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隱身台中鬧區的南屯老街...............值得細心體會、慢慢品嘗~~
偶然的情況下得知台中市有一個南屯老街,昔日是連接台中盆地與彰化間的重要中繼轉運站,雖然早已沒落,但老街猶存,正好週休假期天氣晴朗,就決定到此一遊,體驗台中市的老街風情~~
南屯舊稱犁頭店,原是平埔族巴布拉族(Papora)貓霧拺社居地,康熙49年(1710)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曾參與施琅平台之役)開墾此地,取名張鎮庄(大肚臺地東南方),康熙58年(1719)因庄民被生番殺害而廢庄,康熙60年(1721)臺灣鎮總兵藍廷珍因朱一貴事件率兵來台,見此地荒野沃土,而在雍正二年(1724)以藍張興墾號名義投資與張國族人共同開發,聚落因此更名藍張興庄,北屯、南屯、台中市皆是其範圍,官方對於其公然違反漢番分離禁令也無可奈何,後因侵犯到大肚社及拍瀑拉族(Papora)沙轆社、牛罵社的地盤,不敵原住民侵擾,而在雍正五年(1727)將土地充公,因墾民日多,名為藍興庄,犁頭店一帶的土地則由張國之子張嗣徽自成業主保留,乾隆二年(1737)《重修臺灣府志》已有犁頭店街的記載,是漢人在台中地區最早形成的聚落~~
貓霧拺保原屬彰化縣,因人口眾多而分東西保,後又分上下保(所屬大墩(位於台中市)在戴潮春事件被焚毀,重建後改稱藍興保),時稱犁頭店的南屯則隸屬拺東下保,由於南屯位處台中盆地西南方,位居大墩通往彰化縣城要道,加上雍正九年(1731)因應藍興庄人口日多,設立貓霧拺巡檢司(光緒16年(1890)改制臺灣府臺灣縣拺東巡檢,遷至葫蘆墩街(豐原)),使得人口集中並成為貿易據點,是當時台中地區的政經中心,林爽文事件時市街遭焚毀,開始步向下坡,使得台中盆地重心逐漸東移,發屏出西大墩(台中西屯)、東大墩(台中中區)、新庄子(台中東區)、橋仔頭(台中南區),光緒13年(1887)台灣建省時決定將省城設於東大墩街,此時南屯已是風華不再~~日治初期屬於台中廳犁頭店區捒東下堡犁頭店街,1920年改制台中州大屯郡南屯庄南屯大字,戰後成為台中市南屯區南屯里~~
走出台中車站,步向第一廣場,準備搭車前往南屯,聽說廣場下方是綠川,擁有如此秀氣名稱的河流,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
巧遇仁友客運666,哇 !! 魔鬼數字耶~~當取命名時應沒特別涵意,但就是忍不住給它多看幾眼,再產生無聊的聯想 ^ ^
在第一廣場搭乘仁友客運30到南屯區公所下車,初入眼簾的便是田心福德祠,規模不小!!正巧今日是農曆十六,所以有很多人在裡邊拜拜~~
田心福德祠是田心仔一帶的重要信仰中心,而它的發展與南屯老街密不可分,前者是牛隻的交易集散市場,後者則是打造農具的中心(尤其使用牛隻從事農業生產時,犁頭特別重要,所以南屯老街別號"犁頭店",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傳牛墟的位址應是在田心福德祠後方,不過已經是什麼都看不到了~~滄海桑田的變化總是令人感傷呢~~
這應該是土地公公的神位吧!!比較好奇的是下方那個年代.....都是指同一年!!而且當時日本尚未佔據臺灣,不知為何還要特別加註明治的年號??
更令人好奇的是碑上除了田心庄、福德正神之外,還刻有開臺聖王的名字,據傳原本的田心福德廟是以幾塊石板築成簡易廟宇,1891年才由賴清標改建成小型廟宇,廟址在田心北三巷1號前方,1977年才遷移至此,這塊石碑當時就已存在原廟,相傳是由康熙年間入墾南屯的張國部將為祭祀鄭成功所刻製........真實性有待考證,清朝的官去祭拜明朝的王這件事,有違常理,若說是當地人民感念國姓爺而刻的可能性反而比較大~~
在南屯路上看到這個奇怪的mark---對我生財,一般不是都會掛山海鎮的嗎??這種方法還真是...直接啊~~
先不急著拜訪南屯老街,先到附近田心北三巷的瑞濟堂走走吧!!
