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溪南岸糖業殘跡盡顯歲月風雅,南州糖廠漫步小葉欖仁綠色隧道,眺望夕陽時分的南州鄉運動公園,是極致的悠然快意;還有溪北國小的小神社充滿日式淡然的清新迷離,初探南州,雖然只是在火車站附近閒晃,也是很療癒心靈呢 ^_^
旅行日期:2021.12.11
來到國境之南一遊,決定去一個之前就很想拜訪的地方---南州車站、南州糖廠.......探訪傳說中的小葉欖仁綠色隧道,還有溪州神社及溪北國小內的征南紀念碑、日式校舍、校內小神社等日治時期殘跡~~
上次路過南州車站是在逛完佳冬客庄聚落、來去佳冬火車站搭車回屏東,列車飛駛而過時見過片刻一面,但也僅閃瞬即逝,反倒是竹田車站還特別多看幾眼~~
聽說南州糖廠就在附近,卸下製糖任務後的舊廠區如今是老少咸宜的郊外踏青好去處,趁著在屏東悠遊的空檔,這就來去南州走一遭吧~~
南州車站建於大正12年(1923),初名溪州停車場,直到昭和15年(1940)之前都是潮州線(此為俗稱,正式稱呼是溪州線)終點,1951年南州鄉從林邊鄉分離,做為鄉內唯一火車站的溪洲車站直到1958年才改為現名。現今所見站房是1967年改建而成,歷經將近一甲子的歲月依舊堅挺,屏東車站改建了,潮洲車站也迎來嶄新面貌,也只有在這種地方,才能深刻感受到阿緱南國采風~~
沿著仁里路北行,路邊有幾間斑駁陳舊的鐵路倉庫,而這裡屬於仁里村的地界,旋即踏入溪北村的範圍,這兩村與溪洲、溪南兩村,即是清代被稱為溪州庄的地方。南洲糖廠即位於溪北村,日治初期屬於阿緱廳東港支廳七塊厝區溪洲庄,1920年改制高雄州東港郡林邊庄溪洲、巷仔內大字,戰後成為屏東縣南州鄉溪北村~~
溪洲是南州舊名,北與崁頂以溪洲溪為界,因位處溪洲溪、後寮溪之間的水流縱橫的埔地而得名,戰後因台灣各地以溪州為名之地眾多,為了區別改稱南州,日治初期屬於阿緱廳東港支廳七塊厝區溪洲庄,1920年改制高雄州東港郡林邊庄溪洲大字,同時也是林邊庄第十保(溪州二保),戰後分為溪洲、溪南二村,1950年再從溪南村分出仁里村,合稱溪州三村~~
關於溪洲改名南州的原因,第一個想到的是南國的溪洲,不過據說是1956年的溪洲鄉民代表陳水奢引經據點取南州出賢人之意,提議更改鄉名為南州..........成語南州高士意指品德高尚,出自東漢人物徐稚(字孺子),豫章太守陳蕃仰慕其人品,特地設榻邀見面,成為千古傳頌佳舉,王勃作《滕王閣序》提到"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是在說此事,估計是以此典故做為改名依據???
清代先民自東港向內陸的南州拓荒,利用深淵大水堀的水道通往七塊厝車路墘(此水道在日治時期填平),透過航運水利之便建立碼頭,乾隆年間客籍人士葉吉與福建泉州湯、李、傳、蔡四姓移民及嘉慶年間泉籍移民余、許二姓族人來此拓荒開墾,原居此地的鳳山八社的平埔族、西拉雅族茄藤社及放索社被迫離開前往山區而成為漢人地盤~~
日治時期因應新式糖廠設立,發展重心移到溪洲,傳統農地大多變成配合糖廍生產的甘蔗田園,在糖廠歇業後因應土地鹽度低、土質帶粘性特性適合蓮霧種植,因緣際會下成為全台知名蓮產地,以黑珍珠、黑鑽石、黑金剛等味美多汁的粉紅色種蓮霧而再度聞名全台~~
