與停車場,也有賞景平台及休憩涼亭,還有拱橋與木棧道,湖面還有水島紛飛,是一處CP值甚高的龍潭水岸秘境~~
園區裡的楓香都已紛紛換上紅妝,沒能到山上賞楓,待在這兒看楓紅也是很讚的視覺饗宴 ^_^
終於要開始實質上的大漢溪畔自行車旅程,不用再為上下坡四處奔波,真是太開心啦 ^o^
依著地圖指示找到米輪舊址,旁邊還有導覽圖,連《天工開物》的碾米法都請出來,好認真哩~~其是稻米去殼的工具,利用牛牽引石磨碾碎糠殼以取得白米,米穀放置前要確定乾燥完成,不然會一碾就全碎,另外還不能放太少,至少要兩到三百斤,這樣的數量才不致全磨成粉~~
因此地鄰近二段潭渡船頭,當年船泊停靠三坑碼頭時,要運送的米縠有時會先在此去殼再搬移,據說此間米輪寮是當地曾姓人家所有,去殼是要收費的,因為原本的遺跡殘破不堪,現在加上水泥固化,讓遊客可以一覽米輪長什麼樣子,算是遺址上重建原物,這種做法評價兩極、見仁見智~~
來到鴨母坑附近,與三坑地名由來有關的三個關鍵字都搜集到了,可惜沒有獎品可換 @_@
指標上寫著三坑舊河道,加上一旁就是大漢溪,所以這條直達大溪月眉的單車路線才會被稱做水岸觀光綠廊自行車道,當年商船沿著大漢溪上游再循著舊河道來到碼頭卸貨,據說其位置就在米輪遺跡旁的二段潭渡船頭,如果政府可以將碼頭舊址整修成一處小公園,做為文化資產展示,並與三坑老街做連結,對於提振當地觀光應該會是更有幫助吧~~
騎了好一陣子,整條路都是相當地和緩平順,完全打敗三坑老街到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那段陡坡,路旁都是收割完成的阡陌稻田,佔地還不小,如果在稻穗收成前夕來訪,稻浪似海的景色應該會是相當迷人,秋天也還有整片白色花海的韭菜花田可以欣賞.........
冬天就是只能伴著蒼茫黃土飛沙縱橫悠悠大地呀~~
後段會遇到不少叉路,這裡是最重要的,前往大溪橋的途中有主線與支線兩種路線可以選擇,不清楚它們之間的差別,支線好像比較偏向石門大圳,所以決定走主線~~
主線與支線最後會匯聚在一起,所以怎麼走都沒差,路標上的字樣頗有意思,因為要平均分配,所以主線寫著大溪橋、支線寫上崁津橋 ? 不知內情的遊客看到會誤會哩~~
看到崁津部落就代表番子寮快到了~~這個很有平埔族特色的地名,應該與凱達格蘭族霄裡社有關吧!!
據說早年來自花東地區的阿美族人落腳桃園工作,因為生活習慣與漢人差別甚大,加上無法負擔高額房價,便在大漢溪邊尋覓土地做為棲身之所,崁津部落就是其中之一,因地處大漢溪行水區而一直未能取得戶籍,亦無水電供給,對於當地居民造成極大不便,這樣的黑色部落狀態直到2018年才有改善,它們的存在一直是城市發展不被正視的一塊,現在終於浮上枱面,背後一連串辛酸故事說不完,至少現在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也不算壞事啦~~
前方那處叉路意義非凡,主線與支線在此合而為一,三坑地區複雜的自行車路線在之後是單純一條線,太好了~~不再再為找路煩心了~~
遠眺崁津橋,原來來到橋下還要找路到更靠近河邊的路線前進,差點走錯路,既然大溪三橋已見其一,代表終點就快到了~~
就算已經知道與大溪橋僅有咫尺之遙,但是當見到熟悉的橋塔身影出現,內心還是有些抑止不住的小激動 ^_^
這是第二次牽著自行車走在大溪橋上,沒啥遊客紛擾的畫面將它典雅婉約的高貴氣息完全襯托出來,無雲晴空也幫了不少忙 ^_^
這附近最適合還車的Ubike租借站,應該是月眉停車場,穿越台3線的對面不遠處就是了,平坦又好走,但若想順道逛逛大溪老街,上邊的大溪中正公園才是最佳地點,因為不能搭電梯,所以上次逛完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選擇騎台3線經月眉古道到大溪老街,沿途車多又快,感覺很不好,今次決定要另闢它徑~~
想來想去,還是石板古道最OK,保證是捷徑,看這坡度與路況,牽車會稍累,只要撐一下就過去了,不過真的是太久沒來了,還以為只要過一個彎就好,居然要過三個彎,途中與一群小朋友擦身而過,他們都對我投以憐憫的眼神 #_# 最後一段上坡懶得過,改道去普濟堂還更快~~
下次如果再騎車來,還是乖乖走月眉古道吧 @_@
大溪老街的商家招牌是越來越多了,買完豆干就就桃客大溪站,準備搭車回桃園~~
原來三坑鐵馬道是如此優,探訪好久不見的三坑老街又有不少新發現,如果在稻穗結實纍纍的季節來訪,會更有看頭,這段龍潭三坑到大溪月眉的自行車道之旅,今天給它亂亂騎加迷路玩了二十幾公里,還真是相當有趣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