依路標指示,前方這座古厝便是瑞濟堂,是當地大戶賴家的古厝,賴枝海興建,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平和心田,格局是二進雙護龍,特色是擁有內外兩座曬穀場.....看起來不太像傳統的閩南古厝,不曉得可不可以參觀,還是在外邊看看就好!!
看地圖從瑞濟堂旁小巷走進去便是昔日的煙寮所在地,雖然這裡是很有古厝小巷的fu啦!!但還是不曉得哪一棟房子才是煙寮,而且這似乎是人家的房子裡,還是不宜久留,趕緊閃人吧!!
既然都立了路標,就該做到底,好歹在目標景點上立個說明牌吧!!很不喜歡公家機關做事只做一半的感覺~~
在離開前夕看到這個懷舊洗衣窟,真是夠神秘,不進來是絕對不會發現,這應該是瑞濟堂專用的吧!!或許在那個年代,應該算是十分高級的設計~~~
回到南屯路上,來到田心三巷與田心四巷的中間,便可看到牛墟輕便車站遺址,因當年田心仔盛產水稻與菸草而設立!!最遠可達到現今三民路、南屯路口一帶,昔日稱"牛車店仔"的地方~~
看到輕便車的模型,回想起以前到基隆友蚋生態園區走訪的體驗,想必輕便車昔日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也算是見證南屯老街曾經光輝繁榮的重要遺跡~~
南屯老街地圖一覽無遺,待會兒都來走走看吧!!
經過牛墟輕便車站,算是正式進入了南屯老街的範圍,初入眼簾的便是"金義興碾米工廠"、"泉豐豆腐食品工廠"等老店....不一定要華麗的立面牌樓或是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築,光是從老店林立的街道上,一樣能體會到老街的fu~~
走過南屯橋頭,看到隔壁媽祖巷的圍牆上立有許多小獅子,本來想說該不會和盧溝橋一樣,每隻小獅子表情都不同,可惜........與想像中的不同,如果能做到這點,或許對南屯老街的觀光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哦~~
來到南屯農會附近,雖然現在這裡寧靜孤寂,但在以前的農業社會,每到收割時期,這裡總是車水馬龍,載著農作物的三輪車往來不絕,熱鬧非凡....如今繁華落盡,昔日存放稻米的倉庫,也已經變成了觀光景點,在南屯老街快速現代化的同時,僅能從這些指標的字裡行間,尋找犁頭店的往日采風~~
看到位於南屯農會對面的"慶隆犁頭店",一時間還無法會意過來,等見到店裡的設備與招牌上的小字,才赫然發覺,這居然是一間打鐵店!!相傳昭和20年(1945)來自大甲的蔡姓人士來到南屯,頂下張阿波的打鐵店,1961年遷到現址,並以老闆蔡慶隆的名字將店名取為"慶隆"其實聽到這裡的舊稱--"犁頭店",大概就可以聯想到南屯老街上昔日應有不少打鐵鋪,但到如今僅存一家!!!可惜此時沒有聽到叮叮咚咚的打鐵聲,難復當初在橋南老街上閒逛到泉利打鐵鋪時的那般悠悠古意........很有意思的文化遺產,要好好珍惜呢~~
再往前走來到南屯路與萬和路的交叉口,俗稱"三角街仔",因位於南屯路(後街)、萬和路(直街)、北門之間所形成的三角區塊而得名,是南屯老街的精華地段,街角有間擁有雕飾繁複華麗的山牆,中央有個何字,兩側二樓長條窗上有半圓拱洗石子窗簷,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 現在名為三角街人文茶館,在裡邊品茗應該會很有文青的悠然愜意吧 ^ ^ 對這裡的初次印象就是......車好多,雖然路面不寬,但過馬路時得再三注意往來的車輛,有些誇張,路面太小也是原因之一,但若真的拓寬,那南屯老街的特色就會消失了吧!!