南州鄉自行車道導覽圖路線範圍涵蓋南州鄉菁華地段,南下米崙村經大埔社區到鎮安附近,再沿七塊路回來,途中最值得一看的景點就是鼎鼎大名的張家古厝,真的是久聞大名,要有腳踏車才能成行,依這UBIKE的地圖來看,改天從林邊車站或是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再來租借單車來騎吧 !!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明治34年(1901)在橋頭建立台灣第一座新式糖廠(橋仔頭製糖所),旗下糖廠陸續擴增,當時的屏東平原是盛產米糖的肥沃之地,廣大土地尚未充份利用,下淡水鐵橋的興建大幅提供貨運速度,所以在繼阿緱製糖所後,大正九年(1920)在溪州建立東港製糖所,同時也將本社從高雄橋頭搬到阿緱製糖所,1927年再併入鹽水港製糖的恆春製糖所,自此直到日本投降前皆獨占屏東製糖事業~~
東港製糖所在1921年開始運作,戰後更名東港糖廠,1953改稱溪洲糖廠,1957年配合鄉名變更換稱南州糖廠,1958年恆春糖廠倒閉後,成為台灣最南端的製糖工廠,2003年關廠,後轉型觀光用途,設置的烤肉區、控窯區都大受歡迎,還有小葉橄仁綠色隧道、南州運動公園可以散步,實際走一遭才發現這些景點全都擠在一起,稍微走一下就逛完,很適合親子同遊,難怪可以吸引這麼多遊客前來朝聖遊玩~~
溪北永安宮建於1954年,因此地屬溪北村而得名,雖因位於溪洲聚落北方而得名,但全區皆位於溪洲溪南岸,所轄區域包括以前的巷仔內。當時為了祈求農作物豐收,因此在溪洲神社遺址奉祀神明,但因空間不足所以在前方空地建立簡易拜殿,後來再糖廠員工與當地居民合資出力以廠區廢棄磚塊為建材來建廟,以往開工製製糖時,工廠主管都會來此祭祀祈求運作順利,其位於南州糖廠境內,主祀從南鯤鯓代府迎來的李府千歲分靈,為遵循祖廟祭拜五府千歲後亦要向囝仔公上香的傳統,故另設萬善堂祭拜萬善爺(囝仔公分靈)~~
溪州社是糖廠構內神社,1930年11月2日鎮座,祭祀天照大神.豐受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糖廠日本員工的信仰中心,昔日規模可能不小,不過如今僅剩本殿基座殘存,夕陽餘輝映照下的殘存舊跡,昔日聖域氣息不再,現在就只是無人關注的歲月洪流小點滴~~
遺址位於溪北永安宮後方,如果遊客路過沒有特別留意,很容易就會錯過囉~~
溪洲神社本殿雖僅存基座,但狀態尚算完整,一旁有大樹環伺的模樣倒與竹南崎頂神社有些類似,附近有根附有水龍頭的石柱,上邊隱約可見昭和五年、奉獻...等字樣,估計就是傳說的鳥居殘件,再加上溪北永宮旁那寫有常夜燈的石燈籠構件,但表溪洲社的和風氣息雖分散但仍猶存,算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只是沒啥人關心就是了~~
這個看起來像是南州糖廠大門的東東,眺望遠方中央山脈尾稜峰頂雲層幻化倒也是很賞心悅目的南國風光,來到這裡就沒啥遊客,這就去裡邊逛逛吧~~
漫步萬里晴空下的寬闊糖廠大道,真是超心曠神怡的 !! 遇到不少昔日糖鐵相關設施,連電線桿也都很有糖廠氣息,只是路程稍長,來個腳踏車來騎騎應該會是很不錯的享受.....還有許多五分鐵道,不過製糖工場等重要場所在更南方,所以這裡鐵道其實不多,頂多就是有不少用來裝糖成品貨物的倉庫,看起來一般般,卻是帳上有名的文化資產~~
南州糖廠砂糖倉庫在2021年登錄屏東縣歷史建築,不過其是在1947年興建,指定範圍除了4棟倉庫及其前方月台棚架、五分鐵道,還有東北邊的消防池、捲揚機~~
倉庫群建築座北向南一字排開,連綿不絕的扶壁外牆與寫著臺糖大字的斑駁鐵門展現其厚重的歷史氛圍、鋼構月台棚架下的殘存鐵軌在光影襯托下將它的糖業鐵道風華盡顯無遺,如果這個地方與製糖工場相隔甚近,可能就沒什麼感覺,但因其位置稍遠,有種被遺忘的fu,更能彰顯其特立獨行的存在。南州糖廠畢竟在2003年關廠時是台灣最南端的糖廠,在這個身份加持下,做為廠內設施保存較完善的砂糖倉庫,確實有做為珍貴文化資產保存下來的價值~~
繼續走過去還能能見到部份製糖設施殘跡,疑似原料輸送管線及糖蜜槽。最有意思的還是那個門牌,一看就知南州特產是蓮霧 !!