歷史文化與商業利益的取捨,真是兩難~~
尖形山牆、雄偉的獅子、中央的花朵、兩旁的小天使.....雖然有部份損壞,但瑕不掩瑜,這裡原來是嘉豐百貨行,如今換成人文茶館,在經歷時空轉換下仍能保留下這美麗的建築,難能可貴呢!!
聽說這家金桃湯是南屯老街上著名的美食,本來打算買一瓶當伴手禮的,結果忘了,真是不好意思 XD
中南米麩店也是著名景點(同樣也是附近地區唯一一家),經過旁邊被便香味四溢的米香給吸引,好棒的味道 ^_^
據說本是二層磚造洋樓,屋頂山牆上還有個"賴"字,說明了當初是賴姓人家所建造的,不過看這樣子...應該被拆掉了吧!!有點小小的可惜,不然就能和對面的三角街人文茶館相互輝映!!
再過去就是黎明路,剛走到南屯市場,這裡人車更多,懶得再過去,決定到萬和路看看!!
這從個角度看過去,是否有南屯老街的感覺呢??
從三角街沿萬和路二段往北走,便可見到路旁的善修堂,看路旁的解說,才知原來是菜堂,建於1923年,正好與萬和路一段的萬和宮分據南屯老街南北,不過這裡人氣就差多了,但這種寧靜時分,卻是最適合拜訪的時候~
原來這裡是北門,而南屯老街本來有四道隘門,不過現在都不見了,連遺跡都消失無踪 >_<
上面提到南屯路的門牌是舊的吧!!現在這附近的都是百來號,這塊解說牌應該要更新了哦!!
大概是整建過了,看不出善修堂是有八十幾年歷史的廟宇,而且應該平常也沒什麼人來此,廟前的狗兒狂吠不已,連此間主人都被引出來制止,真是不好意思,只好趕快閃人!!
是特意為了紀念這個地方曾經存在的北門而設的嗎??頗有意思呢~
相傳犁頭店的風水是穿山甲穴,俗稱鯪鯉的穿山甲工作勤奮,但貪圖午睡,尤其是在端午節午睡會影響下半年收成,所以直到現在南屯老街都還留有在端午佳節正午時分舉辦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由當地居民穿木屐競走"驚嚇"穿山甲,使其醒來翻動土壤,以保佑農民收成,其間還搭配其他民俗活動,讓這一帶在端午節時可是好不熱鬧~~~
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項活動與傳說!!
這裡的街道景觀就有做過設計了,但仍是車流不息,或許可以規劃為徒步區,應該會很不錯吧!!
林金生香餅鋪,傳說中的"麵龜仔塗",從1866年便存在,比明治維新還早哩!!,看著不少客人進出店面,看來也是個有口皆碑的老店呢~~~
這家阿有麵店名氣似乎也不小,光是門口就排滿了不少等著上門的客人,老店嗎??不知,如果這家店不是位在南屯老街上,即便人再多大概也不會去注意~~
新舊門牌相比較!!舊門牌還滿有fu的嘛~~
這裡的行人都帶著有南屯萬和宮的旗幟,大概是下星期便是媽祖娘娘的誕辰,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萬和宮在這一帶是多麼重要的信仰中心了~~
來到南屯萬和宮,香客不少,不愧是台中市最早的廟宇,但最吸引我目光的是廟前的那幀紅聯,居然寫著"省親"繞境!!頗耐人尋味,回去一查資料.......典故大有來頭呢~~
南屯萬和宮相傳草創於康熙23年(1684),供奉時任千總的張國來台所攜媽祖神像,初時只是一間小廟,雍正四年(1724),藍張興庄正在逐漸發展,當時由於宗教信仰寄托需求,才由張國後代獻地,另由居住犁頭店一帶之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一姓氏,加上張姓共十二姓人士,集資萬元建廟,因屢顯靈蹟,信徒有求必應,迎請眾多,於是多次增塑媽祖神像,共有老二媽、聖二媽、聖三媽、聖老二媽四尊;老大媽又稱鎮殿媽祖,據傳是張國總兵麾下恭請護君渡臺的神像,聖二媽與聖三媽則是光緒12年(1886)所雕刻,聖老二媽是1976年所獻。而老二媽是在嘉慶八年(1803)雕塑;開光時,有西屯大魚池「烈美堂」廖姓閏女來附靈的傳說。此一膾炙人口之傳聞被列為犁頭店媽祖神蹟之一,自此犁頭店媽祖乃與西屯地區結下不解之緣~~
自嘉慶以後,西屯區廖姓人氏乃稱萬和宮「老二媽」為「老姑婆」,一如臺灣各地林姓稱媽祖為「姑婆」,並三年一次於三月間,由西屯區「丹慶季媽祖會」信徒親臨「萬和宮」恭迎「老二媽」回娘家西屯大漁池「烈美堂」敬拜,成為當地習俗之一。
三年一次的二天一夜回鑾遶境活動,為了有充裕的時間,光緒12年(1886)加入了聖二媽一齊出巡,老二媽繞西安里,聖二媽繞西墩里,供民眾參拜。
很有意思的故事,也為萬和宮增添了一筆令人回味的傳說~~
萬和宮前的老榕樹據說也有著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視察,在停留的十一天裡,所到之處,接受文武百官、各界顯要列隊歡迎。親臨台中州巡視時雖未蒞臨南屯,仍由當時南屯庄庄長黃清江與溝仔墘庄保正賴銅,聯手種下這棵榕樹,以玆紀念~~
類似這類的典故在各地還真不少見,不論是否真有皇太子親臨,只要有沾到邊,現在可都是很重要的觀光資源了~~
萬和宫內部已經在為下週媽祖誔辰做準備了~~
萬和宮另一項特色就是保留全台獨特的的民俗戲曲--"字姓戲",目前參與的姓氏已由最初的12姓增為28姓,從農曆3月26日起,在萬和宮的廟埕上,開始上演字姓戲曲,並保持"張前林後"的傳統,即是張姓第一天開演(張國最早開墾南屯),而林姓負責最後一天(林為媽袓俗姓)~~
難不成外國人經常蒞臨參觀,這裡國際化做得還滿徹底的~~
滿桌的媽祖神像~~
廟裡的匾額不少,像是雍正年間的”福蔭全臺”匾是臺中市年代最早匾額,”德媲媧皇”匾則十分華麗,今天只是隨興亂亂看,沒特地尋找,恰巧發現兩塊光緒14年(1888)的”慈心保赤”、”樹勳奏績”兩塊匾額,看起來應該都是張姓信眾所獻…..該不會是張國後代子孫,即便到了光緒年間,仍在當地有著一定勢力。
光緒12年(1886)的”心木不二”匾,在古匾眾多的萬和宮來說並不起眼,但書法造詣頗得我心,筆劃單純卻是十分蒼勁有力,意境也很深遠,這是佛教用語,眾生平等、無分彼此,是謂不二,很適合懸掛在以觀音菩薩為主神的後殿神龕上方。
萬和宮後殿(觀音菩薩殿)右龕奉祀有二祿位,能立祿位於寺廟者,必對該寺廟之創建維修有特殊之功勞,張國祿位字樣為"鎮守浙江定海等處總兵官功加左都督仍帶餘功二次張諱國祿位",其出身泉州晉江,又是久經海戰的水師將領,對於媽祖信仰想必十分虔誠,曾跟隨施琅攻台,在台期間曾任臺灣北路營參將、臺灣水師協標營副將,康熙60年(1721)卒於任內,後代以其名捐地建廟,既被奉為廟地之捐獻者,立其祿位,理所當然。
另一祀者賴清標,祿位全稱"欽加同知銜候補分州左堂賴清標之祿位",立於日治時期。何以同為重修規劃廟殿之人,僅立賴清標,未立陳盛祿位,當有奇特別緣故。據傳廟前曾有賴易川所有之竹籔,風水形勢對萬和宮成「沖」,而又久久無法除去,經賴清標說服業主乃得剷除;此一傳述顯示賴清標在地方上當有一定之聲望,且他曾擔任犁頭店區長,對萬和宮之關心與影響力過於他人,乃獲鄉民支持,立祿崇祀。
萬和宮後方便是文昌祠,現名文昌公廟,大概考季快到了,很多香客前來,超熱鬧~~
南屯文昌公廟建於嘉慶二年(1797),初名犁頭店文昌祠,《彰化縣志》記載"文昌帝君祠.....一在犁頭店街(嘉慶二年歲貢曾玉音等捐建)",並在祠內設有社學(騰起社(文林社、蘭社)),對於提振犁頭店文風發揮極大作用,與西螺文昌帝君祠(振文書院)並列彰化縣境內最早出現的文昌祠,明治31年(1898)設立犁頭店公學校(南屯國小前身),借用廟內空間上課,1905年才遷出,1972年將廟宇遷來此地並改建成現貌~~