烤肉區到南州糖廠工廠大門這片土地俗稱會社寮,從以前就是糖廠員工宿舍區,又有社寮、社宅的別稱,至於製糖工場則是在更南邊的區域,不過煙囟也沒了,鐵軌也拆光光,僅能從殘存糖鐵與鐵皮工廠感受下昔日製糖氣息~~
南州糖廠南北兩端的五分鐵道路線分別是枋寮幹線、檨仔腳幹線,後者接上萬隆幹線連接屏東糖廠;前者往南延伸到率芒溪(土文溪),號稱台灣鐵業鐵道最南端,兩線之間的聯絡線為檨林聯絡線,也算三角線~~
前方這條鐡軌三軌並存,則是南州糖廠通往南州車站的聯絡線,平交道號誌尚存,平車殘跡依舊,風和日麗的天候下,有著說不完的南國糖鐵舊事~~~
漫步林間不時會發現疑似糖鐵車站的月台遺跡,甚至一不小心就會逛到南州車站,好像從這兒直接穿越過去也可以似的 !! 雖然廠內鐵道殘跡保留不多,但觀光化相當成功,待在此地的這段期間,烤肉區都遊客如織,還不時傳出歡笑喧鬧聲呢~~
小葉欖仁樹綠色隧道是此次南州糖廠之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斜陽映樹凝碧、枯葉隨風捲揚,悠悠慢行、其樂無邊~~這段通往南州運動公園的百公尺長人行步道非常適合賞景散行,沉浸在南國餘暉下的和煦日照,真是極致慵懶的放鬆小旅行~~
往南續行即是南州鄉運動公園,佔地寬廣,放眼望去一片青草綠地,心曠神怡教人喜不自勝,大武山稜線山巒景致盡收眼底~~
南州鄉運動公園內擁有花海區、共融式兒童遊樂區等知名景點,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在裡邊隨便走走,很有天地悠悠、滄茫任我行的fu~~
公園有溪洲牌柴油機車頭的展示,一旁解說牌有稍微介紹南州糖廠歷史,原本它還有全台唯一磚造糖廠的這個獨特身份~~
穿越勝利路旁側小路,前方筆直小路是糖鐵枋寮幹線,現在改建成大鵬灣南州自行車道,一旁還有以有的五分車專用平交道號誌,現在變成提醒腳踏車通的標語牌~~
看到水林藝術園區的標語才知那位號稱全方位發展的國寶級藝術家蔡水林故居原來在附近。而從這兒開始即進入米崙村的範圍,因村內最大聚落為崙仔頂,取"崙"字取名米崙村~~
大鵬灣南州自行車道的路線參考先前見到的南州鄉自行車導覽圖,應該是到同安路右轉經大埔社區到七塊路,不過依著google地圖指示,似乎還能一路向南,直到台3線高速公路橋下為止,不過地圖中沒看到這點,看這地圖只繪到牛埔溪北岸,看來應該是以介紹米崙村為主的導覽圖,所以超過範圍的就不提了~~
沿著完整但滿是雜草的枋寮線五分鐵道走回南州糖廠,看著三民路平交道遙想當年德馬牌機關車頭緩緩行駛馬路中央的畫面,回到水池餵個魚,再去吃個台糖冰,差別該去下個地方逛逛囉~~
溪北國小位於南州糖廠北邊,沿著仁里路北行沒多久即可抵達,校門那古樸的柱石典雅脫俗,很有大和風采,其實原有校門與圍牆在先前道路拓寬時已拆除,現今所見是蔡枝龍校長在1996年主導興建的~~
因應南州糖廠在1920年設立,需要興建提供日籍員工子女受教育的場所,據說1921年在此地設立東港尋常高等小學校溪洲分教場,後更名溪州尋常小學校,1924年改稱溪洲尋常高等小學校,1941年變成溪洲國民學校,二戰末期成為日軍部隊駐紮地點,後因炮火襲擊造成校舍受損嚴重,校地自此成為國軍部隊營區,1962年學校原地重建,命名溪北國民學校,招收南州溪北、仁里與崁頂園寮村等地學童,1968年配合九年國教改為現名~~
屏東南州有四處登記有案的文化資產,其中三個都在溪北國小(皆是2009年登錄屏東縣歷史建築),讓這處僻靜小學校的含金量上升不少,更是成為不少遊人來南州時必訪之地~~
征南待機紀念碑就在校門口附近,位於解說牌後方散落的眾多石塊中,其中一塊上邊刻著"征南待機記念"、"步兵第四拾三聯隊第一大隊",這支部隊原屬第11師團,曾參與松滬會戰、南京大屠殺,常期駐紮滿州國,1944年將步兵第12、43聯隊,山砲兵第11聯隊等部隊各自所屬第3大隊與第1師團第49、57聯隊等部組成第6派遺隊前往關島,再改編獨立混成第10聯隊,第43聯隊第3大隊改隸獨立混成第48旅團,日軍在關島戰役敗給美軍,幾近全軍覆沒(玉碎)~~
因為那個"一"字與旁側字樣差別稍大,所以一直覺得有可能原本是刻"三",後來才改掉 ? 完全是亂亂猜 +_+ 後來當年這些士兵從東北來到臺灣短暫停留前往關島的前夕,不知又是何種心情留下這塊紀念碑的呢 ??