文昌公廟好像後來才遷來此處,入口處這四座石碑,有點像是原廟的遺物 ( 無責任猜測 XD )~~
一般都叫做"文昌祠",稱做"文昌公廟"倒是較為少見呢~~
日治時期當地仕紳為了維持漢文教育,提供學田之田租給文昌祠做為祭典執行與教育經費,大正13年(1924)更為了響應臺灣文化協會當時推廣的新化化運動,而在祠內設立南屯昌明會,並以漢文研究部的名義傳授漢學,經常在廟埕進行演講活動,加上原本就擁有的社學,使南屯文昌公廟,從以前到現在,都在台中地區扮演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
正殿供奉梓潼帝君、魁斗星君、朱衣星君,後來又增祀文衡帝君、孚佑帝君,而成五文昌,配祀孔子、佛祖、觀世音菩薩,已從原先的文廟書院性質變成了儒釋道三家合一的台灣特色廟宇~~
廟內清代古匾甚多,尤以道光六年(1826)巫宜福所獻"栽者培之"及道光11年(1831)黃驤雲敬題的"花栽及第"最值得一看,因為南屯居民多來自漳州詔安,雖然泉漳械鬥時被分類為漳州人,但其實算是詔安客家人,因此能在這兒可以見到這兩位台灣北部及南部的客家人代表獻匾,意義更是非凡~~
不過最讓人好奇的是懸掛神龕上方的匾額,除了天下文明四個字外,再無其他字,但能掛在那個位置,應該地位非同一般,但它的出處直到現在仍是一個謎 3_3
一進大殿便會看到桌上兩大箱淮考證,其實這也沒什麼,但最讓人好奇的是那盒台中一中第70屆畢業生的祈願卡..........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祈求考運的方式,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這...這種動作應該是學校高層主導的吧!!裡面不曉得放什麼~~淮考證??祈願卡??總之今天見識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呢 ^ ^
金光閃閃的祈福榜~~
老街還是要配老路牌才比較有味道~~
在南屯國小外邊的木牌上正好繪上了南屯老街的幾個著名景點~~
本來是想到南屯國小對的犁頭店生活館看看的,可惜只有平日才開放,今日無緣參觀 >_<
這附近還有一座值得一探的廟宇,就是犁頭店福德祠,本來犁頭店街在四個城門附近各有一座土地公廟,但在日本大正年間的市街改正計劃中被迫拆除,神像移至萬和宮,戰後才在已消失的井仔頭福德祠對面再建一座土地公廟,迎來眾位土地爺爺~~
由於時代的變遷,雖然不是台中市內年代久遠的土地公廟,但就歷史意義而言,也是有相當地位的~~
話說這裡的土地爺爺曾受官方封賞才得以配戴官帽~~
因為這條巷子是在萬和宮前面,所以便被稱做"媽祖巷"??真是言簡意賅啊~~
回到南屯橋頭,看到這塊招牌,南屯老街上重要廟宇一覽無遺~~
最後坐車回台中,本來打算搭仁友客運30的,沒想到誤點!!居然搭到班次少少的仁友客運40,不過時間都一樣,在車上搖晃了20幾分鐘才回到台中車站!!
美麗的台中車站,今日陽光不強,反而能真正見識到車站的建築之美 ^__^
小而美的南屯老街,雖然與想像中的老街形態不同,但看到許多早已融入居民生活中的老店,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老街風情....只要用心體會,其實台灣處處都有老街呢~~~
留言列表