當時忘了拍照片,殘念 -_- 借維機百科的圖片來用用~~
溪北國小日式校舍亦是看點之一,估計學校初建時就已出現,是最早的校舍,現在做為校長室、老師辦公室、會議室使用的行政空間,格局為切妻造一樓磚木結構長屋平房,屋頂採用洋小屋型式的真束小屋架,不同房間以走廊相連,東西兩端最外側為後來增建,初始設計考慮緊近溪州溪而可能出現的水患,地基特地抬高1公尺~~
中央突出的車寄四面出入口皆為圓拱造型,貼上白色瓷磚的外牆不易與日式木造平房身份有些不協調,塗上油漆的磚牆也有些突兀的感覺,倒是如八字外開的階梯造型給予淡淡西洋建築裝飾風韻。正門兩側小沙彌石像正在寫書法,細看內容是《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哎呀~~~"淨"寫成了"竟"呢 !!!
左右兩側的階梯造型不同,簷廊欄杆使用縷空花磚,屋頂的日式屋瓦相當搶眼,一看就知是很有年紀的老房子,走廊簷柱的斜撐木條也太細,更像是裝飾用途~~
這座日式校舍落成後幾經風霜摧殘皆能撐住,即便戰火洗禮也依然保持完整格局,這才不致落入被拆除的命運,繼續以紅樓的身份成為溪北國小乃至南州鄉的重要文化地景,真是很不簡單呀~~
溪北國民小學神社遺構是校園內第三處文化資產,被八棵高聳的桃花心木包圍,神社基座甚高、階梯亦陡,很有半步梯的既視感............考量溪北國小前身的溪州分教場設立於東港製糖所(南州糖廠)肇建初期,後來成為廠糖日本員工信仰中心的溪州社是在1930年才鎮座,所以這座校內社應該一開始就扮演神社的身份,即便後來被取代,仍是學校日籍教職員與學童們心目中的聖域~~
戰後神社信仰返回日本,1965年12月在上邊安裝孔子銅像,這種做法與東港神社有些類似~~總之兩處相距如此近的神社殘跡能保留下來讓後世子孫了解其歷史淵源,光是這一點,就讓人會對屏東南州留下深刻印象 !!
結束一天行程返回南州車站,不想搭火車,換乘屏東客運519,這條路線很單純,就是行駛在潮州-東港之間,好久沒去東港趴趴走,趁這個機會去逛逛東港夜市~~
來到屏東客運東港站,此時天色已晚,附近的東港火車站遺跡就先跳過,以後有機會再來看看吧 3_3
在等待斑馬線通過的時間,偶然抬頭一看就發現燈號怎麼怪怪的 ? 不只是單純小綠人,還有雙人版 ?? 居然連求婚畫面都出現了,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東港限定愛情紅綠燈,以不同燈號象徵一對男女從情侶共組家庭、成就美滿人生的階段---相戀、求婚、懷孕、生子、父母偕子同行的畫面真是無比溫馨,原來紅綠燈還能這樣玩,設計出這個創意的人要大大給個讚 !!!!!
遇見‧秘境民宿是今晚預定入住的地方,這次選擇是是單人背包客房,價格很親民,1000元內有找,房間真的小,但有個人專屬物品擺放空間(房外櫃子,有鑰匙),公共空間不大但椅子尚算舒適,四間房共用的空間恰巧只有我一人入住,就很有小小尊榮感,一樓空間似乎是有在經營餐廳,出入都透過後門,整體乾淨潔淨,CP值甚高,也因當日沒遇到其它房客,所以沒遇到可能讓人在意的隔音問題~~
東港夜市就在附近的水源路,難得來一趟,趁這個機會感受南國水岸夜市美味,果然還是要在臨海城市品嚐的旗魚丸才有那個韻味,還有其它不錯吃的小點心,東港的夜晚真是祥和好吃又寧靜,真是一片美好呀 ^^
本以為南州糖廠、溪北國小半日遊就能搞定,其實還有不少可以參觀閒逛的地方,若真要慢慢參觀,最好還是找個悠閒的一日來玩,難得屏東南國散策,一切就是要慢慢來的慢活悠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